九年级中考物理复习教案《熔化和凝固》.docx
《九年级中考物理复习教案《熔化和凝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中考物理复习教案《熔化和凝固》.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九年级中考物理复习教案《熔化和凝固》
熔化和凝固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气态、固态和液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形态。
(2)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3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
过程与方法:
(1)经历固体熔化的实验探究过程,学习实验探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2)了解图像是一种比较直观的表示物理量变化的方法。
学习根据实验数据做出物理图像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情感。
(2)体会观察,实验是学习科学知识的基本方法
(3)初步学会相互合作,并养成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重点、难点】
重点:
本节重点是探究固体熔化过程的规律。
难点:
让学生根据实验记录的数据在方格纸上描绘固体熔化图象,根据图象正确得出熔化、凝固的规律。
【教具准备】铁架台、酒精灯、烧杯、水、试管、温度计、海波、蜡、搅拌器、火柴、秒表、石棉网
【教学方法、学生学法】实验探究法归纳法、比较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教师讲述:
我们在小学学习过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
固态、液态和气态。
但是物质的状态不是一成不变的。
动画展示:
铁矿石在高炉中熔化为铁水,从高炉中倒出的铁水凝固成铁板;低温度实验室在低温状态下制得液态氧、氮和固态氧氮;不同季节、气候下的水的状态变化。
引导归纳:
随着温度的变化,物质会在固、液、气三种状态之间变化。
联系生活:
把水放入冰箱的冷冻室里,水就会变成冰;把冰加入饮料中,冰从它们那里吸收热量就变成了水。
点燃的生日蜡烛的火焰旁边,固态的蜡不断地变成液态的蜡,一部分流下来的蜡滴很快又变成了固态的蜡。
路桥施工人员把固态的沥青加热成液态,再把液态的沥青浇在路面上,很快又变成固态。
点明课题:
科学上把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如冰变水。
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如水结成冰。
引出问题:
物质熔化和凝固需要什么条件?
不同物质熔化和凝固的规律一样吗?
师提出问题:
固体在熔化过程中是一下变成液体还是有一个过程?
固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是如何变化的呢?
下面我们用实验来探究这个问题。
二、学生实验:
观察海波的熔化。
1、讲述实验的做法
各组的熔化实验仪器中放入了少量的晶体物质海波。
将搅拌器和温度计的玻璃泡插入试管里的海波粉中,温度计的玻璃泡不要接触试管壁和底,要埋在海波粉中。
把试管放在大烧杯的水中,将烧杯放在铁架台的石棉网上,用酒精灯加热。
等水温升至30℃以上时,用搅拌器不停地搅动,每隔半分钟记录一次海波的温度,并观察海波的状态。
最后根据记录的数据在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表示温度的坐标纸上画出海波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线。
2、注意事项
为了做好实验,每组的三位同学要分工合作。
一位同学搅动,一位同学读数,并观察海波的状态,第三位同学记录温度和状态。
实验中,搅动必须不停地进行,以保证海波受热均匀。
3、学生操作,等各组的熔化过程完成后继续加热,教学活动继续进行。
4.海波的熔化曲线的分析
(教师选择一个组的熔化曲线,请该组同学画在黑板上)
教师:
其他各组的曲线虽然不完全相同,但是大致形状如图所示。
我们将这一曲线分为AB、BC和CD三段,请同学们结合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AB段。
在这段曲线对应的一段时间内海波是什么状态?
温度怎样变化?
(答:
AB段所对应的时间内海波是固态,温度升高)
(2)在曲线上的哪一点海波开始熔化?
(答:
B点)
(3)在BC段对应的时间内,海波的状态如何?
温度是否变化?
这段时间是否对海波加热?
(答:
BC段所对应的时间内海波的状态是固态和液态共存。
海波的温度保持在48℃左右不变。
此时仍在继续对海波加热,即海波仍在吸热)
(4)在CD段对应的时间内海波是什么状态?
温度如何变化?
