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绩效评价方法综述.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573825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05.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供应链绩效评价方法综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供应链绩效评价方法综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供应链绩效评价方法综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供应链绩效评价方法综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供应链绩效评价方法综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供应链绩效评价方法综述.docx

《供应链绩效评价方法综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供应链绩效评价方法综述.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供应链绩效评价方法综述.docx

供应链绩效评价方法综述

 

供应链绩效评价方法综述

 

姓名:

花龙雪

学号:

1208524056

班级:

物流工程1242班

第一章供应链绩效评价相关理论综述2

1.1供应链管理基础理论2

1.1.1供应链2

1.1.2供应链管理2

1.2供应链绩效评价基础理论3

1.2.1绩效评价3

1.2.2供应链绩效评价4

第二章供应链绩效评价方法综述5

2.1供应链绩效评价方法介绍5

2.1.1ROF法5

2.1.2供应链运作参考模型法(SCOR,SupplyChainOperationsReferenceModel)6

2.1.3平衡积分卡法(BSC,BalancedScoreCard)6

2.1.4ABC成本法7

2.1.5智能优化方法7

2.2智能优化方法介绍7

2.2.1人工神经网络法7

2.2.2模糊层次综合评价法8

2.2.3粗糙集理论(RoughSetTheory)8

2.2.4层次分析法8

2.3结论9

参考文献10

第一章供应链绩效评价相关理论综述

1.1供应链管理基础理论

1.1.1供应链

供应链目前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定义,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了许多不同的定义。

供应链是一个系统,是人类生产活动和整个经济活动的客观存在。

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必需品,都是从最初的原材料生产、零部件加工、产品装配、分销、零售直到最终消费的过程,这里既有物质材料的生产和消费,也有非物质形态(如服务)产品的生产(提供服务)和消费(享受服务)。

各个生产、流通、交易、消费环节,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供应链系统。

国内比较权威的马士华等给出的供应链定义为:

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客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模式。

Chopra等指出:

供应链是各阶段间信息、产品及资金流的动态链,或视为由一连串的上游供应商和下游的客户所连结的环相互链接而形成的网链。

《物流术语》国家标准是这样定义的:

“供应链,即生产与流通过程中涉及将产品或服务提供给最终用户活动的上游与下游企业所形成的网链结构。

综上所述,供应链的定义各不相同。

本文综合上述供应链的各个定义,以供应链协会(SupplyChainCouncil,SCC)的定义为基准,概括供应链的实质为:

包括了从生产至运送最终产品至客户手中这项过程的所有活动,它把供应商的供应商到最终客户的所有成员链接在一起,需要完成计划(Plan)、原料采购(Source)、生产制造(Make),分销配送(Deliver)等四项基本的处理作业。

广义上,可定义为包含管理需求及供给的平衡,原物料和零件的取得、制造及组装、仓储及存货追踪、订单输入及管理、实体配送的物流活动和运送至最终客户的全过程。

1.1.2供应链管理

供应链管理是在满足服务水平需要的同时,为了使得系统成本最小而采用的把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和零售商有效地结合成一体来生产商品,并把正确数量的商品在正确的时间配送到正确地点的一套方法。

供应链管理覆盖了从供应商的供应商到顾客的顾客的全部过程,主要涉及五个领域:

需求(Demand)、供应(Sourcing)、生产计划(SchedulePlan)、物流(Logistics)、回流(Return),如图1所示。

由图1可以看出,供应链管理是以同步化、集成化生产计划为指导,以各种技术为支持,尤其以Internet/Intranet为依托,围绕供应、生产作业、物流(主要是指制造过程)、满足需求来实施的。

图1供应链管理范围流程图

经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供应链管理关心的并不仅仅是物料实体在供应链中的流动,更注重总的物流成本(从原材料到最终产品的费用)与客户服务水平之间的关系,为此要把供应链各个职能部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出供应链整体的力量,达到供应链企业群体获益的目的。

因此,本文将供应链管理定义为:

为了使供应链所包含的企业群体整体利益最大化,对从原材料的获得、产品制造到最终消费在顾客手中的整个过程中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和知识流,包括售后服务和资金回收以及物料回收整个过程的计划、组织、协调、控制和领导。

