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海不死阅读答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671962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6.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死海不死阅读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死海不死阅读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死海不死阅读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死海不死阅读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死海不死阅读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死海不死阅读答案.docx

《死海不死阅读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死海不死阅读答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死海不死阅读答案.docx

死海不死阅读答案

死海不死阅读答案

【篇一:

初三语文总复习之说明文阅读及答案】

t>一、考点、热点回顾

说明文基本知识

(一)了解说明文的特点

1、概念: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或介绍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事物说明文);或阐明事理,目的是给人以知识(事理说明文)的一种文体。

2、与其它文体的区别:

议论文以理服人,哲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记叙文以情感人,形象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说明文以知授人,知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

3、说明文的分类

(1)从对象上:

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

事物说明文:

如《苏州园林》,说明“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的特征。

事理说明文:

如《死海不死》,科学的说明了死海不死的原因在于“海水的咸度很高”。

(2)从语言上:

生动性说明文、平实性说明文。

(二)把握说明对象和特征

说明对象即文章说明的话题,主要分为两个方面:

一是具体事物,包括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和特征等。

二是抽象事理。

包括事物的本质,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一篇说明文仅仅明确了说明对象是不够的,要进一步理解说明文的内容。

还要重点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

这是分析一篇说明文的关键所在。

只有准确地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才能深入地理解说明对象。

以此为突破口,进而理解文章的结构层次、中心内容等。

要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不能只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上,而要了解事物内在的本质。

具体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从分析标题入手。

有的标题在指出文章说明对象的同时,也指出其特征,如《死海不死》:

有的标题用陈述句的形式,引导读者有针对性地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如《看云识天气》;有的标题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拟人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如《猪链球菌又到人间作孽》。

2、从分析材料入手。

即逐段分析作者介绍了有关事物的哪一方面的特征。

然后归纳小结。

在文章中一般有两种表现形式:

一是文章中有足以概括特征、本质的语句。

通过对全文的阅读分析,可以把它找出来;二是文章中没有全面概括说明对象的特征或本质的语句,或者虽然有,但不集中,需要通过对全文的分析把它概括出来。

如《死海不死》一文,围绕死海的特征。

从三个角度进行说明:

先说死海的“死”(现象特征),再说死海的“不死”(本质特征),最后又说到死海的“不死”与“死”(现状与未来发展特征)。

这样死海的全面特征便被一层一层地揭示出来了。

又如《苏州园林》一文,围绕“无论站在哪一个点上。

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一总特点,从五个方面加以说明:

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

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以及门窗雕镂琢磨和颜色等。

(三)理清说明顺序

1、时间顺序:

即以事物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来安排说明顺序,从而写出事物的发展变化情况。

这种顺序一般用于人物的生平介绍、科学观察记录,说明事物或事理发生、发展或制作过程一类的说明文。

时间顺序的语言标志是表时间的词语。

2、空间顺序:

即按照事物的空间存在形式,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或从前到后,或由远及近依次进行说明。

这种说明顺序,一般用于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特征。

空间顺序的语言标志是表方位的词。

3、逻辑顺序:

逻辑顺序就是以思维的规律为序。

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内部联系成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

事物的内部联系包括因果关系、递进关系、主次关系、总分关系、并列关系等;认识事物或事理的过程则指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由现象到本质、由性能到功用、由一般到特殊、由整体到局部等等。

层层深入,逻辑条理十分清楚。

分析说明顺序的方法有三种:

1、认清说明的对象,分析说明顺序。

2、把握语言标志。

“读”出说明顺序。

3、分清主次。

综合归纳。

(四)领会“十大”说明方法

巧记方法:

分列作下举,打摹作图引

1、分类别:

要说明事物的特征或事理,从单方面往往不容易说清楚,可以根据形状、性质、成因、功能等方面的异同,把事物或事理按一定的标准分成若干类,然后依照类别,逐一加以说明。

作用:

有条理地说清楚事物或事理。

2、列数字:

数字是从数量上说明事物特征或事理的最精确、最科学、最有说服力的依据。

作用:

其作用是能把说明对象的特点说得更准确无误,令读者信服。

如《故宫博物院》一文中介绍太和殿“高28米,面积2380多平方米”,就是典型的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3、作比较:

为了把事物或事理说得通俗易懂,有时可以从人们已有的感性知识出发,利用人们生活中熟悉的事物或事理作比较,从而唤起读者的想象,获得一个深刻的印象。

作用:

突出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成因、结构等。

如《苏州园林》一文中作者就将苏州园林的特点和北京的园林作比较,说明了它极少使用彩绘的特征。

4、下定义:

即用简明扼要的话对被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做周全、周密地规定地说明。

它用一种基本固定的判断句式。

揭示出这一事物区别于其它事、物的本质属性。

作用是使读者对概念有确切的了解。

能够科学、严密和简明地揭示说明对象的本质特点。

使说明对象更加严密。

如《奇妙的克隆》一文中对克隆进行了科学的解释,即下定义为“不仅仅指无性繁殖,凡是来自一个祖先,无性繁殖出的一个群体,都叫克隆”。

5、举例子:

即举出实物来说明事物。

其作用是可达到形象地说明事物,便于读者理解和认识。

如《大自然的语言》一文中为了说明“纬度位置对物候的影响”,作者便例举了南京和北京的桃花、刺槐花开花的时间加以说明。

6、打比方:

即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对事物作形象的说明。

其作用是形象生动地说明事物的特征。

增强文章的趣味性。

如《中国石拱桥》中“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让读者更形象、更清晰地了解了石拱桥的特点。

7、摹状貌:

就是通过具体的描写揭示事物的特征。

作用:

有助于把被说明的对象说得更具体、生动。

如《中国石拱桥》一文中写道:

“这些石刻的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这样显得十分生动、活泼。

8、作诠释:

能通俗地介绍或解说事物或事理的特点或特性。

能够通俗易懂地介绍(解说)事物(事理)的性质和特点。

9、画图表:

这是一种运用直观的示意图和表格等形式,说明事物和事理的一种说明方法。

其作用是能够直观、形象地说明比较抽象、复杂的事理,给人以清晰的认识,便于理解和记忆。

10、引资料:

就是引用有关资料、故事、名言、诗词等来充实说明的内容,或者作为说明的依据。

其作用是能使文章更有权威性和说服力,也可以增强文章的可读性。

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是:

定义要求完整,即定义的对象与所下定义的外延要相等。

并且要从一个方面完整地揭示概念的全部内涵;而诠释并不要求完整,只要揭示概念的一部分内涵就可以了,并

且解释的对象与做出的解释外延也可以不相等。

如:

词是能独立运用的最小语言单位。

这个定义,主语与宾语的内涵与外延完全一致,可以颠倒。

即说“能独立运用的最小的语言单位是词”也行。

而“铀,是银白色的金属”,则是诠释。

其内涵与外延都不相等,“铀”的外延要小于“银白色的金属”的外延,因而主语与宾语不能倒过来说,即不能说“银白色的金属是铀”。

作诠释的语言虽不像下定义那样要求严格,但也须简明、准确、通俗易懂。

(五)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

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都要求准确无误。

说明的实用性很强,稍有差错,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特别要注意说明文中使用的术语和修饰限制性的词语,它们往往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在准确的前提下,说明的语言有的以平实见长,有的以生动活泼见长。

1、准确:

用最恰当的词把事物的特征、本质和规律性的东西表达出来。

2、简明:

简练明晰,用精练的语言把意思表达的清清楚楚。

3、周密:

说明的语言要做到严密,没有疏漏,无懈可击。

要揣摩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重点在于了解遣词造句是怎样说明事物的特点的。

从而理解其作用,领会其妙处。

可从以下三点入手:

1、在语境中体会中心词语的准确性。

2、重视具有修饰性功能的词语表义的准确性。

3、留心关联词语在表意准确性上的特殊作用。

二、说明文考类题及答题技巧

1、考察对说明对象的把握。

看题目、首括句、尾结句或提问式语句。

如果是事物说明文,被说明的事物既是说明对象。

如果是事理说明文,说明对象则是对象加特征,答案形成一个短语:

介绍了?

?

的?

?

如:

《看云识天气》,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及怎样看云识天气。

2、考察对说明事物特征的把握。

答题技巧:

尽量从原文中找原句作答,若没有,则注意段意、中心句。

如《中国石拱桥》中关于它的三大特点:

历史悠久、形式优美、结构坚固。

3、考察说明顺序。

常见题型:

对某些段落或语句的顺序是否能调换。

4、辨别说明方法及作用。

近几年中考试题,不但要考查考生辨别运用了何种说明方法,而且还要指出具体说明方法的作用。

(见上面第一部分说明方法部分)

5、考察对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的把握。

类型1:

加点字词有何作用?

抓住说明文语文准确这一特点答题。

对策:

答:

准确/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

?

