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高三毕业班质量检查测试物理学科命题说明.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649200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164.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高三毕业班质量检查测试物理学科命题说明.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福建省高三毕业班质量检查测试物理学科命题说明.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福建省高三毕业班质量检查测试物理学科命题说明.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福建省高三毕业班质量检查测试物理学科命题说明.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福建省高三毕业班质量检查测试物理学科命题说明.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福建省高三毕业班质量检查测试物理学科命题说明.docx

《福建省高三毕业班质量检查测试物理学科命题说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高三毕业班质量检查测试物理学科命题说明.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福建省高三毕业班质量检查测试物理学科命题说明.docx

福建省高三毕业班质量检查测试物理学科命题说明

2018年福建省高三毕业班质量检查测试物理学科命题说明

一、命题意图

1.有效对接高考命题特点,试卷努力做到形神兼备

2.充分发挥省质检功能,试卷体现补缺补漏精神

二、试卷特点

试卷以2018年国家高考考试大纲及考纲说明为依据,以“一核四层四翼”为设计思路,结合我省教学实际命制。

旨在模拟全国Ⅰ卷,努力做到形神兼备,诊断复习教学,发现教学问题,有效指导高三后期复习。

整份试卷各模块的分值比例符合考查要求;试卷立足基础,兼顾知识覆盖面,突出主干,强调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考查;试题新颖,情景设置推陈出新,落实立德树人,彰显中国正能量,蕴含中华民族优秀品质,强调物理核心素养考查;试卷结构合理,难度控制恰当,区分能力较好,信度较高。

试题科学、严谨,参考答案准确、规范;评分细则可操作性强,有利于阅卷、误差小。

是一份针对性强、有效诊断高三教学质量、有助于引导师生补缺补漏、明确复习方向、质量上乘的物理试卷。

试卷主要特点如下:

(1)试题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突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关键能力的考查

试题多以生活实际、STSE为素材,要求考生能够根据有限的已知条件和事实,对物理问题进行合乎逻辑的推理和论证,避免凭空臆造,最终得出正确的结论或做出正确的判断。

如第15题以静电除尘器为物理情境,通过对其工作原理的简单描述,要求考生进一步分析尘埃受力、带电、运动,电场场强和电势分布等特点;第16题以圆柱形积木稳定堆放为背景,要求考生利用重心与物体稳定的关系以及力学平衡的特点,针对题目设问的最大角度的情景,做有针对性的分析、推理、判断;第17题以天文学中的观测视角为知识载体,考查学生对行星运动规律以及开普勒定律的理解,利用对已知条件的理解,合理构建最大视角的建模能力;第19题以课后迷你小实验为背景,考查考生对速度、加速度、受力、做功、冲量等物理量的理解;第24题视高空杂技表演过程为理想运动模型,考查考生利用动量守恒定律、机械能守恒定律、功能关系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25题以光电倍增管为考查载体,打破考生对光电效应只是理论总结的一种认识,使考生置身于光电效应在实际生产生活中应用的真实场景。

第33

(2)、34

(2)分别以深度计和玻璃钻石为情景,考查考生对理想气体的规律、光的折射定律、全反射等实际应用的能力。

(2)试题情景新颖、设问开放、解法灵活,突出选拔功能的考查

试题情境陈旧、设问单调、解法唯一会降低选拔功能。

本卷试题情境新颖、设问灵活、解法多样,具有较强的区分功能和选拔功能,与高考试卷有效对接,达到了形神兼备的效果。

如第14题虽是考查平抛运动规律的一道简单题目,因未给出轰炸机投弹击中目标的示意简图,且选项针对影响平抛结果的各因素的逻辑推理,增强了该题目自身解答的灵活性与多样性,既可利用示意简图的平抛运动轨迹分析,也可利用运动合成与分解的方法进行逻辑判断等。

