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docx
《教学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反思.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学反思
1绿叶的梦
《绿叶的梦》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描述的是作家葛翠琳对美好的童年生活的回忆。
文章字里行间都散发出大自然浓郁、清新的气息。
现在的孩子物质生活丰富了,但接触大自然的机会较少,所以他们渴望走进大自然、更多地了解大自然。
教学中,我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调动生活体验,引起情感上的共鸣。
让学生去美美的阅读,细细的品味。
体会绿叶给作者童年带来的欢乐,感受作家的情感,抒发自己对大自然的情怀。
首先我给他们讲我小时候的故事:
童年时,和我的伙伴们去爬山,我们在树林里捡树叶、摘果子、捉迷藏……玩的特别开心,直到现在,我还十分怀念大自然给我带来的乐趣。
接着我让学生默读课文,选择自己最喜欢,最感兴趣的部分进行朗读。
然后学生谈自己独特的感受。
学生通过读课文,觉得作者的生活生动有趣,和自己的生活一比较,孩子对作家的生活产生了羡慕之情。
为了让学生有真实的感受“那许许多多留做标本的叶子,成了我们的珍宝:
圆形的、条状的、桃形的、针状的、蛋形的、元宝状的、叶面带绒毛的……”我鼓励学生去探索,搜集,从自然界中获取更多的有关绿叶的知识。
课后我让学生亲自去搜集树叶,充分地给了孩子们亲近大自然的机会。
没想到他们竟然搜集到了各种各样的不同颜色、不同形状树叶,他们对自己的收获喜形于色、津津乐道。
这不仅拉近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创造了一次让学生亲近大自然、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学习的机会;而且容易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
2芦叶船
《芦叶船》这篇精读课文是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回忆。
文章脉落清晰,层次分明,内容浅显易懂,尤其作者将玩芦叶船的情景描写得形象鲜明,生动感人,贴近学生的生活,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
教学时,我创设这样的情境,从学生最感兴趣的话题入手,“同学们最喜欢玩什么?
你们是怎么玩儿的?
”在学生充分谈的基础上,引入本课的学习。
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然后让学生描述小伙伴们玩芦叶船的情景。
引导学生想象,点读机,孩子们把船放入江水中,吹奏动听的乐曲时,彼此可能会说些什么,心里可能会怎么想?
通过这样的角色体验,进一步体会芦叶让孩子们更富有创造力,也给孩子们带来的无尽欢乐。
当学生谈到“我和表兄玩儿芦叶船”的情景时,引导学生勾划出描写表兄语言、动作的句子,从中体会表兄的自信与聪明。
小小的芦叶船顺水而下,也将作者的思绪牵得好远好远。
引导学生想象,小船可能会漂向哪里呢?
指导感情朗读最后两句,读中体会小作者的无限遐想。
最后,总结作者的描写顺序,帮助学生理清层次,作者是“先回忆了自己的家乡,再详细回忆了小伙伴们玩芦叶船的情景,最后讲了“我”和表兄到长江边玩芦叶船,芦叶船给我们带来遐想与希望。
鼓励学生平时要养成善于观察,大胆想象的好习惯,并要求学生写一写自己最喜欢的活动
3一只贝
1、在矛盾处置疑,激活学生的思维。
于无疑处设疑,于矛盾处置疑,往往能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思维,从而培养其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作者为什么既说它可怜又说它可敬呢?