的特征/事理。

类型2:

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

并说明理由。

对策:

答:

(1)不可以。

(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

(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

(4)换后意思有何改变,与不符合实际。

类型3:

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

对策:

答:

(1)表态(删还是不删)。

(2)定性。

如:

“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修辞;“大约”“可能”“左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

(3)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

(4)xx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科学性。

类型4:

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特点的词句,并体会。

类型5:

指代——“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

对策:

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

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

6、对文意、层意、段意的概括。

这类题,其答案的形式通常为:

说明了?

?

介绍?

?

解题目方法:

先找中心句;然后结合语段

中对说明特征的概括,进行认真提炼。

7、对文章段落结构特点的分析。

(1)理解说明文结构:

事物说明文一般用总分式的结构(包括总分式和分总式);事理说明文一般用递进式结构。

阅读中“分”是如何组合的,是并列,还是递进,若是并列关系,分清是总分关系,还是分总关系。

若是递进关系要分析各层是按逻辑顺序中的哪一种逐层深入的。

题型是划分段落层次。

(2)考查能否从阅读材料中捕捉重要求信息,对段落内容的归纳;或对全文要点进行概括。

(3)从文章中进行拓展延伸阅读式的题型。

(材料链接类)

主要考查观点的提炼,相同点或不同点的准确捕捉,以及链接材料带来的启示,感触等。

题型:

(1)用文中的知识解释材料中的问题。

(2)给出与文中相同的链条,找出探究结果,找共同点。

8、考查发散创新的能力。

综合各地开放型试题我们可以看出。

这类试题大概从以下方面考查:

(1)对说明内容进行创新性的表述。

(2)对某种现象发表自己独特的看法和见解。

(3)结合实际对某个问题谈自己的认识。

(4)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合理性的推断和大胆想象。

(5)由文章内容延伸到现实生活,对现实生活中相关现象进行解释。

(6)对人类关注的环境问题等提出解决的方法,拟写警示性标语、建议、广告等。

这种题考查的是综合能力。

考查的是对生活的关注情况。

做好这类题首先要对所给材料有准确地把握,然后充分调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再迁移到文段中来。

开放性试题,虽然没有规定唯一的答案,可以各抒己见。

但在答题时要从三个角度作答:

(1)是就材料回答问题。

不一定按标准答案作答,意思答对就给满分;

(2)是阅读材料后受到的启示、感想。

这样的答案也是具有个性化的;

(3)是从材料出发,或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

或扩散联想到其它方面。

二、典型例题

(一)

书籍面临着危机。

据估计,美国各图书馆中有近二分之一图书的纸张已严重老化。

美国国会图书馆普通类和法律类的1200万卷藏书中有近四分之一的书籍已脆到不能翻阅。

1850年后出版的书籍,平均保存寿命为50至100年,有些书籍只能保存25年便化为尘土。

已经查明造成这一恶果的主要原因并非时间,而在于现代造纸过程中所添加的化学物质。

当今,造纸主要取自木质原料,要使木块分解成纤浆,再将其漂白、浓缩,必须添加一些酸性剂。

这种酸性剂残留在纸张上,在外界环境的作用下起着焚书的作用。

目前虽已生产出一些无酸纸,但由于产量低、价格贵,经济上并不可取。

电子存储技术的问世和化学技术的革新给人们提供了解决这一问题的现实途径。

美国国会图书馆已研制出一种抗酸化流程,将书籍放在真空室进行千燥处理后,再将该室充以汽化乙锌,这样处理4至5天,书籍的保存寿命便可从100年延长到500至600年。

①电子存储技术的发展提供了保存书籍内容的新途径。

②一个数字激光存储器可存储相当于两万页的文字内容。

③一旦读者需要时则可借助计算机来进行阅读。

④人们相信,随着技术革命的发展,更加合理的保护书籍的新途径一定会找到。

1.书籍面临着什么危机?

(从第一段文章中找出恰当词语,回答不起过8个字)(2分)

2.用一句话概括第二段文章的主要说明内容。

(2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介绍了哪两项保护书籍的新技术?

用简明的话回答。

(2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两项新技术有什么不同作用?

(分别用一句话概括)(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划线的语句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

这两种说明方法在这里有什么共同的作用?

(4分)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第四段文章原有5个句子,按照合理的顺序,这在经济上远较微缩胶卷合算,而且使用也较灵便。

一句应补回在何处?

