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 社会福利考点资料.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643250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3.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工作 社会福利考点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社会工作 社会福利考点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社会工作 社会福利考点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社会工作 社会福利考点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社会工作 社会福利考点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社会工作 社会福利考点资料.docx

《社会工作 社会福利考点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工作 社会福利考点资料.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社会工作 社会福利考点资料.docx

社会工作社会福利考点资料

名词解释

社会福利:

社会福利是指一种旨在帮助人们满足社会、经济、教育和医疗需要的国家项目、不住和服务制度,这些需要是维持一个社会的最基本条件;其次,社会福利是指一个社会共同体的集体的幸福和正常的存在状态。

《贝弗里奇报告》:

首先,它以建立一个单一的综合保险制度为目标;其次,以社会保险计划为主,社会救助为辅;再次,以保障基本生活、消除贫困为目的;最后,它提出一些昕的普遍性福利项目。

慈善组织会社:

1869年索离牧师在伦敦成立,简称C.O.S.,提倡从社会及心理方面来协助贫困,以协调政府与民间各种慈善组织活动。

鼓励案主自立自助,初具个案工作的雏形,尊重个别差异。

 

福利社会:

是指福利提供不应局限于政府一家,而应由多个部门共同提供,以减少政府在福利提供中的作用,达到控制福利开支的目的。

去商品化:

是指国家把个人从市场力量运作范围中解放出来并使市民获得一个社会认可的独立于劳动市场的生活的程度。

社会问题:

是指外部世界中存在的被认为会带来危害因而需要进行社会干预的状况。

利他主义:

是基于个人层面的,它是指不求回报的个人行为。

互惠:

是以社会交换为基础的,不过,这种交换不一定发生在两个人之间,而是常常发生在多人之间;同时,这种交换常常被转化为一种必须承担的义务和责任。

自由:

是指一个人可以不受限制行是能力作出选择。

案主自决:

是指不管是否接收社工的建议和指导,案主都应该自己作出决定。

申请资格:

是指申请者是否属于有关项目设计所针对的那个目标群体,或者说申请者是否有权提出申请。

给付条件:

是指满足申请资格的基础上,申请者是否符合需求和行为等方面的法定条件,或者说,申请人是否享受有关待遇。

可转换程度:

是指福利给付在多大程度上考虑了消费者的选择自由,或者福利对象将福利给付转换成其他形式的可能性大小。

 

社会工作和社会福利的关系:

1、社会工作是一门基于(社会福利)政策的专业。

2、社会工作是社会福利制度的传承机制和核心技术。

社会福利定义有两层含义:

首先,社会福利是指一种旨在帮助人们满足社会、经济、教育和医疗需要的国家项目、补助和服务制度,这些需要是维持一个社会的最基本条件;其次,社会福利是指一个社会共同体的集体的幸福和正常的存在状态。

作为状态和作为制度的社会福利之间的关系:

社会福利状态是目的,社会福利制度是手段。

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

1、国内用法:

社会福利包含于社会保障。

2、国际用法:

socialsecurity包含于socialwelfare。

举例说明狭义社会福利和广义社会福利的异同:

1、狭义的“社会福利”:

是指为帮助特殊的社会群体、疗救社会病态而提供的社会服务,又称福利服务。

2、广义的社会福利:

是指国家和社会为实现“社会福利”状态所做的各种制度安排。

3、广义社会福利的对象扩大到了全体公民,强调促进和实现人类的共同福利。

4、社会福利的项目从针对弱势群体的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扩大到覆盖全体市民的社会保障、就业、住房、教育和医疗等项目。

5、社会福利的提供者也扩大为全社会。

社会福利的历史阶段:

1、传统福利社会阶段。

(1)时间:

19世纪80年代以前。

(封建社会后期开始)

(2)特点:

社会负担福利的主要责任。

(3)提供者:

慈善、互助、志愿部门提供专业服务和政府。

(4)慈善活动包括:

宗教机构主办的慈善活动、政府主办的慈善活动和民间组织主办的慈善活动。

(在政府介入济贫事务之前,教会组织在社会福利领域担任主要提供者的角色)

