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KW81《古诗二首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5篇.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559487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8.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KW81《古诗二首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5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KW81《古诗二首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5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KW81《古诗二首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5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KW81《古诗二首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5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KW81《古诗二首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5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KW81《古诗二首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5篇.docx

《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KW81《古诗二首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5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KW81《古诗二首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5篇.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KW81《古诗二首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5篇.docx

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KW81《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5篇

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

《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教学设计与说课稿

(共5篇)

《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认读生字组成的词语。

 

2图文结合,在反复品读中联系生活体验,展开想象,探究诗歌的丰富意蕴。

3.理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其蕴含的哲理,学习诗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理解题意。

1.小朋友,喜欢背古诗吗?

谁来背两首听听。

2.今天我们还要来学一首古诗,看老师写课题。

(师板书课题:

登鹳雀楼)

3.小朋友,课题上哪个字你已经认识了?

(结合学生回答教学生写“楼“,并指导书写)

4.课题还有不理解的吗?

5.结合学生的疑问,教师讲述(课件出示1):

鹳雀楼名称由来:

鹳雀,是一种鸟,形状像鹤。

在山西永济县的黄河边上,有一座楼经常有鹳雀停在上面休息,所以人们给它取了个很好听的名字叫鹳雀楼。

大家看,这就是鹳雀楼。

(师贴图)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现在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这首诗,读之前,我们先来看看要求。

(课件出示2)

要求:

①借助拼音自由读读这首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②看看从这首里你读懂了什么?

还有哪些你没有读懂?

③数一数这首诗有几句。

1.指名读古诗,检查读的效果。

(教师点评)

2.领读、齐读。

三、图文结合,细读品味。

过渡:

(师贴上王之涣人物图)有一天,诗人王之涣登上鹳雀楼看到了很多美丽的风景,他看到了什么呢?

咱们一起去看看。

(贴上小朋友人物图)

1.请小朋友打开书,自由地读读诗,看看图,想一想:

诗人王之涣登上楼以后看到了什么?

2.交流:

你和王之涣在鹳雀楼上看到了什么呢?

在交流过程中相机地送一些词语帮助他们积累。

(课件出示3)如:

连绵起伏的群山、奔流不息的黄河等。

(板书:

群山黄河)

3.作画:

假如老师想把你们看到的画下来,你能帮帮我吗?

(1)在师生共同的作画中达成一致:

太阳要和山靠得近些,并且在一点一点往下落,最后太阳躲在大山背后不见了。

(板书:

夕阳)

结合诗句猜一猜哪个字是太阳和群山靠得近的意思,(依)再猜猜哪个字告诉我们太阳不见了。

(尽)(板书:

依尽)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发挥想象:

小朋友,见过夕阳西下的景象吗?

(学生描绘)

看到这么美的情景你会情不自禁地说些什么呢?

教师动情地以描绘作结:

(课件出示4:

夕阳落山图)太阳渐渐收起刺眼的光芒,连绵起伏的群山披着夕阳的余晖,显得十分壮丽!

(指导学生朗读)

4.继续作画:

我们在楼上还看到了黄河,黄河是怎样的一条河呢?

(学生自由谈,把他们搜集到的资料和大家分享。

(课件出示5)

黄河是我国第二长河,源于青海巴颜喀拉山,干流贯穿九个省、自治区,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全长5464公里,流域面积75万平方公里,年径流量574亿立方米,平均径流深度79米。

但水量不及珠江大,沿途汇集有35条主要支流,较大的支流在上游,有湟水、洮河,在中游有清水河、汾河、渭河、沁河,下游有伊河、洛河。

两岸缺乏湖泊,黄河下游流域面积很小,流入黄河的河流很少。

黄河的入海口河宽1500米,一般为500米,较窄处只有300米,水深一般为2.5米,有的地方深度只有1.2~1.3米。

(1)想象黄河流向大海的景象,并指导朗读诗句二:

黄河入海流。

(2)小朋友,站在鹳雀楼上,你还能看到什么?

