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畜传染病学.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652663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93 大小:102.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家畜传染病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3页
家畜传染病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3页
家畜传染病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3页
家畜传染病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3页
家畜传染病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家畜传染病学.docx

《家畜传染病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家畜传染病学.docx(9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家畜传染病学.docx

家畜传染病学

家畜传染病学

绪言

一、定义、任务、地位

家畜传染病(InfetiousDiseaseofDemesticAnimals)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的一类危害严重的畜禽疾病。

家畜传染病学是研究畜禽传染病的发生、发展、流行的规律和终止的条件,以及预防、控制及扑灭这些传染病的方法的科学。

本学科内容分总论和各论两大部分

总论是研究畜禽传染病的发生、发展、流行和终止的一般规律以及预防,控制和扑灭畜禽传染病的一般措施;

各论是研究各种畜禽传染病的分布情况、病原特性、流行特点、发病机理、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诊断和防制(治)措施等。

家畜传染病学是一门应用性强的兽医临床骨干课程,尤其是集约化经济动物生产对该学科的依赖性更大,本学科与兽医学中的微生物学、免疫学、病理学、临床诊断、流行病学、药理学、生物统计学等有密切的联系,是学习好本课程的支撑内容。

二、家畜传染病的危害

传染病在兽医五大临床病中所占的位置最重要,尤其是集约化饲养经济动物,据统计传染病占死亡畜禽的67~69%,近年来由于集约化饲养和国际贸易的增加,传染病的危害更为复杂和严重。

1.引起畜禽大规模发病死亡

牛瘟:

十九世纪南美洲,九百万头死剩几百头;

我国96年畜禽死亡率,较发达国家高出一倍多;

猪10~12%、牛3~5%、羊7~9%、鸡20~30%。

2.生产性能下降和产品降级

3.影响国际贸易

我国猪饲养量为世界之最47%,而出口量仅1%。

4.威胁人民身体健康

布病、结核、炭疽等、疯牛症,E.coli,O157H7禽流感、口蹄疫等。

5.造成资源浪费

三、现状和展望

家畜传染病的控制和消灭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兽医工作的重要标志。

各国消灭畜禽传染病的数目:

丹麦18种、法国8种、德国6种、美国13种、澳洲7种、中国2种、英国10种前苏联6种

我国的现状成绩:

1.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建立起基本完善的各级指挥控制、监督、生产、研究机构;

2.制定法规、法制管理

《家畜禽防疫条例》、《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

3.加强基础和应用研究:

诊断、疫苗、药物、防疫措施

4.各地制订中长期疫病控制扑灭规划

5.取得成就:

消灭两疫病:

牛瘟、牛肺疫

烈性疫病得以控制

常见的疫病有应对的办法

问题:

1、国内外交流频繁,新疫病出现;

2、生产模式的改变,老问题新表现;

3、病原体基因变化,新菌毒株出现;

4、条件性病原造成生产损失大

家畜传染病的传染过程

一、感染和传染病的概念

感染:

病原微生物侵入动物机体,在一定部位定居增殖,从而引起机体一系列的病理反应的过程。

显性感染:

病原侵入机体定居增殖引起一系列病理变化,并出现一定临床症状。

隐性感染:

病原侵入机体定居增殖引起一系列病理变化,但不出现临床症状。

抗感染免疫:

病原微生物不能进入动物机体,或进入机体后不能定居增殖,从而不能引起机体病理反应。

也就是机体对病原有抵抗力。

感染的发生与否主要是病原致病力与机体的抵抗力这对矛盾相互斗争的结果,而双方力量的对比是互动可变的。

防病治病的本意是“扶正祛邪”,正是促进这对矛盾互动的结果。

传染病:

由病原微生物引起,有潜伏期和特征临床表现,并有传染性的疾病。

也就是显性感染。

传染病的共同特征:

1、由病原微生物与动物机体相互作用引起;

2、有传染性和流行性;

3、被感染机体发生特异性反应(免疫学诊断);

4、耐过动物获得特异性免疫(免疫预防);

5、有潜伏期和特征临床表现。

二、感染类型

1、按来源分:

外源性感染:

病原从体外侵入动物;

内源性感染:

当动物体质下降,体内存在的病原生长引起感染。

2、按病原种类分

单一感染:

由一种病原引起的感染;

混合感染:

由两种及以上病原引起的感染;

继发感染:

感染一种病原后由于动物抵抗力下降又感染其它病原。

3、按临床表现分:

显性、隐性、消散型(一过型)、顿挫型、温和型;

