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酸和碱易错压轴选择题基础 知识讲解含答案.docx
《常见的酸和碱易错压轴选择题基础 知识讲解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常见的酸和碱易错压轴选择题基础 知识讲解含答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常见的酸和碱易错压轴选择题基础知识讲解含答案
常见的酸和碱易错压轴选择题(基础)知识讲解含答案
一、常见的酸和碱易错压轴选择题
1.为比较X、Y、Z三种金属活动性大小,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
下列实验结论正确的是()
A.X>Y>ZB.Z>Y>XC.X>Y、Z>YD.Y>X、Y>Z
2.在总结化学知识时,以下归纳或判断正确的是()
A.可作保护气的气体一定是稀有气体
B.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单质
C.能分解产生氧气的物质一定含有氧元素
D.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物质一定是酸
3.浓硫酸和氢氧化钠固体都可用作某些气体的干燥剂。
下列气体混有水蒸气时,既可用浓硫酸作干燥剂,又可用氢氧化钠固体作干燥剂的是
A.O2B.NH3C.CO2D.SO2
4.在天平两边各放一个盛有相同质量分数、等体积的足量稀硫酸的烧杯,把天平调到平衡,在左边烧杯中加入6.5g锌粒,为使天平最终保持平衡,右边的烧杯中应放入铝粉的质量为()
A.5.4gB.5.68gC.6.5gD.7.09g
5.如图所示装置(不可倒置)有多种用途,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若用排空气法往装置内收集H2时,气体应从A端通入
B.若用水将此装置中的O2排出,水应从B端进入
C.若用排空气法往装置内收集CO2时,气体应从A端通入
D.若要除去H2中的CO2可在此装置中装入NaOH溶液,气体从B端通入
6.将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混合,二者恰好完全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
由此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反应前后溶液对外不显电性
B.反应前后溶剂质量不变
C.反应后溶液呈中性
D.图中A代表水分子
7.将铝粉和氧化铜混合加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CuO+2Al
3Cu+Al2O3.充分反应后,为了检验氧化铜是否剩余,取少量反应后的固体,加入足量稀硫酸,充分反应,能够说明氧化铜有剩余的实验现象是( )
①加入稀硫酸后,有气泡产生
②加入稀硫酸后,溶液显蓝色
③加入稀硫酸后,没有气泡产生
④加入稀硫酸后,容器中有红色不溶物质
⑤在加稀硫酸后的溶液中,插入铁片,铁片表面有红色不溶物质析出。
A.只有①B.只有②C.③④D.②⑤
8.世界每年因锈蚀而损失的金属数量巨大,防止金属锈蚀已成为科学研究中的重要问题。
下列有关金属锈蚀与保护措施不正确的是
A.铁生锈是铁与空气中的氧气和水发生化学反应的结果
B.回收利用废旧金属是保护金属资源的有效途径之一
C.铝的抗腐蚀能力比铁强,因为铝的金属活动性比铁强
D.铝的抗腐蚀能力比铁强,因为铝表面会形成致密而坚固的氧化膜
9.下列有关中和反应的理解正确的是
A.反应的实质是氢离子与氢氧根离子反应生成水分子
B.有盐和水生成的反应都是中和反应
C.用小苏打治疗胃酸过多是中和反应
D.中和反应不属于复分解反应
10.托盘天平两边放两个等质量的烧杯、内装浓度和质量都相同的稀盐酸,若左杯中投入一块生石灰,向右边杯中投入一块石灰石,且两块固体质量相等,则反应后天平的指针将()
A.偏向左边
B.偏向右边
C.仍指零处
D.无法确定
11.下列有关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氢氧化钠固体久置于表面皿上,无明显现象
B.生石灰溶于水后,溶液的温度几乎不变
C.小木棍蘸取浓硫酸一段时间后,小木棍变黑
D.浓硫酸有挥发性,在试剂瓶口有白雾现象
12.下列实验操作符合规范要求的是( )
A.
读出液体体积B.
稀释浓硫酸
C.
点燃酒精灯D.
