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明连贯得体.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595502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45.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简明连贯得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简明连贯得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简明连贯得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简明连贯得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简明连贯得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简明连贯得体.docx

《简明连贯得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简明连贯得体.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简明连贯得体.docx

简明连贯得体

高三语文总复习

第一部分

语文基础知识和语言表达能力

考点7:

简明连贯得体

 

考点解析

“语言的运用简明、连贯、得体”是《考试说明》对考生语言表达的基本要求。

所谓“简明”,就是语言表达简单明白,即语言表达成分不赘余;

所谓“连贯”,就是连接贯通,即语言表达思维不断路;

所谓“得体”,就是语言表达得当、恰如其分,即话语适合特定的语境。

一、简明

近几年“简明”一直没有设专题考查,而是和其他考点结合在一起考查的,复习时也不要掉以轻心。

简明这个概念包括两层意思——简要和明白,前者是量的要求,后者是质(效果)的要求。

(一)简要

简要就是不罗嗦重复,不说多余的话。

关于这一点,一般以下面两种形式考查。

1。

推敲词句,删除多余词语。

所谓多余词语一般是重复词语。

这种考查一般以客观题形式出现,请看例题:

例1.以下各项的句子中只有一句没有多余的话,找出这一项。

A.教导主任在喊话:

“各班学习委员,听到广播以后,立即到教务处开会。

B.阴历十五前后,就是月亮圆的时候,正涨大潮。

C.他年纪不算大,可是头上却已经有点秃顶了。

D.前方到站是山海关,站台在列车前进方向的左侧。

例2.找出没有语意重复的一项。

A.据预测,帕尔马队有望在3年内加入问鼎冠军的行列。

B.马路的北头有一家食品商店,商店的后面就是我的家。

C.绵延七八年的安史之乱,造成了人民的生灵涂炭,杜甫一家也辗转流离。

D.他顺利通过了层层检测,当上了文艺兵,总算实现了长期以来的夙愿。

2。

提炼内容,排除冗余信息

“冗余话语”的主要特点是语意重复。

在语言运用当中,我们要向鲁迅先生学习,“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

这项考查一般采用主观题的形式,例如:

删去重复的和可有可无的词句,把下面的文字改得简明些,不超过40个字。

怎样使压力锅减压呢?

明确地说,可以有三种办法。

一种办法是在常温下让它自然冷却,第二种是采用冷水淋的强制冷却办法使之降压,再有一种办法,就是适度提降压阀,这样就可以排气降压。

答:

参考答案:

怎样使压力锅降压呢?

一是让它自然冷却,二是淋冷水强制冷却,三是适度提降压阀,排气降压。

(二)明白

明白就是要求意思要表述得清晰,使对方能够明白无误地理解。

要注意以下两方面。

1。

避免费解

要想使对方能够明白无误地理解,首先要做的便是避免费解,避免费解的常见办法有以下三种:

(1)将长句化短,即将长修饰语析出,使之独立成句或分句。

在前线暂时平静的日子里,就有一批胡须刮得很干净的、非常干练的、细心的、总是什么都知道的少校军需官在城里安居了下来。

改为:

这句话修饰语(定语)过长,可以把修饰语移后,也可以移前,但无论是移后还是移前,都常常需要使用代词来呼应。

该句可以改成:

在前线暂时平静的日子里,就有一批胡须刮得很干净的少校军需官在城里安居下来。

他们非常干练,也很细心,总是什么都知道。

(2)将长联合结构改成叠用的并列句式。

改写下列句子、使其脉络更清晰(可适当调整句子各部分的顺序)

长绒棉同陆地棉比较,它具有长势旺,对肥料敏感,容易疯长,生长期长(一般自出苗到吐絮要140天左右,比陆地棉要长15—20天),植株高大,株型松散,茎杆软、脆、嫩,易碰断,扎根较深,结铃性强,蕾铃脱落率低等待点。

这个句子中,“特点”的定语多达70多字,中间还有插注,并列成分又没有分类,显得杂乱无章。

改写的时候首先要把优点和缺点分开来说,先说优点再说缺点,然后用“既具有……的特点,也具有……的特点,还具有……的特点”的句式将长定语改写成排比的形式

参考答案如下:

同陆地棉比较,长绒棉既具有长势旺、对肥料敏感、扎根深的特点,也具有结铃性强、蕾铃脱落率低的特点,还具有植株高大,容易疯长,株型松散,茎杆软、脆、嫩,易折断的特点和生长期长的特点(一般自出苗到吐絮要140天左右,比陆地棉要长15—20天)。

(3)重新划分思维单位,组织思路,改写成几个句子。

例如1991年高考试题:

阅读下面一句不好的译文,然后回答①—②题。

地方法院今天推翻了那条严禁警方执行市长关于不允许在学校附近修建任何等级的剧场的指示的禁令。

①地方法院究竟允许不允许在学校附近修建剧场?

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把这段文字写成三个连贯的短句。

(要求:

层次清楚,文意明白,内容不能删减,原意

不能改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句话由于容量过大,结构复杂,造成了层次不清、文意不明,需要重新划分思维单位,组织思路。

先提主干,确定基本内容:

“地方法院……推翻了……禁令”,再分析附加成分,确定其含有几项内容,“禁令”前是个长定语,含有两项内容:

市长“指示”的内容,“禁令”的内容。

经过分析,我们可以明确这句话共有三层意思:

①某市长发出了关于不允许在学校附近修建任何等级剧场的指示。

②但警方却接到了严禁执行市长这一指示的禁令。

③今天,地方法院又推翻了这一禁令。

据此可以判断是“不允许”。

2。

消除歧义。

消除歧义要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口语和书面语的区别。

口语表达中不要使用由于读音相同让人产生误解的词语。

如下面的例句在口语表达时就容易产生歧义。

a.这是致癌物质。

b.这是治癌物质。

口语表述时,可将“致癌”说成“导致得癌症”,“治癌”可说成“治疗癌症”。

(2)要注意结构切分,避免“双料”现象

不同的切分有时反映不同的结构关系,造成歧义。

例如:

对“巴勒斯坦游击队对以色列的进攻是早有准备的”这句话有两种切分方法。

第一种是:

巴勒斯坦游击队对以色列的进攻‖是早有准备的。

第二种是:

巴勒斯坦游击队‖对以色列的进攻是早有准备的。

由于切分不同,所以究竟是谁先发起进攻理解恰好相反。

(3)注意增加必要的词语,使一些兼类词或多义词语义明确。

兼类词是兼有不同词性的词,比如“热”,既是形容词(指温度),也是动词(加热)。

因此“这饭不热了”这句话便有两种意思,若在兼类词前加一些限制或修饰性的词语就不会有歧义了,改成“饭不(用)热了”、“饭不(够)热了”就没有歧义了。

多义词前有时也必须加些修饰或限制性词语才能消除歧义。

如“当了县委书记的女人”中的“女人”是多义词,既可指性别,也可以指“妻子”,若改成“(一个)当了县委书记的女人”就不会有歧义了。

(4)注意调整语序,消除歧义。

语序方面的歧义现象一般发生在多重修饰语之间。

例如:

全国“三八红旗手”、“模范军医”吕士才的爱人潘文荣给少先队员们介绍吕士才同志生前的模范事迹。

既然是“介绍模范事迹”,那么“模范军医”是指“吕士才”,所以“潘文荣”前的定语有歧义。

(5)注意设置语境,消除歧义。

这是消除歧义的好办法,请看下面的例题:

有的话如果孤立起来,可以有不同的理解,放在一定的上下文里,就明确了。

参照例句,在句前或句后的横线上加些话,使原句的意思变明确。

[例]

我要炒肉丝,你把油拿来。

你要粉蒸肉,我要炒肉丝。

[题]

①开刀的是他父亲。

②开刀的是他父亲。

参考答案:

①小王的弟弟得了阑尾炎,开刀……②他母亲没生病,开刀……

(6)注意交代清楚,指称明白,消除歧义

下面两句均属指代不明造成的歧义。

①小王看见小李和他的哥哥一起走来。

②从第一回枪击至此,总共不到15秒钟。

人质中竟无一受伤——这原本是可能发生的事。

①句中“他”指代不明,不知是指小王还是小李的哥哥。

②句中“这”指代不明,不知是指“无人受伤”,还是指“受伤”。

有时恰当地使用“自己”,可以使表达清晰。

例如:

请按要求改写,使表达清楚。

小明和小亮在路上遇见了,他告诉他,他昨天在电视里看到一个非常有趣的节目,问他看了没有。

把第一“他”改为“小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个“他”不得用“小明”“小亮”表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①第一个“他”改成“小明”,第三个“他”改成“自己”;②小明在路上遇见了小亮,告诉他自己在电视……,问他看了没有。

(7)注意正确使用具有区分语言层次功能的顿号、逗号、分号和句号,使语义明确。

标点符号使用不当会造成层次不清。

例如:

……只要你单位同意,报销旅差费,安排住处,领取大会出席证的问题可由我们解决。

由于此句中全部使用了逗号,造成了层次不清,若将后边两个逗号改成顿号就没有歧义了。

二、连贯

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来看,对这一知识点的考查,主要以“判断语句衔接(最)恰当”的形式出现,因此,在复习备考中,我们应该以“连贯”为复习的重点。

要想把这一知识点掌握好,必须仔细分析高考题,弄清考题设置的类型,把握解题思路,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

(一)常见考查题型

高考语句衔接题的设置类型主要三种:

第一种,排列句序。

语段内部的句子排列次序是句子根据语意的需要进行的正确组合,这种组合具有不可随意更改的逻辑性,所以句序安排也有一定的规律:

或以空间先后为序;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外到内;或以时间先后为序;或以事物发展前后为序;或以人们的认识规律为序,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或以主次轻重为序。

高考采取排列句序的考查形式,可以通过语段结构关系的客观规定性考查考生语言理解能力、语言组合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也同时考查考生的思维判断能力。

例如1990年高考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给这七句话排列顺序。

①按照巴甫洛夫学说的理论,睡眠是大脑皮层甚至某些低位部分的一种全面性的抑制。

②如果睡眠还较浅,大脑里的抑制过程还不全面彻底,剩下了某些兴奋点继续活动,梦境就要产生。

③梦是在睡眠时产生的,熟睡却不会做梦,所以梦是睡眠还较浅时的产物。

④这种抑制过程如果很深很透,人的思维活动就停止了,外在一般强度的声、色刺激也不能感知,这就是熟睡,这时候不会做梦。

⑤现代生理科学的发展,使人们对于梦有了更多的了解。

⑥又由于大脑皮层大部分处于抑制状态,而这些孤立的兴奋点缺乏有逻辑的联系,这就构成了梦境的荒诞性。

⑦引起这些兴奋点活动的因素,大多与从前感知过的刺激的痕迹作用有关,因而梦境是与日常生活有关联的,不是神秘的。

上述七句话正确的排列顺序是

A.③①④⑦⑥②⑤B.⑤③①④②⑦⑥C.②①④③⑤⑥⑦D.①④②⑦⑥⑤③

通读七个句子,应明确话题——说梦,不要认为是说睡眠,大致说了三方面的内容,一是什么是梦,二是梦境是怎么产生的,三是梦有什么特点。

然后分析选项,不难发现①④的顺序已经确定,然后根据“某些兴奋点继续活动”、“这些孤立的兴奋点”、“引起这些兴奋点活动的因素”等相关词语的重复,可以初步判定②⑦⑥的排列顺序,据此可排除A项和C项,最后比较B项和D项,⑤作首句比较好,这样选出正确答案B。

第二种,语句复位。

语句复位能较好地测试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维的条理性、语言表达的连贯性,是高考试题常采用的题型。

句子复位主要有两种类型:

一是“定位选句”,即句子的位置已确定,要求选择合适的句子,这种类型是近几年高考考查的主要类型。

例如2000年秋季高考试题: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读书原为自己受用,多读不能算是荣誉,少读也不能算是羞耻。

___________,必能养成深思熟虑的习惯,以至于变化气质;___________,譬如漫游"十里洋场",虽珍奇满目,徒惹得眼花缭乱,空手而归。

___________,如暴发户炫耀家产,以多为贵。

这在治学方面是自欺欺人,在做人方面是趣味低劣。

①多读如果彻底。

②少读如果彻底。

③多读而不求甚解。

④少读而不求甚解。

⑤世间许多人读书只为装点门面。

⑥世间许多读书人只为装点门面。

A.②③⑤B.①③⑥

C.②④⑤D.①④⑥

二是“定句选位”,即句子内容确定,要求从文章、段落中找出合适的位置复位。

例如:

“写作者学习语言与语言工作者研究语言不同”这句话是从下面这段文字中抽取出来的,请指出应放在何处?

