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江苏语文高考作文立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583061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2.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6江苏语文高考作文立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16江苏语文高考作文立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16江苏语文高考作文立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16江苏语文高考作文立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16江苏语文高考作文立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6江苏语文高考作文立意.docx

《16江苏语文高考作文立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6江苏语文高考作文立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6江苏语文高考作文立意.docx

16江苏语文高考作文立意

16江苏语文高考作文立意

【篇一:

2016年江苏高考作文题分析】

(2016年江苏高考)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字体不限,诗歌除外。

俗话说,有话则长,无话则短。

有人却说,有话则短,无话则长——别人已说的我不必再说,别人无话可说处我也许有话要说。

有时这是个性的彰显,有时则是创新意识的闪现。

一.读懂材料学会提问

(一)界定概念,读懂材料

学会圈点关键词,帮助读懂材料。

读懂材料是审题立意的基础和前提,而读懂材料的过程也是审题立意的过程,两者几乎是同步的。

俗话说,有话则长,无话则短。

有人却说,有话则短,无话则长——说的我不必再说,别人无话可说处我也许有话要说。

有时这是个性的彰显,有时则是创新意识的闪现。

关键词:

话长话短个性创新意识

整体感知:

整则材料的中心话题,应该是围绕“话长话短”而谈,其中“话长话短”中应该彰显“个性”或者闪现“创新意识”。

因此,整个材料的立意可以归纳如下:

(1)话长话短,是个性的彰显。

(2)话长话短,是创新意识的闪现。

(3)话长话短,是个性的彰显,是创新意识的闪现。

(二)学会提问,在提问中展开思路

在对关键词的提问中,能逐步打开思维,展开思路,因此,在解读材料时,要学会提问,多角度地不断地提问,往往会有豁然开朗的效果。

示例1:

俗话说,有话则长,无话则短。

为什么?

怎么理解?

【参考】俗话说,有话则长,无话则短。

实则是强调说话要精炼,表达要清楚,不要浪费时间。

你有话要说,可以说的清楚点,可以说的长点,但没有话要说时,就尽量简短。

示例2:

有人却说,有话则短,无话则长。

为什么?

【参考】有人却说,有话则短,无话则长。

看似不合常理,实际上是换了一个说话角度,“有话则短”的意思是说,即使你有话要说,也要精炼,不必啰嗦,而“无话则长”看似更不合常理,其实,这是整则材料的关键点之一,实际上原因可以有这么几点:

一是别人因不能说不敢说而无话时,你要敢于说话,这确实体现了一个人的个性;二是别人确实不能发现什么问题,而你能发现问题,这也确实体现了一个人的创新意识。

示例3:

有时这是个性的彰显,有时则是创新意识的闪现。

为什么?

【参考】理解这句话,关键是要联系“这”,而“这”实际上就是前面的“有人却说,有话则短,无话则长——别人已说的我不必再说,别人无话可说处我也许有话要说。

”这一段话。

我们在示例2中,就可以理解:

一是别人因不能说不敢说而无话时,你要敢于说话,这确实体现了一个人的个性;二是别人确实不能发现什么问题,而你能发现问题;言前人所未言,说前人所未能说,这也确实体现了一个人的创新意识。

示例4:

“个性”与“创新意识”该怎么理解?

在材料中该怎么理解?

【参考】所谓“个性”应该是与众不同的具有个人自身特点的地方,和个人的性格、经历、思想及立场等有关。

在材料中,因为是“话长话短”的语境中,那么所谓的“个性”就该是具有与众不同的话语,而不是人云亦云或“随大流”的话,而是有自己的思想和见解的话语。

所谓创新意识,就是言前人所为言的话,在别人不能发现风景的地方,能自己创造出一处风景;在别人因循守旧的时候,能说出让人耳目一新的言语,给人以力量与方向。

二.联系现实不断反思

写作,必须要联系现实,在读材料的过程中,一旦联系现实,你会发现很多问题,你的立意必然会渐渐深刻起来。

示例1:

俗话说,有话则长,无话则短。

在现实生活中,是这样吗?

为什么?

你怎么看?

【参考】虽然,俗话说,有话则长,无话则短。

但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人并非如此,比如,有的领导讲话,冗长而无趣,大话空话连篇,上面吐沫四溅,下面昏昏欲睡。

会山会海,不干实事,岂不知“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示例2:

有人却说,有话则短,无话则长——别人已说的我不必再说,别人无话可说处我也许有话要说。

在现实中,有这样的情况吗?