1.2供应链绩效评价基础理论

1.2.1绩效评价

PeterDrucker提出:

绩效评价是利用一个标准来引导组织或个人朝向目标努力,同时也利用激励的手段达成目标的力量。

能依据客观性、数量性的数据收集与分析方式,以数字或百分比的行事表现出组织的效能与效率,这就是绩效评价。

因此所谓绩效评价(PerformanceAssessment),即运用数量统计和运筹学等方法,采用特定的指标体系,对照统一的评价标准,按照一定的程序,通过定量、定性分析,对特定主体在一定的期间内做出的效益和成绩,进行客观、公正和准确的综合评判。

它是一种管理工具,是在某机构组织下进行的调查和分析。

根据评估所得的结果,可以来检验机构原本所设立的目标、目的。

一般而言,进行绩效评价的目的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1)绩效评价是为了认定评定价值的有无和大小;

(2)通过绩效评价使评价客体对评价主体的价值尽量达到优化或满意,这一点在对多个评价客体的评价中更为明显;

(3)绩效评价为评价主体或决策者提供决策依据和必要的决策管理程序,以利于其更好地决策。

1.2.2供应链绩效评价

供应链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选择绩效评价指标,用以确定现有系统的效率和有效性,或者与其他备选方案进行比较。

当确定了绩效评价指标之后,还需要根据不同的评价目的选择适当的评价方法。

而要有效地激励供应链各成员努力合作,提高供应链绩效,就必须有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

因而,为了更好地界定供应链绩效评价的概念,本文认为应从供应链协调的目的着手。

供应链协调的目的是通过各种方法使供应链中各节点企业减少冲突竞争及内耗,更好地分工合作,发挥供应链的优势以获取最大利益。

供应链的利益可以用其收益来反映。

而供应链收益就是由供应链所有成员所分享的全部利润。

供应链的收益越高,供应链就越成功。

对供应链的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恰当的协调是供应链管理成功的关键。

成功的供应链协调需要针对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做出战略、规划和运作等方面的决策。

因此,有关供应链绩效评价也应围绕供应链的战略、规划和运作等方面的有效性(达到目标的程度)和效率(生产单位产品或提供某项服务所使用的资源数量)来进行。

供应链绩效评价是指运用一定的数学方法,采用特定的评价指标体系,对照既定的评价标准,按照一定的程序,通过定量、定性分析,对一定时期内供应链的战略、规划和运作等方面的有效性和效率所进行的客观评价。

从内容来看,应包括三个层次,即战略、规划和运作;从时间来看,不仅考核当前协调状况,也关注长期发展能力;从目标来看,应围绕有效性和效率要求来进行。

第二章供应链绩效评价方法综述

为确保供应链的竞争优势,必须建立一个供应链绩效评价体系。

除了评价指标的建立,科学的评价方法是必不可少的。

我国早期的合作伙伴评价多是根据经验进行的,容易受到人们主观思想的影响,方法简单并且评价结果不够理想。

因此,用一套科学有效的评价方法来规范合作伙伴评价是必需的。

2.1供应链绩效评价方法介绍

针对传统财务评价供应链管理中的问题和缺陷,出现了不同的评价供应链绩效的评价方法:

ROF(Resources,Output,Flexibility)法、SCOR(SupplyChainOperationsReference,供应链运作参考模型)法、ABC(Activity-BasedCosting,基于作业的成本)法等等,如图2所示。

图2供应链绩效评价方法

2.1.1ROF法

该方法由Beamon于1999年提出,为避免传统绩效评价的问题,他提出了三个方面的绩效评价指标,可以反映出供应链的战略目标:

资源(Resources),产出(Output)以及柔性(Flexibility)。

资源评价和产出评价在供应链绩效评价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而柔性指标则应用比较有限。

这三种指标都具有各自不同目标。

资源评价(成本评价)是高效生产的关键,产出评价(客户响应)必须达到很高的水平以保持供应链的增值性,柔性评价则要达到在变化的环境中快速响应。

它们之间是相互作用、彼此平衡的。

Beamon认为供应链评价系统必须从这三个方面进行:

①资源评价包括对库存水平、人力资源、设备利用、能源使用和成本等方面。

②产出评价主要包括客户响应、质量以及最终产出产品的数量。

③柔性评价主要包括范围柔性和响应柔性两种。

2.1.2供应链运作参考模型法(SCOR,SupplyChainOperationsReferenceModel)

供应链运作参考模型(SCOR)为了体现“从供应商的供应商到客户的客户”的供应链管理思想,覆盖了所有客户的交互,订单到付款发票等环节;供应商的供应商到用户的用户的所有物流传运;所有的市场交互,总体需求的了解到每个订单的实行。

供应链生产运作模型集成了业务流程重组(BPR)、绩效基准(Benchmarking)、最优业务分析(BestPracticesAnalysis)的内涵,提出SCOR的基础是4个严格的管理过程,即原料(Source)、制作(Make)、转运(Delivey)和计划(Plan),并提供了涵盖整个供应链的绩效评价指标:

(1)物流绩效:

物流系统也成为企业必不可少的竞争武器,国际市场竞争压力迫使物流配送的提前期越来越短。

SCOR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评价;从接到订货到发运时的提前期、订单完成率、客户要求时间与交货实际时间比率。

(2)柔性与响应性:

这一方面主要就生产柔性、供应链提前期进行评价。

生产柔性被定义:

为非计划产出提高20%的生产时间;供应链循环期/提前期则被定义为内部零库存生产或外包的平均时间+生产完成到交货的平均提前期+预测提前期。

实现以上优化必须保证和供应商的有效地联系与共同改进,以提高整体绩效。

(3)物流成本:

主要包括整体的物流管理成本、订单管理成本。

(4)资产管理:

对于资产方面,供应链资产主要包括库存、厂房、资金和设备,可以通过库存占销售产品成本的比率和现金周转率以及净资产收益率来表示。

此时的现金周转率是指从原材料的现金投入之后到客户端的现金收回的平均日期。

2.1.3平衡积分卡法(BSC,BalancedScoreCard)

平衡计分卡是Kaplan和Norton提出的,他们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一系列关于平衡计分卡的文章,他们认为传统的财务指标只提供了业务绩效的较为狭窄而不完整的信息,依赖于历史数据,而这些数据又阻碍了未来商业价值的实现。

因此,不能够单独用财务指标来评价绩效,还需要用能反映客户满意度、内部业务流程以及学习、成长性方面的指标来补充评价绩效。

而平衡计分卡的设计结合了过去绩效的财务评价和未来绩效的驱动力。

所以,平衡计分卡不仅是一种新的绩效衡量系统,更是一种以系统的过程来实施企业战略和获得与其反馈的管理系统,平衡计分卡被称作是一种革命性的评估和管理系统。

平衡计分卡是通过把企业四个方面各层次的绩效评价指标写在卡片上的方式,记录实际指标完成的情况,用财务指标衡量企业经营活动的结果,同时用一些重要的业务指标来补充财务衡量指标,这些业务指标又是未来财务绩效的驱动力,使高层领导者从四个方面来观察企业。

2.1.4ABC成本法

传统成本会计在计量基础上采用成本随着产品的加工而流动,产品制造费用等间接费用按照数量或加工时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作业成本会计提出成本动因和增值/非增值作业的概念,认为生产成本的计量应该建立与分解为成本动因的作业上,从而突出了作业流程中的核心作业/资源。

这就为更精确的评价供应链成本、作业分布奠定了基础。

作业成本法并不是替代传统成本方法来进行测量绩效,而是从另一方面为供应链绩效评价提供了信息来源。

安德森咨询公司1994年发表了第一届精益企业报告,这项工作是在对100家世界级企业的调查的基础上,在供应链流程控制方面提出了4个角度的评价:

①供应链质量。

它包括了物料进入生产流程的质量、内部的失误率、客户关于质量的抱怨。

②供应链库存。

即指占高数量部件的库存水平、装配领域的库存、完工产品的库存、库存更新率。

③供应链的时间绩效。

它是指订货的频率、装货前准备时间、产品运货至客户的提前期、交货频率等。

④进货安排。

它是指确定订货订单到开始发运的时间间隔、主要供应商生产进度变动的绩效、对于主要客户生产变动的绩效。

2.1.5智能优化方法

国内现在广泛应用的软方法很多,如人工神经网络方法(ANN)、粗糙集理论(RoughSet)、层次分析法(AHP)、遗传算法(GA)、模糊综合评判法、数据包络分析(DEA)、聚类分析等均在供应商选择及供应链绩效评价中有所应用,但各种方法研究论文数量较少,应用领域较狭窄,没有形成系统,也没有具体的实例进行证明方法的可行性。

2.2智能优化方法介绍

2.2.1人工神经网络法

人工神经网络(ArtificialNeuralNetworks,ANNs),也简称为神经网络(NNs),是由人工建立的以有向图为拓扑结构的动态系统,它通过对连续或断续的输入作状态相应而进行信息处理。

人工神经网络以对大脑的生理研究成果为基础的,其目的在于模拟大脑的某些机理与机制,实现某个方面的功能。

神经网络具有联想推理、高速并行处理、自适应识别和模拟人类思维的能力,经过科学训练和学习,能够找出系统输入-输出之间的非线性映射关系,从而用于智能推理和预测。

而动态供应链绩效评价系统是一个包含多个指标和输入输出的复杂评估系统,各绩效指标具有模糊性、不确定性,绩效指标数量较多,彼此之间存在非线性关联性。

针对这样一个复杂的评估系统,业界已越来越多地应用神经网络理论来构建供应链绩效评价系统。

2.2.2模糊层次综合评价法

这是将模糊数学与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一种系统评价方法,它能比较好地解决系统多指标的综合评价问题。

但在进行模糊综合评价时,一般很少考虑评价对象的特性值随时间而变化的情况,而是把评价指标作为常量进行评价,或者只根据某时间点的一组指标值进行评价,然后将评价结果推及整个时间段。

而动态模糊评价法对供应链绩效进行评价时,对评价结果根据不同时点的指标值进行修正,能够实现实时的动态评价。

由于供应链管理与现行企业模式有较大区别,其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与评价方法也就有其特殊性,李贵春(2004)在综合分析现有的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初步建立了一套适合我国供应链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

同时,给出了供应链绩效评价的多级动态模糊综合评价方法。

2.2.3粗糙集理论(RoughSetTheory)

粗糙集理论是一种研究不完整、不确定知识和数据的表达、学习、归纳的理论方法,本质属于种基于符号的机器学习范畴。

近年来,对RS理论的研究多集中在粗糙集的模型推广、问题的不确定研究、与模糊问题的数学理论关系、粗糙集的算法研究等方面。

随着RS理论的日趋成熟,它在各个方面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例如医学诊断、近似推理、金融数据分析、文本分类等。

在把RS理论应用于供应链绩效评价方面,2006年李树丞运用模糊粗糙集理论构建了一个三维供应商绿色评价体系,在该理论指导下对贯穿于供应商评价与选择全过程的评价指标进行“绿化”,从中进行数据挖掘,实现了对供应商的科学评价和正确选择。

2007年史成东利用粗糙集的理论和方法,建立了基于粗糙集的供应链绩效改进决策模型框架,并给出其中的指标约简方法和基于分辨矩阵计算指标权重的数学模型。

郭梅等提出了一种基于模糊粗糙集的指标约简方法。

将连续实值属性值转化为模糊值,把每个对象对应的各个属性值看作一个模糊集合,定义了对象间的模糊相似关系和模糊相似类的概念。

给出了模糊相似关系下的变精度粗糙集下、上近似及属性约简方法。

2.2.4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AnalyticalHierarchyProcess,AHP)由美国运筹学T.L.Satty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它是一种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多目标决策分析方法。

其主要思想是通过分析复杂系统的有关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简化为有序的递阶层次结构,使这些要素归并为不同的层次,在每一层上建立判断矩阵,得出该层要素的相对权重,最后计算出多层要素对于总体目标的组合权重,为决策和评选提供依据。

