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心理学笔记.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717833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1.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础心理学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基础心理学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基础心理学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基础心理学笔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基础心理学笔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基础心理学笔记.docx

《基础心理学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础心理学笔记.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基础心理学笔记.docx

基础心理学笔记

第六章思维第一节思维概述一、什么是思维

(一)思维的定义定义:

思维是指人脑对客观事物慨括的与间接的反映,它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

(二)思维的基本特征思维具有间接性和概括性两个基本特征。

1.思维的间接性(“月晕而风,础润而雨“)定义:

思维的间接性是指思维对感官不能把握的,或不在面前的客观事物,借助一定媒介,通过概念、判断和推理形式来反映事物。

2.思维的概括性定义:

思维概括性是指能够抽取同类事物共同的、具有本质特征的,以及事物之间的必然联系来反映客观事物。

思维概括性具有两层含义:

第一,思维所反映的是同类事物的共同特征。

第二,通过思维能从部分事物相互联系的事实中找到事物之间普通的或必然的联系,并将其推广到同类事物中去。

思维的间接性和概括性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

(三)思维与感觉和知觉的关系*1.从反映的内容来看,感觉和知觉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整体特征、表面现象及外部联系,而思维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的属性与特征和内部联系。

2.从反映的形式来看,感觉和知觉属于感性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外部特征的直接反映;而思维属于理性认识,是对客观事物必然联系的间接反映。

3.总之,感觉和知觉是认识活动的低级阶段,是思维的基础和依据;而思维则是认识活动的高级阶段,是感知觉的进一步深化,在人的认识过程中处于核心地位。

二、思维的种类

(一)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根据思维凭借物的不同,把思维分成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1.动作思维定义:

动作思维又称直观动作思维或操作思维,是指凭借个体直接的感知活动,以实际动作为支柱去解决问题的思维。

2.形象思维定义:

形象思维是指以人脑中的具体形象(表象)为支柱来解决问题的思维。

3.逻辑思维定义:

逻辑思维是以语词为基础,利用概念、判断和推理形式进行的思维。

(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三者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

(二)辐合思维和发散思维根据思维探索问题答案的方向不同,把思维分成辐合思维和发散思维。

1.辐合思维(聚合思维)定义:

辐合思维又称求同思维或集中思维,是指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聚合起来,朝着同一个方向思考并得出一个正确答案的思维。

如:

诊断2.发散思维定义:

发散思维又称求异思维或分散思维,指从目标出发,沿着各种不同途径去思考,探求多种解决问题答案的思维。

如:

一题多解(三)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根据思维结果是否明确思考以及是否具有清晰意识,可以把思维分为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1.直觉思维定义:

直觉思维是一种非逻辑的思维,是指面临新问题,新事物或新现象时,能够迅速理解并做出判断的思维。

直觉思维具有领悟性特点。

2.分析思维定义:

分析思维是按照严密的逻辑规律,逐渐分析与推导,最终得出合乎逻辑的正确结论的思维。

(四)常规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根据解决问题的创造性程度,可以把思维分成常规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1.常规性思维定义:

常规性思维又称习惯性思维或再造性思维,是指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按照现成方案和程序,运用惯常方法或模式寻求解决问题的思维。

2.创造性思维定义:

创造性思维是指以新异、独创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的思维。

三、思维和语言定义:

语言是以词为基本单位、语法为构造规则的符号系统,是人们进行思维和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

(一)思维与语言的联系1.从思维的特点来看,语言是思维活动的载体。

特征:

(1)语言具有概括性;

(2)语言具有物质性;(3)语言是交流思想与感情的工具。

2.从思维的内容和结果来看,人的高级思维和语言是不可分割的。

3.从思维的种系发生来看,思维和语言是同步发生的。

4.从思维的个体发展历史来看,儿童掌握语言的过程(2岁左右)也是抽象思维发展的过程。

(二)思维与语言的区别1.思维和语言的本质属性不同2.思维和语言与客观事物的关系不同思维与客观事物之间是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两者之间存在着必然联系。