检查装置气密性
13.某工厂废液中含有Fe(NO3)2和Cu(NO3)2两种溶质,取部分废液于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的锌粉,测定所得溶液中某溶质质量与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同时得到以下结论:
①图中纵坐标表示Cu(NO3)2的质量
②a点时溶液中有三种溶质,b点时溶液中有两种溶质
③c点时烧杯中有两种金属单质,d点时烧杯中有三种金属单质
④完全反应后烧杯中溶液呈浅绿色
⑤完全反应后过滤,滤渣中加入少量稀盐酸,一定有气泡产生其中正确结论的个数是( )
A.4个B.3个C.2个D.1个
14.下列物质与足量稀硫酸反应后,能得到无色、透明的溶液的是( )
A.CuO
B.Fe(OH)3
C.Fe2O3
D.Na2CO3
15.下列有关氢氧化钠性质探究实验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甲向接近沸腾的水中加入一定量NaOH固体,液体迅速沸腾
B.乙将少量头发加入到热的浓NaOH溶液中,头发逐渐溶解消失
C.丙向久置空气里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无色酚酞试液,检验其是否变质
D.丁向盛满CO2气体的集气瓶中加入适量浓烧碱溶液,鸡蛋被“吞”入瓶中
16.在一次实验开放日活动中,小明同学取出一无色溶液,向其中滴加酚酞试液后变红色。
小明同学做出的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A.该溶液能使石蕊试液变成红色B.该溶液的pH小于7
C.该溶液中的溶质一定是某种碱D.该溶液显碱性
17.下列关于常见酸碱的说法,错误的是
A.浓NaOH溶液具有强碱性
B.浓盐酸在敞口容器中放置一段时间后,其溶液质量减小
C.浓硫酸需要密封保存是为了防止其与氧气反应
D.Ca(OH)2可用来改良酸性土壤
18.下列物质敞口放置在空气中较长时间后,质量会增加且不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浓硫酸B.烧碱C.浓盐酸D.熟石灰
19.向pH为5的白醋中加入下列物质,混合溶液的pH肯定增大的是( )
A.硫酸B.硝酸C.pH为5的溶液D.烧碱溶液
20.甲、乙、丙、丁为初中化学常见物质,甲常被用来改良酸性土壤,丙是常见的溶剂,它们之间的部分转化关系如下图所示(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已略去。
“—”表示物质之间能发生化学反应,“→”表示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
下列推论正确的是
A.丙转化成甲的反应无明显能量变化
B.乙可能属于盐
C.乙只能通过复分解反应转化成丙
D.丙丁反应所得溶液不可能使石蕊试液变红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常见的酸和碱易错压轴选择题
1.A
【解析】
【详解】
现有X、Y、Z三种金属,如果把X和Y分别放入稀盐酸中,X产生氢气,Y不反应,说明X的金属活动性比氢强,Y的金属活动性比氢弱,即X>H>Y;如果把Y和Z分别放入硝酸银溶液中,过
解析:
A
【解析】
【详解】
现有X、Y、Z三种金属,如果把X和Y分别放入稀盐酸中,X产生氢气,Y不反应,说明X的金属活动性比氢强,Y的金属活动性比氢弱,即X>H>Y;如果把Y和Z分别放入硝酸银溶液中,过一会儿,在Y表面有银析出,而Z没有变化,说明Y的金属活动性比银强,Z的金属活动性比银弱,即Y>Ag>Z;则X、Y和Z的金属活动性顺序为:
X>Y>Z。
故选A。
【点睛】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位于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酸中的氢,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排在它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据此判断能否发生反应,进而可确定三种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
2.C
【解析】
【详解】
A、氮气和稀有气体的化学性质比较稳定,都可以作保护气,错误;B、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单质,但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比如氧气和臭氧的混合物,错误;C、根据
解析:
C
【解析】
【详解】