第16题是多物体平衡类难度较大的题目,但设问本身并不针对所有可能角度的判断,只针对最大角度的临界值进行设问,并给出接近最大角度时的平衡示意图,同时标出圆柱体积木的重心,增加了试题解答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只要凭借重心与稳定的直觉判断,或者结合临界条件进行思考,最大角度便可水落石出,如果采用常规的“整体隔离法”解题,数学要求高,解题繁琐,费时费力;第17题中考生既可利用圆规结合直尺作图,也可利用中学平面几何知识,还可凭借对天文学定义视角知识的熟知程度判断最大视角,实际计算既可利用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的公式,也可利用开普勒第三定律;第20题是考查电磁感应的动力学分析,利用物理规律推导函数关系,进而判断物理图像正误的方法虽然可行,但数学能力、物理分析能力要求较高,不能迅速找出正确选项,如果能够利用电磁感应的一般结论和稳定状态时的力学关系等规律分析,则可以快捷准确,提高解题效果;第23题是有关仪表改装的创新型实验,要理解仪表改装的原理,并通过分析、推理、计算最终获得正确答案,对能力要求较高,若能从安培表改装欧姆表的实验中合理迁移类比,便可降低破题门槛,更快入手分析解答。

(3)试题针对高考命题特点,加强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考查。

试题要求考生根据具体问题给出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式,运用几何图形、函数以及图像清晰简洁地进行表达、推理、推导和求解,并根据结果进而得出物理结论。

如第14题,可画出平抛运动轨迹,依照条件变化进行轨迹平移、延伸,利用轨迹与竖直悬崖的交点来快速解答;第16题在实际求解倾角范围时,可以选择上圆柱与右圆柱为研究对象,结合临界条件写出平衡方程,利用三角函数公式,计算出结果;第18题是数量级估算的问题,要求考生在计算过程能够合理取舍,快速得出结果,对数学素养要求较高;第22、23题是针对数学计算能力,以及运用线性函数与非线性函数解决物理问题的考查;第24、25题侧重于字母运算能力的考查。

第34

(2)侧重于平面几何多边形内角关系应用于几何光学问题的考查。

(4)试题注重构建物理模型,突出科学思维的物理核心素养考查。

试题研究对象繁多、过程冗杂是导致解题分析困难的原因,欲简化并使问题可解,必须摆脱对象过程繁多冗杂的束缚,在剖析、归纳、理解的基础上,找出起重要作用的因素(主要矛盾)以及有关条件,灵活运用所学物理知识建立模型,处理问题。

如第14题是实际的抛体运动问题,若考虑所有因素则难以求解,但在不考虑空气阻力的条件下再忽略炸弹的大小视为质点,就是平抛运动的理想化模型,可以直接分析作答;第21题以等量同种、等量异种电荷标准化模型为情景,综合考查考生利用运动规律、动力学特点、功能关系等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第25

(2)(3)题若深究光电倍增管的工作原理则无法建立该题的解答思路,若将该问题视为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的运动模型,结合熟悉的动态圆伸缩与旋转等技巧,问题便可迎刃而解。

(5)实验题注重创新,突出创新意识和科学探究能力的考查。

实验题在考查基础实验能力的同时,注重实验过程理解,实验原理、方法的迁移能力的考查。

如第22题,打破利用纸带研究匀加速运动规律的常规设置,把焦点放在砝码落地后滑块的减速阶段,给考生的惯性思考造成障碍,并暗示这段常被忽视的信息可以获取接触面的动摩擦因数等信息,提升考生宏观、全面关注实验细节的能力。

第23题利用压敏电阻的压力—电阻转换关系,结合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将电压表改装成测量压力的仪表,实验情景设置亲切熟悉,摆脱共性常态化的仪表改装考查方式,创设“柳暗花明又一村”般思考模式,逐步引导考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较高层次上考查考生的创新意识和实验探究能力。

三、试题分析

第14题

14.轰炸机进行实弹训练,在一定高度沿水平方向匀速飞行,某时刻释放炸弹,一段时间后击中竖直悬崖上的目标P点。

不计空气阻力,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若轰炸机提前释放炸弹,则炸弹将击中P点上方

B.若轰炸机延后释放炸弹,则炸弹将击中P点下方

C.若轰炸机在更高的高度提前释放炸弹,则炸弹仍可能击中P点

D.若轰炸机在更高的高度延后释放炸弹,则炸弹仍可能击中P点

【答案】C

【考查内容】本题以轰炸机进行实弹训练为情境,主要考查运动的合成和分解以及抛体运动规律等知识。

侧重考查理解能力,要求考生深刻理解平抛运动的等时性原理,运用运动合成与分解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体现运动观念、建立平抛运动模型等物理核心素养的考查。

