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二单课外阅读.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675910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4.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二单课外阅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二单课外阅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二单课外阅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二单课外阅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二单课外阅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二单课外阅读.docx

《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二单课外阅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二单课外阅读.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二单课外阅读.docx

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二单课外阅读

第二单元

阅读指要

课标要求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

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

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阅读建议

第一点:

结合注释,疏通文义。

对于暂时无法理解的字、句,如有可能,应借助工具书,结合语境,揣摩、判断,并注意归纳、积累。

可以侧重对文言现象,如通假字词、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特殊句式等进行整理。

第二点,强化熟读成诵。

熟读、背诵经典名篇,对于培养兴趣、形成语感有益,对于应考、准确答题有帮助。

第三点,要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多看,多读,多写。

其一,可通过课外阅读学习文言。

同学可在老师指导下阅读与课文相关联的作品,在对照阅读中获得全面准确的认识,从而开阔视野,训练思维,提高阅读水平。

其二,可结合写作学习文言。

如学完《荆轲刺秦王》《鸿门宴》等后,可写心得和评论,一方面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另一方面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写作中。

学以致用,一举两得。

阅读方法

  一、预读:

读准字音,准确停顿,把握节奏;了解有关作家作品常识;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

具体做法是:

(1)查阅工具书,结合注释给生字生词注音。

(2)清楚准确地朗读课文,尽量读出情感。

(3)结合课文注释和语文工具书,了解有关作家作品常识。

(4)结合预习提示或自读提示从整体上了解文本。

(5)通过解题和通读全文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和文体特征。

  二、抄读:

熟悉文本,自学存疑,明确阅读的重点和难点。

具体做法是:

(1)勾划或抄写文本的生字生词与名言警句。

(2)勾划或抄写文本的难句。

(3)记录在阅读文本时产生的疑难问题。

(4)阅读或摘抄(或作提要、目录)与文本相关的辅助材料。

  三、解读:

通过语言分析,具体地感知文本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或思想倾向。

具体做法是:

(1)结合语境,从句子结构和上下文去深入理解疑难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2)利用古汉语常识具体分析文中特殊的语言现象。

(3)翻译(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是书面的)文本或文本片断,以求深入地从整体上把握。

(4)查阅相关资料,分析解答疑难问题。

  四、品读:

就思想内容、章法结构、表现技法、语言艺术、艺术风格等方面对文章进行文学和美学的鉴赏性阅读。

具体做法是:

(1)从文体特征出发,总体上把握文章作为一种"类型"的基本特征。

(2)比较阅读,从内容和形式方面对文章的具体特征和作者的艺术个性进行分析。

(3)就自己阅读中有独特感悟之处,写作读后感想或评论。

经典重温

1郑叔克段于鄢

《左传》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

生庄公及共叔段。

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

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

公曰:

“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伦邑唯命。

”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祭仲曰:

“都,城过百雉①,国之害也。

先王之制:

大都,不过参国之一②;中,五之一;小,九之一。

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③。

”公曰:

“姜氏欲之,焉辟害?

”对曰:

“姜氏何厌之有?

不如早为之所④,无使滋蔓。

蔓,难图也⑤”。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公曰:

“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

公于吕曰:

“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

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

”公曰:

“无庸,将自及。

”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

子封曰:

“可矣。

厚将得众。

”公曰:

“不义不昵”,厚将崩。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

夫人将启之。

公闻其期,曰:

“可矣!

”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

京叛大叔段。

段入于鄢。

公伐诸鄢。

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遂置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日:

“不及黄泉,无相见也。

”既而悔之。

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

公赐之食。

食舍肉。

公问之,对曰:

“小人有母,未尝君之羲。

请以遗之。

”公曰:

“尔有母遗,繄我独无!

⑥”颖考叔曰:

“敢问何谓也?

”公语之故,且告之悔。

对曰:

“君何患焉?

若掘地及泉,遂而相见,其谁曰不然?

