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四下第六单元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577313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3.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语文四下第六单元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人教版语文四下第六单元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人教版语文四下第六单元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人教版语文四下第六单元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人教版语文四下第六单元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语文四下第六单元教案.docx

《人教版语文四下第六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语文四下第六单元教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语文四下第六单元教案.docx

人教版语文四下第六单元教案

25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的3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学习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4.了解课文内容,理解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敢于提出问题,进行试验,以认真的态度研究科学的过程。

教学重难点

初步学习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对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这两个人物进行联系与比较,理解伽利略身上可贵的科学精神。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这节课我们要走近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就是17世纪意大利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伽利略。

谁能结合课前搜集到的资料来给大家介绍一下?

2.(出示课文插图)同学们,这就是意大利著名的比萨城斜塔,1590年,年轻的数学教授伽利略就在这里做了举世闻名的试验(板书课题: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下面就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去感受这次意义重大的试验。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提出读书要求:

自己小声读课文,想一想课文

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画出生字词,借助工具书自学。

2.同桌互相听读课文并正音。

三、默读课文,初步感知人物

1.默读全文,画出使你深受启发的句子,反复读一读,并在空白处写一写自己的感受。

2.小组内交流读后感受。

四、自主读书,诱导感悟

1.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课文除了介绍伽利略之外,还写了哪一个人?

课文是怎样将这两个人联系到一起的?

(引出亚里士多德的一句话:

“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

”)

2.齐读这句话,这句话强调了什么?

(速度与重量有关)

第二课时

一、假借演示,激趣生疑

1.亚里士多德的话有没有道理呢?

我们一起来验证一下他的话。

(准备一个大纸团和一片纸,同时从同一高处扔下来,让学生观察,说说看到了什么。

2.可是,当时的人们是怎样对待亚里士多德的?

(理解:

信奉、真理)而伽利略是怎样对待他说的话的?

二、质疑讨论,合作探究

过渡:

到底谁对谁错呢?

在当时,人们都信奉亚里士多德,把这位两千多年前的希腊哲学家的话当作不容更改的真理,只有伽利略,敢于对他说“不”。

1.学习分析伽利略产生怀疑的理论根据部分。

(1)找出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话产生怀疑的句子,并画上线。

(2)合作探究这句话,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的。

(3)交流汇报。

教师相机引导学生体会伽利略的怀疑是有根据的。

(教师采用教具演示及数学推理的方法使学生理解伽利略按亚里士多德的话进行推理得出了“一慢一快”两个结论。

(4)小结:

伽利略通过一种假设,却推导出了两个截然相反的结论,这也正说明他的怀疑是有根据的,同时也说明伽利略特别地爱动脑筋,不迷信权威,敢于怀疑权威。

2.学习试验及其结果部分。

(1)自由读课文,想一想,从这部分中你知道伽利略是怎样对待自己的试验的?

结果如何?

(2)从哪些词语中看出伽利略对试验认真的科学态度?

(反复许多次)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3)伽利略得出了什么结论?

(4)小结:

这句话正好与亚里士多德的话相反,伽利略要在比萨城的斜塔上做一次公开的试验,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呀!

这等于公开向人们心中的圣人——亚里士多德挑战。

3.学习在比萨城斜塔上做公开试验部分。

(1)公开试验的消息一传开,前来看试验的人很多,人们是怎样议论的?

画出书上描写人们议论的句子。

(2)谁能把人们的心理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引导读出人们对伽利略责备、嘲讽、讥笑、奚落的语气。

(3)面对人们的责备、嘲讽、讥笑、奚落,伽利略怀着必胜的信心登上比萨斜塔,结果如何呢?

谁来试一试?

(当堂演示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情景。

(4)面对这样的情景,人们表现怎样?

为什么?

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5)这句话对你有什么启发?

(6)总结:

让学生明白在当时的情况下,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话表示怀疑是多么的不易,他勇于怀疑,打破迷信,献身科学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三、升华情感,体会写法

1.伽利略做这个试验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证明亚里士多德是错的,更重要的是使人们树立起正确的科学观,不迷信权威,执着地追求真理。

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课文,看课文是通过怎样的描写使我们感受到伽利略的精神的。

2.交流,如对人物的心理、动作、语言等的描写。

3.随文练笔:

想象一下,试验结束后,人们又会怎样说,怎样做。

以《伽利略走下斜塔后》为题写一段话,注意对人物语言、动作的描写。

 

