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文学专题研究.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717468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50.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东方文学专题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东方文学专题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东方文学专题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东方文学专题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东方文学专题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东方文学专题研究.docx

《东方文学专题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东方文学专题研究.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东方文学专题研究.docx

东方文学专题研究

东方文学专题研究章节:

学习目标:

1、通过文化历史考察,并与西方、西方文化、西方文学进行比较,明确东方、东方文化、东方文学三个概念,并对其文化上的整体统一性有所理解。

2、宏观掌握东方文学的鲜明特质、历史分期及主要成就。

3、建立比较的文化学的文学观。

知识点:

∙东方、东方文化、东方文学概念

∙东方文化的整体统一性

∙东方文学的历史分期、主要成就

正文:

一、东方

所谓“东方”,是一个内涵丰富、可作多种诠释的复杂概念,它有一个历史的演变过程。

事实上,我们今天所使用的“东方”(Orient)这个名称是世界上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亚、非两大洲的合称,它不再是狭隘的民族中心论,也突破了“东方学”中“东方”概念的凝固性和西方霸权主义,而成为世界性的共识,是在单纯的、相对的地理概念基础上,融入了历史的、政治的因素,尤其还有统一性的文化的因素,并与“西方”(Occident)相对而言所作的一种划分和概括。

“西方”基本上有一个整体统一的文化历史内涵。

①整体性:

西方各民族自古希腊、罗马到中世纪、文艺复兴,再到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和现代资本主义,有一条清晰的发展线索,具有很强的文化整体性。

②统一性(一致性):

欧洲绝大部分居民是白种人(欧罗巴人种),美洲居民主要为英、法等欧洲国家移民的后裔,即白种人,其次为印欧混血人、印第安人、黑人,北美还有少数格陵兰人、波多黎各人、犹太人、日本人和华侨,大洋洲百分之七十以上的居民是欧洲移民的后裔。

他们有源于同一系统的宗教信仰,多信天主教和基督教,有着共同的语系语族和大体一致的历史发展进程,欧洲属印欧语系的占全洲总人口的95%,有大致相同的民族个性,崇尚个性自由、民主、法制与科学。

尽管西方各国的情况并非完全一致,也有冲突和抵牾,但西方——欧洲文化体系是一以贯之、没有中断的,它的社会历史文化的一致性始终是显而易见的。

与此相反,“东方”世界看上去却是一个纷纭芜杂的世界,这个世界在地理上相对分散和阻隔,种族上形形色色,宗教信仰各不相同,亚洲是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三大宗教的发源地,非洲居民多信原始宗教、伊斯兰教,少数信天主教和基督教,语族语系较多,这一切都造成了东方文化的多源性特征。

在东方,从中古开始形成了三大相对独立的未曾中断过的文化体系,这就是:

中国文化体系、印度文化体系和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体系。

或者说,东方有三大历史文化圈:

以中国文化为中心的包括朝鲜、日本、越南等国在内的东亚文化圈;以阿拉伯文化为中心的西亚、北非即中东文化圈;以印度文化为中心的南亚、东南亚文化圈。

然而,尽管东方具有这样多元的、差异较大的文化,但统一的东方文化还是存在的。

近代以后,东方文化共同之处就十分突出而强烈了。

“东方学”、“东方哲学”、“东方神学”、“东方美学”、“东方文学”都是在把东方作为一种整体加以研究。

到目前为止,“东西方比较”往往变成了“中西比较”,对西方文化的共同性探讨得多,成果多,而对东方文化的共同性研究依然是一个薄弱环节。

还有“欧洲中心论”问题。

在近现代史上,东方落后了,西方文化(包括文学)对东方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那几百年,说“欧洲中心”并非无稽之谈,东方国家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至今为止也只有7位:

印度的泰戈尔(1913)、以色列的阿格农(1966)、日本的川端康成(1968)、尼日利亚的索因卡(1986)、埃及的纳吉布·马哈福兹(1988)、南非的内丁·戈迪默(1991)、日本的大江健三郎(1994)。

问题在于,我们不能因东方几百年的落后就对以往几千年的发达繁荣视而不见,妄自菲薄。

在近代以前的几千年间,东方文化(包括文学)是“出口”大于“进口”,一向是维持“顺差”的,如果非要说“中心”,那时的“中心”在东方。

欧洲中世纪一千多年的文化萧条时期,还是东方文学光辉灿烂的时期。

东西文化的升沉兴衰,早已是世界学术界一个比较热门的话题。

季羡林先生说:

“西方不亮东方亮”,“东方不亮西方亮”,“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在近几十年,文化世界性、多元化,世界性的文学时代已充分形成,文学的“中心”越来越淡化,也在走向多元性、无中心。

移民文化悬置了东西方文化的对立。

二、东方文化

东方文化的统一性表现在“亚细亚生产方式”(经济制度)、“东方专制主义”(政治制度)和“东方精神”(文化意识形态)三个方面。

“亚细亚生产方式”和“东方专制主义”决定了东方的文化意识形态有别于西方的特征,形成了一种较为普遍的“东方精神”。

专制主义的政治体制造成了东方人根深蒂固的王权崇拜、家长崇拜意识,还有权威主义、“官本位”思想。

“东方精神”的核心部分是强烈的宗教伦理道德观念。

东方的宗教特别发达。

世界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都源于东方,其他五花八门、各式各样的大小宗教遍布在东方辽阔的大地上。

希伯来民族的犹太教,印度人的吠陀教、婆罗门教、佛教、印度教,阿拉伯民族的伊斯兰教,波斯人的祆教(琐罗亚斯德教、拜火教)和苏菲教派,中国和日本人的儒、道、释,东方宗教是专制政体的精神支柱。

东方国家往往将王权神化,宣扬君权神授思想,君王神圣不可动摇。

东方的伦理道德是东方宗教与氏族血缘关系牢固结合的产物。

如封建等级观念、印度的种姓制度,日本的氏姓制度,中国的封建宗法制度等。

佛教以“慈悲”为本,提倡献身精神;伊斯兰教强调个人与部落群体不可分离的思想;日本讲究“忠”、“孝”和报恩观念,都是以建立在民族或宗族血缘关系基础上的“爱”之上,以宗教“敬”与“畏”为核心的。

东方哲学与宗教、伦理道德的关系十分密切。

世界三大哲学传统中的中国哲学和印度哲学都起源于宗教,以后又多表现为宗教哲学体系。

东方人的哲学思维方式是神话思维,原始思维,属整体直觉感悟式、综合型,而非科学逻辑式、分析型,在这个整体中,神人互渗、倒置、回归,静的直观大量存在,且浑然一体,原始情怀和现代困惑难分难解,科学分析的清晰性在这里束手无策;个人的哲学追求与最高的抽象实体——天、道、梵、佛、自然等合一,所谓“天人合一”,以“玄思”近“玄道”,顿悟,“梵我同一”,“我空法有”等等;就哲学的价值论来看,个人意志、个性自由和个人主义在东方从来就受到压抑,得不到承认,宗教与伦理道德才是东方人的第一生命,而个人意志、个性自由和个人主义倒成了近现代才从西方拿来的第二生命,舶来品,仅作为医治东方文明的补药、良方。

东方人长期以来形成了这样一种普遍的东方式的心理状态,即以宁静直观努力追求精神上的超脱与和谐,灵魂上的安逸和恬然,日常生活中的秩序井然,一般不重视冲突、对立和矛盾,容易满足,缺乏持续不断的开拓和进取精神,知足常乐、保守内向是东方普遍存在的社会心理特征,也是东方传统精神的最大的消极性特征。

东方美学与宗教的关系十分密切。

东方美学以“同情观”为主导,其哲学认识论基础是原始宗教的“万物有灵观”,即“心物一元论”。

“万物有灵观”是原始人类的生命本体观,也是原始人类的灵魂存在观,其思维的根本点在于认为万物皆为“同类”,“同情同构”,都具有生命或生命的属性,即与人相似的生命现象和物活感,人与自然万物之间、植物与动物之间,都可以“互渗”、对位。

所以,东方民族在审美上采用了“以己度物”的方式去体验被欣赏对象和被创造对象的情感,形成“以生命为美”的审美本质观和以“生动生气”、和谐静美、古朴神秘为表现特色的艺术审美观。

西方美学以“移情说”为主导:

在审美欣赏中,主体把自己的生命、情感、人格、思想等“注入”、“外射”或“投射”、“倾注”到自然对象上去,使本来没有生命、情感、思想的自然物也像我们一样,具有了“人”的色彩,达到了“物我同一”。

这样,人在对自然美的审美过程中,使自己对象化,获得了自由。

心物二元论,人与自然是分裂的。

三、东方文学

1、“东方文学”概念

按照国内通行的概念,东方文学是指古今亚洲和非洲文学的总体,其中埃及、巴比伦、希伯来、印度、中国、日本、波斯、阿拉伯以及朝鲜等国的文学是有代表性的东方文学。

2、东方文学的特质

东方文化特殊的精神气质即东方精神使东方文学在总体上具有一些有别于西方文学的鲜明特质:

①悠久古老的文学历史与文学传统。

东方文学是世界上最悠久、最古老的文学,在世界上人口最多、面积最大的这两块大陆上,结出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批璀璨的果实。

如许世界“第一”,世界“之最”:

其中,有世界上最早和最优美的神话传说;有世界上最早和最为庞大的诗歌总集——印度的《吠陀》;有世界上最早的史诗——古巴比伦的《吉尔伽美什》;有世界上已有写本的最长的史诗——极其宏伟而浩瀚的印度大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有世界上最早和最丰富的文学总集——古希伯来的《旧约》;有世界上最早的历史散文总集——中国的《国语》和《左传》;有世界上最庞大、最神奇的民间故事集——阿拉伯的《一千零一夜》;有世界上第一部写实性长篇小说——日本女作家紫式部的《源氏物语》;有世界上最富有诗情画意的抒情戏剧——印度的剧作家迦梨陀娑的诗剧《沙恭达罗》;有世界上最早描写人民抗暴斗争的名剧首陀罗迦的《小泥车》;有世界上最早的游侠小说——印度诗人檀丁的《十公子传》。

东方文学不仅历史古老,而且还有源远流长的文学传统。

东方文学中除了古埃及和古巴比伦文学遭湮没外,印度、中国、波斯—阿拉伯伊斯兰文学传统、日本文学传统都赓延承续,代代相传,体现出各自鲜明的民族特色。

古代希伯来民族的历史到公元70年代结束,但古希伯来文学总集《旧约》以丰富多彩著称于世,它被译成希腊文并成为《圣经》(《新旧约全书》)的组成部分之后,和《新约》一道对欧洲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构成欧洲文学的两大书面文学源头之一。

在东方文学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许多国家与民族的文学巨匠、大师不断涌现,优秀作品浩如烟海,大量的古今名家名著已成为全人类文学艺术的典范。

②形成与发展的多源性。

东方文学的形成与发展同西方殊异,具有“多源性”和个性突出的特点。

东方三大文化体系各自具有相对的封闭性,又都比较成熟、发达,在形成与发展中几乎并驾齐驱。

从历史演化的角度看,东方文学发端于古代埃及、巴比伦、希伯来、印度和中国五大文化源头,到中古基本形成了三大历史文化圈:

东亚文化圈(以中国文化为中心,包括日本、朝鲜、越南等国),南亚、东南亚文化圈(以印度文化为中心,包括巴基斯坦、泰国、缅甸、印尼、菲律宾等国),西亚、北洲的文化圈(以阿拉伯文化为中心,包括波斯、土耳其、阿塞拜疆、塔吉克、乌兹别克、埃及等)。

多源性的古代东方文学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格局,各文化圈的文学所独有的特质,直到现当代还可以从这些地区的文学差异性上看出。

③浓郁的宗教与伦理道德色彩。

宗教与伦理道德是东方社会意识形态中的核心组成部分,强烈的宗教意识和伦理观念在东方文学里烙下了鲜明的印痕。

那时的宗教对文化具有整合功能和载体作用,文学是在庞大的宗教体系中得以保存、整理和发展的。

从内容上来讲,东方各民族文学中,有的出于宗教目的,对古代作品加以搜集整理,如《吠陀》(吠陀教圣经)、《旧约》(犹太教圣经)、《古兰经》(伊斯兰教圣经,真主安拉的使者穆罕默德传教23年间的言论汇集,也是阿拉伯散文的里程碑),既是神圣的宗教经典,又是庞大的诗文集,具有信仰和审美的双重价值。

有的通过文学作品来宣扬宗教教义,如《佛本生经》、《佛所行赞》(古印度诗人、戏剧家马鸣的长诗);有的受到宗教的强烈影响,如《一千零一夜》不仅在文体上,就是在精神上都受到《古兰经》的深刻影响,贯穿整部故事集的信念,就是对伊斯兰教的虔诚信仰。

从形式上来讲,东方古代有专属宗教文学的体裁,如祷文、咒语、忏悔诗、赞美诗、宗教寓言等。

受宗教和伦理道德的影响,东方民族形成了一些较特异的审美心理和表现风格、表现方法。

在文学中,如表现神秘的内省与“禅定”等感情或直觉体验,抑恶扬善的思想倾向,浓郁的抒情色彩,以中庸平和为完美的人物形象,悲剧故事的喜剧“大团圆”的煞尾,温婉、细腻、含蓄、幽玄的艺术风格和象征比兴的手法的运用等等。

