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新课标必修12 诗两首 教学设计.docx
《高中语文人教新课标必修12 诗两首 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人教新课标必修12 诗两首 教学设计.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人教新课标必修12诗两首教学设计
2诗两首
教学目标:
1.学习鉴赏诗歌语言的基本方法,仔细揣摩优美的诗句,品味诗歌语言之美。
2.理解诗歌的情感,分析理解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
教学重点:
1.分析、理解诗歌的意象和象征意味。
2.品味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教学难点:
1.分析理解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
2.领悟作者的思想情感,感受诗歌的情境美。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
细雨如丝的江南,悠长寂寞的小巷,一把孤寂的油纸伞和着雨的叹息,撑出了一个青年诗人哀婉的心曲。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近戴望舒,与诗人一道去领略雨巷的风景,去追寻丁香姑娘的芬芳。
请大家合上书本,闭上眼睛,跟随一段录音,让我们共同走进《雨巷》。
【板书】雨巷戴望舒
二、知识积累
1.作者介绍
戴望舒,原名戴朝实又名戴梦鸥,1905年出生于杭州。
1929年4月出版第一本诗集《我底记忆》,他的成名作《雨巷》即收入此集中。
1933年8月出版了《望舒草》1948年出版了《灾难岁月》一生留下了诗篇92首。
《雨巷》写于1928年,是诗人前期的代表作,这是一首既具有音乐美,又具有朦胧美的象征诗。
这首诗发表后,戴望舒获得了“雨巷诗人”的美称。
【幻灯片】
2.写作背景
《雨巷》产生的1927年夏天,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黑暗的时代。
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
原来热烈响应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的高潮堕入了夜的深渊。
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
他们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他们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在阴霾中盼望飘起绚丽的彩虹。
《雨巷》就是一部分进步青年这种心境的反映。
戴望舒写这首诗的时候只有二十一二岁。
一年多以前,他与同学杜衡、施蛰存、刘呐鸥一起从事革命的文艺活动,并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用他的热情的笔投入了党的宣传工作。
1927年3月,还因宣传革命而被反动当局逮捕拘留过。
“四、一二”政变后,他隐居江苏松江,在孤寂中嚼味着“在这个时代做中国人的苦恼”。
(《望舒草/序》)他这时候所写的《雨巷》等诗中便自然贮满了彷徨失望和感伤痛苦的情绪。
这种彷徨感伤的情绪,不能笼统地说是纯属个人的哀叹,而是现实的黑暗和理想的幻来在诗人心中的投影。
《雨巷》则用短小的抒情的吟诵再现了这部分青年心灵深处典型的声音。
在这里我们确实听不到现实苦难的描述和反叛黑暗的呼号。
这是低沉的倾述,失望的自白。
然而从这倾诉和自白里,我们不是可以分明看到一部分青年人在理想幻灭后的痛苦和追求的心境吗?
失去美好希望的苦痕在诗句里流动。
即使是当时的青年也并非那么容易受着“欺骗”。
人们读了《雨巷》,并不是要永远彷徨在雨巷。
人们会憎恶这雨巷,渴望出离这雨巷,走到一个没有阴雨,没有愁怨的宽阔光明的地方。
【幻灯片】
三、整体感知,确立诗歌感情基调
1.【提问】听完录音了,大家回想一下,我们刚刚在听得时候,这首诗歌给你最强烈的情感体验是什么?
它是欢欣鼓舞、斗志昂扬、激动人心的,还是忧愁哀伤的?
【明确】没错,这首诗歌从头到尾笼罩着一层淡淡的忧愁,所以我们读的时候,要用的“忧郁、哀怨”感情基调去朗读。
2.【提问】那么我们读的时候要用什么速度来读啊?
【明确】一般来说,如果是表达比较热烈奔放的感情,我们读的时候语速要稍快一点,但是如果是表达这样一种忧郁、哀怨的感情(手指黑板),我们读的时候要用比较缓慢的语速来读。
3.请大家翻到课本45页,我们请一位同学来试试朗读一下这首诗。
【提示】读诗歌我们主要是注意一些节奏停顿。
在一些你觉得需要重点突出的地方,就应该适当地加以停顿或者是读重音,这样就会使得这首诗歌更加地有韵味。
好,接下来给大家三分钟的时间自由朗读,一定要放开声音来读,想象一下,你就是诗歌中的“我”,此时此刻,下着淅淅沥沥的雨,而你正撑着伞,走在青苔斑斑的石板路上。
四、研读文本,品味诗歌意象
1.【提问】作者为了能营造成朦胧的意境采用了哪些意象(或者说是景物)?
