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师范大学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555826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0.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师范大学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河南师范大学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河南师范大学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河南师范大学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河南师范大学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南师范大学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docx

《河南师范大学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师范大学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河南师范大学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docx

河南师范大学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河南师范大学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

045200)

一、培养目标及要求

(一)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能够在体育教学、运动训练和社会体育指导等领域,顺利进行教学、训练、科学研究及管理工作,具有系统专业知识的高层次、应用型体育专门人才。

(二)培养要求

1、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四顶基本原则;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遵纪守法;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实干精神,严肃的科学精神;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促进体育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2、具有体育基础理论、学校体育教学理论、体育教学技能等专业知识,能够胜任体育教学的实际工作;具有竞技体育基础理论、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竞技体育的组织竞赛与管理等专业知识,能够胜任运动训练的实际工作;具有体育社会学、健身理论与实践、运动处方等专业知识,能够胜任社会体育指导的实际工作能力。

3、能够运用一门外语,在本专业领域进行对外交流。

二、研究领域

(一)体育教学(045201)

(二)运动训练(045202)

(三)社会体育指导(045204)

三、学习年限

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中期考核成绩不合格者由本人申请,经导师同意、院长审核、学校批准,可延长学制半年或一年。

四、课程设置与学分

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行学分制,总学分不少于36学分。

课程分为公共课、专业领域核心课、选修课和教学实践课。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从事体育教学、运动训练及社会体育指导等工作的基本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技能。

(一)公共课为必修课(10学分),包括政治(自然辩证法)、逻辑学、外语和计算机。

(二)专业领域核心课(12学分),是各专业领域的必修课,每个专业领域的学生须学习本专业领域的核心课程不少于4门,每门课程3学分。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提高本专业领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三)选修课(至少8学分),是所有领域学生的任意选修课,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发展个性,进一步强化和提高在某一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四)专业实践课(6学分),是各专业领域学生必须进行的实践课程。

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是一种具有特定体育职业背景的专业性学位,其获得者应该具有较强的体育实践能力,因此体育实践环节在学生培养中占有特殊的地位。

培养单位要建立相应的教学实习或实践基地,聘请具有丰富经验的体育教师、教练员、体育管理者等担任实习(实践)指导老师。

学生参加教学实习或实践可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时间不少于1学期,实习结束后撰写实践总结报告,通过后获得相应的学分。

必修课程考试成绩达到75分以上方可获得学分,选修课程考试60分即可获得学分,达不到以上要求按不合格计,规定进行考查的课程成绩合格即获得学分。

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学分原则上一年内完成。

课程考试可采用笔试、口试、作业等多种方式,但应以笔试为主(不低于60%)。

选修课程可通过考试、考查获得学分。

课程考试不及格可给予补考,补考不及格无学分。

五、培养方式

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采用理论知识与应用能力培养、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培养、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培养紧密结合的培养模式,实行校内外“双导师制”,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聘请具有丰富经验的体育教师、教练员、体育管理者等担任校外兼职导师,参与实践过程、论文写作等多个环节的指导工作,重点突出专业技能和综合素养的提高。

1、根据本专业设置的特点,成立跨教研室的专业联合指导委员会,成员5-7人。

设组长1人,副组长2人。

组长和副组长由具有导师资格的教师担任。

2、专业指导委员会主要指导和协调培养方案的修订、导师配备,专业课落实、论文选题、中期检查、论文答辩评审等主要环节的工作。

3、各专业领域可成立5-7人的指导小组,成员主要是研究生导师,可吸收具备指导能力的中青年教师参加。

指导小组应对研究生的选题和论文集体把关,确保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4、硕士研究生在入学一个月内,由导师和研究生共同研究制订个人培养计划,经教研室批准后报学院备案。

