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语文浙江学派的特征.docx
《再论语文浙江学派的特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再论语文浙江学派的特征.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再论语文浙江学派的特征
再论语文浙江学派的特征
摘要:
浙江语文名师群,因其所独具的地域特色和个性风格在语文教坛独树一帜。
从浙江高中语文名师们的课堂来看,语文浙江学派具有丰富的语文素养、深厚的生命意识和开放的社会视野等特征。
关键词:
浙江学派;语文名师;课堂教学特征
2007年,我们曾经在《教学月刊?
中学版》上发表了《试论当代浙派语文的五大特征》的文章,引起了一些争论。
赞同者肯定我们为“浙派语文”所作的努力,认为我们的概括切中肯綮,为浙江语文教学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与实践经验;而反对者则根本不认同有“浙派语文”的存在,拒绝承认我们提出的浙派语文的五大特征。
甚至,时至今日,仍然有人反对“浙派”之说,而浙江的语文名师们也羞于提“浙派语文”这个概念。
近十年中,我们一直在关注并研究“浙派语文”和“浙派名师”的问题,我们深信我们曾经的研究是靠谱的,“浙派语文”之所以没有令人信服地做到旗帜高扬,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是受制于浙江人的性格――默默拼搏,不求风起云涌,但得静水流深。
王尚文先生曾说:
“语文教育的浙江学派,决不是有没有、存在不存在的问题,却由于手头资料极为稀缺,难以具体展开述说。
”[1]其实,也不是手头资料稀缺,浙江语文教师开设的公开课、发表的论文、出版的著作,可跟任何一个省市相媲美。
问题在于浙派语文名师也仿佛具有水性的特点,表面的平静,抑止不住内里的奔涌。
这种安静的力量,仅仅从表面上是看不出的,只有深潜下去,你才能感受到它兼收并蓄、融会贯通、舒坦而不涣散、张扬却不肆意、清亮兼具厚重、柔韧兼有刚强的品性。
本文我们将走进浙江高中语文名师们的课堂,通过案例展示课堂教学传承的第一现场,真正领略独具地域特色和个性风格的浙江名师们的语文教学主张,从根上体味浙江语文教育名师群沾濡百代的魅力和内涵。
同时,为了令概念更为清晰,我们据王尚文先生之言,将原来的“浙派语文”改为“语文浙江学派”。
一、丰富的语文素养
(一)求整
中国语文教学在多年的改革探索后,逐渐走上从“工具论”向“发展论”的根本性转换的道路。
[2]学科关注点由字词语句的积累转化到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这就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根据学生的阅读期待以“学定教,整体设计、整体教学、整体关照”的要求。
浙江省特级教师郭吉成上老舍的《想北平》就采用了“求整”的方法进行教学,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老舍的《想北平》是一篇具有浓厚故乡情思的散文,在设计这篇课文的教学时,郭老师依据教材的教学要求,化零碎为整体,统筹考虑,紧扣着一个“想”字去构建课堂教学。
具体设计时,郭老师以“课文是如何围绕情感选择材料组织文章的”为突破口,引导学生去感受作者通过精心选择材料表达情感的写法,从而领悟老舍将对北平的“想”具体地化为对材料的选择。
整堂课围绕这一核心整体设计,整体教学,整体活动。
学生始终在品味“作者的情感”的因素之下去整体感受材料选择与情感表达的关联性,避免了“细读”之下所产生的碎片化的咬文嚼字,整堂课流畅大气中不乏灵动活泼。
学生说,学完了一篇课文,掌握了一种解读方法,学习了一种写作方法,这样的课实在有效。
郭老师的这堂课从整体观照的角度去进行语文教学,突出地体现了郭老师长期以来所坚持的一种语文课程教学理念,即语文课教的是“教材”而不是教“作品”。