【试题分析】由题意可知,炸弹若提前释放,水平位移增大,在空中的运动时间变长,应落在P点下方,反之落在上方,故选项A、B错误;炸弹若从更高高度释放,将落在P点上方,若要求仍击中P点,则需要更长的运动时间,故应提前释放,因此选项C正确,若延后释放,将击中P点上方,因此选项D错误。

本题的解题关键是平抛运动的等时性原理和运动合成与分解的方法的应用。

【教学建议】教学应加强审题能力训练,引导学生理解题中“提前”“延后”的含义;加强建模能力训练,引导学生根据题意建立平抛运动模型,会画示意图;弄清物理规律中变与不变的物理量以及分析推理的方法;进行变式训练克服思维定势,善于把与平抛运动相关的物理问题进行拓展变化,如速度变化、击中目标位置改变以及极值问题等。

第15题

15.为了减少污染,工业废气需用静电除尘器除尘,某除尘装置如图所示,其收尘极为金属圆筒,电晕极位于圆筒中心。

当两极接上高压电源时,电晕极附近会形成很强的电场使空气电离,废气中的尘埃吸附离子后在电场力的作用下向收尘极运动并沉积,以达到除尘目的。

假设尘埃向收尘极运动过程中所带电量不变,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金属圆筒内存在匀强电场

B.金属圆筒内越靠近收尘极电势越低

C.带电尘埃向收尘极运动过程中电势能越来越大

D.带电尘埃向收尘极运动过程中受到的电场力越来越小

【答案】D

【考查内容】本题以处理工业废气中的静电除尘器为素材,主要考查静电场,电场线,电场强度、电场力、电势能、电势等知识。

侧重考查理解能力,要求考生对电场的相关概念的联系和区别有清楚的认识。

体现物质观念、运动观念、能量观念、模型建构与STSE等物理核心素养的考查。

【试题分析】根据图像信息可知除尘器内电场在水平面上的分布类似于负点电荷电场,电场线方向由收尘极指向电晕极,故A错误;逆电场线方向,电势变高,故越靠近收尘极,电势越高,因此B错误;尘埃带负电后受电场力作用向收尘极运动,电场力做正功,电势能越来越小,故C错误;离电晕极越远,场强越小,尘埃带电量不变,电场力越小,故D正确。

本题的解题关键是建构电场模型,理解电场力的性质和能的性质的特点。

【教学建议】教学应加强读图能力训练,引导学生从图中较多的信息中找出重要内容,如本题中的“+”“-”极;加强建模能力训练,引导学生由实际情景构建电场模型;联系实际,关注社会问题,将之与物理知识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理解能力;善于把与电场相关的物理问题进行拓展变化,如尘埃带电量变化以及电源交直流问题等。

第16题

16.课堂上,老师准备了“∟”型光滑木板和三个完全相同、外表面光滑的匀质圆柱形积木,要将三个积木按图示(截面图)方式堆放在木板上,则木板与水平面夹角θ的最大值为

A.30°B.45°

C.60°D.90°

【答案】A

【考查内容】本题是以三个圆柱形积木在“∟”型光滑木板上处于平衡状态为情境,主要考查共点力的平衡等知识。

侧重考查推理能力,要求考生深刻理解共点力的平衡条件,运用特殊值法解决实际问题。

体现相互作用观念与科学推理等物理核心素养的考查。

【试题分析】若θ取任意角结合各圆柱的受力情况进行计算,数学运算过程繁琐不易得到结果,而考虑临界情况,取特殊值进行分析,可简化过程。

θ取0°时,下面两圆柱之间将会分开,无法稳定,应适当增大θ以保持系统稳定,此时下面两圆柱之间有弹力;当下面两圆柱之间的弹力恰好为0时,对应的θ为最小值;继续增大θ,右圆柱和上圆柱之间弹力减小,若θ太大,此两圆柱将分开,临界情况为θ取30°时,左边两圆柱的圆心连线在竖直方向上,保证上圆柱只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恰好处于平衡状态,此时与右圆柱间相互接触且无弹力,故A正确。

本题的解题关键是应用共点力的平衡条件,灵活选取研究对象,运用特殊值法解决问题。

【教学建议】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学生对多种解题方法的训练,对共点力作用下的平衡问题,应用多种方法特别是极限法、特殊值法进行分析计算;加强推理能力训练,找到多个研究对象之间的联系,加强对非常规研究对象如非质点问题的训练等;对受力平衡进行拓展训练,如求倾角的最小值、圆柱的个数更多情况等。

第17题

17.位于贵州的“中国天眼”是目前世界上口径最大的单天线射电望远镜(FAST)。

通过FAST测得水星与太阳的视角为θ(水星、太阳分别与观察者的连线所夹的角),如图所示。

若最大视角的正弦值为k,地球和水星绕太阳的运动视为匀速圆周运动,则水星的公转周期为

A.

