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研究6篇计算机应用论文计算机论文.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584989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6.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职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研究6篇计算机应用论文计算机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高职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研究6篇计算机应用论文计算机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高职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研究6篇计算机应用论文计算机论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高职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研究6篇计算机应用论文计算机论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高职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研究6篇计算机应用论文计算机论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职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研究6篇计算机应用论文计算机论文.docx

《高职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研究6篇计算机应用论文计算机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职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研究6篇计算机应用论文计算机论文.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职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研究6篇计算机应用论文计算机论文.docx

高职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研究6篇计算机应用论文计算机论文

高职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研究(6篇)-计算机应用论文-计算机论文

——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

第一篇:

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实践课程分析

摘要:

以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为例研究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实践课程体系,对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人才需求、职业岗位调研、典型工作任务分析、行动领域划分、学习领域界定、学习情境设计与教学实施进行具体分析,提出改进意见。

关键词:

工作过程;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实践课程体系;人才培养

随着我国高职院校的发展,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朝着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方向发展;随着科技的发展,高职院校的专业开设越来越多、内容越分越细,其中,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是计算机专业中一个老牌专业,教学内容包括软件和硬件的知识,内容复杂多样且以实践为主。

随着社会竞争压力越来越大,要将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发展下去,就必须对该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尤其是实践课程体系的改革,将教学实践与社会职业的工作岗位需求进行接轨。

德国在职业教育上属于世界的领先水平,多年前开始采用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模式,现已培养出众多具有良好操作能力的应用技能型人才,这对我国的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有着重要的启发。

近年来,各大高校纷纷采用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尤其是实践课程体系的建设,根据当前社会的人才技能需求,对行业、企业的进一步的了解,在教学内容中融入国家职业资格的标准,按工学结合的要求,彻底改变传统的课程模式,构建新的专业课程体系,解决实践课程体系中的难点问题。

1传统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现状

高职教育的特点是实践性强,而实践性也是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对工科更是要以实践教学为目标。

长久以来传统的实践教学基本是基于理论验证的实验教学模式,过于强调知识的理论性和相关性,以知识传授为目标,主要采用实践教学模式主要有两种形式:

一种是实验实训课,另一种是顶岗实习。

实验实训课主要采用案例教学模式,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宗旨,严格按照教学目标的要求,以案例为基本素材,在课堂中进行案例模拟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参与分析、讨论,学生通过案例的学习,能提高自己的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教学模式在经过多年的研究和改革有良好的教学效果。

但是,案例作为教学的基本材料,内容的选取是非常重要的,从当前的教学现状来看,由于学时的约束,案例在选取的数量及难易度上较难把握,而且对于计算机这个学科来说,经典的案例往往随着时间的流逝已经不适时宜,有些当年流行的开发语言,已经基本处于淘汰状态,但是教学案例多年不变,教学内容也较少更新,导致教学内容、工具版本、开发语言与社会脱节的情况出现。

高职教育重在实践,为了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技能型人才而设置了顶岗实习环节是高职院校的优势与特点。

通过顶岗实习,学生能通过直接参与职业实践,验证书本理论知识。

但是,顶岗实习意味着要有合适的岗位,学生真正参与到具体的工作之中,现实情况是顶岗实习的岗位未必是专业对口职业,而且往往也只能实现专业就业岗位中的其中一种岗位,并不能全面地实践所学的知识。

为了达到培养技能型人才的目标,通过改革教学方式,采用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教学模式,在教学内容和教学实践上进行全面的改革,实现“在学中做,在做中学”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与社会实际岗位接轨,将工作过程渗透在实践教学课程中,真正实现工学结合。

2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实践体系的建设思路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建设是指“职业教育课程活动内容是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来进行设定和组织,课程内容的学习在一定的情境中完成,而这些情境必须是构成工作任务内容的必要和重要组成部分”[1]。

基于工作过程的实践课程体系的建设思路是:

以职业岗位调查为基础,对典型任务进行分析,划分行动领域,然后转化成学习领域,进行学习情境设计,最后进行教学实施优化6个步骤[2]。

首先,对社会人才需要进行调研,分析当前的就业情况和未来的就业前景,并总结当前和未来的职业岗位群,对未来职业岗位群的人才需求作出预测;通过职业岗位群的调查结果修改人才培养计划中的专业培养目标。