只有把课文当教材来教学而不是当作品来教学,才能完整地观照课文,才能真正避免陷入语文过度教学的零打碎敲的泥淖。
从另一个层面来说,教学的“求整”实际上也是践行教材情景规定的需求。
“以文本中的语文本体知识教学为基础,在此基础上,超越文本,引导学生从个体阅读出发去感受或感悟文本所表达的主旨、情感内容。
这既能在教学中让学生接受语文知识的学习,同时也能让学生真正地学会怎样用语文知识去解决阅读的认知问题,进而使语文阅读素养得到提升。
”[3]
(二)求简
近年来,对“什么是语文”“语文课应该怎么教”等学科核心问题的追问从未停止,人们尝试从哲学、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信息科学等不同角度,对语文教学本质问题进行全面而深刻的探讨。
[4]语文浙江学派的名师们则更务实地倾向于以简朴的方式站稳讲台、站好讲台,用最简单的方法来开启一扇扇复杂而疑难的大门。
浙江元济高级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徐桦君特别推崇老子的哲学:
大象无形,大音希声,大道至简。
他认为,这就是语文教学的真谛之所在。
在讲授《金岳霖先生》时,徐老师以金岳霖“怪”的人物形象特点为切入口,从细节处带领学生领略金岳霖的可爱、幽默、重情重义。
当学生还沉浸在欢乐的阅读氛围中时,“课风”却随即一转,徐老师引出汪曾祺语:
“你们能欣赏我故事的清新,照例那作品背后蕴藏的热情却忽略了;你们能欣赏我文学的朴实,照例那作品背后隐伏的悲痛也忽略了。
”从此,学生发现“一黑一白的眼镜”“深一脚浅一脚的走路”“捉跳蚤”等形象也就不那么“好笑”了。
于是,也知道了一帮叫作“西南联大”教授的别样人生,体会到了简单、朴实文本背后的文人心酸。
如此由喜入悲,由浅入深,由明入暗,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也自然能够得到了全方位的提升。
徐老师强调,如今的语文课堂教学一改过去的单调机械,渐渐变得丰富多彩了,但也伴随着许多“花架子”。
所以,课堂力求简约,但简约并不意味着简单。
简约,是实现丰满的一种策略,语文教学只有先做减法,才会让课堂魅力有加。
回读文本,细读文本,从文本中来,到文本中去,简洁的文字背后蕴含的是无限的韵味,这种“删繁就简”的方式,才会让课堂无比丰盈。
无须花里胡哨的阅读技巧传授,给学生一点时间,回归文本,细细揣摩,用最简单的方法,读出最真实的生活。
因为这些文字就像一面镜子,映照着别人的生活百态,其实回头重新打量,也映照出一个个新的自我。
二、深厚的生命意识
(一)求正
价值和原则从来都是构建生命的纽带,语文浙江学派的名师总是以教育理解生活,以语文容纳社会,在教学中打磨学生的个性,阐释成长、原则和价值的关系。
他们的课堂中流动着厚重的生命意识,这里的生命当然不单单指要求活着,而是为学习者打开面向未来和成长的一扇窗。
求正成了语文浙江学派的一大特色。
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树立标杆、控制道德制高点,强制学生的行为发展;恰恰相反,在语文浙江学派名师的眼里,求正乃是怀揣高远的目标,肩负重任,勇于担当,努力通过教书来育人,以知识雕琢人,以文化教化人,从而实现语生正义,文养正气。
总之,激发生命的热情,判断生命的价值,选择生命的方向,成为浙江语文人的共同追求。
浙江省特级教师、宁波市鄞州高级中学的张全民老师就借着《装在套子里的人》为学生上了一堂教育正义、公民身份和公共福祉的启蒙课。
在“循规蹈矩”地分析完别里科夫、华连卡和华连卡弟弟的人物形象后,张老师话锋一转,“这篇文章还讲到了谁”,从而提出了文中的“我”或者说是“我们”的存在意义。
从批判别里科夫的胆小懦弱放大到围观者,张老师直指责任意识的缺失、群体性的沉默、群体性的迷失,“我们”是围观者、是参与者,我们是荒诞剧的制造者。
当学生围着作品而毫无自知时,张老师引导学生阅读马丁?