运用它解决问题可以分为4个步骤:

(1)分解原问题,并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2)收集数据,用相互比较的办法构造判断矩阵;

(3)层次单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4)进行总排序和一致性检验,找出各个子目标对总目标的影响权重,并以此作为决策依据。

层次分析法自问世以来,以其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地处理各种决策因素的特点,迅速地在社会经济各个领域内,如能源系统分析、城市规划、经济管理、科研评价等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和应用。

但层次分析法也有其局限性,主要表现在:

(1)它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人们的经验,它至多只能排除思维过程中的严重非一致性,却无法排除决策者个人可能存在的严重片面性。

(2)比较、判断过程较为粗糙,不能用于精度要求较高的决策问题。

因此,AHP至多只能算是一种半定量(或定性与定量结合)的方法。

许多学者针对AHP的缺点进行了改进和完善,形成了一些新理论和新方法,像群组决策、模糊决策和反馈系统理论近几年成为该领域研究的新热点。

2.3结论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虽然供应链绩效评价的方法比较多,但是各有优劣。

ROF法需要同时达到三项评价指标的要求才能进行综合运用,应用起来比较难以实现。

SCOR模型对于企业在分析供应链运作绩效上有简便易于操作的优点,但是并没有建立对于各项指标的总体衡量机制,即在一大堆数据面前,我们无从得知企业通过供应链管理,绩效总体的提升效果,相应的对于企业合作关系的分析也有同样的问题。

当然,这并不是SCOR模型的问题,因为它的运用目标并非用于具体的评价实行,而是用于业务流程再造。

SCOR模型的建立思想、分析机制对于我们进行实现模型的建立还是有帮助的。

ABC成本法只注重了采购活动产生的直接和间接的成本,在实际中,企业选择合作伙伴在考虑成本的同时,往往把质量放在首位,所以这种方法比较片面。

比较而言,人工神经网络法和层次分析法综合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使合作伙伴评价选择结果更客观、合理,但是人工神经网络算法复杂,不易掌握。

而层次分析法是一种相对比较完善、计算简便、适合于多目标、多准则的系统评价方法,具有许多其它方法不可比拟的优点:

首先,层次分析法思路简单明了,将人们的思路数字化、系统化、便于接受

并容易计算,并且把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有机地结合起来,对于解决多层次、多

目标的大系统优化问题行之有效。

其次,层次分析法适合合作伙伴评价指标体系自身的特点。

评价合作伙伴的各绩效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而且每一种绩效又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可以分解为不同的子指标,形成了复杂的“树”状结构,为层次分析法提供了“结构”基础。

最后,层次分析法是一种相对成熟的理论,有大量的实践经验可以借鉴,并且都证明了层次分析法的实用性和可靠性。

但是针对层次分析法在权重确定问题上的困难,从Salyt教授提出以来,许多专家进行了改进,主要思路就是把层次分析法与其它方法(如Delphi,模糊综合评判等)结合,利用其它方法确定指标权重,克服其自身的缺陷。

近年来,许多学者针对AHP的缺点进行了改进和完善,形成了一些新理论和新方法,像群组决策、模糊决策和反馈系统理论近几年成为该领域研究的新热点。

参考文献

[1]杨建华.战略供应链综合绩效评价体系与实施方法研究[D].天津大学.2004,12

[2]曹庆奎.供应链多级库存成本优化与绩效评价研究[D].天津大学.2007,6

[3]郑培.动态供应链绩效评价方法研究[D].湖南大学.2008,6

[4]吴菁,吴兵.供应链绩效评价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J].商场现代化,2010,3(606):

20-21

[5]于晓胜.供应链绩效评价研究综述[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11(6):

38-42

[6]席一凡,王超,聂兴信.基于模糊神经网络的供应链绩效评价方法研究[J].情报杂志,2007(9):

77-79

[7]钟祖昌,陈功玉.基于网络DEA的供应链绩效评价方法与应用[J].物流技术,2006(4):

29-32

[8]郑培,万炜.基于智能信息处理的供应链绩效评价方法[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1,9(32):

120-12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升初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