(课件出示6):

出示文中插图。

(看看文中的图,想象一下)

如:

归舟、小岛等,教师用画笔将画面变得更为丰富。

(3)诗人王之涣登上鹳雀楼,又想到了什么呢?

(课件出示:

诗人登楼图7)出示: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①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你有没有登高的经历呢?

学生畅谈:

自己站在高处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的经历。

②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是什么呢?

这两句诗告诉我们:

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板书:

站得高看得远)

③我们在学习上应该怎么样呢?

知道了要想取得更大的进步,还要不断努力。

四、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过渡语:

我们把整首诗有感情的读一读。

2.指导朗读

(1)注意诗句的节奏,作者的心情。

(2)朗读。

先试读,在指名读,读后评议。

(3)感情朗读。

《登鹳雀楼》这首诗虽然只有短暂的四行,却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美丽的风景,让我们再美美地读一读(交流读后的感受)

3.当堂背诵

4.教师小结:

学习了这首诗,我们明白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五、分析字形,指导写字

 听到同学们动听的读书声,课文里的生字很想跟我们交朋友。

看,它们是谁?

1.交流识记字形。

加一加:

楼:

“木+米+女”;“依”是“亻+衣”;“尽”是“尺”加两点。

“层”是“尸”加“云”。

2.教师指导书写。

“楼”的“木”的捺变成点,和“依”一样,都是左右结构,但是左窄右宽。

 

教师在黑板的田字格上板演,并让学生伸出手指,跟老师一起比划书写。

提醒学生注意把握字的上下比例,把字写匀称。

3.学生练习写字。

学生练习。

教师巡视,个别指导,纠正写字姿势。

个别作业展评。

【板书设计】

                 登鹳雀楼

          群山黄河 夕阳  依 尽 

              站得高看得远

【课外作业新设计】

1.读读背背,把学到的古诗背下来。

2.用自己的话把《登鹳雀楼》的意思说一说。

3.把本课学到的生字每个写四个。

答案:

 1.略。

2.太阳渐渐收起刺眼的光芒,连绵起伏的群山披着夕阳的余晖,显得十分壮丽!

滔滔的黄河水奔向大海。

要想看到更远的地方,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楼。

3.略。

 

《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会认本课生字,会写本课字。

2.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能声情并茂地背诵课文。

3.通过学习这首诗,使学生初步了解“登高才能望远”的道理。

能力目标:

在本课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自学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朗读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让学生学会书写5个字,并且要认识6个生字。

教学难点:

依据本课教学内容和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特点,确定本课的难点为通过朗读及背诵课文,让学生感受要想看到美丽的风景就要登高远望,同样的道理,我们在做起他的事情时,只要不断努力,不怕困难,一定会走向成功。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师:

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见一位有名的大诗人,你们高兴吗?

生:

高兴。

师:

但是,我听说这位诗人特别喜欢接见那些会诵读古诗的小朋友,你们说这可怎么办?

生:

我会朗诵古诗。

(学生争先恐后地举手参与)

师:

好极了,下面就请同学们来朗诵一下你知道的古诗吧。

生:

(朗诵古诗)师:

你们知道这么多古诗,真是棒极了!

我想这位唐代诗人王之涣早就想见一见你们了。

(出示诗人画像)今天,让我们一同来学习他的一首古诗《登鹳雀楼》。

(板书课题)

间评:

教师为了引导学生兴趣盎然地走近古诗,在认识诗人王之涣时,设计了一个小难题,并且学生争先恐后地朗诵自己知道的古诗,不仅创设了学诗的情境,而且还培养了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二、讲授新知

1.初读感知

师:

首先请同学们对照拼音自己读一读古诗。

生:

(自由读古诗)

2.检查读的效果

师:

刚才在古诗中,我们遇到了很多生字。

同学们,你们认识它们吗?