”公从之。

公入而赋:

“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

”姜出而赋:

“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

”遂为母子如初。

君子曰:

“颖考叔,纯孝也。

爱其母,施及庄公。

《诗》曰:

‘孝子不匮,永赐尔类。

’其是之谓乎?

【注释】①②③④⑤⑥

【鉴赏示范】

君子何必输小人

公元前722年,在郑国统治者内部发生了一件骨肉相残的事件,这就是《春秋》上所谓的“郑伯克段于鄢”,《公羊》《谷梁》都提及此事,但《左传》的文字最具体精彩。

姜氏厌恶其子郑庄公始于庄公出生时的难产,可是她对于共叔段,却又非常溺爱,屡次请求郑武公废长立幼,虽遭武公拒绝,但姜氏并不就此罢休,这就充分说明这个女人不仅愚蠢而且顽固。

姜氏的一恶一爱,始终贯穿于矛盾的产生、发展和激化的过程,正是事件的根源,又是行文的脉络所在。

 

  郑庄公即位到共叔段外逃,经过二十二年。

郑庄公即位后,姜氏要求把制邑分给共叔段。

制,地在虎牢,形势险要,姜氏居心何在,庄公是十分清楚的,当然不能允许,告诉姜氏:

“制……他邑唯命”据说虢叔恃险不修德政,结果被郑武公所灭,对于庄公这段话中所包含的警戒之意,姜氏未必能够完全参透。

求制不及而求京,也在庄公意料之中,由此可见,姜氏的筹篡一开始就落入庄公的掌握之中了。

  

当祭仲提出京的制度不合规定时,庄公自己也知道。

庄公说的是:

“姜氏要这么干,我有什么办法呢?

”当然有推卸责任的意思,但问题确实不是庄公挑起的。

但庄公似乎也没有更多,更好的选择。

姜氏,共叔段已在郑国跋扈多年,庄公却刚即位不久;还有姜氏与庄公母子的身份,都严重制约着庄公的手段。

当然如果庄公不是一个恪守礼仪的君子,可以选择的手段是很多的。

等到祭仲提醒他“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时,他才说了“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的话。

庄公这样一句话不是说出了天下公义吗?

当然一个“毙”字暗示了庄公对亲弟的冷漠,但“不义”之事终究是共叔段自己做出来的。

蔡仲说: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其中一个“除”字本身就暗示了在郑国一部分有远见的人的心目中,已经看见了共叔段的结局。

姜氏共叔段母子的密谋及活动,在文章中并没有作正面描写,只是通过简要的记叙和郑庄公与祭仲、公子吕的对话表现出来,这样写不仅使文字显得十分简洁,而且突出了郑庄公在这场斗争中的主导地位,对于姜氏、共叔段的密谋活动,郑庄公了如指掌;而姜氏,共叔段对郑庄公的用心及严密布置却毫无所知,却又充分的表现出了他们的极度狂热,攫取权力的野心以及施展权术的低能。

共叔段的步步逼近,实际上是在一步步走向自己的末路。

文章妙在似明实暗,似暗实明。

通过故事情节的发展,人物的对话,郑庄公的性格特征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共叔段使“西鄙北鄙贰于已”也好,还是进而把二邑归为已有,封地扩展到禀延也好,庄公都不露声色,听之任之,即使他的心腹公子吕连续向他提出警告。

其至说出:

“欲与太叔,臣请事之,若不与,则请除之”这样的话来激他,他都不为所动,等到共叔段完成了进攻国都的准备,并得知姜氏开城作内应的时间之后,才“可矣”。

公子吕伐京后,共叔段逃到鄢,庄公亲率军攻鄢,终于使共叔段彻底垮台,对于姜氏当然也不放过,把她放逐到城颍,且誓曰:

“不及黄泉,天相见也!

