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庐江县部分示范高中届高三第三次联考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633395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1.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庐江县部分示范高中届高三第三次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安徽省庐江县部分示范高中届高三第三次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安徽省庐江县部分示范高中届高三第三次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安徽省庐江县部分示范高中届高三第三次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安徽省庐江县部分示范高中届高三第三次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徽省庐江县部分示范高中届高三第三次联考语文试题.docx

《安徽省庐江县部分示范高中届高三第三次联考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庐江县部分示范高中届高三第三次联考语文试题.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安徽省庐江县部分示范高中届高三第三次联考语文试题.docx

安徽省庐江县部分示范高中届高三第三次联考语文试题

庐江县部分示范高中2014/2015学年高三第三次联考

语文试题

第一卷(阅读题共6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共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龙文化源起

在原始社会的史前阶段,把龙作为氏族部落的图腾物来崇祀,是原始人朴素宗教意识的反映。

其文化史价值仅限于氏族文化的精神信仰对象。

其功能意识来源于人们认为氏族的精神偶像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之中的信念。

在考古文物和丧葬习俗中,则反映在希望来世幸福的追求之中,如西水坡墓葬中的“骑龙升天”摆塑,就是很好的例证。

龙文化伴随着中华民族的起源和发展有一个漫长的演化过程。

主要经历了原龙、礼龙、神龙和文化龙四个阶段。

原龙即图腾龙,主要作为氏族的感生神而存在。

主要作用是氏族的保护神和崇拜图腾,既是氏族之根,同时具有超常的能力。

在西安仰韶文化半坡遗址中出土的陶壶龙纹,揭示了龙的一源。

陶壶龙纹为人面、长鱼身、有鳍、曲身、似龙似蛇,应为原龙形象的一种。

在仰韶文化彩陶纹饰中,鱼的形象占了绝大多数,联想到商周铜器上习见的族徽动物,可以初步认定这些鱼纹具有族徽的性质。

大凡图腾崇拜,起初都是现实中实在的动物和植物,此后便不断地被加以神化,最后就可能演变为完全脱离实际的神物了。

所以说鱼纹可能是六千多年前半坡人的图腾物,而加长的鱼龙纹则是一种变形纹,有趋向神化的痕迹。

那么,鱼这种水中精灵怎么会成为半坡人的图腾物呢?

这不能不让人联想到一万年以前的第四纪冰川洪水期。

当时洪水滔天,世界一片汪洋,长达数千年,人类的生存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所以,半坡人在回答“人从哪里来”的时候,很自然地把鱼作为自己的感生神,即祖先,来加以崇拜。

只有作为鱼的子孙,才可能具有鱼类在水中遨游的本领,氏族才能在洪水世界里得到延续。

而半坡氏族大量的长身鱼纹或龙鱼纹则有明显的向龙转化的趋向,处于龙文化的萌芽状态。

这种起源在后世的典籍中也可得到印证。

在我国夏代,还常常面临着洪水灾害,所以夏人仍把龙鱼作为感生图腾①,仍希望人类像龙鱼那样在水中生活。

战国时代,人们把龙当做“鳞虫之长”,还保留了把龙作为鱼类的传统观念。

在商周铜器和汉代画像石中的龙,口中是常常衔鱼的。

所以说,原始龙是水物的观念是始终不变的。

在东北红山文化中出土的“玉猪龙”,头部似猪首,身体呈“C”形。

所以,有学者认为:

猪是龙的起源,因为在人类最早驯化的六畜之中,只有猪的繁殖能力最强,而强大的繁殖能力,可以使氏族生生不息,在任何灾害面前代代延续下去。

这和半坡人以鱼龙为图腾出于同一理想:

希望氏族代代繁衍,生生不息。

只不过半坡人希望拥有超自然力,而红山人希望增强自身的生存能力而已。

以上两种原始的龙之起源中,随着炎黄二帝及华夏族形成的文化大融合,玉猪龙文化被融入了龙鱼文化之中。

这从中原地区分布广大的仰韶文化遗址和与仰韶文化有直接传承关系的龙山文化遗址中可以得到佐证。

之后的夏商周文化一直延续至今。

据研究,龙崇拜起源于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而有文字记载以来的中国历史即使从甲骨文算起,也只有三千多年。

