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讲社会保障.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703227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9.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六讲社会保障.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第六讲社会保障.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第六讲社会保障.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第六讲社会保障.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第六讲社会保障.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六讲社会保障.docx

《第六讲社会保障.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六讲社会保障.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六讲社会保障.docx

第六讲社会保障

第六讲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保障制度是公共财政学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过程中的重大问题。

它关系着某个人的切身利益,关系着整个国民经济能否持续、健康和稳定发展的大局。

通过本讲学习,希望同学们掌握社会保障的起因、社会保障的基本概念、基本内容和基本原则与目标,了解社会保障的范围和水平,社会保障基金的来源和支出形式,在世界各国社会保障筹资模式及社会保障制度比较的基础上,分析我国社会保障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应该采取的具体对策,等等。

一、社会保障的概念

社会保障是一个历史的概念,又是一个在不同国家和不同地区具有特定涵义的概念,就是同一国家,各个历史时期也有所差异。

国际劳工组织在其80年代出版的《社会保障导论》一书中对社会保障的界定为:

“社会保障基本上可以看作是:

社会为防止由于疾病、生育、工伤、失业、伤残、年老和死亡带来的收入丧失或收入大幅度减少所造成的经济和社会贫困,通过一系列措施为其成员提供的保护;提供医疗;为有子女的家庭提供补贴”。

这个界定,比较科学地表述了社会保障的一般功能和范围。

这个概括是世界性的,它是对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社会经济制度下社会保障的一般抽象。

我国社会保障的界定要参考上述定义,但我们要建立的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社会保障制度,将社会保障的外延无限扩大是不对的。

中国社会保障学界从经济学的角度把社会保障的内涵界定为:

社会保障是社会(国家)通过立法,采取强制手段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和再分配形成社会消费基金,对基本生活发生困难的社会成员给予物质上的帮助,以保证劳动力再生产和社会安定的一系列的有组织的措施、制度和事业的总称。

不同国家、地区对社会保障的理解不同,运行模式也有较大差异。

比如,作为“福利国家”典范的瑞典,其社会保障囊括“从摇篮到坟墓”的人生各环节的保障项目,而作为新兴工业化国家的新加坡,其社会保障虽被誉为“东方型”社会保障的成功模式,但它基本上只顾及了老年保障。

二次大战前,欧洲各国的社会保障是分散管理、单项立法的,其保障水平相对低,且遵循选择性社会保险原则,而二次大战后,欧洲的经济和社会重建使得欧洲各国普遍逐步建成了管理统一、结构完整、保障水平高的全民性社会保障。

发达的工业国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在保护对象、保障项目以及保障待遇水平等方面的差异则更大。

另外,世界各国在实行社会保障的方法上也有差别。

上述差异是与各国的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背景密切相关的。

归根到底是由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体制所决定的。

总体而言,除了国家政府保障以外,还有企业提供的保障和个人自保。

即使在福利国家,社会保障也主要涉及到现金津贴、健康保健和教育等形式。

二、社会保障的基本内容

社会保障制度经历了以社会救济为萌芽形式、社会保险为基本内容、社会福利是其完成形式以及医疗保健服务普遍化等四个阶段后,其内容日渐丰富起来。

一般而言,社会保障制度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1.社会保险。

是指劳动者及其家属由于生育、年老、疾病、工伤等原因而丧失劳动能力或失业,从而失去生活来源时,根据法律规定可以获得必要物质帮助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

主要包括:

(1)养老保险,即对因年老丧失劳动能力的劳动者,在养老期间给予其养老金、医疗待遇及生活方面的照顾等;

(2)生育和疾病保险,即对因生育而中断劳动和因患病而暂时丧失劳动能力者,给予其生育和患病期间的收入补助和医疗保险待遇;(3)失业保险,即对因失业中断工作的劳动者,给予其基本的生活费、医疗费,并为他们提供转业培训和职业介绍等服务。

2.社会救助。

是指劳动者在不能维持其最低限度的生活水平时,根据有关法律规定,有权要求国家和社会按照法定的标准向其提供满足最低生活需求的资金和实物援助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

由于现实生活中的贫困现象基本上可分为遭受自然灾害造成的贫困、职业竞争失败造成的贫困、个人生理原因造成的贫困和个人能力原因造成的贫困等四类,因此,社会救助一般包括自然灾害救助、失业救助、孤寡病残救助和城乡困难户救助等项目。