从职业岗位群的具体工作内容总结出典型工作任务,对这些任务中所涉及的知识点进行归纳,转换成行动领域,划分出10~15个典型内容。

“行动领域是根据完成某一职业工作活动所需要的行动、行动产生和维持所需要的环境条件以及从业者的内在调节机制来设计、实施和评价职业教育的教学活动[3]”。

其转换过程实际是将工作任务转化为学习单位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案例项目模式,将理论与实践以及实际应用环境三者结合在一起,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与实践环节,学生通过对工作任务的训练,能够处理和对应工作中出现的多种问题,将多个模块系统地学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教学实施优化分为教学准备、教学执行和教学总结提高3个阶段,以教学总结提高为核心,分析教学效果,并提出修改的意见优化课程体系。

3实践课程体系建设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是一个以实践为目标的专业,按照工作过程的思路构建课程体系有利于培养操作能力强的学生,按照职业岗位调查→典型任务分析→划分行动领域→转化学习领域→学习情境设计→教学实施优化的过程完善实践课程体系的建设。

3.1职业岗位调查

采用企业调研、问卷调查、网络招聘信息收集等方式调查珠三角地区及国内沿海城市的大中小企业,对高职高专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人才需求和岗位职务要求,按类别进行分类,主要是服务、网站管理、网络管理和应用开发4类岗位。

3.2典型工作任务分析

通过对职业岗位群研究和探讨,将职业岗位所从事的具体工作任务总结出来即为典型的工作任务,通过研究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职业岗位群,总结出15个典型工作任务,分别对应计算机服务、软件系统开发、网站管理和网络管理4个大类的岗位,具体如表2所示。

3.3行动领域划分

“行动领域是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建设的基础,是职业行动情境中相互关联的工作任务的集合”[4]。

通过对典型工作任务具体分析的基础上,将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工作任务进行归纳划分成11个行动领域,如表2所示。

3.4转化学习领域

由专业任务要求转化为专业课程要求,本质就是由行动领域转化为学习领域,学习领域实际上是对行动领域的一种提炼,通过对工作内容的分析和所需具备的能力分析,将有价值的内容转化为相应学习内容,并对应设计好学习目标、教学学时。

表2中将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11个行动领域划分成12个学习领域。

3.5学习情境设计

学习情境设计是将学习领域中的具体内容再划分为若干个情境,而每个情境的设计都要遵循学习领域中的能力目的要求,采用项目、任务、案例、产品等多种方式,构造多个主题学习单元的内容和过程。

例如将学习领域之一的“网页设计”划分成8个学习情境,如表3所示。

3.6教学实施优化

基于学习情境的设计实现教学实施,在实施前教师需要充分了解具体步骤,调动学生的参与性,把握实施的步骤,对实施的效果进行评价,再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总结和优化。

在教学实施过程,要注意观察任务设计是否合理、合适,学生在实施过程中,是否能达到学习目标,工作任务的设计和学习情境是否具有层次性和扩展性。

4存在的问题

4.1师资问题

对于任何教学改革来说,首要因素是教师。

基于工作过程的实践教学的本质是把完成具体工作任务、提高学生职业能力作为教学目标,实践工作的过程,这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然而,当前高职院校的教师,大部分是从大学毕业后直接从事教学工作,缺乏企业工作背景。

即使个别教师曾经在企业工作过,由于离开企业多年,原来的工作岗位的工作要求、工作过程可能已经改变,因此,迫切需要能满足下面3个条件的教师:

首先,教师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专业经验,了解企业工作流程,熟悉项目工作的执行过程,掌握工作要求和质量标准;其次,教师要具备对课程的开发和设计的能力,能将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有教学价值的学习领域内容,并能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有机地融合到工作过程中;第三,教师要具备团结协作能力,因为在工作过程中,协调与沟通是完成一项完整工作任务的基础。

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实践的基础是教师,所以必须从上述三点来改变教师教学工作方式、方法,提高教师专业能力和自身素质。