因此,古代文献资料所记载的龙,只能反映当时人们的崇龙习俗和认识水平,不能当作龙崇拜起源的直接材料加以引用,清楚龙的本来面目,只能根据考古材料。

[注]①感生图腾即感生神话中的图腾。

指母系氏族时期人们把氏族繁衍的“功劳”归于图腾的意志和行为。

1.下列关于我国龙文化起源和发展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原始社会,把龙作为氏族部落的图腾物来崇祀,反映了史前阶段原始人朴素的宗教意识。

人们对于氏族的精神偶像存在于生活中的信念,成为其功能意识来源。

B.伴随着中华民族漫长的演化过程,龙文化的发展主要经历了原龙、礼龙、神龙和文化龙四个阶段。

仰韶文化半坡遗址中出土的陶壶龙纹,揭示了龙的一源。

C.西水坡墓葬中的“骑龙升天”摆塑,有力地证明了氏族部落把龙作为崇祀的图腾物,意为希望追求来世的幸福,所以说原龙主要作用是氏族的保护神和崇拜图腾。

D.长身鱼纹或龙鱼纹则有明显的向龙转化的趋向,处于龙文化的萌芽状态,鱼纹可能是六千多年前半坡人的图腾物,而加长的鱼龙纹则有趋向神化的痕迹。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人类生存曾遇到洪水肆虐的严重挑战,因而后来的半坡人很自然地把鱼作为自己的祖先来崇拜。

他们认为只有作为鱼的子孙,氏族才可能在洪水世界里生存延续。

B.大凡图腾崇拜,起初都是现实中实在的动物和植物,此后便不断地被加以神化,最后就可能演变为完全脱离实际的神物了。

C.有学者认为,猪是龙的起源,红山文化的玉猪龙和半坡人以鱼龙为图腾的理想都是同样的:

希望氏族代代繁衍,生生不息。

D.起源于原始人类的玉猪龙和鱼龙,随着文化大融合而相互渗透,这从诸多仰韶文化遗址和龙山文化遗址中可以得到佐证。

再由夏商周文化一直延续到现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原始龙是水中物,这个观念一直伴随着中原一带华夏文化的发展。

有学者认为,因为猪的繁殖力可佑护氏族在灾害中延续下去,所以它自然就成为红山文化中龙的起源。

B.我国的龙文化在文化史价值上,仅限于氏族文化的精神信仰对象。

例如:

仰韶文化中的“鱼龙”和红山文化中的“玉猪龙”,只是象征着氏族的生存、繁衍。

C.夏人为感激龙鱼对本氏族的繁衍、避灾之功,依然把其作为图腾,希望自己的族人还能像龙鱼那样在水中生活。

因为在那时,我国的人民还常常面临着洪水灾害。

D.研究表明,龙的崇拜起源于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而用文字记载的中国历史也不过三千多年。

因此,研究龙文化的起源,只能依据考古材料而不能依赖古代文献资料。

二、古代诗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李白,字太白,陇西成纪人,凉武昭王暠九世孙。

蝉联珪组,世为显著。

中叶非罪,谪居条支,易姓与名。

然自穷蝉至舜,五世为庶,累世不大曜,亦可叹焉。

神龙之始,逃归于蜀,复指李树,而生伯阳,名白,以太白字之,世称太白之精,得之矣。

不读非圣之书,耻为郑、卫之作,故其言多似天仙之辞。

凡所著称,言多讽兴。

自三代已来,风骚之后,千载独步,唯公一人。

故王公趋风,列岳结轨;群贤翕习,如鸟归凤。

卢黄门云:

“陈拾遗(子昂)横制颓波,天下质文翕然一变。

至今朝诗体,尚有梁、陈宫掖之风,至公大变,扫地并尽。

今古文集,遏而不行。

唯公文章,横被六合,可谓力敌造化欤!

天宝中,皇祖下诏,征就金马,降辇步迎如见绮皓。

以七宝床赐食,御手调羹以饭之,谓曰:

卿是布衣,名为朕知,非素蓄道义,何以及此?

