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11人口的数量变化 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629895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21.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11人口的数量变化 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11人口的数量变化 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11人口的数量变化 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11人口的数量变化 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11人口的数量变化 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11人口的数量变化 教案.docx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11人口的数量变化 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11人口的数量变化 教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11人口的数量变化 教案.docx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11人口的数量变化教案

【课程标准要求】

1、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2、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和城市的影响。

【教学的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口数量变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

2、了解人口增长模式类型及其转变。

理解二战以后世界人口迅速增长的原因

3、掌握人口增长模式的判断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分析讨论,让学生归纳不同时期人口增长的特征和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差异,理解相应国家不同的人口政策。

2、讲解人口增长模式的含义,借助图表、案例等的分析和讨论,让学生归纳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及差异,引导学生对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形成、转变进行深入地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

【教学重点】

1、理解人口数量增长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及其成因。

2、理解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和转变的原因。

【教学难点】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比较法

【教学课时】2节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

通过世界60亿人口日和中国13亿人口日图片导入第一个标题——人口的自然增长。

[板书]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教师展示材料一,让学生明确自然增长数与自然增长率的关系;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死亡率的关系。

材料一

人口出生率=出生人口/总人口

人口死亡率=死亡人口/总人口

人口自然增长率是指一定时期内人口自然增长数(出生人数减死亡人数)与该时期内平均人口数之比,通常以年为单位计算。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教师讲解:

当人口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正值;当人口死亡率大于出生率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值。

因此,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过渡:

下面我们从时间角度分析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趋势是怎样的呢?

为什么会这样呢?

[板书]1、人口自然增长的时间变化

引导学生读课本图1.2和图1.3,让学生分析

教师首先让学生说出阅读地理曲线统计图的一般步骤和方法,然后总结归纳:

1、读图名。

2、读各个坐标分别表示什么变量(两图横坐标均表示时间,纵坐标均为相应时期的人口数)。

3、判读图形变化特征(两图中曲线曲率的变化反映了对应时段内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大小)。

4、思考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两图均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世界人口数量增长的不同特点)。

让学生阅读课本图1.2,提问:

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总趋势是什么?

让学生结合课本P2读图思考题,分析回答。

让学生阅读课本图1.3,在图1.2中找出图1.3所在的时段,指导学生自学P3第一段,让学生分析近100年全球人口快速增长的原因。

最后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填写下表。

历史时期

农业革命之前

农业革命时期

工业革命时期

20世纪以来

人口数量情况

数量少

数量较多

持续增加

数量多

人口增长情况

增长缓慢

增长加速

明显加快

空前增长

人口变化原因

人们获取食物能力低,抵御疾病和灾害水平差,人口死亡率高

生产力水平提高,食物供应稳定可靠,死亡率下降

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人们获得充足的食物,完善的医疗服务,死亡率很低

人类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和改造的范围不断扩大,对灾害和疾病防御能力不断提高,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与适应性不断增强

引入P3活动题,让学生列式计算:

200000×2%=4000(人)

200000×(1+2%)10=24.38万(人)

24.38万×1.7%=4144(人)

教师提问:

从以上计算结果中,你得到什么信息和启发?

学生思考回答,师生总结:

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由于人口基数增大,虽然自然增长率下降,但每年人口增长的数量不一定下降。

过渡:

就整个世界而言,人口的自然增长在不同历史时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那么在同一历史时期的不同国家或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特点是否相同呢?

[板书]2、人口自然增长的空间变化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3图1.4,

让学生读图,思考下列问题:

(1)2000年,各大洲按人口由多到少的排序是?

(亚、非、欧、拉、北美、大洋洲)

(2)2000年与1950年相比,人口增长数量由多到少的排序是?

(亚、非、拉、欧、北美、大洋洲)

(3)计算50年来各大洲人口的年平均自然增长率。

(非、拉、亚、大洋洲、北美、欧)

(4)由此可见,世界人口数量的增长主要来自哪些大洲?

(亚非拉)

(5)按照经济发展水平,它们属于哪一类国家?