3.社会福利。

即由国家或社会为立法或政策范围内的所有公民普遍提供旨在保证其一定的生活水平和尽可能提高其生活质量的资金和服务的一种社会保障形式。

它偏重于提供福利设施和福利服务,不带任何前提条件。

社会福利囊括了除社会保险、社会救助之外的其他所有社会保障内容。

4.社会优抚。

是指国家和社会依照法律对社会上的特殊公民——为保卫国家安全而做出贡献或牺牲的军属、烈属、残废军人、退伍官兵等所给予的优待和抚恤,旨在有利于保障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社会优抚在理论上可以归入选择性社会福利。

在中国社会保障实践中,它常常独立出来,由专门机构管理。

这是为了便于将其所需物力、财力和退伍官兵安置工作落在实处。

总之,现代社会保障制度是一个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网状体系,旨在充分提高社会劳动者的福利水平,所以,被称为现代经济社会的一种“稳定器”或“安全网”。

其中,社会救助是最低层次的社会保障,它保障社会成员的生存需要;社会保险是基本保障,它保证劳动者在失去劳动能力从而失去工资后仍能享有基本的生活水平;社会福利是增进城乡全体居民生活福利的高层次的社会保障;社会优抚则是特殊性质的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制度的四个组成部分互相衔接、互相补充,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社会安全网络。

三、社会保障的基本原则与目标

社会保障是以国家公共财政为支撑的一种社会安全机制和手段,它与其他保障手段一起共同构成一个社会安全网,保障整个社会经济的稳定和发展,国民生活水平的不断增长。

为使其与其他手段机制相互配合、相互补充和相互适应,应该坚持以下原则:

1.普遍性原则。

首先是保障范围的普遍性,即应有从救贫、防贫到完善的社会福利这样一整套范围广泛的社会保障制度。

其次是适用对象的普遍性,即社会保障制度要以全体国民为对象,每个社会成员在生活发生困难时,都可以均等获得社会保障的机会。

社会保障的范围惠及所有社会成员,通过社会保障制度,社会成员普遍地、无例外地获得维持其基本生存和生活的权利。

在经济允许的条件下,还要力争把在住的外国人也包括在内。

普遍性原则体现了公共财政“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思想,使公共财政能够真正代表全体国民的利益,这也是体现“三个代表”的要求,是建立和完善公共财政体系,以及入世后普遍要求的“国民待遇原则”的要求。

2.适度原则。

社会保障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物质基础,因此,保障项目和保障水平等应该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适应。

一是保障项目的实施范围和保障水平的高低,要受到现有社会经济承受能力的约束,不能超负荷盲目追求高福利;二是社会保障水平的提高程度要和经济发展速度相适应;三是社会保障支出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要适当。

“出好心,办坏事”,往往就是因为背离了这一原则的结果。

因为过高的福利,必然要求增加税负,从而加重社会负担,降低社会效率。

3.权利与义务对等的原则。

从社会保障制度中分享好处的主体或对象应同时承担起相应的责任与义务。

国家通过社会保障制度获得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应该承担起建立和维持社会保障制度的责任,并承担相应的保障费用;社会保障制度使不同经济组织中的社会成员能够无后顾之忧地从事工作和劳动,从而使经济组织获得不断发展,因此经济组织必须在其收益中缴纳一定的社会保障费用以履行其责任;个人通过社会保障制度使自己排除了经济、社会活动中的后顾之忧,获得了社会保障制度提供帮助的权利,因而每个有劳动能力的个人都应在其收入中为自己所享受的社会保障支付一定的费用;至于那些不具备或尚未具备劳动能力的社会成员,在享受权利时虽然本身不具备承担义务的能力,但实际上已由国家代他们履行了这个义务。

4.公平与效率相统一的原则。

公平原则,是指所有社会成员都有均等获得社会保障的权利和机会,社会保障是所有社会成员共同享有的,必须消除地区、行业、性别、民族之间的差别。

效率原则,是指社会保障制度必须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和效率的提高,避免因保障失当而鼓励懒惰,造成效率损失。

