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科学发展观》电子讲义.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714059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3.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解析科学发展观》电子讲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解析科学发展观》电子讲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解析科学发展观》电子讲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解析科学发展观》电子讲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解析科学发展观》电子讲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解析科学发展观》电子讲义.docx

《《解析科学发展观》电子讲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解析科学发展观》电子讲义.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解析科学发展观》电子讲义.docx

《解析科学发展观》电子讲义

《解析科学发展观》电子讲义

 

 

————————————————————————————————作者:

————————————————————————————————日期:

 

《解析科学发展观》电子讲义

目录:

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

二、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

三、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

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总结国内外发展的经验教训,吸收人类文明进步新成果基础上提出来的,是我们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性认识的升华,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飞跃,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重大创新,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

本讲主要从三个方面介绍科学发展观:

第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第二,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第三,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

下边我们先来看一看第一部分,科学发展观的提出。

人类发展的脚步,永不停息,一往无前。

发展是人类的永恒主题,它先于科学发展观而存在。

因此,想要了解科学发展观就必须先了解发展和发展观的内涵。

1.发展观的含义

●发展的含义

语言学:

《现代汉语词典》这样定义发展,“发展一词指事物由小到大、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变化,兼有组织、规模扩大之义”。

社会学:

发展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是指人类社会由低级到高级的演进过程;狭义是指一国从传统农业社会转变为工业社会并进而向信息社会变迁的过程,特指发展中国家从欠发达走向发达、实现现代化的过程,即发展中国家的发展。

哲学:

发展是事物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由低级到高级的运动。

经济学:

发展是经济增长和物质财富积累的过程,也是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变迁的过程。

●发展观的基本含义

概括地说,发展观是人们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一般地说,发展观有如下三个方面的含义:

第一,对发展的认识,即对发展的本质、规律、动力和结构等问题的认识;第二,发展的实现,人们在对发展认识的基础上,提出发展的目标和实现发展目标的主要途径;第三,发展的评价,对发展成果评价的价值尺度和衡量标准。

这三个方面互相联系,缺一不可,构成了完整的发展观。

当然,发展主体对发展的认识程度是不同的,因此,我们可以把发展观分为经验形态的发展观和理论形态的发展观。

●当代发展观的基本特征

当今世界,发展观已不仅仅是对以往发展成果的简单总结,更是人类对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矛盾问题的反思和对未来的美好期望。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不同国家和地区在发展观上,也越来越呈现出一些共同特征。

第一,更加重视人的全面发展;第二,更加注重协调发展;第三,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第四,更加注重对外开放。

2.发展观的历史演变

●发展理论的兴起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殖民体系的瓦解,世界上出现了一大批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这些国家都迫切需要通过发展来振兴经济、消除贫困;一些发达国家虽然已经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但由于战争破坏,经济低迷,也面临着恢复经济和继续发展的任务。

世界因此进入了史无前例的发展大潮之中;实践吸引理论学者,实践推进理论发展,在发展的实践推动下,发展理论异常繁荣,发展经济学、发展社会学、发展政治学、发展战略学、发展伦理学等相继问世。

●发展观的演进

第一,经济增长论。

20世纪50年代,早期发展观形成的时期。

基本观点:

发展问题,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问题,主要是经济增长问题,发展中国家经济落后的根源就在于工业化程度不够,只有加快工业化的步伐,才能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

第二,强调社会变革的发展观。

20世纪60年代,单纯经济增长破灭。

主要观点:

发展是建立在经济增长基础上的社会结构变迁的过程,是经济增长和社会变革的统一,是发展中国家的社会制度、经济体制和社会组织形式由传统向现代转型,实现社会结构要素(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谐发展的过程。

第三,增长极限论。

20世纪70年代,把发展等同于经济增长的传统发展造成的恶果开始显现。

1972罗马俱乐部,《增长的极限》认为,影响经济增长的五个主要因素,即人口增长、粮食供应、资本投资、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的共同特征是呈指数增长,如果这个趋势继续下去,经济增长将达到极限,人类或早或迟必然陷入危机。

第四,综合发展观。

20世纪80年代,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1983年法国学者佩鲁受联合国选择写出了《新发展观》指出,发展是“整体的”、“综合的”、“内生的”和“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

按照这种发展观,对发展的最终检验,不再是任何物化指标,而是人的发展程度。

第五,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

20世纪80年代,人类面临南北差距扩大、人口剧增的威胁和全球生态环境恶化。

1987年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在主持研究的专题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把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观已经被整个世界广泛接受,概括地说,主要观点有,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发展;环境与发展的关系是辩证的;发展需要注重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发展要注重系统性和整体性。