”  

   有人说郑庄公从表面看,好像处于被动地位,实际上主动权仍然在庄公手里,如果加以扼制,共叔段就会收敛,所以说庄公不能及时教育训诫弟弟,导致共叔段的错误。

但从共叔段的种种表现来看以及多年来共叔段恃宠而骄,庄公则备受母亲冷落的背景,这个弟弟是不可教的。

在庄公看来,共叔段的“不义”还不够多到需要动手收拾的程度。

当然也正是因为他是“宠弟”才有“不义”到这程度资本。

明明是“不义”却让他发展了二十多年,从这里我们看出的应该是一个宅心仁厚的哥哥,对弟弟有着极大的包容心,尽管弟弟的所作所为已经极其让自己不满了。

有人说庄公这里是故意姑息养奸,设下的陷阱让弟弟往里跳,而共叔段也正是一步步走向这个陷阱的。

“陷阱”一直是值得怀疑的。

因为共叔段活着。

庄公胜利了,就认为庄公运用了阴谋诡计布下了陷阱,这样可以吗?

庄公对弟弟的情况了如指掌,对形势的判断洞若观火,这既是他对共叔段的防范,也是其自身素质高明的表现。

史料也没有见任何证据证明庄公曾引诱共叔段出手,好刻意消灭他,事实是庄公最后才被逼出手,假设共叔段不真去谋反,庄公恐怕也会一直隐忍不发,留有兄弟之名分吧。

然而历史不容假设,共叔段谋反失败了,但并没有死,庄公并没有赶尽杀绝,而只是把他驱逐出了郑国,但确实是一直安稳的活着。

春秋战国时代,君臣相残,兄弟相残,父子相残的例子比比皆是,庄公在这种情况之下还为弟弟留下一线生机,可以说得上仁至义尽了。

至于庄公与母亲“黄泉相见”被有些人视为闹剧,是其虚伪与假仁假义的表现。

然而考虑到庄公从小被母亲厌恶,既有对母亲的不满,但是不是还存有对母爱的渴求呢?

至于被母亲出卖之后,不满爆发至于发下毒誓,但威胁既除,那对母爱的呼唤是否还在呢?

至少颖考叔的话他听了,接受了,照着做了。

文中只有含糊其辞一句“遂母子如初”,那个“初”字确实不好解读,从此作结是讽刺,还是欣慰呢?

考虑到一句话:

最蹩脚的和平也比最高明的战争要好得多。

虽然庄公已料到这个结局,他却一直在努力地维持着这个最蹩脚的和平而已。

像姜氏母子这样早已失去了普通人性的典型人物,在经过了一场你死我活的挣斗之后,在庄公的主动下能够做到这样的结果,不也是已经很不错了吗?

所谓“郑伯克段于鄢”,用“克”表明郑国内部权势之争犹如两国,因为“克”用于诸侯之间。

说“郑伯”而不说“庄公”,“伯”是伯仲叔季的伯,意思就是“郑大哥”,也就是说作者认同庄公“哥哥”的身份。

而说“段”却不说“弟”不正是对共叔段的否定吗?

2(标题)

出处

豫让者,晋人也,故尝事范氏及中行氏,而无所知名。

去而事智伯,智伯甚尊宠之。

及智伯伐赵襄子,赵襄子与韩、魏合谋灭智伯,灭智伯之后而三分其地。

赵襄子最怨智伯,漆其头以为饮器。

豫让遁逃山中,曰:

“嗟乎!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说己者容。

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讎而死,以报智伯,则吾魂魄不愧矣。

”乃变名姓为刑人①,入宫涂厕,中挟匕首,欲以刺襄子。

襄子如厕,心动,执问涂厕之刑人,则豫让,内持刀兵,曰:

“欲为智伯报仇!

”左右欲诛之。

襄子曰:

“彼义人也,吾谨避之耳。

且智伯亡无后,而其臣欲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

”卒醳去之②。

居顷之,豫让又漆身为厉,吞炭为哑,使形状不可知,行乞于市。

其妻不识也。

行见其友,其友识之,曰:

“汝非豫让邪?

