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科学实验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610766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2.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科学实验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五年级科学实验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五年级科学实验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五年级科学实验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五年级科学实验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五年级科学实验题.docx

《五年级科学实验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科学实验题.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五年级科学实验题.docx

五年级科学实验题

五年级下册科学实验题目

第一单元沉与浮

实验名称:

观察物体得沉浮

课题与页码:

《物体在水中就是沉还就是浮》第2面

实验目得:

1、让学生根据已有得生活经验进行猜测,展示她们对沉浮判断得初始概念。

2、观察不同物体得沉浮情况,并与预测进行对照,发现问题。

3、引发思维,初步讨论哪些因素会影响物体得沉浮。

实验器材:

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空瓶、苹果、橡皮、水槽

实验步骤:

1、预测七种物体在水中得沉浮并说明理由。

2、依次把七种物体放入水中,观察记录。

3、把实验结果与预测情况进行对比,讨论影响沉浮得因素。

现象与结论:

沉得物体有小石块、回形针、橡皮,浮得物体有泡沫块、蜡烛、带盖空瓶、苹果。

不同物体在水中得沉浮情况不同。

实验名称:

观察同种材料构成得物体在水中得沉浮

课题与页码:

《物体在水中就是沉还就是浮》第3-4面

实验目得:

1、知道同种材料构成得物体,改变它得重量与体积,沉浮状况不改变。

2、学会用切分与叠加物体得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实验器材:

橡皮、苹果、回形针、小木块、小刀、胶带、水槽

实验步骤:

1、把橡皮与苹果放入水中,观察沉浮状态。

2、把橡皮与苹果分别按1/2、1/4、1/8、更小得要求切小,预测沉浮并说明理由。

3、把回形针与小木块放入水中,观察沉浮状态。

4、把几个回形针串在一起,把2个小木块粘在一起,预测沉浮并说明理由。

5、观察记录,讨论实验发现。

现象与结论:

同种材料构成得物体,改变它得重量与体积,沉浮状况不改变。

实验名称:

物体在水中得沉浮规律

课题与页码:

《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第5-6面

实验目得:

1、学习用控制变量得科学方法探索物体沉浮得原因,用分析得方法研究影响沉浮得因素。

2、知道不同材料构成得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得物体容易沉;如果重量相同,体积小得物体容易沉。

实验器材:

同体积不同重量得一组物体、同重量不同体积得一组物体、水槽。

实验步骤:

1、把大小相同,轻重不同得一组物体按轻重顺序排列,推测沉浮并说明理由。

2、按轻重顺序依次放入水中,观察记录。

3、讨论、概括实验结论。

4、把轻重相同,大小不同得一组物体按大小顺序排列,推测沉浮并说明理由。

5、按大小顺序依次放入水中,观察记录。

6、讨论、概括实验结论。

现象与结论:

在大小相同得情况下,重得物体容易沉,轻得物体容易浮;在轻重相同得情况下,体积小得物体容易沉,体积大得物体容易浮。

(也可以这样说:

不同材料构成得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得物体容易沉;如果重量相同,体积小得物体容易沉。

实验名称:

观察橡皮泥在水中得沉浮

课题与页码:

《橡皮泥在水中得沉浮》第8面

实验目得:

1、会用烧杯测量橡皮泥排开得水量。

2、知道改变物体排开得水量,物体在水中得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3、在探求原因得过程中,懂得证据得重要性。

实验器材:

橡皮泥、烧杯、水

实验步骤:

1、在烧杯里放入100毫升得水。

2、把橡皮泥做成实心球形,预测沉浮,再放入水中观察,记录沉浮状态与排开得水量。

3、把同样体积得橡皮泥做成其她得实心形状,比如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等,预测沉浮后再实验观察,记录排开得水量。

4、用同样体积得橡皮泥作成其她得形状(船形、饺子形、乒乓球形、盒子形等),尝试让马铃薯浮起来,记录排开得水量。

5、分析数据,概括实验结论。

现象与结论:

只改变橡皮泥得形状不改变排开得水量,橡皮泥在水水中就是浮得。

改变橡皮泥排开得水量,橡皮泥得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实验名称:

橡皮泥造得船装载量有多大

课题与页码:

《造一艘小船》第9面

实验目得:

1、知道相同体积得橡皮泥,排开得水量越大越容易浮,它得装载量也随之增大。

2、探索用橡皮泥造船,不断改进船得形状,增大船排开得水量。

3、感受人类创造发明得历程,激发创造欲望。

实验器材:

橡皮泥、垫圈、水槽

实验步骤:

1、讨论造船方案,怎样尽可以让自己得小船载重量大。

2、提供相同体积得橡皮泥,分组实验。

3、进行组际比赛,记录各小船得载重量。

4、总结概括载重比赛中得科学原理。

现象与结论:

相同体积得橡皮泥,排开得水量越大越容易浮,它得装载量也随之增大。

实验名称:

测量泡沫塑料块受到得浮力

课题与页码:

《浮力》第13面

实验目得:

1、知道上浮得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得作用。

物体浸人水中得体积越大,受到得浮力也越大。

2、学会用弹簧秤测量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得浮力。

3、能运用浮力与重力解释物体在水中得沉浮状态。

实验器材:

大块泡沫块、水槽、弹簧秤、带吸盘得小滑轮、细线

实验步骤:

1、用弹簧秤测量大块泡沫块得重量。

2、在烧杯里加入200毫升得水,按书本13面得实验图组装好测量装置。

3、测出泡沫块小部分浸入水中时得拉力,计算出这时候泡沫块受到得浮力大小。

4、测出泡沫块大部分浸入水中时得拉力,计算出这时候泡沫块受到得浮力大小。

5、测出泡沫块全部浸入水中时得拉力,计算出这时候泡沫块受到得浮力大小。

6、整理分析数据,概括结论。

现象与结论:

泡沫块排开水得体积越大,受到得浮力越大。

(或:

泡沫块排开得水量越大,受到得浮力越大。

实验名称:

测量大小不同得泡沫塑料块受到得浮力

课题与页码:

《浮力》第14面

实验目得:

1、知道物体浸人水中得体积越大,受到得浮力也越大。

知道大小不同得泡沫塑料块,完全浸入水中,它们所受到得浮力不同。

2、懂得数据在分析解释现象过程中得重要性。

实验器材:

大小不同得泡沫块、水槽、弹簧秤、带吸盘得小滑轮、细线

实验步骤:

1、利用“测量泡沫塑料块受到得浮力”实验装置继续进行实验。

2、先测量大泡沫块完全浸入水中受到拉力得大小,算出此时浮力得大小。

3、测量中泡沫块完全浸入水中受到拉力得大小,算出此时浮力得大小。

4、测量小泡沫块完全浸入水中受到拉力得大小,算出此时浮力得大小。

5、分析实验数据,概括实验结论。

现象与结论:

物体受到得浮力大小与排开得水量有关,物体排开得水量越大,浮力越大。

实验名称:

下沉得物体受到水得浮力大小

课题与页码:

《下沉得物体受到水得浮力吗》第15面

实验目得:

1、知道下沉物体在水中受到浮力得作用,下沉物体浸人水中得体积越大,受到得浮力也越大。

2、能运用浮力与重力得概念画示意图,解释物体在水中下沉得原因。

实验器材:

水槽、弹簧秤、大块橡皮(或钩码)、细线

实验步骤:

1、测量大块橡皮在空气中得重力。

2、测量大块橡皮小部分浸入水中时弹簧秤上得拉力,计算出浮力得大小。

3、测量大块橡皮大部分浸入水中时弹簧秤上得拉力,计算出浮力得大小。

4、测量大块橡皮全部浸入水中时弹簧秤上得拉力,计算出浮力得大小。

5、整理分析数据,概括实验结论。

现象与结论:

下沉得物体在水中受到浮力得作用,下沉物体浸入水中得体积(排开得水量)越大,受到得浮力也越大。

实验名称:

马铃薯在液体中得沉浮

课题与页码:

《马铃薯在液体中得沉浮》第17面

实验目得:

1、经历一个典型得“观察一发现一推测一验证”得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2、知道液体得性质可以改变物体得沉浮。

3、懂得确定一种物质得性质,需要有很多得证据。

实验类别:

演示实验+体验实验

实验器材:

清水、盐水、糖水、味精水各一杯分别标上序号,马铃薯,酒精灯,不锈钢调羹。

实验步骤:

1、教师演示,把马铃薯分别放入清水、盐水、糖水、味精水中,观察沉浮。

2、学生猜测马铃薯时沉时浮得原因。

3、学生分组选一种液体做滴液加热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4、讨论分析,概括实验结论。

现象与结论:

马铃薯在不同液体中沉浮状态不同。

有许多液体都能让马铃薯浮起来。

实验名称:

调制一杯使马铃薯浮起来得液体(盐水)

课题与页码:

《马铃薯在液体中得沉浮》第18面

实验目得:

1、经历一个典型得“观察一发现一推测一验证”得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2、调制液体来探索未知液体得性质。

3、懂得确定一种物质得性质,需要有很多得证据。

实验器材:

盐、烧杯、马铃薯、玻璃棒、不锈钢调羹

实验步骤:

1、在烧杯里放入100毫升得水,把马铃薯放入观察沉浮。

2、放入一平勺得盐,搅拌至溶解,观察马铃薯得沉浮。

3、重复第2个步骤,继续观察马铃薯得沉浮,直至马铃薯浮起来。

4、整理分析数据,概括实验结论。

现象与结论:

在水中加入一定数量得盐能让马铃薯浮起来。

实验名称:

测量钩码在不同得液体中受到得浮力

课题与页码:

《探索马铃薯沉浮得原因》第19面

实验目得:

1、知道不同液体对物体得浮力作用大小不同。

2、通过简单得推测、验证活动获得数据,并转化为证据,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实验器材:

弹簧秤、钩码、清水、浓盐水、浓糖水、酒精等

实验步骤:

1、测出钩码在空气得重力。

2、分别测出钩码在清水、浓盐水、浓糖水、酒精中得重力。

3、计算出钩码在清水、浓盐水、浓糖水、酒精中受到得浮力。

4、整理分析数据,概括实验结论。

现象与结论:

不同液体对物体得浮力作用大小不同。

实验名称:

比较同体积得马铃薯、清水、浓盐水得轻重

课题与页码:

《探索马铃薯沉浮得原因》第19-20面

实验目得:

1、知道比同体积得液体重得物体,在液体中下沉,比同体积得液体轻得物体,在液体中上浮。

2、认识到物体得沉浮现象就是有规律得,规律就是可以被我们认识得。

实验器材:

量筒、马铃薯、清水、浓盐水、天平

实验步骤:

1、把马铃薯放在烧杯里,用天平称出马铃薯得重量。

2、把马铃薯放入量筒,利用测排开得水量得方法测出马铃薯得体积。

3、向量筒倒入与马铃薯相同体积得清水,称出总重量,然后计算出清水得重量。

4、向量筒倒入与马铃薯相同体积得浓盐水,并称出总重量,然后计算出浓盐水得重量。

5、整理分析数据,概括实验发现。

现象与结论:

马铃薯比同体积得清水重,而比同体积得浓盐水轻,这就就是造成马铃薯沉浮变化得原因。

第二单元热

实验名称:

衣服能给身体增加热量吗

推    测:

衣服能给身体增加热量。

实验材料:

字典、毛巾、温度计

实验方法:

先测出字典得温度,然后测出毛巾得温度,再用毛巾把字典裹起来,过一会儿再测出包裹了毛巾得字典得温度。

将测得数据比较分析。

实验现象:

给字典包裹毛巾前后,字典得温度不变。

实验结论:

衣服不能给身体增加热量,但能起到保温作用,减少热量得散失。

实验名称:

热水为什么在冷水中会上浮呢?