2、福利国家阶段。

(1)时间:

19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70年代。

(2)特点:

政府开始扮演福利规范和提供的主要角色。

(3)德国社会保险制度(受惠者扩大到劳动者)

(4)美国《社会保障法》(现代福利制度的开端)。

(5)英国《贝弗里奇报告》(1942年发表,1945年实施)

特征:

建立一个单一的综合保险制度为目标

以社会保险计划为主,社会救助为辅

以保障基本生活、消除贫困为目的

提出新的普遍性福利项目

☐试对《贝弗里奇报告》进行评述(从历史阶段中分析,福利观念变化的前后对比)

3、多元福利社会阶段

(1)时间:

20世纪70年代后。

(2)特点:

多元化。

(3)福利社会(名解):

是指福利提供不应局限于政府一家,而应由多个部门共同提供,以减少政府在福利提供中的作用,达到控制福利开支的目的。

(4)两大趋势:

地方化和私营化。

政府介入社会福利领域的标志是1601年英国伊丽莎白政府颁布的《济贫法》

济贫法强调两大原则:

更不足取、济贫院审查。

志愿部门包括:

慈善组织会社和睦邻运动。

慈善组织会社(名解):

1869年索离牧师在伦敦成立,简称C.O.S.,提倡从社会及心理方面来协助贫困,以协调政府与民间各种慈善组织活动。

鼓励案主自立自助,初具个案工作的雏形,尊重个别差异。

睦邻运动:

1884年,原型汤恩比馆在伦敦成立。

主要是提供社会服务、改善社会环境和鼓励积极参加社会行动。

去商品化:

是指国家把个人从市场力量的运作范围中解放出来并使市民获得一个社会认可的独立于劳动市场的生活的程度。

☐试述补缺型福利和制度型福利的含义及其重要意义。

(补缺型福利模式是以经济个人主义和自由企业为基础,强调需求主要通过市场或家庭来满足,只有当这种“正常”的供给渠道失效的时候国家福利机构才会为遇到困难的人提供帮助;制度型福利是以安全、平等和人道主义为基础,强调社会服务是工业社会正常的和第一线的功能。

意义是可以适应工业化发展所出现的一些新的社会问题和社会需求)

☐试对Esping-Andersen的福利国家体制进行评述。

(P61~63)

(公民权利的角度出发、研究视角、范围扩大、分优缺点)

特点

基本结构

保守社团主义

反对社会平等,强调严格的层级体系、社会整合和对权威的服从

社会保险为主

确保工人阶级的忠诚和中产阶级的支持

自由主义

强调个人解放、机会平等和相互竞争,反对国家干预

社会救助为主

选择性方式

社会民主主义

强调社会公平和社会团结

社会福利为主

普遍主义福利

缺点:

1、福利国家体制只针对阶级,忽略了福利国家中性别和种族差别。

2、只分析了国家、家庭和市场在福利提供中的作用,忽视了非政府组织的功能和作用。

3、忽略了一些特定国家的特定现象,这些地区在体制问题上自成一体。

4、在研究资料和分析方法上存在一定的缺陷。

社会问题:

外部世界中存在的被认为会带来危害因而需要进行社会干预的状况。

Bradshaw把社会需求分为四类:

规范性需求、比较性需求、感觉性需求和表达性需求。

社会福利的发展(记时间点、表现)

1、19世纪,个人主义观念主导社会福利制度的制定。

2、19世纪末,集体主义开始抬头,并主导了20世纪的大部分时间。

3、20世纪80年代以后,个人主义重新抬头。

正面差别对待:

以不平等的优惠待遇(特权)来扶持弱势群体。

公民权:

是一种赋予社区正式成员的身份。

所有具有这种身份的人士在这种身份所赋予的权利和义务方面是平等的。

案主自决:

是指不管是否接受社工的建议和指导,案主都应该自己作出决定。

举例说明利他主义和互惠的异同。

(P81~84)