①所谓多写,就是要通过多次的写作实践来积累词汇,加深对词汇的理解,在写作中学习语言规律,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②语言工作者研究语言是根据语言学理论分析语言现象。

③而写作者学习语言不能仅仅停留在对于语言知识的理论的掌握上,更要重视运用语言的艺术,将知识转化为技能技巧。

④正和学开车、学游泳、学舞蹈、学绘画一样,光懂一点道理不行,非要多练苦练才能学会学好。

⑤俗话说“熟能生巧”,只有多写多练,才能运用自如,使语言成为自己表情达意的得心应手的工具。

根据上下文分析,这句话统领②、③、④、⑤几句,故应放在第①句之后。

第三种,语句修改。

语句修改式往往采用主观题的形式,例如2002年高考全国卷第23题:

下面的句子前后脱节,请添加必要的词语,使它完整连贯。

我们学校已成为一所现代化的学校,除计算机室、语音教室外,校园宽带网、多媒体教室等先进的教学设备,崭新的实验大楼也已落成。

答:

参考答案是:

在“校园宽带网”前加“新增了”、“还有”一类动词性词语,或在“多媒体教室等先进的教学设备”后加“也应有尽有”、“也一应俱全”一类充当谓语的词语。

(二)语言连贯的条件:

保持语言连贯有三个条件:

一是有共同的话题,二是有合理的语序,三是有衔接与呼应。

下面分项进行解说。

1。

话题要一致,避免东拉西扯。

话题是一段中几句话联系的纽带,是贯串各句的灵魂。

一篇之中或一段之中,如果没有一个表述的中心(共同话题),而是东拉西址,随意粘连,语言的连贯性就要遭到破坏。

岔开话题或暗换话题都会造成不连贯。

话题要根据语境来确定,即要通观上下文确定全段表述的是什么。

有时主语就是全句的话题,主语一致话题也就一致了。

例如1995年高考试题:

分析下列两个句子,找出上下文衔接较好的一句。

①远处看,山顶上明显地有座宝塔。

可是,走近一看才发现,宝塔并不在山顶上。

②远处看,宝塔明显地座落在山顶上。

可是,走近一看才发现宝塔并不在山顶上。

比较两句话,后面是一样的,显然关键在于前半部分。

根据后半部分可以确定这两句的话题应该是“宝塔的位置”,因此前半部分也应以“宝塔的位置”为陈述对象,所以第二句上下文衔接得较好。

需要注意的是,主语一致有利于语言连贯,但不能认为只要主语一致了,话题就一致了。

判断话题还要根据上下文。

请看下例:

找出跟下面的话衔接最顺当的一句。

生产衬衫的关键工序是上领子和上袖子,二厂和三厂这两家衬衫厂各有所长:

A.二厂上领子的技术比三厂强,三厂上袖子的技术比二厂强。

B.三厂上领子的技术没有二厂好,上袖子的技术比二厂强。

C.三厂上领子的技术没有二厂好,二厂上袖子的技术没有三厂强。

D.二厂上领于的技术比三厂强,上袖子的技术没有三厂强。

首句的话题是二厂和三厂各有所长,下文要从二厂和三厂的长处来说话题才一致,B项和D项是由一个厂子来说的,与话题不一致;C项前半句说短处,后半句说长处,也与话题不一致,所以应选A

有时候话题表现为说话人感受到或需要传达的一种情趣、感受,所以情境前后统一就是话题统一。

请看1988年高考试题:

为画线处选择适当的句子,使上下文衔接。

崖壁下有几处坟地,坟前立着的石碑许多已经破碎,字迹模糊;枯水季节,伏在江里的石头有的已经露出水面,周围一片寂静。

A.一列青黛崭削的石壁夹江高矗,被夕阳烘炙成一道五彩的屏障。

B.没有太阳,天气相当冷,藤萝叶子多已萎落,显得这一带崖壁十分瘦削。

C.在夕阳的照射下,枯草和落叶闪着不定的光,崖壁像一道巨大的屏,矗立在江对岸。

D.一行白帆闪着透明的羽翼,从下游上来;山门半掩,一道阳光射在对岸的峭壁上。

从逻辑事理角度(下文要展开谈)看,应首先排除C项和D项,因为如果崖壁在江对岸,

在崖壁下的坟墓前石碑上的字迹是看不清的,与下文“字迹模糊”是矛盾的。

A项和B项的取舍要根据情境是否一致而定,通观全句,要表达的是一种凄凉、静寂的感受。

A项描述的是温暖、热烈的景色,与下句情境不一致,故应选B项。

根据情境是否一致选择衔接语句、主要用于描写性的文字。

作者通过描写的景物寄托自己的悲喜、爱憎和褒贬,所以我们要善于通过作者描写的或繁荣或荒凉,或热闹或冷清,或欣欣向荣或萧索肃杀的景物体会作者的感情,确定话题,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前后连贯。

2。

句序要合理,避免颠三倒四。

句子必须排列有序,语言才能连贯,基本句序有三类:

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1)时间顺序。

凡是按照时间关系(先、后、同时)排列的,都属于时间顺序。

时间顺序常常用表示时间的词语来表示。

比如《记一次大型的泥石流》中的一段文字:

26日夜间,蒋家沟一带乌云密布。

次日凌晨3时,狂风呼啸,大雨倾盆。

到天亮,大雨逐渐转为细雨。

6时25分的时候,雨还在下,从山沟里传出来火车轰鸣似的巨响,震撼着山谷。

这种怪声就是泥石流爆发的响声。

(2)空间顺序。

介绍一个地方或一个物体(如一座建筑物),要选择一个适当的角度,以空间位置的转换为序,依次进行叙述。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为了表述时的清晰性与连贯性,需要注意选择参照点和表述时的先后安排。

参照点就是表明事物空间关系的对照物,我们所选择的参照点必须是读者已知的,或者看得见或想象得到,除非上文已有交代或不说自明,否则,参照点是不能省略的。

具体说来,可以使所描述的事物有一个共同的参照点,也可以使先写的事物依次成为后写事物的参照点。

请分析下面一段文字的参照点:

一条浩浩荡荡的扬子江,把江苏劈为两半。

北面是平原,一直延伸到黄海边上。

南面又分为东西两片。

东侧是太湖平原,西侧是宁镇。

这片丘陵往西南纵深过去,恰与皖、浙接壤。

这段文字分别以扬子江、扬子江南面和丘陵为参照点,叙述井井有条。

除了参照点之外,还要设计出清晰而合理的描述顺序。

(3)逻辑顺序。

逻辑顺序是指按照思维规律排序,以认知习惯为序。

常见的顺序有现象到本质、特殊到一般、具体到概括、原因到结果、总说到分说等。

需要说明的是,凡是符合人们认知习惯的顺序都可称作逻辑顺序。

句子的组织有时也要考虑到信息传递的特点。

句子的意思并不是由一个个词的意义叠加起来的,无论是口语还是书面语。

每句话所传递的信息总是有其重心的。

口语表达中,语义重点往往通过停顿、语调显示,书面语的语义重点只能通过成分的不同排列来显示。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人们认识问题的一般过程是由已知到未知,所以语言在传递信息时也要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做到由已知信息到未知信息。

下面我们举个例子看一看:

①这次明天召开的职工大会,将选举产生新的领

(已知信息)(未知信息)

导班子。

②这次将选举产生新的领导班子的职工代表大

(已知信息)

会,将在明天召开。

(未知信息)

利用语言传递信息的特点,我们可以让语言衔接更连贯。

具体说来,可以使上一句传递的未知情息成为下一句的已知信息,即上句的终点成为下句的起点,这样句子首尾衔接就自然了。

例如1995年高考试题:

比较下面两个句子,找出上下文衔接较好的一项。

①他们在工厂里向工人学习排版、印刷、装订等技术活。

他们过去不但没有干过这些活,连见也没见过。

②他们在工厂里向工人学习排版、印刷、装订等技术活。

这些活他们过去不但没有干过,连见也没见过。

这两句话前半部分一样,后半部分需要考虑的是“他们”和“这些活”谁在前谁在后。

根据上文所说,句末往往是语义中心,所以②句较好,上句的未知信息是“活”,下句便以“活”为已知信息,这样排列符合信息传递规律,衔接自然。

3。

意思不脱节,避免前言不搭后语。

前面我们已经分析了语言连贯性的语篇条件——统一的话题,也分析了语言连贯性的逻辑条件——合理的句序,下面我们再看一看连贯的语言条件——衔接与呼应。

(1)要讲究词语的呼应,具体来说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①注意同义词前后关联。

例如:

找出在空格甲和乙中应填入的词语。

粘在铜胎上的图画全是线条画,而且一般是繁笔,没有甲只用乙的。

A.密密麻麻少数几笔

B.疏疏朗朗少数几笔

C.疏疏朗朗繁复笔画

D.密密麻麻繁复笔画

本题应选B。

“没有……只用……”的表述方式决定甲、乙两处只能填同义词,再根据前边是“一般是繁笔”,故应选B。

②注意反义词互相对照。

例如:

在横线上填写恰当词语,注意前后连贯。

①如果我们回想一下,我党在幼年时期,我们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认识和对于中国革命的认识是何等肤浅,何等贫乏,则现在我们对于这些的认识是______得多,_________得多了。

②这两天他心情坏透了,看什么都不顺眼,这也不好,_________不对,真让人手足无措,__________为难。

①句应填”深刻”和“丰富”,②句应填“那也”和“左右”。

(2)恰当使用修辞方法。

顶真可以使衔接自然。

如李白的《白云歌送刘十六归山》:

楚山秦山皆白云,白云处处长随君。

长随君,君入楚山里,云亦随君渡湘水。

湘水上,女罗衣,白云堪卧君早归。

排比也是使语言连贯、有气势的办法。

如毛泽东的《改造我们的学习》:

总之,这种反科学的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主观主义的方法,是共产党的大敌,是工人阶级的大敌,是人民的大敌,是民族的大敌,是党性不纯的一种表现。

大敌当前,我们有打倒它的必要。

本段话使用两种使语言连贯的办法,一是排比,一是重复相同词语,在列举了多种“是……大敌”之后,用“大敌当前”衔接,前后连贯,非常自然。

此外,对偶也是使句子连贯的手段,例如:

把下面画线的句子改写成与上下文相配的整句,基本意思不变,使语气更畅达。

这可绝不是件容易的事。

一两年至三四年;一滴汗,两滴汗不知道多少滴汗,才挣出那辆车。

题目要求把画线句改成与上下文相配的整句,即要为“一两年至三四年”找出结构相同或相近的句子,审读原句,不可能与上句相配成整句,只能与下句“一滴汗,两滴汗,不知道多少滴汗”配成整句,即要把“一两年至三四年”改成“一滴汗,两滴汗,不知道多少滴汗”一样的结构。

参考答案为:

一年,两年,至少有三四年。

(注意不能改成“不知道多少年”,因为这样会改变原句的基本意思)

经过这样的修改,上下文的语气就连贯得多了

(3)注意声调、押韵和句式,句式相同可以给人以连贯感,押韵也可以使上下句钩连起来。

 修改下列诗句,正确排序,填入空白处。

①花中的蕊就是森林②园中的腊梅在北方③小兴安岭是一朵花

祖国是一座花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花香呀,沁满咱们的心肺。

首句是暗喻,为了句式统一,可将三句诗改为暗喻形式(……是……);由于是诗歌,要考虑到押韵的问题;尾句是“肺”,应押“èi”;此外,还应考虑逻辑顺序,因为首句主语是“祖国”,下面从大到小依次应为“北方”、“小兴安岭”和“森林”。

基于上述几点,空白处应填:

“北方是园中的腊梅(méi);小兴安岭是一朵花,森林是花中的蕊(ruǐ)。

有关押韵的问题,2001年高考试题就曾涉及到,例如

依次填入下列两句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语意连贯、音节和谐的一组是

(1)每逢深秋时节,松竹山茶,色彩绚丽,美景尽览。

(2)远眺群山环抱,近看小河流水,茶园藏绿,松竹并茂。

①置身山顶,俯瞰槐榆丹枫,③白云缭绕,层林叠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面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