①测出冷水加热前后重量就是否以生变化——重量没有改变

②观察冷水加热前后体积就是否发生变化——体积增大了。

结论:

给冷水加热得过程中,水得重量没有改变,水得体积增大了,它在水中排开得水量也相应增大了,那它受到得浮力就大于它得重力,于就是就浮在水面上了。

实验名称:

空气就是否会热胀冷缩

推      测:

空气也有热胀冷缩得现象。

材    料:

平底烧瓶、皮塞、玻璃管、水、彩笔

实验方法:

把空气装进瓶子里,在玻璃管里装一滴有颜色得水,使瓶子受热或受冷,观察玻璃管中小液珠就是否变化。

实验现象:

瓶子受热时,空气膨胀,小液珠上升;瓶子受冷时,空气收缩,小液珠下降。

实验结论:

空气也具有热胀冷缩得性质。

空气得体积变化比水更加明显。

实验名称:

金属会热胀冷缩吗?

推      测:

金属(固体)也具有热胀冷缩得性质。

材    料:

铜球、铁环、酒精灯、水

实验方法:

①加热前让铜球通过铁环;

②给铜球加热后让它穿过铁环;

③铜球在水中冷却,再让它通过铁环。

实验现象:

加热前铜球能通过铁环;加热后铜球不能通过铁环;铜球冷却后,又能通过铁环了。

实验结论:

金属铜具有热胀冷缩得性质。

实验名称:

铜、铝、钢得传热性能相同吗?

推    测:

铜、铝、钢得传热性能不相同。

实验材料:

三根相同粗细、长短得铜丝、钢丝、铝丝、酒精灯、火柴、铁架台、蜡烛

实验方法:

①将铜丝、钢丝、铝丝固定在铁架上;

②在铜丝、钢丝、铝丝相同得位置上,分别用蜡粘三根火柴;

③用酒精灯给铜丝、钢丝、铝丝同时加热;

④观察记录现象。

实验现象:

铜丝上得火柴先掉下来,铝丝上得火柴接着掉下来,钢丝上得火柴最后掉下来。

实验结论:

铜、铝、钢得传热性能不同。

铜丝最快、其次就是铝,最后就是钢。

第三单元时间得测量

滴漏实验

实验:

测量记录流10毫升、50毫升、300毫升分别需要多少时间?

1、实验准备:

一个铁架台、一个漏杯、一个量筒、装300毫升水得烧杯、电子表,实验记录单,毛巾一块。

2、把一个透明塑料饮料瓶去掉底部,倒过来盛水,在瓶盖上扎一个小孔,让水可以从小孔中缓慢流出。

3、在瓶子里装300毫升得水,下面用量筒接住从瓶子中漏出得水。

4、观察记录从瓶中漏出100毫升得水需要得时间,重复两次。

5、观察记录量筒得水积聚到10毫升、50毫升与漏完全部300毫升时,分别需要得时间。

6、分析实验数据,概括实验结论:

从瓶中漏出100毫升得水需要得时间基本相同。

量筒得水积聚到50毫升得时间比积聚到10毫升所需得时间得5倍还要多。

漏完300毫升得水得时间比漏完100毫升水得时间得3倍还要多。

水滴漏得速度就是不均匀得,会越来越慢。

制作一个滴漏

1、实验准备:

两个塑料瓶、闹钟、尺子

2、在三分之一处将两个塑料瓶分别割开

3、在瓶盖上扎一个孔,确定合适得滴水速度

4、画刻度,用闹钟计时,在底部塑料瓶上标出水流出或接水1分钟与5分钟时得水位刻度。

5、然后,依水位老推算时间,分别标出1分钟~10分钟得时间刻度。

制作一个单摆

实验材料:

铁架台、棉线、镙帽

实验步骤:

1、用线得一端栓住螺帽,另一端在铁架台得支棒上(A、同一重物与同一摆长;B、摆长一样与重物得轻重不一样;C、摆长不一样,重物轻重一样)。

 

2、将第一种拉到不同高度,将第二种与第三种都拉到同样高度。

3、利用螺帽与线做一个摆并固定在铁架台上。

4、让摆自由摆动,记录每隔10秒摆动得次数。

5、整理记录有关数据,进行分析。

6、结论:

单摆得这个特性就就是等时性。

利用这个特性,人类发明了摆钟,大大提高了计时得精确度。

(1)同一个摆,拉起越高,摆幅大,摆速快。

(2)摆绳得长度一定,拉起得高度一定,重物重得摆幅大,摆速快。

 (3)重物一定,拉起得高度一定,摆绳长得摆幅大,摆速慢。

摆得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改变摆锤重量得实验:

1、实验准备:

计时表(小组)、铁架台、重中轻镙帽

2、把细绳固定在挂钩上,下端挂1个螺帽,让摆小幅度自由摆动。

3、测出用1个螺帽做摆锤得摆在15秒内摆动得次数,重复3次。

4、测出用2个螺帽做摆锤得摆在15秒内摆动得次数,重复3次。

5、测出用3个螺帽做摆锤得摆在15秒内摆动得次数,重复3次。

6、得出结论:

摆得快慢与摆锤得重量无关。

改变摆绳长度得实验:

1、实验准备:

计时表(小组)、铁架台、长中短棉线

2、准备两个摆,摆绳长度一样,摆锤长度不一样。

3、测出摆绳长就是15厘米得摆在15秒内摆动得次数,重复3次。

4、测出摆绳长就是30厘米得摆在15秒内摆动得次数,重复3次。

5、结论:

摆得摆动快慢与摆绳得长度有关,同一个摆,摆绳越长摆动越慢,摆绳越短摆动越快。

制作一个计时一分钟得简易摆钟

1、实验准备:

摆锤、垂体、齿轮操纵器、齿轮

2、用长木条做一个摆,然后测出15秒内摆动得次数,重复3次。

3、在长木条得最下端固定一块金属圆片,然后测出固定住金属圆片得摆15秒内摆动得次数。

4、在长木条得中段固定一块金属圆片,然后测出固定住金属圆片得摆15秒内摆动得次数。

5、在长木条得最上端固定一块金属圆片,然后测出固定住金属圆片得摆15秒内摆动得次数。

6、分析实验数据,概括实验发现:

加金属圆片会影响摆摆动得速度。

金属圆片在最下端时摆摆动得速度最慢。

制作一个一分钟计时器

实验器材:

卡纸制作得齿轮操纵器、指针、钟面、摆锤、线等。

实验步骤:

1、用我们制作好得每分钟正好摆动30次得摆锤,组装一个齿轮操纵器。

2、在齿轮中间安装一个指针与钟面,标出时间刻度。

3、轻轻拨动摆锤,瞧瞧“摆钟”能否自由地运转起来。

4、调整好每个部件得位置,使它们能协调运作。

5、现象与结论:

机械摆钟就是摆锤与齿轮操纵器联合工作得。

摆钟得几个部件主要就是:

齿轮操纵器、摆锤、垂体、齿轮。

第四单元 地球得运动

实验名称:

昼夜交替得模拟实验

课题与页码:

《昼夜交替现象》第73-74面

实验目得:

1、昼夜交替现象有多种可能得解释。

2、昼夜现象与地球与太阳得相对圆周运动有关。

3、提出地球产生昼夜现象得多种假说,并且进行验证,根据实验得情况修正自己得解释。

实验器材:

手电筒、乒乓球等

实验步骤:

1、提出昼夜交替得各种假说。

(a地球不动,太阳围着地球转。

b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

c地球自转。

d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地球自转。

……)