5、课程学习采用讲授、案例分析、实验、实习相结合的方式,强化学生实践环节,安排多种实践教学。

六、学位论文与学位授予

(一)论文工作

修满规定的学分后方可进入撰写学位论文阶段。

论文的选题须紧密结合体育教学(教育)、运动训练和社会体育指导的工作需要,注重针对性、实用性,强调理论联系实际。

论文形式可以是专题研究报告、典型案例分析、大型体育活动实施方案等。

1、研究生一般应在第三学期结束前,在校内外导师的共同指导下和校外实践的基础上完成论文开题工作,确定论文工作计划。

开题报告书的格式与内容按照《体育学院硕士研究生开题报告模板》中的要求执行。

2、研究生在开题前,应完成与题目相关的有较大信息量的文献综述。

3、论文开题工作由所在教研室负责组织,主管领导和研究生工作秘书进行检查督促。

开题结束后将开题报告书及《河南师范大学研究生开题报告审核表》交学院研究生管理办公室备案。

4、鼓励研究生参与导师承担的与自己专业领域相关的科研项目(课题),但论文工作应在导师指导下由研究生独立完成。

5、第五学期第九周前后进行论文中期检查,论文中期检查不合格者须延期半年或一年申请学位。

6、提交的学位论文经学校查重合格后,进行校内外专家“双盲”评审,评审通过者应根据专家的修改意见和建议进行认真修改。

评审未通过者须修改半年或一年后重新提交,再次进行“双盲”评审,评审通过后方可申请答辩。

7、论文评阅人和答辩委员会成员中,至少有一名与本领域相关的、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校外专家。

8、硕士学位论文的格式规范按照《河南师范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格式要求》执行。

研究生的论文开题报告、论文评阅、论文答辩等环节按照《河南师范大学研究生工作手册》中的有关规定办理。

(二)学位授予

完成课程学习及实习实践环节,取得规定学分,并通过学位论文答辩者,经学院和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通过后,授予体育硕士专业学位,办体育硕士学位证书,同时获得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

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课程设置表

课程

类别

课程

编号

课程名称

总学时

学分

开课学期

及周学时

备注

公共课

09_002011

英语

72

4

4

10学分

09_002012

政治理论

36

2

2

11_064001

逻辑学

36

2

2

11_064002

计算机

36

2

2

专业领域核心课

11_064003

体育课程导论

54

3

3

体育教学领域12学分

11_064004

体育教材教法

54

3

3

11_064005

体育心理学理论与方法

54

3

3

16_064006

运动技能学习原理

54

3

3

11_064007

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

54

3

3

运动训练领域12学分

11_064008

运动伤病的防治与康复

54

3

3

11_064009

体能训练理论与方法

54

3

3

11_064010

运动心理理论与应用

54

3

3

11_064011

社会体育学

54

3

3

社会体育指导领域12学分

11_064012

健身理论与实践

54

3

3

11_064013

运动休闲项目概要

54

3

3

11_064014

运动处方

54

3

3

选修课

09_060012

体育科研方法

36

2

2

8

09_060013

体育统计学

36

2

2

11_064017

球类运动教学训练研究专题

18

1

2

11_064018

体操运动教学训练研究专题

18

1

2

11_064019

田径运动教学训练研究专题

18

1

2

11_064020

武术运动教学训练研究专题

18

1

2

11_064021

运动生物力学研究专题

18

1

2

11_064022

运动员选材专题

18

1

2

专业实践

11_069003

专业实践

108

6

*

*

6学分

 

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主要课程简介

课程编号:

11_064003课程名称:

体育课程导论

总学时:

54学分:

3

开课单位:

体育学院开设学期:

授课教师:

霍军

教学目的:

通过本门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体育课程原理、课程设计、课程目标、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相关内容,掌握体育课程分析方法,提高分析驾驭体育课程的能力,在实际教学中合理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不断探索教学规律,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能力,深化体育教学改革,提高广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学内容:

第一章:

体育思想的历史沉浮

第一节:

古代人文主义体育思想

一、古希腊:

以理性塑造身体

二、文艺复兴:

追随别人的人将一无所有

第二节:

自然主义体育思想

一、卢梭:

把儿童当儿童看待

二、夸美纽斯:

心灵支配身体

三、裴斯特洛齐:

身体要素的自我发展

四、古兹姆茨:

身体运动的教育

五、斯宾塞:

自然推动的游戏

六、高尔霍费尔:

自然的运动

第三节:

训练主义体育思想

一、洛克:

要忍耐磨练、养成习惯

二、欧洲体操制度

三、斯皮斯的运动铸型教育

第四节:

竞技运动的学校化

一、阿诺德主义

二、肌肉基督教:

竞技游戏的合理化

第二章:

现代体育课程分类及其价值定位

第一节:

新体育课程的诞生

第二节:

以功能为本的体育课程

一、体能主义课程

二、社会发展课程

第三节:

以个性解放为本位的体育课程

一、人本主义体育课程

二、托普拉斯课程

第四节:

以运动内在价值为本位的体育课程

一、运动教育课程

二、竞技教育课程

第三章:

体育课程的基本问题

第一节:

课程与课程改革

一、课程的定义

二、课程改革与教学改革

三、课程改革的机遇与挑战

第二节:

体育学科的性质与特征

一、体育课程的学科性质

二、普通学校体育实践类课程的学科特征

三、体育课程与竞技运动

四、体质与技术

第四章:

体育课程理论的发展动态

第一节:

体育课程改革引发的反思

一、历史的呼唤

二、思想的波澜

第二节:

主体性体育及发展动态

第三节:

目标——过程导向及发展动态

一、目标的整合

二、目标——过程双向模式

第四节:

科学人文主义及其发展动态

第五节:

课程模式构建及其发展动态

一、教学模式与课程模式

二、课程模式的设计思路

三、课程模式多元化

第五章:

体育课程目标

第一节:

体育课程目标的层次结构

一、课程目标的纵向层次

二、课程目标的横向层次

第二节:

体育课程目标的导向及分歧

一、行为目标及其导向

二、生成性目标及其导向

三、表现性目标及其导向

四、体育课程目标及其导向

第三节:

体育课程目标的依据

一、体育课程总体目标的依据

二、体育课程具体目标的依据

第六章:

体育课程内容

第一节:

体育课程内容的变化

一、指导性计划与指令性计划

二、法定约束力与灵活性

三、体育课程内容的适应性

第二节:

体育课程内容的源泉

一、学科价值取向的内容体系

二、社会价值取向的内容体系

三、以儿童为本位的课程

第三节:

新世纪体育课程内容的演变

一、体育课程内容的自主构建

二、国家课程的校本开发

第四节:

体育课程内容的新体系

一、体育课程内容拓展的可能性

二、体育课程内容的新体系

三、不同学制阶段的课程内容

第七章:

体育课程实施

第一节:

体育课程制度化的功与过

一、自然主义体育向制度化的转化

二、制度化课程的源泉与缺陷

三、传统与现代的理性选择

第二节:

体育课程实施的操作理念

一、体育课程的类型

二、体育课程的结构

三、体育课程模式的设计

四、体育课程的组织实施

第八章:

体育课程评价

第一节:

体育课程评价的内容与功能

一、体育课程评价的内容

二、体育课程评价的功能

第二节:

课程评价的价值取向与类型

第三节:

课程评价的模式

一、目标达成模式

二、目标游离模式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

教材:

邹玉玲,史曙生,顾渊彦,《体育课程导论》.北京:

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7

主要参考书目:

1.王健.《体育原理导论》.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杨文轩.《体育概论》.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3.于素梅.《中学体育教材教法》.北京: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

4.潘绍伟,于可红.《学校体育学》.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5.毛振明.《体育教学论》.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课程编号:

11_064004课程名称:

体育教材教法

总学时:

54学分:

3

开课单位:

体育学院开设学期:

授课教师:

李柳

教学目的:

通过本门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和体育教材,合理有效的选择体育教材,掌握教材分析方法,提高分析驾驭教材的能力,在教学中合理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不断探索教学规律,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能力,深化体育教学改革。

本着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创造新法的精神,学习和研究体育教材教法,以提高广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学内容:

介绍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和教材,依据人体动作发展的规律,结合体育教学目标系统地介绍了有关的体育教材教法,具体内容包括体育与健康基础理论知识教学;青少年身心发展及保健方法;有关田径、体操、球类、武术、游泳、滑冰与轮滑、游戏、舞蹈、民间体育以及身体素质与能力的发展等各类教材。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

教材:

罗希尧著,《体育教材教法》,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主要参考书目:

1、王启明、王海燕、李建英著,《中学体育与健康教材教法》,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09

2、GregPayne、耿培新、梁国立著,《人类动作发展概论》,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9

3、季浏著,《体育与健康教学研究与案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5

课程编号:

11_064005课程名称:

体育心理学理论与方法

总学时:

54学分:

3

开课单位:

体育学院开设学期:

授课教师:

许亮

教学目的:

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体育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了解体育心理学的最新发展,培养学生运用体育心理学的知识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

第一章体育心理学理论与方法概述

第二章体育学习的心理学基础

第一节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与体育学习

第二节认知心理学理论与体育学习

第三节精神分析心理学理论与体育学习

第四节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与体育学习

第三章运动兴趣

第四章运动动机

第五章体育活动中的目标定向与目标设置

第六章运动归因

第七章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

第八章运动损伤的心理致因与康复

第九章注意与运动表现

第十章心境状态与运动表现

第十一章应激、唤醒、焦虑与运动表现

第一节应激、唤醒和焦虑的定义

第二节唤醒、焦虑与运动表现的关系

第三节影响赛前状态焦虑的主要因素

第十二章心理技能训练概述

第十三章运动中的行为干预方法

第一节渐进放松训练

第二节自生训练

第三节生物反馈训练

第四节系统脱敏训练

第五节模拟训练

第十四章运动中的认知干预方法

第一节表象训练

第二节认知训练

第三节暗示训练

第四节自信训练

第十五章体育运动中的团体凝聚力

第十六章体育运动中的领导行为

第十七章运动中的攻击性行为

第十八章运动技能的学习

第十九章提高体育教学效果的心理学方法

第二十章体育教学中学生的个体差异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

教材:

季浏著《体育心理学》,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主要参考书目:

1.马启伟著《体育心理学》,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2.马启伟,张力为著《体育运动心理学》,北京: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8.

3.张力为,任未多著《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进展》,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4.祝蓓里,季浏著《体育心理学》,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5.刘淑慧著《体育心理学》,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6.季浏,汪晓赞,蔡理著《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7.季浏,张力为著《体育运动心理学导论》,北京: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

8.杨华东,张莉斌著《体育心理学》,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课程编号:

11_064006课程名称:

运动技能学习原理

总学时:

54学分:

3

开课单位:

体育学院开设学期:

授课教师:

孟国正

教学目的:

了解运动技能学习能力的基本理论、结构、特点及评价。

培养学生技术学习中的自我监控能力,在运动技术学习中,利用录像视觉技术反馈,提高了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

研究运动技能学习中,学习策略与学习风格对学习成绩的影响,为教师进行差别化教学提供依据。

培养学生掌握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策略,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产生积极影响。

教学内容:

1.运动技能学习科学知识体系概述;

2.先天能力与运动技能;

3.动作信息处理与动作决定;

4.感觉信息与动作表现;

5.动作的视觉控制;

6.动作产生与动作程序;

7.运动技能控制与准确性原理;

8.运动技能学习准备与过程;

9.运动技能学习的练习结构;

10.运动技能学习实践反馈技术;

11.运动技能实践指导技术;

12.运动技能学习实践评价技术。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

教材:

1.张英波,周志雄,赵洪波.《动作学习与控制》.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1.

主要参考书目:

1.RichardA.Magill著.张忠秋,金亚虹,殷恒婵等译.《运动技能学习与控制》.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2.RichardA.Schmidt.MotorLearningandPerformance,HumanKinetics,2000.

3.张英波.《运动动作学习与控制》.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

4.杨锡让.《实用运动技能学》.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

5.张英波,周志雄,赵洪波.《动作学习与控制》.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1.

