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重点整理.docx
《伤寒论重点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伤寒论重点整理.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伤寒论重点整理
精品文档
《伤寒学》重点整理
第一章.绪论
题型:
名词解释
1.直中:
是指太阳抗邪无力,疾病不出现太阳、少阳、阳明的证候,直接表现为三阴病症的一种发病方式。
产生直中的原因主要是正气内虚,抗邪无力使然。
2.合病:
是指两经或三经同时发病,无先后次第之分。
3.并病:
是指一经的病证未罢,而另一经的病证又起,有先后次第之分。
题型:
选择填空
1.《伤寒杂病论》的作者是张仲景,名机,出生于东汉末年,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
《伤寒杂病论》约成书于东汉末年。
2.《伤寒杂病论》现已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
3.现今《伤寒杂病论》版本有两种:
一是宋本,即林亿校正版本,但宋本现已无保存,现存者只有明代赵开美复刻本,简称赵本;一是南宋成无几注解本,称为“成注本”。
4.第一个逐条注解《伤寒杂病论》的医家是成无几。
5.《伤寒论》的体系特点:
详于寒略于温。
6.《伤寒杂病论》,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具备的医学典籍,论中所载113方(缺一方),被誉为“方书之祖”。
7.《伤寒杂病论》中合方有:
大柴胡汤(少阳阳明合病用药)、柴胡桂枝干姜汤(少阳兼表证用药)等等。
8.广义伤寒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即“伤寒有五,有中风、伤寒、湿温、热病、温病。
”狭义伤寒是指外感风寒,感而即发的疾病,即广义伤寒五种之中的伤寒。
第二章.太阳病辨证论治
题型.名词解释
1、头项强痛:
强,不柔和,有拘紧感。
即头痛项强之意。
2、时瘛疭:
瘛,指收缩;疭,松弛之意。
时瘛疭,指阵发性手足抽搐。
3、阳浮而阴弱:
此以脉象示病机。
脉轻取见浮,故称“阳浮”,示卫气浮盛于外;沉取见弱,故称“阴弱”,示营阴不足于内。
4、周时:
一昼夜,即24小时。
5、将息:
调理休息,即服药后护理之法。
6、遂漏不止:
遂,因而,于是。
漏,渗泄不止。
全句是指不间断地小量汗出。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7、目瞑:
目视不明,视物昏花。
《集韵》:
“暝,目不明也。
”此处指闭目懒睁,有畏光感。
8、项背强几几:
几几,南阳方言,有拘紧、固缩之意。
亦有读作殊者。
全句形容项背拘紧不适,转动俯仰不利之状。
9、眴(音顺):
目动也,即目睛转动。
10、消渴:
指口渴而饮水不解的症状,非病名。
11、白饮:
即米汤,又作白米饮。
12、水逆:
是水邪停蓄于膀胱,气不化津,而致口渴引饮,饮入即吐的一种症状,是蓄水重证的表现。
13、结胸:
病证名,指痰水等实邪结于胸膈脘腹,以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
14、藏结:
病证名,是因脏气虚衰,阴寒凝结而致的一种病证。
其中主症与结胸证有相似之处,但病变性质不同。
15、痞:
病证名,是无形之邪气痞塞于心下胃脘部,以心下痞塞不舒,按之柔软不痛为主症的一种病证。
16、热结膀胱:
膀胱在此指下焦部位。
热结膀胱,指邪热与瘀血结于下焦部位。
17、少腹急结:
指下腹部拘急硬痛。
18、坏病:
也称变证。
即治坏的病,指因误治而致原始证候发生反常变化,证候错综复杂,已不属太阳病范畴的病症。
19、心中懊恼:
心中烦闷殊甚,莫可名状。
20、胸中窒:
窒,塞也。
即胸中有堵塞不通之感。
21、心中结痛:
心中如有物结聚而疼痛。
22、奔豚:
证候名。
豚即猪。
奔豚即以猪的奔跑状态来形容患者自觉有气从少腹上冲胸咽之证,该证时发时止,发时痛苦异常。
23、振振欲扑地:
肢体颤动欲扑倒于地。
24、清酒:
指清纯上好的米酒。
25、麻沸汤:
沸水。
(即将沸腾而又未沸腾时,锅中有无数小水泡聚于底部,形如麻子,故云。
)
26、蒸蒸而振:
蒸蒸,这里指正气由内向外之势。
振,指周身振动,即战汗的具体表现。
27、剂颈而还:
剂,通齐。
剂颈而还,指头部汗出,到颈部而止,颈部以下无汗。
28、面垢:
面部如蒙油垢,此因阳明热浊之气上熏于面所致。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29、白粉:
米粉。
30、晬时:
即周时,一昼夜24小时。
31、口不仁:
口中感觉失常,黏腻不清爽,食不知味,言语不利。
32、心下支结:
即患者自觉心下有物支撑结聚。
33、苦酒:
米醋。
34、清谷:
即泻下未消化的食物
题型.选择填空
1.麻黄汤衄血机理:
阳郁化热,损伤血络。
2.太阳蓄水证病机:
水蓄膀胱,气化不利,兼有表证。
治法:
通阳化气利水。
代表方:
五苓散。
3.抵挡组成:
水蛭、虻虫、桃仁、大黄
4.治疗脚挛急代表方:
芍药甘草汤(去杖汤)
5.治疗心下悸,欲得按的方剂:
炙甘草汤
6.治疗奔豚的代表方:
桂枝加桂汤
7.热痞证治疗方:
大黄黄连泻心汤、附子泻心汤;寒热错杂痞证治疗方:
泻心汤类;痰气痞证治疗方:
旋覆代赭汤;水痞证治疗方:
五苓散;痞证误下后下利治疗方:
赤石脂禹余粮方。
8.炙甘草汤中生地黄用量特殊为:
一斤
9.《伤寒学》中甘草大多炙用,生用方有:
甘草汤、桔梗汤
10.治疗心阳虚的方剂:
桂枝甘草汤、桂甘龙牡汤、桂枝救逆汤、桂枝加桂汤、苓桂枣甘汤
11.热郁胸膈的表现有:
即栀子豉汤证类,结合条文和病机回答。
有心烦不得眠、心中懊恼、反复颠倒、胸中窒、心中结痛等。
12.蓄血三方证:
桃核承气汤证、抵挡汤证、抵挡丸证
13.《伤寒论》中太阳病变证治则: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14.调胃承气汤中症候中“蒸蒸发热”的机理是:
太阳病发汗不解,转属阳明结实,里热外
蒸使然。
15.脾约证的特有症候表现是:
大便硬,小便数
题型.简答论述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1.桂枝加葛根汤证病机:
风寒外束,营卫不和,经输不利,筋脉失养主症:
发热,汗出,恶风,项背拘紧固缩、转动不灵P23葛根)+治法:
解肌祛风,调和营卫,升津舒经。
方用桂枝加葛根汤。
(桂枝汤葛根汤证2.病机:
风寒之邪束表,太阳经输不利。
主症:
恶寒(风),发热,头痛,无汗,项背拘急不舒,脉浮紧。
P35葛根、麻黄)(桂枝汤减轻桂芍用量+治法:
发汗解表,升津舒筋。
方用葛根汤。
3桃核承气汤证(太阳蓄血证)
病机:
血热互结于下焦
主症:
少腹急结,小便自利,其人如狂,或发热,以午后或夜间为甚,舌红苔黄或有瘀斑脉沉涩
治法:
泻下瘀热。
方用桃核承气汤(桃仁,大黄,桂枝,甘草,芒硝)p49
4.蓄水证
病机:
水蓄膀胱,气化不利,兼有表证未除。
主症:
小便不利,少腹硬满,渴欲饮水,饮不解渴,甚则饮入即吐,苔白滑。
治法:
通阳化气利水,兼以解表。
方用五苓散。
(白术、泽泻、猪苓、茯苓、桂枝)P47
5.葛根芩连汤证
病机:
热迫大肠,兼表证不解
主症:
下利不止,利下臭恶稠粘,肛门灼热,小便黄赤,喘而汗出,或兼表证。
舌红、苔黄,脉数。
治法:
清热止利,兼以解表。
方用葛根芩连汤。
(葛根、黄芩、黄连、甘草)P64
6.桂枝人参汤证
病机:
脾阳不足,兼有表邪。
主症:
下利不止,心下痞硬,兼发热恶寒。
治法:
温中解表。
方用桂枝人参汤。
(理中汤+桂枝)P73
7.大陷胸汤证
病机:
水热互结于心下胸胁。
主症:
心下硬痛拒按,甚则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下不可近手,可伴见心烦,口渴,潮热,头汗出不大便等,脉沉紧。
治法:
泻热逐水,峻下破结。
方用大陷胸汤。
(大黄、芒硝、甘遂)P84
8.小青龙汤证
病机:
风寒束表,水饮内停
主症:
恶寒,发热,咳嗽,气喘,呕恶,脉浮紧(或浮滑),或兼见其他水饮内停的症状。
治法:
辛温解表,温化水饮。
方用小青龙汤(麻黄、芍药、细辛、干姜、甘草炙、桂枝、五味子、半夏)p39
9.半夏泻心汤证
病机:
寒热错杂,中焦痞塞
主症:
心下痞满,呕恶,肠鸣下利,舌苔红腻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治法:
和中降逆,消痞散结。
方用半夏泻心汤(半夏,黄芩,干姜,人参,甘草,黄连,p92大枣)栀子豉汤证10.病机:
热郁胸膈。
主症:
心烦不得眠,心中懊憹,反复颠倒,或胸中窒,或心中结痛。
治法:
清宣郁热。
方用栀子豉汤。
(栀子、香豉)P6011.真武汤证病机:
肾阳虚衰、水邪泛溢主症:
心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辟地,或水肿、小便不利、苔白、脉沉p76治法:
温阳利水。
方用真武汤(茯苓,芍药,生姜,白术,附子)12.炙甘草汤证
主症:
心动悸、脉结代病机:
心阴阳两虚麻阿胶麦门冬人参生地桂枝治法:
通阳复脉,滋阴养血。
方用炙甘草汤(炙甘草生姜P79
大枣)仁
、桂枝汤证(中风表虚证)13主症:
汗出、发热、恶风、头痛、脉浮缓病机:
风寒外袭,卫阳浮盛以抗邪,卫外不固,营阴外泄,营卫失调。
P18大枣)生姜芍药甘草治法:
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桂枝麻黄汤证14.主症:
恶寒(风),发热,周身疼痛,无汗,喘,脉浮紧。
病机:
风寒外束,卫阳被遏,营阴郁滞,肺气失宣。
治则: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方药及组成:
麻黄汤(麻黄、桂枝、杏仁、甘草)15.白虎加人参汤证主症:
大热,大渴,大烦,脉洪大:
阳明里热炽盛,气津两伤(热盛津伤)病机P64人参)粳米治法:
辛寒清热,益气生津。
(知母石膏甘草苓桂术甘汤(脾虚证)16.主症:
心下逆满,气上冲胸,心悸头眩,脉沉紧。
病机:
脾虚水停,水气冲逆。
P70甘草)桂枝白术治法:
温阳健脾,利水降冲。
(茯苓小建中汤证(强壮剂)17.主症:
心中悸而烦,腹中急痛,喜温喜按,或伴轻微恶寒发热。
病机:
中焦虚寒,气血亏虚,复被邪扰。
)P72生姜胶饴治法:
建中补虚,调养气血。
(桂枝甘草大枣芍药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伤寒表实证
病机
主症
治法
条文
1、麻黄汤证
风寒外束,卫阳被遏营阴郁滞,肺气失宣
头痛,发热,恶寒,无汗而喘,周身疼痛、脉浮紧
辛温发汗,宣肺平喘
35、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2、葛根汤证
风寒之邪束表,太阳经输不利
(或头痛,发热,恶寒恶风),项背拘急不舒,脉浮紧
发汗解表,升津舒筋
、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31之。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32主之。
变证——热证病机
主症
治法
条文
邪热壅肺3、麻杏甘石汤证
汗出而喘,咳嗽,身热或高或低而不恶寒,尚有口渴,苔黄,脉数等
清热宣肺,降气平喘
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脾虚证
病机
主症
治法
条文
4、小建中汤证
中焦虚寒,气血亏虚,复被邪扰