消散型感染:

开始症状较轻,特征症状末出现即行恢复;

顿挫型感染:

开始症状较重,但特征症状末出现即行恢复;

4、按感染部位分:

全身感染:

动物抵抗力较低,病原冲破机体的防御屏障,向全身扩展,引起全身症状,有菌血症、病毒血症、毒血症、败血症、脓血症、脓毒败血症表现。

局部感染:

动物抵抗力较强,病原局限于一定部位增殖引起病变。

5、按典型否分:

典型、非典型。

6、按良性程度分:

良性感染(病死率低);恶性感染(病死率高)

7、按病程长短分:

最急性、急性、亚急性、慢性。

8、病毒持续性感染:

动物处于长期病毒感染状态;

慢病毒感染:

动物感染病毒后缓慢发展,最后常引起死亡。

三、传染病的发展阶段

1、潜伏期:

由病原侵入机体定居增殖至动物出现临床症状止

(1)不同疾病潜伏期差异较大,同一疫病不同个体病例亦差异,因病原数量、毒力、个体、环境、状况等致。

(2)潜伏期短——急性病,较急、重,传播快;潜伏期长——较轻缓,病况、流行差异大;

(3)潜伏期动物可排菌(毒),应注意;

(4)根据潜伏期的长短可指导疫情分析和防疫措施制定

2、前驱期:

从发病出现症状起至特征症状出现前,为疾病征兆阶段;

3、明显期:

疾病高峰期,特征症状逐步出现,具诊断价值;

4、转归期:

疾病进一步发展,或恶化致动物死亡,或抵抗力增强逐渐康复,症状渐减,病变渐消,功能渐恢复,但在一定时间内带菌(毒),应注意。

家畜传染病的流行过程

一、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

从个体感染发展到群体发病的过程亦即传染病的流行,病原从感染的个体排出,循一定的途径,传至另一易感的个体感染发病,如此反复,一传十,十传百,即成流行。

传染来源、传播途径、易感动物为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缺一不可。

(一)传染来源

某种传染病的病原体在其中寄居、生长、繁殖,并能排出体外的动物机体。

传染来源包括

1、患病动物:

发病期的动物一般排出的病原最多,是重要的传染源;

2、病原携带者:

指外表无症状,但体内携带并能排出病原的动物。

其病原排出一般不及患病动物,但因其外表无症状,故为危险的潜在传染源;

病原携带者包括:

(1)潜伏期、恢复期病畜:

多数疫病,在潜伏期、康复期都有为期不等数量不等的带菌(毒)、排菌(毒)现象;

(2)健康带菌(毒)者:

指未患病但体内携带有并能排出病原的动物,多见“条件性”病原,如多杀性巴氏杆菌、大肠杆菌、丹毒杆菌等;

(3)人兽共患病的病人:

如结核、布氏、钩体、流感、炭疽等病原,可通过病人传给家畜。

传染来源可通过自身的各种分泌物和排泄物排出病原,但以感染部位相关的途径排出为主,全身性感染可多途径排出。

(二)传播途径

病原体从传染源排出,重新侵入易感动物所经过的途径。

包括病原排出途径、外界停留位置和侵入门户。

不同的病原体寄居不同的组织器官,决定了病原体侵入和离开动物体的途径,以及在外界停留的位置,如喘气病:

呼吸道寄居,经呼吸道侵入和排出,主要停留于飞沫与尘埃中;又如仔猪黄痢,消化道感染,经消化道侵入和排出,停留于粪便及其污染物中。

一般以系统定位感染的疫病,以该系统感染和排出;而全身感染的疫病,因病原的组织泛嗜性,可经多途径排出和入侵。

传播途径分为两大类

水平传播(直接接触传播间接接触传播);垂直传播

1、水平传播:

传染病在群体之间或个体之间以水平形式横向平衡传播;或可理解为在同一世代或基本同一世代个体中传播。

(1)直接接触传播:

在没有外界因素参与下,病原体通过传染源与易感动物直接接触(交配、舐咬等)引起的传播方式;狂犬病为典型,以此为主要传播方式的病例不多;该方式以一个传给一个为特点,有明显的传播链。

(2)间接接触传播

在外界因素的参与下,病原体通过传播媒介使易感动物发生感染的方式。

传播媒介:

从传染源将病原体

传给易感动物的各种外界因素。

常见的传播媒介:

飞沫、尘埃:

经空气传播;污染的饲料、饮水、土壤传播;活的传播媒介体:

非本动物、人、昆虫、野生动物。

大多数传染病以间接接触传播为主,同时亦可经直接接触传播,这种传染病称接触性传染病。

2、 垂直传播:

传染病通过胎盘、产道等途径由母代传播给子代的方式。

水平传播和垂直传播均能传播的方式称“Z”型传播。

(三)易感动物(畜群易感性)

指动物抵抗力的反面,即动物对病原的易感性。

易感动物的比率与疫病流行的程度直线相关。

易感性主要由病原的数量、毒力和动物群体因素两方面因素构成

易感性之动物群体因素:

1、畜群内在因素:

不同种属、不同品系、不同年龄;

2、畜群外在因素:

饲料营养水平、畜禽生活环境,畜体生理机能能否体现为关键。

3、特异性免疫状态:

母源抗体水平、免疫接种情况、新老疫区的差异。

畜群个体通过各种途径获得特异免疫达70~80%,流行得以抑制;新生个体或引进个体比例增大达到一定比例时,流行即再度发生。

二、疫源地与自然疫源地

传染源具有传染性,传染源所经过的地方、畜舍、接触的水、饲料、物品等因可能粘有其排泄分泌物亦同样有传播疫病的可能性。

存在传染源及其排出的病原体的地方称为疫源地。

疫源地的含义较传染源广泛得多,包括了传染源活动过的地方和接触过的物品。

范围较少的、传染源活动较为集中的地方称为疫点,如一栋畜舍或一个自然村;范围较大的、由多个疫点连成片的称为疫区。

疫区的周围称为受威胁区。

疫源地的控制和消除其传染性,是控制疫病流行的重要工作。

疫源地的消灭、疫区解除封锁的条件:

最后一个病例消除(死亡、痊愈、或处理)、所有易感动物经过本病最长的潜伏期未有新病例出现、环境经过终末大消毒、血清学检疫均为阴性。

某些疫病在没有人和家畜参与的自然环境下,也可通过其传播媒介和易感动物(主要为野生动物)造成流行,并长期在自然界循环延续,只有当一定条件下才传给人畜,称自然疫源性疫病。

自然疫源性疫病有独立的生态系统,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下流行,但当人类拓荒探险等活动介入其生态区域后,可传给人畜。

人畜共患的自然疫源性疫病很多。

自然疫源性疫病存在的地方称为自然疫源地。

在荒野开办大型畜牧场时应特别注意。

三、流行过程的某些特征:

(一)流行过程的表现形式

根据疫病的传播速度、范围大小、发病率等流行强度表征,可将疫病流行分为四种形式:

1、散发性(sporadic):

发病不多,零星发病)

原因:

群体免疫水平高;隐性感染比率大;特殊的传播条件;

2、地方流行(endemic,enzootic):

有明显的地区流行性,规模较小;

3.流行性(epidemic,epizootic)

某疫病在某地区一定时间内发病率比平常多。

流行性疫病流行强度较大,需加防范。

“爆发”(outbreak)为一不大确切的词,常指某疫病在某地短期内出现较多的新病例。

4、大流行(pandemicpanzootic):

规模和强度非常大,流行快、范围广,流行数省,数国,甚至数洲。

(二)流行的季节性和周期性

季节性:

某疫病在某季节明显流行。

原因:

季节气候对病原体、传播媒介、动物的活动及抵抗力的影响。

周期性:

疫病的流行——平缓——再流行。

原因:

易感个体比例增大。

四.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

(一)自然因素:

1.作用传染源:

地理条件限制(天然条件);季节变化的影响:

隐性→显性(抵抗力);自然疫源性

2.作用传媒:

吸血昆虫;日光与干燥;洪水与

3、作用易感动物

季节性抵抗力、应激因素

4、作用病原体

夏天:

有利细菌冬天:

有利病毒

(二)社会因素:

社会制度;生产水平;经济文化;科技水平;法规法治

家畜传染病的防疫措施

一、防疫工作的基本原则与内容

(一)基本原则

1.健全机构、协调配合、统一行动

建立健全各级防疫机构,农、商、外贸、运输、卫生各行业系统协调配合、统一部署行动;

2.预防为主,综合防制,防重于治;

3.依靠党政和群众,严格执法、因地制宜、常备不懈。

(二)基本内容:

养、防、检、治,针对“三环节”,分“轻重缓急”

1.平时的防疫措施

(1)加强饲养管理、卫生消毒、增强抗病力;自繁自养、全进全出,减少疫病传播;

(2)拟定、执行免疫计划;

(3)杀虫、灭鼠、粪便无害化处理;