怎么看?

举例析之。

【参考】这里和前面的话长话短的角度明显不同,但在现实中,确实存在以下情况。

有话则短,那是一种精炼的说话方式,或者别人已说的我不必再说。

而“无话则长”则是理解的关键,这里的“无话”是指“别人无话可说处”。

那么,“别人无话可说(处)”,为什么?

现实生活中,有这样的情况吗?

一是别人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没有发现问题的一双慧眼,自然,无话可说。

而有人却相反,比如,乔布斯、马云、韩春雨等。

体现了一种创新意识。

乔布斯说,“活着就要改变世界”,他的这一句话,真正改变了世界,推进了世界互联网的高速发展。

马云说:

人,还是要有梦想的,万一哪天实现了呢!

他的这一句话,创造了阿里巴巴商业帝国。

韩春雨:

“人生应当日有所进,只有先努力做一个有德行的人,才能做好科研和教学,当好一个老师。

”发明首个“中国创造”尖端基因编辑技术ngago-gdna。

该技术被誉为第四代基因编辑技术,打破了国外基因编辑技术的专利垄断,达到国际一流水平。

二是别人没有勇气说,这也是生活中存在的事实。

很多人没有勇气和胆识来直面生活中的尖锐问题,不敢说,只做“沉默中的大多数”,但毕竟社会是在不断进步的,那是有一部分“别人无话可说处我也许有话要说”的人的存在,这就是一群有“个性”的人。

比如,白岩松、王小波及王开岭等。

白岩松:

话多是件危险的事,然而沉默更加危险。

“我用嘴活着,也活在别人嘴里。

互联网时代,说话的风险明显加大。

今天为你点赞,明天对你点杀,落差大到可以发电,你无处可躲。

”但是,说,总比不说好。

我觉得更多的人都应该多说说,而不是沉默,沉默不会使未来更美好。

”胡适曾将范仲淹的八个字拿来给自己和青年人,“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所以,他在《白说》中说,到了可以选择保持沉默的年纪了,但他不选择沉默。

示例3:

在现实生活中,有哪些有“个性”的人呢?

怎么理解那些有“个性”的人和事?

【参考】而说出有“个性”话语,必然需要勇气的,是需要智慧的。

当然,也有一些人,为了显得自己有“个性”,或者为了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或者为了自己的某种利益企图,故意说与众不同的话,说耸人听闻的话。

示例4:

在现实生活中,有哪些有“创新意识”的人呢?

怎么理解那些有“创新意识”的人和事?

【参考】说出有“创新意识”话语的,想必是有智慧的,是说前人未说之言,具有“自由之思想,独立之人格”的人。

当然,也有人是为了创新而创新,说出不切合实际的言语,以显示自己与过去的不行,彰显自己的创新思想和理论。

三.整理过程形成思路

根据上述思考的过程,选择一个角度,确定一个立意,结合自己的写作实际,形成自己的写作思路。

示例1:

以“话长话短,是个性的彰显”为立意,整理行文思路。

题目: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论点: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话长话短,是个性的彰显。

别人因不能说不敢说而无话时,你要敢于说话,这确实体现了一个人的个性。

分论点1:

所谓“个性”应该是与众不同的具有个人自身特点的地方,和个性的性格、经历、思想及立场等有关。

“个性”就该是具有与众不同的话语,而不是人云亦云或“随大流”的话,而是有自己的思想和见解的话语。

分论点2:

别人没有勇气说,这也是生活中存在的事实。

很多人没有勇气和胆识来直面生活中的尖锐问题,不敢说,只做“沉默中的大多数”,但毕竟社会是在不断进步的,那是因为有一部分“别人无话可说处我也许有话要说”的人的存在,这就是一群有“个性”的人。

分论点3:

而说出有“个性”话语,必然需要勇气的,是需要智慧的。

当然,也有一些人,为了显得自己有“个性”,或者为了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或者为了自己的某种利益企图,故意说与众不同的话,说耸人听闻的话。

示例2:

以“话长话短,是创新意识的闪现”为立意,整理行文思路。

题目:

语不惊人死不休

论点:

别人确实不能发现什么问题,而你能发现问题,这也确实体现了一个人的创新意识。

分论点1:

所谓创新意识,就是言前人所未言的话,在看似没有风景的地方,能自己创造出一处风景;在别人因循守旧的时候,能说出让人耳目一新的言语,给人以力量与方向。

分论点2:

别人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没有发现问题的一双慧眼,自然,无话可说。

而有人却相反,在“别人无话可说处我也许有话要说”。

比如,乔布斯、马云、韩春雨等。

体现了一种创新意识。

分论点3:

说出有“创新意识”话语的,想必是有智慧的,是说前人未说之言,具有“自由之思想,独立之人格”的人。

分论点4:

当然,也有人是为了创新而创新,说出不切合实际的言语,以显示自己与过去的不行,彰显自己的创新思想和理论。

四.搜集素材形成正文

下面,笔者仅仅将高三一年来讲授过的作文梳理一下,从中挑出平时讲解过的有关作文或平时已经搜集整理好的有关素材,结合平时传授的写作方法,“汇聚”一篇平时作文的“升级版”或“终极版”,不足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筛选的写过的作文:

(扬州市2015—2016学年度高三第四次模拟测试)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树欲静而风不止。

而你唯一能做出的选择是:

无论风怎样动,树静。

——白岩松

要求:

①角度自选;②题目自拟;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④立意自定,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少于800字。

讲解过的素材:

素材1:

“应该说什么”比揣摩怎么说更重要。

话多是件危险的事,然而沉默更加危险。

“我用嘴活着,也活在别人嘴里。

互联网时代,说话的风险明显加大。

今天为你点赞,明天对你点杀,落差大到可以发电,你无处可躲。

”其实显然,这些能够并且愿意说出口的艰难,其破坏力已经得到了内心的消解。

至于消解的途径,白岩松自有他的智慧。

“面对现实说话,你的困扰是:

树欲静而风不止。

而你唯一能做出的选择是:

无论风怎样动,树静。

说,总比不说好。

我觉得更多的人都应该多说说,而不是沉默,沉默不会使未来更美好。

”胡适曾将范仲淹的八个字拿来给自己和青年人,“宁鸣而死,不默而生”,白岩松表示认同。

做一个守法的既得利益者,说些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话语,不是他的追求。

所以,他在《白说》中说,到了可以选择保持沉默的年纪了,但他不选择沉默。

《白说》流露出这位央视名嘴的内心写照,也几乎是第一次公开谈到作为新闻评论员的路途艰难。

如何把握说话的“度”呢?

他认为,“应该说什么就说什么,在说之前先揣测说了后别人会有什么反应,其实风险更大,凭什么你就认为你这么说别人就喜欢,那么说别人就不喜欢呢?

对我来说,最重要的标准是,这条新闻是什么?

应该说什么?

终于有一天,我明白了,按照规律去做你该做的事情,才可能对。

”白岩松直言,从2008年开始做新闻评论,但连自己都没想到,在这个岗位说了七年,节目还活着。

”就是因为我没有去琢磨别人会怎么想?

”他笑言:

“我所有主持节目的稿子都是自己写的,我不念别人写的稿子,因为记不住,背功太差。

我只能说自己所想的,所写的。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一滴水怎样才能不干涸?

释迦牟尼说:

“把它放到大海里去。

”但又有人说,水最容易消失在水中,人最容易消失在人群里……

【篇二:

近五年江苏高考作文题目及解析】

有人说,没有什么是不朽的,只有青春是不朽的;也有人说,年轻人不相信有朝一日会老去。

这种想法是天真的,我们自欺欺人地认为会有像自然一样不朽的信念。

阅读材料,自选角度,题目自拟,体裁不限,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命题分析:

江苏命题专家骆冬青教授在今年五月份一次研讨会上说,现在的新材料作文近似于没题目。

我深有同感,因为一个新材料作文,你只要从材料中引出,又能自圆其说,那就算不走题。

那么“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见高低各不同”,一个新材料作文有可能因为角度不同,涉及几十个不同的话题和立意,如此一些聪明的考生极有可能事先宿构,投机取巧来赚取作文的高分。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今年江苏高考作文显然做了不少努力,以防考生“使刁”检测不了他们的作文真实水平。

这个新材料看得出角度在减少,材料在瘦身,命意在收窄,值得赞赏。

其实不仅是江苏,今年高考新材料命题中,北京的“老规矩”、广东的“照片”、四川的“自立”上海的“自由”等等,也都看得出在防学生预先准备材料以不变应万变的宿构上作了一定程度的应对,体现了今年高考新材料作文的渐渐走向成熟的发展趋势——在命题作文的过度限制与话题作文的过度开放之间选择一个恰当的平衡点,以给学生一定自由的写作空间。

今年江苏这则材料的核心立意显然是“不朽”,青春不朽,生命永恒。

如何让生命不会老去?