5.综合性原则。

为了有效提高社会保障的程度,使各种制度之间建立起一种和谐的互相促进的关系,需要采取综合对策,或与其他相关领域的政策相结合,实行必要的综合调整与规划。

此外,社会保障制度的各个方面,也应实施综合性管理。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总目标是:

要建立和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基本国情相一致的,能够体现我们的制度目标、社会目标以及经济目标的新型现代社会保障制度。

可见,建立社会保障制度,不仅是一个财政问题、经济问题,而且是一个社会问题、政治问题。

四、社会保障的范围与水准

社会保障的范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社会保障实际上就是传统的社会保障的定义。

根据1942年出版的国际劳工组织报告《向社会保障靠拢》,其所阐述的社会保障是:

在社会成员遇有一定危境时,应通过社会适当的组织和有效手段给予保障。

在这个概念中,社会保障的水平很低,基本上属于社会救助的范围。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社会保障的范围也相应有所扩充,社会保障的立足点已不仅仅是“救贫”和“防贫”,社会保障除保证全体社会成员至少都能达到最低生活水平之外,还要提供更广泛的生活保护和福利,提高社会成员生活质量。

社会保障的水准主要取决于社会保障的发展阶段,支持社会保障制度的社会经济条件和政治背景、有关机构和人员的配备和确保程度等等。

社会保障水准,实际上就是指社会保障应该予以保障的内容及其程度,主要体现在“所得保障”和“医疗健康保障”上。

尤其是在中国现有的社会保障水平上,一方面要立足国情,确定社会保障可行的范围与水准,另一方面随着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力度逐渐加大,社会保障的范围与水准也应实现相应的调整,与税收、工资、人力资源等方面的制度和政策相配套,共同推进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五、社会保障基金的来源和支出形式

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社会保障基金的来源有着不同的途径和方式。

但一般而言,社会保障基金的来源主要是财政收入,因为社会保障支出也是公共支出的一项主要内容。

从总体上看,随着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保障基金的收支范围、收支水平和收支方式日益和财政收支活动相联系,更加力求适应经济运行的要求,社会保障资金来源与税收制度改革更趋于一致。

由于社会保障的收支活动涉及到国民收入分配政策、就业政策等宏观经济政策,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竞争能力。

因此,必须要从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高度复杂性和宏观经济调控要求等出发,对社会保障收支活动及其方式进行考虑和认识。

社会保障基金主要有三种来源:

一是社会保险税,包括保险人自付部分和雇主给付部分。

社会保障税在整个国民收入和整个财政支出中占有较大比例。

二是公费负担,包括国库和其它公费负担。

三是国家资产收入和其它收入。

通过社会保险税筹措的基金占整个社会保障基金的比例,在不同国家有所不同,由大到小分别为法国72%、德国70%、意大利63%、美国57%、日本55%、英国42%、加拿大27%。

税收是一个相对比较稳定的公共收入来源,同时,又是一个规范性的、强制性的和无偿性的公共收入,从而能体现社会成员之间的互济互助的目的,规范社会保障基金的管理,便于人民对社会保障基金收支活动的参与和监督,促进社会经济的共同繁荣和稳定发展。

西方国家在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的进程中,普遍比较重视以社会保险税的方式来征集保障基金,并以此进行大规模的财政转移支付,目前开征社会保险税和不断提高社会保险税的税率已经是发达国家社会保障基金来源的普遍特征。

社会保障资金的支出形式有现金补贴、实物和政府间的转移性支付等,其中主要形式有现金补贴和实物福利。

这些实物福利包括教育、食物、住房和其他福利设施等等。

六、社会保障的筹资模式

实践中,通常把社会统筹、个人账户这两种社会保险基金方式与现收现付制、完全基金积累制、部分基金积累制这三种社会保险基金平衡方式交叉组合。

下面以养老保险为例,对四种最常用的筹资模式的运行特点进行分析:

1.社会统筹与现收现付相结合的模式,亦称“现收现付社会统筹制”。

这种模式具有费率调整灵活,社会互济性强,易于操作,基金受通货膨胀和利率波动影响小的特征,所以成为多数国家采用的传统模式。

2.个人账户与储蓄积累相结合的模式。

这种模式把个人缴费储存与本人劳动贡献及工薪收入紧密的连在一起,从而摒弃了福利保险领域内吃大锅饭的积弊。

此外,这种模式具有很强的激励和效率机制,并具有良好的制约监督机制。

个人账户储蓄积累制的局限性在于,缺乏社会成员间的互助互济功能。

高、低收入职工之间的生活保障程度差别较大。

3.社会统筹与部分基金积累制相结合的模式,亦称“社会统筹与部分基金积累制”。

这种模式是在社会统筹制母体中建立积累基金。

一方面对已经退休者的养老金继续实行现收现付,一方面为应付退休高峰期预筹部分积累基金,在现行统筹率的基础上适当增加几个百分点,作为长期统筹调剂使用的积累基金。

这种模式既体现了互助互济,又留有一定的积累。

但它同样面临着:

沉淀下来的储备基金在营运管理和保值增值的有效性方面的问题。

4.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部分基金积累制模式。

这种模式的特点是引进了个人账户储存基金制的机理,积累基金建立在个人账户的基础上,同时又保持了社会统筹互助调剂的机制。

单位交纳的保险费大部分统筹调剂,用于支付已退休人员的费用,职工个人缴纳的全部保险费连同单位缴纳保险费的一部分一起进入职工个人账户。

这种模式由于建立了养老金个人账户,具有激励机制和监督机制,同时保留了社会统筹互济性。

它结合了个人账户储存基金制和现收现付社会统筹制二者的优点,而防止和克服了二者的弱点和可能出现的问题。

因此,人们不仅把它作为现收现付制向基金积累制过渡的模式,也希望能够作为长期存在的新型筹资模式,平稳渡过人口老龄化的难关。

筹资模式的选择对中国来说是一个难题,因为中国面临着许多困难:

人口老龄化问题较为严重,完全积累模式有一定的优越性,但会造成目前在职工的双重负担,既要为退休者提供养老金,又要为自己未来养老筹资,企业和个人的负担将会加重;选择现收现付模式可以避开双重负担问题,减轻企业和个人负担,但人口老龄化的逼近对未来构成很大的支付压力。

在我国养老保险筹资模式的选择中,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采用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部分积累模式比较符合我国的近期和长远利益。

这种模式在保留社会统筹的前提下,因引入个人账户而使其具有较强的激励相容性,使缴费主体多元化,基金来源多渠道,享受待遇多层次。

只有这种模式,才有可能使养老保险从政府部门和企业中逐渐分离出来,办成国家宏观管理下相对独立的向受保人负责的社会公益事业。

但这种模式也只是一种过渡形式。

七、世界各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比较

发达国家的社会保障,其核心是福利主义,总的表现特征是高负担高福利,但是发达国家之间也仍然存在不小的差别。

下面我们来具体比较分析一下。

1.美国型——“积极的自由国家”

美国型社会保障,主要是通过自由竞争和经济增长,扩大第一次所得分配,以此来确保国民生活的安定和社会的保障,具有确保竞争和机会平等的性格,因此,著名的经济学家N.发尼斯和T.台尔顿称其为“积极的自由国家”。

美国型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特点:

(1)联邦政府对社会保险基本不提供财政援助,其意图显然是强调水平性(或时间性)的再分配。

(2)社会保险的实行绝对不可以影响劳动力的工作激励。

(3)在社会福利上具有强烈的统制色彩,也就是整体性的所得再分配系统,要相当程度地受到政府的干预。

2.英国型——“社会保障国家”

英国型社会保障,主要是通过与民间的合作,推进经济的成长,谋求完全雇佣,并在国民因个人财产发生变化而陷入贫困时,国家给予平等的保障,主要是保障经济性平等,即保障平等的最低生活,同时又保留个人及其家庭的自助活动余地,其行为受到国家鼓励。

英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一直是以社会救济为基点,另一支柱是家庭津贴制度。

由于贫困的原因中以失业和多子女居多,因此家庭津贴就成为英国社会保障中对付贫困,尤其是预防贫困的重要手段。

3.瑞典型——“社会福利国家”