所以,东方文学往往展示出一种悲天悯人的人道主义精神和深邃宏大的哲理意识,讲究“情”、“味”、“韵”,讲究和谐完美与清纯,讲究幽玄古雅与隽永恬静,等等。

而西方的伦理道德和思想感情,不像东方的那样追求“形”与“神”、“景”与“情”、有限和无限的统一,往往停留在有限的现实中,即使在达到超越的时候,也只是表现出一种对上帝深沉的‘赎罪感’,很难达到中国式的空灵,印度式的庄净,日本式的幽、,埃及式的沉静、波斯式的华美。

但另一方面,西方文学所表现出来的进取向上精神和深沉强烈的写实力度,却也是东方文学所匮缺的。

东方很少有作品能企及19世纪西欧和俄罗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所达到的思想高度。

④鲜明的民间文学特色。

早在书面文学出现之前,古老的多民族的东方已流传着异常丰富的民间口头作品,包括各种神话传说、民谣、箴言、民间故事、寓言、说唱文学、谚语俗话、史诗等等。

东方文学中的民间文学因素较西方文学更为丰富突出,特点也更为显豁。

东方文学与民间口头文学的密切关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原始口头文学的流传与整合。

东方文学中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如巴比伦史诗《吉尔伽美什》、埃及的《亡灵书》、印度的两大史诗和《五卷书》、阿拉伯的《一千零一夜》、日本的《古事记》、朝鲜的《春香传》等等,都源于民间口头文学,它们长期流传,往往经过很多人的加工、整理和润色,最后被搜集编定成书,作者大多无可稽考。

二是文人吸取民间文学养分的再创作。

丰富的民间文学源泉激发了文人的灵感,他们在进行创作时自觉或不自觉地向口头文学学习,所创作出来的作品带有鲜明的民间文学特色。

在东方文学史上,文人创作中表现出民间文学特色,大致有三种情况:

第一,以劝善训诫为内容,如印度古代诗人伐致呵利的《三百咏》等;第二是体裁上诗文夹杂,文中有诗,诗中有文,保留着说唱文学的痕迹,如紫式部的《源氏物语》,萨迪的《蔷薇园》等;第三是框架结构(Chinese-box)的采用,作品中大故事套小故事,这是民间口头文学为讲故事的方便,把无关联的内容组织在一起的方法,如7世纪印度古代小说家、诗人檀丁的《十公子传》和古代小说家让·波丁的《迦丹波利》都采用这样的结构文式。

3、东方文学的历史分期

从历史发展和社会演化的形态着眼,有多种分法。

目前各类东方文学教材一般把东方文学的历史进程分为古代(上古)东方文学、中古东方文学、近代东方文学、现当代东方文学四个时期,各个时期的文学既有自己的特点又绵延赓续,共同构成了源远流长、成就辉煌的东方文学总体。

①古代东方文学(公元前4000多年前——公元前后)

古代东方文学是东方原始社会至奴隶社会时期的文学,尤其是奴隶社会时期的文学。

(同时代的西方是古希腊罗马文学)

多源性的古代东方文学是当时世界上最古老、最优秀、最先进、最繁荣的文学,是世界文学史光辉煌灿烂的开端。

古代东方文学成就以五大源头为代表:

古代埃及文学、古代巴比比伦文学、古代希伯来文学、古代印度文学和古代中国文学。

主要作品:

《吉尔伽美什》(古巴比伦原始英雄叙事诗)

《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古印度两大史诗)

《本生经》(佛教寓言故事集)

《五卷书》(婆罗门教寓言故事集)

《沙恭达罗》(迦梨陀娑)

《旧约》(古希伯来文学经典,西方书面文学的两大源头之一)

《诗经》与“屈骚”

《古兰经》(伊斯兰教圣经,阿拉伯散文的里程碑)

《一千零一夜》(阿拉伯民间故事集,被誉为“世界民间文学史上最壮丽的纪念碑”)

②中古东方文学(公元前后——19世纪中叶前后)

中古东方文学即东方封建社会时期的文学。

东方封建社会的形成、发展和衰落是一个漫长、不平衡的历史过程。

历史断限说明问题:

中国早在公元前5世纪就进入封建社会,而印度、西亚、中亚、北非诸国则在2至8世纪左右才先后进入封建社会;中国1840年“鸦片战争”,印度1849年完全沦为殖民地,日本1868年“明治维新”之后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中亚数国至1917年俄国10月革命时方结束封建社会的历史过程。

原因:

封建土地国有制和自治自足的自然经济;超稳定的封建中央集权制和沉重的封建伦理道德。

漫长的东方封建社会创造了灿烂的封建文化,尤其是早、中期的中古东方社会兴旺发达,到了中古后期,东方国家就逐渐落在欧洲的后面了。

中古逐渐形成了以中国、印度和阿拉伯为中心的三大政区,中国、印度、阿拉伯、波斯都是声势煊赫、雄视一时的大帝国,涌现了中国长安、阿拉伯的巴格达(今伊拉克首都)等著名的国际中心城市。

东方各国的交通贸易、文化交流、宗教传播十分频繁,构成了一个神奇富庶的东方世界。

波斯—中国的丝绸之路,张骞出使西域,阿拉伯医学和人体解剖学的开创,中国的火药、指南针、造纸术的发明及运用,印度的佛教对周围国家的影响。

打破了东方自上古以来相对锁闭的社会状态。

中古早期和中期的东方文学,以辉煌的成就居于当时世界文学的高峰。

大约同时期的中古西方却经历了数百年的“黑暗世纪”,直至文艺复兴时期才开始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文学的新世纪。

中古东方文学成就最高的当推中古中国文学,其次还有中古日本文学、中古阿拉伯文学、中古波斯文学、中古朝鲜文学。

主要作品:

汉赋、司马迁的《史记》(纪传体)、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钟荣的《诗品》,刘勰的《文心雕龙》、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中国)

《万叶集》(日本古典诗歌总集)

《源氏物语》(世界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写实小说)

《蔷薇园》(“设拉子的黄莺”——波斯诗哲萨迪)

《一千零一夜》(阿拉伯民间故事集,“世界民间文学史上最壮丽的纪念碑“)

《春香传》(朝鲜古典小说名著,说唱脚本体小说,是朝鲜三大古典名著中成就最高的一部)

《金云翘传》(阮攸,中古越南文学中最负盛名的长篇叙事诗)

中古印度文学不及古代成就辉煌,梵文文学在此时已渐失昔日活力,日趋没落,而印地语、乌尔都语、孟加拉语和泰米尔语文学相继崛起,日益繁荣。

③近代东方文学(19世纪中叶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

近代东方文学主要指半封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时期的东方文学,与西方近代五、六百年的文学历史相比,东方近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只有七、八十年,时间极为短暂。

19世纪时,除日本外,东方各国几乎都沦为西方资本主义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

近代东方文学产生比西方晚(东方国家进入近代社会的时间普遍比西方要晚300年左右),发展不如西方充分,并且明显地受到西方近代文学的影响。

近代日本文学是东方国家中唯一在资本主义社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文学,显得十分活跃。

从19世纪末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为止,日本人用七、八十年的时间,走过了西方文艺复兴以来四、五百年的文学历程。

日本近代文学史上出现过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浪漫主义文学、自然主义文学以及社会问题小说等。

近代东方文学成就的代表:

近代印度文学、近代日本文学。

主要作品:

《吉檀迦利》(诗集),“印度诗圣”泰戈尔,东方首位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文学大师。

《戈拉》(长篇小说),泰戈尔。

《浮云》(长篇小说),二叶亭四迷,日本近代文学的奠基作,写实主义。

《舞姬》(短篇小说),森鸥外,感伤浪漫主义。

《我是猫》(长篇小说),夏日漱石,“余裕派”代表作家,批判现实主义。

《破戒》(小说),岛崎藤村,自然主义。

《棉被》(小说),田山花袋,私小说。

《和解》(小说),志贺直哉,“小说之神”,“白桦派”重要成员,也是一个典型的私小说作家。

《春琴传》(小说),谷崎润一郎,日本唯美主义集大成者,此作堪称现代版的《源氏物语》。

《罗生门》、《鼻子》、《竹林中》(小说),芥川龙之介,“新思潮”派中坚作家,“鬼才”,“奇才”。

日本现在设有“介川文学奖”。

④现当代东方文学(一战前后迄今的东方文学)

东方文学加入了20世纪世界文学的新格局,东方文学也分成三大主要文学类别。

20世纪世界文学发展的新格局: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继续发展的批判现实主义、现代主义三大文学主潮并驾齐驱的局面。

三大主要文学类别:

无产阶级文学、传统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现代派文学。

东方文学的多元化。

四大文化地区形成——二战以后黑非洲形成了一个独立的文化体系即黑非洲文化体系。

60年代以后,黑非洲新文学生机勃发,产生了一大批具有世界声誉的作家作品,宣告了黑非洲地区“黑暗大陆”历史的结束。

20世纪世界文坛明显地呈现出西欧北美、苏联东欧、拉美、亚洲四大“板块结构”——地域划分。

现当代东方文学的代表:

现当代日本文学、现当代中国文学、现当代印度文学、现当代朝鲜文学。

20世纪上半叶亚洲文学的主流是民族革命文学。

60年代以后形成了多元化的发展,表现为:

对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对西方文化的借鉴,各种性质的文学的并存,文学流派、艺术表现的多样化。

日本的现代派文学最为发达,有“新感觉派”、“新兴艺术俱乐部”、“战后派”、“无赖派”、“太阳族”、“内向的一代”、“第三新人”派、“透明文学”派;朝鲜有存在主义文学、“新感觉派”;中国有“朦胧诗”派、新生代诗人、“新潮小说”、荒诞派戏剧等;印度印地语文坛有“新小说派”,印度孟加拉语文坛有“现代主义派”;伊朗有青年文学家团体“拉贝”;埃及有陶菲格·哈基姆的荒诞哲理剧;尼日利亚有索因卡的荒诞派戏剧;等等。

主要作品:

《党生活者》(长篇小说,小林多喜二)

《没有太阳的街》(长篇小说,德永直)

《故乡》(长篇小说,李箕永)

《斗牛》(井上靖)

《砂器》(松本清张)

《恍惚的人》(有吉佐和子)

《古都》、《雪国》(川端康成)

《金阁寺》、《潮骚》(三岛由纪夫)

《戈丹》(长篇小说,印度“现代小说之王”普列姆昌德)

《万延元年的足球队》、《性的人》(大江健三郎)

《路》(索因卡)

《白头山》(长诗,赵基天)

4、东方文学学科建设问题

东方文学学科发展是动态的,东方文学的内涵、外延始终处于发展变化之中,且对文化传统有很强的依赖性。

有学者认为,20世纪初俄国学者图拉耶夫的《东方文学论文集》等论著的问世标志着东方文学已发展成为国际上一门独立的学科,但那时的东方文学基本上是古代文学研究。

在我国的外国文学教学和研究领域中,东方文学显得十分薄弱。

因为近现代东方的落后和“欧洲中心论”的影响,提起外国文学,人们言必称欧美,中国文学尚不屑一顾,何况其他东方国家的文学,似乎是一片荒芜。

五四以后很长时间,对东方文学的介绍是零碎的、片断的。

鲁迅在1907年写的《摩罗诗力说》中对欧亚文学都有介绍,特别对印度古代文学评价很高,但鲁迅没有提出“东方文学”这个名称。

郭沫若从印度哲学中吸取了泛神论思想,写出《女神》,冰心从泰戈尔那儿吸收爱的哲学,写出了那些甜蜜蜜的歌颂母爱的诗篇。

中国把东方文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予以关注,开始于1958年。

那时,有一批为数不多的青年教师,在老专家的指导下开始从事东方文学教学和研究工作;为数不多的几所高校开设了东方文学课,但那时资料奇缺,研究水平不高,研究方法也是国别式的。

50年代,日本、印度、阿拉伯;60年代,又增加了朝鲜、越南、缅甸、印尼等。

60年代初,经过一些人的努力,开始把东方文学加以综合研究,并初步形成一个独立的体系。

70年代,不少高校,尤其是一些师范院校陆续开设了东方文学课程。

但文革中断了这个好势头。

1982年,由教育部委托华中师范学院编写高等师范学院本科外国文学教学大纲,把东方文学作为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列入,东方文学作为一个独立体系与欧美文学平行,这在我国外国文学教学历史上,还是第一次,对东方文学建成一个独立的学科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接下来就是培养东方文学师资队伍的问题。

1982年,北师大中文系举办了全国高校东方文学讲习班。

1984年,北大东语系举办了全国高校东方文学进修班。

1983年全国高校东方文学研究会成立。

其后还成立了印度文学研究会、阿拉伯文学研究会、日本文学研究会等学术组织,一支研究东方文学的研究队伍已经初步形成。

研究队伍大致可分为两部分:

一部分是通晓东方语言的研究人员,主要是大学东方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师,他们往往致力于翻译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