心中悸而烦,腹中急痛,喜温喜按,或伴轻微恶寒发热。
建中补虚,调养气血
102、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①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热无汗头项痛,伤寒服此汗淋漓。
②葛根汤内麻黄襄,二味加入桂枝汤,轻可去实因无汗,有汗加葛无麻黄。
③仲景麻杏甘石汤,辛凉宣肺清热良,邪热壅肺咳喘急,有汗无汗均可尝。
增入黄芪名亦尔,更加饴糖补中脏,虚劳腹冷服之瘥;桂姜甘草大枣和,④小建中汤芍药多,表虚身痛效无过,又有建中十四味,阴斑劳损起沉疴;十全大补加附子,麦夏苁蓉仔细哦。
阴阳两虚证
病机
主症
治法
条文
、炙甘草汤证5
心阴阳两虚
心动悸,脉结代
通阳复脉,滋阴养血
炙甘草汤主之。
伤寒,、脉结代,心动悸,177
⑤炙甘草汤参姜桂,麦冬生地大麻仁,大枣阿胶加酒服,虚劳肺痿效如神。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热实结胸证
病机
主症
药物
治法
大陷胸汤证
水热互结于胸胁
心下硬痛据按,甚则从心下至少腹满而痛不可近手,可伴心烦,口渴,潮热,头汗出,不大便等,脉沉紧
大黄,芒硝,甘遂
泻热逐水,峻下破结
小陷胸汤证
痰热互结于心下
心下硬满,按之疼痛,苔黄腻,脉浮滑
黄连,半夏,栝蒌实
清热涤痰开结
附:
结胸三证:
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小陷胸汤连夏蒌,宽胸开结涤痰周,邪深大陷胸汤治,甘遂硝黄一泻柔,大陷胸丸加杏苈,项强柔痉病能休。
葛根黄芩黄连汤证、桂枝人参汤证的异同有哪些?
条。
二者都是太阳病34和163答:
葛根黄芩黄连汤证和桂枝人参汤证分别见于《伤寒论》;治疗”协热利误下后表证未除,兼里证下利之表里同病;临床均可见发热、下利等症而属“故但是二者的病机性质却截然相反,皆属表里双解且以治里止利为主。
临床表现同中有异,治疗用药不同。
辨析如下:
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葛根黄芩黄连汤证:
34“条云:
①太阳病误下,不仅表证未罢,而且邪气化热入里。
”也。
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连黄芩汤主之。
临床见利遂不止,暴注下迫、稀黄臭秽、肛门灼热,喘而汗出,小便短赤,脉来急促等。
证既解肌表之热邪,轻清升发,故治以葛根黄芩黄连汤表里双解。
属表里同病,该方重用葛根,又升清阳、起阴气而止下利。
黄芩、黄连清里热,坚阴厚肠而止下利;炙甘草补脾和中,顾护胃气。
此方能疏透外邪退表热,内清里热止下利,而为解表清里之剂。
虽为表里双解,却以清热治里为主。
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
利下不止,心下“163②桂枝人参汤证:
条云:
太阳病,屡用苦寒攻下,误下之后不仅表邪不除,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
”发热恶寒、且利下稀薄,而致里虚寒下利。
而且损伤脾胃阳气,临床见泻利不止,心下痞硬,人参汤亦头痛等。
治用桂枝人参汤温中止利,兼解表邪。
桂枝人参汤即人参汤加桂枝而成,即理中汤。
方中人参甘温,益气健脾;干姜辛热,温中散寒;白术苦甘温,健脾燥湿止利;炙甘草补脾和中;桂枝既辛温解散表邪,又助干姜温阳散寒。
合用成方,共奏温中散寒,健脾止利,解散表邪之功。
虽属表里双解,但仍侧重于温里散寒。
但二者性质各异。
由此可知,葛根黄芩黄连汤证和桂枝人参汤证虽同属表里同病之”协热利“,清热止利,后者为表里皆寒而里虚寒下利;前者为表里皆热而里热下利,故前者为辛凉解表、后者为辛温解表、补虚温阳止利。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心阳虚有哪些证候类型?