(发展中国家)

(6)欧、北美、大洋洲的发达国家目前人口数量的增长又表现出怎样的特点呢?

(增长较缓慢)

展示《世界及各大洲的人口及其自然变化(2000年)》表。

世界及各大洲的人口及其自然变化(2000年)

地区

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

人口(亿)

非洲

3.8

1.4

2.4

7.84

拉丁美洲

2.4

0.6

1.8

5.19

亚洲

2.2

0.8

1.4

36.83

发展中国家

2.5

0.9

1.6

48.07

大洋洲

1.8

0.7

1.1

0.33

北美

1.4

0.9

0.5

3.10

欧洲

1.0

1.1

-0.1

7.29

发达国家

1.1

1.0

0.1

11.98

全世界

2.2

0.9

1.3

60.5

让学生阅读课本P4—5课文,讨论。

教师从人们的生育观念、生活质量、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引导学生分析,完成下表。

自然增长水平

人口增长特点

原因

今后变化趋势

典型国家

发达国家

保持较低水平

增长缓慢

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生育观念的转变等

比较稳定,一些国家的人口数量还会逐渐减少

俄罗斯、德国、日本

发展中国家

水平较高

增长很快

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人口死亡率下降等

人口增长开始趋于缓慢

中国、印度、巴基斯坦等

过渡:

发达国家人口很少,增长缓慢,会存在人口问题吗?

(会),是什么问题呢?

(学生回答),那么这些国家采取什么样的人口政策呢?

让学生阅读课本P4《日本政府在全国大力推广鼓励生育的政策》

教师补充材料二、三

材料二现金津贴意大利新措施鼓励生育

意大利的出生率连年下降,国内人口出现负增长,为了鼓励人民多生育,意大利政府用心良苦地宣布一项新措施,就是给予生育一胎以上的家庭经济津贴。

从生育二胎开始可以一次性领取由政府支出的1000欧元的津贴。

材料三战后德国人口的增长主要是靠外来移民

德国人口出生率很低,是世界上出生率最低的国家之一,平均每对夫妇只有1.8个孩子。

战后德国人口的增长主要是靠外来移民。

在德国每年有14.5万多名婴儿的父母是外籍人或父母的一方是外籍人,占全德婴儿出生率的20%。

提问:

人口增长慢的国家采取的人口政策是什么?

(鼓励生育,引进外来移民)

提问:

人口多且增长很快的国家又会采取什么人口政策呢?

让学生阅读课本P4印度控制人口宣传画和我国计划生育宣传画,说出其采取的人口政策(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

完成下表的后面人口政策的内容。

自然增长水平

人口增长特点

原因

今后变化趋势

典型国家

人口政策

发达国家

保持较低水平

增长缓慢

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生育观念的转变等

比较稳定,一些国家的人口数量还会逐渐减少

俄罗斯、德国、日本

鼓励生育,引进外来移民

发展中国家

水平较高

增长很快

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人口死亡率下降等

人口增长开始趋于缓慢

中国、印度、巴基斯坦等

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

让学生树立人口的增长要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协调、要与环境承载力相适应的人口发展观。

让学生阅读课本P5阅读,明确人口大国人口的增长左右着当今以及未来世界人口增长的趋势。

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使世界“60亿人口日”到来推迟了4年。

成绩巨大,但依然任重道远。

小结本节课内容,完成课堂练习。

第二课时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由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出生率和死亡率引入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板书]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教师指出:

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三项指标共同构成的。

依据不同历史阶段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世界人口增长模式可以划分为原始型、传统型和现代型。

[板书]1、人口增长模式类型及特点

让学生阅读课本P6图1.6。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

(1)图中横、纵坐标分别代表什么?

(2)横坐标仅仅表示三种人口增长模式吗?

(3)自然增长率如何读取呢?

让学生结合课本P7的表1.2,思考,填写下表。

特点

人口增长模式

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

原始型

传统型

现代型

提问:

三种人口增长模式分别出现在人类社会的什么阶段?