尼莫拉的《最先他们逮捕共产党员》,学生经过一番字句敲顿的深思后,张老师轻轻将他们的思绪拉回文本,继续解读华连卡,看看,拥有着正义和爱的人格的人如何去解救深陷罗网的套中人。
阅读是一件很美的事,不让阅读流于粗糙和琐碎,期待灵魂的相遇是张全民老师一直的追求。
[5]把对文本的感悟内化为学生的品格,用年轻的灵魂呐喊出的声响给生命一种解释,这才是语文教学求正为人的价值。
课程也许结束了,可是当学生想起那“温暖的夜晚的天空”和那“映照出疲惫的、忧郁的落日的河流和水塘”,感悟和思考一定还在继续。
(二)求新
浙派语文名师之所以能在求正的路上大步迈进,源于他们永不满足、奋力求新的劲道。
一切从学生出发,一切对学生负责,在声势浩大的创新浪潮中,语文浙江学派的名师们果断拒绝盲从于求怪求异,而将坚持语文教学观念的更新、稳抓学生语文思想的新生作为理念的核心。
[6]
努力跳出原有的樊笼,以当代的新生的角度审视和关照语文教学,让学生愿意亲近那些永远新的旧故事。
对于《金岳霖先生》这篇老课文,且看东阳中学语文特级教师陈益林老师是如何施教的。
和以往一开始就作者简介、背景介绍不同,陈老师开堂就问学生是否喜欢这篇课文,既迅速了解了学情,又巧妙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
接着,陈老师引入了全息元的概念,引导学生寻找“文眼”,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热情。
接着以仿“明星档案”的形式,让学生自我研读课文,筛选概括金岳霖先生的为人特征。
在整理人物档案的过程中,巧妙穿插肖像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语言特色等品咂认读,陈老师别出心裁的品读方法和循循善诱的引导方式,让学生真切领略到了汪曾祺先生似癯实丰的语言艺术,平淡之中见奇崛的写作技法。
“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痴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在一来一往的点评、感悟和总结中,师生共同为课堂画上了完美的休止符。
消除对峙、打破隔膜、体察文本、唤醒学生[7],语文浙江学派的名师深得其中三昧,实中显新,真正做到了用心、创新、尽兴。
三、开阔的社会视野
(一)求广
“听过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后会无期》里的话为我们的教育鸣起了警钟,执教者对语文课堂的期望尚且争论不休,那么学生对语文课的期望又能用什么来保证呢。
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相等,走进语文浙江学派的名师课堂,不仅可以看出他们对纵向传统专业知识的深挖,也能够发现他们正在朝向生活借用经验、向社会寻求运用的目标探进。
拓宽语文、拓展社会、开阔视野,成为了语文浙江学派诸名师孜孜不倦的努力方向。
“语文老师的阅读视野,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学生的视野”,浙江省教坛新秀、全国微课大赛一等奖获得者李莉老师如是说。
走进李老师的课堂,我们就能体会到涉略成趣、旁征博引的精气神。
《金岳霖先生》是一篇写人的散文,放在“一花一世界”专题中,这篇散文适合“浅文深教”。
李老师让学生齐唱西南联大的校歌来披情入境,由梅贻琦校长的“大学、大楼、大师”的话语导入,师生在共同找寻和探究细节中体会金岳霖先生的“有趣、怪”,更领悟了金先生代表的西南联大的群体形象。
在探究两个“好好地写一写”的意蕴上,李老师参阅了西南联大的校训“刚毅坚卓”、校歌《满江红》,课前引导学生阅读汪曾祺《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张曼菱《西南联大行思录》、岳南《南渡北归》三部曲等作品。
课堂上,李老师精选了一些话语进行文本对照品读,因此在解读文本时,师生渐入佳境,水到渠成地领悟到了像金先生一样的西南联大众多教授痴迷工作,为人天真,“不管在什么环境下永远不消沉沮丧,无心机,少俗虑”的真性情,更领悟到了联大教授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深刻内涵!
