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主要病害副本.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643173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0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葡萄主要病害副本.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葡萄主要病害副本.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葡萄主要病害副本.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葡萄主要病害副本.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葡萄主要病害副本.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葡萄主要病害副本.docx

《葡萄主要病害副本.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葡萄主要病害副本.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葡萄主要病害副本.docx

葡萄主要病害副本

葡萄主要病害

葡萄霜霉病:

一、发病特点:

典型症状叶片背面长出白色霉层。

二、为害:

主要为害叶片和幼果。

三、发病症状:

叶片:

染病初叶片上有半透明油渍状病斑,后扩大为黄褐色病斑,限于叶脉。

环境潮湿时,病斑背面产生一层白色霉状物。

果实:

幼嫩果粒高度感病。

果色变灰色,并生有白色霉层,后期皱缩脱落。

四、发病条件:

低温,多雨是病害发生和流行的关键因素。

此外,通风不畅也有利于发病。

葡萄白粉病:

一、病原菌:

葡萄钩丝壳菌,属子囊菌亚门真菌。

无性阶段称托氏葡萄粉孢霉,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二、发病条件:

高温干旱的夏季和温暖而潮湿、闷热的天气有利于白粉病的大发生。

三、为害:

主要为害葡萄的果粒、叶片、新梢及卷须等绿色幼嫩组织,以果实受损失最大;叶片老熟和果实着色后很少发病。

四、症状:

葡萄展叶期叶片正面产生大小不等的不规则形黄色或褪绿色小斑块,病斑正反面均可见有一层白色粉状物,粉斑下叶表面呈褐色花斑,严重时全叶枯焦;

新梢和果梗及穗轴初期表面产生不规则灰白色粉斑,后期粉斑下面形成雪花状或不规则的褐斑,可使穗轴、果梗变脆,枝梢生长受阻;

幼果先出现褐绿斑块,果面出现星芒状花纹,其上覆盖一层白粉状物,病果停止生长,有时变成畸形,果肉味酸。

葡萄白腐病(又名腐烂病):

一、病原菌:

白腐病的病原物是一种半知菌侵害葡萄引起。

病部长出的灰白色小粒点,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器。

分生孢子初无色,随成熟度的增长而逐渐变为淡褐色,内含1~2个油球。

二、典型症状(识别要点):

1、病果表面密生白色小点。

2、在潮湿条件下,病组织有土腥味。

3、果实受害后,干而不落。

三、为害:

主要为害果实,也为害新梢、叶片。

四、发病条件:

高温高湿(适温28℃-30℃)有利于病害发生。

此外,排水不良,通风不畅有利于发病。

五、发病症状:

果实:

发病初期,果梗果柄上生有褐色、不规则的水渍状病斑,逐渐向果粒蔓延。

穗尖的果粒,甚至整穗果实变褐腐烂。

此时果面生有灰白色小粒点。

一般受振动时,病果甚至病穗极易脱落,也有时病果干缩成深褐色有明显棱角的僵果,长久不落。

在潮湿条件下,病组织有土腥味。

叶片:

多在叶缘、叶尖或破裂处发生,逐渐向叶片中部蔓延,形成深浅不同的同心轮纹,后期病斑干枯易破裂,潮湿时,在叶背和叶脉两侧产生稀疏的灰白色至灰黑色小粒点。

六、发病特点:

1、发病早晚、轻重与降雨关系密切

雨季早,发病早;雨量大,发病重;雨季长,发病持续时间长。

每逢雨后就出现一个发病高峰。

特别是遇暴风雨或冰雹,常引起大流行。

2、发病早晚、轻重与栽培方式关系密切

果穗距地面越近发病越重。

3、发病早晚、轻重与组织成熟度关系密切

不能在幼果上发病,只能在果实开始着色成熟时发生,而且越接近成熟,发病越重。

葡萄灰霉病

葡萄灰霉病:

俗称“烂花穗”,又叫葡萄灰腐病,病原菌为灰葡萄孢。

葡萄灰霉病是目前世界上发生比较严重的一种病害,在所有贮藏发生的病害中,它所造成的损失最为严重。

一、病原菌:

病原菌为灰葡萄孢。

二、典型症状:

多数情况下在发病部位都产生灰色霉状物。

三、为害:

主要侵害果实和花穗部位。

成熟的果实也常因此病在贮藏、运输和销售期间引起腐烂。

四、发病症状:

花序感病,初呈淡褐色水浸状,后变暗褐软腐,最后萎缩、干枯、脱落。

落花后,侵染果梗和穗轴,形成褐色的小型病斑。

果实成熟期感病,且随后空气干燥,病菌潜伏在果实内,果面不产生霉层,并使果实外皮变薄,果实失水皱缩、不腐烂且糖分增高。

五、发病条件:

低温高湿(适温16℃-22℃)有利于病害的发生。

葡萄炭疽病(又名晚腐病):

一、病原菌:

该病为真菌性病害,病原菌为围小丛壳菌,无性期为胶孢炭疽菌,属子囊菌亚门真菌。

葡萄炭疽病菌无性世代有两种:

其一为Gloeosporiumfructigenum。

Berk.称果生盘长孢菌.另一种为:

ColletotrichumampelinumcaV.称葡萄刺盘孢菌,均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二、典型症状:

病果表面上有许多轮纹状近圆形线纹排列的小黑点,遇到潮湿环境长出粉红色的孢子圈。

三、为害:

重点是危害成熟期果实。

四、发病特点:

前期侵染,潜育期长达20多天,近成熟期开始发病,果实成熟期进入盛发期;成熟期侵染,潜育期4天左右;高温、高湿和有雨、雾、露水时发病重。

被侵染处发生褐色小圆斑点,逐渐扩大并凹陷,病斑上产生同心轮纹状近圆形线纹,并生出排列整齐的小黑点。

这些黑点是分生孢子盘,潮湿天气分生孢子盘溢出粉红色胶状分生孢子团,是该病特征。

五、发病条件:

高温高湿有利于发病。

葡萄褐斑病:

一、病原菌:

葡萄假尾孢菌。

褐斑病有两种:

褐斑病和小褐斑病。

大褐斑病Phaeoisariopsisvitis(Lev.)Sawada.,异名:

Cercosporaviticala(Ces.)Sacc.分生孢子梗常10~30梗集结成束状,直立,暗褐色,单个分生孢子梗大小92~225x2.8~4微米>有1~6个隔膜。

老熟的分生孢子梗先端常有1~2个孢痕。

分生孢子着生于分生孢子梗顶端,长棍棒状,微弯曲,基部稍膨大,上部渐狭小,有0~9个隔膜,褐色至暗褐色,大小12~64x3.2—6.8微米。

小褐斑病Cercosporaroseleri(Caff.)Sace.分生孢子梗较短,松散不集结成束,淡褐色。

分生孢于长柱形,直或稍弯,有3~5个分隔,棕色。

二、为害:

叶片

三、发病症状:

褐斑病有两种:

褐斑病和小褐斑病。

发病初期呈淡褐色、不规则的角状斑点,病斑逐渐扩展,直径可达1厘米,病斑由淡褐变褐,进而变赤褐色,周缘黄绿色,严重时数斑连结成大斑,边缘清晰,叶背面周边模糊,后期病部枯死,多雨或湿度大时发生灰褐色霉状物。

有些品种病斑带有不明显的轮纹。

小褐斑病为束梗尾孢菌寄生引起,侵染点发病出现黄绿色小圆斑点并逐渐扩展为2—3毫米的圆形病斑。

病斑部逐渐枯死变褐进而茶褐,后期叶背面病斑生出黑色霉层。

四、发病条件:

高温潮湿气候是该病发生和流行的重要因素。

病害的发生一般是从下部的叶片开始,逐渐向上蔓延。

葡萄根癌病

一、病原菌:

根癌病由土壤杆菌属细菌所引起的细菌性病害。

二、为害:

发生在葡萄的根、根颈和老蔓上。

三、发病症状:

发病部分形成愈伤组织状的癌瘤,初发时稍带绿色和乳白色,质地柔软。

随着瘤体的长大,逐渐变为深褐色,质地变硬,表面粗糙。

瘤的大小不一,有的数十个瘤簇生成大瘤。

老熟病瘤表面龟裂,在阴雨潮湿天气易腐烂脱落,并有腥臭味。

四、病原发生规律:

1、病菌随植株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条件适宜时,通过剪口、机械伤口、虫伤、雹伤以及冻伤等各种伤口侵入植株,雨水和灌溉水是该病的主要传播媒介。

2、苗木带菌是该病远距离传播的主要方式。

3、温度适宜,降雨多,湿度大,癌瘤的发生量也大;土质粘重,地下水位高,排水不良及碱性土壤,发病重。

起苗定植时伤根、田间作业伤根以及冻害等都能助长病菌侵入,尤其冻害往往是葡萄感染根癌病的重要诱因。

葡萄黑痘病:

葡萄黑痘病又名疮痂病,俗称“鸟眼病”。

一、病原菌:

病病原菌是葡萄痂囊腔菌二、典型症状(识别要点):

果实病斑呈乌鸡眼。

三、为害:

为害幼嫩绿色部分,主要是幼嫩果粒、幼叶及嫩蔓,是葡萄的早期果实病害。

四、发病症状:

幼叶初染病:

开始出现针尖大小的褐色斑点,周围有黄色晕圈,并逐渐呈不规则形,中央浅褐色或灰白色,稍凹陷,边缘暗褐色,最后干枯穿孔。

病果感病:

病斑中央变成灰白色,稍凹陷,边缘紫褐色,看似“鸟眼”,病斑硬化或龟裂,病果小而酸,不能食用。

五、发病条件:

高温高湿(适温24℃-26℃),通风不畅,透光差造成发病重要原因。

葡萄黑腐病

一、病原菌:

真菌性病害。

二、为害:

主要发生在果实、叶片、叶柄和新梢上。

三、发病症状:

果实被害:

发病初期产生紫褐色小斑点,逐渐扩大后,边缘褐色,中央灰白色,稍凹陷,发病果软烂,而后变为干缩僵果,有明显棱角,不易脱落,病果上生出许多黑色颗粒状小突起,即病菌的分生把子器或子囊壳。

叶片发病:

初期产生红褐色小斑点,逐渐扩大成近圆形病斑,直径可达4—7厘米,中央灰白色,外缘褐色,边缘黑褐色,上面生出许多黑色小突起,排入成环状。

新梢受害处生褐色椭圆形病斑,中央凹陷,其上生有黑色颗粒状小突起。

黑腐病和房枯病,病菌形态上的主要区别——房枯病分生孢子比黑腐病的分生孢子狭而长,子囊孢子比黑腐病的大。

四、发病条件:

高温多雨和近成熟期发病严重。

 

葡萄房枯病(又名穗枯病、粒枯病。

一、病原菌:

病原为葡萄囊孢壳菌。

有性阶段,属子囊菌亚门。

无性阶段为葡萄房枯大茎点霉,属半知菌亚门。

二、为害:

主要为害果实、果梗和穗轴,发生严重时也为害叶片。

三、病害要点辨别:

病果后期变成僵果,长期残存于植株上。

区分于轴穗褐枯病。

四、发病症状:

叶部:

发病时出现灰白色、圆形病斑。

穗轴:

靠近果粒的部位出现圆形、椭圆形或不正圆形病斑,呈暗褐色至灰黑色,稍凹陷。

部分穗轴干枯,果粒生长不良,果面发生皱纹。

病原菌从穗轴侵入附近果粒,发生病斑。

果实:

果面也感染发病。

果粒病斑暗褐色至紫褐色。

穗轴和果粒病斑表面形成稀疏的小黑点。

病果后期变成僵果,长期残存于植株上。

五、发病条件:

该病是一种高温高湿性病害。

菌丝生长适温35℃,因此在果实着色后的高温多雨潮湿条件利于发病和流行。

分生孢子在24~28℃经4小时萌发。

子囊孢子在25℃5小时也可萌发。

病菌适应温限9~40℃,15~35℃都能发病。

葡萄穗轴褐枯病

一、病原菌:

葡萄生链格孢霉,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二、为害:

危害幼穗的穗轴,造成大量落花、落粒。

三、识别点:

区别于房枯病,病果脱落。

四、发病症状:

为害幼嫩的花蕾、穗轴和幼果,使其萎缩、干枯,造成大量落花落果。

发病初期,先在幼穗的分枝穗轴上产生褐色水浸状斑点,迅速扩展后致穗轴变褐坏死,果粒失水萎蔫或脱落。

有时病部表面生黑色霉状物,即病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该病一般很少向主穗轴扩展,发病后期干枯的小穗轴易在分枝处被风折断脱落。

幼小果粒染病仅在表皮上生直径2毫米圆形深褐色小斑,随果粒不断膨大,病斑表面呈疮痂状。

果粒长到中等大小时,病痂脱落,果穗也萎缩干枯别于房枯病。

五、发病条件:

1、病菌以分生孢子在枝蔓表皮或幼芽鳞片内越冬,翌春幼芽萌动至开花期分生孢子侵入,形成病斑后,病部又产出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进行再侵染。

2、老龄树一般较幼龄树易发病,肥料不足或氮磷配比失调者病情加重

3、地势低洼、通风透光差、环境郁闭时发病重。

葡萄蔓枯病

一、病原菌:

蔓枯病病原为Cryptosporellaviticola(Red.)Shear称葡萄生小陷孢壳,属子囊菌亚门真菌。

无性世代为FusicoccumviticolumRedd.称葡萄生壳梭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分生孢子有两型。

Ⅰ型为长纺锤形至圆柱形,略弯曲,单胞、无色。

Ⅱ型为丝状,多呈钩形。

有性阶段不多见。

枝枯病病原为Phomopsisviticola(Sacc.)Sacc.称葡萄生拟茎点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二、为害:

主要为害蔓或新梢。

三、发病症状:

蔓基部近地表处易染病,初病斑红褐色,略凹陷,后扩大成黑褐色大斑。

秋天病蔓表皮纵裂为丝状,易折断,病部表面产生很多黑色小粒点,即病菌的子实体。

主蔓染病,病部以上枝蔓生长衰弱或枯死。

新梢染病,叶色变黄,叶缘卷曲,新梢枯萎,叶脉、叶柄及卷须常生黑色条斑。

四、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葡萄枝枯病当年枝条染病多见于叶痕处,病部呈暗褐色至黑色,向枝条深处扩展,直到髓部,致病枝枯死。

邻近健组织仍可生长,则形成不规则瘤状物,因此又称“肿瘤病”,染病枝条节间短缩,叶片变小。

以分生孢子器或菌丝体在病蔓上越冬,翌年5、6月间释放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在具水滴或雨露条件下,分生孢子经4~8小时即可萌发,经伤品或由气孔侵入,引起发病。

潜育期30天左右,后经1~2年才现出病症,因此本病一经发生,常连续2~3年。

多雨或湿度大的地区、植株衰弱、冻害严重的葡萄园发病重。

葡萄扇叶病

葡萄扇叶病又名葡萄退化,世界葡萄产区均有分布,在我国普遍发生,是影响我国葡萄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

一、病源:

1、其传播途径是以蚜虫、叶蝉、线虫类等。

2、活体枝条、嫁接病菌为媒介远距离传播的。

二、病害症状:

受到侵染的病株叶片略成扇状,叶脉发育不正常,主脉不明显,由叶片基部伸出数条主脉,叶缘多齿,常有退绿斑或条纹,其中黄花叶株系叶片黄化,叶面散生退绿斑,严重时使整叶变黄,脉带株系病叶沿叶脉变黄。