(4)加强检疫,杜绝传染源;

(5)了解动态,制定规划,提高防范能力。

2.发生疫病的扑灭措施

(1)及时发现、诊断、上报疫情、知会友邻;

(2)检疫、隔离、封锁、消毒

综合措施;

(3)紧急免疫接种;

(4)合理治疗;

(5)死亡淘汰病畜的合理处理。

二.疫情报告和诊断

(一)疫情报告内容:

危害严重的传染病法规规定的传染病可疑新的人兽共患病

1.尽快上报,烈性、重要疫情24小时内上报;

2.隔离、封锁、消毒;

3.合理处理病畜、等待上级派员处理;

4.通知友邻。

(二)家畜传染病的诊断

1.临床诊断2.流行病学诊断3.病理学诊断4.微生物学诊断5.血清学诊断6.变态反应诊断7.分子生物学诊断

1.临床诊断:

临床症状观察收集血粪尿常规检查病例综合分析

2.流行病学诊断:

①本次流行情况调查:

时间、地点、范围、速度、畜种、年龄、性别;②疫病来源调查有否过往史?

情况?

处理?

周边地区有否流行?

有否引进可疑畜禽?

③传播途径、方式调查④当地自然经济、生产、防疫状况

感染某传染病的家畜头数

感染率=×100%

检查总头数

发生某病的动物数

发病率=×100%

同期畜群中动物总数

因某病死亡头数

病死率=х100%

该病患畜总数 

因某病死亡头数

死亡率=х100%

同期某动物总数

3、病理学诊断:

肉眼、显微

全面系统观察病变,

综合病例发现特征,

采取病料及时送检

病理学诊断有重要的示病价值

4.微生物学诊断有重要诊断价值,但注意:

混合、继发感染及带菌现象

①病料采集:

新鲜(濒死或刚死),无菌操作.取富集病原部位,如病变明显部位,病变不明显者可分别收集各系统病料;多取几例

低温保存、尽快送检注意自身保护

②病料涂片染色镜检:

病原形态特征者有诊断价值形态特征、鉴别染色、免疫电镜

③分离培养鉴定:

形态特征、培养特征、生化特征

④动物接种试验:

本动物、试验动物

5、血清学诊断:

可检查抗体、抗原

多用于回顾性诊断及隐性慢性感染诊断

沉淀反应:

环状沉淀、絮状沉淀、琼脂扩散、电泳(免疫,对流)凝集试验:

直、间接凝集,协同凝集,血球凝集-凝集抑制(HA-HI)

补体有关试验:

与活体、活细胞有关试验:

毒素-抗毒素;中和试验;调理吞噬

免疫标记试验:

荧光抗体,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放射免疫单克隆抗体技术

6.变态反应诊断:

以变应原检测致敏个体的反应,属迟发性变态反应。

7.分子生物学技术诊断。

核酸杂交技术:

核酸探针技术

核酸扩增技术:

PCR相关技术

核酸分析技术:

电泳、酶切、指纹图、序列分析.蛋白分析技术:

蛋白印迹、蛋白指纹

三.检疫

用各种诊断方法,对畜禽及产品进行疫病检查,并采取相应措施防止疫病的发生和传播

检疫对象

各种动物:

禽畜、经济动物、实验动物、野生观赏动物、鱼、胚、卵。

动物产品:

皮毛、蛋、奶、肉、骨、粉。

运输包装工具:

车、船、飞机、垫料、饲料、工具。

检疫范围

生产性检疫

观赏性检疫

贸易动物检疫

非贸易动物检疫-----邮寄、展品、援助、赠送、旅检、过境检疫

检疫分类

1、产地检疫:

生产检疫、集市检疫、收购检疫

2、运输检疫:

防止大范围传播,水、陆、空检疫

3、口岸检疫:

进出口贸易、旅检、邮检、过境检疫

疫病对象

国家规定检疫对象

我国没有、危害大、难控制、人畜共患、、、、贸易双方拟检疫病、

生产影响大的疫病

四、隔离和封锁

(一)隔离:

发生疫病时,为防止病原扩散,对病畜、可疑病畜限制活动。

病畜:

严格隔离、扑杀淘汰、环境消毒、治疗;

可疑病畜:

未发现症状,但与病畜及其污染物有过明显接触;限制活动、检疫、紧急免疫、消毒

假定健康动物:

加强防范、紧急接种、分散转移。

(二)封锁:

发生烈性、危害性大的疾病时,为防止扩散,应立即上报,对疫区实施封锁。

封锁的原则:

早、快、严、小

1.由政府、军警部署划地封锁,禁止进出,控制人、畜、物流动

2.扑杀病畜和可疑病畜,无害化处理

3.停止畜产品贸易

4.严格消毒

5.紧急免疫假定健康动物疫区解封条件:

最后一病例处理后,经该病最长潜伏期无新病例出现,经彻底消毒方可,但限制动物活动范围。

 

受威胁区措施:

1.紧急接种,建立免疫带;

2.禁止从疫区购进畜产品及易感动物进入该区;

3.加强检疫,密切监测。

 

五、传染病畜的治疗

可经治疗减少经济损失;

危害大、无法治愈、经济价值低的,应予淘汰。

(一)对因治疗

1、特异性疗法:

高免血清,高免卵黄液,病愈血清,宜早

2、抗生素疗法:

注意:

适应症、剂量、疗程、用药途径、联合用药、轮替用药、药物残留

3、化学疗法:

璜胺类

抗菌增效剂:

甲氧苄嘧啶(TMP),二甲氧苄氨嘧啶(DVD)

硝基呋喃类:

痢特灵、呋喃嘧啶作用强、毒性大;

其他:

痢菌净、甲硝唑、喹乙醇、喹诺酮

抗病毒药物:

盐酸吗林胍、病毒唑、金刚烷氨

4、中兽医疗法

(二)对症疗法

加强护理、对症治疗;

治疗原则:

早期治疗与预防相结合

对因对症治疗相结合

中、西医疗法相结合

六、消毒、灭虫、灭鼠

(一)消毒:

用各种化学物理的方法,杀灭、减少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是控制疫病传播的一项措施。

预防性消毒:

平时常规性消毒,包括畜群、畜舍、用具、空间,减少病原的浓度,杀灭一般性病原体。

随时消毒:

发生疫病的时候,为及时将病畜排出的病原体杀灭,而采取的反复多次的消毒措施。

终末消毒:

疫情平熄,病畜痊愈或死亡,解除封锁之前,为消灭可能残留的病原所进行的全面彻底大消毒。

消毒的方法

1.机械性清扫

2.物理消毒法

3.化学消毒法

4.生物热消毒

1.机械性清除:

清扫、冲洗、通风,机械性清除杂物中的病原

2.物理消毒法:

阳光、干燥、紫外线

人工紫外线:

2537Å最强,较阳光强50倍

其特点:

(1)穿透力弱,只作空间、表面消毒;

(2)消毒距离不超过2m,强度2w/㎡,时间30分钟以上;

(3)对皮肤粘膜尤其眼睛有害。

高温:

火焰烧烤:

最彻底,污染物烧毁,畜舍喷火消毒;

煮沸消毒:

用具消毒;

蒸汽消毒:

实验用品的消毒,专门设施消毒。

3.化学消毒法

•最常用的消毒法,常用于栏舍、环境、空间、用具、畜体等消毒。

•理想消毒剂的要求:

杀菌力强、有效浓度低、作用快、性质稳定、易溶于水、不易受有机物影响、对人畜无害、价廉、使用方便。

•影响消毒剂效果的因素:

病原抵抗力,药物浓度,作用温度、时间,介质环境(PH值、有机物),消毒剂相互拮抗。

常用消毒剂:

碱性消毒剂杀菌、杀病毒力强,有腐蚀性,用于环境场地消毒;

氢氧化钠:

1~2%,加热效果更好,烈性病原用3~4%;

石灰乳:

生石灰(氧化钙)与水1:

1配成熟石灰,再配成10%~20%乳液,作用相当于1~2%NaOH;

注意:

陈旧熟石灰比生石灰干粉差,甚至无效。

碳酸钠:

4%,热效果好,常用于器械消毒;

草木灰:

20%乳液,相当于1%NaOH。

•氯化物消毒剂:

有氧化与氯化双重效果,杀菌效果好,对人畜有一定刺激性和毒性,广泛用于环境污染物消毒。

•漂白粉:

又称氯化石灰,5%溶液可杀死一般病原,10~20%可杀死芽胞;

•次氯酸钠:

作用似漂白粉,电解NaCl而成;

•其他:

“消特威”等商品化含氯消毒剂。

•醛类消毒剂:

杀菌(毒)力强,作用快,刺激性强,对人畜有害,环境消毒。

•福尔马林:

36%(w/v)甲醛溶液,2~4%环境消毒,有机物易影响其效果。

空间熏蒸:

12.5~50ml+30克高锰酸钾/m3

•戊二醛:

商品是其25%(w/v)水溶液,常用2%环境消毒,较贵。

•复合醛:

新一代高效安全消毒剂

•酸性消毒剂

过氧乙酸:

毒性低,效果好,可用于畜体消毒,腐蚀金属,0.5%畜舍消毒,0.01~0.5%物品表面消毒。

•表面活性剂:

季胺盐类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破坏膜样结构而杀菌,对病毒作用力弱,安全,毒性低,易受有机物影响。

新洁而灭,洗必泰,百毒杀等。

•碘伏(复合碘):

表面活性剂与碘的络和物,作用更强。

•酚类消毒剂:

凝固蛋白而起杀菌作用,消毒力相对较弱,有一定毒性,苯酚、来苏等为传统产品,现较少用。

•复合酚:

41~49%酚+22~26%醋酸。

常见商品:

农福,农乐,消毒灵,菌素敌,宝康。

•环氧乙烷:

消毒力、穿透力强,较好的气体消毒剂,皮毛熏蒸可杀死炭疽芽胞,但易燃易爆。

0.4~0.8kg/m3,作用12~48小时,15°C以上。

•乙醇:

表面消毒,70%,杀菌。

•高锰酸钾:

0.1%表面消毒。

4.生物热消毒

垫草,粪便堆沤,厌氧菌发酵产热达70°C,可杀死病菌繁殖体。

(二)杀虫

蚊、蝇、虻、蜱是重要的传播媒介,杀虫在控制疫病传播中有积极意义。

1.物理杀虫法:

机械打拍捕捉、火烧水浇虫巢、灯光诱杀

2.生物杀虫法:

天敌捕食、雄性不育、激素诱变、病菌感染

3.药物杀虫

①有机磷杀虫剂

敌百虫:

0.1%喷洒,1%泡浸毒饵

敌敌畏、倍硫磷、马拉硫磷等,现少用

②有机氯杀虫剂:

六六六、滴滴涕、已淘汰。

③拟除虫菊酯类:

广谱,高效,作用快,低毒,残留短。

④昆虫生长调节剂:

干扰昆虫发育而杀虫,对人畜无害,如保幼激素,是发育抑制剂。

⑤阿维菌素、伊维菌素:

新一代杀虫剂,安全高效,0.2mg/kg口服/皮下注射,对线虫、昆虫纲、蜘蛛纲有效。

(三)灭鼠

鼠类破坏、传播疾病,

尤为人畜共患病。

1.机械捕杀

2.药物灭鼠

消化道毒鼠药:

磷化锌、杀鼠灵、安妥、敌鼠钠盐、氟乙酰钠。

烟熏药:

氯化苦等。

(四)尸体处理

1.化制:

工业无害化利用

2.焚烧

3.腐败发酵:

尸池,注意安全性。

4.掩埋:

深埋,远离民居牧场,防人兽盗挖。

七、免疫接种和药物预防

免疫接种:

给动物接种免疫原或免疫血清,使机体自身产生或被动获得特异免疫力,从而使易感动物转变为非易感动物,是预防和控制疫病的主要措施。

常用于烈性疫病控制

(一)预防接种:

常发生某种烈性传染病的地区(包括受感胁区),为了防患于未然,平时有计划地给健畜群进行的免疫接种。

1、预防接种的计划性

①有的放矢,制定计划,了解疫苗性能、途径、反应、保存期、保护期等;

②了解畜群状况,幼弱病妊区别对待,引进输出临时补种;

③免疫前充分准备:

人员,技术,物资设备;加强饲养管理,减少个体反应;有条件先作小批试验。

2、注意预防接种的反应:

正常反应:

由疫苗本身特性引起的反应畜体;

严重反应:

反应程度和动物数量较正常反应高;

合并症:

与正常反应性质不同,包括超敏反应,全身感染(疫苗扩散感染),诱发潜伏感染等。

3、联苗免疫和群体免疫

联苗免疫:

一个免疫制剂中含多种疫苗,可一举多得,彼此间可能产生各自无关、相互促进、相互抑制等反应,有猪三联苗、犬五联苗、羊厌氧五联苗等。

群体免疫:

用饮水、喷雾等方法群体免疫,省时省力,但效果确切性较差。

4、免疫程序

以机体的状况和疫苗的性质为主要依据,以有效的免疫保护为目的所设计的免疫方案。

制定免疫程序的参考因素:

•疫病流行情况及规律,多种疫病综合考虑;

•免疫对象使用期及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