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市政府工作报告.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713440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7.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赤壁市政府工作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赤壁市政府工作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赤壁市政府工作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赤壁市政府工作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赤壁市政府工作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赤壁市政府工作报告.docx

《赤壁市政府工作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赤壁市政府工作报告.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赤壁市政府工作报告.docx

赤壁市政府工作报告

赤壁市政府工作报告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请连同《赤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一并审议,并请各位市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及2010年工作回顾

  “十一五”时期是赤壁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

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在激烈竞争中创造了发展优势,在抢抓机遇中培植了发展后劲,在改革开放中改善了发展环境,谱写了建设科学发展新赤壁的崭新篇章。

  “十一五”时期,是赤壁经济跨越发展、综合实力整体提升的五年。

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和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我们牢牢把握科学发展主动权,经济总量一年一个新台阶,主要经济指标实现了好中翻番,圆满完成了“十一五”确定的预期目标,多次被省政府评为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市)。

“十一五”末,全市生产总值达到134.1亿元,比2005年增长1.05倍,年均增长15.4%;地方一般预算收入达到5.36亿元,比2005年增加3.27亿元,年均增长20.7%。

新型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

全市规模工业企业达到185家,比2005年净增68家;完成工业增加值55.5亿元,年均增长24%;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1.4%,比2005年提高16.1个百分点。

形成了电力、造纸、纺织、建材、机电、食品六大主导产业;培育了纺织服装、机电制造两大产业集群;打造了赤壁经济开发区和蒲纺工业园两个省级工业园区。

农业产业化稳步推进。

2010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5.3亿元,比2005年增长34.9%,年均增长6.2%;形成了粮油、林特、茶麻果、畜牧水产四大特色农业产业;培植省市级重点龙头企业17家。

旅游服务业快速发展。

三国赤壁古战场、龙佑温泉度假区、陆水湖风景区被评为国家4A旅游景区,陆水湖成功申报国家湿地公园;沧湖生态农业开发区被评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赤壁镇荣获“湖北省旅游名镇”称号。

2010年,接待国内外游客223万人次,门票收入2818万元,实现旅游总收入9.1亿元,分别比2005年增长150.3%、197.3%和253.5%。

  “十一五”时期,是城市功能日益完善、城乡面貌深刻变化的五年。

连续两次获得湖北省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楚天杯”,2009年荣获省级卫生城市和省级园林城市称号,城镇化率达到53%。

五年来,共投资近40亿元启动重大城建项目100多项,打造出“一河两岸”、“四山一渠”、古城墙、青泉公园等一批城市新景观,建成了赤壁郡都、天骄华庭、博园房产、永邦欧洲城等一批居民小区,城区面积达22.5平方公里,绿化覆盖率达36.3%,森林覆盖率达48.5%。

交通基础设施更加完善。

武广高速铁路赤壁北站建成运营,旅游快速通道建成通车,改造国省干线公路157公里,新建通乡通村公路1364公里,新建改造城乡电网771公里,建成千吨级长江货运码头。

城乡环境极大改善。

五年来,依法关闭小造纸、小水泥、小炼钢企业55家,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3.1%,主要污染物减排目标提前一年完成,城区环境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60天。

陆水湖环境综合整治取得明显成效,生态环境逐步改善。

全面启动了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以双丘村、沧湖生态农业开发区、柳山湖移民新村为代表的30个新农村试点和50个“清洁家园”示范点面貌焕然一新。

  “十一五”时期,是各项改革取得突破、开放格局全面形成的五年。

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重大进展。

在全省率先推行纪检监察管理体制改革,全面实行了纪检监察派出机构统一管理。

农村综合配套改革深入推进,全面完成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以钱养事”机制不断完善;创新土地流转方式,土地规模经营面积达144万亩。

企业改革焕发新活力,132家国有、集体企业改制提前完成,蒲纺集团重新步入良性发展轨道。

财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城乡财税管理机制基本形成,国库集中收付资金直接支付率达88%。

政府机构改革稳步推进,行政效能得到较大提升,依法治市不断深入。

积极破解投融资难题,城投公司经营市场化、股权多元化进程加快,累计融资7.4亿元;成功引进美国花旗银行和江苏吴江银行,累计放贷3亿元。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得到国务院医改办和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16家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全部实现药品零差率销售,率先在全省推行村卫生室改革。