(引导并检查学生认识本课生字状况)

(1)难读字音:

尽(出示“尽”的生字卡片);

(2)易读错字音:

入、日。

(出示“入、日”的生字卡片)

(3)需要读准、读好的11个生字:

登、楼、白、尽、黄、入、流、千、目、更、层。

(电脑屏幕显示生字)

3.同桌互相检查,质疑答疑

师:

通过朗读你知道了什么,同桌可以互相说一说。

生:

(说说对本文大意的理解,或是对词语、字的认识。

师:

谁还有不懂的问题可以提出来,让同学和老师帮帮你。

生:

(针对自己不懂的词、句或诗句向全班提出问题,尽量让其他同学来答疑。

)间评:

问题来源于学生,答案也应充分相信学生。

如果回答不准确,老师再启发引导,这样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发现,自主探究,自主答疑的良好自学能力和习惯。

师: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

每首古诗都有一定的韵律节拍。

只有按韵律节拍朗读,才能在读中再现意境,体验情趣,得到深刻的理解。

(1)你们想知道这首诗的节拍吗?

请认真听老师来读。

(2)谁能有节奏地读给大家听?

(指名朗读,播放古诗画面,配合音乐,学生评议。

间评:

采用学生互相评议的手段,激发学生朗读古诗的兴趣,引导学生向朗诵有感情、节奏准确、吐字清晰的同学学习,并且在音乐、图画的渲染中,感受古诗的意境,理解古诗的内涵。

(1)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静静地听录音配乐朗诵,仔细地想象登上鹳雀楼时看到的壮观美丽的景象。

(放录音)

(2)你想用什么方式描绘出自己脑海中呈现的画面呢?

小组可以商量一下。

(学生可以采取任何方式来表现,如:

朗诵、表演、绘画、语言描述。

)间评:

充分给予学生自由想象、自由表达、自由学习、自由呼吸的学习空间,创设音乐、图画、情感相互交融的氛围,激发学生以各种方式表情达意。

(3)让我们再次登上这美丽的鹳雀楼,感受一下当时的壮观景象。

(屏幕展示动

态画面《登鹳雀楼》,巩固感知、丰富想象。

6.

(1)师:

诗人王之涣站在鹳雀楼上,气势磅礴的美丽景色尽收眼底,他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呢?

如果是你,你会如何吟诵这首小诗?

生:

(体会朗诵,练习背诵)

(2)采用多种形式的读、背。

(领读、默读、自由读、赛读、全班齐读)

三、课堂小结

师:

(1)同学们,你们朗读得真精彩,连大诗人王之涣也忍不住要夸夸你们了!

(放录音)

(2)老师想再考一考你们,我这里有几首五言诗句,也请你仿照今天学的这首古诗的节奏来试着读一读,好吗?

生:

(运用已掌握的朗读方法,自由读古诗)

(3)你们读得真棒!

希望你们也像诗人一样,留心观察周围的景物,把自己对美好景物的喜爱之情,用诗歌、儿歌的形式表达出来。

板书设计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理解古诗,体会诗人描绘的意境,明白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王之涣本人和他的《凉州词》、《送别》这两首古诗,并能背诵这两首古诗。

教学重点:

朗读背诵《登鹳雀楼》,能背诵《凉州词》、《送别》。

教学难点:

理解诗人所要描绘的意境和诗中告诉人们的道理。

教具准备:

PPT课件,古诗新唱视频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师生问好,喊班级口号:

“天天有进步,人人在成长!

”教师对学生提出希望,相信大家这节课都会有进步。

二、图画导入,了解诗意

1、导语导入:

老师知道小朋们友们非常喜欢画画,上课前老师找到了这样一幅画。

(师出示登颧雀楼课文插图)

2、谁能根据这幅画编一个故事或说一段话?

生交流。

3、教师(边指图边讲)在我国唐朝,有一位大诗人,名叫王之涣。

一天傍晚王之涣来到黄河岸边,他看到夕阳挨着群山慢慢落下,像个大红球,染红了天边,滚滚的黄河水浩浩荡荡流向大海。

诗人感到,这里的景色太美了!

但是他还不满足于眼前看到的景象,他想知道远处的风景又是什么样的,只可惜站在这里看不到。

小朋友,你能想个办法让诗人王之涣看到远处的风景吗?

学生动脑想办法。

4、如有学生提出可以登上旁边那座楼时,教师相机讲解:

这座楼它叫鹳雀楼。

板书“颧雀楼”。

谁来叫叫它的名字?

