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658228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80 大小:169.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0页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0页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0页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0页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docx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docx(8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docx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

《荷塘月色》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把握写景抒情散文情景交融的特点。

    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比喻、通感的巧妙运用,动词、叠词的精心选用。

    

(二)过程与方法

    1.训练整体感知、揣摩语言的能力。

    2.提高对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的领悟能力。

    3.提高对情景交融意境的鉴赏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2.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追求理想。

   教学重难点

    

(一)作者怎样从多角度描摹荷塘美景?

    

(二)本文的写作线索是什么?

    (三)“通感”这种修辞方法的特点及作用是什么?

     (四)在特定语境中揣摩语句的含义。

    教学方法

    1. 自主阅读体验与教师引导、集体讨论相结合。

    2.涵泳法、美读法为主兼用探究法对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布置预习:

A、请学生熟读课文;B、背诵4-6段。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老师有声有色地背诵《春》中的一些典型段落,感染学生,调节气氛。

然后再总结。

我们对朱自清这个名字并不陌生了,初中语文教材曾选了他的散文名篇《春》和《背影》,这两篇散文都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

朱自清先生不愧为散文大家,关于他的生平经历,同学们知道些哪些呢?

(教师引导学生口述,最后教师概述。

    教师: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原籍浙江绍兴。

他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

毛泽东称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著作有《朱自清全集》    

    上大学时,朱自清开始创作新诗,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震动了当时的诗坛。

1929年出版诗集《踪迹》,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研究古典文学。

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的散文家。

    本文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抒情散文。

写于1927年7月,当时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

朱自清也处于苦闷彷徨中。

    《荷塘月色》正是作者自己想“超然”而又想“挣扎”的心迹的真实描摹和生动写照。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散文。

(板书课题及作者:

荷塘月色  朱自清)

    二、听《荷塘月色》的配乐录音带:

思考:

作者细致描写荷塘的文字是第几段(第4段)?

好,那我们请一位同学再朗读一遍这个段落,然后大家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荷塘的美景。

三、作品结构分析:

(再请全班同学齐读下这篇优美的散文,然后想想每一段都写了什么内容?

全篇又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缘起:

第一段:

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缘由。

(心境:

“颇不宁静”)

去荷塘:

第二段:

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

    第三段:

行在小路时的感受。

(追寻清冷、幽僻的环境)

观荷塘:

第四段:

荷塘美丽的景色。

    第五段:

塘中的月色。

    第六段:

荷塘四周的景物。

    离荷塘:

第七、八、九段:

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

    第十段:

在思乡与遐想中踱回家门。

    (画一个圆形的图解做板书,边板书边讲解。

见课件!

    从写景状物的角度看:

    第一部分:

(1)写观荷缘起。

(情)(引子)

    第二部分:

(2-6)写荷塘月色。

(景)(主体)

    第三部分:

(7-10)写景中人。

(情)(尾声)

    (细讲线索:

《荷塘月色》的行文线索,很有特色,如同经、纬两条线穿织在一起。

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散文,作者欣赏荷塘月色前后心情的变化好似一条经线,对荷塘月色的景物描写犹如一条纬线。

写景是为抒情服务的,所以“贯穿全文的是一条前后心情变化的思绪线索”。

    小结本节课的内容:

本节课我们对《荷塘月色》这篇散文有了大致的把握,请同学们课后继续认真朗读这篇散文,看看作者是怎样借景抒情的。

    布置作业:

1、背诵4-6段;2、阅读课后附文。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找同学背诵第4-6自然段,并做鼓励性点评。

    二、自主探究:

找出你所欣赏的语句,并说出你真实的感受。

    (讲解:

很有代表性的几句:

    1、全文首句: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分析:

这是分量很重的一笔,可见“文由情生”,本句是“文眼”。

问:

起笔这样写是什么目的?

    (分析:

不加掩饰直抒情怀,显出作者内心有苦闷,心绪烦乱。

这也正是夜深人静出游荷塘的缘由,即,欲排遣苦闷之情。

    2、第三段中路上的一段独白:

“路上只我一个人……这是独处的妙处”。

    (分析:

此段抛开写景,句句都是内心活动,这样写是不是偏离了文章的主题呢?

    明确:

A、抒写月下独处的自由感正是对“心里颇不宁静”的自我调节,蕴涵了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B、这“情”没有离开“景”,如果不是月下独行在那条极幽僻的路上,又怎么能抒发所谓“独处”之情呢?