”这是文章的矛盾焦点。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在文中找句子、谈感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兴趣很浓。
教师看似随意实则有意的一句话,为学生创设了一种积极思维的可能。
2、读悟结合:
这篇课文作者采用的是以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无法走近文本。
因此,以读为本,以读代讲,特别是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贯穿于我教学的始终。
并通过词语的品析,句式的推敲,情感的体会等方法,达到积累语言,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目的。
让有效性落到实处。
3、注重课堂评价:
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那么学生学习情绪、学习积极性就成为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影响因素。
所以,课堂上,我要更注重学生的学习状况。
适时运用激励性教学评价语言,较好地调控了课堂学习气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4快乐的暑假
这篇略读课文是一首儿童诗,应以朗诵为主。
我经过悉心指导后,把我女儿的范读录音在班上播放。
因为我女儿上五年级,和学生是同龄人,而且部分学生认识我女儿。
这样贴近学生的生活。
让学生看到他们身边的人竟能把诗歌读得这样好,感到读好诗歌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
从而增强学生读好诗歌的自信。
在播放范读录音的同时,我又配上《快乐星球》的主题音乐。
并且及时播放与课文内容有关的精美图片。
让学生充分得到视觉和听觉的美感享受,从而大大激发起朗诵的欲望。
然后,我让学生自由感情朗读课文,我发现,学生的模仿性很强。
听完范读录音再朗读,比老师讲解应怎样读,效果要好得多。
在学习课文的同时,我还注重将生活引进课堂。
让学生欣赏精美课件,了解同龄人丰富多彩的暑假生活。
如:
有的同学在暑假里参加军训,强健身体,锻炼意志;有的同学在暑假里参加舞蹈、器乐、绘画等辅导班,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生活;有的同学在暑假里帮父母做一些家务活;还有的同学参加暑假夏令营,到《快乐星球》的拍摄现场参观。
当同学们看到《快乐星球》的拍摄基地的图片时,兴奋异常,竟然天真地说:
“老师,快乐星球到底在哪里呀?
我们也想去,你带我们去吧!
”我借此机会,及时渗透“以崇尚科学为荣”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5古诗三首
今天教了《望洞庭》这首诗,我的心里久久不能平静,随即我写下了这首诗的反思。
《望洞庭》是诗人在看到洞庭湖的美景时有感而发。
诗人描写真实,生动、具体,把湖光和月亮浑然一体的和谐、宁静比作镜子,把君山比作青螺,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岁月无痕丰胸。
学生通过学诗看课件图片,体会诗人所描写的意境,学起来很有兴趣。
我在教学这首古诗时就打破了传统的逐字逐词逐句牵引,而后串诗意的串讲式的教学模式,充分还给学生独立思考、发挥想象的空间。
因此,在上课时,我紧紧围绕以学定教的原则设计教学环节,从学生已知入手,探讨未知,在线小游戏。
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全程参与。
在教学中,适时地安排自学环节,鼓励学生利用工具书查解字词,给学生创建自读自悟的机会。
在交流自学成果的过程中,变单纯的“师教生”为“生生互学”“生生互补”,变僵硬的教师灌输为学生间的自我启迪,从而充分地让学生自主学习,自悟,自得。
教学效果不错。
之后,我还让他们把这首诗改写成一篇写景的记叙文。
因为在学习的时候比较感兴趣,所以很多同学想象丰富,写得很优美,想象丰富。
看来,只有学生学习有了兴趣,才能让学生写出优美的文章。
在理解诗意思时,注意引导学生运用形象思维,根据诗句的意思,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和已经学过的课文,开展合理的想象,或者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或者通过画面顶活动方式,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意境,没有停留在简单的意译层面上。
重视诗词的朗读指导,采用多种形式的训练学生朗读。
在课堂上避免单纯的朗读技巧的指导,紧密联系诗词的内容和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启发学生的思考,把握诗中的感情基础。
当然,在此堂课中,也有一些不足之处。
例如,老师在课堂上,讲得过多,对学生难以理解的部分,老师为了减轻学生的负担,将学生难以理解的部分自己讲了出来,有点将老师的思维强加给学生的味道,在以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
6观潮
《观潮》一课通过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向读者介绍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
潮来时雄伟壮观的景象这一部分是课文的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品味是难点。
学习这一部分时,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充分读,并发动学生相互评议、补充,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身的基础上得到提高。
首先让学生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地方读,让学生在读中自学,读中自悟,读中自得。
说说自己的体会,让学生能够充分发展自己的见解,允许有不同意见,并鼓励创新,围绕“哪些景象最吸引你,说说体会,并把体会到的读出来”这一问题,全班交流,大家各抒已见。
其次,全文的教学采取了自评、师评、互评等多种形式的评价。
如读到“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时,有同学说那情景像发生了海啸,有同学说像发生了地震,感受到地在震动,有的同学感受到大潮涌动的速度。
“议”、“评”这一环节的设计,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老师搭设的学习舞台上发挥、表演。
7火烧云
1我开始上课的时候,用学生比较熟悉的朝霞和晚霞引入学生不太了解的火烧云,这样有了鲜明的图像,学生从总体上有了认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然后,让学生观看幻灯片并谈观后的感受,使学生建立大胆想象的心向和态度。
并且,在这部分中,我轻而易举地引出关于火烧云的“变化”这一主要特点。
在这里的教学中,我重视对词语的积累反馈,词语的积累在语文教学中十分重要,只有积累了大量的词语,才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
而词语的积累如果只是简单地摘抄、识记,就很难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即使学生记住了这些词语也不会用,这是因为对这些词语的教学没有把它放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
在这次训练中,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设计了几个简单的问题,让学生积累词语,比如:
你能帮作者把这些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的颜色说出来吗?
