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第一节走进分子世界导学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613165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341.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七章第一节走进分子世界导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第七章第一节走进分子世界导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第七章第一节走进分子世界导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第七章第一节走进分子世界导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第七章第一节走进分子世界导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七章第一节走进分子世界导学案.docx

《第七章第一节走进分子世界导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七章第一节走进分子世界导学案.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七章第一节走进分子世界导学案.docx

第七章第一节走进分子世界导学案

第七章第一节走进分子世界导学案

学校班级姓名日期一、学习目标:

1.通过活动了解分子模型的主要内容,知道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对分子大小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2.通过实验探究初步了解分子动理论的主要内容,体会分子世界的物理性质,并能从微观分子运动的角度定性地解释一些物理现象;

3.初步了解纳米科学技术,知道纳米材料的一些奇特性质及潜在的重要应用前景;4.了解科学家是如何探索微观世界奥秘的,体会探究微观物质结构时采用模型法的意义。

二、预习交流:

三、互动突破:

(一)分子动理论

1.分子模型

(1)活动7.1选择一种模型

1交流一下课前预习中“做一做”:

用素描炭笔(美术课上用的)在纸上画一条线,再用老师提供的放大镜对这一条线进行仔细观察,你会看到什么现象?

2看一看:

将高锰酸钾颗粒放入水中,描述你所看到的现象。

(老师演示)

3看一看:

向一端封闭的玻璃管中注水至一半位置,然后再注入酒精直至注满。

用手指堵住管口,将玻璃管反复翻转,使水和酒精充分混合,观察液面(升高/不变/降低),

由此可知:

混合后水与酒精的总体积(大于/等于/小于)混合前水与酒精的体积之和。

4议一议:

以下是关于物质微观结构的三种模型。

你认为:

哪种模型能够解释上述活动中看到的现象?

请选择一种模型,并尝试解释。

模型1物质是由微观颗粒组成的,各个颗粒紧靠在一起,形成了我们所看到的连续体;模型2物质是由微小的颗粒组成的,颗粒之间有空隙;

模型3固体是由微小的颗粒组成的,液体是连成一片的,固体微粒可以挤在液体中。

你选择:

模型。

(2)信息快递:

①科学家们发现,物质是可分的,许许多多的现象都能用物质的微粒模型来解释。

他们还发现当物质分到一定程度后,化学性质会发生变化。

比如水分到一定程度就不再保持水的化学性质了。

科学家们把能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颗粒称为分子。

②科学探究发现,分子很小,一般分子直径的数量级为10-10m。

③各种显微镜的发明和利用使科学家们在搜集证据、认识物质微观世界性质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

它们拓展了人们的视力范围,收集了更多的证据,支持了科学家们提出的模型。

(3)小结:

既然引入分子概念,我们可以总结一下物质的微观结构模型为物质是由大量组成的,它们之间有。

2.分子的运动

(1)猜一猜:

组成物质的分子在物质内部运动吗?

(2)看一看:

在清水中滴几滴红墨水,过一会儿,你会看到什么现象?

(老师演示)

(3)想一想:

你看到的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

生活中还有哪些证据支持你的猜想?

(4)小结:

大量实验证明,分子处在。

(5)信息快递:

能够证明分子运动的证据是扩散现象(不同物质相互接触时,分子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扩散),且温度越高,分子扩散得越快。

3.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1)活动7.3收集分子间存在吸引力的证据猜一猜:

将两个表面光滑的铅块相互紧压后,它们会粘在一起吗?

看一看:

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老师演示)想一想:

这一结果能否证实分子间存在吸引力?

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也可以证实分子之间存在吸引力?

(2)议一议:

既然分子间有空隙,且分子间存在吸引力,那么我们就应该很容易压缩任何物体。

但事实上,固体和液体却很难压缩,这说明分子间不仅存在吸引力,而且还存在什么力?

(3)小结:

大量的事实和研究证明,分子间不仅存在力,而且还存在力。

且这两种力在分子间同时存在。

(二)用分子模型解释固体、液体、气体的性质

阅读课本“读一读”,说一说:

固体、液体、气体性质有什么不同?