年B.

C.

年D.

【答案】C

【考查内容】本题以利用“中国天眼”观察水星为载体,主要考查万有引力定律及其应用。

侧重考查推理能力,要求考生理解视角的定义,运用天体运动规律结合三角函数推理解决实际问题。

体现运动观念、科学推理、STSE等物理核心素养的考查,彰显中国正能量,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增强民族自豪感。

【试题分析】本题应先理解最大视角的定义,即此时观察者与水星的连线应与水星轨迹相切,由三角函数可得sinθ=

,结合题中已知条件sinθ=k,由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G

=

,联立可以解得C正确;也可结合开普勒第三定理求解。

若在运算过程中出错,可能错选A或B,若把最大视角错认为水星与太阳的连线垂直于观察者与太阳的连线时的视角,会错选D。

本题的解题关键是正确理解最大视角的定义,运用天体运动规律结合三角函数进行推理。

【教学建议】教学中要重视天体基本模型的教学,注重引导学生从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功能关系等不同角度理解问题,让学生深刻理解这种模型,更起到以点带面、建构知识框架的作用;教学应加强审题能力训练,引导学生理解题中“视角”的定义;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有关天体围绕中心天体运动的动力学本质,了解有关天体运动中的基本常识,并会利用相关公式进行推理;加强天体运动相关问题的拓展变化,如木星的最大视角等。

第18题

18.我国对中微子的研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工程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太阳发生核反应时会放出大量中微子及能量。

假设太阳释放的能量是由“燃烧氢”的核反应

提供,式中

为中微子,这一核反应平均每放出2个中微子相应释放28MeV的能量。

已知太阳每秒约辐射2.8×1039MeV的能量,地球与太阳间的距离约为1.5×1011m

,则地球表面与太阳光垂直的每平方米面积上每秒接收到中微子数目的数量级为

A.1011

B.1014

C.1017

D.1020

【答案】B

【考查内容】本题以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工程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为背景,主要考查核反应方程,结合能、质量亏损、聚变反应等知识。

侧重考查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要求考生理解物理模型,能进行估算。

体现能量观念、模型建构与科学推理等物理核心素养的考查,彰显中国正能量,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增强民族自豪感。

【试题分析】由题中条件可算得太阳每秒放出2×

=2×1039个中微子,中微子向四面八方辐射,成球面形状分布,地表上每平方米每秒可接收到的数目为

≈7×1014,故B正确。

【教学建议】教学中应加强建模能力训练,引导学生根据题意建立能量球形分布模型;加强数学运算能力的训练,特别是估算能力,可结合其他天体的有关数值进一步进行估算训练。

第19题

19.为了进一步探究课本中的迷你小实验,某同学从圆珠笔中取出轻弹簧,将弹簧一端固定在水平桌面上,另一端套上笔帽,用力把笔帽往下压后迅速放开,他观察到笔帽被弹起并离开弹簧向上运动一段距离。

不计空气阻力,忽略笔帽与弹簧间的摩擦,在弹簧恢复原长的过程中

A.笔帽一直做加速运动

B.弹簧对笔帽做的功和对桌面做的功相等

C.弹簧对笔帽的冲量大小和对桌面的冲量大小相等

D.弹簧对笔帽的弹力做功的平均功率大于笔帽克服重力做功的平均功率

【答案】CD

【考查内容】本题以课本中迷你小实验为载体,主要考查位移、速度和加速度,功和功率,动量、动能定理及其应用等知识,侧重考查理解能力,要求考生理解力与运动的关系以及功、功率和冲量等概念。