学生齐读“鹳雀楼”。

5、同学们,课题中就出现了两个生字宝宝,我们先来看第一个字“雀”,怎么读?

你怎么记住它?

“楼”呢?

学生交流识字方法。

6、很好,我们开课就先认识了两个生字,大家都在努力使自己进步,为自己鼓掌。

知道这个楼的名字怎么来的吗?

课件出示鹳雀楼资料。

7、同学们,我们接着来替诗人想办法,诗人仅仅登上这座楼就能看到远处的风景吗?

那我站在楼的一层,行吗?

生(齐):

登到最顶层!

师:

谁知道为什么登上鹳雀楼就能看到远处的风景呢?

生:

因为站得高就看得远。

8、你说得太好了!

诗人王之涣登上鹳雀楼后,明白了这个道理,想要看得更远就要站得更高,于是就写了一首诗,题目就叫:

《登鹳雀楼》(板书课题)

(利用小学生喜欢绘画的特点,教师以画的形式再现了这首古诗的内容:

“鹳雀楼、高山、夕阳、诗人、黄河”,并启发学生看图说话,说出诗意,理解这首古诗包含的道理:

站得高,看得远。

使学生对作者、诗意,留下深刻印象,自然进入到古诗的学习中。

三、指导朗读古诗。

1、出示诗人,了解诗人。

2、课件出示古诗。

教师示范读古诗。

(不少学生跃跃欲试,因为他们在一年级就已经背过。

2、请会背的同学一起背。

3、哪位小老师能上来教一教大家?

4、出示节奏读,学生按节奏来读。

5、指导学生平仄读古诗。

6、学生齐读(背诵古诗)

过渡:

刚才老师看到很多小朋友已经能背诵这首古诗了,现在请小朋友闭上眼睛,来欣赏一段优美的乐曲,边听边想诗描绘的画面。

(学生闭上眼睛,在优美的古筝曲中,随老师的提示进行想象画面。

四、学习古诗。

1、同学们,你们刚才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自主交流。

2、(出示古诗的前两句)诗人看到了什么?

“白日”是什么意思?

“依”又是什么意思?

换个词语来解释一下。

3、读一读前两句来。

4、(出示诗的后两句)诗人看到了如此美景,他想到了什么?

(生齐读后两句)“欲”是什么意思?

“千里目”呢?

5、你能用自己的话把诗的意境给描述一下呢?

6、从王之涣的诗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学生自由谈谈。

五、出示谷建芬老师的古诗新唱《登颧雀楼》。

学生边听边学着唱歌,还可以配上自己的动作。

六、背诵古诗,拓展延伸。

 

《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教学设计4

【教学设想】

利用多媒体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让“趣”贯穿于教学全过程,成为孩子主动学习的内驱力。

扎实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创设情境谈话。

小朋友喜欢旅游吗?

你去过哪些地方?

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到山西的永济县去玩一玩。

看,这里有一座楼,多高呀,数一数,有几层楼?

今天我们就到这座楼上去玩一玩。

听导游介绍,这座楼上常有一种叫鹳雀的鸟儿停留在上面休息,所以他有一个好听的名字,谁来读一读。

(学生读“鹳雀楼”,读正确)

[设计意图:

利用媒体,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数一数,有几层楼?

”为下文登高望远作好铺垫。

]

 2.看老师在黑板上写“鹳雀楼”,学生书空。

(楼是左右结构的字,左面是木,右上是米,右下是女)。

学生在语文书上把“楼”描一遍。

3.以前,鹳雀楼不是很有名气的,但在唐代有一位大诗人王之涣来到这里,登上鹳雀楼,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写了下来,取名为《登鹳雀楼》,学生读题目。

今天,我们就跟随王之涣登鹳雀楼,去看看,去玩玩。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但王之涣说,在登楼之前,要把他写的古诗读正确、读流利。

请大家打开语文书,翻到第45页,借助拼音自读古诗:

做到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检查读诗。

古诗一共有两句四行诗句,谁来读一读第一句诗句?

(个别读、齐读)

谁来读一读第二句诗句?

