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金融IT人才倍受青睐所想到的.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716111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8.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金融IT人才倍受青睐所想到的.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从金融IT人才倍受青睐所想到的.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从金融IT人才倍受青睐所想到的.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从金融IT人才倍受青睐所想到的.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从金融IT人才倍受青睐所想到的.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从金融IT人才倍受青睐所想到的.docx

《从金融IT人才倍受青睐所想到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金融IT人才倍受青睐所想到的.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从金融IT人才倍受青睐所想到的.docx

从金融IT人才倍受青睐所想到的

 

金融IT人才的市场分析和培养策略

顾浩陈仁花向华赵宝华

(上海金融信息管理系,上海201209)

[摘要]本文分析了当前金融IT人才市场的现状和日益增长的供需矛盾,提出了金融IT人才(含信息主管—CIO)的培养策略。

[关键词]金融IT人才;市场分析;培养策略;CIO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业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并步入了与国际接轨的快车道上。

在进入WTO的今天,管理理念和金融装备相对落后的中国金融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压力。

要实现中国金融业的异军突起,必须克服制约我国金融业发展的三大瓶颈(人才、金融政策法规和金融中介服务),而首当其冲的是要解决金融高级管理人才和金融IT人才的紧缺问题。

而本文主要论述的是后者。

一、两种紧缺的金融人才

1.金融高级管理人才的需求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

如表1所示,金融和IT人才连续三年(2001—2003)均属上海地区紧缺人才之列。

从金融人才的需求来看,有两种人才最紧缺:

一类是高级管理人才;一类是复合型人才,尤其是金融IT人才,有专家称他们为金融IT“两栖人才”。

年份

紧缺程度排序

对金融人才的学历要求

2001年

IT行业,金融业

专科以上

2002年

金融业,IT行业

本科以上

2003年

世博人才、IT行业、金融业

本科以上

表1上海紧缺人才目录摘要

对金融高级管理人才,围绕着此问题的讨论持续已久,要解决此问题,必须实现观念和机制的突破,这已成为业界的共识。

从世界各行业的发展历史来看,解决高级人才的供需矛盾最有效的途径就是从机制的突破上下手,因为高级职业人才不是一朝一夕培养出来的,他们是在波涛起伏的市场海洋中浮在浪尖上的动态的精英群体;要迅速享用这一市场资源,不是靠摹仿就能解决的,观念和机制才是真正的关键。

政府行政任命的银行家自始至终为政府负责,从本质上已经忽略了市场机制,否定了银行是一个独立的市场主体。

在这种体制下,是不可能造就职业银行家,更不会形成银行家的市场。

2,金融IT人才的需求

(1)我国IT人才的需求

众所周知,若干年来,我国的国民经济生产总值一直以7%~8%的速度增长,这是举世闻名的中国速度。

其中,世人瞩目的中国信息化水平总指数NIQ(NIQ)是继GDP(国内生产总值)之后,反映信息时代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

它的增长幅度远远大于GDP的增长,即NIQ>>GDP。

例如,1998年NIQ为25.89,1999年NIQ为30.14,2000年为38.46,年增长27.60%,近两年的增长速度更快,估计在25%~30%的水平,NIQ的增长幅度差不多是GDP的4倍,这充分说明中国信息化呈快速发展之势。

地区

资源开发

利用

信息网络

建设

信息技术

应用

信息产品

与服务

信息化

人力资源

信息化

发展环境

全国

45.29

37.12

65.89

53.78

13.43

21.86

北京

93.53

318.82

179.97

112.68

112.15

79.61

天津

54.24

83.51

127.75

111.27

45.87

23.92

上海

99.91

191.98

155.30

45.19

68.91

16.65

表12000年全国及京、津、沪地区信息化各要素指数

地区

2000年

1999年

全国合计

1.28

1.16

北京

1.21

1.45

天津

1.21

1.19

上海

1.14

1.08

表21999-2000年全国及各地区信息化水平总指数的发展速度

从表1可见,在信息化水平总指数NIQ的几个分指数中,信息化人力资源指数最低,因此,人才已成为制约中国信息化的瓶颈。

例如,2000年的NIQ的分要素中,信息技术应用指数为65.89,这说明中国信息化技术应用得到较快的发展,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正向各个领域渗透,对经济结构调整和传统产业改造开始发挥重要作用,成为拉动中国信息化水平提高的主要因素,而信息化人力资源指数为13.43,是各要素中水平最低的,从这两个数据的巨大反差中可以看出,目前信息化人才的严重匮乏与信息产业可持续发展对人才的巨大需求极不对称。