你能用恰当的词语来形容这时的天空吗?
让学生既陶醉于火烧云的千变万化,同时又深切体会到祖国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
在丰富多彩的语言活动中,激发了学生学习语言、积累语言的兴趣。
为了充分发挥言语描述对想象的指导作用,使想象服从于一定的目的,同时通过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来促使学生的想象越来越丰富。
在教学火烧去形状时,我采用了一种新的读书方法,由老师来提问,御淑堂丰胸酥,学生用文中的句子来回答。
问题内容是:
一会儿,天空出现了什么?
什么样子?
怎么变化的?
通过这样的方法,让学生了解段落结构,这为后面的拓展训练作了铺垫。
我在文本拓展部分中设计了一个练写的内容:
火烧云的形状难道只有这几种吗?
天空中还可能出现什么?
什么样子?
怎么变化的?
通过这样的提问,桌面壁纸,激发学生的写作,我想效果会更好一些,而且,这也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框架,以此来促使学生的想象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精确。
通过学生的练写和交流,学生们有的说像一条龙,有的说像是一只猫,也有的说像是一只飞机……学生们一个个争着展示自己的作品,情绪非常高涨,课堂气氛又一次达到高潮。
暂且不论学生的语言是否华美,比喻是否恰当,但明显的是学生的学习热情特别高涨,他们主动地实实在在地进入了语文学习和语言思维的锻炼中。
通过这一课的教学,我深有感触。
教师讲课,不仅要从教师立场出发,更要从学生的求知欲出发,看是否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是否能最大程度地挖掘他们的潜力,提高学习效率和学生本身素质。
让学生带着愉快的情绪活动,并且使思维在广阔性、深刻性、逻辑性、灵活性等各方面得到了全面和谐的发展。
小学语文,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门基础学科,其教学的方法多种多样,渠道丰富多彩。
其中注重读写结合,鼓励学生读读写写勤练笔,发掘学生的想象点,就是培养学生的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通过鼓励学生多读多写,从不同角度、多种形式、有效地沟通诸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其相关内容能够在逻辑上密切地联系起来,相互渗透,共同作用于学习对象。
促使学生在自读领悟的基础上,情感升华,由读向写辐射,又由写向读还原,让学生设身处地去感悟,去理解,去表述,以此在互动中实现教育的目的。
2一、以读导写,以写促读
读先于写,所以扎实地抓好阅读教学是写作的前提和基础,只要踏踏实实地去阅读,就一定能轻轻松松地写。
就如杜甫诗: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多读多写,再讲究些实效,效果一定很明显。
教师的责任就是在有限的时间里教读有限的精品、名篇,让学生尽可能多的获益。
现代阅读认知理论认为,阅读就是一种构造过程。
当读者原来的知识与文章内容相趋一致时,通过推断,就可达到认知的同化,让文章的内容有机地融入读者的原有知识中,使读者的认知结构更趋牢固。
也就是说,阅读者把文章的各种信息合在一起时,就形成“某种新思维”、“某种新东西”,通过小学生试图探求产生这种“新东西”的方式方法,使阅读进入新的殿堂。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选择感兴趣的学习对象。
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引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所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课堂上以读导写,以写促读,让他们能真正入境体验,感悟和表达课文语言所蕴含的情感。
如:
我在上我国现代著名女作家萧红写的一篇散文《火烧云》时。
就要求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同时启发质疑:
什么叫火烧云?