试用分子模型进行解释。

(三)纳米材料

阅读课本“生活·物理·社会”,谈一谈:

什么是纳米材料?

它具有哪些特殊性能?

四、总结提升:

1.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

①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之间有空隙;②分子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中;③分子间存在吸引力,也同时存在排斥力。

2.固体分子间的距离最小,引力、斥力最大;液体分子间的距离次之,引力、斥力也次之,气体分子间的距离最大,引力、斥力最小。

3.纳米材料具有高强度、高韧性、超塑延展性、耐高温、硬度高等性能。

想一想:

在本节课学习中,我还有哪些疑问?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还想解决哪些新问题?

五、当堂训练:

1.物质是的,许许多多的现象都能用物质的模型来解释。

当物质分到一定程度性质会发生变化。

科学家把能保持物质的最小微粒叫分子。

一般分子直径的数量级为m。

2.将50mL的水和50mL的酒精充分混合后,水与酒精的总体积将(大于/等于/小于)100mL,上述现象直观地说明了。

3.将几滴红墨水滴入一杯水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整杯水会,这种现象说明

4.两滴小水珠互相靠近后,能自动结合成一滴较大的水珠,这一现象说明分子间存在着力,给自行车车胎打气时要用力,说明气体分子间存在着力。

第七章第一节走进分子世界导学案课后作业

学校班级姓名日期

一、第一节课后巩固:

1.劣质的装修材料含有超标的甲醛等有毒有机物,用它们来装修房屋,会造成室内环境污

染,这表明;用胶粘剂可以把装修板材粘在一起,这说明。

2.把铅板和金板压在一起,几年之后,金板中渗入一些铅,铅板中渗入一些金,这种现象

称为,说明

3.“破镜不能重圆”是因为将破镜合起来时,镜子断裂处的绝大多数分子间距离较

分子之间几乎没有力的作用。

4.用右图中的装置演示气体扩散现象,其中一瓶装有密度比空气大的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另一瓶装有空气。

为了有力地证明气体发生扩散,装二氧化氮气体的应是(选填“A”或“B”)瓶。

根据现象可知气体发生了扩散。

扩散现象说明气体分子。

若实验温度分别

为①0℃,②4℃,③20℃,④30℃.则在(填序号)温度下气体扩散最快。

5.气球在吹足气后,用细线将口扎紧,一两天就瘪掉了。

以下是关于物质微观结构的几种模型,你认为哪几种模型结合起来能够解释上述的现象?

1)物质是由微小的颗粒所组成的,颗粒之间有空隙。

2)组成物质的微小颗粒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3)组成物质的微小颗粒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4)固体是由微小的颗粒组成的,液体和气体是连成一片的,固体颗粒可以挤进液体和气体中。

6.下面哪一个现象的描述能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A.春天柳枝摇曳B.夏天荷花飘香C.秋天落叶纷飞D.冬天瑞雪飘飘

7.固体、液体很难被压缩的原因是()

A.分子间没有空隙B.分子间存在斥力

C.分子总在不停地运动D.分子间没有引力

8.下列现象中,不能用来说明分子间存在着作用力的是()

A.用胶水把邮票粘贴在信封上B.要用很大的力才能把铅丝折断

C.两个表面光滑的铅块压紧后不能分开D.磁铁能够吸引铁钉

9.关于固态、液态、气态的微观模型,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固态物质中,分子的排列十分紧密,粒子间有强大的作用力

B.液态物质中,分子没有固定的位置

C.气态物质中,分子极度散乱,间距很大

D.液体和气体都是流体,都容易被压缩

10.由于肉眼无法观察到物质的内部结构,这给人们探究物质结构带来了困难,科学家们是怎样解决的()