”曰:

“我是也。

”其友为泣曰:

“以子之才,委质而臣事襄子,襄子必近幸子。

近幸子,乃为所欲,顾不易邪?

何乃残身苦形,欲以求报襄子,不亦难乎!

”豫让曰:

“既已委质臣事人,而求杀之,是怀二心以事其君也。

且吾所为者极难耳!

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

既去,顷之,襄子当出,豫让伏于所当过之桥下。

襄子至桥,马惊,襄子曰:

“此必是豫让也。

”使人问之,果豫让也。

于是襄子乃数豫让曰:

“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

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讎,而反委质臣于智伯。

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讎之深也?

”豫让曰:

“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

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

”襄子喟然叹息而泣曰:

“嗟乎豫子!

子之为智伯,名既成矣,而寡人赦子,亦已足矣。

子其自为计,寡人不复释子!

”使兵围之。

豫让曰:

“臣闻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义。

前君已宽赦臣,天下莫不称君之贤。

今日之事,臣固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焉以致报讎之意,则虽死不恨。

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

”于是襄子大义之,乃使使持衣与豫让。

豫让拔剑三跃而击之,曰:

“吾可以下报智伯矣!

”遂伏剑自杀。

死之日,赵国志士闻之,皆为涕泣。

晋公子重耳之及于难也

(1)。

晋人伐诸蒲城,蒲城人欲战,重耳不可,曰:

“保君父之命而享其生禄

(2),于是乎得人。

有人而校(3),罪莫大焉。

吾其奔也。

”遂奔狄。

从者狐偃、赵衰、颠颉、魏武子、司空季子(4)。

狄人伐唐咎如(5),获其二女叔隗、季隗,纳诸公子,公于取季隗,生伯俦、叔刘(6)以叔隗妻赵衰(7),生盾。

将适齐(8),渭季隗曰:

“待我二十五年,不来而后嫁。

”对曰:

“我二十五年矣,又如是而嫁,则就木焉(9)。

请待子。

”处狄十二年而行(10)。

过卫,卫文公不礼焉。

出于五鹿(11),乞食于野人(12),野人与之块。

公子怒,欲鞭之。

子犯曰:

“天赐也!

”稽首受而载之。

及齐,齐桓公妻之,有马二十乘(13)。

公子安之。

从者以为不可,将行,谋于桑下。

蚕妾在其上(14),以告姜氏(15)。

姜氏杀之,而谓公子曰:

“子有四方之志,其闻之者,吾杀之矣。

”公子曰:

“无之。

”姜曰:

“行也!

怀与安,实败名。

”公子不可。

姜与子犯谋,醉而遣之(16)。

醒,以戈逐子犯。

及曹(17),曹共公闻其骈胁(18),欲观其裸。

浴,薄而观之(19)僖负羁之妻曰(20):

“吾观晋公子之从者,皆足以相国。

若以相,夫子必反其国。

反其国,必得志于诸侯。

得志于诸候而诛无礼,曹其首也。

于盍蚤自贰焉(21)”乃馈盘飨,置壁焉(22)。

公子受飨反璧。

及宋(23),宋襄公赠之以马二十乘。

及郑,郑文公亦不礼焉叔詹谏曰(24):

“臣闻大之所启,人弗及也,晋公子有三焉,天其或者将建诸,君其礼焉!

男女同姓,其生不蕃。

晋公子,姬出也(25),而至于今,一也。

离外之患(26),而天不靖晋国(27),殆将启之,二也。

有三士足以上人(28),而从之,三也。

晋、郑同齐(29),其过子弟固将礼焉,况天之所启乎?

”弗听。

及楚,楚子飨之(30),曰:

“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谷?

”对曰:

“子女玉帛,则君有之;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

其波及晋国者(31),君之余也。

其何以报君?