置于金銮殿,出入翰林中,问以国政,潜草诏诰,人无知者。

丑正同列,害能成谤,格言不入,帝用疏之。

公乃浪迹纵酒,以自昏秽。

咏歌之际,屡称东山。

又与贺知章、崔宗之等自为八仙之游,谓公谪仙人,朝列赋谪仙之歌,凡数百首,多言公之不得意。

天子知其不可留,乃赐金归之。

遂就从祖陈留采访大使彦允,请北海高天师授道箓于齐州紫极宫。

阳冰试弦歌于当涂,心非所好,公遐不弃我,乘扁舟而相顾。

临当挂冠,公又疾亟,草稿万卷,手集未修。

枕上授简,俾予为序。

自中原有事,公避地八年,当时著述,十丧其九,今所存者,皆得之他人焉。

时宝应元年十一月乙酉也。

(李阳冰《草堂集序》,有删节)

安禄山反,永王璘辟为府僚佐。

璘起兵,逃还彭泽;璘败,当诛。

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

子仪尝犯法,白为救免。

至是子仪请解官以赎。

有诏长流夜郎,会赦,还寻阳,坐事下狱。

时宋若思将吴兵三千赴河南,道寻阳,释囚辟为参谋,未几辞职。

李阳冰为当涂令,白依之,代宗立,以左拾遗召,而白已卒,年六十余。

(节选自《新唐书•卷二O二》)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言多讽兴讽:

劝谏

B.横被六合被:

覆盖

C.害能成谤害:

害怕

D.手集未修修:

编纂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公乃浪迹纵酒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

B.御手调羹以饭之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C.俾予为序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D.今所存者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自远祖显赫。

先人曾为凉武昭王,累世为官,中世无辜被贬,其后五代均为平民,令人叹惜。

B.李白才华卓著。

有人说,陈子昂改变了当时的文风,李白改变了诗坛自梁、陈以来的绮靡之风。

C.李自仕途不济。

也曾深得皇上宠信,一度出入翰林,终因谗言被疏远,后位列八仙,誉为谪仙。

D.李白晚景落魄。

因卷入“永王之乱”,被流放夜郎,后辗转依附于当涂李阳冰,文稿得以整理。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卿是布衣,名为朕知,非素蓄道义,何以及此?

(4分)

(2)天子知其不可留,乃赐金归之。

(2分)

(3)有诏长流夜郎,会赦,还寻阳,坐事下狱。

(4分)

三、古代诗歌鉴赏(8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江上秋夜道潜

雨暗苍江晚未晴,井梧翻叶动秋声。

楼头夜半风吹断,月在浮云浅处明。

【注】①道潜(1043-1102),字参寥,杭州于潜(今浙江临安)人。

俗姓何,本名昙潜,赐号妙总大师。

自幼出家。

与苏轼、秦观友善。

②井梧,即井边梧桐

8.本诗构思精巧,层次分明,试加以简要分析。

(4分)

 

9.诗歌第三句“断”字怎样理解?

请简要分析它在诗歌中的作用。

(4分)

10、补写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两朝开济老臣心。

《蜀相》(杜甫)

(2)木欣欣以向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东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3)出师一表真名世,。

陆游《书愤》

(4)______________,死当结草。

(李密《陈情表》)

(5),余不忍为此态也。

(屈原《离骚》(节选))

(6),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滕王阁序》)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2)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4)题

守岁

冯骥才

一种昔时的年俗正在渐渐离开我们,就是守岁。

守岁是老一代人记忆最深刻的年俗之一,如今发生了变化——特别是城市人,最多是等到子午交时之际给亲朋好友打个电话发个短信拜个年,然后上床入睡,完全没有守岁那种意愿、那种情怀、那种执着。

我已不记得自己哪年开始不再守岁了,却深刻记得守岁那时独有的感觉。

每到腊月底就兴奋地叫着今年非要熬个通宵,一夜不睡。

好像要做一件什么大事。

父母笑呵呵说好呵,只要你自己不睡着就行,决没人强叫你睡。

记得守岁的前半夜我总是斗志昂扬,充满信心。

一是大脑亢奋,一是除夕的节目多:

又要祭祖拜天地,又要全家吃长长的年夜饭,最关键的还是午夜时那一场有如万炮轰天的普天同庆的烟花炮竹。

尽管二踢脚、雷子鞭、盒子炮大人们是决不叫我放的,但最后一个烟花——金寿星顶上的药捻儿,却一定由我勇敢地上去点燃。

火光闪烁中父母年轻的笑脸现在还清晰记得。

待到燃放鞭炮的高潮过后,才算真正进入了守岁的攻坚阶段。

大人们通常是聊天,打牌,吃零食,过一阵子给供桌换一束香。

这时时间就像牛皮筋一样拉得愈来愈长了;瞌睡虫开始在脑袋里喷撒烟雾。

无事可做加重了困倦感,大人们便对我说笑道:

可千万不能睡呀。

我一边嘴硬,一边悄悄跑到卫生间用凉水洗脸,甚至独出心裁地把肥皂水弄到眼睛里去。

大人们说,用火柴棍儿把眼皮支起来吧。

年年的守岁我都不知道怎么结束的。

但睁眼醒来一定是在床上,睡在暖暖的被窝里。

枕边放着一个小小的装着压岁钱的红纸包,还有一个通红、锃亮、香喷喷的大苹果。

这寓示平安的红苹果是大人年年夜里一准要摆在我枕边上的。

一睁眼就看到平安。

我承认,在我的童年里,年年都是守岁的失败者,从来没有一次从长夜守到天明。

故而初一见到大人时,总不免有些尴尬,尤其是想到头一天信誓旦旦要“今夜决不睡”之类的话。

当然,我也会留意大人们的样子,令我惊奇的是:

他们怎么就能熬过那漫长一夜?

 

其实很简单,因为他们知道为什么守岁。

可是守岁的道理并不简单。

后来我对守岁的理解,缘自一个词“辞旧迎新”。

而首先是“辞”字。

辞,是分手时打声招呼。

和谁打招呼,难道是对即将离去的一年吗?

古人对这一年缘何像对待一位友人?

这一年仅仅是一段不再有用的时间吗?

那么,新的一年大把大把可供使用的时间呢?

又是谁赐予我们的?

是天地,是命运,还是生命本身?

任何有生命的事物不都首先拥有时间吗?

可是,时间是种奇妙的东西。

你什么也不做,它也在走;而且它过往不复,无法停住,所以古人说“黄金易得,韶光难留”。

也许我们平时不曾感受时间的意义,但在这旧的一年将尽的、愈来愈少的时间里——也就是坐在这儿守岁的时刻里,却十分具体又真切地感受到时光的有限与匆匆。

它在一寸一寸地减少。

在过去一岁中,不管幸运与不幸,不管“喜从天降”还是留下无奈、委屈与错失——它们都已成为我们生命的一部分。

在它即将离我们而去时,我们便有些依依不舍。

所以古人要“守”着它。

守岁其实是看守住属于自己的时间与生命,表达着我们的生命情感。

是的,守岁这一夜非比寻常。

它是“一夜连两岁,五更分二年”。

因而,我们的古人便是一边辞旧,一边迎新。

以“辞”告别旧岁,以“迎”笑容满面迎接生命新的一段时光的到来。

新的一年是未知的,不免小心翼翼。

古人过年要通宵点灯,为了不叫邪气暗中袭入;还将年画上所有形象都画上笑眼笑口,以寓吉祥。

由于对未来的这种盛情,所以正月初一破晓“迎财神”的鞭炮更加欢腾。

于是,我们的年俗就这样完成了岁月的转换,以“辞”和“迎”表达对生命的敬畏,以长长的守夜与天地一年一度地“天人合一”。

我们和洋人的文化真有些不同。

洋人对新年只有狂欢,我们的心理似乎复杂得多,其情其意也深切得多。

可是我们正在一点点离开这些。

这到底是因为农耕文明离我们愈来愈远,还是人类愈来愈强势,无须在乎大自然了?

守岁渐行渐远。

当然,我们不必为守岁而勉强守岁。

民俗是一种集体的心愿,没有强迫。

我们虽然不必为守岁而勉强守岁,但如果有条件和精力来守岁,不妨体验一下这个节点的独特魅力,这也是对大自然和生命的一种敬畏。

11、倒数第二段中,“这到底是因为农耕文明离我们愈来愈远,还是人类愈来愈强势,无须在乎大自然了”。

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4分)

12、文中作者写到了自己小时候守岁的经历,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4分)

13、“其实很简单,因为他们知道为什么守岁。

可是守岁的道理并不简单。

”结合文本,请概括分析“守岁”有什么深刻的道理。

(6分)

14、文中最后一段说“守岁渐行渐远”,对此,作者认为应该怎样面对?