A.凭自己的想象来定义物质的内部结构

B.把物质不断地分小,分到肉眼看不到为止

C.根据观察到现象提出一种结构模型的猜想,再收集证据来证实自己的猜想

D.利用数学公式和物理理论来推理得出11.请仔细阅读下文,并回答文后问题。

纳米陶瓷

纳米陶瓷作为高新科技材料应用广泛。

贴于“神舟七号”飞船外表面的“太空”纳米陶

瓷,具有永久、稳定的防静电性能,且有耐磨、耐腐蚀、耐高温、防渗透等特点。

采用氧化锆材料精制而成的纳米陶瓷刀,具有金属刀无法比拟的优点:

刀刃锋利,能切割钢铁等物质。

能削出如纸一样薄的肉片;硬度高,其耐磨性是金属刀的60倍;完全无磁性;不生锈变色,健康环保;可耐各种酸碱有机物的腐蚀;为全致密材料,无孔隙、不沾污、易清洁。

纳米陶瓷充分体现新世纪、新材料的绿色环保概念,是高新技术为现代人奉献的又一杰作。

(1)“神舟七号”飞船与空气摩擦呈炽热状态时,飞船舱不至于被烧毁的原因之一是飞船外表面的陶瓷具有的特点。

(2)纳米陶瓷刀的耐磨性好,是因为它的高。

(3)右图是纳米陶瓷刀、合金钢刀、普通菜刀磨损程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其中反映纳米陶瓷刀磨损特点的是曲线(填字母)。

12.物质分子运动的剧烈程度与温度是否有关呢?

提出猜想,选择合适的器材,设计一个实

验来验证你的猜想。

器材:

冷水、一瓶开水、两只玻璃杯、天平、红墨水、刻度尺、细线、滴管

猜想:

.

实验:

(1)所选器材:

(2)步骤和方法:

(3)现象:

(4)结论:

二、第二节课前预习:

1.做一做:

用塑料直尺快速摩擦头发几下后,靠近小纸屑,看到了什么现象?

2.阅读《静电现象》这一节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1)分子(是/不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它是由构成的。

由不同原子

构成的分子称为分子,由相同原子构成的分子称为分子。

(2)经过摩擦的绝缘体能够吸引,人们就说它带了“电”,用摩擦的方法使

物体带电,叫做。

(3)大量事实表明,不同材料的物体相互摩擦所带的电荷只有两类,一种是与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电荷相同,称为电荷;一种是与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

的电荷相同,称为电荷。

同种电荷相互,异种电荷相互。

(4)摩擦起电并不是创造了电荷,而只是3.你在预习中遇到的困惑是什么?

教师评价批改日期

第七章第二节静电现象导学案

学校班级姓名日期

一、学习目标:

1.知道分子不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单元,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2.通过摩擦起电实验,认识到原子也不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单元,原子也是由更小的微粒构

成的;

3.知道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4.能利用原子构成的知识对摩擦起电现象做初步的解释。

二、预习交流:

三、互动突破:

(一)物质的微观世界

1.预习先知:

分子(是/不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它是由构成的。

由不同原子构成的分子称为分子,由相同原子构成的分子称为分子。

2.化合物分子和单质分子,你能分别举例说明吗?

(二)摩擦起电和两种电荷

1.活动7.4摩擦起电

(1)交流一下课前预习中“做一做”:

用塑料直尺快速摩擦头发几下后,靠近纸屑,看到了什么现象?

(2)观察老师演示:

用干燥的丝绸摩擦有机玻璃棒(或者用干燥的毛皮摩擦橡胶棒),

然后将此棒靠近纸屑,你会看到什么现象?

(3)小结:

1经摩擦过的绝缘体能够吸引,就说它带了“”,或者说带了。

用摩擦的方式使物体带电,叫做。

2通过摩擦起电实验,你认为原子(可以/不可以)再分(提示:

分子和原子都呈电中性,即不带电)。

2.活动7.5两种电荷

(1)猜一猜:

通过摩擦使物体所带的电,它们的性质是否都相同呢?

(2)看一看:

①将两根用丝绸摩擦过的有机玻璃棒相互靠近,你会看到什么现象?

②将两根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互靠近,你会看到什么现象?