26全神贯注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6个生字,能尝试用各种方法体会新词的意思。

2.抓住关键的句子或词语,体会罗丹忘我的工作精神,理解“全神贯注”的含义。

3.学习通过具体事例的描写,从神态、动作和语言等方面来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

抓住关键的句子或词语,体会罗丹忘我的工作精神,理解“全神贯注”的含义。

学习通过具体事例的描写,从神态、动作和方面来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预习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

2.完成课前导学材料。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激发兴趣

1.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看两段资料。

出示一段文字资料:

快速默读,说说文中的他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他5岁上学,开始成绩中上,后来成绩越来越差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和同学们的讥笑,有时还被罚站9岁被迫转学,他没有考上大学。

2.再出示一段文字资料:

我们再来看一下这段文字,你觉得这段资料中的他又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他是法国最著名的雕塑家,一生创作了许多优秀作品,他的雕塑神态生动,内涵丰富,深受世界各国人民喜爱。

他的创作对欧洲近代雕塑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3.如果我说这两段话介绍的是同一个人,他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主人公罗丹。

你有什么想问的吗?

指名学生说。

(为什么他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

他是怎样成为著名的雕塑家的?

……)

二、揭示课题,初知大意

是啊,罗丹成功的秘诀是什么呢?

今天就让我们随着罗丹的挚友——奥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一起走近罗丹,学习一篇关于罗丹的课文。

1.读课题《全神贯注》。

2.同学们,什么是全神贯注呢?

谁能用一个成语来解释吗?

(专心致志、聚精会神……)

3.同学们已经预习过课文,谁能用“全神贯注”来造一个句子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指名说说。

4.小结:

在课题的前后补上一些内容,连成一句话,就能了解课文的大概内容。

(这种方法叫“题目扩展法”)

三、初读课文,感知形象

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这件事的呢?

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课文,读准生字,读通课文,并找出课文中你认为最能体现罗丹工作时全神贯注的句子画起来,读一读。

四、重点学习第二段,体验“全神贯注”

过渡:

文中的哪一个部分最能体现罗丹工作时全神贯注的呢?

(第二自然段)。

现在,请你默读课文,并尝试用理解句子的各种方法在你认为表现了罗丹工作时全神贯注的句子旁边写一写你的体会。

1.学生默读写体会。

2.同桌互相交流。

3.集体交流汇报。

指导要点:

(1)只见罗丹一会儿上前,一会儿后退,嘴里叽里咕噜的,好像跟谁在说悄悄话;忽然眼睛闪着异样的光,似乎在跟谁激烈地争吵。

你是从哪些方面看出罗丹很激动?

把他激动的情绪读出来。

(2)他把地板踩得吱吱响,手不停地挥动……(模拟表演他的动作)

(3)他像喝醉了酒一样,整个世界对他来讲好像已经消失了——大约过了一小时,罗丹才停下来,对着女像痴痴地微笑,然后轻轻地吁了口气,重新把湿布披在塑像上。

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出了什么?

(他工作达到完全忘我的境界,他如痴如醉地工作着,甚至忘记了有他的挚友在。

4.再读课文,体会写法。

这一段的描写真精彩,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一边读一边想想作者是通过描写罗丹的哪些方面把他全神贯注工作的样子写具体的?

(动作、神态等)

在文中哪个句子用了语言描写?

你们看,原来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方面的描写可以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以后同学们在写作时,尤其是写人篇的时候可以多使用这种方法。

五、拓展训练,深化主题

1.是啊,罗丹全神贯注的工作态度深深地打动着被他所遗忘的挚友茨威格,怪不得给茨威格留下如此深的感受,甚至影响他的一生。

顺势出示茨威格的话:

“那一天下午,我在罗丹工作室里学到的,比我多年在学校里学到的还要多。

因为从那时起,我知道人类的一切工作,如果值得去做,而且要做得好,就应该全神贯注。

2.学生齐读。

3.小练笔:

同学们,茨威格的这句话后来成了一句名言,使很多人受到启发。

你又从中受到什么启发呢?

能不能用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来说一说呢?

请把你想到的写下来。

4指名学生交流。

六、作业布置

1.选择你认为描写得精彩的句子摘抄下来。

2.模仿文章描写人物的方法,写一写罗丹在全神贯注地工作时,茨威格在做些什么。

3.利用网络或其他途径搜集罗丹的作品,好好地欣赏感受。

 

27鱼游到了纸上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4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课文中的聋哑青年做事勤奋、专注的优秀的品质。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学习作者留心周围事物和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学习作者留心周围事物和注意积累材料的方法。

理解“鱼游到了纸上”和鱼“游到了我的心里”的意思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并从中受到启发。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新课

1.鱼儿本来离不开水,只能在水里游。

鱼儿怎么会游到了纸上呢?