分述各证的病机、证候、治法、方剂。
答:
心阳虚证是《伤寒论》太阳病的误治后变证之一,根据心阳虚程度轻重及兼挟邪气之不同,具体又分为五个方证论治:
①心阳虚心悸证:
见于64条。
由太阳病发汗过多损伤心阳所致。
临床以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伴胸闷气短,乏力自汗,头昏,舌淡脉缓弱等为辨证要点。
治疗用桂枝甘草汤温通心阳。
②心阳虚烦躁证:
见于118条。
由太阳病误治,损伤心阳,而心神浮越所致。
临床以惊恐烦躁不安,心悸气短,自汗乏力,头昏,舌淡苔白,脉虚数等为辨证要点。
治疗用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温通心阳,潜镇心神。
③心阳虚警狂证:
见于112条。
由太阳病误治,损伤心阳,而心神浮越,痰浊内扰所致。
临床以神怯易惊,狂躁不宁,卧起不安,心悸气短,自汗乏力,头昏,舌淡苔滑腻等为辨证要点。
治疗用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温通心阳,潜镇心神,涤痰定惊。
④心阳虚奔豚证:
见于117条。
由太阳病误治损伤心阳,下焦寒气上逆所致。
临床以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胸、发作欲死、复还止,伴心悸气短,胸闷气促舌淡苔白等为辨证要点。
治疗用桂枝加桂汤温通心阳,平冲降逆。
⑤心阳虚水气内停欲逆证:
见于65条。
由太阳病误治损伤心阳,下焦寒水内停妄动上逆所致。
临床以心悸气短,脐下动悸,欲作奔豚,小便不利,或肢体浮肿,舌淡苔白润等为辨证要点。
治疗用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温通心阳,化气利水。
桂枝加葛根汤证与葛根汤证皆以“太阳病,项背强几几”为主症,临床应如何区别?
答:
桂枝加葛根汤证与葛根汤证分别见于《伤寒论》14和31、32条。
二者都以“太阳病,项背强几几”为主症;邪束太阳,经输不利是其共同的病机,治疗皆以解表升津舒经为法。
但二者表证性质不同,其临床表现、病因病机及治法用药同中有异。
兹辨析如下:
①桂枝加葛根汤证属太阳中风表虚兼经输不利。
病因病机为风寒袭表,腠理疏松,营卫不和,经输不利。
临床以恶风发热,汗出而项背强几几,脉浮缓等为辨证要点。
治用桂枝加葛根汤,解肌祛风、调和营卫,升津舒经。
(原书此方记载有误,当去掉麻黄)。
方中用桂枝汤原方解肌祛风,调和营卫;葛根既助桂枝汤解肌祛风,又宣通经气、升阳生津,舒缓经脉之挛急。
②葛根汤证属太阳伤寒表实兼经输不利。
病因病机为风寒束表,腠理闭塞,经输不利。
临床以恶风寒发热,项背强几几,无汗而体痛脉浮紧等为辨证要点;此外尚可伴见下利。
治用葛根汤,发汗解表,升津舒经。
葛根汤方即桂枝汤再加葛根、麻黄而成,方中葛根解肌祛邪、升阳生津、舒缓经脉;麻黄、桂枝、生姜辛温发汗,解表散风寒;芍药、大枣、炙甘草敛阴和营,又酸甘化阴、缓解筋肉之挛急。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麻黄汤证、小青龙汤证、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证皆见有喘,临床应如何区别?