而语言与客观事物之间则是标志与被标志的关系,两者之间没有必然的内在联系。

3.思维中的概念与语言中的词相关,但是并非一一对应4.思维规律与语法结构和规则虽有联系,但又有区别四、思维过程

(一)分析与综合1.分析与综合是思维过程的基本环节,一切思维活动都是在分析与综合的基础上进行的。

2.定义:

分析是指在人脑中把客观事物的整体分解成各个部分、各个方面或个别特征的思维过程。

定义:

综合是指在人脑中把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方面或特征结合起来进行思考的思维过程。

3.分析与综合的最终目标:

尽可能多地列出事物的表面特征。

思维过程一般是从对问题的分析开始。

分析分为过滤式分析和综合式分析。

(二)比较与归类1.定义:

确定事物之间的异同点。

2.目的:

剔除事物的非本质特征。

同类事物——不同表现不同事物——相同的表现(三)抽象与概括定义:

抽象是在人脑中把同类客观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特征抽取出来,舍弃其个别的,非本质属性的思维过程。

定义:

概括是在人脑中把抽象出来的客观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特征综合起来并推广到同类事物上去的思维过程。

(四)体系化与具体化定义:

体系化——将形成的概念同化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

定义:

具体化——把一般概念与具体事物联系起来。

第二节概念和推广一、概念的含义、种类与功能

(一)什么是概念定义:

概念是人脑反映客观事物本质特征或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是思维活动的最基本单位。

(概念具有内涵和外延)

(二)概念的种类1.具体概念和抽象概念根据概念反映客观事物属性的抽象与概括程度,可以把概念分成具体概念和抽象概念。

(1)具体概念:

是指按客观事物外在的属性或特征而形成的概念。

(2)抽象概念:

是指按客观事物内在的本质属性或特征而形成的概念。

2.合取概念、析取概念和关系概念

(1)合取概念:

是指根据一类事物中单个或多个相同属性或特征而形成的概念,这些属性或特征在概念中必须同时存在。

(2)析取概念:

是指根据不同的标准,由单个或多个属性或特征结合而形成的概念。

(3)关系概念:

是指根据客观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而不是事物的特征或属性而形成的概念。

3.前科学概念和科学概念根据个体概念掌握的情况,可以把概念分成前科学概念和科学概念。

(1)前科学概念:

又称日常概念,是指个体在日常生活过程中,通过人际交往而形成的概念。

(2)科学概念:

是正确反映客观事物一般的本质特征与属性以及事物之间内在联系,符合科学认识水平的概念。

(三)概念的功能1.分类功能;2.推理功能;3.联结功能;4系统功能。

二、概念形成

(一)什么是概念形成定义:

概念形成是指个体通过反复接触大量同一类事物,从而获得此类事物现象的共同特征或共同属性,并通过肯定(正例)或否定(反例)的例子加以证实的过程。

概念形成一般经历三个阶段:

1.抽象化;2.类化;3.辨别。

(二)影响概念形成的因素最容易影响个体掌握概念的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材料的影响2.学习者自身因素(知识经验、年龄、性别、智力、动机、情绪、疲劳程度)3.下定义(三)科学概念的掌握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以感性材料作为概念掌握的基础2.合理利用学生过去的知识与经验3.要充分利用变式4.要用正确语言表述5.形成概念体系,并运用与实践之中(相邻的概念体系、相反的概念体系、并列的概念体系、从属的概念体系)三、推理及其种类

(一)什么是推理定义:

推理是指由具体事物或现象归纳出一般规律或根据原理推论出新结论的思维形式,是从已知判断出发推出新判断的思维形式。

(二)推理的种类1.演绎推理:

是指从一般原理推出特殊事例结论的推理。

(形式:

线性系列推理,条件推理和三段论推理)2.归纳推理:

是指从具体事例中得出一般结论的推理,它具有思维和知识获得的核心特征。

3.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的关系见书173页第三节问题解决一、问题及问题解决的含义

(一)什么是问题1.定义:

问题是指蕴涵个人面临障碍的目标,既不能认知又不能用习惯反映,是个体在达到期望目标的过程中遇到的障碍。

2.问题一般具有三个要素:

第一,问题的起始状态第二,问题的目标状态第三,遇到障碍,需要通过间接思考才能达到。

3.划分:

按问题结构划分的结构良好问题和界定不良问题;按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划分为归纳结构问题、转换问题和排列问题。

(二)什么是问题解决1.定义:

问题解决是指由一定的问题情境引起,经过一系列具有目标指向性的认知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

2.三个基本特征:

目标指向性、操作系列性和操作认知性3.两种类型:

常规性问题解决和创造性问题解决(三)问题状态和问题空间定义:

问题空间是被试在解决问题时对面临的任务环境的内部表征,而不是问题解决任务环境本身。

二、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分为四个阶段:

(一)发现问题1.问题就是矛盾。

发现问题就是认识到矛盾的存在并产生解决矛盾的需要和动机。

2.能否发现和提出重大的有社会价值的问题,要取决于多种因素:

(1)依赖于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和活动积极性

(2)依赖于个体的态度(3)依赖于个体的求知欲和兴趣爱好(4)依赖于个体的知识经验

(二)明确问题1.明确问题是要从笼统、混乱、不确定的问题中,找出问题的主要矛盾和关键因素,把握问题的实质,使问题的症结明朗化,从而确定解决问题的方向。

2.迅速而准确地明确问题依赖于两个条件:

一是全面系统地掌握感性材料;二是已有知识与经验的多寡。

(三)提出假设明确问题之后,解决问题的关键就是根据问题的性质,运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策略,拟定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并提出假设。

(四)检验假设问题解决的最后步骤是检验假设。

检验假设的方法有两种:

一种是直接检验(实验活动,实验)另一种是间接检验(推理)三、问题解决策略问题空间是问题解决者对问题所达到的全部认识状态。

任何一个问题总要包含给定条件和目标,即包含初始状态(条件)和目的状态(目标)。

问题空间就是从初始状态到目标状态的认识过程。

(一)算法策略定义:

算法策略是指在解决问题时的一套规则,它能够指明在问题空间中的解题步骤,以及搜索所有可能算子或途径,直到选择到有效方法解决问题。

优点:

能保证问题的解决缺点:

需要大量尝试,较费时费力

(二)启发式策略定义:

启发式策略是指个体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在问题空间内采纳取较少认知操作来解决问题的方法。

优点:

省时省力,效率较高缺点:

不能保持问题解决获得成功1.手段—目的分析:

将需要达到的问题的目标状态分解成若干子目标,通过实现一系列子目标最终达到问题解决的总目标。

2.逆向搜索:

又称目标递规,指从问题的目标状态出发,按照子目标组成的逻辑顺序逐级向初始状态递归的问题解决过程。

3.选择性搜索:

选择性搜索策略是在解决问题时,根据已知的信息和某些有关规则,选择问题的突破口,并从突破中获得更多信息,以便进一步搜索直到解决问题。

4.爬山法:

这一问题解决的策略是指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通过个体评价问题状态,从而明确初始状态与目标状态之间的差异,经过迂回前行,最终达到问题解决总目标。

四、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问题解决受很多因素的影响,既有社会因素和自然因素,也有客观因素和心理因素。

这里从心理学角度进行分析与探索:

(一)知识表征方法(知识表征方法会影响问题的解决)

(二)刺激模式:

是个体知觉到的问题组织形式,它对问题解决或起促进作用,或起阻碍作用。

(三)迁移作用

(1)定义:

是指已有知识与经验对解决新问题的影响,或者说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2)迁移可以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两种。

定义:

已有知识与经验阻碍了新问题的解决过程,称为负迁移;已有的知识与经验能促进新问题的解决过程,称为正迁移。

(3)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正迁移的作用,防止与避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生负迁移。

为此:

1.首先,应该发展学生的概括能力,概括能力越强,迁移的范围就越广泛,越容易举一反三,触类旁通;2.其次,应该利用比较的方法,帮助学生找到知识之间存在着的共同因素,共同因素越多,迁移越容易,其作用就越大;3.最后,应该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和牢固地掌握知识,一个人掌握的知识越牢固,就越能顺利地实现正迁移。

(四)原型启发1.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因受到某种客观事物的启发而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的过程称为原型启发,具有启发作用的事物叫做原型。

2.原型对问题解决能否起到启发作用,一是看原型与要解决的问题是否具有特征或属性上的联系或相似性。

相似性越强,启发作用越大;二是看个体是否处于积极的思维活动状态中。

(五)定势:

是指问题解决者原有的知识经验对当前问题解决的心理准备状态。

(六)功能固着:

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只看到某事物通常的功能,看不到它可能存在着的其他方面的功能,从而干扰问题解决的思维活动。

(七)动机1.一个人的动机状态,对解决问题起着不同的影响作用。

2.就动机的强度而言,它对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思维的影响比较复杂。

*3.在一定限度内,动机水平与解决问题效率之间的关系呈倒“U”字曲线。

(八)情绪1.情绪对解决问题具有重要影响。

紧张、惶恐、烦躁、压抑等消极情绪会阻碍问题解决的效率,而乐观、镇静、愉悦、轻松的情绪有助于激发人的潜能,使智力活动处于积极、敏锐、灵活的状态,导致问题顺利解决。

2.耶克斯-多德森定律揭示了问题解决效率与情绪激动水平之间的关系,能有助于理解情绪对问题解决的影响作用:

(1)问题解决的效率受到问题难易和问题解决者的情绪状态的影响;

(2)在解决困难问题时,操作绩效的最佳状态是处于较低的唤醒水平;

(3)而在解决比较简单的问题时,操作绩效的最佳状态是较高的唤醒水平。

(九)个性特征能否顺利地解决问题与一个人的个性特征(智力水平和气质类型)有着密切关系。

第四节创造性思维一、创造性思维及其特征

(一)什么是创造性思维定义:

创造性思维是指以新颖独特的方法解决问题,并产生首创的、具有社会价值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

(二)创造性思维的特征创造性思维主要有四个方面的特征:

1.新颖性与一般思维活动相比,创造性思维最突出的特征是新颖性。

2.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有机结合(核心)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心里成分。

3.创造想象的积极参与(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环节)4.灵感状态(是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典型特征之一)灵感是指人在创造性思维过程中,某种新形象、新概念和新思维突然产生的心理状态。

二、创造性思维的基本过程

(一)准备阶段(围绕所要解决的问题,积累材料,收集资料,理出头绪的过程)

(二)酝酿阶段:

也叫孕育期,是在积累一定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在人脑中对问题和资料进行周密细致的探索和思考,力图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的阶段。

(三)豁朗阶段(是创造性思维最富有智慧的高潮阶段)豁朗阶段也叫灵感阶段,这是经过酝酿阶段之后,新思想、新观念、新形象在脑中突然呈现,使问题有可能得到顺利解决的阶段。

(四)验证阶段是对新思想或新观念进行验证、补充和修正,使其趋于完善的阶段,也是对整个创造过程进行反思的过程。

三、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创造性思维在人类的创造性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

(一)保护好奇心,激发求知欲(好奇心是人对新异事物产生诧异并进行探索的一种心理倾向)

(二)创设创造性思维形成的氛围为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观念,托兰斯向教师提出五条建议:

(1)尊重学生提出的任何幼稚甚至荒唐的问题;

(2)欣赏学生表示出的具有想象与创造性的观念;(3)多夸奖学生提出的意见;                                                                                                      (4)避免对学生所做的事情给予否定的价值判断;                                                                                     (5)对学生的意见有所批评时应解释理由。

                                                                                                                                       (三)加强发散思维和直觉思维的训练                         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

                                                                                直觉思维也是创造性思维的一个组成部分。

                                                                                                 (四)陶冶创造性人格(敢冒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