开放型经济快速发展。

五年来,引进各类项目956个,实际到位资金80亿元;投资过亿元的重点项目26个;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270亿元,是“十五”时期的2.6倍;实际利用外资2.2亿美元,年均增长93.6%,连续两年被省政府评为利用外资先进县(市)。

  “十一五”时期,是社会事业和谐进步、群众得到更多实惠的五年。

五年来,用于改善民生和发展社会事业的财政支出较“十五”期间增长6倍。

认真落实国家强农惠农政策,对农民直接补贴累计达1.67亿元,涉农专项支出达3.65亿元。

城乡居民生活质量和水平进一步提高。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330元,比2005年增长75.7%,年均增长11.9%;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044元,比2005年增长98.9%,年均增长14.7%。

累计城镇新增就业岗位3.4万,转移农业劳动力5.7万。

消费市场持续活跃。

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7.7亿元,比2005年增长162.1%,年均增长21.3%。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达到90%,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综合参保率达到89.6%,城镇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达到75%,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0.6%,城乡低保实现应保尽保,农村特困救助对象得到普遍救助。

科教文卫等社会事业快速发展。

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市)和科普示范县(市);在全省率先完成农村义务教育“普九”化债任务,教育质量稳步提升;文化体育、广播电影电视事业繁荣活跃,羊楼洞村荣获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赤壁摩崖石刻成功申报国家文物保护单位,体育活动场所建设和竞赛成绩在全省县市中保持领先水平;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人口低生育水平持续稳定。

社会管理不断创新,综治维稳信访工作全面加强,“平安赤壁”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应急处置机制不断完善,“轮值轮训”勤务模式在全省推广;安全生产形势持续好转,连续五年无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发生。

同时,民族、宗教、对台、外事侨务、妇女儿童、人防、档案、方志、保密、工商联、老龄、残疾人等各项工作都取得新成绩。

  各位代表,刚刚过去的2010年是全面完成“十一五”目标任务的关键之年,也是进一步解放思想、创先争优,全力推动赤壁新一轮大发展的重要之年。

一年来,我们坚持把调整经济结构和促进发展方式转变有机结合起来,继续保持了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态势。

全市生产总值增长15.1%;地方一般性预算收入增长20.7%,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18.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8.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31.5%,外贸出口总值增长1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1.2%,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5.1%,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6.1%。

除财政总收入因多种原因未完成任务外,其他主要经济指标均保持了两位数增长,七届人大六次会议确定的主要目标基本完成。

  一年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是坚持调结构、提质效,坚定不移地夯实产业基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工业主导地位进一步增强,全年实现规模工业总产值169亿元;工业综合经济效益指数达到267%,同比提高20.7个百分点。

产业振兴初显成效,出台了《关于振兴纺织服装和机电制造产业的实施意见》,两大产业实现增加值20亿元,同比增长20%。

投资70.3亿元的蒲圻电厂二期开工建设,投资过亿元的银轮起重工业园建成投产,华润循环产业园及晨鸣纸业二期、华盛20万锭纺纱、长城碳素扩建、大昇印染等项目建设进展加快。

农业生产稳健增长。

农林牧渔业增加值达20.9亿元,同比增长7.8%。

新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及地理标志产品10个,羊楼洞松峰茶叶在第七届中国武汉农业博览会上夺得金奖和地方特色农产品奖。

新增车埠芙蓉小龙虾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9个。

以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快速发展。

旅游收入、门票收入和游客接待量同比分别增长54.7%、35.9%、30.3%。

  二是坚持打基础、管长远,坚定不移地推进项目建设,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

全面创新招商引资机制,成立招商引资工作委员会,组建四个招商分局,完善了系列优惠政策和奖惩机制,有力激发了全市招商引资活力。

项目建设取得新进展。

全年新开工和续建项目170个,实际到位资金30.3亿元,同比增长12.3%。

赤壁北站广场、旅游快速通道、陆水一桥改造、移民危房改造、柳山湖灌区综合治理等一批基础设施和民生项目基本完成。

特别是中央、省委领导关怀的五个重点项目迅速推进。

困扰多年的陆水湖移民问题得到基本解决,柳山湖镇被咸宁市评为“科学发展魅力乡镇”,24.58万人农村安全饮水得到解决;血防综合治理工程成效明显。

外向型经济稳步发展,全年完成外贸出口总额3260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6811万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2%、15.8%,再次被省政府评为利用外资先进县市。

融资平台建设进一步增强,对城投公司实行了增资扩股,全年实现土地出让收入近8亿元。

医药卫生体制、财政体制等改革进一步深入。

城乡统筹取得新发展。

新建城市道路30.5公里,垃圾和污水集中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90%和85%。

