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建筑职业中专校校园文化建设.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682340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46.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成都市建筑职业中专校校园文化建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成都市建筑职业中专校校园文化建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成都市建筑职业中专校校园文化建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成都市建筑职业中专校校园文化建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成都市建筑职业中专校校园文化建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成都市建筑职业中专校校园文化建设.docx

《成都市建筑职业中专校校园文化建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成都市建筑职业中专校校园文化建设.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成都市建筑职业中专校校园文化建设.docx

成都市建筑职业中专校校园文化建设

 

丰乐小学

学校文化建设理论体系

西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暨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学校文化建设项目组”

目录

第一部分学校文化的基本理论3

一、学校文化的概念界定3

二、学校文化的现实意义3

三、学校文化的理论结构4

(一)学校文化核心5

1.办学理念5

2.办学目标5

3.办学特色5

4.总体学校文化6

(二)学校具体文化6

1.管理文化6

2.教师文化7

3.学生文化7

4.课程文化7

5.环境文化8

第二部分丰乐小学学校文化理论构建9

一、理论框架9

(一)文化由来9

(二)文化构架9

二、内涵解读9

(一)文化由来9

1.湘川文化的历史9

2.大阅读教育理念10

3.人文素养的熏陶11

(二)文化架构12

1.办学理念:

阅读天下、丰乐人生12

标识语:

读天下书、做现代人12

2.办学目标:

现代书苑、读书乐园13

3.办学特色:

阅读教育14

标识语: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校训)14

4.学校文化:

尚读文化16

标识语:

崇尚阅读16

5.教师文化:

博爱树人17

标识语:

博爱一生、百年树人17

6.学生文化:

筑梦培能18

标识语:

构筑梦想、培养能力18

7.课程文化:

游艺修文19

8.管理文化:

自主人本20

标识语:

自主管理以人为本20

9.环境文化:

雕梁画栋21

标识语:

精雕细琢栋梁始成21

第三部分:

丰乐小学文化实践操作23

一、学校管理23

二、课程23

(一)常规课程23

(二)校本课程24

三、活动25

(一)开办青年学生干部培训班25

(二)开办党团课25

(三)建设思想建设工程25

(四)建设生活、学习自主管理工程25

(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25

(四)搭建实践平台25

四、环境26

(一)自然环境26

(二)人文环境26

参考文献:

28

第一部分学校文化的基本理论

一、学校文化的概念界定

迪格尔印第安人有一句箴言:

“开始,上帝就给了每个民族一个陶杯,从这杯中,人们引入了他们的生活。

”文化就像这只陶杯,人们从中获得生活之水,但是每个民族的杯子是不一样的,同样每个学校应该寻找属于自己的陶杯,建设自己特色的学校文化。

究竟什么是学校文化呢?

国内外学者对学校文化的概念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其中最早提出学校文化这一概念的是美国学者华勒,他在其所著的《教育社会学》一书中将学校文化称之为学校中形成的特别的文化[1]。

随后,学者们又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对学校文化进行研究。

有的学者认为,学校文化是学校中的主体在整个学校生活中所形成的具有独特凝聚力的学校面貌、制度规范和学校精神气氛等,其核心是学校在长期办学中所形成的共同的价值观念[2]。

这一概念把学校看作是一个组织,学校文化就是组织文化,具备组织文化的特征。

有的学者认为,学校文化是为实现教育本质创造的有个性的教育文化,是学校全员的价值认同、精神追求和行为模式[2]。

这一概念从教育的本质上进行定义,体现了教育性的原则。

虽然学者们对于学校文化定义的角度不同,但还是有共同之处的,都强调学校文化是学校全体成员的“共同的价值观念”,这种价值观念是在学校历史的沉淀和自身的发展过程中缓慢的形成的,是师生共同认可的观念。

但是学校文化不仅包括师生所认可的共同的价值观念等的精神文化,还包括学校的硬件设施等的物质文化以及各种的规章制度等的制度文化,因此,我们认为学校文化是“学校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组织成员共享的基本假设和信念以及稳定的生存方式,它们表现为学校组织成员共同遵守的价值体系和行为模式[1]”。