(利他主义是指不求回报的利人行为;以施助和受助互为因果互为前提的助人方式称为互惠,而且是以社会交换为前提的,范例是赡养长者。

☐试比较新右派、民主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的福利理论流派。

新右派:

1、时间:

20世纪70年代初

2、代表人物:

英国首相的撒切尔夫人、美国总统的里根

3、对福利国家发展的解释:

主要得益于政府在战争年代的成功表现

4、对福利国家的立场:

基本态度是怀疑和担忧

(1)福利国家破坏了市场的自发秩序,因而注定要失败。

(2)福利国家错误理解人类本性。

(3)福利国家缺乏效率和效果。

(4)福利国家侵犯自由。

(5)福利国家危害经济、社会和政治发展。

5、对理想社会和福利制度的主张:

市场起主导作用,政府起较小而且不同作用。

6、路径:

改革,减少政府供给。

民主社会主义:

1、时间: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2、主要特征:

渐进主义和民主主义

3、对福利国家发展的解释:

福利国家是工人阶级长期反抗资产阶级的结果

4、对福利国家的立场:

基本态度是毫无保留的支持

(1)福利国家可以消除贫困和社会问题

(2)民主社会主义把社会服务看成是刺激经济发展的动力。

(3)福利国家能提供公平教育的机会。

(4)福利国家可以促进利他主义和社会整合。

(5)社会服务可以对经济社会发展所导致的“负福利”提供补偿。

5、对理想社会和福利制度的主张:

基于平等、自由和博爱的社会主义制度。

6、改革路线:

循序渐进的社会改良和议会制

马克思主义:

1、时间:

19世纪

2、对福利国家发展的解释:

福利国家的产生受到三个相互关联的因素的影响:

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对阶级冲突的响应和国家所采取的旨在削弱激进工人阶级运动的先发制人行动。

3、对福利国家的立场:

认为这个术语具有欺骗性,持否定态度

4、对理想社会和福利制度的主张:

共产主义

5、改革路线:

暴力革命

第三路线的理论基础:

积极性福利、社会投资型国家、新型混合经济和包容性平等。

第三路线的政策内容:

促进机会平等、强化就业和教育、平衡权力和责任和认同私营部门的积极作用。

挑客现象(名解):

指福利提供者出于经济的考虑,在资源稀缺的条件下,常常会挑选那些最可能不靠帮助就能自食其力的人,同时撇开那些最不可能成功的人,而不管其需求是否最大。

比较普遍性和选择性原则的优缺点

1、政策效果:

普遍主义的领取率比较高,选择主义的领取率不定(通常偏低)

2、政策目标实现情况:

普遍主义资源浪费(没有切实需求的人也可能获得福利品),选择主义资源有效利用(面向目标人群)

3、管理成本:

普遍主义低,选择主义高。

4、公共开支压力:

普遍主义较大,选择主义较小。

5、社会成本和效益:

普遍主义无污名效应;促进社会整合;促进社会平等。

选择主义污名效应严重;导致社会分割;促进社会公平。

6、劳动力市场意义:

普遍主义促进就业诱因,选择主义理论上存在较高的边际税率,破坏就业诱因(贫穷陷阱)

可转换程度(考点):

福利给付在多大程度上考虑了消费者的选择自由,或者福利对象将福利给付转换成其他形式的可能性大小。

现金和实物分配各有哪些优缺点:

主张实物形式的社会分配原则强调集体主义,强调社会团结,强调对资源进行统筹以及惠及人人,而不是保证个人的理由,虽然实物给付有利于达成集体目标,但不可否认它也限制了消费者的自由。

主张现金形式的社会分配原则强调个人主义,强调消费者的自主权,强调个人利益的最大化是社会利益最大化的基础。

由于社会福利品的消费者所具有的特殊性,他们通常是社会弱势群体不能充分了解市场信息,很可能无法做出理性选择,甚至是无法独立决策。

福利多元化:

政府不是唯一的福利提供者,而是和一些政府之外的机构如志愿部门、非正式部门或互助团体等一起行动。

社区服务应该是商业性还是福利性的?