拥有不朽的信念是出自本心,还是自欺欺人的荒诞之辞?

如何认识永恒的生命价值?

对游戏人生、虚度光阴、追求现世享乐的人来说,他们为什么会认为从来就没有什么不朽?

显然现实针对性很强。

引导学生对待青春,对生命的终极价值的思考,应该来说,学生不是太过犯难,应该有话可说;但是有多少学生进行过深刻的思考,又很难说,自然大多考生会写一些人云亦云的缺乏深刻思考的肤浅文章。

关于不朽,中国古代有三不朽之说,立功、立德、立言。

真正不朽的是那些为人类留下永恒的艺术创造的精品的人们,是代表了历史前进的方向的人们,是代表了最大多数人们的利益的正义方向的化身,是他们身上体现出来的自强不息的精神和不朽的灵魂。

相反,速朽的是追求名利钱财的,穷奢极欲的,是虚度年华、蹉跎岁月的,是代表了假恶丑的与历史背道而行的人们。

写青春行不行?

我觉得即使谈青春也应该谈如何保持永恒的青春,如何让生命保持年轻,让青春永远闪光,即与“不朽”相关连,否则不是很切题。

写信念行不行?

我一样认为当与“不朽”相联系,你信不信永恒的信念?

这世上真的有不朽的信念?

为什么有不少人只求现世享乐,为什么他们心中没有畏惧,缺少底线?

为什么他们想把自己的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却偏偏加速他们的速朽?

这其中有许多值得我们深思的内容。

因此,我不妨拟以下一些题目,仅供大家参考:

1.永远璀璨的星座12.蓦然回首,青春已然昨天(写为昨天虚

2.青春万岁度而悔恨)

3.直到天老地荒时13.速朽的是名利,永恒的是精神

4.青春之花永开不败14.精神大树常青

5.八十岁,他依然韶华不逝15.青春岁月易蹉跎

6.生命的两种方式(燃烧或腐朽)16.易过莫过青春时(写青春易逝,红颜易

7.万里长城永不倒(喻信念)老,好花难再)

8.信念不因岁月老17.青山有颗不老松

9.依旧当年明月18.十八岁的天空

10.与山川同在19.春天里的故事

11.人生当求三不朽20.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几位朋友说起这样一段探险经历:

他们无意中来到一个人迹罕至的山洞。

因对洞中环境不清楚,便点燃了几支蜡烛靠在石壁上。

在进入洞穴后不久,他们发现了许多色彩斑斓的大蝴蝶安静的附在洞壁上栖息,他们屏住呼吸,放轻脚步,唯恐惊扰了这群美丽的精灵。

数日后再来,他们发现这群蝴蝶早已不在原处,而是远远的退到了更深的洞穴。

他们恍然大悟,也许那里环境更适宜吧,小小的蜡烛竟然会带来这么大的影响。

①立意自定②角度自选③题目自拟④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⑤不少于800字

名师点评2013江苏高考作文

“不少考生对新材料作文还是会出现‘不适应’,主要是缺乏把握材料含义的能力!

”“2013年‘人与自然’会大撞车,只谈到‘和谐相处’只能算‘大路货’作文!

”“这个题目也可以写记叙文,假如考生这样写:

探路者为保护蝴蝶竖提醒牌,却引来游人如织,蝴蝶最后彻底消失,是不是更有意思呢?

”?

?

6月8日,7位省内语文泰斗级专家共同探讨2013年高考作文题如何写才能更出彩。

他们中有曾经出过高考作文题的专家、有长期研究高考作文的大学教授,也有中学的知名语文特级教师。

2013年作文怎样写出彩?