A、氮气和稀有气体的化学性质比较稳定,都可以作保护气,错误;B、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单质,但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比如氧气和臭氧的混合物,错误;C、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能分解产生氧气的物质一定含有氧元素,正确;D、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物质不一定是酸,二氧化碳能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但是二氧化碳是氧化物,错误。
故选C。
3.A
【解析】
试题分析:
能用浓H2SO4干燥,又能用NaOH固体干燥,说明该气体不能与这两者反应;浓硫酸不能干燥氨气等溶于水显碱性的气体;氢氧化钠固体不能干燥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氯化氢等溶于水显酸性
解析:
A
【解析】
试题分析:
能用浓H2SO4干燥,又能用NaOH固体干燥,说明该气体不能与这两者反应;浓硫酸不能干燥氨气等溶于水显碱性的气体;氢氧化钠固体不能干燥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氯化氢等溶于水显酸性的气体;A、氧气既不与浓硫酸反应,也不与氢氧化钠反应,故既可以用浓H2SO4干燥,又可以用NaOH固体干燥;B、NH3能与浓硫酸反应,不能用浓硫酸干燥,故选项不符合题意;C、CO2能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不能用NaOH固体干燥,故选项不符合题意;D、SO2能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亚硫酸钠和水,不能用NaOH固体干燥,故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A
考点:
根据浓硫酸或烧碱的性质确定所能干燥的气体
4.D
【解析】
【详解】
设左边烧杯中加入6.5g锌粒时生成氢气的质量为x,
x==0.2g,6.5g锌粒可制得氢气0.2g
由此可知,天平左边增重6.5g﹣0.2g=6.3g;要想使天平最终保
解析:
D
【解析】
【详解】
设左边烧杯中加入6.5g锌粒时生成氢气的质量为x,
x=
=0.2g,6.5g锌粒可制得氢气0.2g
由此可知,天平左边增重6.5g﹣0.2g=6.3g;要想使天平最终保持平衡,右边也要增加6.3克。
设需加入铝的质量为y,
解之得:
y≈7.09g。
故选:
D。
【点睛】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化学方程式的相关计算是解题关键。
本题中要想保持天平平衡应使两边增加重量相等,增加的质量等于加入金属的质量减去生成氢气的质量。
5.C
【解析】
试题分析:
若用排空气法往装置内收集H2时,气体应从B端通入;若用水将此装置中的O2排出,水应从A端进入;若用排空气法往装置内收集CO2时,气体应从A端通入;若要除去H2中的CO2可在此
解析:
C
【解析】
试题分析:
若用排空气法往装置内收集H2时,气体应从B端通入;若用水将此装置中的O2排出,水应从A端进入;若用排空气法往装置内收集CO2时,气体应从A端通入;若要除去H2中的CO2可在此装置中装入NaOH溶液,气体从A端通入。
故选C.
考点:
气体的收集
6.B
【解析】
【分析】
氢氧化钠溶液可以电离出氢氧根离子和钠离子,稀盐酸电离出氢离子和氯离子,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反应,氢氧根离子和氢离子生成水,钠离子和氯离子生成氯化钠。
【详解】
A、溶液中阳离
解析:
B
【解析】
【分析】
氢氧化钠溶液可以电离出氢氧根离子和钠离子,稀盐酸电离出氢离子和氯离子,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反应,氢氧根离子和氢离子生成水,钠离子和氯离子生成氯化钠。
【详解】
A、溶液中阳离子所带的电荷数和阴离子所带的电荷数,电量相等,电性相反,故溶液对外不显电性,故A正确;
B.、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反应后生成水和氯化钠,溶剂质量增加,故B不正确;
C、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中溶质为氯化钠,溶液显中性,故C正确;
D、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反应后生成水和氯化钠,图中有钠离子和氯离子了,故A代表水分子,故D正确。
故选B。
【点睛】
酸碱中和反应其实是离子之间的反应,生成盐和水。
7.D
【解析】
【详解】
解:
①、如果氧化铜有剩余,加热反应充分反应后固体剩余物中不会含铝粉,加入稀硫酸时不会观察到有气泡放出;若有气泡生成,只能说明氧化铜不足,铝粉没有完全反应,故错;