(个别读、齐读)(更、层正音。

谁能把整首诗连起来读一读?

(个别读、齐读)

过渡:

我们把《登鹳雀楼》读得这么正确、这么流利,王之涣请我们一起登楼了。

三、品读诗句,悟意明理。

(一)品读第一、二行诗句。

1.啊,我们现在登上二楼了,让我们一起去欣赏一下美景吧。

(看动画)

2.你看到了什么?

预设:

(1)山

a这是怎样的山?

(青山,评价:

对,因为山上种满了树。

这是高大的山(对,山又高又大)

b山怎么样呢?

(一座挨着一座。

)老师送给大家一个词语:

连绵起伏 连绵起伏的群山 

(2)日

这是怎样的太阳呢?

红红的(像红气球,像红灯笼),你说了太阳的颜色。

圆圆的(形状)

发出了亮光,(但一点儿也不刺眼),古诗中,有一个词语就写了这美美的,红红的、亮亮的太阳,谁找出来了。

读一读“白日”。

傍晚的太阳怎么样了呢?

(落下去了)

怎样落下去的呢?

(慢慢的,靠着群山),书上哪个字是表示“靠着、挨着”的意思?

(依),谁来做一做“依”的动作。

呀,红红的太阳,挨着连绵起伏的群山,慢慢的落下去,最后消失了,看不见了,第一行诗中,哪个字表示“完了,消失了”?

(尽)

3.指导朗读“白日依山尽”

(1)啊,看到了红红的夕阳,挨着连绵起伏的群山,慢慢的落下去,最后消失了,看不见了,我们忍不住吟颂到:

“白日依山尽”

(2)个别读。

评价:

通过你朗读的白日,让我仿佛看到了一轮圆圆的、亮亮的红日,多美呀。

从你读的“依山”让我感受到了太阳靠着山头,多么可爱啊!

听了你读的“尽”,让我感觉到太阳怎么一下子掉下去的,他可是慢慢地落下去的呀。

你读得真好,那是因为你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

我们学着他的样子来读一读。

4.学习第二行诗句

(1)诗人站在鹳雀楼上还看到什么?

黄河水是怎样的呢?

(河水流得很急,很快,不停地流着)

是呀,黄河水不停地向前流着,老师送给大家一个词语(奔腾不息、)黄河水的气势多大啊,再送你一个“浩浩荡荡”。

黄河水浩浩荡荡,奔腾不息地向前流着,要流到哪里去呢?

(大海)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诗句中,哪里告诉我们的?

(入海流)哦,“入海流”就是“流入海”呀。

(2)指导朗读:

谁来读读第二行诗句?

评价:

从你读的“黄河”听出来了,这是浩浩荡荡的黄河。

从你读的“入海”,听出来了,黄河是流进大海的。

“流”不停地,流着。

让我感受到了黄河入海的雄浑的气势。

5.小结:

小朋友,我们登上鹳雀楼。

看到了一轮红日靠着连绵起伏的群山,慢慢的落山。

奔腾呼啸的黄河,流入大海,你觉得怎么样呢?

(美。

高兴)那么,我们再把两行诗句连起来读一读,再去好好地欣赏一番。

(二)品读第三、四行诗句。

1.(情境)看了这么多的美景,我们还想看更多的景物,看到更远的地方,那该怎么办呢?

(再登上一层楼)好,让我们再登上一层楼,我们到了第三层了,此时我们站得更高了,就能看得更远了,看到更多的景物了。

诗人和你们的想法一样,就写下了第三、四行诗句。

读一读第三、四行诗句,找找哪个字表示看?

“目”(是呀,“目”原来是眼睛的意思,在这里是指用眼睛看。

哪个词表示“很远很远的地方”,“千里”(练读)千里目,就是目千里。

哪个字表示想要?

(欲)

是呀,要想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就要再登上一层楼。

哪个字表示再?

“更”。

(只要再登一层就足够了吗?