【明确】一共是六个,主要是三个意象(景物)。
第一个是油纸伞。
这是件真实的雨具,作者并没有做过多具体的描写。
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
这样写的好处是一方面免得喧宾夺主,落俗套。
另一方面又留下了雨打油伞的迷梦意境。
因为油纸伞本身就具有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特点。
而且和雨巷很好地结合起来了。
时间是在暮春,在寂寥的雨下,平添了一份冷漠,凄清氛围,撑一伞风雨独立消魂的形象。
把它放在独特的环境中就能产生奇特的意象。
第二个是雨巷。
作者幼小时住在杭州大塔儿巷8号。
他小学、中学走的都是长长的青石板路。
这是种优美的意境。
小巷本来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再加上蒙蒙的细雨,意境更是充满了朦胧美(结合自身住在胡同的经历) 。
第三个是丁香。
【幻灯片】
2.【提问】姑娘是怎样的一个姑娘?
从诗中找出一句来概括。
【明确】“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3.【提问】为什么说“结”着愁怨?
“结”字有何意蕴?
【明确】“结”字是用来写“丁香”的。
古典诗中有这样的诗句“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结雨中愁”“结愁干绪”,“结”字写出丁香花的特点。
丁香花,纤小柔弱,清香幽雅。
花片单薄,花蕾丛生如结,不绽放,象征情结或心结。
“结”,有凝固、阴郁的特质,写出了姑娘忧郁的气质,从骨子里散发出淡淡的哀愁,弥漫周身。
4.【提问】从诗中找出姑娘的动作、神态描写。
【明确】①动作:
“彷徨”“彳亍”。
这两个词写出姑娘的迷茫、困惑、无助。
②神态:
“冷漠、凄清又惆怅”。
“冷漠”一词写姑娘孤独、忧伤中却透着高贵、傲气,很不容易接近。
③神态还有一个特写,就是姑娘的眼神,用“太息”“凄婉迷茫”来写的。
“太息”,即叹息,写出了姑娘的神韵。
姑娘眼神会说话,会传情,很有内涵。
“凄婉”的“婉”字写出了姑娘性格的另一面,“婉”即“温柔”,姑娘虽然忧伤冷漠,但眼神中却有一丝温柔。
总结:
可见这是一个美丽高贵的姑娘,是一个温柔忧郁的姑娘,是一个很有内涵很有气质的姑娘。
【幻灯片】
5.【提问】诗人与姑娘以怎样的方式相逢?
有感情交流吗?
从文中找出语言来回答。
【明确】①相逢方式:
“飘过”(概括)
“静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具体) “静默地远了,远了”
“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
点拨:
我和姑娘仅仅是擦肩而过,缘分很浅。
我没有递上手中的伞,也没有缔结一段千古奇缘。
②感情交流:
“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
点拨:
这是一个细节描写,是姑娘与我进行的感情交流,是唯一的交流。
尽管我和姑娘各有各的方向,但毕竟有交会时互放的光芒。
这个眼神,诉说的是一种理解、一种友爱、一种关怀。
五、探究诗中意象的象征意味
1.【提问】为什么和姑娘以这种方式相逢?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思?
姑娘有什么象征意义?
【明确】①表达了诗人对爱情的渴求。
姑娘是诗人追求的那位可望不可即的伊人,“诗经﹒蒹葭”中有“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的句子。
②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理想的追寻。
姑娘是美好事物的象征。
理想还很朦胧,希望还很渺茫,但毕竟透出一点点星光。
③表达了诗人对心灵慰藉的寻求。
姑娘就是理解、关怀、支持自己的人。
人从本质上来说是孤独的,萨特说“他人就是地狱”,人与人之间总是疏离、隔膜。
对于一个在痛苦孤寂中挣扎的人来说,多希望有一个人能和自己互吐心曲。
哪怕来自路人的一个理解的眼神,一个关切的月光,都将成为生命的支撑。
“茫茫人海心无岸”,我们需要一种心灵的依托。
总结:
古人说:
“诗有可解,不可解,不必解”。
不必追问得那么具体,不必回答得那么确切。
这首诗,或许,就是一种隐蔽灵魂的宣泻。
这是一个人在梦中流露自己的潜意识,像梦一般朦胧。
【幻灯片】
2.【提问】雨巷有何象征意义?