落实对小城镇建设的资金、政策倾斜,全年整合各项小城镇建设资金近千万元,官塘驿、赤壁、赵李桥等一批重点镇特色日益明显。

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

新建通村公路55公里。

新建、改建村办公活动场所130个、“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惠农超市30家。

以“水、电、路、气、房”为重点的新农村建设深入开展,一批省、市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得到进一步发展。

  三是坚持解民难、惠民生,坚定不移地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人民福祉不断提升。

抗洪救灾取得重大胜利。

面对去年7月特大洪灾,我们紧紧围绕“五保一夺”工作目标,积极组织防汛抗洪,妥善安置受灾群众,迅速启动生产自救,率先在全省完成因灾倒房重建工作,得到了省委、省政府高度肯定和全市人民真心拥护。

民生事业取得重大进展。

城镇新增就业岗位和帮助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8063个。

3.5万名60岁以上农村老人养老金全部发放到人,有效解决了230多名下放知青、1700多名乡镇破产改制集体企业“三无”人员养老保险。

600套廉租房和蒲纺棚户区改造主体工程建设顺利,建成453套农村教师周转房。

完成改制企业职工住户的电改810户、水改5511户。

城区天然气管道入户3000户。

陆水河橡皮坝及生态修复项目稳步推进。

新建改造10个乡镇文化站、50家农家书屋和10个畜牧防疫工作站、10个农技服务站,23个村级农村能源服务网点和2000户沼气池的建设全部完成。

综治维稳信息化和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日益健全,建成视频监控探头510个。

政府承诺的十件实事得到认真落实。

  四是坚持重廉政、提效能,坚定不移地推进政府自身建设,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进一步提升。

依法治市不断深入。

一年来,市政府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和市政协的民主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48件、政协委员提案91件,办复率100%,满意率98%。

密切联系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广泛听取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的意见和建议,促进了民主决策、科学决策。

顺利通过“五五”普法验收,荣获首批“全国法制县(市、区)创建活动先进单位”。

廉政建设不断加强。

源头治腐和执法监督力度加大,招投标综合监管体系基本建立。

强化效能监察和审计、统计、舆论监督,政务、村务公开实现全覆盖。

深入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三进三同三送”和“百名股长群众评”深入人心,一批群众反映强烈的信访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政风行风进一步好转。

  回首五年,全市综合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城乡发展取得新成效,和谐社会开启新篇章,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

全市人民在建设科学发展新赤壁的时代进程中,表现出了团结拚搏、锐意进取、实事求是、开拓创新的良好风貌,极大地提升了赤壁美誉度和影响力。

五年来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是市委正确领导和科学决策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实施有效监督和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全市上下同心同德、共谋发展、团结奋斗的结果。

在此,我谨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广大干部群众,向所有关心支持赤壁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界人士和朋友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五年的成绩令人振奋,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创造的精神财富影响深远。

回顾“十一五”,我们深切体会到:

必须始终将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及上级党委、政府的英明决策上来;必须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必须始终将以人为本、改善民生作为实现科学发展的根本目的;必须始终将改革创新作为推动赤壁新一轮大发展的根本动力。

 

  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仍然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压力较大、困难较多的时期,一些长期积累的体制性、结构性等深层次问题尚未从根本上解决。

经济总量不大,市场主体偏少,财政增收乏力;产业结构不优,发展质量有待提高;统筹城乡发展任重道远,农业基础仍然比较脆弱,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资源约束和环境压力较大;城市功能不够完善,城市品位、文化特色不够鲜明;政府工作作风和办事效能有待进一步提升,一些部门管理方式和服务效率还不适应形势发展,等等。

对于这些矛盾和问题,我们必须切实增强忧患意识、危机意识和责任意识,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的总体要求和奋斗目标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赤壁、实现新一轮大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

  放眼全国全省大势,我们面临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一重要判断,坚定了我们推动新一轮大发展的信心和力量。

“十二五”时期,中央将继续坚持扩大内需战略,保持投资合理增长,特别是加快推进产业振兴和“中部崛起”,为我市在产业发展、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推进和改革开放等方面争取支持提供了坚强支撑。

省委、省政府提出“坚定不移地把跨越式发展写在湖北‘十二五’发展的旗帜上”,全面实施“两圈一带”发展战略,将赤壁纳入武汉城市圈和长江经济带总体规划,必将为我市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拓展广阔平台,赤壁的发展步伐将进一步加快。