一层并不是真的一层,而是还要往上的意思。

3.学生练读第三、四行诗句。

评价:

“欲”,你的心情非常迫切。

 “千里”多远啊,谁读得比他更远。

 “更”听出来了,你在不断地登楼,不断地攀登。

4.小结

今天,我们跟着唐代大诗人王之涣,登上了鹳雀楼,看到了夕阳挨着群山慢慢地落下去,看到了黄河水滚滚地流向大海,想到了要看得远,就要站得高。

这就是名扬天下的古诗“登鹳雀楼”,我们非常喜欢,让我们再连起来读一读。

同时,我们在游玩的过程中,我们又学会了一种读懂古诗的方法,看图画,读懂意。

 

《古诗二首登鹳雀楼》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材简析

《登鹳雀楼》是六年制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这是一首五言绝句,记叙了作者登上鹳雀楼的所见所思,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

诗的前两句写登楼所见,诗的后两句写登楼所思。

这首诗融情于景,寓理于事。

全诗仅20个字,语言朴素浅显,言近旨远,给人启迪。

前两句写景,诗人融情于景,营造了景色辽阔,气象雄浑的意境,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都容纳其中,显出诗人襟怀的宽大。

后两句寓理于事,进一步写出诗人积极向上,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课文中配有插图,可引导学生观察想象,帮助理解诗句的意思。

《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低年级学生阅读古诗的要求是能展开想象,并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能感受语言的优美。

(二)教学目标

根据本诗的特点,大纲的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知识和技:

1.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3.体会诗句中词语的意思。

过程和方法:

1.能根据文本内容,展开想象。

2.能结合自己的感悟说说古诗所要表达的意思。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课文的朗读、感悟、激发孩子学习古诗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观察插图,展开想象,体会古诗的思想内容。

(四)教具准备

教学挂图、生字卡片、词语卡片。

二、说教法、学法

(一)情境教学法

本诗记叙了作者登上鹳雀楼的所见所思,学生无法亲自感受。

这样对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有较大的难度。

因此,在教学中,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

通过教师声情并茂地讲故事、极富思想感情的范读及壮观的画面带学生入情入境,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积极情绪和浓厚的兴趣。

(二)扶放结合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课堂教学要十分重视学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良好的读书习惯。

针对本课的特点,采用“扶放结合法”。

首先扶着学生学习第一、二行诗句,教师点拨,使学生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然后让学生运用这一方法学习第三、四行诗句,旨在教学生乐学、会学。

(三)读中有悟,培养语感

古人云: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本诗传诵已久,读起来琅琅上口。

教学时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感悟体验,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这样学生就能较好地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的意境,感受到古诗语言的优美,既培养了学生读书的兴趣,又使语言训练与情感熏陶融为一体。

(四)合作学习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根据这种理念,本课的教学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同学相互评价等合作学习的形式,使学生在互助中学习,在合作中发展。

三、说教学程序

怎样运用新的教学理念,采用适当的教学策略,让二年级的学生能感受古诗的美,围绕本课的学习任务,我做了如下设计:

(一)创设情境,理解诗题

古诗的意境是用极为凝炼的文字来创造的,对小学生而言不易理解。

因此教师必须创设情境,让学生对诗意及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个总印象,为理解诗句,领会诗情打下基础。

在教学时,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使他们一上课就进入想学、爱学,渴望学习的境界。

我是这样导入的:

小朋友们,今天我要带大家到山西游玩一次,瞧(出示挂图),我们就来看看这座亭子,以及它周围的景色,你们知道它叫什么名字吗?

(学生回答鹳雀楼)对,你们真聪明!

并相机介绍鹳雀楼名字的由来,因为这首诗是作者登上鹳雀楼写的,所以题目叫登鹳雀楼,板书课题。

此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已被激发,顺势导入,便可水到渠成。

(二)初读指导

人们认识事物要经过感知——重现——理解这样一个过程,只有感知得越具体,才能理解得越深刻。

因此,我先从整体入手,让学生认真读诗句,要求学生圈出生字词,对照拼音,逐字、逐词读正确读通顺,初步了解古诗的大意。

(三)悟读古诗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阅读教学中主要是“美”的实践。

古诗教学更应以朗读,吟诵为重点。

在这一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中国风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