答: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麻黄汤证、小青龙汤证、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证皆以喘为主症,然而四证的病因病机、临床脉证、治法用方各不相同。
兹辨析如下:
(1)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
见于《伤寒论》第18、43条。
前者为太阳中风引发宿喘之证。
患者素有伏饮喘疾,肺主气而外合皮毛,因外感风寒而诱发宿疾,肺寒气逆。
后者为太阳病误下,表证不解,部分邪气入里犯肺,而肺寒气逆。
两条成因虽有不同,但表里同病,肺寒气逆病机相同,并且都有恶风寒发热,鼻鸣干呕,汗出而喘促气急、胸满或伴咳嗽咯痰稀白,舌淡红苔白、脉浮缓等症;治以桂枝汤加厚朴杏子汤解肌疏风,调和营卫,降气平喘。
(2)麻黄汤证:
见于35条。
此属典型的太阳伤寒表实证,新病而无宿疾。
其证以太阳伤寒表证为主,证见恶风寒发热,头痛、身痛、腰痛、骨节疼痛,无汗而喘,脉浮而阴阳紧;其喘因风寒束表,腠理闭塞,以至肺气郁闭不得宣降而致,临床以胸中满闷喘急、咳声不扬、无痰或少痰为特征。
治用麻黄汤,发汗解表散寒为主,腠理开泄、汗出邪去,肺气自然宣降,则喘息随之而愈。
(3)小青龙汤证:
见于40、41条。
此属太阳伤寒兼寒饮犯肺之证。
“伤寒表不解”,谓风寒束表,伤寒表证仍在,必见恶风寒发热,无汗头身疼痛,脉浮紧等。
“心下有水气”,谓内有伏饮,因外邪引动,而见症多端,如气喘咳嗽、口渴或不渴、下利、小便不利等等。
其喘因寒饮犯肺寒而肺气上逆所致,必见喘促胸满、气逆咳嗽,呼吸困难、不能平卧,并伴咯痰稀白量多、喉间痰鸣有声,舌淡红、苔白滑等。
本证因外感引发伏饮,新病而引动宿疾,内外合邪,表里同病。
外寒内饮,喘咳并重,故用小青龙汤,辛温发汗、散寒解表,温肺化饮、平喘止咳而表里双解。
(4)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证:
见于《伤寒论》第63、162条。
本证形成于太阳病发汗不当或误下之后,表邪化热入里所致;邪热壅肺,肺气闭郁,失于宣降是其病机。
临床以“汗出而喘,无大热”为主症。
本为肺热气逆所致之喘,故当呈呼吸困难,喘促气急,鼻翼煽动;必伴见咳嗽痰黄、胸满胸痛、口渴尿黄,舌红苔黄,脉浮数或滑数等。
治以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清热宣肺,降气平喘。
综上所述,四证可概括为汗出而喘与无汗而喘两类: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证皆汗出而喘。
但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之喘属内外合邪,肺寒气逆;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证之喘是邪热壅肺,肺热气逆。
麻黄汤证、小青龙汤证皆无汗而喘,属太阳伤寒表实证。
麻黄汤证之喘由风寒束表,腠理闭塞,营阴郁滞,肺气闭郁不宣所致;小青龙汤证之喘除上述病机外,尚兼寒饮犯肺,肺寒气逆。
若从表里证来分辨,麻黄汤证、小青龙汤证、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皆有风寒表证,但麻黄汤证、小青龙汤证是伤寒表实无汗证,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是中风表虚有汗证;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证则纯为里热喘证。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太阳病篇中有哪些以心下痞为主症的证候?
其病机和证治有何不同?