”曰:

“虽然,何以报我?

“对曰:

“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32),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33)。

若不获命,其左执鞭弭(34),右属藁踺(35),以与君周旋。

”子玉请杀之(36)。

楚子曰:

“晋公子广而俭,文而有礼。

其从者肃而宽,忠而能力。

晋侯无亲(37),外内恶之。

吾闻姬姓唐叔之后,其后衰者也(38),其将晋公子乎!

天将兴之,谁能废之?

违天,必有大咎。

”乃送诸秦。

秦伯纳女五人(39),怀嬴与焉(40)。

奉匾沃盥(41),既而挥之。

怒,曰:

“秦晋,匹也,何以卑我?

”公子惧,降服而囚(42)。

他日,公享之(43),子犯曰:

“吾不如衰之文也(44),请使衰从。

”公子赋《河水》,公赋《六月》(45)。

赵衰曰:

“重耳拜赐!

公子降,拜,稽首。

公降一级而辞焉。

衰曰:

“君称所以佐天子者命重耳,重耳敢不拜?

【注释】

(1)及于难:

遇到危难。

(2)保:

依仗,依靠。

(3)校(jiao):

同“较”,较量。

(4)狐偃:

重耳的舅父,又称子犯,舅犯。

赵衰:

晋国大夫,字子余,重耳的主要谋士。

颠颉:

晋国大夫。

魏武子:

魏诌(chou),晋国大夫。

司空季子:

名胥臣,晋国大夫。

(5)唐咎(qianggao)如:

部族名,狄族的别种,隗姓。

(6)俦:

读chou。

(7)妻:

嫁给。

(8)适:

去,往。

(9)就木:

进棺材。

(10)处狄:

住在狄国。

(11)五鹿:

卫国地名,在今河南濮阳县南。

(12)野人,指农夫。

(13)乘:

古时用四匹马驾一乘车,二十乘即八十匹马。

(14)蚕妾:

养蚕的女奴。

(15)姜氏:

重耳在齐国娶的妻子。

齐是姜姓国,所以称姜氏。

(16)遣:

送。

(17)曹:

诸侯国名,姬姓,在今山东定陶县西南。

(18)骈(pian):

并排。

胁:

胸部的两侧。

(19)薄:

逼近。

(20)僖负羁:

曹国大夫。

(21)蚤:

同“早”。

贰:

不一致。

(22)盘飨(sun):

一盘饭。

置壁焉:

将宝玉藏在饭中。

(23)宋:

诸侯国名,子姓,在今河南商丘。

(24)叔詹:

郑国大夫。

(25)姬出:

姬姓父母所生,因重耳父母都姓姬。

(26)离:

同“罹”(li),遭受。

(27)靖:

安定。

(28)三士:

指狐偃、赵衰、贾佗。

(29)齐(chai):

类,等。

(30)楚子:

指楚成王,飨(xiang):

设酒宴款待。

(31)波及:

流散到。

(32)治兵:

演练军队。

(33)辟:

同“避”。

舍:

古时行军走三十里就休息,所以一舍为三十里。

(34)弭:

弓梢。

(35)属(zhu):

佩带。

藁:

箭袋。

踺:

(jian):

弓套。

(36)子玉:

楚国令尹。

(37)晋侯:

指晋惠公夷吾。

(38)后衰:

衰落得最迟。

(39)秦伯:

指秦穆公。

纳女五人:

送给重耳五个女子为姬妾。

(40)怀嬴:

秦穆公的女儿。

(41)奉:

同“捧”。

匾(yi):

洗手注水的用具。

沃:

淋水。

盥,洗手。

(42)降服:

解去衣冠。

(43)享:

用酒食宴请。

(44)文:

言辞的文彩,指擅长辞令。

(45)《河水》:

诗名,已失传,《六月》:

《诗·小雅》中的一篇。

高考链接

考试要求

高考语文科考试说明“考试内容”部分有关“古代诗文阅读”的考试范围包括“分析综合”和“鉴赏评价”,前者具体包括三点:

(1)筛选文中的信息;

(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C级。

后者具体包括两点: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D级。

考点解读

1、筛选文中的信息

“筛选文中的信息”,就是要求考生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能够对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和归纳,准确把握文中的重要信息。

这些重要信息包括:

一是文章中的基本概念和新的认识,二是对重要概念和知识的解释和阐释,三是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即文章主旨的语句。

还有一些语句能有力地表现作者的观点,集中反映文章的主旨,它们也是重要信息。

筛选文中的信息,其考查范围一般是文中所写的人物、时间、地点、议论、事情、道理、情感等,考查的重点是对人物言行主张、品德形象的概括能力。

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归纳要点,概括中心,考查学生对选文整体或某关键环节的理解。

这是文言文阅读中的重点,是考查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了的综合能力,其难度比正确把握文意又高了一层。

如果单纯理解语言方面的内容,则只能讲通字句,无法对阅读材料的主旨有进一步的深入领会,更无法对之进行鉴赏评价。

因而在分析基础上的综合,对文意的归纳概括就显得十分重要。

近年来,这种归纳概括往往是通过对文章的理解来进行的。

对内容要点的归纳,考题选项往往是对原文内容的概述,或符合原文或不符合原文,需要考生准确地分析文章的内容,仔细体会,反复推敲,作出正确的判断。

原题再现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安徽卷

陆贾从高祖定天下,名为有口辩士,居左右,常使诸侯。

及高祖时,中国初定,尉佗平南越,因王之。

高祖使陆贾赐尉佗印,为南越王。

陆生至,尉佗椎结①箕踞见陆生。

陆生因说佗曰:

“足下中国人,亲戚昆弟坟墓在真定。

今足下弃反天性,捐冠带,欲以区区之越与天子抗衡为敌国,祸且及身矣!

且夫秦失其政,诸侯豪杰并起,惟汉王先入关,据咸阳。

项籍背约,自立为西楚霸王,诸侯皆属,可谓至强。

然汉王起巴蜀,鞭笞天下,劫诸侯,遂诛项羽灭之。

五年之间,海内平定,此非人力,天下所建也。

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下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剖符通使。

君王宜郊迎,北面称臣。

乃欲以新造未集之越,屈强于此。

汉诚闻之,掘烧郡王先人冢墓,夷种宗族,使一偏将将十万众临越,越则杀王已降汉,如反覆手耳。

”于是尉佗乃蹶然起坐,谢陆生曰:

“居蛮夷中久,殊失礼仪。

”因问陆生曰:

“我孰与萧何、曹参、韩信贤?

”陆生曰:

“王似贤。

”复问:

“我孰与皇帝贤?

”陆曰:

“皇帝起丰、沛,讨暴秦,诛强楚,为天下兴利除害,继五帝、三王之业,统理中国,中国之人以亿计,地方万里,居天下之膏腴,人众车舆,万物殷富,政由一家,自天地剖判,未尝有也。

今王众不过数十万,皆蛮夷,踦区

山海之间,譬若汉一郡,何可乃比于汉王!

”尉佗大笑曰:

“吾不起中国,故王此;使我居中国,何遣不若汉!

”乃大悦陆生,留与饮数月。

曰:

“越中无足与语,至生来,令我日闻所不闻。

”陆生拜味佗为南越王,令称臣奉汉约。

归报,高祖大悦,拜为太中大夫。

(节选自《说苑·奉使》)

南越王尉佗者,真定人也,姓赵氏。

秦时已并天下。

至二世时,南海尉任嚣病且死,召龙川令赵佗。

即被佗书,行南海尉事。

嚣死,佗因稍以法诛秦所置长史,以其党为假守。

秦已破灭,佗即击并桂林、象郡,自立为南越武王。

高帝已定天下,为中国劳苦,故释佗弗猪。

汉十一年,谴陆贾因立佗为南越王。

(节选自《史记·南越前传》)