体现运动观念、相互作用观念、能量观念与建立轻弹簧模型等物理核心素养的考查。

【试题分析】弹簧恢复原长的过程中,笔帽向上加速运动,弹簧压缩量减小,弹力减小,当弹力等于重力时,加速度为零,速度最大,此后弹力小于重力,合力向下,加速度与速度反向,笔帽做减速运动,选项A错误;笔帽向上运动,受到的弹力方向向上,力与位移同向,故弹力对笔帽作正功,重力方向向下,与位移反向,对笔帽做负功,由于笔帽动能增加,所以弹簧对笔帽做的功大于笔帽克服重力做的功,时间相同,根据功率的定义,选项D正确;弹簧对桌面虽然有弹力,但没有位移,所以不做功,选项B错误;由于轻弹簧质量不计,所以弹簧对桌面的弹力等于对笔帽的弹力,作用时间相同,冲量大小相等,选项C正确。

本题的解题关键是正确分析各过程的力与运动的关系,理解各物理概念、公式的确切含义以及适用条件。

【教学建议】教学应加强审题能力训练,引导学生理解题中“轻弹簧”的含义;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理解物理概念如“功”“功率”“冲量”等;引导学生根据题意建立弹簧模型,对与弹簧相关问题的过程与状态分析应加强训练,要注意培养学生分析物体的运动过程中各物理量的变化的能力。

对多过程运动相关的物理问题进行拓展变化,如运动对象离开弹簧后的过程研究、弹簧水平放置等。

第20题

20.如右图,空间某区域内存在沿水平方向的匀强磁场,一正方形闭合金属线框自磁场上方某处释放后穿过磁场,整个过程线框平面始终竖直,线框边长小于磁场区域上下宽度。

以线框刚进入磁场时为计时起点,下列描述线框所受安培力F随时间t变化关系的图中,可能正确的是

 

【答案】BCD

【考查内容】本题以线框穿越磁场为情境,主要考查安培力、安培力的方向,匀强磁场中的安培力,楞次定律等知识。

侧重考查推理能力,要求考生综合运用电磁感应的相关规律,在具体的物理过程中推理出安培力随时间变化的关系。

体现运动观念、相互作用观念与科学推理等物理核心素养的考查。

【试题分析】线框受重力作用加速下落,进入与离开磁场时受到安培力作用。

若安培力等于重力,线框做匀速运动,此时

,完全进入后只受重力,线框加速,刚要离开时的速度大于完全进入时的速度,故安培力大于重力,因此选项A错误;若线框进入磁场时恰好重力等于安培力,完全进入后只受重力,线框加速,离开磁场时安培力大于重力,速度减小,故选项B正确;若重力小于安培力,由

-mg=ma可知,线框做加速度减小的减速运动,安培力随速度的减小而减小,完全进入后只受重力,线框加速,离开磁场时安培力大于重力,速度减小,进入过程与离开过程可能安培力变化情况可能完全相同,故选项C正确;若进入时重力大于安培力,由mg-

=ma,则做加速度减小的加速运动,离开磁场时安培力大于重力,做加速度减小的减速运动,选项D正确。

本题的解题关键是正确分析物理过程与状态,会结合图像进行定性分析和半定量分析推理判断。

【教学建议】教学应加强读图能力训练,引导学生如何从图中获取信息,关注图中的差异点;加强对学生结合图像进行分析推理的训练,会对涉及到力学、电磁学的多个概念和规律进行分析推理;还应将与线框穿越磁场的物理问题进行拓展变化,如速度-时间等图像与线框水平运动、受外力匀变速运动或不同的线框磁场边界等。

第21题

21.如图,M、N两点处于同一水平面,O为M、N连线的中点,过O点的竖直线上固定一根绝缘光滑细杆,杆上A、B两点关于O点对称。

第一种情况,在M、N两点分别放置电量为+Q和-Q的等量异种点电荷,套在杆上带正电的小金属环从A点无初速释放,运动到B点;第二种情况,在M、N两点分别放置电量为+Q的等量同种点电荷,该金属环仍从A点无初速释放,运动到B点。

则两种情况中

A.金属环运动到B点的速度第一种情况较大

B.金属环从A点运动到B点所用的时间第一种情况较短

C.金属环从A点运动到B点的过程中,动能与重力势能之和均保持不变

D.金属环从A点运动到B点的过程中(不含A、B两点),在杆上相同位置的速度第一种情况较大

【答案】BD

【考查内容】本题以带电体在两个等量电荷形成的电场中的运动为背景,主要考查静电场,电场线,电场强度、点电荷的场强、电势能、电势,动能和动能定理,功能关系,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等知识。

