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技术应用.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70531 上传时间:2022-10-09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9.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绿色技术应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绿色技术应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绿色技术应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绿色技术应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绿色技术应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绿色技术应用.docx

《绿色技术应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绿色技术应用.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绿色技术应用.docx

绿色技术应用

绿色技术在南京市公共卫生医疗中心中的应用调查

第一章调查背景与意义

1.1绿色技术的发展背景与意义

1.1.1绿色技术相关概念

要调查绿色建筑技术首先得理解什么是绿色建筑。

绿色建筑不是简单的“绿色”要求,而是一种概念或各种技术的综合。

中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定义绿色建筑是“在建筑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适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绿色建筑在各国有其不同的称呼和概念,日本称为“环境共生建筑”;欧洲和北美国家把绿色建筑称为“生态建筑”或“可持续建筑”。

绿色技术是指能减少污染、降低消耗和改善生态的技术体系。

绿色技术在建筑业上的应用形成了对传统建筑技术的全新革命,它是建筑科学技术和工程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它包括设计理论的更新、新型建材的研制、施工工艺的改进、节能型建筑设备的研制等众多内容。

是用绿色的眼光对传统建筑技术的重新审视,是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新型的建筑技术。

1.1.2绿色技术应用背景

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发达国家出现了一系列因水体、大气污染而引发的公害事件,著名的八大公害事件为:

1930年马斯河谷烟雾事件、1948年多诺拉烟雾事件、1952年伦敦烟雾事件、20世纪40年代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1953年—1956年的日本水俣事件、1955年—1972年的日本富山事件、1961年—1972年的日本四日事件和1968年的日本米糠油事件。

这些污染事件都是工业污染导致环境污染造成的,严重影响了当地居民的健康和生命,并持续了相当长的时间。

20世纪70年代—80年代,发达国家的公害事件有增无减,严重恶化了当地的生态与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广大发展中国家也出现了环境问题,即所谓“贫困型污染”,其深层次的根源在于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四个系统之间的恶性循环。

20世纪90年代后,富国的人口年增长率为5‰,而穷国的为21‰,人口压力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粮食、教育、卫生、环境等方面的一系列问题。

人口的健康水平和科技文化素质难以提高,不能够依靠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发展,只能依赖于不断开发的自然资源。

一方面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很低,另一方面初级资源在国际市场上只能以较低价格出售,因此这些国家往往在没有摆脱贫困以前,就已出现了水土流失、土地荒漠、生态破坏、污染严重、卫生条件恶劣等问题。

这些问题加剧了贫困,贫困又导致了人口数量过度增长、素质难以提高,形成恶性循环。

这一系列问题使人们认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和重要性,环境价值观渗入到各个科学技术领域,重视技术的环境效应使发展绿色技术成为历史必然。

发展绿色技术为解决环境问题提供了一条重要途径。

1.1.3绿色技术在国内外的发展

早在上个世纪中期欧美等发达国家就逐步提出了绿色建筑的概念。

1、20世纪50年代,一批西方学术著作如《设计结合自然》、《寂静的春天》等提出了建筑与生态相结合的概念。

2、20世纪60年代,美籍意大利建筑师保罗.索勒瑞把生态学(Ecology)和建筑学(Architecture)两个词合并为“Arology”,提出了“生态建筑”的新理论。

3、1969年,美国建筑师伊安·麦克哈格著《设计结合自然》一书,标志着生态建筑学的正式诞生。

4、1980年,世界自然保护组织首次提出“可持续发展”的口号,同时节能建筑体系逐渐完善,并在德、英、法、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广泛应用。

随着环保观念不断推广,越来越多的人将目光投向绿色建筑,很多国家和地区推出了自己的标准。

1990年,英国政府组织BRE制定了第一部建筑绿色评价标准BREE-AM;1994年,美国绿色建筑协会(USGBC)制定了名为“能源与环境设计领袖”(LeadershipinEnergyandEnvironmentalDesign,简称LEED)的绿色建筑分级评估体系;1996年香港地区推出自己的绿色建筑标准;1999年台湾地区推出自己的标准;2000年加拿大推出绿色建筑标准;2003日本的“可持续建筑协会”(JSBC)开发了《建筑物综合环境性能评价体系》,创立建筑物综合环境性能评价系统(CASBEE);2007年德国发布了《绿色技术德国制造1.0》。