(2分)

答:

______________

答案:

1、纸张严重老化(或书籍化为尘土等,意思相符,不超过字数即可)。

2、主要说明造成书籍危机的原因。

3、①电子存储技术;②抗酸化流程。

4、①电子存储技术提供了保存书籍内容的新途径。

②抗酸化流程可延长书籍的保存寿命。

5、举例子、列数字。

具体说明图书纸张老化的严重程度。

6、③句和④句之间。

人类水资源现状

①水是人类及其他生物繁衍生存的基本条件,是人们生活不可替代的重要资源,是生态环境中最活跃、影响最广泛的因素,具有许多其他资源所没有的、独特的性能和多重的使用功能,是工农业生产重要资源。

工业生产中,水具有冷却、加工、沸腾、蒸发、传送等一系列功能。

农业用水占了全球使用量的73%,这里主要指灌溉用水。

..

②全球有水139万亿立方米,其中97.3%是咸水。

2.7%的淡水中又有69%以冰雪形式存在或作为冰帽集中在南北极的高山上难以开发利用。

只有很少的水可供人们使用,有直接经济效益。

水的数量虽在一定时期内是保持平衡的,但在一定的时间、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又是非常有限的。

目前,世界上早已有出现了水危机的国家如埃塞俄比亚。

联合国已发出警告:

水将成为一种严重的社会危机。

水资源已成了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持续发展的非常稀缺的资源。

现在世界上约2/3的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反映出水的危机。

③我国是一个水资源十分短缺的国家,人均水资源量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4.尽管我国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左右,但地区分布十分不均,有八成分布在南方,而南方耕地只占全国耕地面积的1/3左右。

水土资源不相匹配,生态环境相对脆弱。

我国地域广阔,南北跨度极大,远距离调水的难度可想而知。

因此,总的水资源可利用量并不很大。

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2300立方米,到2030年人口高峰将达到16亿,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1700立方米,将接近或达到世界公认的用水警戒线。

缺水将越来越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

中国平均每年因旱受灾的耕地面积约四亿亩。

正常年份全国灌区每年缺水300亿立方米,城市缺水60亿立方米。

全国年排放废污水总量近600亿吨,其中80%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水域。

在全国调查评价的700多条重要河流中,有近50%的河段、90%以上的城市沿河水域遭到污染。

④供需失衡的结果,一是国民经济用水挤占生态环境用水,二是城市与工业用水挤占农业用水。

目前,北方水资源开发程度已超过50%,导致河道断流和湖泊萎缩;南方水网地区污水超标排放,造

【篇二:

苏教版六年级课外阅读试题(三)】

t>死海不死

在亚洲西部,巴勒斯坦和约旦交界处,有一个“死海”。

远远望去,死海的波涛此起彼伏,无边无际。

但是,谁能想到,如此浩荡的海水中竟没有鱼虾、水草,甚至连海边也寸草不生?

这大概就是“死海”得名的原因吧。

然而,令人惊叹的是,人们在这无鱼无草的海水里,竟能自由游弋;即使是不会游泳的人,也总是浮在水面上,不用担心会被淹死。

真是“死海不死”。

传说大约两千年前,罗马统帅狄杜进兵耶路撒冷,攻到死海岸边,下令处决俘虏来的奴隶。

奴隶们被投入死海,并没有沉到水里淹死,却被波浪送回岸边。

狄杜勃然大怒,再次下令将俘虏扔进海里,但是奴隶们依旧安然无恙。

狄杜大惊失色,以为奴隶们受神灵保佑,屡淹不死,只好下令将他们全部释放。

那么,死海海水的浮力为什么这样大呢?

因为海水的咸度很高。

据统计,死海水里含有多种矿物质:

135.46亿吨氯化钠(食盐);有63.7亿吨氯化钙;有20亿吨氯化钾;另外还有溴、锶等。

把各种盐类加在一起,占死海全部海水的23%~25%。

这样,就使海水的密度大于人体的密度,无怪乎人一到海里就自然漂起来,沉不下去。

死海是怎样形成的呢?

请先听一个古老的传说吧。

远古时候,这儿原来是一片大陆。

村里男子们有一种恶习,先知鲁特劝他们改邪归正,但他们拒绝悔改。

上帝决定惩罚他们,便暗中谕告鲁特,叫他携带家眷在某年某月某日离开村庄,并且告诫他离开村庄以后,不管身后发生多么重大的事故,都不准回过头去看。

鲁特按照规定的时间离开了村庄,走了没多远,他的妻子因为好奇,偷偷地回过头去望了一眼。

哎哟,转瞬之间,好端端的村庄塌陷了,出现在她眼前的是一片汪洋大海,这就是死海。

她因为违背上帝的告诫,立即变成了石人。

虽然经过多少世纪的风雨,她仍然立在死海附近的山坡上,扭着头日日夜夜望着死海。

上帝惩罚那些执迷不悟的人们:

让他们既没有淡水喝,也没有淡水种庄稼。

这当然是神话,是人们无法认识死海形成过程的一种猜测。

其实,死海是一个咸水湖,它的形成是自然界变化的结果。

死海地处约旦和巴勒斯坦之间南北走向的大裂谷的中段,它的南北长75公里,东西宽5至16公里,海水平均深度146米,最深的地方大约有400米。

死海的源头主要是约旦河,河水含有很多的矿物质。

河水流入死海,不断蒸发,矿物质沉淀下来,经年累月,越积越多,便形成了今天世界上最咸的咸水湖——死海。

几十年前,死海还是一片荒凉。

为了开发利用它的资源,而今死海旁边已出现了一些工厂,同时修建了一些现代化的游泳池、高级旅馆和游乐场所。

死海上空艳阳高照,海面空气清新,含氧量高,海水治病的功能不逊于温泉,吸引着许多游客。

这样一来,就使它出现了不少生气。

但是,由于死海的蒸发量大于约旦河输入的水量,造成水面日趋下降。

据专家统计,最近十年来,每年死海水面下降40到50厘米。

长此下去,在不久的将来,南部较浅的地方,海水将会消失;较深的北部,数百年后也可能干涸。

那时,死海真的要死了。

1.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

2.抄写词语。

游弋——俘虏——勃然大怒——谕告——

干涸——安然无恙——大惊失色——执迷不悟——

3.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

安然无恙:

执迷不悟:

4.死海其实是一个——,它不是真正的海。

它之所以被称为“死海”,是因为——————————。

5.想一想死海有什么特点,概括地写一写。

6.从文章中的“传说”里你可以体会出什么道理?

7.为什么说“死海真的要死了?

埃及的金字塔

在埃及首都开罗西南面金黄色的沙漠中,可以看到一座座巨大的角锥形建筑物。

它们巍然屹立,傲对碧空。

这就是举世闻名的埃及金字塔。

金字塔是古埃及法老的坟墓。

大约在公元前27世纪,埃及古王国由法老统治。

法老死后,他们的尸体都埋葬在巨大的石头坟墓里。

这些坟墓底座是四方形,愈往上愈小,最后成为尖顶。

因为它的轮廓有点儿像汉字的“金”字,所以称为金字塔。

古埃及各王朝修建的大大小小的金字塔共有70多座,其中最大的是开罗近郊的胡夫金字塔。

这座金字塔高146米多,相当于40层高的摩天大厦。

绕金字塔一周,差不多要走一公里的路程。

塔身由231万块巨石砌成,这些石块平均每块重2.5吨。

有人估计,如果将这座金字塔的石块铺成一条三分之一米宽的道路,可绕地球一周;如果用火车装运,需要60万个车皮。

这些石块磨得很平整,石块与石块之间砌合得很紧密,几千年过去了,这些石块的接缝处连锋利的刀片都插不进去。

为了建造这座金字塔,经常有10万人在烈日曝晒下干活儿。

全部工程用了整整30年时间。

如此宏伟而又精巧的金字塔,是怎样建造起来的呢?

勤劳而聪明的埃及人想出了许多科学的方法。

他们把石头放在木橇上,用人或牲畜来拉。

载着很重石块的木橇在不平整的路上拉不动,于是他们又专门修了一条石路。

开始砌金字塔了,当时没有起重机,怎样把这么多巨大的石块垒起来呢?

据说是先砌好地面的一层,然后堆起一个和这一层同样高的土坡,人们就顺着倾斜的土坡把石块拉上第二层。

这样一层层砌上去,金字塔有多高,土坡就有多高。

塔建成后,土坡变成了一座很大的山。

然后人们又把这座土山移走,让金字塔显露出来。

现在,这些金字塔矗立在起伏的黄沙之中已经有四五千年了。

它们是埃及的象征,也是古埃及人民智慧的结晶。

1.按原文内容填空。

(1)胡夫字塔高146米多,————————————————。

(2)这些石块磨得很平整,石块与石块之间砌合得很紧密,——————————————————。

2.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

巍然屹立:

举世闻名:

3.文章第三段主要用了————————————的说明方法,告诉我们—————————————。

4.金字塔的外观有什么特点?

为什么叫“金字塔”?

5.为什么说金字塔“是埃及的象征,也是古埃及人民智慧的结晶”?

6.埃及金字塔是“世界七大奇迹”之一,除此之外,你还知道哪些奇迹?

7.用一段文字介绍我们中国的“万里长城”。

【篇三:

语文阅读题答题技巧】

lass=txt>1.记叙文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2.找主题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学作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