(答:
海波的状态是液态,海波已经熔化完毕,继续加热,海波的温度升高)
5.熔点
教师:
除了海波以外,其他晶体物质,如各种金属、冰、固态酒精等,它们的熔化曲线都与海波的熔化曲线形状相似,只是熔化时的温度高低不同而已。
这条熔化曲线反映了晶体物质熔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晶体的熔化是在一定的温度下完成的,即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
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熔点。
纯海波的熔点是48℃。
我们实验用的海波不纯,熔点低于48℃。
6.凝固曲线
教师:
如果让熔化了的海波冷却,记下液态海波在冷却凝固成晶体过程中的温度随时间变化情况,可得到凝固曲线近似下图的形状。
请大家思考并回答:
(1)DE段。
海波是____态,____热(填"吸"或"放"),温度______。
(2)EF段。
海波的状态是______,____热,温度______。
(3)FG段。
海波的状态是______,____热,温度______。
教师:
晶体的凝固也是在一定的温度下完成。
晶体凝固时的温度叫凝固点,晶体的凝固点和它的熔点相同。
7.学生练习
(1)读物质的熔点表。
请学生看课本上的熔点表。
教师读一种物质的熔点并加以解释。
教师:
钨的熔点是3140℃。
钨在熔化时温度保持在3140℃不变。
(学生模仿教师读几种物质的熔点并加以解释)
(2)学生回答
①温度是70℃的萘是____态。
②水在-5℃时是____态。
③铁、铜、铝在常温下是____态。
④水银在-30℃时是____态。
⑤酒精在-100℃时是____态。
⑥锡在232℃时是____态。
⑦中国北部的漠河冬季气温最低到-52.3℃,应选用水银温度计还是酒精温度计?
为什么?
(应选用酒精温度计。
因为酒精的凝固点是-117℃,在-52.3℃的情况下,酒精是液态的。
水银的凝固点是-39℃,在气温低于-39℃时,水银的固态的。
所以水银温度计在冬季的漠河无法工作。
)
7.熔化吸热和凝固放热
教师:
现在请大家结合熔化和凝固的实验听一段海波的自白,并回答问题。
“我叫海波,我的熔点和凝固点都是48℃。
现在我的体温恰好是48℃,请你们告诉我,我是应该熔化,还是应该凝固呢?
只要你们说得对,我就照你们说的办。
”
(学生讨论并回答)
48℃既是海波熔点也是它的凝固点。
此时海波是熔化还是凝固,关键要看海波是吸热还是放热。
固态海波在温度到达熔点时,吸热则熔化。
液态海波在温度到这一温度时,放热则凝固。
所以熔化时吸热,凝固时放热。
8.学生实验:
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
教师:
物质除了晶体还有非晶体,松香、石蜡、玻璃等属于非晶体。
我们现在利用实验研究石蜡的熔化和凝固。
我们所用的实验装置还是刚才用过的装置,实验步骤也完全相同。
(学生操作、实验)
教师:
请一个组把石蜡的熔化和凝固曲线画在黑板上。
从石蜡的熔化和凝固曲线可知,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跟晶体不同。
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点,也没有一定的凝固点。
石蜡熔化时吸热,温度不断上升,固态石蜡由硬变软,然后再变为液态。
凝固时放热,石蜡由液态变为粘稠,然后由软变硬,形成固态。
三、归纳总结
1.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
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
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凝固有明显的区别:
晶体的熔化和凝固是在一定的温度下完成,这个温度分别叫熔点和凝固点。
而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点和凝固点。
但是不论晶体还是非晶体,熔化时都吸热,凝固时都放热。
所以,晶体实现熔化的条件可概括为两条:
一是温度到达熔点,二是吸热。
液态晶体凝固的条件是温度到达凝固点,同时要放热。
2.通过以上的学习,请大家考虑以下两个问题。
(1)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什么是0℃?
(学生思考并回答)
冰水混合物中有冰又有水,冰和水的物态变化有两种可能:
其一是冰尚未熔化完毕,冰熔化时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
另一种可能是尚未凝固完毕,温度也应保持在凝固不变。
所以冰水混合处于热平衡状态,温度为0℃。
(2)人们常说"下雪不冷化雪冷",这句话是什么道理?