③将用丝绸摩擦过的有机玻璃棒与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互靠近,看到什么现象?

(3)分析与论证:

由实验现象可知:

①两根用丝绸摩擦过的有机玻璃棒(或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电荷的性质是(相同/不同)的;用丝绸摩擦过的有机玻璃棒与用毛皮摩擦

过的橡胶棒所带电荷的性质是(相同/不同)的。

②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吸引),异种电荷相互(排斥/吸引)。

(4)信息快递:

①富兰克林提出:

把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称为正电荷,把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称为负电荷,并一直沿用至今。

②大量实验表明:

不同材料的物体相互摩擦所带的电荷都只有两类,一类是正电荷,

一类是负电荷。

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议一议:

相互排斥是否一定是带同种电荷,相互吸引是否一定是带异种电荷?

(三)原子构成初步及摩擦起电的解释

1.问题:

既然物体是由分子构成的,而分子又是由原子构成的(有些物质直接是由原子构成)。

那么,分子和原子是不带电的,为什么摩擦以后物体会带电呢?

这电从那儿来得呢?

2.阅读教材P30,思考下列问题:

(1)19世纪末,谁发现了电子?

电子带正电还是负电?

这一发现有什么意义?

(2)原子是由什么构成的?

为什么原子呈电中性(即不带电)?

(3)是不是任何两个物体相互摩擦都能起电?

需要什么条件?

(4)满足条件的物体相互摩擦后,哪个物体带正电?

哪个物体带负电?

3.小结:

摩擦起电并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将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

四、总结提升:

1.分子不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它是由原子构成的。

由不同原子构成的分子称为化合物分子,由相同原子构成的分子称为单质分子。

2.经摩擦过的绝缘体能够吸引轻小物体,就说它带了“电”,或者说带了电荷。

用摩擦的方

式使物体带电,叫做摩擦起电。

摩擦起电现象证实了原子是可以再分的。

3.不同材料的物体相互摩擦所带的电荷只有两类,一种是与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电荷相同,称为正电荷;一种是与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相同,称为负电荷。

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4.英国的汤姆生发现了带负电荷的电子,从而揭示了原子是有结构的。

5.原子是由带负电荷的电子和带正电荷的原子核构成,而且电子和原子核所带的电荷数量相等,因此原子呈电中性,原子构成的物体也呈电中性。

6.摩擦起电并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将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

想一想:

在本节课学习中,我还有哪些疑问?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还想解决哪些新问题?

五、当堂训练:

1.科学家研究发现,分子是由构成的,而原子是由带负电荷的和带正电

荷的构成的。

通常物体不带电的原因是。

2.摩擦起电的实质并不是创造了电,只是通过摩擦使,得到电子的物体带电,失去电子的物体带电,并且相互摩擦的两个物体同时带上了电荷。

丝绸与玻璃棒摩擦后,玻璃棒带电,丝绸带电。

3.有些化纤布料做成的衣服穿在身上很容易脏,主要是因为化纤布料容易发生

现象而吸引细小的灰尘。

4.将一带正电的有机玻璃棒靠近悬挂的轻质泡沫塑料小球时,塑料小球被吸引,由此可以判断,塑料小球的带电情况是()

A.一定带负电B.一定不带电C.一定带正电D.可能带负电,也可能不带电

第七章第二节静电现象导学案课后作业

学校班级姓名日期

、第二节课后巩固:

1.我们在打扫房间时,如果用绸布擦玻璃,发现擦过的玻璃很容易粘上细小绒毛,这是因为摩擦过的玻璃因带了电,带电体具有的性质,所以绒毛被吸引在玻璃上。

2.在探索微小粒子的历程中,首先发现了,进而认识到原子是由

和组成的。

3.实验室里用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仪器叫验电器。

若把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和不带电的验电器的金属球接触时,会发现验电器两金属箔片张开,如图甲所示,原因是。