火烧云的形状、颜色有哪些变化?
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火烧云的?
……通过阅读告诉学生火烧云的美丽、壮观景象,展现了大自然的瑰丽景色。
再进一步告诉同学们,作者不仅写出了火烧云的颜色和形状变化快且多,更进一步的是写出了人们在看火烧云时的心情和感想,这才是我们写这类文章的目的和深度所在。
告诉同学们,自然界有许多奇丽的景象,有无数的作家、诗人描绘过它们,赞美过它们。
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有许多像火烧云这样迷人的景象,只要我们仔细去观察,用心去体验,大胆去写,也一定能写出像《火烧云》这样的好文章。
二.个性阅读,注重引导
阅读是个性化的活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存在着从众的心理倾向,或顺着教师的思路去思考,或停留与语言文字表面的意义思考,而许多富有思维价值的创新信息经常处于萌芽状态,这就需要教师引导与发现,教师始终把握住思维发展的轨迹,与原有教学步骤连接,创建新的教学活动,充分开发其潜在的教学资源。
使学生阅读感兴趣的文章,在阅读中加深理解、品味感悟,体会到语言文字隐含的深层意义,包括语言文字在文章中的表达作用,并组织成文,同时充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样才能在写的过程中,写出自己的感情。
如在教学《火烧云》这类课文时,我有意识地发掘课文中的“扩散点”,即火烧云形状极多,变化极快等特点,让学生通过通过各种形式地读,给大家插上想象的翅膀,按照火烧云“出现、样子、变化、消失”的写作顺序,让学生写一种你最喜欢的火烧云样子的变化过程。
三、重点品味,体会乐趣
阅读教学不仅要理解课文内容,而且要积累语言,学会读写。
读好一篇文章,让学生理解文章生动的内容,领悟作者独巨匠心的设计思路,对学生的情感是一种激发,同时思想也得到启迪。
宋代朱熹说: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三到之中,心到最急”这里的“心到”就是强调阅读过程中“想”的重要性,就是要求读者潜心阅读,深入到字里行间,与文中万物同喜同悲,把自己融入其中。
而小学生要求做到这一点,从兴趣着手就显得十分重要。
在教学《火烧云》时,我在构思课堂导入部分时,向学生们展示了一组火烧云颜色变化多端的照片和录像,营造了浓浓的课堂气氛,学生们被深深地感染、被深深地吸引住。
“以读促写”,让同学们对课文的内容、艺术特点引起兴趣,进而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有指导的“读”促进“写”,“写”带动“读”,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也锤炼了思维!
读写结合,起到相得益彰的效果。
3在《火烧云》的备课过程中,我站在教师的立场,理应引导学生受到思想的感染,得到语言文字的训练,因而产生了各种教学设想;但是,我的设想是不是符合学生的实际呢?
因此,我又时时不忘从学生的角度去衡量我的设想,看是否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是否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是否能造成思维活跃、情绪欢快的课堂气氛。
比如,我在讲课中安排了四项词语练习:
一、用“烧”和用“红”的比较.师:
“天空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通通的,好像是天空着了火。
“这句话中的“烧”字改成“红”字,通不通?
既然也通的,那作者为什么不用“红”字,而用“烧”字?
这个题目学生很感兴趣,在教师的启发政,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越说兴致越高。
生1:
句子中已有“红通通”一词,用“红”字就重复了。
生2:
课题是《火烧云》,用“烧”字起点题作用。
生3:
用了“烧”字,能跟句后“着了火”照应。
生4:
“红”表示色彩,是静态的,而“烧”表示动作,会给我们一种动感。
这个问题是前一个问题的继续。
目的是培养学生“咬文嚼字”、推敲词语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
语文教学要取得成功,关键之一在于要营造学生思维活跃的课堂气氛。
其中,教师提出的问题是否难易适度,是否有足够的思考价值,往往起决定性的作用。
这里提出的用“烧”和“红”比较的问题,在课堂实践证明,效果很好。
二、说火烧云的其他名称师:
火烧云还有什么其他名称?