    3、第三段最后一句:

“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分析:

A、这是过度句,提示下文重笔写荷塘月色;B、这一句感情上起了变化,作者没有陷入哀愁的泥淖不能自拔。

    三、解析第四段,看作者是怎样从多角度来描摹荷塘美景的:

分析:

(1)按观察的角度、逐渐由近及远,由上而下的顺序:

茂密荷叶→多姿荷花→缕缕荷香→叶花颤动→流水

以上是顺序特点,细分析,还可以看出作者的匠心:

    A、抓静态与动态的结合,把荷塘写“活”。

(这个问题要启发学生回答,读进去)而且,作者笔下的景物都是“动”的,“静”不过是“动”的瞬间表现,扬静而情动。

    B、抓可见与可想的结合,写出了散文的神韵。

所谓“可想”,是指由“可见”引起的合理联想,把不可见的景物写得很有风采。

   “通感”这种修辞方法的特点及作用是什么?

    分析: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花香  (作用于人的嗅觉)——渺茫的歌声  (作用于人的听觉)

    把作用于嗅觉上的花香“错置”到听觉上合理吗?

    合理:

而且把花香的特点写清了,形象生动。

荷花的香味清雅宜人,立于微风中的赏花人嗅那馨香,时有时无,这种体验是真实的;听那从远处高楼飘来的歌声,时断时续,同样是真实的体验。

这两个“真实”便把不同类的感官功能沟通了。

作者在感觉上的体验是细腻而丰富的。

这一句也恰恰说明“人在景中[l1] ”。

    五、请学生自己赏读并讨论第5、6自然段段:

    欣赏的重点可放在对某些字词的品味上,也可以研究一些极有感情特色的比喻句上:

    1、“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泻”字精确在哪儿?

    2、“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这里的比喻与拟人,准确形象,但不能给人以美的享受,作者为什么不割爱呢?

    六、小结全文:

本文写夜游的动机、夜游的联想。

从出门到回家,叙述线索清晰而有变化,结构自然严谨。

写景层次分明而富有特征,朦胧的景色与淡淡的喜悦和哀愁交融在一起。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语言优美、凝练而传神。

运用比喻、联想、衬托等手法把景象表达得极其真切而富韵味。

    七、布置作业:

自由命题写一篇情景交融的散文,要求运用通感的修辞方法,在选用动词与叠词上下点功夫。

 

    教学后记:

    《荷塘月色》的感情如何理解?

《荷塘月色》是一篇借景抒情散文。

其写景特点值得我们学习,写荷塘上的月色,写月光下的荷塘,相当成功。

至于抒情是抒的什么情?

历来有不同的看法。

有的认为表现了愁闷的心境,有的认为表现了闲适的心情,有的认为表现了对现实的不满的愤激之情,有的认为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等等。

你认为表现的是什么样的情感呢?

 

    我认为作者表现的情感是复杂的,既有淡淡的忧愁,又有淡淡的喜悦。

低调情绪笼罩着全文,如作者心里不宁静,路是幽僻、幽静的,云、月是淡淡的,树色是阴阴的。

蝉声与蛙声虽热闹,但与“我”无缘。

不满现实,但又不得不回到现实中来。

至于喜悦,课文开头忽然想到日日走过的荷塘,“总该有另一番样子吧”,于是欣然前往。

通向荷塘的小路,往日阴森森的,“今晚却很好”,便觉得自己是个“自由的人”了。

到了荷塘,心系美景,暂得自由,怡然自得之情顿生。

于是,由赏景想到古人采莲那个“热闹的季节”“风流的季节”,淡淡喜悦之情也是笼罩在全文的。

《故都的秋》优质课教案

授课人:

张小乐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本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 情景一体”的艺术手法,学会从景物描写中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联系文中所写的五幅秋景图,体会散文“形”“神”合一的艺术特色;

能力目标:

1.掌握鉴赏散文的一般方法;

2.让学生初步掌握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作方法;

情感目标:

1.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

2.深入领会文中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音,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

体会本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 情景一体”的艺术手法,进一步体会散文“形与“神”的辩证关系。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在景物的细致描写中融入的情感。

教学方法:

1.阅读感知法;

2.引导讲授法;

3.讨论探究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想:

通过分析五幅画面中的景物描写,领会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体会

作者的情感,并学习课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表现手法,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步骤:

一.    导入:

有人说“秋是四季中意蕴最丰富的一个季节”。

秋天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

从古到今,关于“秋”的诗文,可谓数不胜数。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秋日里,毛泽东读到的是壮丽!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想到的是时光飞逝、壮志难酬的悲凉!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读到的是漂泊的孤独与苍凉!

美学家说,“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个心灵的世界”。

 这一节课呢,我们就通过学习《故都的秋》,来一起走进郁达夫的心灵世界!