  审视赤壁自身优势,我们拥有新一轮大发展的有利条件。

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我市经济已经进入良性发展的快车道,正处于积蓄能量的释放期和爬坡过坎的发力期。

“推动赤壁新一轮大发展”的良好氛围已经形成,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明显提高;同时,赤壁作为中央、省委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联系点的后续效应继续“催化”释放,武汉新港赤壁港区建设、蒲圻电厂二期及晨鸣林浆纸一体化等一批重点项目构成未来五年经济发展“动车组”,武广高速铁路、武深高速公路、赤壁长江大桥、武汉城际高速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的实施,将进一步加速赤壁融入全省乃至全国经济发展步伐。

  箭在弦上,引弓待发。

只要我们科学把握发展规律,抓住机遇、用好机遇,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我们一定能在推动赤壁新一轮大发展的征程中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

  根据《中共赤壁市委关于制定赤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我们编制了《赤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提请大会审议。

“十二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建设科学发展新赤壁为目标,以增后劲、调结构、促统筹、惠民生、强队伍为重点,进一步解放思想,扩大开放,改革创新,在推动经济发展上有新举措,在体制机制上有新创造,在转变作风上有新成效,在促进社会和谐上有新气象,实现发展质量有大的提升、发展效益有大的提高、发展规模有大的突破、发展速度有大的加快,全力推动赤壁经济社会新一轮大发展。

  “十二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

到2015年,实现“44321”目标,即全市生产总值达到400亿元,城镇化人口40万人,财政总收入达到30亿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不少于2万元,农村人均纯收入不少于1万元,把赤壁建成发展基础坚实、产业结构优化、功能布局合理、文化特色彰显、人民福祉提升的中等规模城市。

  全力推动赤壁新一轮大发展是市委作出的重要决策,充分体现了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委九届九次全会精神,体现了全市人民的共同意愿,是在综合分析各方面因素和支撑条件的基础上审慎确定的。

努力完成“十二五”各项目标任务,必将为全面建设小康赤壁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坚实基础。

  三、“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和主要措施

  “十二五”时期,全市上下要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不断深化改革开放,着力保障改善民生,全力推动赤壁新一轮大发展。

  

(一)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以坚定的信心和决心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

  要把发展现代产业、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实施“龙头带动、项目推动、集群联动、科技驱动”,重点打造“2+4产业集群”,确保工业总产值和增加值年均增幅达27.8%和28.1%。

  突破性发展机械电子、纺织服装两个百亿产业集群。

着力培育机械电子产业集群,提升机械电子制造业水平和竞争力。

重点扶持华舟重工、银轮起重等龙头企业,培育“十亿元企业”10家,使机电产业成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新兴先导产业和湖北省重点产业集群。

到2015年,机电制造产业总产值达到160亿元。

着力壮大纺织服装产业集群。

重点支持大诚纺织、大昇印染、大昇蒲纺、盛宇纺织等龙头企业。

培育年销售收入超50亿元的大型纺织企业1家,年销售收入超20亿元的纺织服装企业5家,规模以上纺织服装企业数量达到200家。

到2015年,纺织服装产业总产值达到160亿元。

  突破性发展能源电力、新型建材、轻工造纸、食品饮料四个优势产业。

进一步发展壮大电力能源工业。

加快推进投资70.3亿元的蒲圻电厂二期建设,积极开发生物质能。

到2015年实现电力能源产业总产值80亿元,将赤壁建成中部地区重要的电力能源基地。

大力发展新型建材业。

重点推进华新水泥二期日产4000吨干法水泥先进生产线项目。

充分利用蒲圻电厂粉煤灰,加快新型墙体材料的开发生产。

到2015年,建材产业总产值达到80亿元,建成鄂南重要的新型建材工业基地。

大力提升造纸工业。

加快建设林浆纸一体化工业基地,推进晨鸣纸业二期项目建设。

淘汰落后生产工艺和设备,完善造纸碱回收及废水综合治理设施,形成赤壁特色的轻工造纸产业体系。

到2015年,实现造纸产业总产值80亿元,成为全省重要的林浆纸一体化工业基地。

大力发展食品饮料工业。

重点扶持赤壁米业、帝艺啤酒、品贵猕猴桃、赵李桥茶厂等龙头企业,带动优质粮油、林竹、茶麻果等特色产业发展。

注重引进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实现畜禽水产食品加工业的历史性突破。

到2015年实现食品加工产业总产值60亿元,培育8家省级龙头企业、30家市级龙头企业,努力建成湖北重要的农产品加工示范园。

  加快赤壁经济开发区、蒲纺工业园、华润循环产业园和赤壁港区临江产业园建设。

按照“开放创新、整合提升”的总体要求,积极推进经济开发区经营理念、发展环境、管理体制创新,将经济开发区建成全省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示范区、现代制造业集中区和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