若将另一带电小球与验电器的金属球接触,发现箔片闭合,如图乙所示,则此带电小球带电。

4.当用毛皮与橡胶棒相互摩擦的时候,因为橡胶棒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比毛皮

8.有A、B、C三个用丝线悬吊着的小球,相互作用情况如图。

那么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若A带正电,则C一定带正电A

B.若A带负电,则C一定带正电

C.若B带正电,则A一定带正电,C一定带负电

D.A、B一定带同种电荷,C则可能不带电9.下列对摩擦起电的理解中,你认为不正确的是()

A.摩擦起电说明原子是由更小的微粒组成的

B.摩擦起电说明摩擦的方法可以创造电荷

C.摩擦起电说明原子内部有带电的微粒存在

D.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实际上是电荷的转移

10.用毛皮摩擦过的气球能粘在墙上不掉下来,下列现象中与其实质相同的是()

A.寒冷的冬天用湿手摸户外的金属杠,手会被粘上B.在干燥的天气里,用塑料梳子梳头发时,头发会被梳子吸起C.两个铅柱底面削平挤压能粘在一起

D.电视里讲解棋类比赛时,棋子可以粘在竖直悬挂的棋盘上11.下列现象不属于摩擦起电的是()

A.用干净的梳子梳干燥的头发,头发能竖起且一根一根分开B.在干燥的天气里脱毛衣时,会听到轻微的噼啪声C.用干燥的毛刷刷毛衣时,会在毛刷上吸出许多细微脏物D.一阵风吹过后,墙角堆了一些灰尘

12.电视机的玻璃屏幕经常吸附很多的灰尘,其主要原因是()

A.灰尘的自然堆积

B.玻璃有较强的吸附灰尘的能力

C.电视机工作时荧屏表面温度较高而吸附空气中的灰尘

D.电视机工作时荧屏表面有静电而吸附灰尘

13.将毛织物和琥珀摩擦,丝绸和玻璃棒摩擦后,则毛织物吸引丝绸,琥珀吸引泡沫塑料球,玻璃棒也吸引这个泡沫塑料球,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毛织物带正电,泡沫塑料球带负电B.毛织物带负电,泡沫塑料球带正电

C.毛织物带正电,泡沫塑料球不带电D.琥珀带正电,泡沫塑料球不带电

14.下表是两位科学家研究摩擦起电得出的物体带电次序,表格中任何两种物体相互摩擦时,

次序在前带正电,次序在后带负电。

西耳斯资料

石棉

玻璃

云母

羊毛

猫皮

木棉

赫西蒙科马利资料

羊毛

尼龙

粘胶丝

木棉

火碱

丙烯树脂

聚乙烯醇

(1)物理学中把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把与毛皮摩擦过的橡

胶棒带的电荷叫。

(2)由表中可知,玻璃棒与石棉摩擦后,玻璃棒带电。

(3)羊毛对电子的束缚能力要比纸(强/弱)。

(4)由表中(能/不能)判断猫皮和尼龙摩擦后两者的带电情况。

二、第三节课前预习:

阅读《探索更小的微粒》这一节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1.1911年,物理学家卢瑟福建立了类似的核式结构模型。

该模型认为:

原子

是由带正电的和带负电的构成的,位于原子的中心,受原子核的吸引,绕核做高速运动。

2.原子核是由和构成,带正电,不带电。

质子和中子都是

由被称为的更小微粒构成的。

3.请你从原子开始,将你所知道的组成物质的微粒按照直径从大到小的顺序大致排列出来。

4.你在预习中遇到的困惑是什么?

教师评价批改日期

第七章第三节探索更小的微粒导学案

学校班级姓名日期

一、学习目标:

1.知道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2.通过阅读教材,感知丰富的微观世界,了解人类在认识微观世界奥秘方面所取得的重要

成就,知道这种探究还将继续进行下去;3.对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有大致数量级的概念;4.了解加速器在探索微观粒子中所起的作用,体会科学与技术的关系,知道在对粒子世界

的探索中所取得的重大进展与加速器技术的革新和进步是分不开的。

二、预习交流:

三、互动突破:

(一)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提出问题:

原子是可分的,那么,电子和原子核是如何分布的?