●发展模式

发展模式是发展主体依据一定的发展观,作用于发展客体,促使发展客体向着符合发展主体的愿望和需要的方向变化,从而实现发展主体目的的途径与方法。

发展模式由发展主体、发展目标、发展战略和发展方式等要素组成的整体;发展模式是历史与未来的统一;是特殊性与普遍性的结合。

国际上几种典型的发展模式。

国际理论界根据不同的标准概括出的发展模式很多,其中有些属于成功的范例,有些成为令人深思的反面教材。

具体来说,主要有几下几种模式:

第一,欧洲模式,也称西欧模式。

主要特点是:

在发展过程中没有任何经验可资借鉴,听凭社会自然演进,发展进程缓慢而相对平稳,社会内部产生的矛盾,有足够长的时间被社会消化和吸纳。

政府对于经济运行的干预较少,注重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

今天,这种模式更加重视人的价值,社会保障制度比较健全;更加注重公平。

第二,东亚模式。

东亚模式是人们对一些东亚国家或地区在寻求经济高速增长中的共同做法和经验的概括。

一般分为两种类型:

一是日本模式;二是韩国、新加坡、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模式,即“四小龙”模式。

东亚模式的突出特点是大胆利用外资,积极引进技术并消化吸收,实施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战略,下放直接干预经济较多。

第三,苏联模式,也称苏东模式。

是指苏联和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所采取的发展模式。

这一模式的特点是:

实行以国家所有制为主体的单一公有制,不允许私营经济的存在,只保有少量的个体经济;实行集权经济决策体制,经济活动主要服务于政治目的;实行涵盖全部经济生活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指令性计划覆盖国民经济各个领域;实行由政府集中管理经济和配置资源的行政管理体制,生产资料几乎全部归国家所有。

第四,拉美模式。

是指拉丁美洲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采取的一种发展模式。

其主要特点是,工业发展实行进口替代战略,经济增长依赖国外资本,金融全面对外开放。

“拉美奇迹”——“拉美陷阱”是对这一模式的矛盾表达。

●小结

从以上不同发展模式对发展结果的影响中可以看出,发展模式的确定对实现发展目标至关重要。

特别是在发展阶段转换的关键时期,当确立了新的发展观,推进发展模式的转型就成为促进发展的首要任务。

下边,我们看一看,作为中国发展历史中,一个新的发展模式——科学发展观是如何形成的。

3.科学发展观的形成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总结建国五十多年来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提出来的。

因此,回顾五十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历程,全面学习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发展思想与科学发展观的联系,对于我们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和内涵具有重要意义。

●改革开放前经济发展理念的追溯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规律进行了不懈的探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也出现了曲折。

1952年年底,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即“一化三改造”(工业化、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到1956年迅速恢复了国民经济,并开展了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完成了向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

但是,“一五”后期暴露了农、轻、重比例失调等问题。

1956年召开党的八大,在全面分析国内外的形势的基础上提出,国内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全国人民的首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

(一化)

1958年,党的八大二次会议通过了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反映了人民群众迫切想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普遍的愿望,但是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

由于建设经验不足,对经济规律认识不充分,在总路线后又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和农村人民公社运动,加上外交上苏联背信弃义和1959到1961年的自然灾害,我国国民经济发生严重困难。

1960年,提出了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社会主义建设逐步重获生机。

在1964年底到1965年初召开的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提出四个现代化的理想目标(农业、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

1965年毛泽东借鉴苏联经验,总结我国经验,论述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十大关系,这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第一次系统的阐述。

(工业化上的农、轻、重;分配上的国家、集体和个人;经济管理体制上:

中央和地方)。

●改革开放以来对发展观的探索

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深刻地总结了过去二十多年的经验教训,果断地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由“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做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

从此,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历史时期。

经过改革开放的二十多年的发展,我党在发展的指导思想方面又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进一步深化,积累了新的经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以人为本方面。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们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的,特别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进一步要求把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这一指导思想的形成、发展和付诸实施,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激发了人民群众献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道路不断向前发展。

第二,在城乡协调发展方面。

在加快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中央高度重视农业、农民、农村问题,大力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农民增收,改善农民生活。

一是形成并稳定以土地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二是减轻农民税费负担;三是加快小城镇建设;四是推进户籍制度的改革;在这些思想指导下,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

第三,在区域协调发展方面。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

20世纪80年代实行了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战略;1999年中央做出了“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2003年,提出了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2004年进一步明确提出促进“中部崛起”的战略决策,构建东中西部优势互补、良性互动、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第四,在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方面。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超过9%,主要工农业产量居世界前列;但是总体上看,社会发展相对滞后;中央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上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和调整,强调要更加注重加快社会发展,加大对社会事业的投入,大力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做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逐步理顺收入分配关系,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秩序,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统筹经济社会发展。