请概括回答。

其实很多民俗都在渐行渐远,关于民俗文化的现状和发展,你有何看法,请简要阐述。

(8分)

卷(表达题共26分)

15、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鞭笞(chī)矩(jǔ)形攻讦(jié)前倨(jù)后恭

B.旋(xuán)涡戏谑(xuè)干瘪(biē)量(liàng)体裁衣

C.笑靥(yè)召(zhào)唤徇(xún)私大腹便便(pián)

D.收殓(liàn)稂(liáng)莠胡诌(zhōu)令人咋(zé)舌16、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3分)

A.在全球一体化进程中,有些备受国人青睐的外国名品,其实是用中国的原料,在中国的流水线上生产的,已不是地道的泊来品。

B.物价“被下降”,家里“被用水”……小小介词“被”伴随着一个个看似荒谬绝伦的搭配,不经意间窜红媒体。

质疑、委屈、愤怒,借助被字句畅快淋漓地倾泻而出。

C.该公司在把握市场脉搏的基础上,另辟蹊径,依靠独树一帜的管理理念以及出奇不意的营销策略赢得了商机,获得了发展。

D.若是资源配置均衡,升学机会在平行线上,投机式考生辐凑也就不存在。

因而,促进教育资源向欠发达地区的倾斜,实现教育服务的均等化,是大势所趋。

17、下列各句中,加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3分)

A.司机张师傅冒着生命危险解救乘客的事迹,一经新闻媒体报道,就被传得满城风雨,感动了无数市民。

B.近年来,在种种灾害面前,各级政府防患未然,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力争把人民的生命财产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C.这些“环保老人”利用晨练的机会,将游客丢弃在景点的垃圾信手拈来,集中带到山下,分类处理。

D.去凤凰,是在一个细雨绵绵的日子,凤凰的美便弥漫在这烟雨中,湘西的千年文化也在这烟雨迷蒙中荡漾开来。

18、填入下列横线处的几句话,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终于到了君山,这个小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只觉得它们南辕北辙而平安共居,三教九流而和睦相邻②尤其是文化遗迹之多,令人咋舌③树木葱笼,景致不差④是历史,是空间,是日夜的洪波,是洞庭的晚风,把它们堆涌到了一起⑤它显然没有经过后人的精心设计,突出哪一个主体遗迹

A.③②①④⑤B.②⑤④①③C.②③①⑤④D.③②⑤①④

19、下面文字中有三处语病和一处标点符号使用错误,请写出相应句子的序号,并对错误加以修改。

(4分)

①由天津大学自主研发的“海燕”号水下滑翔机日前在南海北部水深大于1500米海域通过测试,创造了中国水下滑翔机航程最远、航时最长、剖面运动最多、工作深度最大等诸多领域,一举打破国外对我国的技术封锁。

②这款水下滑翔机采用最新的混合推进技术,可持续不间断工作约30天左右。

③相比于传统无人无缆潜水器(AUV),可谓身轻体瘦,它形似鱼雷,身长1.8米,直径0.3米,重约70千克。

④它融合了浮力驱动与螺旋桨推进技术,不但能实现和AUV一样的转弯、水平运动,而且具备传统滑翔机剖面滑翔的能力(即进行“之”字形锯齿状运动)。

⑤在未来应用中,其很可能凭借灵活小巧的身姿,较长时间地跟随海洋动物,与鲸共舞,获取数据。

⑥这款水下滑翔机负载能力为5千克,并通过扩展搭载声学、光学等专业仪器,成为海底的“变形金刚”,可在海洋观测和探测领域大显身手。

序号

修改意见

20、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拟一条一句话新闻。

(20字以内)(4分)

正在起草中的《北京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草案修改稿)》倡议:

机动车驾驶员在停车3分钟以上时熄灭发动机。

对此,不少人认为,提倡停车3分钟熄火能够使车主充分了解停车熄火的必要

性,提高节能减排意识,从而使停车熄火变为自觉行为。

不过,也有人对这一条款的可操作性表示怀疑。

出租车公司安全总监高鹏说,对停车熄火的时间地点不应该一刀切,比如早晚高峰和拥堵路段,车辆频繁启动也无法达到节能减排的效果。

此外,出租车在酷热或寒冷天气时需要开启空调,如果严格要求停车熄火,就有可能招致乘客的不满甚至投诉。

21、在北京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一棵千年古柏正巧处于某交通要道的必经之地,须砍伐。

各界人士闻讯后纷纷上书有关部门,要求修改设计方案。

请根据下列人物的身份,各拟写一句话,说明他们反对砍伐的理由。

(6分)

(1)植物学家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历史学家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美学家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作文(6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近年来在网络上流传着以下两句名言:

  

(1)百年前躺着吸鸦片,百年后躺着玩手机,姿态有着惊人的相似。

  

