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复习版师大.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688670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89.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态复习版师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生态复习版师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生态复习版师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生态复习版师大.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生态复习版师大.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态复习版师大.docx

《生态复习版师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态复习版师大.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生态复习版师大.docx

生态复习版师大

 

第一次作业生物与环境

1.生态因子的作用特征有哪些?

标准答案:

(1)综合作用:

每一生态因子都不是孤立存在,而是在与其它因子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中起作用。

如作物生长受水、光、营养物综合作用

(2)主导因子作用:

对生物起作用的诸多因子中必有1-2个起主要作用,其改变会导致其它因子作用的变化,称为主导因子。

如植物春化阶段的低温因子

(3)阶段性作用:

在生物发育的不同阶段,需要不同的生态因子或生态因子的不同强度。

如水是蝌蚪期青蛙生存的必要条件,而成体青蛙对水的依赖性就大大减弱。

4)不可替代性和互补性作用:

一因子的作用不能完全由另一因子来替代,但如一因子数量不足,可部分由另一因子的加强来补偿。

如植物生长需要土壤中N、P、K、Ca、Mg等多种营养元素,缺一不可。

光照不足导致的光和作用效率下降可部分由二氧化碳浓度的提高来补偿。

(5)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生态因子对生物生长、发育、繁殖和分布等的影响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

如温度、光照、水分等直接影响植物生长,而山脉坡向、高度等通过影响光照、风、温度等因素间接对树木生长发生作用。

2.生物可通过哪些方式调节耐受范围?

标准答案:

第一:

生物对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并不是固定不变的,通过自然驯化或人为驯化可改变生物的耐受范围,使适宜生存范围的上下限发生移动,形成一个新的最适度,去适应环境的变化。

第二:

休眠:

当环境条件超出了生物的适宜范围(但不能致死),生物常常进入休眠(不活动状态)状态,来抵御暂时的不利环境。

这时生物对环境条件的耐受范围要比正常活动状态宽得多。

如莲的种子、卤虫卵。

第三:

生物的耐受范围可随昼夜、季节呈现节律性变化。

第四:

内稳态:

生物控制体内环境使其保持相对稳定的机制,能减少生物对外界条件的依赖性,从而大大提高生物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

机制:

行为(爬行动物),生理(产热、渗透压)。

第五:

适应组合(adaptivesuits):

生物对特定环境条件所表现出的一整套协同的适应特性。

3.何谓驯化?

有哪些实际应用?

标准答案:

如果一个种长期生活在最适生存范围的一侧,将逐渐导致该种耐性限度的改变,适宜生存的上下限会发生移动,并形成一个新的最适点,这一过程叫驯化(acclimation或acclimatization)。

其实际应用有品种移植、长途运输和实验室实验。

二、名词解释(共有题目4题,共计40.0分)

1.生态因子

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叫生态因子(ecologicalfactor)。

2.限制因子

在众多的环境因素中,任何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的因素,叫限制因子(Limitingfactor)。

3.生态幅

一种生物对每一个环境因素都要求有适宜的量,过多或不足都会使其生命活动受到抑制,乃至死亡,这种生物对每一个因素的耐受范围,称为生态幅(ecologicalamplitude).

4.谢尔福德耐受性定律:

任何一种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其耐受的下限和上限,上下限之间就是生物对这种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即生态幅,其中包括最适生存区。

第二次作业光的生态作用及生物对光的适应性

一、单选题(共有题目2题,共计20.0分)

1.为什么你常常在低光照的地方发现蓝细菌和红藻A

Ⅰ.它们都很小并竞争不过迅速生长物种

Ⅱ.它们对光非常敏感

Ⅲ.它们的色素能有效地利用光能

A.Ⅱ和Ⅲ正确

B.仅Ⅰ正确

C.仅Ⅱ正确

D.仅Ⅲ正确

2.通过检查提供光合作用的光子,而获得光曲线(曲线Ⅰ到Ⅴ)插图说明:

D

A.Ⅰ

B.Ⅱ

C.Ⅲ

D.Ⅳ

E.V

二、问答题(共有题目2题,共计60.0分)

1.光照强度对生物有何影响?