(学生思考并回答)
雪在熔化时温度保持在0℃不变,但是要吸热。
雪从空气中吸热,气温下降,所以化雪时更冷。
3.北方的冬季较冷,为了妥善地保存蔬菜,多在菜窖里放几桶水,可以利用水结冰时放出热,窖内温度不致太低。
现在,人们研制出一种聚乙烯材料,在15℃~40℃的范围内熔化或凝固,而熔化或凝固时,温度保持不变。
所以,人们将这种材料制成颗粒状,掺在水泥中制成储热地板或墙壁,天气热时颗粒熔化,天气冷时又凝固成颗粒,能调节室内的温度。
【作业设计】
A类:
《伴你学》第二节选择和填空
B类:
《伴你学》第二节全部内容
【板书设计】
1.熔化和凝固
熔化——物体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
凝固——物体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
2.熔点和凝固点
熔点——晶体熔化时,有一定熔化温度,叫做熔点.
凝固点——晶体凝固时,有一定凝固温度,叫做凝固点.
3.熔化吸热,凝固放热
4晶体熔化的条件————达到熔点继续吸热
液态晶体的凝固条件———达到凝固点继续放热。
非晶体熔化的条件————继续吸热
液态非晶体的凝固条件———继续放热。
【教学反思】
1.本节课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有效方法是做好学生实验。
实验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海波的纯度尽可能高。
二是对海波开始加热时,不要用温水,温水会使试管内靠管壁的海波先熔化,而中央部分的海波的温度还没有达到48℃。
三是搅拌要及时、不停顿。
由于海波是粉末状,导热性能差,只有不停搅拌才可望实验成功。
2.教学难点是晶体熔化或凝固时,虽然伴随有热的得失,但是温度不变。
受初中学生知识水平的限制,教师不必从理论上去讲解,只要通过学生实验,观察现象,从事实出发,学生能记住这一事实即可。
3.本节课文内容丰富,知识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重点应是熔点和凝固点及熔化吸热和凝固放热。
建议安排好学生实验,使学生充分认识晶体熔化和凝固时的特点,对图像分析得细致、透彻,有利于学生加深认识、突出重点。
《10.2液体的压强》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观察实验,认识到液体内部与液体对容器底部有压强.
(2)通过实验探究,了解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因素.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究影响液体压强大小因素的过程,培养学生分析与概括能力.
(2)通过对影响液体压强大小因素的应用,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影响液体压强大小因素的应用,让学生体验STS精神.
(2)通过观察和探究,激发学生关注周围现象的意识,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物理学习的兴趣,激发爱国主义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经历“探究影响液体压强大小因素”的过程.
教学难点:
如何组织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
三、教学资源
1.教师用:
大试管、小试管、水、盐水各一筒、刻度尺、压强计、铁架台
2.学生用:
小木块、塑料袋、矿泉水瓶、气球膜、水、盐水各一筒、刻度尺、压强计、铁架台.
四、教学设计
(一)新课引入:
老师:
请同学们将塑料袋装水,用手指按压塑料袋,你有什么感觉?
学生回答:
感到有压力
老师:
请同学们把小木块放入矿泉水瓶中.
教师提问:
1、在这里,谁对谁有压强?
2、木块对矿泉水瓶的什么部位有压强?
学生回答:
1、木块对矿泉水瓶.2、底部.
教师提问:
虽然存在压强,但是我们并不能“看见”这种压强,能否想一个办法让大家“看见”这种压强?
如何证明存在有压强?
学生:
用气球膜蒙住无底的矿泉水瓶底,然后放入小木块气球膜向下凸(形变).
(二)新课教学:
1.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强:
如果向玻璃管中倒水,橡皮膜会形变吗
实
验演示.
教师提问:
(1)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
(2)是小木块或是水,为什么都会对容器底部产生压强?
学生回答:
(1)液体对容器底有压强
(2)都受到重力的作用.
2.液体对容器壁的压强:
如果在玻璃管的侧壁开几个洞,蒙上橡皮膜,会怎样?
实验演示.
教师提问:
(1)这个现象说
明了什么?
(2)如果放木块,橡皮膜会形变吗?
固体对容器壁有压强吗?
(3)为什么固体没有而液体有呢?