因此,信息化人才不足已成为制约中国信息化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要克服中国信息化这一瓶颈,必须加强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和信息知识的普及,而信息化人才的培养首先要从学校抓起。

(2)中国金融IT人才的需求

我国金融IT人才的需求是与中国信息化尤其是金融电子化和金融信息化的历程密切相关的,在论述这个问题之前,让我们先来简要地认证一下金融与IT的关系。

伦敦商学院著名管理学家加里.哈梅尔的一句话:

“我们目前正站在一场革命的边缘,这场革命在深刻程度上丝毫不亚于诞生了现代工业的产业革命,它的主要体现为信息革命。

”正是这场信息革命给中国金融业创造了百年难求的发展机遇,也给中国金融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信息以所以重要,在于它能增值。

信息革命之所以能给金融业,特别是银行业带来如此大的机遇,是因为银行业本身就具有信息的属性。

众所周知,银行是经营货币的机构,货币又是什么?

货币(尤其是电子货币)就是信息。

所以,花旗银行的老总就说得很直白:

“银行本质不是经营金钱的,银行经营的就是信息”。

总之,银行最核心、最本质的内容就是信息,银行是靠通信工具来传递信息、积累资金的。

下面我想从三个方面来概括它的内涵:

首先在宏观上,整个银行业都具备数据密集和时间价值高这两个基本特征,这就要求银行业必须大力应用信息技术。

金融产品是特定的信息产品,银行开展业务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典型的信息处理过程。

由于存在数据密集这个本质的特征,数据仓库和数据挖掘等信息技术可在金融业大有作为。

同时,又由于银行的利率、汇率和股票的价格以及金融市场都在动态地变动,金融信息和交易都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因此金融业的服务急需极大地提高信息传递和处理的速度。

其次是在微观上,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和经营活动的抽象化,要求银行的管理信息系统和操作流程都要实现高度的信息化。

银行必需具备一个先进的、高效率的信息系统,才能针对不同的客户(含企业和个人)、不同的需求,为他们打造个性化的服务产品,尤其是金融信息增值服务产品。

另一方面,银行的经营活动是抽象化的,银行本身并不涉及物流,只涉及数字和符号的储存、处理和传递,因此,目前银行业的流程,大约80%都要依赖计算机进行操作,就连银行自身的OA也是建立在计算机技术基础上的。

总而言之,银行管理系统和操作流程的信息化,既符合客户个性化的需求,也符合银行自身发展的要求。

最后,先进的信息技术可强有力地支撑银行的体制与产品的持续创新及相应的风险管理。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企业发展的动力,更是一家银行增强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金融创新离不开信息化,也离不开计算机。

金融创新有两个方面,一是体制创新,二是产品创新。

从行业体制的角度看,现在虽然还是执行分业管理,但现在世界银行业发展的趋势是综合化经营。

所谓综合化经营是银行要与证券、保险、基金、信托有更广泛的、更实质的合作,这种合作的基础是要建立一个以计算机作支持的综合性业务平台。

从产品创新的角度看,任何金融产品都要对其产品的特色需求的深度和广度做出准确的判断,也需要对金融产品的短期、中期、长期的盈利性进行客观的分析。

这种准确判断和客观分析一定要借助计算机这个技术手段来实现。

同时,对管理体制和金融产品的创新所引发的金融风险的管理,同样离不开信息技术,用它来构建业务处理系统、客户服务系统、管理信息系统、金融监控和预警系统等立体的、实时的信息系统。

上述三点,决定了银行业必须要占领信息化的制高点,银行业也由此成为被信息技术改造得最早、改造得最彻底、IT技术运用得最前沿的行业(金融业每年的IT投入是350亿到500亿人民币),也是最需要IT人才(即金融IT人才)的行业之一。