【明确】戴望舒是江南人,杭州人,他少年时期就穿行于江南的这些小巷中。
雨巷阴暗、狭窄、潮湿、幽深、空蒙,墙角长满了青苔,墙面已经剥落了。
走在雨巷,心情很寂寥,很惆怅,也会像天气一样变得湿漉漉的。
身不在雨巷,但心却可能在雨巷,我们的人生有时置于一个逼仄狭窄的境地,你会感觉路越走越窄,一片风雨凄迷,这便是我们人生的雨巷。
【幻灯片】
3.【提问】在诗中丁香一样的姑娘是重要的一个意象,雨巷、油纸伞、丁香等意象都是为了表现女子的形象而服务的。
那么诗中的“丁香一样的姑娘”象征着什么?
【明确】诗中的我在寂寞的雨巷中“彷徨”,“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的一个姑娘,但这个姑娘同时又带着淡淡的忧愁,正如作者所说的“丁香一样的忧愁”她的心境和“我”的心境有相同的地方,仿佛是“我”的影子。
作者希望她能找到出路,同时希望自己也能找到出路,但是连这最后的一点希望也消失了。
“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
而“我”仍旧彷徨在这雨巷,仍旧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般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诗人将丁香般的姑娘写得那般清雅,凄美、飘渺、哀怨,使这个雨巷包含了丰富的内容,象征着诗人对理想,人生和美好事物的信念和追求,也表现了空虚、幻灭和感慨的心境。
《雨巷》是诗人寂寞心灵的痛苦歌唱,诗人把美好生活虚拟成了丁香般的姑娘。
诗人明明看到了她,却又无法走近她,像梦一样来,又像梦一样地飘逝。
六、探究诗歌的主旨
【提问】有人认为,这首诗歌是一首爱情诗,是一首男子追寻、等待姑娘的诗歌,但是另外一方面,又有人有别的看法了,他们认为,这首诗是一首政治诗,诗歌中的这些意象,雨巷、丁香姑娘,都有它们独特的政治象征。
你们赞同哪一种看法呢,这首诗究竟是一首爱情诗,还是一首政治诗?
下面给大家三分钟的时间小组讨论,请各个小组选出发言的代表,你们小组赞同的是哪种看法,为什么?
【明确】刚才我们已经讨论了姑娘的象征意义,那么,她究竟是象征着爱情呢,还是象征着革命青年的美好理想呢,我们无法确定。
这首诗歌充满着象征色彩的,对它的这些朦胧意象,我们可以有不同的解读。
而这首诗歌的主旨是指对于爱情的追求呢,还是对于美好革命理想的追求呢,我们无从知道,都有这个可能性,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只要言之成理都可以。
我们唯一能够确定的是,这个姑娘是美丽高洁的,她可以是任何美好事物的象征。
【幻灯片】
七、课堂小结
读诗就是感受其美。
上一课毛泽东的词给我们的是壮美的情感体验,今天这首诗给我们的是优美的情感熏染。
都是美。
《雨巷》这首诗之所以流传至今,主要在于它艺术上的成功。
诗人将外国的表现手法与中国古典诗歌的美妙意境,相当完美地融为了一体。
所以,著名诗人、学者卞之琳说:
“《雨巷》读起来好像旧诗名句‘丁香空结雨中愁’的现代白话版的扩充或者‘稀释’。
”
八、布置作业
明天我们要继续创造美。
今天的作业是请每一位同学为两首诗当中的一首,选择一段你认为合适的乐曲,进行配乐朗诵。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别离是一种执着的苦。
人生本来聚少离多,“多情自古伤离别”。
冯至《别离》写道“我们招一招手,随着别离|我们的世界便分成两个。
” 离别时是痛苦的。
待到花落云散,冬雷震震夏雨雪之时,才惊觉昨天的生活已是今天的美梦,所爱的终究像手中的沙一般飘扬而去,午夜梦回之际,这 “爱别离”的滋味,怎一个“苦”字了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描写离别的诗歌。
看他对别离是一种怎样的描写,和一般的离别诗有什么区别。
这就是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那么现代人是如何理解离别的呢?
那么我们现在就来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领略一下现代人笔下的别离之情!
二、知识积累
(一)作者简介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
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
《再别康桥》这首诗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幻灯片】
(二)解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