举例说明其生产应用。

标准答案:

光照强度对植物生长发育和形态结构的建成有重要作用。

光是绿色植物进行有机物合成的能量来源,而有机物积累的多少必然对植物生长产生影响;植物许多器官的形成以及各器官和组织的比例都与光照强度有直接关系。

黄化(etiolation)现象就是光照严重不足或无光所引起的影响植物生长及形态建成的例子。

黄化植物的节间特别长,叶不发达且小,缺少叶绿素而呈现黄色,植物体含水量高,薄壁组织发达,机械组织和维管束分化很差,特别是输导水的组织不发达。

光照不足可引起植物体内养分供应出现障碍,导致已经形成的花芽、果实发育不良或早期死亡,也会影响果实的品质。

果树进行必要的修剪,其目的之一就是为了使果树枝叶分布合理,果树内外都能较好地接收光照,从而不影响开花、结果。

2.生物的光周期现象有哪些?

其原因是什么?

标准答案:

生物借助于自然选择和进化而形成的对日照长短的规律性变化的反应方式,称为光周期现象(photoperiodism)。

如植物开花、休眠,动物繁殖、换毛、迁徙等。

植物的光周期现象体现为其开花对日照长度的反应,依据这一点可把植物分成四类:

长日照植物、短日照植物、中日照植物和日中性植物。

根据动物繁殖与日照长短的关系,也可将动物分成长日照动物和短日照动物。

典型动物光周期现象还有昆虫滞育、换毛与换羽(温带和寒带地区,大部分兽于春秋两季换毛,许多鸟每年换羽一次)以及动物迁徙(鸟类的长距离迁徙都由日照长短的变化引起的)。

这些现象都是由日照长短的变化引起的。

三、名词解释(共有题目2题,共计20.0分)

1.长日照植物(long-dayplants)

标准答案:

日照超过某一数值或黑夜小于某一数值时才能开花的植物,如萝卜、菠菜、小麦等。

2.短日照植物(short-dayplants)

标准答案:

日照小于某一数值或黑夜长于某一数值时才能开花的植物,如玉米、高粱、水稻、棉花等。

第三次作业生物对温度的适应

一、单选题(共有题目4题,共计40.0分)

1.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温度的生态效应:

B

A.冬眠的蛇相互缠绕

B.石莼分布于近海水的表层

C.厄尔尼诺现象使某种生物冬季发情

D.北极狐的耳朵比非洲狐的小

2.在湖泊的季节变化中,秋季的初级生产力较夏季高,试分析其原因。

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A

A.秋季水体产生对流,将水底丰富的营养物质带到浅层

B.秋季光照强度更适宜藻类生长

C.植物的生长季节在秋季

D.夏季气温高

3.如图所示为A、B、C、D四种动物的代谢耗氧率随温度变化的实验结果。

试判断下面哪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C

A.动物A的体温随环境温度而改变

B.动物C的热中性区小于动物B

C.动物B、C、D栖息地的纬度由低到高依次为B、C、D

D.动物A的代谢率小于动物D

4.下图比较了两类牛的外形A型和B型。

两种牛哪一种能更好地适应和耐受高温?

A

A.左图

B.右图

二、问答题(共有题目3题,共计60.0分)

1.什么是有效积温法则,有哪些应用?

标准答案:

植物和变温动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必须从环境中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完成某一阶段的发育,这个发育阶段所需要的总热量是一常数,称为有效积温。

该规律称为有效积温法则

有效积温法则的公式:

K=N(T-C)

(K:

有效积温,N:

发育历期,T:

发育期间平均环境温度,C:

生物学零度)

有效积温法则在农业上的应用:

(1)可预测某地区害虫发生的世代数;

(2)可作为农业规划、引种、作物布局、预测农时的重要依据;

(3)预测生物地理分布北界;

(4)预测害虫来年发生程度;

(5)利用天敌昆虫进行害虫防治时,可以用来计算天敌昆虫合适的释放时间

2.植物对低温的耐受方式有哪些?