②、如果氧化
解析:
D
【解析】
【详解】
解:
①、如果氧化铜有剩余,加热反应充分反应后固体剩余物中不会含铝粉,加入稀硫酸时不会观察到有气泡放出;若有气泡生成,只能说明氧化铜不足,铝粉没有完全反应,故错;
②、如果氧化铜有剩余,取反应后固体(有Cu、Al2O3、CuO)加硫酸时,只有氧化铜与酸反应能观察到溶液变蓝色,故对;
③、如果氧化铜有剩余,加热反应充分反应后固体剩余物中不会含铝粉,加入稀硫酸时不会观察到有气泡放出;但加入足量稀硫酸没有气泡也不能一定说明氧化铜有剩余,也可能是铝粉与氧化铜恰好完全反应,故错;
④、氧化铜与铝粉混合加热生成红色的铜,容器中有红色不溶物质因此无论氧化铜有无剩余,红色物质是一定出现的,故错;
⑤、如果氧化铜有剩余,加稀硫酸后的溶液中,插入铁片,首先氧化铜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然后硫酸铜与铁片反应表面就会有红色不溶物质析出,故对。
故选D。
【点睛】
两物质发生反应时,充分反应后若有一种反应物剩余,则另一反应物一定完全反应;若两反应物都有剩余就不能称为充分反应。
8.C
【解析】
【详解】
铝的抗腐蚀能力比铁强,因为铝表面会形成致密而坚固的氧化膜,阻碍了内部的铝进一步被氧化,与金属活动性顺序无关。
故选C。
解析:
C
【解析】
【详解】
铝的抗腐蚀能力比铁强,因为铝表面会形成致密而坚固的氧化膜,阻碍了内部的铝进一步被氧化,与金属活动性顺序无关。
故选C。
9.A
【解析】
【分析】
中和反应是酸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反应物是酸和碱,生成物是盐和水。
【详解】
A、中和反应的实质是氢离子与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水,故选项正确;
B、生成盐和水的化学反应不一
解析:
A
【解析】
【分析】
中和反应是酸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反应物是酸和碱,生成物是盐和水。
【详解】
A、中和反应的实质是氢离子与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水,故选项正确;
B、生成盐和水的化学反应不一定都是中和反应,如CO2+2NaOH═Na2CO3+H2O,故选项错误;
C、小苏打是碳酸氢钠,是盐不是碱,用小苏打治疗胃酸过多,是盐与酸的反应,不是酸与碱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不属于中和反应,故选项错误;
D、中和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故选项错误。
故选A。
【点睛】
中和反应是酸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反应物是酸和碱,生成物是盐和水。
复分解反应是由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
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有两个:
反应物要求必须是可溶的(当有酸参与反应时,另一种物质可不溶于水,但一定要溶于酸才行,也就是能与酸发生反应);生成物要求必须含有沉淀,或者是气体,或者是水。
10.A
【解析】
【详解】
生石灰即氧化钙,虽与盐酸反应,但无气体生成;石灰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与盐酸反应会产生二氧化碳气体,两固体质量相等,由于石灰石一侧产生气体,故质量减小,天平指针偏向另一侧。
选A
解析:
A
【解析】
【详解】
生石灰即氧化钙,虽与盐酸反应,但无气体生成;石灰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与盐酸反应会产生二氧化碳气体,两固体质量相等,由于石灰石一侧产生气体,故质量减小,天平指针偏向另一侧。
选A。
11.C
【解析】
【详解】
A、氢氧化钠固体久置于表面皿上,其表面潮湿而逐渐溶解,故选项说法错误。
B、生石灰和水反应放出热量,溶液的温度升高,故选项说法错误。
C、浓硫酸具有脱水性,小木棍蘸取浓硫
解析:
C
【解析】
【详解】
A、氢氧化钠固体久置于表面皿上,其表面潮湿而逐渐溶解,故选项说法错误。
B、生石灰和水反应放出热量,溶液的温度升高,故选项说法错误。
C、浓硫酸具有脱水性,小木棍蘸取浓硫酸一段时间后,小木棍变黑,故选项说法正确。
D、浓硫酸没有挥发性,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12.D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
A、量取液体时,视线没与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故A错误;B、浓硫酸的稀释方法:
将浓硫酸沿着容器壁慢慢倒入水中,并用玻璃棒搅拌,故B错误;C、点燃酒精灯应该
解析:
D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
A、量取液体时,视线没与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故A错误;B、浓硫酸的稀释方法:
将浓硫酸沿着容器壁慢慢倒入水中,并用玻璃棒搅拌,故B错误;C、点燃酒精灯应该用火柴,不得用燃着的酒精灯引燃,故C错误;D、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
把导管的一端浸没在水里,手掌紧贴容器外壁,若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装置不漏气;图中所示操作正确.故选D
13.B
【解析】
【详解】
解: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Zn>Fe>Cu,向一定质量Fe(NO3)2和Cu(NO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Zn粉,与两种溶质依次发生反应:
所以析出铁的过程是溶液质量增加的过程
解析:
B
【解析】
【详解】
解: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Zn>Fe>Cu,向一定质量Fe(NO3)2和Cu(NO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Zn粉,与两种溶质依次发生反应:
所以析出铁的过程是溶液质量增加的过程,
所以析出铜的过程是溶液质量增加的过程,
根据反应图像,ab段溶液的质量没有变化,可推出此段锌只于Cu(NO3)2反应生成铜和硝酸锌,所以a点时溶液中有Zn(NO3)2、Cu(NO3)2、Fe(NO3)2;bc段溶液的质量开始减少,可知此段锌与Fe(NO3)2反应生成Zn(NO3)2和Fe,所以a点时溶液中有Zn(NO3)2、Fe(NO3)2;所以b点时溶液中有Zn(NO3)2、Fe(NO3)2;c点含有的金属是Cu、Fe;d点溶液质量不在改变,说明Zn过量,此时含有的金属是Zn、Cu、Fe;加入盐酸后,会与Zn、Fe反应生成氢气,此时溶液中只有Zn(NO3)2,溶液为无色;由以上可知,纵坐标表示Fe(NO3)2的质量减少,综上所述,只有②③⑤正确。
故选B。
【点睛】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位置在前的金属能将位于其后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且置换时先把最弱的金属置换出来。
14.D
【解析】
A、CuO能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所得溶液为蓝色溶液,故选项错误;
B、Fe(OH)3能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铁和水,所得溶液为黄色溶液,故选项错误;
C、Fe2O3能与硫酸反应生成硫
解析:
D
【解析】
A、CuO能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所得溶液为蓝色溶液,故选项错误;
B、Fe(OH)3能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铁和水,所得溶液为黄色溶液,故选项错误;
C、Fe2O3能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铁和水,所得溶液为黄色溶液,故选项错误;
D、碳酸钠能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水和二氧化碳,所得溶液为无色溶液,故选项正确;
15.C
【解析】
A、氢氧化钠溶于水放出热量,故向接近沸腾的水中加入一定量NaOH固体,液体迅速沸腾,正确;
B、头发是蛋白质,与热的氢氧化钠溶于反应,故头发逐渐溶解消失,正确;
C、氢氧化钠变质后生成
解析:
C
【解析】
A、氢氧化钠溶于水放出热量,故向接近沸腾的水中加入一定量NaOH固体,液体迅速沸腾,正确;
B、头发是蛋白质,与热的氢氧化钠溶于反应,故头发逐渐溶解消失,正确;
C、氢氧化钠变质后生成的碳酸钠溶液仍然显碱性,故不能用无色酚酞试液,检验其是否变质,错误;
D、向盛满CO2气体的集气瓶中加入适量浓烧碱溶液,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瓶内压强降低,在大气压的作用下,鸡蛋被压入瓶中,正确。
故选C。
16.D
【解析】
能使酚酞试液变红的溶液呈碱性。
解:
A、碱性溶液能使石蕊试液变蓝,不是变红,故A错误;
B、碱性溶液的pH大于7,不是小于7,故B错误;
C、碱性溶液的溶质不一定是碱,也可能是某种盐,