大家一定会感到非常奇怪。

学习了课文《鱼游到了纸上》,相信大家一定会恍然大悟的。

(板书:

鱼游到了纸上)

2.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二、检查预习

1.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鱼游到了纸上”的意思是什么?

2.你是怎么知道这位青年是聋哑人?

找出课文中的有关语句。

三、学习交流

1.出示生字卡片,注意读准字音。

2.识记生字。

(1)加偏旁记忆的字。

巷——港  工——缸  去——罢句——苟

秀——绣军——挥龙——聋亚——哑

(2)换偏旁记忆的字。

澈——撤

(3)区别近义字。

壶——壳徽——微

四、初读课文,理解内容

1.学生默读课文,画出有关“鱼游到了纸上”和鱼“游到了我的心里”的句子。

2.轻声朗读课文,试着给课文分段,想想每段讲了什么。

3.指名给课文分段,说说每段的段意。

学生讨论。

第一段(1、2自然段)讲“我”常去玉泉观鱼。

第二段(3、4自然段)讲“我”在金鱼缸边认识了一位举止特别的青年。

第三段(5~8自然段)讲“我”通过看这位青年画金鱼,对他有了更多了解。

第四段(9~13自然段)讲“我”对这位青年产生了敬佩之情。

4.出示生字生词卡片,用指名读的方法检查生字读音。

提醒注意“致”是翘舌音,“聋”是后鼻音。

5.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教师纠正读音和停顿不恰当的地方。

五、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

第三课时

一、指名朗读第一、二段

二、提问

1.“赏心悦目”是什么意思?

作者在玉泉观鱼时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

2.想想第一段的哪句话引出下文?

3.“举止”的意思是什么?

“我”是怎样认识那位举止特别的青年的?

他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三、抓住重点,理解课文内容

1.学生默读课文二、三、四段,思考问题:

这位青年“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找出课文中的有关句子。

(“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有时……有时……”“他好像和游鱼已经融为一体了”“太阳快下山了……那位青年还在金鱼缸边画画。

他似乎忘记了时间,也忘记了自己。

”“为了画好金鱼……常常忘了吃饭,忘了回家。

”等)

2学生讨论思考,提问:

(1)“金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来啦!

”指的是什么?

说明了什么?

(青年的画画得好极了,画上的金鱼栩栩如生,就像金鱼游到他的纸上一样)

(2)“融为一体”的意思是什么?

说明了什么?

这句话充分表现了青年的忘我状态。

在围观的人赞叹议论时,他没有任何反应,除了因为他是个聋哑人外,更重要的是他在专心致志地画鱼,此时他眼中所见,心里所想,笔下所画都是鱼,好像和金鱼融合在了一起。

(3)“先游到了我的心里”是什么意思?

鱼“游到了心里”和“游到了纸上”有什么关系?

因为聋哑青年长期认真观察,对金鱼非常熟悉,抓住了金鱼的特点,胸中有鱼,所以才能画活。

“先”点明了鱼游到心里在前,游到纸上在后。

四、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一、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指名分段朗读。

注意读出不同人物在不同场合所表达的语气。

2.教师范读课文。

3.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二、讨论下面问题

1.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作者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的?

2.聋哑青年又是怎样观察事物的?

3.你从中受到哪些启发?

(教师可从两方面加以引导,一是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积累,并说说这样做有什么好处;二是谈谈如何学习那位聋哑青年的勤奋、刻苦的精神。

三、布置作业

1.抄写生词两遍,提示难点:

“聚、聋、哑”。

2.先写出带点字的意思,再写出词语的意思:

“一丝不苟、赏心悦目、融为一体”。

 

28父亲的菜园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简要地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悟父亲的执著、勤劳和对土地的信赖和珍惜。

3.品味语言,学习通过人物语言、动作等描写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悟父亲的执著、勤劳和对土地的信赖和珍惜。

理解“父亲的菜园”的来之不易和其象征意义。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教师:

孩子们,你家有菜园吗?

这些菜园都在平地上是吗?

那菜园里都种了些什么?

(学生自由说)

2.(出示荒凉的山坡图片)同学们看,就在这一片荒凉的山坡上,居然有“一块碧绿的翡翠”,这就是父亲的菜园。

(板书课题)荒山上怎么会有这样的菜园呢?

读完课文,大家就会明白了。

二、初读感知

1.请同学们快速地搜索读,父亲的菜园里有什么蔬菜?

2.孩子们仔细看看最后一段,再看看课文的题目,你发现了什么?