审题:

看材料要“抓情节、看人物”

高朝俊(南京师范大学教授)

我觉得叙事性材料怎么去审很重要,一个是有情节,一个是有人物。

在审读材料过程中首先看清楚情节的阶段性。

这个故事情节有三个阶段:

第一,进去探险为了看清楚蝴蝶点了蜡烛;第二,怕惊扰蝴蝶离开了;第三,后来回到洞里发现蝴蝶到更深更暗的地段。

考生在这三个阶段里都可以做文章。

叙事性材料也有人物,我们姑且把蝴蝶也称之为人物,我认为从总体意蕴来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维护生活秩序,小细节会决定大变化,这是这个材料的总体意蕴。

新材料作文肯定不是就材料谈材料,可以深挖开来:

第一方面,从探险者角度可以写要学会尊重和体察别人;第二方面,哪怕是无心之举也可能给别人带来意想不到的伤害;第三方面,要学会从对方的角度来思考问题。

探险者不要仅图自己一时之快,为了自己欣赏蝴蝶,根本没有从蝴蝶角度来考虑。

从蝴蝶来说,要学会保护自己,知道一点亮光会带来危害,往后退了,但也要懂得防患于未然。

立意:

新材料作文可多层次、多角度

凌焕新(省写作学会名誉会长、南京师范大学教授)

据说,有调查显示,有七成以上的考生认为2013年的作文题不好写,姑且不论这个数据的准确性,但也反映了一些考生的感受。

为什么会觉得难写呢?

之前江苏自主命题以来,一直考的是话题作文和命题作文。

现在的材料作文,有一定的范围限制。

但是材料作文不是就材料写材料,或者拘泥于材料的讲解和评析,也不是写材料评论,而是要由材料出发,引发与材料有关的含义,所以有它的灵活性和包容性。

一个材料中间有多种层次、多种角度,如果是叙事作品,还有一定的阶段性,等等。

写作的人可以从这个方面进行自由的选择,可以明扣,也可以暗合,他所表达的东西只要和材料是一致的就可以。

比如有考生问:

“从细节谈行不行?

”这个点也是从这个材料中间提出来,一个不经意间的小小蜡烛的烛光,有如此大的影响,他就抓住了这个“小”字,从作者角度提炼出一个核心理念。

那么你从“小”字做文章,当然是可以的。

还有考生提出,写“蝴蝶受到外来东西的干扰,行不行”?

人是外来的,惊扰了蝴蝶,当然也可以引申到人与自然的关系。

材料作文应该有包容性,过去材料作文有一种倾向,就是材料作文一定要提炼出它最关键的中心思想,或者是核心思想,然后按照这个东西来写才行,如果偏离了这个东西,那就不行,

就是偏题,就是不符合材料作文的要求。

如果这样,那很多的考生就偏了,就被打不及格了。

我个人理解,新材料作文应该允许多层次、多角度、与材料具有相关性就行了,如果一味就材料本身倒来倒去,就真的局限在材料里面了。

构思:

联系实际做分析容易写好

孙芳铭(南京一中特级教师)

我认为无论从哪个角度,核心还是人。

探险者是人,这是不用多说的。

探险者他点蜡烛,就他自己来讲,他是对的,为了自己探险。

当他发现蝴蝶以后,他主动退出来,退出来本身就表明他的一种善意。

蜡烛呢,蜡烛是人点的,点的意图从自己角度来说那是对的,但是他侵扰了蝴蝶,说得重一点,破坏了蝴蝶的生存环境。

所以从这个方面来说,当然还是有文章可做的;蝴蝶从洞里面迁徙到更深的地方去,那是因为它的生存环境还是被人破坏了。

所以我认为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核心还是要写到人:

人的生存环境,人对自然界其他物种生存环境乃至自然环境的影响,这是问题核心。

在这三者当中,从探险者角度来说,他的心地是好的,但他客观上还是对蝴蝶的生存环境起到了不好的影响。

这可以联想到我们现实生活中有这种良好的意愿,最后造成不良后果的情况;甚至本来意愿就不对,造成的后果可能更严重。

所以考生若更多联系实际做一定分析,文章就比较容易写好。

比如说扬子晚报下水作文里一位老师写的文章,他就联系了自己教育学生过程中的某些细节没有处理好,无意伤害了学生的故事。

这样写,作文能拿高分!

议论文可写“美丽中国”,记叙文可“峰回路转”

尉天骄(省写作学会会长;河海大学教授、博导)

既然讲题材不限,是不是2013年很多考生会写记叙文呢?

我认为会的,这个题目写记叙文,容易写,但不容易写好。

因为材料本身是有情节的小叙事片断,里面有场景,有人物,有事物,有景物,按照材料给的基本框架去给它添枝加叶,加一个扩写,写成一篇800字的文章是不难的,但是如果写记叙文想写好,一定要有创新。

那怎么才能有创意呢?

