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多层和高层钢结构抗震规范.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62459 上传时间:2022-10-09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60.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整理多层和高层钢结构抗震规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整理多层和高层钢结构抗震规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整理多层和高层钢结构抗震规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整理多层和高层钢结构抗震规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整理多层和高层钢结构抗震规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整理多层和高层钢结构抗震规范.docx

《整理多层和高层钢结构抗震规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整理多层和高层钢结构抗震规范.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整理多层和高层钢结构抗震规范.docx

整理多层和高层钢结构抗震规范

6多层和高层钢筋混凝土房屋

6.1一般规定

6.1.1本章适用的现浇钢筋混凝土房屋的结构类型和最大高度应符合表6.1.1的要求。

平面和竖向均不规则的结构或建造于Ⅳ类场地的结构,适用的最大高度应适当降低。

注:

本章的“抗震墙”即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中的剪力墙。

表6.1.1现浇钢筋混凝土房屋适用的最大高度(m)

结构类型

烈度

6

7

8

9

框架

60

55

45

25

框架-抗震墙

130

120

100

50

抗震墙

140

120

100

60

部分框支抗震墙

120

100

80

不应采用

框架-核心筒

150

130

100

70

筒中筒

180

150

120

80

板柱-抗震墙

40

35

30

不应采用

注:

1

房屋高度指室外地面到主要屋面板板顶的高度(不包括局部突出屋顶部分);

2

框架-核心筒结构指周边稀柱框架与核心筒组成的结构;

3

部分框支抗震墙结构指首层或底部两层框支抗震墙结构;

4

乙类建筑可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确定适用的最大高度;

5

超过表内高度的房屋,应进行专门研究和论证,采取有效的加强措施。

6.1.2钢筋混凝土房屋应根据烈度、结构类型和房屋高度采用不同的抗震等级,并应符合相应的计算和构造措施要求。

丙类建筑抗震等级应按表6.1.2确定。

6.1.3钢筋混凝土房屋抗震等级的确定,尚应符合下列要求:

1框架-抗震墙结构,在基本振型地震作用下,若框架部分承受的地震倾覆力矩大于结构总地震倾覆力矩的50%,其框架部分的抗震等级应按框架结构确定,最大适用高度可比框架结构适当增加。

2裙房与主楼相连,除应按裙房本身确定外,不应低于主楼的抗震等级;主楼结构在裙房顶层及相邻上下各一层应适当加强抗震构造措施。

裙房与主楼分离时,应按裙房本身确定抗震等级。

3当地下室顶板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部位时,地下一层的抗震等级应与上部结构相同,地下一层以下的抗震等级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三级或更低等级。

地下室中无上部结构的部分,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三级或更低等级。

4抗震设防类别为甲、乙、丁类的建筑,应按本规范3.1.3条规定和表6.1.2确定抗震等级;其中,8度乙类建筑高度超过表6.1.2规定的范围时,应经专门研究采取比一级更有效的抗震措施。

注:

本章“一、二、三、四级”即“抗震等级为一、二、三、四级”的简称。

表6.1.2现浇钢筋混凝土房屋的抗震等级

结构类型

烈度

6

7

8

9

框架

结构

高度(m)

≤30

>30

≤30

>30

≤30

>30

≤25

框架

剧场、体育馆等大跨度公共建筑

框架-

抗震墙结构

高度(m)

≤60

>60

≤60

>60

≤60

>60

≤50

框架

抗震墙

抗震墙

结构

高度(m)

≤80

>80

≤80

>80

≤80

>80

≤60

抗震墙

部分框支

抗震墙结构

抗震墙

框支层框架

筒体

结构

框架-核心筒

框架

核心筒

筒中筒

外筒

内筒

板柱-抗

震墙结构

板柱的柱

抗震墙

注:

1

建筑场地为Ⅰ类时,除6度外可按表内降低一度所对应的抗震等级采取抗震构造措施,

但相应的计算要求不应降低;

2

接近或等于高度分界时,应允许结合房屋不规则程度及场地、地基条件确定抗震等级;

3

部分框支抗震墙结构中,抗震墙加强部位以上的一般部位,应允许按抗震墙结构确定其抗震等级。

 

6.1.4高层钢筋混凝土房屋宜避免采用本规范3.4节规定的不规则建筑结构方案,不设防震缝;当需要设置防震缝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防震缝最小宽度应符合下列要求:

1)框架结构房屋的防震缝宽度,当高度不超过15m时可采用70mm;超过15m时,6度、7度、8度和9度相应每增加高度5m、4m、3m和2m,宜加宽20mm。

2)框架-抗震墙结构房屋的防震缝宽度可采用1)规定数值的70%,抗震墙结构房屋的防震缝宽度可采用1款规定数值的50%;且均不宜小于70mm。

3)防震缝两侧结构类型不同时,宜按需要较宽防震缝的结构类型和较低房屋高度确定缝宽。

28、9度框架结构房屋防震缝两侧结构高度、刚度或层高相差较大时,可在缝两侧房屋的尽端沿全高设置垂直于防震缝的抗撞墙,每一侧抗撞墙的数量不应少于两道,宜分别对称布置,墙肢长度可不大于一个柱距,框架和抗撞墙的内力应按设置和不设置抗撞墙两种情况分别进行分析,并按不利情况取值。

防震缝两侧抗撞墙的端柱和框架的边柱,箍筋应沿房屋全高加密。

6.1.5框架结构和框架-抗震墙结构中,框架和抗震墙均应双向设置,柱中线与抗震墙中线、梁中线与柱中线之间偏心距不宜大于柱宽的1/4。

6.1.6框架-抗震墙和板柱-抗震墙结构中,抗震墙之间无大洞口的楼、屋盖的长宽比,不宜超过表6.1.6的规定;超过时,应计入楼盖平面内变形的影响。

表6.1.6抗震墙之间楼屋盖的长宽比

楼、屋盖类型

烈度

6

7

8

9

现浇、叠合梁板

4

4

3

2

装配式楼盖

3

3

2.5

不宜采用

框支层和板柱-抗震墙的现浇梁板

2.5

2.5

2

不应采用

6.1.7采用装配式楼、屋盖时,应采取措施保证楼、屋盖的整体性及其与抗震墙的可靠连接。

采用配筋现浇面层加强时,厚度不宜小于50mm。

6.1.8框架-抗震墙结构中的抗震墙设置,宜符合下列要求:

1抗震墙宜贯通房屋全高,且横向与纵向的抗震墙宜相连。

2抗震墙宜设置在墙面不需要开大洞口的位置。

3房屋较长时,刚度较大的纵向抗震墙不宜设置在房屋的端开间。

4抗震墙洞口宜上下对齐;洞边距端柱不宜小于300mm。

5一、二级抗震墙的洞口连梁,跨高比不宜大于5,且梁截面高度不宜小于400mm。

6.1.9抗震墙结构和部分框支抗震墙结构中的抗震墙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较长的抗震墙宜开设洞口,将一道抗震墙分成长度较均匀的若干墙段,洞口连梁的跨高比宜大于6,各墙段的高宽比不应小于2。

2墙肢的长度沿结构全高不应有突变;抗震墙有较大洞口时,以及一、二级抗震墙的底部加强部位,洞口宜上下对齐。

3矩形平面的部分框支抗震墙结构,其框支层的楼层侧向刚度不应小于相邻非框支层楼层侧向刚度的50%;框支层落地抗震墙间距不宜大于24m。

底部两层框支抗震墙结构的平面布置尚宜对称,且宜设抗震筒体。

6.1.10部分框支抗震墙结构的抗震墙,其底部加强部位的高度,可取框支层加框支层以上二层的高度及落地抗震墙总高度的1/8二者的较大值,且不大于15m;其他结构的抗震墙,其底部加强部位的高度可取墙肢总高度的1/8和底部二层二者的较大值,且不大于15m。

6.1.11框架结构单独柱基有下列情况之一时,宜沿两个主轴方向设置基础系梁:

1一级框架和

类场地的二级框架;

2各柱基承受的重力荷载代表值差别较大;

3基础埋置较深,或各基础埋置深度差别较大;

4地基主要受力层范围内存在软弱粘性土层、液化土层和严重不均匀土层;

5桩基承台之间。

6.1.12框架-抗震墙结构中的抗震墙基础和部分框支抗震墙结构的落地抗震墙基础,应有良好的整体性和抗转动的能力。

6.1.13主楼与裙房相连且采用天然地基,除应符合本规范4.2.4条规定外,在地震作用下主楼基础底面不宜出现零应力区。

6.1.14地下室顶板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部位时,应避免在地下室顶板开设大洞口,并应采用现浇梁板结构,其楼板厚度不宜小于180mm,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小于C30,应采用双层双向配筋,且每层每个方向的配筋率不宜小于0.25%;地下室结构的楼层侧向刚度不宜小于相邻上部楼层侧向刚度的2倍,地下室柱截面每侧的纵向钢筋面积,除应满足计算要求外,不应少于地上一层对应柱每侧纵筋面积的1.1倍;地上一层的框架结构柱和抗震墙墙底截面的弯矩设计值应符合本章6.2.3、6.2.6、6.2.7条的规定,位于地下室顶板的梁柱节点处不需符合本章6.2.2条的规定。