学校文化是一个学校特有的文化,是一个学校个性的体现,它不等同于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只是学校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学校文化的内涵更丰富,潜移默化的影响学校的发展。

二、学校文化的现实意义

学校文化是一个学校的灵魂,是一个学校个性的体现。

但是并不是每一个学校一建立就有其独特的文化,它是一个学校基于自身文化历史整合学校认同的教育观念,在实现未来学校发展规划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是在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的共同努力下形成的。

因此,建设一个符合学校的实际特点、积极向上、健康的学校文化,对于学校、教师、学生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从学校层面来说,学校文化是学校的灵魂,引领着学校的发展。

学校文化决定着教育质量的提高和发展的速度,检验着学校发展的科学性,决定着学校资源的开发和组合,协调着学校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塑造着学校的社会形象[1]。

良好的学校文化对于学校的命运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建立良好的学校文化,才能促进的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在社会上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只有建立良好的学校文化,才能为学校的发展提供前进的动力,照亮学校前进的道路。

毋庸置疑,如果没有良好的学校文化,学校的发展将会在激烈的竞争中失去核心竞争力。

从教师层面来说,学校文化对于教师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教师是学校的的主人,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主体,因此,要是教师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和积极的发挥,参与到学校的文化建设中,并在学校文化建设中受到良好的熏陶和教育,对于教师良好职业道德的形成,教学技能的提高和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所有的学生都具有学习知识与生活的潜力,但只有在良师的教诲下,才会使他们成材成器,经师易求,人师难求,学生所需要的是经师兼人师的良师,学校文化的建设能够培养一批适合学生需要良师,反过来,这些良师又促进学校文化的发展。

从学生层面来说,学生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主体,是学校文化的传承者。

如果把学校比作花园,学生是花朵,那么学校文化就是土壤、阳光、雨露、空气,是学生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学生在学校的文化建设中不自觉的参与其中,又不自觉的接受学校文化氛围的陶冶和引导,因此,学校要充分发挥学生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发扬学生的个性,让其体验不断成功的快乐,在浓厚的学习氛围中爱学习、乐于学习,使自身的素质得到全面的发展,人格不断的完善。

总之,学校文化能统帅学校和全体师生的发展,能规范全体师生形成共同做事的方式,能激励大家共同学习、刻苦钻研、不断进步,能改变不良的思维、作风、习惯,能凝聚起广大师生的力量朝着共同的目标前进[3]。

三、学校文化的理论结构

有的学者将学校文化的结构划分为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三个层面,有的学者又在三个层面的基础上加上行为层面(师生的行为举止),有的学者划分的学校文化的结构更为得详细,包括组织文化、课程文化、教师文化、学生文化和环境文化五个层面[4],结合本校开展学校文化建设的实际情况,学校文化具体的包括学校核心文化(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办学特色、总体学校文化)和学校的具体文化(管理文化、教师文化、学生文化、课程文化和环境文化)。

(一)学校文化核心

1.办学理念

办学理念是指学校成员对学校的理性认识、理想追求及所持教育观念的复合体,是学校自主建构起来的办学指导思想,是对教育基本规律及时代特征深刻认识基础之上提出来的,对于“学校是什么”、“学校如何发展”等基本问题进行了回答[5]。

办学理念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学校办学的战略发展思路,即办学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培养目标和学科布局等;二是学校育人的治学文化,即校风、校训和学校精神等[6]学校文化的建设首先必须审视的就是学校的宗旨是什么即学校的办学理念,这是一个学校进行学校文化建设的前提。

办学理念必须具有前瞻性和先进性,不断的创新,吸收时代的精华,使学校走在时代的前列。

如果一个学校缺少了办学理念,就如同一个人缺少思想,行尸走肉一般。

因此,学校文化建设首先必须明确学校的办学理念,为学校以后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明确的目标和方向。

2.办学目标

办学目标是学校发展前景的形象设计,是学校未来要达到的质量水平标准,主要包括三个要素:

方向、程度、时间,其中最重要的是方向,即学校的办学方向,与学校的特色紧密相联;程度是指学校在同类学校中所处于与预期的发展定位,如追求成为区域同类学校的前列;时间即学校目标在多长的时间中达到[7]。

学校目标的制定取决于学校自身的发展需求和发展水平,要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而定,要“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目标的制定既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否则容易挫伤学校全体人员的积极性,不利于学校的发展,另外学校目标最好要朗朗上口且内涵丰富,便于师生记住和对外宣传,促进目标的实施和执行。

在办学目标的制定中,学校要发挥整体性的优势,组织专家团、教职工、学生共同全面的分析和反思学校的实际情况,并使其积极的参与,形成具有凝聚力和感召力的学校目标,促进学校、教师和学生的整体发展。

3.办学特色

办学特色是一所学校在主要管理者(校长)的领导下,在一个相当长的教育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独特、优质、稳定的教育风格,它包括三方面:

独特性即一所学校最突出、最典型,有别于其他学校的教育风格;优质指的是学校使办学各要素及整体运行结构处于优化状态并实现教育质量优质;稳定性是指形成办学特色后,其所已形成的特色保持相对的稳定性[8]。

简单的说就是“你无我有,你有我精”。

一个学校办学特色的创建,是本学校已有的历史和不断创新综合作用的结果,一个学校要有不同于其他学校的特色,一方面要继承和总结学校长期历史发展中积累的办学传统,另一方面又要与时俱进,不断吸收时代的精华,永远保持学校办学特色的先进性。

在学校特色的建设中,要将教育方针政策与学校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如人民路小学接受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形成独有的特色并发挥这种特色的整体影响力;教师和学生是落实办学特色的主力军,要充分发挥师生的积极性,参与到办学特色的建设中,从而使学校的整体办学效益和师生的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

4.总体学校文化

自从学校文化的概念提出后,,诸多学者见仁见智,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定义,从最初的校园文化、组织文化到现在的学校文化,其概念的内涵不断的延伸和扩展。

在诸多学者的不断深入的研究中,关于学校文化的概念已达成了共识,它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全校师生共同努力下创建的。

因此,我们结合已有的研究和本校的实际,将学校文化定义为:

学校文化是经过长期发展历史积淀而形成的全校师生(包括员工)的教育实践活动方式及其所创造的成果的总和,这里面包含了物质层面、制度层面、精神层面和行为层面,核心是精神层面的价值观念、办学思想、教育理念、群体的心理意识等,学校文化作为学校教育中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学校文化时刻影响着学校中的人对教育的看法、对学校的理解、对学生的认识以及对教育价值的追求[9]。

总的来说,学校文化是一种大氛围,其精神性引领学校的发展,对教师和学生的影响犹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在学校文化的建设中,教师和学生发挥主体性的作用,积极的参与,并受到学校文化的熏陶和陶冶,教师形成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学生形成新的思维方式、习惯等。

(二)学校具体文化

1.管理文化

所谓学校的管理文化,是指校长要有“文化治校”的理念,在文化中管理学校,发展人[10]。

这一定义只强调校长在构建管理文化中发挥的作用,而忽略了其他的群体的作用如教师、学生,将管理文化窄化。

现在的学校管理应该是民主的、人本的管理,应该充分发挥每一个个体的积极性。

学校管理文化,是一种管理精神、管理氛围,是管理者在管理活动中人文精神的积累,一所学校独特的管理文化是学校内涵发展的生产力,也是学校管理的至上追求[10]。

在学校管理文化中要充分发挥教师、学生、家长的主体作用,呼吁他们积极的参与到管理文化的构建中,为学校文化的建设添砖加瓦。

特色的管理文化会形成一股无形的力量,潜移默化的改变着教师和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达到一种“无声胜有声”的效果,成为师生主动前进的动力;能够提升师生的素质,推动学校的总体发展。

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指出:

人生下来就是‘早熟’的,‘他带着一堆潜能来到这个世界’,教育要帮助人做‘自己潜能的主人’,这样才能显示人的尊严,并由‘未完成的人’成为‘充分出生的人’。

因此,人本管理可视作教育的本质回归。

它是指发现人的天赋,开发人的潜能,实现学生个性发展。

也就是说,学校教育要转变以受教育者为工具的功利态度,而以学生自身为目的,充分尊重学生主体性。

自主管理有助于实现人本管理的目标,它包含自律、自发、自主三层意思。

学校视学生为主体的人,相信学生可以约束自己的行为,以符合社会规范的方式参与社会生活。

同时,学生主动承担与自己角色相应的义务,主动学习,主动参加校园活动,进行创造性作业,对自己的学业和未来负责。

因此,自主管理对诠释人本管理起了很好的补充作用,自主管理和人本管理共同体现了对学生的信任和积极培养。

2.教师文化

教师文化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何谓教师文化?

简单的说是指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所形成的自己独特的文化风格。

从静态来看,教师文化就是教师群体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形成的教育思想、教育信念、教学观念以及教师角色认同等精神因素的总称,其核心是教学价值观[11]。

从动态来看,教师文化就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习性、习惯、思维与行为方式,其核心是行为方式[11]。

从学校的角度来说,教师是学校文化的主体,是学校文化的重要建设者,教师文化的建设必然会影响到学校文化的建设的方方面面。

教师文化对学校文化建设具有整合功能,现代教育的开放性、学校信息来源的多重性、社会现实生活的复杂性,都要求教师必须对进入学校的社会综合文化进行过滤和加工,取其精华,取其糟粕,重新整合学校文化[11]。

从教师自身的角度来说,教师文化有助于教师自身专业的发展,影响教师的教育信念和教学观念,从而影响教育教学过程的开展。

从学生的角度来说,教师的教学价值观、行为方式等都会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教师文化的内涵是丰富的。

狭义的教师文化,主要是指教师这一职业群体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态度倾向与行为方式。

广义的教师文化是指教师群体在共同的学校教育环境里,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创造出来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它包括教师群体所具有的与其他职业群体所不同的价值观念、行为习惯、职业意识、角色认同、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知识技能以及语言符号等。

无论狭义还是广义的教师文化都具有精神性、融合性、独特性和可塑性。

精神性指价值取向作为教师文化的核心,决定着对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直接产生影响的态度倾向和行为方式,同时折射出教师的精神风貌;教师文化的融合性体现在教师之间的关系形态及教师群体的结合方式上,以为基础形成教师群体认可并共同遵循的价值准则;教师文化的独特性则是针对教师这一行业的行业准则、行业道德角度而言的;教师文化的可塑性则强调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间的互动对教师文化的再造性。

教师文化的功能在于导向、示范、凝聚和整合,它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学校文化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3.学生文化

学生文化和教师文化一样,同样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生文化是一种群体文化,它反映了学生这个群体一些共同的价值观、共同的思维模式和共同的行为习惯[12]。

外显的学生文化可以表现为学生的活动,如校园内的文艺和体育活动,起到一定的教育导向作用;內隐的学生文化则是由学生的道德取向、行为准则等多方面来表现,直接决定教育的成败[13]。

学生文化的根本就是让每位学生能够自由充分、最大限度的实现自己的价值,只有恪守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学生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学生文化的构建将为学校文化的建设、学校的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和注入永久的活力;还能为学生自己提供展示才艺的舞台,形成良好的行为方式,健全的人格以及综合能力的提高,并使其积极的参与到学校文化的建设中,成为学校里最耀眼的一道风景。

学生是学校教育的主体。

学生文化是学校文化的重要亚文化和表征。

学生体认并践行的文化中蕴含着青少年所特有的价值观、思维方式、生活经验和行为方式,是个人社会化得必要途径。

学生文化既是学生自己创造形成,是学生生存状态的一种外在表现,也是学生自身发展的一种需求,离不开学校和社会的支持、引导和规范。

鉴于目前部分中职学生课余生活文化低俗化,优良传统审美观式微,道德文化价值取向偏离,心理健康水平处于亚健康状态的几大症状,学校有必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审美观等,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生文化氛围,使学生拥有健全的人格和较强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持续健康全面发展,积极应对社会的挑战。