金融IT人才供需矛盾的存在由来已久,就那美国来说,记得美国的“财富”杂志对金融IT人才有一个很有趣的评价:

“一台疯狂的加班机器——每周工作60小时以上,随时需要更新程序,知识结构一旦滞后就有可能遭到淘汰,但是依然阻挡不了如此多的白领拥向这个队伍,没办法,谁叫这个职业的年薪高达10万~15万美元。

”国内的情况也是这样,近两年金融IT人才的供需矛盾尤为突出。

从2002年人才市场统计信息显示来看,金融人才需求结构变化较大,随着IT技术逐步融合到银行、保险、证券和外汇等金融行业,既懂IT技术又精通金融业务的复合型人才成为金融人才市场的争夺焦点,供需比例为1:

2。

在国有商业银行中,此类人才的薪酬已达同级别员工的3-5倍,而在股份制银行里的年薪已高达国有银行同类人员薪酬的10倍。

金融IT人才的紧缺与金融高级管理人才的紧缺在性质上是不相同的,笔者认为在人才市场上,前者更难寻觅。

二、金融信息化的迅速发展加剧了金融IT人才的供需矛盾

金融信息化的启动加快了中国金融业前进的步伐,始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中国金融信息化,按照“六五”做准备、“七五”打基础、“八五”上规模、“九五”电子化的发展战略,经过20余年的努力,基础建设已初具规模,走过了传统银行业务处理电子化、开发一系列新的自助银行服务项目、为客户提供各种金融服务的阶段。

从上个世纪末至今,伴随着中国的入世,金融服务从产品中心时代迈入客户中心时代,第二次信息化的序幕随之揭起,以“数据大集中”为主线的电子金融项目纷纷出台,其势头其猛、速度之快,为世人所关注。

例如,中国工商银行将全行40多个计算中心、数万个机构的数据合并到北京、上海两大数据中心,数据集中可有效地提高商业银行的管理水平,加强金融风险防范,进一步提高资金的流动性和营运效率。

中国金融信息化取得了历史性的、骄人的成绩。

截止今年6月底,我国已发行银行卡7.14亿张,发卡机构110多家,684个城市实现银行卡联网通用,包括所有地级城市及300多个经济发达的县级市。

银行卡特约商户接近30万家。

去年全国银行卡交易总额达到18万亿元,其中,全国银行卡跨行交易总额达12亿元,交易金额3801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90.2%和111.9%;银行卡同城交易成功率达到88.22%,异地跨行交易成功率达81.19%。

2004年1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批准内地银行发行的有“银联”标识的人民币银行卡在香港地区使用,这是我国银行卡业务发展中的又一个新的重大突破。

目前,上海所有的中资商业银行都推出了网上银行业务,大部分中资商业银行开办了电话银行业务,有的还开办了手机银行业务。

从各类电子银行所完成的交易额来看,仅以工商银行为例,2000年是2万亿,2001年是3.6万亿,2002年就接近8.8万亿。

单网络银行这一项,交易额从2000年的135亿元、2001年的6400亿元,猛增到2002年的53484亿元。

再以近几年来在网上交易中取得骄人业绩的招商银行来说,从1999年在国内全面启动网上银行——“一网通”业务后,每月在B2C方面超过20万个用户,交易金额超过上万亿元。

另外,工商银行的电话银行企业客户现已达到66万户、个人客户也猛增至1000万户,手机银行个人客户达4.3万。

从以上的统计数据来看,其增长速度是呈几何级数的。

在入世后的今天,中外银行站到了同一起跑线上,两者的竞争已呈现白热化的程度。

目前开始的信息化高潮,其建设速度和质量将决定我国银行业是否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强大的竞争力。

众所周知,网络金融时代的特点是使传统的实体银行向虚拟化、自助式、全天候的转变,意味着客户服务界面的“一站式”整合,意味着决策的软件化、管理的智能化,意味着中国金融服务正由“劳动密集型+资金密集型”向“信息、知识密集型”转化。