高起点、高标准推进赤壁港区建设,把赤壁临江产业园建成“产业高地、试验新区、临港新城”。

加强与华润集团的全面合作,着力建设华润循环经济产业园。

加快蒲纺工业园建设。

同时,积极发展107国道和旅游快速通道沿线的乡镇特色产业,打造一批乡镇工业集中区。

到2015年,经济开发区规模工业增加值达到170亿元。

  

(二)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以坚定的信心和决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坚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推动赤壁发展的重要基础,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持久动力,努力将赤壁建设成为全省现代农业示范县市。

到2015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50亿元,增加值达到28亿元,年均增长7.4%。

  加快建设现代农业。

坚持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发展,着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按照现代农业设施化、科技化、标准化、产业化发展目标,大办基地、办大基地。

重点建设优质稻、优质油菜、特色蔬菜、优质茶叶、楠竹、特色水果等“六大优势板块”,构建粮油、林特、养殖三大产业体系。

着力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重点培育以晨鸣纸业为龙头的林浆纸一体化,以天绿香莲为龙头的沧湖生态农业,以余家桥绿态果业为龙头的特色水果,以泉口湖、东港湖等“六区一场”为龙头的名特优水产,以赤壁米业为龙头的粮食加工,以羊楼洞“川”茶和汉茶生态产业园为龙头的优质茶业等6个“亿元农业产业示范园”,国家和省市级重点龙头企业达到30家,提升农产品转化增值水平,加速农业科技成果及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

着力构建农业服务体系。

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为主、市场化运作”思路,积极发展各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专业协会100个。

  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切实提高新农村建设规划水平,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

扩大新农村试点范围,逐步将试点工作延伸至全市所有中心村,重点打造旅游快速通道和107国道沿线新农村建设示范区。

着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辐射、社会保障向农村覆盖、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形成城乡一体化的公共交通、供水供电、通讯邮政、污染治理、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公共文化等服务网络。

大兴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实施防灾减灾、水资源保护、水生态保护、水利综合管理“四大工程”。

重点改造提升陆水灌区和双黄灌区灌溉功能,完成44座中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8条中小河流综合治理和56个村防洪排水工程,构建农业水利保障体系。

加快推进农村公路建设,五年间,改建、新建村组级公路1000公里,基本实现“组组通”,努力为农民建设美好家园。

  积极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从提高农民职业技能和创业、创收能力入手,努力构建农民增收长效机制。

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鼓励发展高效生态农业、观光休闲农业和农庄经济,依靠资源优势发展特色食品加工、工艺品制作等产业。

鼓励农民自主创业,加强对农民创业的金融和财税支持,引导信贷资金合理流向农村,引导企业和个人投入农业开发和农村建设。

通过深化农村土地、农业经营等体制机制改革,创造条件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工程”,打造劳务品牌,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惠农政策,建立健全监督管理机制,切实维护农民权益。

 

  (三)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以坚定的信心和决心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要树立“全域赤壁”理念,坚持城镇化与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

  着力构建“124”城镇发展格局。

按照“重心北移、远期东拓、以城带乡、统筹发展”思路,加快主城区建设,打造107国道、旅游快速通道两条经济走廊,壮大官塘驿、赵李桥、赤壁、车埠四个中心集镇和一批特色乡镇。

突出抓好赤壁新区建设,加快老城区改造,不断完善城市基础设施。

到“十二五”末,主城区人口达到30万人,面积达到31.2平方公里。

加快发展四个中心集镇,将赤壁镇作为全市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带动柳山湖、黄盖湖、余家桥、沧湖开发区等周边地区发展,形成集旅游、现代物流、临港工业为一体的产业发展密集区;将赵李桥镇建成全省明星口子镇;将官塘驿镇建成水产养殖、楠竹、林特产品加工强镇;将车埠建成以纺织业为主的新兴城镇;全力支持新店、茶庵岭、中伙铺、神山等乡镇发展,形成一批商品集散型、工业主导型、观光旅游型、生态农业型等特色乡镇。

  着力提升城镇综合承载能力。

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构建“五横五纵”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