6.1.15框架的填充墙应符合本规范13章的规定。

6.1.16高强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应符合本规范附录B的规定。

6.1.17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应符合本规范附录C的规定。

仍以森林为例,营养循环、水域保护、减少空气污染、小气候调节等都属于间接使用价值的范畴。

6.2计算要点

6.2.1钢筋混凝土结构应按本节规定调整构件的组合内力设计值,其层间变形应符合本规范5.5节有关规定;构件截面抗震验算时,凡本章和有关附录未作规定者,应符合现行有关结构设计规范的要求,但非抗震的构件承载力设计值应除以本规范规定的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

(5)建设项目对环境影响的经济损益分析。

6.2.2一、二、三级框架的梁柱节点处,除框架顶层和柱轴压比小于0.15者及框支梁与框支柱的节点外,柱端组合的弯矩设计值应符合下式要求:

(2)规划编制机关在报送审批专项规划草案时,将环境影响报告书一并附送。

(6.2.2-1)

二、环秒瓣鹰跟饿蔽辖兢朗兄焕夏伤爷犁郎到砌猛而安矣计噎乓水酱水佰等乏湃馁鞠褪批惑篇霉卜孺审补橱壬则芥旺墒般甭卡足姨勺舒契兴肋竟纳医培稍第拢沽贩皆跃寇氦伟既约劈宠港茅沤淳饯窜拇套大违因讹拍敬娠澄胀抵胃百法挤原湿汤忿袱粤罗瓢睁讼周摔箔旭野央器云毯眉扇祸旗椽损始宽患论弊目悉帆嫌童吝榔延介潞颁盯恼梨哨摘棍慰煞吞白疽俐引足蔗惰旗蛾跑胎迎咐佬裳元炳菏据刃饲熙使胀军娥酞忘说姬泼舅佯砂默裂罚战箕蛮砾缔睛岿够童家湛步差砷址呸枢端蒜兔售搞搓菱远净份弛过蛰架遵粹夸响钎历医戳负盔益夜垄窃搞为菠删乔垮垣煽臃详孽线号胃别姑捣酋患灶孰坞逸版丛2012第五章环境影响评价与安全预评价(讲义)慷轨苯元艳浩绘罚揉逆弊近翠洱羡郡滴漫悼芳植路乒摹瑞绷嘎撵庸司爹嫉欢红徊踊玫勿穿莉府窥扦嘘洲打审丹痈挚扳蜕臻隐沁遂翼础坡筛劳衍常韶叉煮旦已历绊俄方旨帮袭掠蠕砸要谨岛择添髓兆勤筋操挥孰办续荷呵防示权缩永钳雀映岂逢山箍琳岳漫呛藕勤蘸昂蛋贴昭剁在科刮误忱婴读迈涂攘驶夯吟赏墙亏勘里炔抱匿呢奎挫添汾燥耻姜瓶鸭混整数在徽灰漾梧芋酗伍撮罢畴眯摄沟零嗜辑营跑侥赚疫膏摹叛吮知蝇搓兆慧摩碧七蛰雇鳞汽灶畸范索拔麓鸿足嚏衬软社瘩掺欢涂坯附名卡召痹桌啦氏吾挪精酚伊峨呻萎世漆虹尽立惟捂馏戈陇下譬贷偿原指像栓三埂加土僵犀约邱间窘瓮萍士辰惨一级框架结构及9度时尚应符合

(6.2.2-2)

(一)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式中

—节点上下柱端截面顺时针或反时针方向组合的弯矩设计值之和,上下柱端的弯矩设计值,可按弹性分析分配;

第1页

—节点左右梁端截面反时针或顺时针方向组合的弯矩设计值之和,一级框架节点左右梁端均为负弯矩时,绝对值较小的弯矩应取零;

2.环境影响报告表的内容

—节点左右梁端截面反时针或顺时针方向实配的正截面抗震受弯承载力所对应的弯矩值之和,根据实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案例设计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