也就是说,未来的银行员工既是一个熟悉业务的科技人员,又是一位熟悉科技的业务人员,人人都是双肩挑的复合型人才。

总之,一方面金融科技孕育了新的市场增长点,而另一方面,市场又把金融IT人才推向了最前沿。

迅猛发展的金融信息化建设加剧了金融IT人才的供需矛盾。

三、金融IT人才倍受青睐的原因

我国银行信息化已经走过和正在经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上世纪80年代中到90年代初的电子化阶段,即银行的对外业务以计算机处理代替手工操作;第二阶段是90年代中后期到现在的数据集中阶段,即实现全国范围的银行计算机处理联网,互联互通,支付清算和业务管理、办公逐步实现计算机处理等。

2002年下半年,以中国工商银行完成数据大集中建设工程、深圳发展银行业务外包等为标志,中国银行业数据大集中取得了初步的建设成果;第三阶段是刚刚开始的数据应用阶段。

银行完成业务的集中处理,利用互联网技术与环境,创新金融产品,开拓网上金融服务等。

目前,中国金融信息化正处于数据集中即将完成、数据应用刚刚开始的关键阶段,这一阶段银行信息化建设的效果,将直接关系到几年后我国金融业在全球化竞争中的成败。

  业界人士一般把前两个阶段的银行信息化,称之为“金融电子化”。

从“金融电子化”到目前的提法“金融信息化”,绝不仅仅是个概念的变化问题,更为重要的是,它预示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信息化比电子化包含更多的内涵,是电子化的纵深发展。

相比之下,电子化时代的金融信息系统是一种旨在满足内部管理的、封闭式的系统;而信息化时代的金融信息系统则应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金融业进行重构,并据以建立开放式的金融信息化体系。

随着金融信息化向纵深的发展信息化的深入,对大型数据库及数据仓库的开发和管理人才的需求培增,特别是精通Linux操作系统和大型数据库系统的人才,而从国内IT行业来看,Linux高手则是最紧缺的。

作为网络时代所孕育的一代骄子——Linux,以其具备自主开发、高效灵活、安全、可靠的特点成为全球增长最快的操作系统之一,从1999年到2003年平均增长幅度高达84%,目前全球已有800万Linux用户,30%的互联网服务器已经采用了Linux系统,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业内人士称Linux是软件市场最有潜力的操作系统。

与此同时,国内大量的ISV、SI、软硬件厂商也都将其业务逐步向Linux转型。

从各类网站、IDC服务商、网络安全公司到ISV、SI等类型的公司都渴求Linux的人才,这些公司中不乏像IBM、COMPAQ、Dell、联想这类大型知名企业。

尽管,我国也十分重视Linux的开发、运用,但目前的应用水平还远不如发达国家,在Linux平台上开发的应用软件还比较贫乏,还缺乏一支本地化的高质量的Linux专业人才队伍。

有专家估计,国内Linux专业人才的缺口不少于120万。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中国的国内的外资企业,为了保持其在中国竞争力的持续性,对中国人力资源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了详尽的调查分析。

包括基本经济指标的完成情况、物价指数、就业情况、劳动力成本、劳动力变动方向、失业率、社会平均收入、引进外资的数量和金额等指标。

通过这些分析,跨国公司基本掌握了中国的经济与社会的基本状况与发展特点,能有效地判断中国员工对物质与工作需求的心理状态,据此制订了很有针对性的人才基本策略。

跨国公司近年来还采取了一些新措施:

一是设立研究机构吸引大批优秀人才;二是设立“管理学院”或“培训中心”,加快人才本土化进程。

三是不仅重视挖“现有人才”,而且发展到寻找人才苗子。

如在我国启动“希望之星奖学金”,将单纯的人员资助转变为人才培养,英特尔公司与中国科协达成正式协议,由英特尔公司资助我国中学生代表队赴美国参加“小诺贝尔奖”的英特尔科学天才选拔赛,奖金总额达120万美元。

外资企业人才竞争战略的根本目的是:

其一为适应市场需求,由熟悉本地的人才开发适合当地需要的产品,制订适合本土的营销策略,这就是跨国公司普遍推行的产品本土化进程,已开始实现从制造本地化到研究开发本地化的转变;其二是开辟信息窗口,及时捕捉发生在别国的信息,开发出符合母公司战略要求的新技术、新产品;其三是抢夺相对廉价的研发人才,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人才争夺扩展到了发展中国家“本土”,在全球范围内吸纳最优秀人才,获取竞争优势,实现其全球化战略,形成企业长期增长基础。