学生回答:
(1)液体对容器壁也有压强
(2)没有.
(3)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具有流动性.
小结:
固体有固定的形状,不能流动.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能流动.因此对阻碍它流散开的容器壁也有压强.由于液体的这种流动性使液体产生的压强具有什么特点呢?
液体内部存在压强:
实验演示:
将两端蒙有橡皮膜的容器浸入水中.
(横放,竖放)
教师提问:
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学生回答:
橡皮膜向里凹.
实验演示:
将容器变换方向向各处移动.
教师提问:
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
液体内部处处存在压强.向各个方向均有压强.各处压强不一定相等.
小结:
我们通过观察橡皮膜的凹陷程度可比较各点压强的大小.但这只是一种定性的方法.当需要定量测量各点的压强时,这种方法就不行了.
3.压强计:
那么要想测出液体内部的压强,我们需要一种仪器,你们想要什么呢?
学生:
有压强计吗?
(1)压强计构造
①U形管:
当不受到压强时,两边的液面是相平的.
②金属盒:
蒙有一层橡皮膜.
当金属盒上的橡皮膜受到压强时,U形管中两边的液面就会出现高度差.压强越大,液面的高度差就越大.
③刻度板:
两侧液面读数相减即为高度差.
④旋钮:
可改变金属盒的方向,以测量各个方向的压强.
(2)使用:
教师演示,请学生读数.
4.探究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因素
教师提问:
(1)请大家猜想一下,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因素有哪些?
学生:
深度、密度、方向
(2)什么是深度?
学生:
到液面的距离.(竖直方向上)
师总结:
某点到液体自由面的距离即为该点的深度.
自由面指液体和大气接触的面.
(1)与这些因素具体有什么关系?
学生:
深度越大,密度越大,压强越大.
设计实验,准备器材:
教师提问:
需要哪些器材?
学生回答:
至少两种液体、压强计、刻度尺.
为大家准备的两种液体是水和盐水.
实验方法:
教师提问:
这么多因素,在实验中应注意什么?
学生回答:
控制变量法
实验前交代:
这个实验相对复杂,需要大家合作完成.
学生分组实验
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请学生说出得出的结论.
打出几组学生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
结论:
(1)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2)液体内部压强随深度增大而增大.
(3)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大小相等.
(4)不同液体的同一深度,液体密度越大,压强越大.
(三)总结:
1.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______(都有/都没有)压强.
2.液体内同一深度处,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大小______.
3.液体内部压强随深度增加而______.
4.液体内部压强大小与液体的______有关,在不同液体的同一深度处,液体密度越大,压强______.
五、教学反思
《9.3力与运动的关系》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道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的意义,知道并进一步理解力的作用效果.
2.知道物体受非平衡力时怎样运动,知道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二、教学重难
点
教学重点:
1.理解力的作用效果.
2.知道物体受非平衡力
时怎样运动..
教学难点:
知道物体受非平衡力时怎样运动.
三、教学设计自主空间
(一)引入新课
(交流与讨论)
通过第八章的学习,我们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可以使物体
发生形变,那么力除了使物体发生形变,还能对物体产生什么效果呢?
请同学举例说明
(二)新课教学
1.力的作用效果:
(1)使物体发生形变;
(2)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物体运动状态的几种表现形式有:
(1)速度的改变;
(2)方向的改变.
3.(师生活动)
(1)把粉笔由空中静止地释放,则它受不受力?
受的是不是平衡力?
它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2)把粉笔由静止弹向空中,离手后,它受不受力?
受的是不是平衡
力?
它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怎样的改
变?
(3)正在做匀速直线运动的一辆自行车,突然它的
侧面受到了一个
力的作用,则它还能做匀速直线运动吗?
4.总结
(1)物体受非平衡力作用时,如果合力的方向和运动方向相同,物体
做;如果合力的方向和运动方向相反,物体做,
如果合力方向与运动方向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物体将做.
(2)物体受非平衡力作用时,其运动状态是的;
(3)力是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4)
不受力匀速直线运动
物体
受力平衡力静止状态
非平衡力运动状态是改变的
5.完成“WWW”第1、2、3题.
(三)发《巩固案》
四、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