课程编号:

11_064007课程名称:

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

总学时:

54学分:

3

开设学院:

体育学院开设学期:

授课教师:

韩勤英

教学目的:

通过《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掌握运动训练的基本原理,学会运动训练的方法和手段,为从事运动训练奠定理论基础。

在本课程知识基础上,突出运动训练理论与训练方法相结合并运用训练理论指导训练实践的能力,加强体育专业思想教育,为培养从事运动训练及体育运动的专门人材打基础。

教学内容:

专题

教学内容

教学形式与学时分配

学时

合计

讲授

实践能力培养

讨论

作业

专题1

运动训练基本理论概述

6

2

8

专题2

竞技能力及其相关研究

8

2

2

12

专题3

运动训练计划相关研究

4

2

2

8

专题4

运动训练周期理论研究

4

2

6

专题5

运动训练方法研究

10

4

2

16

专题6

运动训练手段研究

4

4

学时合计

36

12

6

54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

教材:

没有固定教材。

主要参考书目:

1.格雷.库克(Graycook)(作者),张英波(译者),梁林(译者),赵洪波(译者)竞技运动训练前沿理论与实践创新丛书•中国教练员培训教材:

动作:

功能动作训练体系.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1年4月第1版。

2.曹青军《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2.12。

3.杨桦、李宗浩《运动训练学》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年10月第1版。

4.田麦久《运动训练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7月第1版。

5.中国运动训练学专业委员会《中国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6.相关网站连接:

体育科学、北京体育大学学报、上海体育学院学报、武汉体育学院学报、西安体育学院学报、广州体育学院学报、央视体育频道、搜狐体育频道、中华网体育频道、新浪体育频道等。

课程编号:

11_064008课程名称:

运动伤病的防治与康复

总学时:

54学分:

3

开课单位:

体育学院开设学期:

授课教师:

李玉周

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使研究生掌握常见运动损伤发生的原因及运动损伤发生的项目特征;使研究生掌握常见运动损伤及其处理方法;通过学习,让研究生掌握肌力和关节角度测试方法。

学习体育康复的理论基础,评价方法和基本治疗方法与手段;熟悉肩关节、肘关节、膝关节、踝关节等损伤的体育康复方法;掌握不同类型疾病的运动疗法、主动运动、抗阻运动、呼吸运动、协调性练习等。

教学内容:

运动伤病的防治和康复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一定要注重临床实践,树立正确的临床思维。

使学生了解常见的运动性伤病,有关体育康复的基本概念、治疗的基本原则及基本方法;让学生理解实践和理论之间的内在关系;并通过本门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

教材:

《运动创伤学》、《体育康复学》

主要参考书目:

1、荣湘江等•体育康复、运动处方、医务监督•桂林:

广西师大出版社,2002

2、赵斌•体育保健学学习指导•桂林:

广西师大出版社,2002

3、曲綿域.运动医学.长春:

长春出版社,2000

4、黄力平、张均等.体育康复.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5、王安利等.运动医学.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年

课程编号:

11_064009课程名称:

体能训练理论与方法

总学时:

54学分:

3

开课单位:

体育学院开设学期:

授课教师:

岳新坡

教学目的:

1.掌握体能训练的基本内容与原则与基本方法;

2.了解不同项群运动员体能训练的基本规律;

3.掌握体能训练的主要特征和基本要素;

4.掌握不同项目体能训练的指标以及指标测量、分析与评价方法;

5.系统学习和掌握体能相关理论、基本训练方法和体能能力对技能的渗透基本原。

教学内容:

1.体能训练的原理和原则,训练适应是体能训练的主要原理;

2.体能的概述与体能训练的概述和分类;

3.力量、速度、耐力、柔韧与灵敏协调素质训练的基本方法;

4.常见项目体能训练的主要内容;

5.体能训练的指标以及指标测量、分析与评价方法

6.国内外不同项群运动员体能训练的基本规律和成功经验;

7.体能训练后恢复的措施。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

教材:

无固定教材

主要参考书目:

1.国家体育总局干部培训中心编,《体能训练理论实践研究》,人民体育出版社,2009。

2.王向宏著,《体能训练理论与方法》,北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