当前,国家非常重视教师的素质提高,下达具体的计划,要求职业院校青年教师开展企业实践项目,联合多家企业,由中央财政补贴,让青年教师进入企业实践半年到一年的时间,提高职业院校的教师的实践能力。

4.2教材建设

计算机专业是个发展非常迅速的专业,其教材内容必须与时俱进,目前的教材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实践教学内容不足,软件版本落后,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因此,要编写以职业岗位需求为依据,注重职业性与技能性,采用实际项目案例进行内容组织的教材。

可以考虑与企业专家合作共同开发,教师到企业调研,掌握最新的行业动态,保障教材内容实践性;吸取同类教材的优点,结合高职教育特点,知识以实用、够用为主,注重对相关职业技术规范的融合,以工作过程为主要表现方式组织教材内容,按工作任务来整合知识点,突出职业能力培养,采用模拟工作过程的方式,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完成技能训练。

4.3校企合作

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高职院校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校企合作的方式培养高技能人才,但是,当前的校企合作模式多是单向性的,一般由企业安排企业人员前往学校培养学生,或者是学生到企业中实习。

改变单向性的校企合作方式,采用建立工作室或岗位订单式培养的合作方式,将工作任务作为教学实践内容,将工作任务要求融入到学习过程中,改变学习环境,采用边学边做的方式,不仅让学生了解企业的需求,还能让学生体验到真正的工作环境。

5结语

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方式组织实践教学体系,制订课程标准及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实现教学改革,建设工学结合课程的教材,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积极探索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实验平台的建设,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和实训基地的资源,使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更符合社会职业能力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潘琼,李亚丽,李欢,等.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高职教育课程体系开发的探讨[J]今日科苑,2010(4):

201-201.

[2]申红.高职教育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开发实践探讨[J]陕西教育:

高教版,2011(7):

158.

[3]宫莉莹,王巍.行动导向教学法在“计算机操作与应用”中的应用[J].民营科技,2010(5):

98.

[4]张凯,张燕丽.构建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高职财经类专业课程体系[J].职教论坛,2009

(2):

36-37.

第二篇:

高职计算机应用工学结合培养思路

摘要:

在高职院校培养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不仅对于学生来讲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对于学校来讲,也起着突出自己特点的作用。

因此,我们需要在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运用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来对学生进行培养。

但是,一些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导致工学结合难以达到应有的效果,同时还浪费了学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因此,我们在对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意义、工学结合模式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实践策略,希望能够最终促进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高效进行。

关键词:

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工学结合培养模式

相较于其他类型的院校而言,高职院校的培养特色在于学生的职业性较强,在入职之后上手较快,能够迅速适应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

但是,通过我们对一些高职院校的学生培养模式进行调查发现,他们在进行学生培养的过程中,只注重理论课程的开展,而不重视实践的推进,因而造成了学生特色丧失的状况,导致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竞争力较差。

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作为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较强的专业,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理论能力的要求都较强,因而很多高职院校开展了针对性的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来进行学生的培养,希冀能够培养出能力和素质都较强的人才。

但是,通过我们的调查发现,很多学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因而造成了学生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低效,因此,我们试图对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意义、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希望能够为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工学结合模式的开展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1在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开展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意义

1)能够体现高职院校的特色,突出高职院校的优势。

与普通学校相比,高职院校的特色在于其培养出来的学生职业性较强,同时能力和素质也相对较高,这使得学生在日后的就业竞争中占有很大的优势:

能够快速了解岗位需求,融入到岗位需要当中。

在计算机应用技术这门专业性较强的,同时社会需求也较大的学科中开展工学结合,能够使学生的专业职业能力得到迅速地提升,使自己成为专业性较强的人才,进而在与普通高校学生的竞争中占有更多的优势。

2)能够使学生了解社会对自身专业的需求。

了解社会对自身专业的需求也是开展工学结合的一个重要目的,在充分了解社会对于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需求之后,学生能够根据社会的需求有针对性地提升自己在相关方面的能力,这样,能够使培养出来的学生更加符合社会的需要,更加受到社会的欢迎。

在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中,学生能够接触到实实在在的就业岗位,这样,就能够充分了解社会对于相关岗位的需求,最终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3)能够大幅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学生实践分为实验室模拟操作实践和到岗实践。