二.知人论世:

1.作者简介:

郁达夫(1896~1945),现代作家。

浙江省富阳县人。

三岁丧父,幼年生活贫困。

1913年(17岁)留学日本,在异国生活的十年,是他饱受屈辱和歧视的十年。

后来又经两度婚姻失败,再有两次丧子之痛。

在个人性格方面,他抑郁善感。

他在日本曾广泛涉猎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

在日本时就接受十月革命的影响,甚至和郭沫若、成仿吾一起参加抗日活动。

1921年,先生的处女作《沉沦》(自传体小说,表现出了浓郁的抑郁、孤僻的个性特征)问世,由于“惊人的取材和大胆的描写”震动了当时的文坛。

1922年毕业回国,从事文学创作活动,与郭沫若、成仿吾等组织了“创造社”并曾在北京大学、武昌师范大学、中山大学任教。

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抗日战争爆发后,赴武汉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并到新加坡积极宣传抗日。

后流亡到苏门答腊。

终究,因他的坚持不停的抗日,1945年9月,先生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于苏门答腊。

先生是值得我们怀念的一个富有才情并有爱国情怀的作家。

      

郁达夫提倡“静的文学”,他写的多是静如止水的遁世文学。

另外,他还主张“文学作品,都是作者的自叙传”,所以,他的作品体现着极强的“主观色彩”。

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茫茫夜》等,在不同程度上揭露了旧社会的罪恶,向封建道德大胆挑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但也带有颓废情绪。

散文以游记著称,情景交融,文笔优美,自成一家。

2.背景简介:

从1921年到1933年4月,郁达夫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

1930年以来,上海是一个国民党反动派白色恐怖笼罩下的所在,甚至国民党反动派在杀害“左联”五位青年作家的同时也警告了先生。

于是,曾经参加“左联”等进步组织的先生迫于政治迫害和经济压力,1933年4月,先生从“文化战场”上海移居杭州。

1936年2月离杭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三年。

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得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

在游山玩水过程中,他写了许多游记,这是他在这段时期创作的主要收获,为我国现代游记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1934年7月(此时的中国,连年战乱,民不聊生,郁达夫也是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满受人生愁苦和哀痛。

因此,作者描写的心中的“悲凉”已不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对整个人生的感悟。

)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三.        解题:

1.           方法传授:

  鉴赏散文的标题可获得两点信息:

     一。

描写对象;

     二。

可粗略感知作者的情感。

  2.解题:

  “秋”明确描写的内容,“故都”两字指明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也暗含着一种文化底蕴,题目明确而又深沉。

(可联系2007,2008年高考现代文阅读题目)。

四.        明确学习目标:

1.理解本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 情景一体”的艺术手法,学会从景物描写中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联系文中所写的五幅秋景图,体会散文“形”“神”合一的艺术特色;

3.掌握鉴赏散文的一般方法。

五.整体感知课文:

1.请一名同学朗读第一段,其他同学找出文眼是哪句话。

明确:

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得来的清,来的静,来的悲凉。

2.故都的秋的特点是什么?

明确:

清,静,悲凉。

3.快速浏览课文,文章哪几段集中描写了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

明确:

3~~11自然段。

4.速读3~~11段,在这一部分中,作者是通过哪些主要景物的描写来表现“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

明确:

第3段:

秋花;第4段:

秋槐;第5段:

秋蝉;第6~10段:

秋雨;第11段:

秋枣。

六:

具体研习秋花图(重点):

1.请一名同学朗读第3段;

2.分组讨论:

思考这一幅画面是如何体现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的?

作者如何把景与情结合起来,达到情景交融的目的的?

(提示:

1.注意所选景物的特点;2.所用的表达技巧。

明确:

破屋----不去住三星级宾馆,租人家一椽破屋。

一是因为没钱;二是避开了喧嚣与富贵,画面的背景透着清,静;三是破屋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萧条,荒凉,冷落,衰败)是北京古城历史感,沧桑感,沉重感,衰败感的象征,作者住破屋,每天面对着破壁腰,他想到更多的是这个古城的过去,而不是现在。

浓茶----他为什么和浓茶,而不喝有淡淡清香的淡茶?

浓茶有一种浓厚的苦味,他在品尝茶的这种浓厚的苦味的同时,有没有一种在品尝自己这种有点悲凉的人生的感觉?