第五,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方面。

中央历来重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1979年《环境保护法》为我国环境保护工业走上了法制化轨道奠定了基础;1983年把环境保护确立为基本国策;20世纪90年代以来,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国家的一项基本战略。

2002年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四大目标,其中之一就是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第六,在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方面。

1978年把对外开放作为一项基本国策,积极发展对外贸易,大力引进国外资金和先进技术,加强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在中央的正确领导下,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已经形成,开放型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经历了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其内容和表述也越来越完整和深刻。

2003年4月15日,胡锦涛总书记在考察广东期间做了重要讲话,指出:

“坚持全面的发展观,通过促进三个文明协调发展不断增创新优势。

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努力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方面都交出优异的答卷。

2003年7月28日,在全国防治“非典”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指出:

“通过抗击‘非典’斗争,我们比过去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城市发展和农村发展还不够协调。

”他强调指出:

“我们要更好地坚持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

2003年10月,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完整地提出科学发展观,即“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强调“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

后来,胡锦涛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对科学发展的内涵、核心、基本内容和要求等,多次做出阐述和指示,使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成为全党、全国人民的共识,成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要保证。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一个飞跃。

返回顶端

二、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极为丰富,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环境各个领域,既有生产力和经济基础问题,又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问题;既管当前,又管长远;既是重大的理论问题,又是重大的实践问题。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首先必须全面准确地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

1.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

离开发展,就无所谓发展观。

坚持科学发展观,其根本着眼点是要用新的发展思路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

要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首先要抓好经济发展;其次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再次,必须着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努力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不断保护和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再次,要正确地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再次,要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和创新在经济发展中的巨大作用;最后,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必须坚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贯穿于各方面的工作之中。

2.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

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以人为本。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人民群众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主体地位,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以人为本,明确了发展的目的,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达到这个目的的手段;以人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体现了我们党在宗旨和执政理念;坚持以人为本,把人的需求和全面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对人类发展规律认识的一次飞跃;坚持以人为本,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指导方针,也是实际工作中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

3.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

●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发展的发展观

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促进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目的。

●科学发展观是协调发展的发展观

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方面相协调。

●科学发展观是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

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的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实现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

4.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

统筹兼顾,就是总揽全局,科学筹划,协调发展,兼顾各方。

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

统筹兼顾,要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要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要注重实现良性互动;要着力加强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

●小结

总之,科学发展观内涵十分丰富,需要用辩证的、历史的和实践的观点全面把握和深入研究。

概括地讲,科学发展观具有下列特点:

第一,更加注重发展的人文特征;第二,更加注重发展的整体协调;第三,更加注重发展的持久永续;第四,更加注重发展的多样性。

返回顶端

三、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

知易行难,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是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科学发展观的科学性所在。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重大的意义。

具体地讲,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

“三个代表”,即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三个代表”思想内涵丰富,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和党的建设等各个领域,体现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个方面。

●与时俱进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在要求。

时代在前进,实践在发展,发展理念也必须提升。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也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必然要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执政为民。

科学发展观所要求的发展,是坚持以人为本,是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要求完全一致的。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以发展这个主题来贯穿的。

“三个代表”关于发展的思想,同科学发展观所强调的要坚持以人为本,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要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改革和建设实践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在发展过程中不仅要尊重经济规律,还要尊重自然规律,充分考虑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等等,是完全一致的。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

当前与今后一段时期,是我们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宏伟目标的关键时期。

在这一时期科学发展观的全面落实显得越发重要。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3.妥善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的正确选择

从历史的眼光看,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实现“三步走”的战略部署看,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承前启后阶段;从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看,是我们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黄金发展时期”和“矛盾凸显时期”并存的阶段。

本世纪前20年,我国面临的主要矛盾有:

资源约束加剧、社会矛盾突出和国际竞争竞争压力加大。

我们只有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战略思想对头、战略决策得当,才能够顺势而上,顺利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

4.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迫切需要

党的执政能力是指党提出和运用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领导制定和实施宪法和法律,采取科学的领导制度和领导方式,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经济和文化,有效治党治国治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本领。

我们党的执政,首要任务就是带领人民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领导广大人民群众解决中国的发展问题,是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根本体现。

●小结

总之,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关系党和国家事业的大局,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长远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我们一定要把思想统一到科学发展观上来,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从二十一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坚持以人为本,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落实“五个统筹”,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全面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