李老师的教学就是如此,带着广阔的眼界去审视看似浅显的文字境界,带领学生在熟悉的文字背后,读出作者的期许,更读出学生的解悟,从而提升了师生对语言文字、对日常生活的敏感发现。
山高自有客行路,水深自有渡船人,语文浙江学派的名师始终走在探索的前方,坚持广度,不失厚度。
(二)求活
活语文有两层意思:
一是引导学生打开课文,参与阅读,注入理解,让文字活起来;二是让学生在语文活动中学习语文,走进文本世界,产生当下在场感。
语文浙江学派的名师们大都是有梦想的人,他们正以自己的方式,让学生的期待视野悄悄改变,使语文世界和人文世界得以重建,让语文的源头活水浸渍学子的心灵。
浙江省瑞安中学高中语文特级教师金晓涛也是这样一个活语文的梦想者,在金老师眼中,师生面对的语文,其文字背后是鲜活的人物、生动的诗意。
“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朱熹语),金老师的《长亭送别》就是这许许多多范例中的一个。
[8]《长亭送别》是诗剧,语言富有诗歌的特点,凝练优美。
因此,金老师引导学生通过吟唱诵读、想象描述、以诗解诗、体验心理等方法,从而赏析到“真景物、真感情”;六句五景,先分后合,能让学生豁然领悟,深刻体验意象的聚合作用;精心选择首尾两曲,进行一详一略的赏析,详处为教学生赏,略处为让学生学会赏,能达到迁移之效。
在文艺母亲的女孩儿里,《西厢记》是“最完美,最绝世”的一个,人类对美好情感的追求,对自由的生命的赞美,使《西厢记》成为“超过时空的艺术品,有永恒而且普遍的生命”(郭沫若语)。
其中,莺莺是极富魅力的文学形象,她的美丽深沉、真挚纯洁、勇敢忠贞激起了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阶层的人们的喜爱。
且《长亭送别》中这出戏由旦角主唱,主要从莺莺的视角来表达丰富的情感内涵。
金老师认为,从表面上看,莺莺的境感是对生活之境的感知,实际上它也是从一定时代的社会历史背景即宏观语境中“生长”出来的。
所以,金老师进一步提出问题:
产生这个“恨”的深刻根源是什么?
经过讨论之后,学生眼中的莺莺不止置身于长亭秋色之中,更置身于唐代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下和社会的价值体系中,于是,莺莺的悲剧感就愈加深刻,其形象愈加饱满,艺术魅力愈加强烈。
就这样,艺术的时间结构带我们融入过去的世界,让我们聆听莺莺的心声;同时“它能将过去提升到现在,即过去不只是作为历史,而且还作为当下在场”[9]。
语文浙江学派的名师课堂上,学生在忘我的语文学习中加入与作者的对话并将其对话进行了下去,完成了由语言到意蕴、由文本到自我的过程。
[10]
“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在浙江语文名师的口头笔尖,语文的语是优雅而独到的语言,是敏锐而多面的语感,是对学生语重心长的叮咛和关爱;文既是精巧得当的思绪和表达,也是对自然规律的体察和借用,亦是对社会传统的继承和创新。
语文浙江学派的名师们始终秉持着心中有信仰、眼中有方向、脚下有底线的理念,点燃我们对这最熟悉却最容易轻慢的语文的衷心热爱。
在这里,饱含着浙江地域特色和个性力量的语文不再只是书本中的一门学科,而是融合了时空要素和文明线索的一种极其温馨的存在方式。
(本文部分案例由相关名师直接提供,在此深表感谢)
参考文献:
[1]王尚文.惭愧与责任――追本溯源话浙派[J].语文学习,2014,
(2):
4-7.
[2]裴娣娜.学科的发展首先在于研究方法论的突破――《语文教育研究方法》序[J].江苏教育研究,2011(20):
46-48.
[3]郭吉成.语文教学要构建起一个合理的语文知识教学序[J].教学月刊?
中学版(语文教学),2016(4):
37-41.
[4]裴娣娜,沙培宁.学校课程结构变革?
学科教学本质探讨[J].中小学管理,2012(03):
50.
[5]张全民.为了灵魂的欣然相遇――关于文学作品阅读教学的思考[J].语文学习,2010
(1):
102-104.
[6]蔡伟,沈春佳,黄飞燕.试论当代浙派语文的五大特征[J].教学月刊?
中学版(下),2007(4):
28-30.
[7]陈益林.阅读教学中的破“隔”策略[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6(10):
30-31.
[8]金晓涛.《长亭送别》教学设计[J].语文学习,2006(3):
26-27.
[9]奥坦伯德?
约翰逊.伽达默尔[M].中华书局,2003:
29.
[10]金晓涛.过程性?
对话性?
语文性[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8(12):
61-62.
(责任编辑:
方龙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