(2)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们坐在一起,你却在玩手机。

  这两句名言,正是当下许多人生活的最形象写照。

请你根据阅读后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文章。

  要求:

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

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不少于800字。

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参考答案

1.C(答案解析:

本题考察对文章重要概念的理解和信息筛选。

正确选项为C。

A.是第1段内容的转述,将语序稍加调整,与原文一致。

B.是2、3段部分内容的整合,正确。

D.把第5段末一句和4段末一句整合起来,如果联系起来看会看出是合理的。

C.强加因果。

前半句已经说是“希望追求来世的幸福”,只能证明有“超常的能力”,而不能说明保护氏族的作用,何况这一摆塑是否“原龙”还不一定)

2.D(答案解析:

本题考察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

正确选项为D。

本选项是偷换概念的错误,原文中“随着炎黄二帝及华夏族形成的文化大融合,玉猪龙文化被融入了龙鱼文化之中”一句,被改成“玉猪龙和鱼龙”“相互渗透”,混淆了主体和客体,主动和被动的关系,因此是错的)

3.B(答案解析:

本题考察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

正确选项为B.

该项以偏概全,1段中“其文化史价值仅限于氏族文化的精神信仰对象”中的“其”指的是“在原始社会的史前阶段,把龙作为氏族部落的图腾物来崇祀”,再对照第⑦段“半坡人希望拥有超自然力,而红山人希望增强自身的生存能力而已”的话来看,应该还有“象征着氏族的生存、繁衍”以外的意义。

4.C5.A6.A

7.(4分)

(1)你(只)是个平民,名声(竟)被我知道了,(假若)不是平日里积累道义,凭什么会这样呢?

(2)(2分)天子知道李白不能够留下来了,就赏赐他金银让他归乡了。

(3)(4分)皇上下令,(把李白)长期流放到夜郎,后又恰逢天下大赦,回到寻阳,又因事犯罪而被关进监牢。

8、【答案】1.本诗通过描写苍江从傍晚到夜半,天气由阴雨转晴的变化过程,层次分明地烘托出江上秋夜由喧闹渐入静谧的气氛,构成了清冷寒寂的意境。

全诗四句四景,分别选择最适宜的角度表现了阴雨、风起、风停及将晴时分的月色,一句一景,合成一幅完整的画面。

(语意相近即可)

9.第三句“断”字是“停”的意思。

“断”字与上句井梧翻叶相应,写风的一起一止,概括了风声由小到大,吹了半夜才停的全过程。

“断”字还承上启下,带出了最后一句精彩的描写:

风停之后,乌云渐渐散开,但尚未完全放晴,月亮已在云层的浅淡之处透出了光明。

10、【答案】

(1)三顾频烦天下计

(2)泉涓涓而始流(3)千载谁堪伯仲间

(4)臣生当陨首(5)宁溘死以流亡兮(6)落霞与孤鹜齐飞

11、a这句话包含了作者对守岁等民俗渐行渐远的思考,作者认为有农耕文明愈来愈远离的客观原因,更有人类愈来愈不在乎大自然的主观原因。

b表达了作者对人类愈来愈不在乎大自然导致民俗渐行渐远的遗憾之情。

(第一句要解读内容,第二句解读情感)

12、a叙写生动,丰富了过去一家人执着守岁的画面,充实了文章的内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b由儿时记忆中大人们通宵守岁引发思考,揭示守岁这一民俗蕴含的文化内涵,深化了主题。

(要抓准丰富内容和深化主题这两个关键词)

13、a守岁是“辞旧迎新”,既告别旧岁,表达对即将过去的一年的依依不舍,又笑容满面、小心翼翼地迎接生命中崭新而又充满未知的一段时光的到来。

b守岁其实是看守住属于自己的时间与生命,表达对生命的敬畏之情。

c守岁是以一种特殊的风俗完成岁月的转换,并与天地一年一度地“天人合一”。

14、第一问:

作者认为我们不必勉强,但也希望人们能够体验守岁这一民俗的独特魅力、保持对大自然和生命的敬畏。

第二问:

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中国民俗文化现状堪忧,很多民俗渐行渐远。

但民俗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还增强了民族凝聚力和文化认同感,所以还要努力去传承。

(概述观点)如:

政府和各级部门要重视,并提供空间和条件,如传统节日日放假将更利于民俗的传承;人们也应该克服喧嚣,克服现代文化对传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育儿理论经验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