标准答案:

包括形态适应和生理适应。

形态适应:

芽和叶片受到油脂类物质保护、表面有蜡粉和密毛、植株矮小,常呈垫状或莲花状。

生理适应:

减少细胞中水分,增加糖类、脂肪和色素等物质以降低冰点、增加抗寒能力。

3.内温动物如何适应低温环境?

标准答案:

(一)形态适应,动物对温度的适应体现为,在形态方面遵循以下两个定律:

1.贝格曼规律:

高纬度地区的恒温动物个体比低纬度同类个体大。

2.阿伦规律:

高纬度地区的恒温动物个体身体突出部分,如四肢、尾巴和外耳有变小变短的趋势。

寒冷地区的内温动物在冬季增加了羽、毛的密度、提高了羽毛的质量,增加了皮下脂肪的厚度。

(二)生理适应:

1.增加产热:

颤抖性产热与非颤抖性产热

2.逆流热交换机制:

肢体中动静脉血管/的几何排列,增加了逆流热交换。

动物体温呈现空间异温性。

3.局部异温性:

肢体末端温度比核心温度低,减少了体表热散失。

热中性区:

适应低温的内温动物热中性区宽,下临界点温度低、下临界点温度以下曲线斜率小(增加产热)。

4.寒冷的冬季动物有适应性低体温,以及冬眠。

(三)行为适应:

迁徙、集群、穴居。

第四次作业生物对水分、土壤的适应

一、单选题(共有题目3题,共计30.0分)

1.有ABC三种啮齿类动物,当肺泡内温度均为37℃时,其呼出气体温度分别为a:

30℃b:

25℃c:

20℃。

试判断下面哪种说法是正确的。

B

A.三种动物中a所处的生境最缺水

B.三种动物中c的鼻道最复杂

C.三种动物中c所处的环境最寒冷

D.三种动物中a肾脏的髓质层最厚

2.a种植物根系特别发达,生长速度快,叶面多绒毛,气孔下陷形成气孔腔,气孔腔内有许多细长的毛。

b种植物具浅根,无根毛,体内通气组织发达。

假定

(1)为湿生植物,

(2)为中生植物,(3)为旱生植物。

请指出下面哪项判断是正确的?

D

A.a

(1),b

(2)

B.a

(1),b(3)

C.a

(2),b

(1)

D.a(3),b

(1)

3.下图表示的是:

(1)淡水鱼的肾单位,

(2)海水鱼的肾单位。

以下哪一说法是正确的?

D

A.海洋鱼会比淡水鱼随尿液失去更多的水

B.海洋鱼缺少肾小球这样可以除去更多的水分

C.海水鱼肾小管对盐分的重吸收要大于淡水鱼缠绕的肾小管对盐的重吸收

D.肾小球帮助淡水鱼除去多余的水分

二、问答题(共有题目3题,共计70.0分)

1.水生动物如何适应高盐或低盐环境?

标准答案:

水生动物可进行渗透压调节。

①淡水硬骨鱼:

淡水硬骨鱼血液渗透压高于水的渗透压,属于高渗性,其本身处于低渗环境。

渗透压调节机制:

肾脏发育完善,有发达的肾小球,滤过率高,一般没有膀胱,或膀胱很小,肾脏排出大量低浓度尿。

丢失的溶质可从食物中得到,而鳃能主动从周围稀浓度溶液中摄取盐离子,保证了体内盐离子的平衡。

②海洋硬骨鱼类:

海洋硬骨鱼处于高渗环境中,其血液渗透压低于环境渗透压,是低渗性的。

渗透调节机制:

经常吞海水,补充水分;肾小球退化,排出极少的低渗尿,主要是二价离子Mg2+,SO42-;鳃主动向外排盐。

③海洋软骨鱼:

处于等渗环境中,其血液渗透压等于环境渗透压,是等渗性的。

渗透压调节机制:

高渗透压的维持是依靠血液中储存大量尿素和氧化三钾胺。

④广盐性洄游鱼类:

渗透调节机制:

具有淡水硬骨鱼与海水硬骨鱼的调节特征。

靠肾脏调节水,在淡水中排尿量大,在海水中排尿量少。

在海水中大量吞水,以补充水分。

靠鳃调节盐的代谢,鳃在海水中排出盐,在淡水中摄取盐。

⑤海洋无脊椎动物是渗透压顺应者;

、海龟、海鸟具盐腺;海洋兽类(鲸)排高浓度的尿。

2.陆生动物如何适应干旱环境?

标准答案:

脊椎动物羊膜动物卵的产生就代表了一种机制,使脊椎动物在发育过程中能阻止水的丢失,而允许脊椎动物去开拓陆地。

一、动物得水的形式:

1)如蟑螂、蜘蛛等昆虫类通过体表可直接从较潮湿的大气中吸水。

2)各种物质氧化产生的代谢水。

如蜂鸟。

3)骆驼,大量饮水贮存

二、动物减少失水的适应形式:

①减少蒸发失水。

节肢动物体表具厚厚的角质层及其上面的腊膜;爬行动物体表具鳞片,可阻碍体表水的蒸发。

兽类与鸟类皮肤也具有防止水分蒸发的作用。

②减少呼吸失水:

昆虫通过气孔的开放与关闭,可使失水量相差数倍。

逆流交换机理(荒漠鸟兽):

即当吸气时,空气沿着呼吸道到达肺泡的巨大表面积上,使空气变成恒温温时的饱和水蒸气;而呼出气在通过气管与鼻腔时,随着外周体温的逐渐降低,呼出气的水气沿着呼吸道表面凝结成水,使水分有效地返回组织,减少呼吸失水。

③减少排泄和粪便失水

(1)哺乳动物肾脏的保水能力:

肾脏通过亨利氏袢和集合管的吸水作用使尿浓缩。

亨利氏袢越长(相应肾脏髓质越厚),回收水越多,尿浓缩越高。

(2)鸟类与爬行类的大肠和泄殖腔以及昆虫的直肠腺具重吸收水的作用。

兽类虽无泄殖腔,但大肠也能重吸收水,使排出粪便的含水量随所栖环境干燥程度增加而减少。

(3)排泄尿酸:

鱼类排氨,排氨1克需水300—500ml。

两栖类、兽类排泄尿素,爬行类、鸟类及昆虫排尿酸。

排1克尿素与尿酸,需水分别为50ml及10ml。

④行为适应:

夜间活动、穴居、夏眠.

3.盐碱土植物如何适应高盐碱环境?

标准答案:

(1)形态适应:

盐碱土植物矮小、干硬、叶子不发达、气孔下陷,表皮具厚的外皮,常具灰白色绒毛。

细胞间隙小,栅栏组织发达。

有的具有肉质性叶,有特殊的储水细胞。

(2)生理适应:

①聚盐性植物:

原生质抗盐性特别强,能忍受高浓度的NaCl溶液。

细胞液浓度特别高,根部细胞渗透压很高,能吸收高浓度土壤溶液中的水分。

②泌盐植物:

能把根吸入的多余盐,通过茎、叶表面密布的盐腺排出来。

③不透盐性植物:

根细胞对盐类的透过性非常小,它们几乎不吸收或很少吸收土壤中的盐类。

这类植物细胞的渗透压也很高,提高了根从盐碱土中吸水能力。

如:

蒿属、盐地紫苑、盐地风毛菊、碱地风毛菊等。

第五次作业物质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一、单选题(共有题目2题,共计20.0分)

1.平原居民进入高原后,身体生理状况会发生变化,下面说法错误的是:

B

A.呼吸加快

B.血流阻力减小

C.血红蛋白升高

D.肌红蛋白增加

2.在沙漠里限制植物生长的因素通常是:

C

A.强烈的阳光

B.土壤的盐碱化

C.水

D.温度

二、多选题(共有题目1题,共计20.0分)

1.下列在土壤中发生的重要生态过程是:

BD

A.水的运输

B.有机物分解

C.有机物生产

D.固氮

三、问答题(共有题目3题,共计60.0分)

1.平原居民如何适应高原缺氧环境?