生:
朝霞、晚霞、云霞、彩霞、红霞。
这也是词语训练,能加深对“霞”“朝”“晚”等字字义的理解,有利于积累上述词语,并能让学生体会祖国语言的丰富多彩。
三、仿“红通通”“葡萄灰”的形式讲颜色师:
作者说,还有些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的颜色。
那么,我们来试试说这些颜色?
生:
红通通、金灿灿、葡萄灰、茄子紫、梨黄。
学生都能说,而且争着说。
当然,也有说错的,如:
白茫茫、灰蒙蒙等,从词的结构来说是对的,但跟火烧云的实际景色不符。
这种词语训练的方式很受学生的欢迎,因为方式新颖,要求具体。
四、用一个词语概括火烧云的某种变化师:
用一个词语概括火烧云颜色的变化多和变化快?
生:
五颜六色、变幻莫测。
师:
用一个词语概括火烧云形状的变化多和变化快?
生:
千姿百态、瞬息万变。
用“变化多、变化快”这条线索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使火烧云三个方面的景象显示出共同的特点。
这样,教学思路显得清晰,学生获得的印象也就集中而深刻了。
这些练习,学生都很感兴趣,发言踊跃,效果是不错的。
它们都是我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反复衡量、反复琢磨而筛选出来的。
又如,经过筛选,我安排了一项片断说话练习,要求仿照课文说说火烧云的形状。
这个练习,仿中有创,学生经一定的努力,即可完成,从而获得成功的满足;因而学生情绪高涨,争相发言,竟至欲罢不能。
8四季童话
1.请同学们选自己最喜欢的自然段读一读,细细品味,想一想:
哪些句子或词语让你印象最深?
你是从哪些地方了解到季节的特点的?
2.学生选内容,找句子,圈词语,写感受,感情朗读。
3.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小组交流,教师点拨。
4.小组内以各种形式品读句子,体会“把景物形象化”的写作奥秘。
9满山的灯笼火把
学习的过程是孩子们眼看、耳听、用心体悟、内化于心升华为思想的过程,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环节的安排,除了渗透文化知识教育外,更重要的是唤醒和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满山的灯笼火把》是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讲读课文,这是作者童年中的一个成长故事,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
文章配有两幅形象生动的插图,记叙了作者住在农村的外婆家,一天,作者在风雨中坠入田边的土井后的表现,最后被乡村人们救起的感人故事。
从中感受到人们的善良品质,学习作者遇事善于动脑思考及勇敢坚强的品质。
一、创设情景,汽车网,激发学文兴趣
叶老说过:
教是为了不教。
编者有意设计导语,是给予学生学法的指导,教师应引导学生找出方法,为学文设置铺垫.所以在学习之前我先让学生通读导语,激发学生学文的欲望。
二、自读自悟感情朗读体味真情
1.谈话导入,质疑课题
爱因斯坦说:
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好。
从课题处入手,丰胸,大胆质疑,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出示课题后我让学生们提出他们想说的问题,想知道的问题,或不懂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有了读文的强烈愿望,我便让他们轻声读全文,了解梗概,把文章的内容理出个脉络,边读边思考:
故事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经过怎样?
结果又怎样呢?
让学生初步知道事情发生的原因经过以及结果,整体感知课文之后,我再让学生细品课文,体会作者之浓情,这样安排顺应了孩子们的认知规律.
3.再读课文,细致品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因此,教师应大胆放手,充气娃娃,让学生自主读文,自我发现,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理解课文内容,说出自己的独特体验。
对于“我不小心掉入井里,刚开始胡乱挣扎,最后又保持清醒的头脑,不再叫了,也不再喊了,为什么?
体现了作者的一种什么?