瑞典型社会保障,主要是通过与工会合作,以实现整体生活的平等。

其支柱是公共服务和社会救济,特别是公共服务方面,无需筹资即可一律平等给付。

瑞典型社会福利国家追求的是全面性的社会保障,这无疑加强了瑞典国民的经济安全,提高了他们可获得的社会服务的质量和数量。

但是,过分强调福利又往往成为抑制工作、储蓄和创业精神的因素,从而割断了努力与报酬之间的联系。

4.自保互济型——新加坡的中央公积金制度

中央公积金制是一种强制性的储蓄形式,在促进资本积累和经济的良性循环以及社会安定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中央公积金制度具有以下三个功能:

(1)保障功能。

新加坡的中央公积金制度要雇员和雇主每月按雇员月薪的一定比例缴纳公积金,存入雇员账户,由公积金局统一管理。

其保障特点在于:

其一,通过强制性储蓄来实行职工对其本人退休养老的自我保障;其二,以自存自用为基础,在积累逐渐充裕的条件下,逐步地、审慎地发展一部分保险功能。

(2)储蓄—积累功能。

中央公积金制采取预筹资金的筹资方式,具有极强的储蓄—积累功能。

推行中央公积金制以后,新加坡的储蓄率迅速上升,目前新加坡的储蓄率为45%左右,居世界首位。

(3)激励功能。

公积金的储蓄,实行个人账户积累,自存自用,多存多用,产权界定清晰。

特别是新加坡在政策制定上,有意识地在各个环节上安排有差别的待遇,多赚、多存才能多受益,有着很强的激励功能。

5.国家保障型

这一模式由原苏联首创。

它有如下主要特征:

(1)国家宪法把社会保障确定为国家制度,公民所享有的保障权利是国家重要的社会经济政策。

(2)社会保障支出全部由政府和企业承担,个人不缴纳保障费。

(3)工会组织参与社会保障事业的决策与管理。

(4)保障对象为全体公民。

通过以上比较分析,我们来归纳以下各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异同之处。

1.各国社会保障模式的共同点:

(1)各国都建立了健全的社会保障法律体系,以此作为社会保障工作的依据,社会保障置于法律的监督下;

(2)绝大多数国家社会保障体系健全,目标明确,内容完整,覆盖面广,社会化程度高;(3)以国家法定社会保险为基础,建立企业自愿补充和个人储蓄相结合的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4)绝大多数社会保障制度是国家通过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去组织实施的;(5)社会保障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也是国家和社会应尽的责任。

各种社会保障制度是建立在权利基础上的有法律保障的社会化、制度化体现,都有追求社会安定、经济稳定、促进文明的价值取向。

2.各国社会保障模式的差异点:

(1)对目标的选择,表现为公平和效率的价值取向上不同。

实现社会安定,达到社会公平,本是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在要求,但如何处理公平与效率二者的关系,却长期困扰着许多国家。

一些老牌福利国家建立社会保障制度之初,常常把“公平”放在突出的位置,即“收入均等化”,其手段主要是通过税收和再分配的办法。

同时,对工薪者课以高税,并通过社会保险实行转移支付,以保障其在丧失劳动能力时的生活需要。

这种保障,使贫困人口的比重有所下降,社会成员间收入差距有所缩小,社会矛盾有所缓解,但并未达到“收入均等化”目标。

另外,高福利的社会政策,项目多,标准高,使国家财政负担过重,而且福利的增长超过经济增长速度,政府入不敷出,严重影响了效率的提高,致使福利国家陷入“福利危机”而难以自拔。

而前苏联模式的国家,长期以来把公平目标混同于平均主义,不但牺牲了效率,而且助长了社会保障负效应—惰性和依赖性。

这种产品经济体制下社会保障制度所奉行的低效率的“公平”原则,实际造成低水平的共同贫穷。

70年代后,无论是英美模式,,还是前苏联模式,都在公平与效率的两难境地中进行新的调整和改革的探索。

(2)资金来源不同。

第一种是雇主和雇员共同负担,采用这种方法的,有近40个国家;第二种是由雇主、雇员和政府三方负担,采用这一办法的约有50多个国家;第三种是雇主全部负担,其范围仅为工伤和家庭津贴;第四种是由政府和被保险人负担,基本上是国家包办,前苏联和东欧一些国家都采用这一办法。