答:
痞,是指气机闭塞不畅;心下痞,指患者自觉心下胃脘部满闷不舒,堵塞不畅的症状。
心下痞是《伤寒论》中常见的症状之一,太阳病篇出现心下痞的证候较多。
概括起来,有以下四种类型:
①热痞证:
包括大黄黄连泻心汤证和附子泻心汤证。
154条“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此属典型的热痞证。
无形之邪热炽盛于中焦,热壅气机滞塞而致本证,故为热痞。
患者自觉心下胃脘堵塞、满闷不舒,但按之柔软、不硬不痛,关脉浮盛有力而数。
尚可伴见心烦口渴、吐衄出血、小便短赤、口舌生疮、口臭、舌红苔黄等阳热征象。
治用大黄黄连泻心汤泄热消痞。
附子泻心汤证:
154条“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
”此属热痞兼表阳虚证。
无形之邪热炽盛于中焦,胃热气机壅滞而为热痞;又兼表阳亏虚,故致此证。
临床在心下胃脘堵塞、满闷不舒,但按之柔软、不硬不痛等热痞证基础上,又伴见畏寒怯冷,自汗出等。
治用附子泻心汤泄热消痞,扶阳固表。
②寒热错杂痞证:
包括半夏泻心汤证、生姜泻心汤证、甘草泻心汤证三个方证。
半夏泻心汤证:
149条“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篇云“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
”此属寒热错杂痞之呕利痞证。
少阳证误下则损伤中阳而生寒,邪热内陷中焦,脾胃不和,升降紊乱,气机壅塞,而致此证。
临床以心下痞满,按之柔软,不硬不痛为主症,伴见恶心呕吐、肠鸣下利,心烦口苦,舌淡、苔滑或黄腻,脉弦细数等。
用半夏泻心汤寒热并用,消补兼施,和中降逆消痞。
生姜泻心汤证:
157条“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此属寒热错杂痞之水气食滞痞证。
伤寒发汗不当,表证虽罢,却损伤脾胃;或其人脾胃素弱兼外感,汗之不当,亦伤中阳,皆可使邪热内陷,而寒热错杂于中焦,脾胃不和,升降紊乱,气机壅塞,形成痞证。
脾虚胃弱,运化不健,水气食滞内停是本证的病机特点。
故其心下痞而硬,干噫食臭,腹中肠鸣漉漉有声,下利溏薄。
尚可伴见心烦口苦、或泛酸,小便不利、下肢浮肿,舌淡边有齿痕、苔白滑等症。
治用生姜泻心汤寒热并用,消补兼施,和中降逆,散水消痞。
甘草泻心汤证:
158条“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
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
”此属寒热错杂痞之脾胃重虚、痞利俱甚证。
太阳表证,屡施苦寒攻下则重伤脾胃正气,邪热乘虚内陷,寒热错杂于中焦,脾胃不和,升降紊乱,气机壅塞,形成本证。
临床以心下痞硬而满,泻利频繁、日数十行,且泻下物稀薄、中有未消化之食物残渣,腹中漉漉、肠鸣有声,干呕或呕吐,心烦或嘈杂不安,舌淡边有齿痕、苔白滑或黄腻等症。
治用甘草泻心汤和寒热并用,和中消痞,补虚止利治之。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方证
主证异同
病机
治则
鉴别要点
半夏泻心汤
心下痞硬,呕逆雷鸣下利
呕逆为主,下利较甚
寒热错杂阻于中焦,气机痞塞,脾胃升降
胃气上逆
和胃消痞
降逆止呕重在呕逆
生姜泻心汤
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下利较轻
兼水饮食滞(重在胃)
散水消滞重在干噫食臭
甘草泻心汤
失常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干呕心烦不安,下利最重
脾虚肠寒(重在脾)
补中止利
重在下利次数多,谷不化
③水痞证:
包括五苓散证和十枣汤证。
五苓散证:
156条“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
”表证误下,致邪气内陷,壅滞于心下而成痞证。
无论是热痞,还是寒热错杂痞,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