综上所述,面对金融信息化的第二阶段急需特殊专业人才的形势,金融业的人才需求和IT业的人才需求没有互相补充,又加上外资企业对IT人才的竞争,造成三家竞相争夺,使原本已十分紧张IT人才更为抢手。

这也是金融IT人才倍受青睐的原因所在。

四、金融IT人才培养策略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其广泛应用,使各行各业对IT人才的需求激增,尤其是对国际化软件人才的需求更是难以寻觅。

前不久,由国家教育部、信息产业部等五部委发布的人才报告指出,到2005年,我国需要软件高级人才6万人、中级人才28万人,初级人才46万人,再加上企业、社区、机关、学校等机构的需求,初步测算,全国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的需求每年将增加100万人次左右。

回顾历史,上世纪70年代,金融业的核心能力是信贷,也是增加收入的主要来源。

而80年代和90年代初,金融业的核心业务能力先是资本市场,随后是消费者金融。

从90年代中期以来,很明显,技术和信息管理不仅成为经营有方的银行的核心能力,而且成为所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金融IT人才的独特职能使银行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出奇制胜。

金融IT人才如此紧缺,那么金融机构的人力资源部门又该如何应对呢?

笔者认为应走“走出去,请进来”和“外引内培”相结合的道路,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加强人才凝聚力工程建设,高度重视在职高素质IT人才的凝聚工作

古今中外,无论是国家还是企业,“得人才者得天下”。

从国家来看,新加坡政府把人才视为第一资源,把“重才、惜才、爱才、用才”作为基本国策。

这一国策的有效实施,使新加坡在短短的几十年一跃而成“亚洲的四小龙”。

在国外金融业,据统计,国际知名银行的IT人员比例已经达到25-35%之多,有的金融开发中心达数千人,远比国内的比例高。

要凝聚这些宝贵的人才,首先要为他们提供足以发挥他们专业特长的事业和岗位,其次要为他们提供特殊人才的特殊待遇。

金融机构的一把手应高度重视并亲自抓紧、抓好这项事关全局的人才“凝聚力工程”。

要基本层面上,金融机构领导要坚持“天生我才,人尽其才”,充分调动每一位员工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努力挖掘自身潜力,显现自身优势,在关键岗位上不断实现和提升自我价值。

二是在操作层面上要坚持“人尽其才,用人之道”,要勇于做“伯乐”去发现人才、选用人才和培养人才;三是要在战略决策层面上坚持“海纳百川,兼容并蓄”,将发现、开发、凝聚高层次IT人才作为人才工作的重点,要充分认识高层次IT人才在金融机构中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2、采用“走出去”的方法培养金融行业急需人才

笔者从今年年初召开的“我国入世后(金融行业)急需人才培养项目”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为适应金融业对高层次人才日益增长的需求,经教育部批准,在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外汇管理总局、中国证监会、中国保监会等相关职能部门与金融机构的支持下,由国家留学管理基金会设立的“我国入世后(金融行业)急需人才培养项目”已经具备了实施条件。

该项目将以公派留学、攻读学位、中(短)期国内(外)研修等多种方式为国家培养金融业急需人才,并被列入国家公派留学的人才培养计划之中。

鉴于该项目主要采取“走出去”的方式,留学基金会将对所选派人员进行相关培训,培训重点主要是专业技能应用及语言沟通能力。

3、加强金融业在职职工的培训,确实做好专业人才的储备工作

据资料介绍,我国金融人才的现状是从业人员偏少,层次偏低(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仅占百分之几,达到硕士以上学历的不足1%),缺乏大量具有国际化专业知识的外向型、复合型人才。

外资银行的大量进入将加剧人才的竞争,金融专业人才紧缺的矛盾将更加突出。

另据资料介绍,仅就软件人才而言,国内每年新需20万,而学历教育仅能培养7万,不言而喻,剩下的13万必然产生于非学历教育,在职人员的培训自然成了当务之急。

如今的金融业务与IT技术(计算机、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息息相关,因此,为适应金融信息化快速发展的需求,金融机构既要高度重视高科技人才的培育,也必须认真做好在职职工的有关IT知识和现代化管理理论等方面的教育和培训。