”这感人场面,我先是让学生自己自由读课文,自己找出最令你感动的语句,最感动的情景,并说说从这句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在书中勾勾画画,然后再全班交流,学生找到哪一句,我就引导有感情的读哪一部分,最后由老师小结,引读。
4.课内外结合,拓展阅读空间
从作者的身上,你受到什么启发?
采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法,学生与图亲密接触,培养学生观察、思维、表达的能力,体会作者的勇敢坚强、善于动脑思考的良好品质,突出重点。
其次,利用文本空白处,激发学生想象,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10树叶都是绿色的吗
课文写的是我国著名的妇产科专家林巧稚,总是称赞中小学时期老师讲授知识注意联系实际,启发学生独立思考,为了让学生弄清楚树叶的颜色和形状,带领学生采集树叶标本,说明“只有留心观察,才能正确、全面地认识事物。
”
教学时,我主要引导学生自读自悟。
课文1?
?
8段简明易懂,我让学生自学,没有过多的讲解。
第9、10段是课文的难点部分。
我让学生读熟,理解重点句子。
引导学生明确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老师的教导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从老师的教导中领会老师的用心。
从中得到启迪,学会学习,学会做人,是自己在事业上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林巧稚正是这样,才在医学事业上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通过这样教学,学生很快明白了课文,受到了教育。
11成长
1《成长》这篇课文通过小约翰送报买香肠这个故事,告诉学生从小要培养独立的生活能力,有利于成长的道理。
人们常说,教师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作为孩子的老师,我们有责任教育学生从小培养独立生活能力,在童年独立成长,快乐成长。
但现在的家庭大多是独生子女,孩子是家长的掌上明珠,都是娇生惯养长大的,都过得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一切都是就家长包办的生活。
根本就没什么生活经历,不懂得劳动锻炼是培养独立的生活能力,更不懂得培养独立的生活能力有利于成长的道理。
偶尔见到街上或其它地方捡废品的孩子,不屑一顾,甚至歧视。
对这种情况,教学本课是非常有意义的。
如何使孩子们对本文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深思后,我首先布置学生这样预习课文:
充分朗读课文,思考文中的约翰你喜不喜欢,喜欢他什么,然后小组内发表演说。
课堂上,我检查了预习情况,结果出乎我的预料,竟然没一个不喜欢的。
尴尬中我明白了:
我们的学生感情是丰富的、正直的、良好的。
是我低估了我的学生的感情态度吗?
我的这种做法是多余的吗?
其实,孩子的情感态度与实际行动有时并不成正比,不能协调一致。
情感驱使所想,驱使行为活动,但这种行为不能持之以恒。
真正让我们的学生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并坚持做下去就未必了,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们具备持之以恒的做事毅力。
这么想,我的做法是有必要的,也是有意义的,接着引导深入学生学习本文,我引导学生抓住本文描写人物的外貌和语言的句子,通过频度和有感情的朗读来体会约翰所具备的良好习惯和独立生活能力,先是极少数学生谈点浅显的体会,此时,我给学生谈我读后的体会,还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出约翰在雪中送报的情景,带领学生走进文本情感,走进约翰。
使学生对文本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学后,在总结全文内容时,引导学生通过说说“你认为约翰将来是个怎样的人?
学了这个故事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自己也经历过许多事,你认为哪件有利于自己的成长?
”等问题,引导学生自我反思,认识自己成长经历中缺少良好的生活习惯,缺少独立生活能力,缺少持之以恒的精神。
从现在做起,就要培养良好的习惯,培养独立生活能力,培养做事坚持到底的精神。
由此说来,我们的孩子,不是不能自食其力,是我们做老师的,做家长的不重视培养孩子这些方面的能力,不给孩子自食其力的机会。
2《成长》这篇课文写的是发生在意大利的一个故事:
小约翰每天到“我”的工作店里,只花两元钱买一根香肠和一听可乐。
虽然很想多买,却从不多花钱买两根香肠。
后来“我”发现他每天给人送报挣钱,还知道他家并不是经济情况不好,他的父母也不是不爱他。
我明白了约翰父母这样做是为了培养他的生活能力,认识到这样更有利于他的成长。
教学时,我引导学生随着“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