叶略畸形。

枝蔓受害,病株分枝不正常,枝条节间短,常发生双节或扁枝症状,病株矮化。

果实受害,果穗分枝少,结果少,果实大小不一,落果严重。

葡萄黄点病

一、病原菌:

经研究结果认为,葡萄黄点病原为类病毒Ⅰ型和Ⅱ型,单独或复合侵染引起而发病。

二、发病症状:

每枝条上有2-3片叶子,多者可达20片叶子出现黄点,主要分布在主脉和侧脉附近,形状不规则,大小不等,分散或聚合成不规则斑块,颜色初为淡黄绿色,后变为铬黄色,叶片衰老时变为白色,症状因葡萄品种、年龄、环境条件不同而表现不同。

幼树症状明显,老树表现较轻。

症状还会因多种病毒复合侵染而加重。

三、发病条件:

在气候条件适合地区才表现出来,症状多在夏末表现严重。

葡萄卷叶病:

一、病原菌:

病毒性病害。

葡萄卷叶病可能是由复杂的病毒群侵染引起,其成员大多属黄化病毒组。

目前,全球至少已检测出5种类型的黄化病毒组成员,定名为葡萄卷叶相关黄化病毒组(GLRaV)I型、II型、III型、IV型和V型。

二、为害:

卷叶病发生于葡萄的所有品种。

三、发病症状:

症状随品种、环境和季节而异。

春季的症状较不明显,病株比健株矮小,萌发迟。

红色品种在基部叶片的叶脉间先出现淡红色斑点,夏季斑点扩大、愈合,致使脉间变成淡红色,到秋季基部病叶变成暗红色,仅叶脉仍为绿色。

白色品种的叶片不变红,只是脉间稍有褪绿。

病叶除变色外,叶变厚、变脆,叶缘下卷。

病株果穗着色浅。

如红色品种的病穗色质不正常,甚至变为黄白色;从内部解剖看,在叶片症状表现前,韧皮部的筛管、伴随细胞和韧皮部薄壁细胞均发生堵塞和坏死。

叶柄中钙、钾积累,而叶片中含量下降,淀粉则积累。

症状因品种而异,少数品种如无核白(Thompson)和Perlette的症状很轻微,仅在夏季的叶片上现现坏死。

坏死位于叶脉间和叶缘。

多数砧木品种为隐症带毒。

四、传播途径:

有试验证明卷叶病与粉蚧的存在有关。

有3种粉蚧(长尾粉蚧、无花果粉蚧和橘粉蚧),可以传播葡萄病毒A,长尾粉蚧传播葡萄卷叶病毒III型。

卷叶病毒可通过感染的品种插条作长距离传播,特别是美洲葡萄砧木潜隐带毒。

葡萄日灼病

一、病因:

非侵染生理性病害。

二、发病原因:

幼果膨大期强光照射和温度剧变是其发生的主要原因。

三、发病症状:

1、果穗在缺少阴蔽的情况下,受高温、空气干燥与阳光的强辐射作用,果粒幼嫩的表皮组织水分失衡发生灼伤。

2、由于渗透压高的叶片向渗透压低的果穗争夺水分造成灼伤。

红地球葡萄果实日灼病致病环境是幼果膨大期气温超过30℃、空气湿度低于30%、土壤含水量低于40%田间最大持水量。

四、发病条件:

发病程度与气候条件、架式、树势强弱、果穗着生方位及结果量、果实套袋早晚及果袋质量、果园田间管理情况等因素密切相关。

连续阴雨天突然转晴后,受日光直射,果实易发生日灼;植株结果过多,树势衰弱,叶幕层发育不良,会加重日灼发生;果树外围果穗、果实向阳面日灼发生重;套袋过晚或高温天气套袋,会使日灼加重;夏季新梢摘心过早,副梢处理不当,枝叶修剪过度,果帝不能得到适当遮阴,易发生日灼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