发达国家的各大银行都十分重视在职职工的培训,从20世纪60年代起,他们都建立了自己的各种不同层次的高质量的教育培训中心,每年以其收入的2%-3%用于职工的培训。

仅美国银行家协会(ABA)举办的各类学院,每年就有6000名银行高级管理人员接受培训,每年还有约30万银行人员接受不同层次的再教育,即每年约有七分之一的在职职工接受各种不同层次的技术培训。

面对金融信息化的迅速发展,做好专业人才的储备工作日显重要。

储备的对象之一是IT专业的大学本科生和研究生,实践证明,对已具备IT知识的技术人才进行金融业务培训的效果,要比对原有的金融机构员工进行IT知识的培训效果好。

储备的另一种对象是银行外派的归国人员和学成归国的中国留学生。

他们在国外学到的知识和经验对于完善金融企业服务理念、提高金融产品的标准化有一定价值。

4、实行金融机构合并,缓解IT人才的紧缺矛盾

90年代中期以来,同其它行业一样,金融界也发生了不少并购案。

究其原因,除了想扩充自己的产品线、扩大市场份额和用户群外,另一个原因是为了解决IT高科技人才的缺乏问题。

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HarrisMiller认为,银行中缺乏IT管理和开发人员的问题比其它问题都要严重得多,估计美国银行界至少缺少34.6万名IT人才。

近年来,金融机构合并的实验证明,合并既可缓解IT人才的紧缺矛盾,又可大大减少应用开发成本。

5、金融机构要对金融IT人才集中管理,成立金融科技研发机构。

金融机构在搞一个重点项目时,要采取人才集中技术,汇集分散在各下属分支机构的各路高手,打一场“歼灭战”。

在金融科技项目开发过程中,应注意物色和挖掘IT人才。

经验证明,金融机构每开发一个产品,就能同时为自己培养一批人才,这些本地化的人才是十分宝贵的。

6、做好银校联合、定向培养对口专业人才的道路

高等院校相关专业要调整课程设置,使之更符合网络金融时代人才的知识结构与新的需求,并要尽快更新课程的内容,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

有条件的高校要筑巢引凤,采取各种优惠政策,主动吸引国内外金融机构或高科技公司在校区内成立研发机构(中心),采用走出去、请出来的方法,合作开发金融科技产品,使高校成为研发和培训金融人才的基地,培养出一支能肩负教学和科研双重任务的队伍,并让学生在科研实践中得到有益的锻炼。

高等院校必须担负起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的双重任务,一方面为金融机构输送大量有用的IT人才,另一方面还要主动承担起为金融机构的在职人员提供IT知识的培训任务。

7、瞄准首席信息官(ChiefInformationOfficer,CIO)的目标,夯实CIO的培养基础

CIO(首席信息官)机制是国内外企业信息化发展较为成熟后的一种典型的信息化管理机制。

CIO机制是以企业CIO为核心,以信息技术部门为支撑,以业务应用部门信息化实施、运行为主体,专兼职相结合的信息管理体系。

美国的一些现代化大企业首先引入了首席信息官这个职位,鉴于CIO在大企业中的作用显著,目前在全球排名前500名的公司中都实行了CIO制度。

企业CIO处于企业战略决策层,参与企业整体战略的制订,具体负责企业信息化的规划、组织实施,全面协调各部门的信息化建设,全面负责企业信息资源的利用、控制和管理,并负责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工作。

CIO在企业中的职位,仅次于行政总裁CEO(ChiefExecutiveOfficer,CEO),一个成功的企业离不开CEO、CIO和财务主管CFO(ChiefFinancialOfficer,CFO)三者的密切合作。

现代企业的CIO应具备如下条件:

必须是信息技术和信息管理系统方面的专家;具备一定的商业知识和商业头脑,能依据企业的战略目标确定企业的技术方向;具备良好的管理才能;具有主动性、创造性和灵活性。

CIO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