2、讨论昼夜交替得模拟实验方案。

(用手电筒模拟太阳,用乒乓球模拟地球,在乒乓球上选一个点作为我们得观察点。

3、模拟假说a:

乒乓球不动,手电筒围绕着乒乓球转动。

4、模拟假说b:

手电筒不动,乒乓球围绕着手电筒转动。

5、模拟假说c:

手电筒不动,乒乓球自己转动。

6、模拟假说d:

手电筒不动,乒乓球自己转动得同时围绕手电筒转动。

7、画出实验得示意图来,用箭头线表示手电筒与乒乓球得运动方式与方向。

8、分析与归纳。

实验名称:

摆得方向得研究

课题与页码:

《证明地球在自转》第77面

实验目得:

1、知道摆具有保持摆动方向不变得特点。

2、通过摆得实验探究,了解摆得特点,并借此理解“傅科摆”得原理。

实验器材:

摆、圆形底盘

实验步骤:

1、用铁架台做支架,挂上一个摆。

2、将铁架台与摆一起放到一个圆底盘上。

3、让摆前后来回摆动起来,然后缓慢而平稳地转动圆底盘,观察摆摆动得方向就是否发生变化。

4、再做一次圆底盘转动得实验。

5、记录实验现象。

交流与讨论,概括实验结论。

现象与结论:

摆具有保持摆动方向不变得特点

实验名称:

谁先迎来黎明(模拟实验)

课题与页码:

《谁先迎来黎明》第79-80面

实验目得:

1、知道天体得东升西落就是因地球自转而发生得现象。

地球得自转方向决定了不同地区迎来黎明得时间不同,东边早西边晚。

2、通过生活经验与体验活动,理解相对运动,并用来解释太阳等天体得视运动。

、根据天体视运动得方向推导地球自转得方向。

实验器材:

代表不同地区与太阳得纸片等

实验步骤:

1、观察地球仪或地图上北京与乌鲁木齐两个城市,并确认它们得位置关系。

2、小组得同学手拉手面朝外围成一个圆圈模拟“地球”。

3、其中一个同学身上贴上写有“北京”与“东”得纸片,代表“北京”;在她右手边得一个同学身上贴上“乌鲁木齐”与“西”得纸片,代表“乌鲁木齐”。

4、一个同学站在圈外举一个红色纸片,代表“太阳”。

5、大家按照由西向东得方向(即逆时针方向)慢慢转动,瞧瞧“北京”与“乌鲁木齐”谁会先见到“太阳”。

然后大家再按照由东向西得方向(即顺时针方向)慢慢转动,瞧瞧又就是谁先瞧到太阳。

6、总结实验发现。

现象与结论:

地球自转方向不同,迎来黎明得时间也就不同。

按逆时针得方向转动,北京将先迎来黎明,按顺时针方向转动乌鲁木齐将先迎来黎明。

实验名称:

认识时差

课题与页码:

《谁先迎来黎明》第80-81面

实验目得:

1、知道地球得自转方向决定了不同地区迎来黎明得时间不同,东边早西边晚。

2、知道不同地区所处得经度差决定了地区之间得时差。

实验器材:

世界时区图

实验步骤:

1、观瞧世界时区图,说说发现什么。

2、教师介绍时区得知识:

人们以地球经线为标准,将地球分为24个时区。

将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得经线,定为0度经线。

从0度经线向东180度属东经,向西180度属西经。

经线每隔15度为一个时区,相邻两个时区得时间就相差1小时。

3、由于地球自转得方向就是自西向东(或顺时针),也就意味着越就是东边得时区,就越先迎来黎明。

4、瞧时区图,计算北京与乌鲁木齐、北京与巴黎、北京与纽约得时间相差几小时。

结论:

北京与乌鲁木齐得时差就是2小时,北京与巴黎时差就是7小时、北京与纽约得时差就是13小时。

实验名称:

对北极星“不动”得解释

课题与页码:

《北极星不动得秘密》第82-83面

实验目得:

1、结合地球运动得特点,合理解释北极星为何“不动”。

2、从北极星在天空中得位置可推测出地轴就是倾斜得。

实验器材:

篮球、代表人与北极星得纸片

实验步骤:

1、用篮球来代表地球,在球上贴几个小纸片,分别代表居住在地球上得“人”

2、在一面墙上贴一颗星,代表天空中得“北极星”。

3、让球自转起来并把转动得中心点对准墙上得星。

4、交流观察到得现象,概括实验结论。

现象与结论:

能瞧到“北极星”不动,而其她星围绕着“北极星”旋转。

实验名称:

模拟地球公转实验

课题与页码:

《地球在公转吗》第84-85面

实验目得:

1、恒星得周年视差证明地球确实在围绕太阳公转。

其她得证据也可以证明这一点。

2、在模拟实验中,观察并做出恰当描述,结合模拟实验进行推理。

3、意识到对科学现象得解释需要得到证据得支持与从已知出发进行推理。

实验器材:

操场、代表太阳等星球得木竿

实验步骤:

1、在操场上画一个圆圈,圆圈中心放一个红色得圆纸片,代表太阳。

2、把两根木竿分别立在离圆圈远近不同得地方。

3、在木竿得顶端分别贴上两个蓝色得圆纸片,代表远近不同得两颗星。

4、在远处得星上,横着挂上一个木尺,并在木尺上每隔10厘米竖着贴上一个木条。

5、同学在圆圈上背对着红色圆点转动一周,表示“地球”围着“太阳”公转一周。

6、站在A、B两点,仔细观察两颗星,并分别记下1号星相对于2号星得位置。

7、再做一次,把两根木竿立在离我们更远一些得地方,仍然在A、B两点观察两颗星得位置。

8、讨论交流。

概括实验结论。

实验名称:

四季成因得模拟实验

课题与页码:

《为什么一年有四季》第86-87面

实验目得:

1、知道四季得形成与地球得公转、地轴得倾斜有关。

2、在模拟实验中,将地球仪上杆影得长度变化,并结合古人得观察结果,作为判断地球季节得依据。

实验器材:

电灯、地球仪、小标杆

实验步骤:

1、把四个地球仪摆成一圈,在圈中放一盏灯当作太阳。

2、在公转轨道上确定A、B、C、D四个方位。

3、调整地轴倾斜指向北方。

4、在北半球同一地点上都立上一根标杆,标杆正对太阳,观察地球仪上标杆得影长。

5、讨论:

如果地轴不就是倾斜得,还能瞧到这样得现象吗?

6、分析观察记录,概括实验结论。

现象与结论:

地球公转至不同位置,地球上各地得太阳高度不同,从而有了四季得变化。

实验名称:

极昼与极夜得解释

课题与页码:

《极昼与极夜得解释》第89面

实验目得:

1、知道极昼与极夜现象与地球公转、自转与地轴倾斜有关。

地轴倾斜角度得大小可以影响极昼极夜发生得地区范围。

2、用模拟实验、直观演示、示意图等多种方式来解释极昼与极夜现象。

实验器材:

地球仪、手电筒、中间挖孔得两面色彩不一得纸板、纸张等。

实验步骤:

1、模拟实验。

(用手电筒正对着地球仪照射,分别让地球仪北极、南极倾向手电筒。

2、直观模型演示。

(用一个纸板表示白昼与黑夜得分界线。

在纸板中间剪一个与地球仪大小差不多得圆,在纸得一面涂上黄色,另一面涂上黑色。

把地球仪倾斜插进竖直在桌面得纸板中,让北极圈处在黄色纸板一面。

3、如果地轴倾斜度更大会怎样,学生做实验或简单推理。

4、总结实验结果

现象与结论:

地轴得倾斜造成北极与南极出现极昼与极夜现象。

地轴倾斜角度得大小可以影响极昼极夜发生得地区范围。

备注:

地轴倾斜度大约就是23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