根据社会福利的特征来确定具体的提供策略,对于那些标准化的服务或产品,可以采用商业化方式来运作;如果社会福利对象是那些非常容易受剥削的案主群体,则最好由非营利机构来提供福利。

+P175第二段

慈善捐款(记):

由社会机构、企业、个人提供的私人捐款。

公益创投(记):

公益事业的创立和投资,即把资金投入非营利组织或社会企业,并协助其提升内部管理能力或提供技术援助。

(记)因为和生产性支出不同,社会福利支出既不会产生利润,也无法重新追问,所以,缺乏可靠的资金来源,社会福利项目就不具有可持续性。

社会福利资金的来源及其特点

财源主要来自三种基本途径:

政府税收、志愿捐款和用者付费。

税收(记):

税收是由政府部门依据有关法律强制征税所得的收入。

税收是国家财政的主要来源,而财政拨款则是社会福利政策的最主要且最稳定的财政来源。

慈善行为的两大特点是:

自愿性和无偿性。

服务收费是最简便的维持收支平衡的途径。

国际援助缺乏可持续性。

有问题

阐述改革开放前我国社会政策的特点,并对其公平性进行评述。

(辩证地回答,从社会福利政策出现的原因和后果来描述特点,公平性则从劳动力的发展来回答)主要的特征是前所未有的公平性,当时的社会经济有以下特征:

政府采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模式;劳动力不再被看成是一种商品,社会主义不存在失业;国家主要采用平均主义的分配原则。

在城市地区,主要实施了“统包分配”和“充分就业”的制度安排,在农场则由人民公社为广大农民提供了基本的生活保障,主要包括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但是城乡之间的福利供应存在显著的差异。

以我国为例,试论市场经济发展对社会福利政策的影响。

1、为社会福利发展提供资金,多元福利发展的可能。

2、市场需要制度设计,加强监管,区分福利性和商业性的不同。

收入维持:

以现金为给付形式,既可能面向贫困群体,也可能面向非贫困群体;既包括供款性项目,也包括非供款性项目,一般由政府提供和管理的公共行动。

给付确定型:

收入维持项目明确规定覆盖对象有权申领的给付的形式和水平。

供款确定型:

收入维持项目只明确规定覆盖对象必须供款的数额。

社会工作和收入维持政策在反贫困工作中的作用和关系。

(P264~268)

关系:

一方面,收入维持政策为社会工作服务提供法理依据;另一方面,社会工作者是收入维持政策的重要实践者,他们不仅帮助这些政策的具体实施,而且积极参与这些政策的制定和评估。

作用:

在宏观层面,社会工作者要担任倡导者、政治参与者和政策制定者的角色,要成为贫困人口利益维护的代言人。

中观层面,社会工作者要承担政策实施者和社区工作者的角色。

微观层面,社会工作者要承担个案辅导者、小组工作者、服务提供者等多重角色,以应对贫困者的复杂多样的需求。

对于社会福利向工作福利转变的当今世界,社工应该对案主给予辅导和增权,辅导的重点是尽快帮其安排工作,还有就是宣传策略。

积极性政策:

是指通过创造就业机会,提供职业训练和就业服务,促进失业者再就业的措施。

消极性政策:

是指当工作人口因失业等原因造成收入减少时提供现金或实物给付以维持基本生活而不陷入贫困的社会安全措施。

说明何谓就业安全?

它的基本内容包括哪些?

就业安全通常可以理解为雇佣安全,即工作者受到保护,不会招致不公平或无正当理由的解雇。

就业安全政策则是为国家和社会所采取的旨在促进就业、保护就业、抵御事业并进而提升工作者福祉的制度安排。

主要内容包括:

收入安全、代表性安全、劳动力市场安全、雇佣安全、行业安全、职业安全和技能再生安全。

健康照料:

是指由医护及相关专业人士提供的能使疾病得到预防、治疗和管理以及让精神和身体保持良好状态的商品和服务。

医疗社会工作:

社会工作者在医疗、卫生、保健机构中运用社会工作专门的知识、方法和技巧,开发利用社区、社会资源,协助病人及其家属解决与疾病相关的社会问题和心理问题,提高疾病治疗效果,增进人们对疾病的预防、治疗和对健康的保护。

健康照料具有哪些特点:

1、低弹性。

2、复杂性。

3、不确定性。

简述不同时期我国健康照料模式的特点:

1、计划经济时期(1949年至20世纪70年代)

主要包括城镇公费医疗、城镇劳保医疗和农村合作医疗,特征是在强有力的社会动员和组织能力的支撑下,政府通过控制药品、医疗设备和基本医疗服务价格的计划经济机制,建立起一个基本覆盖城乡居民、效率较高的健康照料服务体系。

2、经济转型时期(20世纪80年代初至2001年)、

该时期我国政府试图通过改革和重构城乡医疗卫生制度,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健康照料体系。

3、市场经济时期(2002年至今)

在医疗保障方面,逐步走向“全民医保”;在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方面,进一步提升卫生服务能力;在公共卫生方面,加强重大疾病防治。

与前一时期相比,明显加快了发展,特别是在覆盖率方面。

何谓住房保障政策?

它包括哪些主要内容?

住房保障是指主要由国家或社会承担的为所有社会成员提供最起码的居住条件的社会福利项目。

内涵包括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社会住房、住房补贴),规范和干预住房市场。

正面差别对待:

以不平等的优惠待遇(特权)来扶植弱势群体。

教育产业化:

是指将教育服务作为一种对市场需求的回应而对其进行“经营”以达到营利之目的的行为和做法。

学校社会工作:

学校领域中的一种专业服务,经由工作者运用社会工作理论与方法,协助学生建立与其学校—家庭—社区之间良好的关系,为现在与未来的生活做准备。

何谓教育政策?

教育政策包括哪些基本内容?

教育政策时国家或政府为解决公共教育问题、满足公众教育需求而决定作为及如何作为的教育服务行动。

教育政策的核心内涵是教育机会的公平分配问题。

基本内容:

1、教育经费问题,即谁出钱,出多少钱,为什么出钱。

2、课程问题和教学方法,即教什么,如何教。

3、教育对象问题,即向谁提供教育服务。

4、教育者问题或人事问题,即谁来任教和管理。

5、教育制度或学制问题,即各级学校的性质、任务、学生入学条件等。

社会福利社会化:

改变过去那种由政府一家包办的局面,在政府宏观管理的条件下,由全社会共同参与与兴办社会福利服务。

社区矫正:

是指将符合社区矫正条件的罪犯置于社区内,由专门的国家机关在相关社会团体、民间组织和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在判决、裁定或决定确定的期限内,矫正其犯罪心理都和行为恶习,并促进其顺利回归社会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

比较我国改革开放前后福利服务的特点。

改革开放前:

首先由单位包办的职工福利和由国家包办的民政福利,特点是政府主导、城乡分割和典型的补缺式福利。

改革开放后:

在职工福利方面,“职工福利社会化”;在民政福利方面,“社会福利社会化”;在社区服务方面,由政府支持、社区主办的社会服务。

福利文化:

因应文化的价值观和传统。

和西方的价值观和制度安排相比,我国的福利文化存在三大基本差异:

1、在于如何看待个体上。

中国社会强调集体主义,西方社会强调个人主义。

2、在于社会和家庭的分工上。

家庭和宗族是中国社会的核心,在西方,人们较能接受用社会项目来弥补家庭功能的缺失。

3、在于个人和国家的关系上。

在西方,社会福利被视为公民的基本权利,普选制推行;而中国则不认为政府提供救济是他们对民众所负有的责任。

我国福利制度的特点:

1、社会政策服从于经济政策,经济发展优先于社会发展,社会福利被放在次要地位。

2、我国公共福利支出相对较低,但多元化的福利提供策略则产生了相对较好的福利后果。

3、从一些福利项目特别是收入维持项目来看,我国福利具有保守社团主义或工业成就型的特点。

4、我国福利制度呈现明显的地域和职业分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