其中由国家包办方式弊端最大,出现“超负荷”运转的困境。

三方负担方式较为合理。

(3)资金筹集方式不同。

一般有两种,一是社会保险统筹缴费。

由社会保险机构根据各个保险项目单独确定保险费率,分别向雇主和雇员征收,经费来源相互独立,专款专用。

该方式能确切地反映各个项目的收支情况,但保障项目大都比较复杂,且每一个项目都有相对独立的一套筹缴办法,互济性差,收费手续复杂,不利于降低保险成本。

二是将若干保险项目的费率合并征收社会保障税,由税务部门统一征收,所筹经费可以在保险项目之间调剂使用,该方式利用了征收个人所得税程序,有利于降低征收成本,又可以保证保险基金及时入库。

目前大多数国家都采用了第二种方式。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不完全统计,到目前为止,建立社会保障制的160个国家中,征收不同形式的社会保障税和薪给税的国家已有80多个。

从发展势头来看,在许多国家社会保障税的覆盖面还在不断扩大,征收率也在提高,很可能不久将超过所得税或流转税,成为第一大税种。

国外社会保障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1.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工业化国家为保证社会经济正常运行和稳定发展,先后都建立起社会化程度较高、保障内容较完善、保障设施较完备的现代社会保障体系。

2.采取多层次、多渠道的举办方式。

目前西欧各国正在提倡和鼓励私人团体举办社会保险事业,试图以此作为国家举办社会保障的补充。

社会保障采取多层次、多渠道和分项举办的方式可以避免风险过于集中,减轻国家的财政负担。

同时还可做到因地制宜,扬长避短。

3.采用多渠道的筹资方式。

随着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大多数工业发达国家采取政府、企业、个人三方共同负担的模式建立社会保障基金。

4.采用基金制运营和管理。

目前,发达国家在社会保障资金的运营的管理上,大多采取积累式的基金制,通过科学测算,制订出各项社会保险的合理交费标准,然后将筹集的资金集中起来建立各项基金,事先储存,为今后的保险给付作充分准备。

在基金运营上,十分注重基金的保值和增值,通过专门投资机构和专家操作,将基金投入安全性大、收益稳定的投资项目或有价证券,或存入银行享受优惠利率等形式,在确保安全性的前提下获得收益,使基金不仅得到保值而且能够不断增值。

5.在借鉴国外社会保障制度经验的同时,我们也应注意到,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几乎所有工业发达国家的社会保障都陷入不同程度的困境,经济发展的停滞,居高不下的失业率与通胀绿的长期困扰,日益严重的人口老龄化挑战等,迫使这些国家对先行社会保障制度进行反思,做出调整和改革。

突出问题有:

(1)日益膨胀的社会保障支出,这也是导致政府巨额财政赤字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主要原因在于:

第一,社会保障范围日益扩大,并呈现出高福利的发展势头。

第二,人口老龄化。

第三,长时期的经济停滞。

为抑制通货膨胀对社会保险金实际价值的影响,不少国家实施社会保险金的指数调节机制,这无疑是社会保障支出急剧增加的重要因素。

(2)日趋严重的人口老龄化。

在生产性劳动人口与老年退休人口比例严重失调的情况下,要维持社会保障事业的收支平衡,势必大幅度的提高由生产性劳动人口负担的社会保障费率。

研究表明,德国、英国和美国,本世纪初社会保障的纳费率将在1980年的水平上增长2倍以上,而日本则会在3倍以上。

过高的纳费水平已大大超过一些发达国家生产性劳动人口的承受力并危及到社会保障机制的运作基础。

(3)“高福利”导致浪费严重和“动力真空”的出现。

第一,社会保险费用浪费严重。

在美国,若将社会救济款总额除以官方统计的美国贫民总数,则处于贫困线以下的那些贫民的收入将比普通公民的平均收入还要高出1.5—2倍,但实际上真正分配给贫困者的救济金少得可怜,大部分社会救济金被福利机构的“高薪门客”挥霍浪费了。

第二,社会保险管理和保险金的给付上存在混乱和浪费。

如在瑞典,就业人员患病期间,工资福利由政府管理和支付,工人患病时都能得到应得工资的90%,因此,“无病称病,小病大养”的现象严重。

第三,“动力真空”现象频频出现并越来越严重。

由于社会保证的高水平和高福利的补助,使得从社会保障获得的收入与劳动收入差距逐渐缩小,甚至有的发达国家的劳动者在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