【注】①椎结:

同“椎髻”,发髻梳成一撮,形状如椎,②踦区:

同“崎岖”。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亲戚昆弟坟墓在真定亲戚:

父母

B.如反覆手耳反覆:

翻转

C.人众车舆舆:

众多

D.政由一家由:

如同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陆生因说佗曰/伺者因此觉知

B.将相欲移兵而诛王/今人有大功而击之

C.于是尉佗乃蹶然起坐/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D.佗因稍以法诛秦所置长史/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陆贾极具政治才干。

他深受高祖信任,跟随高祖平定天下;代表朝廷出使南越,成功游说尉佗归顺汉王朝,得到高祖的肯定,被任命为太中大夫。

B.尉佗原本自傲自大。

与陆贾会面时,他举止无礼,态度轻慢;认为自己既有将相之才,亦有帝王之能,且南越君民同心,足以与汉王朝分庭抗礼。

C.尉佗亦能审时度势。

他本为龙川令,受命于任嚣,代任南海尉,趁天下大乱统一了南越;后听从陆贾的劝导与建议,接受朝廷封赏,臣服于汉王朝。

D.陆贾游说技巧高超。

为说服尉佗,他从国力、军事等方面分析了对方可能面临的情势,进而使其醒悟到只有遵从朝廷的约束才能保住切身利益。

4.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⑴今足下弃反天性,捐冠带,欲以区区之越与天子抗衡为敌国,祸且及身矣!

⑵吾不起中国,故王此;使我居中国,何遽不若汉!

⑶越中无足与语,至生来,令我日闻所不闻。

【答案及解析】

1.(3分)D【解析】:

由,出于。

2.(3分)D【解析】:

D、用在动词前,形成所字短语。

A于是/因为;B目的连词,来/转折连词,却;C于是/竟然。

3.(3分)B【解析】:

“且南越君民同心”无中生有。

4.(10分)

(1)现在您背弃本性,抛弃了汉人的衣帽巾带,想要凭借小小的南越和大汉相对抗,成为敌对国家,灾祸将要降临到您的身上了!

(2)我没有从中原起兵,所以在这里称王;假如我身处中原,怎就比不上汉王!

(3)南越国中没有人值得(我)同(他)交谈,直到你来,让我每天都能听到过去从未听到过的道理。

【参考译文】

陆贾是楚国人,以幕僚宾客的身份随从高祖平定天下,当时人们都称他是很有口才的说客,所以伴随在高祖的身边常常出使各个诸侯国。

在高祖刚把中国平定的时候,尉佗也平定了南越,便在那里自立为王。

高祖考虑天下初定,中国劳苦,就没有诛杀尉佗,还派遣陆贾带着赐给尉佗的南越王之印前去任命。

陆生到了南越,尉佗梳着当地流行的一撮锥子一样的发髻,像簸箕一样地伸开两腿坐着,接见陆生。

陆生就此高尉佗说道:

“您本是中国人,亲戚、兄弟祖先的坟墓都在真定。

而现在您却一反中国人的习俗,丢弃衣冠巾带,想用只有弹丸之地的小小南越来和天子抗衡,成为敌国,那你的大祸也就要临头了。

况且秦朝暴虐无道,诸侯豪杰都纷纷而起,只有汉王首先入关,占据咸阳。

项羽背叛盟约,自立为西楚霸王,诸侯们都归属于他,可以称得上是强大无比。

但是汉王从巴蜀出兵之后,征服天下,平定诸侯,杀死项羽,灭掉楚国。

五年之间,中国平定。

这不是人力所能办到的,而是上天辅佐的结果。

现在大汉天子听说您在南越称王,不愿意帮助天下人讨平暴逆,汉朝将相都想带兵来消灭您。

但是天子爱惜百姓,想到他们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城乡园林规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