其中,实验室模拟操作实践主要是为了提升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和计算机程序实现能力,通过实验室模拟操作实践,学生对于理论的理解能力、应用能力和转化能力能够得到有效地提升。

而通过让学生参加到岗实践,也就说工学结合模式中的具体实践,能够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编程等从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模拟到问题解决的一系列过程,能够使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获得质的飞跃,使学生的实践能力能够得到全面的发展,受到社会更大的认可。

2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1)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存在问题,导致工学结合的模式难以充分地发挥作用。

首先,在很多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过程中,用于学生工作实践的时间较短。

开展工学结合模式就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充分地对其课堂所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进行实践,但是,通过我们的调查发现,一些高职院校因为合作企业不好找,对口企业不合作等问题,因而只有很少的工学结合场地,造成了工学结合过程中学生没有合适的实践场地,工作实践时间较短。

当然,还有一些学校由于对工作实践的意义不了解,不重视等,因而造成了学生用于工作实践的时间较短,使工学结合模式难以充分地发挥作用。

其次,学生在工厂中实践的内容与自己实际学习的内容不相适应。

在工厂中学习的内容与实践学习内容不相适应,主要是因为对口企业难找等原因造成的,最终导致学生在工厂中实践的意义不大,不能够充分地发挥实践的意义。

2)工厂不能够积极参与到高职院校的工学结合模式中。

在工学结合模式中,需要工厂予以高度的配合,提供相应的场地、设备以及技术指导等来对学生的能力和素质进行培养,只有如此,学生才能够在工学结合模式中充分地发挥相应的作用,提升自己的专业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但是,很多工厂都不愿意对高职院校的工学结合模式进行配合,这首先是因为高职院校学生在工厂实践的过程中,工作不够熟练,因而很容易影响工厂的产量。

其次是因为学生在工厂中学习,很容易因为对设备等的不熟悉而误操作,引起设备运行故障,而大量的学生进入到工厂之中,就更容易造成设备运行问题了,因而很多工厂不愿意参与到高职院校的工学结合模式当中。

再次是因为在工学结合模式中,如果一些学生充分地学习了工厂的设备操作,熟悉了工厂的生产流程,而在毕业之后又不愿意留在工厂之中开展工作,很容易造成工厂生产隐私的外泄,给工厂造成很大的损失,因而很多工厂不愿意配合高职学校参与到工学结合模式之中。

最后,学生在工厂中实习,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大量的精力来对其进行培训,这些都是由工厂来进行承担的,造成工厂用人成本的上升。

因此,一些对个人能力要求不高的企业选择了不对学生进行培训,这使得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难以得到及时的解决,不能够充分地提高自己的个人能力和素质。

另外一些对个人能力要求较高的企业则选择了不接受不配合高职学校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使得学生的能力和素质不能够得到相应的提升。

3)高职院校的工学结合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

评价体系是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全面评价的一整套体系,包括了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方式等。

一个较为完善的评价体系能够根据评价客体来充分地选择评价主体,选择合适的评价内容和评价方式等,最终通过评价来为学生的日常学习提供一个标杆,使学生充分地约束自己的行为,不断地提升教学评价体系中的各项指标。

而通过我们对高职院校的工学结合模式进行调查发现,很多高职院校的工学结合教学评价体系都不完善,给高职院校学生在工学结合中的实际行为产生了一定程度的误导。

高职院校的工学结合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主要表现在,在高职院校的工学结合教学评价中,评价主体较为单一,只有高职院校的教师,而不包括作为工学结合主要参与者的学生以及厂方,这使得做出的教学评价较为片面,不能够涵盖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各个方面。

其次,评价内容较少,在对工学结合行为进行评价的过程中,只包含了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而不包括对学生学习过程,或者说成长过程的评价,导致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增长难以被认识和鼓励。

最后,评价方式较为单一,只对学生进行定量评价而不对其进行定性评价,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的巨大进步不能够被及时承认和认可,严重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完善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策略

1)完善课程设置,提升工厂实践的效果。

首先,增加工厂实践的时长。

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理论性和实践性都非常强,增加实践时间能够帮助学生充分地理解理论课程的内容,提升学生对于课程的理解能力和操作能力,因此,要完善工学结合的课程设置,需要首先增加工厂实践的时长,使学生能够有充分的时间来对理论知识进行实践。