标准答案:

高海拔适应性反应表现在呼吸循环系统与血液组成成分两方面。

1、呼吸:

产生过度通气(呼吸深度的增加),肺泡膜的气体弥散能力增高;低氧刺激组织内毛细血管增生,缩短了气体弥散距离,有利于给组织供氧。

2、血液成分等的改变:

骨骼肌中的肌红蛋白浓度增加(肌红蛋白的携氧能力远大于血红蛋白);血液中的红血球数量、血红蛋白浓度及血球比积升高。

2.盐碱土植物如何适应高盐碱环境?

3.标准答案:

(1)形态适应:

盐碱土植物矮小、干硬、叶子不发达、气孔下陷,表皮具厚的外皮,常具灰白色绒毛。

细胞间隙小,栅栏组织发达。

有的具有肉质性叶,有特殊的储水细胞。

(2)生理适应:

①聚盐性植物:

原生质抗盐性特别强,能忍受高浓度的NaCl溶液。

细胞液浓度特别高,根部细胞渗透压很高,能吸收高浓度土壤溶液中的水分。

②泌盐植物:

能把根吸入的多余盐,通过茎、叶表面密布的盐腺排出来。

③不透盐性植物:

根细胞对盐类的透过性非常小,它们几乎不吸收或很少吸收土壤中的盐类。

这类植物细胞的渗透压也很高,提高了根从盐碱土中吸水能力。

如:

蒿属、盐地紫苑、盐地风毛菊、碱地风毛菊等。

3.土壤有何生态作用?

标准答案:

1.土壤位于陆地生态系统的底部,具有营养物传递系统,再循环系统和废物处理系统,是陆地生态系统的基底或基础。

在土壤中进行的两个最重要的生态过程是分解过程和固氮过程。

2.土壤为陆生植物提供了基质,是植物萌芽、支撑和腐烂的地方,又是水和营养物储存场所;土壤为陆生动物提供了栖息地。

是动物和微生物藏身处,排污处;是污染物质转化的重要基地。

第六次作业种群以及基本特征

一、问答题(共有题目5题,共计100.0分)

1.什么是生命表?

通过生命表可得到哪些有用的参数?

标准答案:

用来描述种群死亡过程的一种有用的工具。

可以得到生命期望、存活率、生殖率、净增值率、致死力、种群增长率、内禀增长率。

2.比较种群在无限环境与有限环境下的增长模型的异同,并说明各参数的生物学意义,相互间有什么关系?

标准答案:

①种群离散增长模型:

Nt=N0λt

式中:

N0表示最初的世代的种群大小,λ为世代净繁殖率。

将方程式Nt=N0λt两侧取对数,即得:

lgNt=lgN0+tlgλt

②种群连续增长模型

假定在很短的时间dt内种群的瞬时出生率为b,死亡率为d,种群大小为N,则种群增长率r=b-d,它与密度无关。

即:

dN/dt=(b-d)N=rN其积分式为:

Nt=N0ert

lnNt=lnN0+rt

r与λ的关系:

Nt=N0λt,Nt=N0ert

3.1992年中国人口大约为12亿,出生率为22‰,死亡率7‰,其每年的增长率为多少?

以该增长率增长,种群的加倍时间是何时?

标准答案:

净增值率=出生率×存活率=0.022×(1-0.007)=0.021846

Nt=N0ert=2N0→r=b-d=15‰→t=46.21(年)

4.什么是生态入侵?

怎样有效防止生态入侵?