原子核是否可以再分?

阅读课本,交流下列问题:

1911年,物理学家卢瑟福建立了类似的核式结构模型。

该模型认为:

子是由带正电的和带负电的构成的,位于原子的中心,受原子核的吸引,绕核做高速运动。

若把原子核看成是一个小球,则小球的半径约为m,如果把原子比做一个乒乓球,那么原子核只有般大小。

原子核虽小,

但几乎集中了整个原子的质量。

(二)百年来科学家探索物质微粒的进展1.阅读课本,交流下列问题:

原子核是由和构成,带正电,不带电。

质子和中子

都是由被称为的更小微粒构成的。

3.信息快递:

①1897年,英国物理学家汤姆生发现电子;

②1911年,物理学家卢瑟福建立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31919年,卢瑟福用α粒子从氦原子核中打出了质子;

41932年,英国物理学家查德威克发现了中子;

51964年,盖尔曼提出质子和中子是由一种叫夸克的更小微粒构成的。

4.阅读课本“图7-19粒子世界的外貌”,请将组成物质的微粒按照直径从大到小的顺序大致排列出来。

(三)加速器

阅读“生活·物理·社会”,交流下列问题:

1.什么是加速器?

它有什么作用?

2.我国在加速器方面有什么贡献?

3.加速器在科学技术中有什么重大作用?

在生产、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四、总结提升:

1.1911年,物理学家卢瑟福建立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该模型认为:

原子是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位于原子的中心,核外电子受原子核的吸引,绕核做高速运动。

原子核虽小,但几乎集中了整个原子的质量。

2.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

质子和中子都是由被称为夸克的更小微粒构成的。

3.构成物质微粒的尺度从大到小的大致顺序为:

大分子、原子、原子核、质子、电子。

想一想:

在本节课学习中,我还有哪些疑问?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还想解决哪些新问题?

五、当堂训练:

1.在探索物质结构的过程中,首先发现了电子,建立了原子的核式

结构模型。

2.原子是由带正电的和带负电的构成的,位于原子

的中心,受原子核的吸引,绕核高速运动。

原子核是由和构成的,带正电荷,不带电。

质子和中子都是由被称为的更小微粒构成的。

3.科学家在探索原子内部结构的历程中,首先发现了()

A.电子

B.质子

C.中子D.夸克

4.下列关于氢原子的模型示意图,其中正确的是(

 

 

5.原子直径的数量级为()

A.10-5~10-9mB.10-10m

6.下列关于原子结构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原子由位于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

C.原子的个数一定等于中子的个数7.在人类认识原子结构、对粒子进行研究过程中

A.高倍率的电子显微镜

C.聚光效果好的大型望远镜

第七章第三节探索更小的微粒

C.10-12~10-14mD.10-15m

B.原子核集中了原子的全部质量

D.质子的个数一定不等于中子的个数目前最有力的武器是()B.各种高能量的粒子加速器D.各种类型的电子扫描仪

导学案课后作业

学校班级姓名日期

1.

2.

3.

4.

5.

6.

7.

、第三节课后巩固:

在探索微观世界的过程中,科学家对原子的结构进行猜想和实验,并提出了多种模型。

在图1所示的两种模型中,图是卢瑟福提出的原子核式模型。

如图2是用来说明原子内部结构的示意图,由图可知:

原子是由和组成,原子核由和

组成。

20世纪初,科学家在探索物质结构的历程中,相继发现原子核可以放出质子和中子,

A.分子是可分的C.原子核是可分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电子的发现使人们确信,原子是可分的B.分子是由原子和电子组成C.原子是不可再分的最小微粒

D.通常情况下,原子内部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与核外所有电子的负电荷数是不相等1919年,卢瑟福用粒子从氮原子中打出了()A.中子B.质子C.电子下列各种说法错误的是()

A.电子的发现使人们认识到原子核也有内部结构B.质子和中子仍然是由更小的粒子组成,电子的发现把人们带入原子的内部世界C.认识到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下列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公共行政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