解析:
D
【解析】
能使酚酞试液变红的溶液呈碱性。
解:
A、碱性溶液能使石蕊试液变蓝,不是变红,故A错误;
B、碱性溶液的pH大于7,不是小于7,故B错误;
C、碱性溶液的溶质不一定是碱,也可能是某种盐,比如碳酸钠,故C错误;
D、该溶液呈碱性,正确;
故选D。
17.C
【解析】
【分析】
【详解】
A、根据碱的通性可知氢氧化钠溶液具有强碱性,故A正确;
B、浓盐酸有挥发性,敞口放置HCl会逸出,溶液质量会减小,故B正确;
C、因为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敞口放置,最
解析:
C
【解析】
【分析】
【详解】
A、根据碱的通性可知氢氧化钠溶液具有强碱性,故A正确;
B、浓盐酸有挥发性,敞口放置HCl会逸出,溶液质量会减小,故B正确;
C、因为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敞口放置,最后变成稀硫酸,所以必须密闭保存,浓硫酸不会和氧气发生反应,故C错误;
D、Ca(OH)2可用来改良酸性土壤,故正确。
故选C
18.A
【解析】A、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放置在空气中会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而使自身的质量增加,但发生的不是化学变化,正确;B、烧碱能在空气中潮解并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质量增加同时发生化学变化,错误;
解析:
A
【解析】A、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放置在空气中会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而使自身的质量增加,但发生的不是化学变化,正确;B、烧碱能在空气中潮解并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质量增加同时发生化学变化,错误;C、浓盐酸在空气中会挥发出氯化氢气体使溶液质量减小,错误;D、熟石灰在空气中会吸收二氧化碳生成碳酸钙,发生了化学变化,质量增加,错误。
故选A。
19.D
【解析】
【分析】
酸性溶液,pH越小,酸性越强,碱性溶液,pH越大,碱性越强,向显酸性的溶液中加入显酸性的溶液时,溶液的pH可能不变、变大或变小;向显酸性的溶液中加入显碱性的溶液时,溶液的pH
解析:
D
【解析】
【分析】
酸性溶液,pH越小,酸性越强,碱性溶液,pH越大,碱性越强,向显酸性的溶液中加入显酸性的溶液时,溶液的pH可能不变、变大或变小;向显酸性的溶液中加入显碱性的溶液时,溶液的pH一定升高。
【详解】
A、pH为5的溶液显酸性,向pH为5的白醋中加入硫酸时,由于硫酸也显酸性,因此混合溶液的pH不一定增大,故A不正确;
B、pH为5的溶液显酸性,向pH为5的白醋中加入硝酸时,由于硝酸也显酸性,因此混合溶液的pH不一定增大,故B不正确;
C、pH为5的溶液显酸性,向pH为5的酸性溶液中加入pH=5的溶液时,溶液的pH不变,故C不正确;
D、pH为5的溶液显酸性,向pH为5的酸性溶液中加入烧碱溶液时,由于烧碱溶液pH大于7,则混合液的pH一定升高,故D正确。
故选D。
【点睛】
中和反应是指酸和碱发生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
20.B
【解析】
【分析】
甲常被用来改良酸性土壤,所以甲为氢氧化钙;丙是常见的溶剂,则丙为水;甲(氢氧化钙)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乙,乙发生化学反应后能生成丙(水),所以乙为碳酸钙或氢氧化钠;甲(氢氧化钙)
解析:
B
【解析】
【分析】
甲常被用来改良酸性土壤,所以甲为氢氧化钙;丙是常见的溶剂,则丙为水;甲(氢氧化钙)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乙,乙发生化学反应后能生成丙(水),所以乙为碳酸钙或氢氧化钠;甲(氢氧化钙)能与丁发生化学反应,丙(水)也能与丁发生化学反应,则丁为二氧化碳。
【详解】
A、丙转化成甲的反应是水与氧化钙反应生成氢氧化钙,会放出大量的热量,选项错误;
B、由分析可知,乙可能为碳酸钙,碳酸钙由钙离子和碳酸根离子构成,属于盐,选项正确;
C、如果乙为氢氧化钠,氢氧化钠能与二氧化碳等非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不属于复分解反应,选项错误;
D、丙为水,丁为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溶液显酸性,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选项错误,故选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