标准答案:

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定地扩展,这种过程称为生态入侵。

有效防止生态入侵:

大多数外来物种是依赖人为干扰来传播的,为减少外未入侵物种的威胁,建议解决方案如下:

1.在物种抵达时及尚未广泛逸为野生前,尽快鉴定及评估其入侵性和对本地生态及原生物种的影响,并对恶性入侵种尽快消除,以免广泛蔓延;

2.采取人工防治、机械或物理防除、替代控制、化学防除、生物防治、综合治理等方法,加以消灭;

3.加强出入境检疫工作,制订外未入侵物种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加强对海洋有害物种引进的管理,尤其是严格防范通过压舱水携带的海洋外未物种入侵的巨大威胁;

4.加强对外来入侵物种的生物学特性、入侵生态学、控制措施等方面的研究,建立入侵物种数据库;

5.把外未入侵种纳入国家生物多样性政策、战略和行动计划,着力提高公众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制定经济奖惩措施以及其他政策手段。

5.怎样判定集合种群?

标准答案:

集合种群所描述的是生境斑块中局域种群的集合,这些局域种群在空间上存在着隔离,彼此间通过个体扩散而相互联系。

也有人将集合种群称为一个种群的种群,其是种群的概念在一个更高层次上的抽象和概括。

判定集合种群应满足4个标准:

(1)适宜的生境以离散的斑块形式存在;这些斑块可被局域繁殖种群占据。

(2)即使是最大的局域种群也有灭绝风险存在。

(3)生境斑块不可过于隔离而阻碍了重新侵占的发生。

(4)各个局域种群的动态不能完全同步。

如果局域种群动态完全同步,那么集合种群不会比灭绝风险最小的局域种群续存更长时间。

要判断一组局域种群是否为一个集合种群,我们必须要知道这些局域种群中的一些种群会在生态时间内灭绝,并且某一局域种群灭绝后会有一些个体从邻近种群中迁移过来而重新占领该斑块。

第七次作业生物种及其变异与进化;生活史对策

1.人工选择和自然选择的共同选择基础是:

C

A.生物的生存斗争

B.人和自然界的选择力量

C.生物的遗传变异是普遍存在的

D.生物均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

2.生活在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的达尔文雀,体型非常相似,但形态结构、生活方式等有很多差异,这种进化方式称为:

B

A.趋同进化

B.适应辐射

C.协同进化

D.渐变式进化

3.对于一个隔离的且数量已经大为减少的种群来说,其潜在的危险是:

A

A.丧失了遗传多样性

B.趋向于选型交配

C.基因流动减少

D.哈迪一温伯格平衡不稳定

二、多选题(共有题目1题,共计10.0分)

1.判断下面说法的正确的是:

BD

A.种群基因库越大,遗传漂变强度越大;

B.种群内带有优势基因的个体越多,自然选择强度越大;

C.进化就是种内个体世代间基因的变化;

D.遗传漂变强度越大,自然选择强度越大,进化越快。

三、问答题(共有题目2题,共计60.0分)

1.K-对策和r-对策各有哪些特点?

标准答案:

r-选择种类是在不稳定环境中进化的,因而使种群增长率r最大。

故r-选择种类具有所有使种群增长率最大化的特征:

快速发育,小型成体,数量多而个体小的后代,高的繁殖能量分配和短的世代周期。

K-选择种类是在接近环境容纳量K的稳定环境中进化的,因而适应竞争。

故K-选择种类具有使种群竞争能力最大化的特征:

慢速发育,大型成体,数量少但体型大的后代,低繁殖能量分配和长的世代周期。

2.Grime的CSR三角形是如何划分植物的生活史的?

你的答案:

答:

CSR三角指出影响植物选择压力的两个重要因素是干扰强度和胁迫强度。

Grime使用了两个轴,一个轴代表生境干扰程度或稳定性程度;另一个轴代表生境对植物的平均严峻度,将植物的潜在生境分为4种类型:

1、低严峻度,低干扰2、低严峻度,高干扰3、高严峻度,低干扰4、高严峻度,高干扰

标准答案:

见图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