假如我来写这个故事,我就会写:

“这几个探险者感到要保护蝴蝶,于是在洞门口立了很大的牌子,标注‘此处有蝴蝶,请勿惊扰’,但没想到牌子一竖,反而引起了人们的好奇,游人如织,最后蝴蝶消失得无影无踪。

”如果这样写,可能记叙文会写出彩来。

“人与自然”谈到“变化”立意更高

王继志(南京大学教授、博导)

我认为2013年题目在思维定势上是一种突破。

2013年虽然是材料作文,但有两个关系,探险者代表人类,蝴蝶代表自然,说到底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和自然要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不要破坏它,如果作文写到这个程度,只是谈了关系,还没有延伸。

有的考生讲到:

“我们不要去惊动自然,不要去惊动那些蝴蝶。

”我们可以再朝深处思考,加上辩证思考,难道

说在黑暗中生活的蝴蝶就永远要保持这样一种安定吗?

它就不需要改变吗?

我想无论自然界还是人类生活,变化是常态的,发展是常态的,凝固不变反而是非常态的。

蝴蝶生存环境改变了,这是人的干扰,但自然界的干扰更多更多,地裂怎么办呢?

所以从锻炼蝴蝶的生存能力来说,变化未必是坏事,况且人对它的干扰并不大。

人与自然都在不停地发生变化,如果不变,那么人类现在还是要茹毛饮血。

如果说什么都不能破坏,那么我们人类要不要发展?

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人类要利用自然,改变自然,要提升整个自然和人类的生存质量、生活质量,和谐相处。

我的意思是作文如果只找到了关系,只说人和自然,不要破坏自然,这样还只是平庸之作。

关键要谈到如何发展自然。

人类如果缺少对自然、对生命的敬畏,实际是对自己、对未来的不负责任。

如果通过这个提炼出来对自然的敬畏,对生命的敬畏,人和自然生命是同等的,不要老是以主宰者、征服者、改造者去对自然胡作非为,那么立意就更高了。

2012年,江苏高考作文题目:

《忧与爱》。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孟郊)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艾青)

请以“忧与爱”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文章。

要求:

①立意自定;②角度自选;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解析:

1.酝酿积极阳光的主题或中心,以达到以情感人、以理服人的表达效果。

要把忧与爱之间的关系把握好,最好是能从忧写到爱,要坚持一个原则,无论写什么样主题,或确立怎样的中心论点,都必须健康,积极,能给人以启迪,能让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尽可能选材思路范围广阔一些。

关于选材,这一题目不一定非要选取一些重大的,动不动就是忧国忧民的,普度众生的爱,大可选取一些普通的,我们身边的,一些看起来不是特别大的一些忧,如忧虑吃饭睡觉等看似极其普通的,却能从中看出无限爱的,能给人带来思考的,有意义的,具备一定代表性的爱,这些忧与爱里面能挖掘出使人有触动的就行。

在文体方面,如果选定一种,必须写得“像”一些,本题可以写记叙文,文章的灵魂里面体现出和处理好:

为何忧,谁忧,如何感受到,如何从忧到爱等等,要能把握好文章思路。

3.写作的切入点尽量小而巧,以小见大。

小处着眼,容易成功。

一是可以选取细节进行描摹。

选材切入点要小,从一件小事或几件小事中去挖掘。

也就是说一定要将忧与爱中所蕴涵的的内涵写实,写具体,写的感人,写的发人深省。

同时,还应注意表达的顺畅和修辞的文采。

忧与爱

文/洪劬颉

爱有深浅之分,忧有真假之别。

“儿行千里母担忧。

”此担忧是真担忧,此爱是真爱。

但是我们必须要清醒的认识到:

并不是所有的忧都在表明内心深刻的爱,也并不是所有的爱都必须要用忧来唯一呈现。

爱与忧,犹如两个世界的两条线几乎不能存在于同一个时空之中,却因某一些机缘能够偶合于此。

认识到忧和爱之间的关系,不仅仅能够使我们知人,同时还能获取知人之智。

无爱便无忧。

无目的的爱如同无缘无故的忧一样,几乎都不会存在。

爱谁,爱什么,为什么爱?

忧什么,为何忧?

没有深刻的爱,就没有深刻的忧。

于自己,可能是一种忧患意识;于别人,可能是一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商业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