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板书]2、人口增长模式时间上的变化

师生共同讨论,完成下表。

特点

人口增长模式

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

所处历史阶段

原因

原始型

原始社会时期

生产力水平低下,生存条件极差,人们抵御自然灾害和疾病的能力很差

传统型

农业社会、产业革命时期

生产力水平提高,生存条件明显改善,抵御灾害能力提高,但传统经济对劳动力数量依赖大

现代型

现代社会时期

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劳动力数量需求减少,生产力水平高,医疗卫生条件好,社会福利、养老保障制度改善

提问:

原始型和现代型自然增长率低的原因一样吗?

为什么?

教师讲解: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发现,人口增长模式的形成和转变主要受什么因素影响?

(生产力发展水平)转变是从死亡率还是出生率先下降开始的?

(死亡率)

设问:

目前在世界不同的国家(地区)生产力水平是否相同?

(不同)

[板书]3、人口增长模式地区分布

让学生阅读课文P6有关段落,分析世界两类不同国家(地区)人口增长模式分别是哪一种?

整个世界又是哪一种?

完成下表。

地区

代表地区

人口增长模式

备注

发达国家

欧洲和北美

现代型

20世纪50年代后,发达国家的人口出生率不断降低,到70年代中期,以欧洲和北美为代表的发达地区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平均不足1%,人口增长模式已经引入现代型

发展中国家

亚非拉

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阶段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人口死亡率已经降至与发达国家相当的水平,但人口的出生率仍较高

世界

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阶段

由于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占世界人口的绝大多数

提问: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模式是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阶段吗?

为什么?

(学生回答)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

人口增长模式在时间上会变化的,在空间上也有差异的。

最后分析案例1“芬兰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

总结:

知识结构:

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空间上差异

自然增长模式时间上变化

课后练习: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2011·揭阳模拟)读“甲、乙、丙、丁四个国家2008年0~14岁、15~64岁、65岁及以上三个年龄段的人口比例示意图”,回答1~2题。

1.未来人口压力最大的国家是(  )

A.甲B.乙

C.丙D.丁

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丙国0~14岁比重最大,说明未来人口压力最大。

答案:

C

2.关于甲、乙、丙、丁四个国家地理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可能是甲

B.最适宜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国家是丙

C.劳动力短缺、社会保障负担较重的是乙

D.社会经济和生态压力最小的是丁

解析:

甲国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最大,出现老龄化问题,并且0~14岁人口比重最小,最可能是发达国家。

最适宜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国家是乙,劳动力短缺、社会保障负担较重的是甲,同时社会经济和生态压力也最小。

答案:

A

读右图,回答3~4题。

3.四个地区中最先进入人口老龄化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

④点城市化水平最高,人口自然增长率小于1%且最低,应是最先进入老龄化的地区。

答案:

D

根据下列我国某省人口数据统计表中提供的信息,回答5~6题。

年份

总人口

(万人)

65岁以上人口占

总人口的比例(%)

城镇人口占总

人口的比例(%)

家庭人口

规模(人)

1953

3767.29

4.49

14.78

4.19

1964

4452.21

3.37

14.83

4.09

1982

6052.11

5.55

15.82

3.91

1990

6705.68

6.79

21.24

3.66

2000

7438.07

8.76

41.49

3.23

2010

7966.24

9.94

45.86

3.18

4.1990~2010年期间,该省的突出问题是(  )

A.家庭户数呈减少势头B.社会负担明显加重

C.城市化速度逐渐加快D.人口自然增长率在上升

解析:

1990~2010年期间,该省老年人口比重显著上升,造成社会负担加重;而家庭人口规模减小,人口总数又增加,家庭户数增多;城市化水平由城市人口比重后期增加较慢来看,速度变慢,人口总数增加也趋缓,表明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

答案:

B

5.导致上述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家庭观念变化,离婚率呈上升趋势

B.医疗卫生事业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C.人均GDP增长快,乡镇企业比较发达

D.老龄人口比重大,医疗保险费用增加

解析:

老年人口比重上升明显,人口老龄化严重,医疗保险等社会负担明显加重。

答案:

D

(2011·青岛检测)生育率是指一定年龄内每千名育龄妇女所生孩子数。

下图是我国各省不同年代生育率分布的盒形图,盒内的分隔线为中位数,线段向上至最大值,向下至最小值。

读图,回答7~8题。

6.该图说明我国(  )

A.人口增长率有加快的趋势

B.人口总量有减少的趋势

C.人口出生率有下降的趋势

D.人口生育率的省际差异有增大的趋势

解析:

中位数代表总体的中等情况,由图可知从1965~2005年生育率在不断下降,人口增长率有减慢趋势,人口总量在增加。

答案:

C

7.影响我国生育率变化特点的主要原因是(  )

A.城市化的推进B.城乡人口迁移

C.人口老龄化D.国家人口政策

解析:

由图可知从1965~2005年生育率在不断下降,而且特别是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急速下降,这主要与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有关。

答案:

D

读某地区人口年龄结构示意图,图中a、b、c分别表示1930年、1970年、2010年的人口年龄结构状况。

回答9~10题。

8.图中反映出人口变化趋势的一个突出特征是(  )

A.年轻劳动力过剩B.自然增长率上升

C.人口老龄化显著D.人口出生率较高

解析:

从1930年到2010年青少年比重在下降,老年人口比重在上升,所以人口老龄化显著。

答案:

C

9.下列国家中,与该地区人口再生产类型类似,且人口超过1亿的是(  )

A.德国B.菲律宾

C.尼日利亚D.日本

解析:

菲律宾和尼日利亚是发展中国家,目前青少年人口所占比重较大;德国和日本是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现象突出,日本人口超过1亿。

答案:

D

下图为我国香港人口抚养率变化曲线图。

读图,回答11~12题。

注:

社会抚养率=

×100%

少年儿童抚养率=

×100%

老年抚养率=

×100%

10.香港社会抚养率大幅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

A.医疗卫生条件不断提高B.死亡率持续下降

C.自然增长率不断上升D.出生率大幅下降

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香港社会抚养率大幅下降是由少年儿童抚养率大幅下降造成的,而引起少年儿童抚养率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出生率的下降。

答案:

D

11.到2016年香港的老年抚养率最小可能为(  )

A.14%B.16%

C.20%D.35%

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香港老年抚养率在不断地上升,2000年老年抚养率已经超过16%,但小于20%。

则2016年香港的老年抚养率的最小值,在四个数据中C项的可能性最大。

答案:

C

二、综合题(共40分)

12.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20分)

材料1:

《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中提到,从2005开始到2030年的25年,是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战略准备期。

准备期这个概念,是相对2030年到2050年人口老龄化最严峻时期而言的。

到那个时候,人口老龄化程度将超过30%,解决老龄化问题的难度将更大。

材料2:

2009年12月21日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10年《社会蓝皮书》中指出,中国人口金字塔的底部正在迅速收缩,并且0~4周岁幼儿的男女性别比为123.26。

(1)以上材料反映出我国人口发展存在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的问题。

(4分)

(2)我国提前进入老龄化社会,而且老龄化速度较任何国家都快,这是我国实行________政策的必然结果。

试根据我国实际情况提出合理化建议。

(8分)

(3)目前我国性别比严重失调,为平衡性别比,你认为可采取哪些措施?

(8分)

解析:

(1)题,从材料1中可知我国老龄化速度快;从材料2中可知我国性别比失调。

(2)题,我国老龄化现象的产生与计划生育关系较大。

第(3)题,性别比失调会影响婚姻问题,进而影响社会的稳定等,解决措施可针对其影响针对性分析。

答案:

(1)老龄化(速度快) 性别比例失调

(2)计划生育 提高老年人退休年龄;完善养老保障体系;关心照顾老人,弘扬尊老爱老的优良传统。

(3)①健全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尤其是在农村地区;②消除社会性别不平等现象;③加强文化教育,提高人口素质,改变生育观念;④医院加强医德建设,禁止非医学需要的性别鉴别。

教学反思:

人口的变化联系相应的历史事件,学生反映积极,课堂活跃,效果比较好,应多向这方面努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升初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