4.课程文化

随着课程理论研究的日趋深入以及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课程文化的研究也日益成为学术界关注和研究的热点之一。

课程文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是由课程价值观、课程规范、课程符号、课程传统与习俗以及课程物质设施等要素构成的符合整体,是各个要素构成的一个系统所表现出来的文化特质,其中课程价值观是各要素的核心,它体现在其他要素之中[14]在学校文化中,课程文化对于学生的成长、教师和学校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课程文化是促进学校文化建设一种手段,在课程教育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不断的探索和创新,形成新的风格,为学校文化增添新的特色,反过来,学校文化建设也会推动课程文化的建设;教师对课程文化的实践,促使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课程作为一种文化载体,能够增长学生的知识,扩宽学生的视野,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校本课程的开发,也能使学生了解自己本地或是本校的特色,传扬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

课程文化具有生成性,在教师的有效指导和学生的不断探究中,课程文化将不断的更新,日益完善。

泰勒(1871)把社会科学意义上的‘文化’定义为包括知识、信仰、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包括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其他任何能力、习惯的复合体。

也就是说,文化有四种组成要素:

规范、价值、信仰和表意象征符号。

据此,课程文化就可视为课程形态和实践活动中体现的规范、价值、信仰和表意象征符号的复合体。

在这个定义下,研究者对课程文化的理解还有狭义、广义之分。

狭义的课程文化主要是指教材文化。

宽泛定义的课程文化则包含学生在学校情境中获得的一切经验。

由此,我们发现,课程既是文化的载体,也自成一种文化形式。

课程文化的主要功能即主体发展的文化资源,所以,课程设置的目的就是帮助教学主体发展自己,成就自己。

5.环境文化

学校可以没有高楼,没有现代化的办公条件,但是一个学校不可以没有优雅的学校环境文化。

环境文化是学校文化的外在表现,突出代表学校的外在形象,但同时又必须彭显学校的内在要求。

具体的来讲,环境文化是指体现学校风格和文化特色的校园建筑、教学设施、文化设施、人文景观等,环境文化具有优化环境、调节心态、陶冶情感和寓教于“景”的独特育人功能[15]。

环境文化的建设一方面可以美化学校的环境,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良好的氛围,保证教学过程的顺利实现;另一方面,环境不仅仅是学生生活的空间,也是培养学生文明素养的载体[16]。

学校的每一块地方,小到一草一木,都可以营造浓厚的学校文化气氛,使学生处处受到感染,以无声代替说教,启迪学生的心智,鼓舞学生的斗志,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完善学生的人格,从而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校不仅是学习文化知识的场所,更是育人的重要阵地。

但是,人的思想和某些品质不能靠单纯的知识传授养成,而要借助环境长期的细腻熏陶。

中职学生心理素质不稳定、可塑性大、模仿性强、辨析能力有待提高的特点直接对学校提出了环境育人的要求。

其实,校园环境是校园文化最合适的载体,校园建筑的风格、校园绿化配置、校园景观格调都是环境育人的重要元素。

优化校园环境能丰富文化教育底蕴,提升校园文化品位,收到潜移默化、愉悦身心、陶冶情操,规范行为、培养集体意识、协作精神的教育效果。

具体来说,校园绿化建设必须结合校园文化,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校园建筑风格必须与周围环境协调统一,体现学校的特色。

同时,校园景观的建设既要满足师生的感官愉悦,又要为他们提供娱乐、交流、休闲的功能。

在环境文化出色的学校,师生和自然是和谐统一的,教学舒适度高。

最后,鉴于人们总是对自己的劳动成果格外珍惜,校园环境文化建设最好群策群力,师生齐动手,发挥集体、个人甚至家长各方面的积极性,共同创造优美的校园环境。

第二部分丰乐小学学校文化理论构建

一、理论框架

(一)文化由来

【文化起源】:

丰乐小学的办学历史

【教育理念】:

大阅读观

(二)文化构架

【办学理念】:

阅读天下、丰乐人生

标识语:

读天下书,做现代人

【办学目标】:

现代书苑、读书乐园

【办学特色】:

阅读教育

标识语: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学校文化】:

尚读文化标识语:

崇尚阅读

【教师文化】:

耕读文化标识语:

勤耕耘、广收获

【学生文化】:

乐读文化标识语:

乐读书、读书乐

【课程文化】:

丰读文化

【管理文化】:

文治文化标识语:

以人文润心灵——以情动人

【环境文化】:

书苑文化标识语:

书香育人——浸润书香

二、内涵解读

(一)文化由来

1.湘川文化的历史

丰乐小学是一所历史悠久的学校。

其前身可追溯到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兴建的湘川书院,后几经易名,到建国后1952年秋更名“遵义市丰乐小学”,至今沿用。

作为古时府学的湘川书院,多位名师主讲,先后有莫俦、经学大师郑珍、目录版本学家莫友芝、易学家肖光远、训诂学家莫庭芝等博学鸿儒在此讲学,一时间学子蚁聚,培养出一大批莘莘学子,如郑知同、赵怡之、黎庶昌等。

儒家文化在黔北大地上源远流长,并形成了独具地域特色的沙滩文化,并将郑珍、莫友芝、黎庶昌称为沙滩三贤。

目前研究发现“沙滩文化”内涵深厚,包容广博。

从已有研究发现,以沙滩三贤为核心的湘川书院,主张耕耘学问,著述颇丰,已刊行论著80余种600多卷,未刊者近百种。

已刊论著中有诗词集、文集、小说集、书画集、经学专著,以及文字学、音韵学、方志、农学、泉布学,教育学、社会学诸多方面,其中不少论著受学界很高评价[17]。

沙滩文人更崇尚读书、倡导广泛阅读,喜好收藏图书,如沙滩黎询的“锄经堂”、郑珍的“巢经巢”和莫友芝的“影山草堂”,构成了贵州的三大藏书家[18]。

郑珍之子郑知同曾在诗中写道:

“我邦自昔罕聚书,但解买田遗孙子,独有锄经偕影山,参我旧巢同鼎峙。

百车汇作三家村,四部醒酬备美酒。

”昔之辉煌,已成历史,根深叶茂,雨润风泽,尚待后学,我们将继承先辈治学精神,以书香气息孕育学生,丰读乐读,铸就新的辉煌。

在新形势下,学校要谋求不断超越、主动发展,就要教会学生适合其毕生发展的技能和奠定学生适应未来变化的良好习惯和积极人格品质。

结合我校的具体情况,传承湘川书院的优秀历史和我校办学的传统,我们从书院历史中提炼出“读书学问、快乐耕耘”的文化核心价值观,遵循我校多年来一直坚持的经典阅读的实践足迹,坚定我们的“尚读教育”信念,努力凸显我校特色,使其成为一个书香园地,以浓郁的书香气息来培养学生读书的兴趣,使学生乐于读书并以读书为乐,从而使学生成为一个有知识、有内涵、有素质的人!

不仅如此,我们的办学、我们的执教更是为了学生的毕生发展。

目前,我们处于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学生不可能在学校学会一生所用的所有知识,进入社会后,会面临各种各样的知识缺陷,这就要求我们的学生掌握寻求知识的途径。

古语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就要求我们学校为学生树立“崇尚阅读”的信念,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以及善于阅读的技巧,从而使学生成为适应社会发展优秀人才。

2.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理念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是在继承和整合积极心理健康、积极心理治疗、积极心理学、积极教育诸方面思想和实践的基础上,而形成的以积极和发展为取向,有目的、有计划地增进学生心理健康的理论和实践体系。

它同时吸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天人合一”的生态思想和“性善”主导的人性论思想,充分信任人的主观能动性及其创造功能。

个体在生命发展的每一阶段都会遇到各种事件,做形形色色的选择和尝试,遭遇挫折在所难免。

如何看待挫折、应对挫折对个体继续社会化有重要意义。

能否从挫折中获得启示,总结经验,指导未来生活与个体人格和环境因素密切相关。

其中,个体心理弹性空间大小在挫折应对方式上有着重要影响。

心理弹性较大,抗逆力较强的个体即使遭遇挫折也能重整旗鼓,积极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机械仪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