很高很高得碧绿的天色----当天很高的时候,给人一种旷远,明净高爽,无半点纤尘之染的感觉,突出了清,静;

青天下驯鸽的飞声----反衬,连细微的声音都听得见,突出了周围环境的寂静,也是一种心的宁静;

细数丝丝阳光----画面中的人早晨起来无事可做,细数日光,静对蓝朵,显得清闲,也有一丝落寞;

静对懒惰,蓝色白色为佳----牵牛花本来是五颜六色的,作者笔下却只有蓝色白色,冷色系,突出清和悲凉;

疏疏落落的秋草----象征生命的衰竭与凄凉,且文人本来就又悲秋情结,作者这时思想苦闷,创作枯竭,内心孤独,冷清,有一种淡淡的悲凉。

七.简单分析其他四幅图画是如何体现清,静,悲凉的:

1.秋槐图:

写槐树不写其高大挺拔,而写其落蕊,看到落蕊,给人一种“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悲凉;且“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突出了静;

2.秋蝉图:

写秋蝉衰弱的蝉声,这本身就是一种悲凉;

3.秋雨图:

“一层秋雨一层凉”;

闲人闲话秋风秋雨,更觉悲凉,落寞;

4.秋枣图:

秋天本来是成熟的季节,但作者笔下的枣子却是“淡绿微黄”,是青涩的,不成熟的;而且枣子的背景是“尘沙灰土”,也是不明朗的,给人一种悲凉的感觉。

小结:

作者选材零碎,他着力刻画的五种景物,它们之间并没有明显的时空关系,却能相提并论,因为它们都是由“清,静,悲凉”贯穿起来的。

八.难点探究:

故都的秋景即使在作者所处的时代,也有明艳之色,也有繁闹的景象,作者为什么避而不写,只赞美清、静、悲凉的故都之秋呢?

这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此文写于1934年,当时中国遭受连年战乱,山河破碎,民不聊生,诗人也饱受颠沛流离之苦,加之个人性格抑郁善感,面对祖国大好山河被破坏,作者一方面赞美故都的秋,一方面也流露出深远的忧虑和孤独感。

法国批评家说“文章像人”中国人说“言为心声”,又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可见郁达夫将个人的不幸遭际和动荡的社会现实都融入到了故都的秋景之中。

清、静、悲凉的故都之秋正是作者忧郁、孤独心境的折射。

写作特色:

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

九.本文的“形”是什么?

“神”是什么?

形神的结合点是什么?

      形——五幅秋景图;

       神——神往眷恋之情;

                忧思落寞之感;

         结合点——清,静,悲凉。

十.课堂总结:

   本文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并流露出深沉的忧思和孤独感。

十一.课堂练习:

习题1、作者写对故都的秋的怀念时,重点写了住在最平凡的“皇城人海”中的“一    椽破屋”时的所见所感,而对于“陶然亭”等名胜只是一笔带过。

这样写的原因是(  C  )

A、作者想尝试那种宁静的平凡生活。

B、“陶然亭的芦花”等景物不能体现故都的秋的特点,没有秋味。

C、作者没有去过陶然亭,所以不知道那儿的景色如何。

D、选择这样的地方写更能体现出北国之秋“清、静、悲凉”的特点,符合作者要表达的思想。

习题2、下列对《故都的秋》一文所作的分析,说得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D   )

 A、描绘了故都的槐树、红叶、秋风、秋雨等秋色,抒发了作者健朗、深远、    充实的思想感情。

 B、描写了北国的枣树、秋蝉、残荷、秋叶等客观景物,抒发了作者凄凉、憔悴、沉沦的心境。

 C、描写了北国的秋色及人的活动,对“秋”发表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字里行间透出了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受。

 D、描绘了故都的秋色,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貌,抒发了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流露了深远的忧虑和孤独感。

十二.布置作业:

【必做】

  1.搜集并整理鉴赏写景散文的资料。

【选做】

  2.比较读本上作者的另外一篇《北平的四季》和老舍的《想北平》,看看各有哪些特色,写鉴赏性片段200字左右。

附:

板书设计

                       

       

      秋花图

     秋槐图      清     神往眷恋之情

     秋蝉图      静      忧思落寞之感

     秋雨图      悲凉

     秋枣图             

《囚绿记》教案之二

教学目标:

1.联系当时的社会环境,明确作者在抒写对绿的挚爱之情中,表达对生命的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的歌颂。

2.学习本文借物抒情的写作特色。

3.巩固把握散文主旨的一般方法:

从品味关键句——凝聚着作者感情体验和理性思考的语句入手。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在阅读中明确“绿”的象征意义,而不只是结论的传递。

教学方法:

从圈划、品味凝聚着作者感情体验和理性思考的语句、含有言外之意的语句入手,把握本文的主旨,提高感悟能力。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欣赏一组图片:

1.轻轻雨水浓浓绿意2.信步满绿小路3.漫步绿野丛中4.徜徉清澈绿池5.倾听绿野清泉。

绿呈现给我们的是:

一份生机,一份希望,一份诗意。

绿给了我们无限的情怀:

1.垂钓绿湾春,春深杏花乱。

(储光羲)2.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高骈)3.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4.杨柳满长堤,花明路不迷。

画船人未起,侧枕听莺啼。

(张宁)

     现代著名散文作家陆蠡又给了我们一份何种别样的绿意,请大家一起跟着陆蠡随绿漫步。

二.作者简介。

陆蠡(1908—1942),原名圣泉,浙江天台人。

陆蠡是现代文学史上卓有成就的散文作家。

他以散文诗集《海星》步上文坛,崭露头角。

后来又出版了散文集《竹刀》和《囚绿记》。

三.感知全文(品一品、悟一悟)

1.结合题目分析作者为什么要囚绿呢?

——绿色是多宝贵的啊!

2.哪些语言直抒了他对绿的爱意呢?

——第5-7段,分段朗读。

注意以下语言的情感

绿是生命,是希望,是慰安,是快乐。

把心等焦了,

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

急不暇择的心情即使一枝之绿也视同至宝,

绿叶和我对语,

我了解自然无声的语言,正如它了解我的语言一样。

3.我们不仅能从正面的抒情中看到了作者喜爱绿,还能从侧面的描写中看到他对绿的执着?

——住宿条件:

潮湿,简陋,暴晒时间长,炎热。

选择:

瞥见这绿影,毫不犹豫地决定,惊奇

4.这分执着的珍爱必然引发极细致的欣赏,但欣赏的似乎是常春藤外在的生长,其实更欣赏的是绿的生命,绿的希望。

而这欣赏最终演变成了自私的占有。

作者要用绿色来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

到此我们会发现作者在前文就说自己疲累、孤独,联系起来我们不觉奇怪吗?

抑郁有何深意?

——知时论文,知人论文。

联系13段的卢沟桥事件。

(1).写于抗战爆发之后,写作者在上海“孤岛”时期,怀念在北京的一段生活。

(2).1935年作者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编辑,上海沦陷后,他留沪主持该社工作。

1942年4月13日,因出版抗日小说,被捕,刑审数月,受尽酷刑,英勇不屈。

日本人曾提审陆蠡,问:

“你爱国吗?

”“爱国。

”“赞成南京政府(按:

指汪伪政权)么?

”“不赞成?

”“依你看,日本人能不能征服中国?

”“绝对不能征服!

”日本人勃然大怒,给他上了酷刑。

抑郁的深意?

——民族的苦难,国人的囚禁

5.这绿色囚得住吗?

——一叶,一须,都朝着原来的方向

永远向着阳光生长

6.绿的深意  (象征)

——“绿”是永远向着阳光,永不屈服黑暗的象征。

“绿囚”象征着永不屈服于日寇铁蹄的中国人民。

四.归纳思想,总结思路。

1.主旨:

通过窗前的一株不屈于黑暗而永向光明的常春藤的描写,抒发了自己对光明与自由的向往之情。

2.以一株常春藤为线索,围绕绿来组织全文。

爱绿—囚绿—释绿—思绿

五.拓展延伸

1.不应凋零的绿叶

①台湾著名作家----三毛因丈夫遇难无限郁闷,用粉红色的丝袜缠到自己的脖子上……

②中国天才青年诗人---海子在诗歌和人生的理想幻灭后,万念俱灰,把头枕在冰凉的铁轨上……

③20世纪美国最伟大的小说家.1946年,因高血压、糖尿病、皮肤癌,精神抑郁症,海明威健康每况愈下。

他开始变得异常烦躁,尝到了自我怜悯的痛苦。

终于在1961年7月2日,用双筒猎枪伸进嘴里扳动了扳机……

④茨威格1942年2月22日,享有世界声誉的奥地利作家伟大的反法西斯斗士最终无奈于它的猖獗,在目睹他的“精神故乡欧洲”的沉沦后,与其夫人在里约内热卢双双吞下剧毒药物……

⑤荷兰天才画家----印象派大师---文森特.凡高因爱情的挫折、生活的残酷用手枪对准自己的心脏……

自杀者的共同特点:

对自己对人生都失去了希望。

2.永不屈服黑暗的绿叶

①司马迁,受宫刑,却能忍受这世间最大的耻辱,因为他心中有未完成的《史记》。

②史铁生,北京市人,“文化大革命”初期响应号召由北京赴陕西务农,因积劳致残下肢瘫痪,后返回北京,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