侧重考查分析综合能力,要求考生对等量同种、异种电荷的空间电场分布情况有清晰的认识,综合分析带电金属环的受力和能量变化关系。

体现物质观念、运动观念、能量观念与科学推理等物理核心素养的考查。

【试题分析】等量异种电荷连线的中垂线是等势线,带电金属环沿杆运动时电势能不变,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金属环所受合力等于重力,做加速度等于重力加速度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等量同种正电荷连线中垂线的中点电势O最高,与中点O距离越远,电势越低,A、B两点关于O点对称,电势相等,金属环电势能相等,重力势能全部转化为动能,第一种情况与第二种情况在B点的速度相等,故选项A错误;由于到B点前第二种情况的速度均比较小,所以运动时间比较长,故选项B正确;等高处重力势能相等,但到B点前第二种情况的速度均较小,所以动能与重力势能之和第二种情况均较小,故选项C错误;第二种情况中金属环电场力先是阻力后是动力,结合到B点时与第一种情况速度相等,所以选项D正确。

本题的解题关键是分清两种空间电场分布的异同点。

【教学建议】教学中应加强建模能力训练,引导学生根据题意建立电场模型,会画示意图;注重引导学生理解物理概念的定义、物理意义和产生条件等,注意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使学生明确物体的运动形式是由物体的初始条件和受力情况共同决定的,从能量的观点去理解运动;应善于把与典型电场分布相关的物理问题进行拓展变化,如点电荷电场、杆水平放置、受外力作用在场中匀速运动等。

第22题

22.某同学利用图(a)装置测定滑块与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

实验中,钩码通过轻绳拉着滑块在水平桌面上做直线运动,钩码着地后滑块继续运动,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打下一系列的点。

取钩码着地后滑块继续运动过程中对应的一段纸带,用刻度尺测出纸带上部分相邻计时点的间距如图(b)。

已知交流电源频率为50Hz,当地的重力加速度为9.80m/s2。

回答下列问题:

 

(1)打点时纸带的________(填“A”或“B”)端靠近滑块。

(2)滑块与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________。

(结果保留3位有效数字)

(3)由实验测定的动摩擦因数__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真实值。

【答案】

(1)B

(2)0.255(3)大于

【考查内容】本题以“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学生分组实验为基础,测定动摩擦因数。

主要考查匀变速直线运动、动摩擦因数、牛顿运动定律等知识。

侧重考查实验能力,要求考生理解测定动摩擦因数实验的原理和方法,分析实验过程,处理实验数据,评价实验误差。

体现了获取和处理数据、基于数据得出结论并作出解释等物理核心素养的考查。

【试题分析】滑块先做匀加速运动,后做匀减速运动。

在匀减速运动过程,相同时间内两点间距离越来越小,故B端靠近滑块;利用逐差法计算:

a=

m/s2=2.5m/s2,钩码着地后滑块主要受滑动摩擦力而减速,由牛顿第二定律得μmg=ma,故滑块与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

μ=

=

=0.255m/s2;滑块做匀减速运动时,除了受到桌面的摩擦力外,还受到纸带的阻力f纸,由

μ真mg+f纸=ma知,μ>μ真,即测定的动摩擦因数大于真实值。

本题的解题关键是明确实验过程,利用逐差法处理纸带数据,并理解产生实验误差的原因。

【教学建议】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实验原理和方法,明确实验过程,掌握利用逐差法处理数据的方法,会分析实验误差产生的原因,加强计算的准确性和有效数字的理解。

第23题

23.某同学要把电压表改装成可直接测量压力的仪表,设计的电路如图(a)所示。

实验器材如下:

待改装电压表(量程0~3V,可视为理想电压表),定值电阻R0,压敏电阻Rx,电源(4V,内阻不计),开关S,导线。

选用的压敏电阻阻值Rx随压力F变化的规律如图(b)。

(1)实验中随着压力F的增大,电压表的示数__________。

(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2)为使改装后仪表的量程为0~160N,且压力160N对应电压表3V刻度,则定值电阻阻值R0=__________Ω,压力0N对应电压表__________V刻度。

 

(3)他发现这样改装后的仪表压力刻度分布不均匀,想进一步把

(2)中的压力刻度改成均匀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