我国的绿色建筑起步较晚,相对于其他发达国家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

2004年9月建设部“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的启动标志着我国的绿色建筑发展进入了全面发展阶段;2005年发布了《建设部关于推进节能省地型建筑发展的指导意见》;2006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正式颁布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2007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又出台了《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试行)》和《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法》,逐步完善适合中国国情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2009年、2010年分别启动了《绿色工业建筑评价标准》、《绿色办公建筑评价标准》编制工作。

随着我国绿色建筑政策的不断出台、标准体系的不断完善、绿色建筑实施的不断深入及国家对绿色建筑财政支持力度的不断增大,我国绿色建筑在未来几年将继续保持迅猛发展态势。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绿色建筑行动方案的通知》)提出"十二五"期间完成新建绿色建筑10亿平方米;到2015年末,20%的城镇新建建筑达到绿色建筑标准要求。

推进绿色建筑是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的具体实践。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我国要实现“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发展绿色建筑必须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从建筑全寿命周期的角度,全面审视建筑活动对生态环境和住区环境的影响,采取综合措施,实现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

为引导、促进和规范绿色建筑的发展,特制定《绿色建筑技术导则》。

建设部出台《绿色建筑技术导论》,不但给予绿色建筑明确定义,而且对于绿色建筑的规划设计、施工、智能、运营管理等技术要点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将原有分散的绿色建筑技术措施统一在“节能、节水、节材、节地与环境保护”的技术框架之下,使绿色建筑技术从研发到应用目标更明确、体系更集成化。

1.1.4绿色技术在国内发展难点

1绿色建筑实施体系尚未成熟

由于我国的绿色建筑技术实施经验少,硬件与软件配置上还未形成成熟的体系,而现有的绿色建筑评价机制侧重于设计和具体实施过程的知道,这就导致绿色建筑技术评价系统的整体可靠性偏低。

另一方面,建筑节能强调外观设计、节能系统的先进化与形式化,而忽略了建筑体的经济实用型,不利于实现建筑体绿色效应的最大化实现。

2设计能力与技术水平

我国掌握绿色建筑设计系统知识的建筑设计师资源不足,他们尚未掌握系统化、实用化、标准化的设计知识,一般难以掌握从市场调查到适应设计再到市场运营这一系列过程的系统化实践知识。

并且绿色设计单位与施工负责方缺少交流和沟通,由于建筑施工队伍对绿色节能知识了解粗略,难以在施工过程中对设计方面出现的问题进行调整和适应性改进。

再而,各个专业在设置上分割严重,整体的协作性和效率性偏低,建筑设计和节能设备安装专业在设计后期才得以介入,难以实现绿色建筑的整体优化。

3经济产业链不完整

我国的绿色建筑体系在理论知识上的完善,创新技术方面的研究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尤其是在新技术方面的研究方面取得了世界领先地位。

然而在将绿色技术本土化应用过程中,由于市场经济产业链建设尚未成熟,绿色建筑技术的地区性实施不均衡,东西部差异较大,民用建筑的绿化普及难以实行。

另外,节能建筑在我国的发展势头的扩大也造成了一批相关产业的兴起,却没有形成完整化与市场相适应的完整经济产业链,整个行业链的专业素质参差不齐,这都制约着我国建筑节能行业的标准化和规模化发展。