3.为什么要把“我家的菜园”称之为“父亲的菜园”呢?

带着这个问题去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描写父亲言行的句子。

(学生默读后汇报交流)

三、精读,感受人物品质

1.要使这块荒凉的坡地变成一片碧绿的菜园,父亲做了哪些事情呢?

如果我们把课文分为几个场景,那么,第一个场景是劳作在黎明前的父亲,你能找到与之相关的语句吗?

2.学生反馈,教师适时点拨。

(1)每天天还没亮,父亲就扛着锄头、挑起箢箕上山去,直到傍晚,才挑着一担柴草回来。

教师:

父亲这样的劳动坚持了多久?

(一个星期)

教师:

整整七天,父亲都是这样。

教师:

炎炎烈日下,父亲满身泥土,豆大的汗珠从他的额头上掉下来;傍晚,父亲披着夕阳的余辉一个人默默地带着他的劳动工具回来了,顺便还带了一担柴草。

尽管如此艰难,可父亲一直都坚持着。

孩子们,将你的感受,再次融入到朗读中,肯定会有不一样的感觉。

(学生读)

读到这里,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父亲?

(伟大,坚持不懈,勤劳,不怕困难。

过渡:

父亲就这样不知疲倦地奔波于家与山坡之间。

终于,一块三四分的地翻好了,可是,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来了,将父亲的菜园摧毁了。

我们一起去看看第二个场景,去看看暴雨中的父亲是怎样的?

你能找到相关的句子吗?

(2)那天,父亲正在吃午饭……岩石来。

教师:

你看到暴雨中的父亲了吗?

请找到句中的三个动词(丢、抓、冲)一丢、一抓、一冲,真是闪电般的速度,然而,作者却让镜头在这里戛然而止,省略号省去的是什么呢?

省略号背后藏着的是怎样的画面呢?

你能想象吗?

教师:

也许此时此刻的父亲身上已经溅满了泥水,也许,地上很滑,父亲摔倒了,然而他又爬起来……如果你是他的孩子,你看到自己的父亲那一刻奋不顾身地抢救菜地,你是什么心情和感受?

可是,那样奋不顾身地抢救,还是无济于事,还是被冲得面目全非,课文当中用了一个什么词写岩石?

“狰狞”是什么意思?

是的,那么多天的劳动成果毁于一旦,等于之前的心血全部白费了,所以此时此刻,这石头显得比老虎狮子还要狰狞,还要恐怖。

然而,大雨冲走的仅仅是那层薄薄的泥土吗?

大雨还冲走了什么?

冲不走的又是什么呢?

(冲走了父亲的心血、功劳、劳动成果和全家人的希望;冲不走的是父亲的信念。

父亲的信念是什么?

(那就是一定要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开垦出一片碧绿的菜园。

(3)父亲没有气馁……也磨起了泡。

教师:

父亲在做什么?

从哪里挑?

挑了多少?

这块地有多大?

父亲默默地,坚持不懈地挑着,读到这里,你又看到一位怎么的父亲呢?

(有恒心、有毅力)

过渡:

在父亲的精心伺候下,这片菜园长出了第一抹喜人的绿。

然而,就在儿子做着美梦时,父亲却做出一个出人意料的举动。

(4)父亲说:

“我们不能……就用来肥土吧。

教师:

“拼了命才养出来”可见这是块怎样的土地?

你能为“贫瘠”找一个反义词吗?

在这样贫瘠的土地上种豌豆,父亲有信心吗?

从哪个词看出来?

(信心十足),而我却似信非信。

当父亲把那一片豌豆全翻在泥里的时候,我还有些(疑惑不解)。

但是听了爸爸的这番话以后,我一下子又明白了爸爸的用心良苦。

四、总结,体会菜园的来之不易及其象征意义

1.教师:

课文学到这里,你明白了是什么让这一片荒凉的山坡变成了生机勃勃的菜园?

2.父亲付出了那么多艰辛和努力,才有了这个生机勃勃的菜园!

想到这一点,更让我们觉得这菜园是那么来之不易。

让我们再读读第十一自然段。

3.父亲的菜园那么生机勃勃,我从父亲的菜园里收获到些什么?

(一年四季不断的蔬菜。

)仅仅是蔬菜吗?

(还有父亲那种坚持不懈、勤劳的精神。

4.父亲的菜园如翡翠般醒目地嵌在荒凉的山坡上,父亲的精神更如翡翠般久久地留在我们的心中。

五、布置作业

教师:

课文中父亲的言行一定让你有所感悟,请你摘录在好词好句纸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英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