其次,合理安排工厂实践的内容。

根据理论课程的设置来合理安排工厂实践的内容,能够使学生及时对学习到的理论内容进行实践,提升其对理论的理解程度和实践能力,使学生整体素质得到有效的提升。

2)提升工厂对于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参与程度。

首先,使工厂在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中获得一定的利益。

跟工厂签订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协议,承诺工厂优先使用研发出来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学生优先选择所实践的工厂就业等,促使工厂能够在利益的带动之下积极地参与到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当中,使得校企生三方都能够获得相应的利益。

其次,在企业中付费聘请一定数量的指导老师来对学生在实践中的行为进行指导,提升其相应的能力和素质。

计算机应用技术是一门更新较快的技术,因而对学生进行指导不会对企业的利益造成非常大的损害,同时又能够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理解能力,因而,学校可以在企业中付费聘请一定数量的指导老师来对学生在实践中的行为进行指导,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实践效果。

3)完善工学结合教学评价体系。

首先,促进评价主体多元化。

促使能够发现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各项变化的人都充分地参与到学生的实践评价当中。

主要包括老师、带教老师、同学以及学生自己等,这样能够对学生能力和素质进行全面的评价,使学生对自己的实践过程和结果有一个充分的认识。

其次,促进评价内容多元化。

对学生的计算机技术应用能力、应用技术、创新能力和基础知识掌握能力等进行全面的评价,力求做到客观和公正。

最后,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

通过二者相结合进行评价,能够使学生的能力和素质获得全方位的提升。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开展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对于学生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因此,我们需要对工学结合的意义进行充分地把握,对工学结合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进而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促进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高效开展。

参考文献:

[1]齐绍琼.高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保障机制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3

(2).

[2]于雷.构建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新模式——以福建闽南理工学院为例[J].大理学院学报,2012(10).

第三篇:

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思考

摘要:

通过分析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探索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思路,并在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实践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思路,取得了较好的教学实践效果。

关键词:

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实践

1引言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高职院校各专业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其课程特点是实践性较强。

但由于目前高职院校扩招,学生来源广泛,出现了发达地区的学生已经具备较好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农村及西部地区的学生计算机应用基础则相对较弱。

面对计算机应用基础不同的学生,传统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模式已不能再适应当前的需要。

另外,高职院校中各专业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重点要求也不同,为了让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学生都能学好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必需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进行教学改革。

2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现状

2.1课程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

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有着不同的人才培养定位。

然而,现实情况却是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仍采用统一标准、统一大纲、统一考试评价的形式。

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考核评价与所学专业衔接不够,计算机类专业和非计算机类专业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目标,也没有区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目标。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偏离实际应用,以致学生在毕业后不能运用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去解决专业领域中的实际问题。

2.2学生入学时计算机应用水平参差不齐

随着招生考试制度的改革,高职院校招生渠道由过去单一渠道的普通招生向自主招生、对口招生和普通招生等多渠道招生转变。

由于生源来自不同地区和不同层次的学校,刚入学时他们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水平差别很大,这给上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师的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2.3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模式不佳

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的课程,一直以来高职院校都是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学习积极性不高,这直接影响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效果。

2.4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软、硬件基础设施老化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程,教学班级多、学生人数也多,尽管采用了安装相关软件在教师机上进行广播教学的方法,但是由于机房没有配备扩音设备,机房后几排的学生常常听不清讲课内容,甚至有的机房电脑配置使用的还是十几年前的,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材里讲的却是较新的windows8操作系统,办公软件讲的也是较新的office2010。

这导致教学软、硬件不配套,教学操作中经常出现问题。

3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索思路

就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而言,其培养目标应该是使学生对于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操作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能熟练运用各种应用软件,并使用计算机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要达到这一目标,该校做了以下几方面探索:

3.1对课程教学目标重新定位

按照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两种类型的学校性质,制定符合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考核评价体系。

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应与非计算机类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目标也进行了区别对待,根据专业的不同制定不同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大纲、教学目标、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和考核评价标准。

3.2构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多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