1.2绿色技术的应用

绿色技术在建筑方面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1.建筑布局

合理的建筑布局是降低建筑使用过程中的能耗的重要前提条件。

比如在一栋建筑的功能、规模、场地确定以后,建筑的朝向和外形将在极大程度上影响建筑能耗。

一般认为,建筑体形系数小,单位建筑面积对应的外表面积就小,这样有利于降低采暖空调系统的负荷。

住宅建筑的内部负荷相对较小,且基本稳定,外部负荷则起主要作用,因此,其外型设计应追求小的体形系数。

然而对于内部发热量较大的公共建筑,夏季夜间的散热就非常重要,在特定条件下,适当增大体形系数更有利于节能。

2、建筑围护结构。

建筑围护结构热工性能的优劣与否,直接影响着建筑使用能耗的大小。

在严寒地区,建筑围护结构的保温性能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指标,在墙体的外面增加一层保温材料必要且非常有效,保温层越厚,热工性能越优越。

在夏热冬冷地区,对于建筑围护结构既要考虑冬季保温性能,又要考虑夏季隔热性能,两者间有时又会产生矛盾。

近年来,在建筑围护结构中,玻璃的使用面积越来越大。

从绿色建筑角度考虑,透明的围护结构可以增加室内采光及冬季白天太阳的辐射量,但基于目前的技术发展条件,在一个合理的价格范围内,透明围护结构的热阻还是远远小于非透明围护结构热阻,更何况直接进入室内的太阳辐射在夏季常是空调系统的主要负荷,透明部分的外侧必须设有效的遮阳(最好是卷帘、百叶窗之类的活动遮阳),以降低进入室内的太阳辐射量。

由于透明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比非透明围护结构差,因此,从节能角度出发,应控制透明围护结构的大面积使用。

3、室内环境控制技术。

室内环境控制包括自然通风利用、自然光利用、空气处理系统等,其中暖通空调系统的技术应用最为重要。

各类空调系统的能效存在较大差异,建筑内部空调的合理分区对运行能耗的影响也很大,系统、科学地运行、管理对实际节能与否有相当重要的影响。

公共建筑暖通空调系统的能耗至少占建筑总能耗的50%以上,优化系统设计是节能的前提,系统地自动控制是节能成败的关键。

目前,暖通空调系统基本上采用集散控制技术,系统节能效率达10%~30%。

4、充分利用太阳能。

太阳能是绿色能源中最重要的能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广泛存在的天然能源,其优点是极为丰富、洁净、安全、廉价。

目前,在住宅区中太阳能的利用主要有三个方面:

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空调和太阳能电池。

据资料介绍,安装一套供300人全年用热水洗浴的太阳能中央热水系统需投资约15万元,全年的节能费约为8万元,2年就可收回全部投资,而太阳能热水系统的使用寿命为15—20年,那么这套设备的节能费就高达100—140万元。

近几十年来,许多国家都在积极研究、开发利用太阳能,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其中以澳大利亚和以色列最为显著,其太阳能热水器的普及率分别是30%和50%。

我国研制开发太阳能起步较晚,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普及率仅为6%左右,且发展不平衡,西部地区较集中,云南省普及率最高达10%。

我国的太阳能资源十分丰富,年日照时数为2500h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2/3以上,有的地区高达3000h。

这为我国开发利用太阳能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太阳能利用的范围将会更广,能量转换效率将会更高。

5、合理利用水资源。

我国是个水资源缺乏的国家,一些地方,一方面缺水严重,另一方面浪费严重。

节水的关键措施还是“开源节流”。

居民对水的消费主要是饮和用,其中饮食用水量约占总消费量的5%,其余95%用于洗涤、排污等。

在建筑区域内,根据两种用途设置A、B两套供水系统。

A系统专供饮用水(包括冲茶、洗米、洗菜煮饭)。

这个系统的水必须是符合饮用水标准的洁净水。

B系统专供使用水。

这个系统的水应该循环使用。

将住户洗菜、洗衣、洗澡水以及屋面雨水,地面雨水引入蓄水池内,进行过滤、净化、去污等物理、化学处理,再输入住户的“使用水管”,供洗地、洗车、绿化、水景、冲厕、排污等使用。

这个系统的水循环使用,可节省大量的用水。

6、建筑智能化系统。

绿色建筑与智能建筑的共同点是建筑节能与环境控制。

智能建筑是以建筑为平台,兼备建筑设备、办公自动化及通信网络系统,集结构、系统服务、管理等于一体的最优化组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