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基试题参考答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553326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51.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基试题参考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三基试题参考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三基试题参考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三基试题参考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三基试题参考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三基试题参考答案.docx

《三基试题参考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基试题参考答案.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三基试题参考答案.docx

三基试题参考答案

第一章:

基础理论

参考答案

名词解释

1.康复医学:

康复医学是具有独立的理论基础、功能测评方法、治疗技能和规范的医学应用学科,旨在加速人体伤病后的恢复进程,预防和(或)减轻其后遗功能障碍程度。

2.社区康复:

指在社区层次上采取综合性的康复措施,利用和依靠社区资源,使残疾人能得到及时、合理和充分的康复服务,改善和提高其躯体和心理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和回归正常的社会生活。

3.残疾:

残疾是指由于各种躯体、身心、精神疾病或损伤以及先天性异常所致的人体解剖结构、生理功能的异常和(或)丧失,造成机体长期、持续或永久性的功能障碍状态。

这些功能障碍不同程度地影响身体活动、日常生活、工作、学习和社会交往活动能力。

4.运动单位:

一个运动神经元及其所支配的肌纤维合称为一个运动单位。

运动单位的功能按全或无定律进行。

同一块肌肉的运动单位越多,动作的精细程度越高。

同样,一个运动神经元所支配的肌纤维数量越少,动作的精细程度也越高。

5.等长收缩:

当肌肉收缩力与阻力相等时,肌肉张力增加,长度不变,不引起关节运动。

等长收缩又称为静力性运动。

6.等张收缩:

肌力大于阻力时产生的加速度运动和小于阻力时产生的减速度运动,运动时肌张力大致恒定,肌纤维缩短,引起明显关节运动。

等张收缩分为向心收缩和离心收缩。

等张收缩又称为动力性运动。

7.等速收缩:

肌肉收缩的速度保持恒定或产生匀角速度的关节活动。

8.最大耗氧量:

运动时消耗的能量随运动强度加大而增加。

随着运动强度的加大,摄氧量达到最大而不再能增加的值,称为最大摄氧量(VO2max)。

9.突触:

突触是神经传导系统中最基本的单位。

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组成一个突触小结。

10.运动终板:

是指运动神经元轴突末梢与肌肉接头部位形成的突触,它是将神经兴奋性传递到肌肉的重要部位。

11.反馈:

是中枢神经系统高位和低位中枢之间的一种相互联系、促进、制约的方式。

神经元之间的环路联系是反馈作用的结构基础。

反馈活动有2种,即使原有活动加强和持久的正反馈和使原有活动减弱或终止的负反馈,起到促进活动出现、保持活动适度、防止活动过度的作用。

12.牵张反射:

当骨骼肌受到外力牵拉时,其周围的肌梭受牵拉后将兴奋传人脊髓,引起受牵拉肌肉的反射性收缩,这种反射称为牵张反射。

13.屈肌反射:

皮肤感受器受到刺激时可以引起关节屈肌收缩及伸肌松弛,称为屈肌反射。

屈肌反射的作用是保护肢体,避免伤害性刺激对其损害。

14.对侧伸肌反射:

当对皮肤的刺激达到一定程度时,则在屈肌反射的基础上出现对侧伸肌反射。

对侧伸肌反射是姿势反射中的一种,在行走、跑步时有支撑体重的作用。

单项选择题

1.E2.D3.E4.E5.D6.C7.A

8.C9.C10.A11.A12.B13.A14.E

15.A16.D17.C18.B19.B20.C21.B

22.B23.B24.C25.D26.B27.E28.B

29.A30.C

问答题

1.康复的基本内涵包括:

(1)综合协调地采用多种措施(医疗、教育、职业、社会等措施)。

(2)以残疾者和患者的功能障碍为核心。

(3)强调功能训练、再训练。

(4)以最大限度地改善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回归社会为最终目标。

2.康复医学的三级预防:

(1)一级预防:

指预防可能导致残疾的各种损伤或疾病,避免发生原发性残疾的过程。

(2)二级预防:

指疾病或损伤发生之后,采取积极主动的措施,防止发生合并症及功能障碍或继发性残疾的过程。

(3)三级预防:

指残疾已经发生,采取各种积极的措施,防止残疾恶化的过程。

主要措施包括通过积极的功能训练,改善或提高患者躯体和心理功能;通过适应、代偿和替代的途径,提高患者生活自理和自立能力,恢复或增强娱乐、工作和学习能力;通过职业咨询和训练,促使残疾者重返家庭和社会。

3.康复治疗的基本途径:

(1)改善:

通过训练和其他措施改善生理功能。

(2)代偿:

通过各种矫形器和辅助具,使减弱的功能得到放大或增强。

(3)替代:

通过某些器具,替代丧失的生理功能。

4.康复治疗学的主要内容:

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言语治疗、康复工程、中国传统康复治疗。

5.影响肌力的主要因素:

(1)肌肉横断面:

肌肉横断面与肌力成正比。

(2)肌肉初长度:

指收缩前的长度。

当肌肉被牵拉至静息长度的1.2倍时,肌力最大。

(3)运动单位募集:

指运动时运动神经元动员及其所支配的肌肉纤维的兴奋和收缩过程。

运动单位募集与肌力成正比。

(4)肌纤维走向与肌腱长轴的关系。

(5)杠杆效率:

肌肉收缩力受运动节段杠杆效率的影响。

6.运动时糖异生的生理意义:

(1)维持运动中血糖的稳定。

(2)有利于乳酸的利用,防止乳酸中毒。

(3)促进脂肪氧化分解供能和氨基酸代谢。

7.肌糖原在运动中的生理意义:

(1)是运动的主要能源物质。

(2)运动时在耗氧量等同的前提下,利用糖的氧化产生更多的能量。

(3)耐力运动时由于肌糖原大量排空,可释放出结合水,对维

持运动过程中水的代谢、满足体内某些生化过程进行和防止脱水

有积极意义。

8.运动中脂肪酸氧化的生理意义:

(1)安静时的能量供应,大约50%的血浆FFA在流经肌肉的过程中被吸收利用。

(2)长时间的运动中,血浆FFA在骨骼肌的供能中起着关键作用。

(3)短时间大强度运动时,骨骼肌摄取血浆FFA有限,此时作为供能作用的意义不大。

9.酮体生成的生理意义:

(1)酮体是FFA的特殊运输形式。

(2)参与脑和肌肉的能量代谢。

(3)参与脂肪动员的调节。

(4)血、尿酮体是体内糖储备状况的评定指标。

10.突触的传导过程:

神经元兴奋后产生的动作电位向神经末梢传递,使神经末梢突触前膜释放神经化学递质,这些神经递质的释放影响邻近神经和肌细胞膜(突触后膜)的膜通透性和膜电位,当突触前神经元释放了足够的神经递质使突触后细胞去极化到达足以引发细胞动作电位的阈值时,一个电化学信号(动作电位)就由一个细胞传播到下一个细胞,导致了兴奋的传导和扩散。

11.浅感觉主要包括痛、温、触觉。

浅感觉传导通路:

头部以下躯体浅感觉一脊神经后根一脊髓后角换神经元一神经交叉到脊髓对侧一脊髓丘脑侧束(痛、温觉)及脊髓丘脑前束(轻触觉)一丘脑。

12.深感觉主要包括本体感觉。

本体感受器是接受身体活动刺激的末梢感觉器,主要分布在骨骼肌(肌梭)、肌腱(高尔基腱器官)、关节、内耳迷路、上位颈椎及皮肤等处。

深部感觉传导路径:

肌肉本体感觉、深部压觉、辨别觉一脊神经后根一脊髓同侧后索上行一延髓(薄束、楔束核)换神经元一神经交叉到对侧一内侧丘系一丘脑。

第二章:

基本知识

参考答案

名词解释

1.联合反应:

联合反应是指偏瘫时,即使受累侧完全不能产生随意收缩,但当非受累侧肌肉用力收缩时,其兴奋可波及受累侧而引起受累侧肌肉的收缩。

这种反应是与随意运动不同的异常反射活动,表现为肌肉活动失去意识控制,并伴随痉挛出现。

2.共同运动:

是指偏瘫患者期望完成某项活动时所引发的一种组合活动。

但它们是定型的,无论从事哪种活动,参与活动的肌肉及肌肉反应的强度都是相同的,没有选择性运动。

也就是说是由意志诱发而又不随意志改变的一种固定的运动模式,即屈肌共同运动和伸肌共同运动模式。

3.脑性瘫痪:

4,JL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是指在出生前、出生时或出生后1个月内,因损伤或病变而致大脑发育障碍,以非进展性中枢性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

4.脊髓损伤:

脊髓损伤是由于外伤、疾病和先天性因素,导致神经损伤平面以下的感觉和运动功能部分或全部障碍,使患者丧失部分或全部活动能力、生活自理能力和工作能力的神经损伤,是康复治疗的主要对象之一。

5.四肢瘫:

四肢瘫是指脊髓颈段损伤,导致四肢的运动与感觉功能的损害和丧失。

四肢瘫涉及上肢、躯干、大腿及盆腔脏器的功能损害,但不包括臂丛病变或椎管外周围神经的损伤。

6.骶段保留:

脊髓损伤时最低的保留区域为会阴部的组织边缘,感觉由最低的骶段神经支配。

因此,没有鞍区感觉和(或)肛门外括约肌的自主收缩者均为完全性脊髓损伤。

7.脊髓休克:

指脊髓受到外力作用后短时间内脊髓功能完全消失。

持续的时间一般为数小时至数周,偶有数月之久。

在脊髓休克期所有神经反射全部消失,但并不意味着完全性损伤。

在此期间无法对损害程度作出正确的评估,必须等待脊髓休克解除后,才可真正评测神经损伤平面及程度。

8.神经根逃逸:

是指脊髓损伤平面上一节段的神经根受到损伤,表现为神经平面上移。

而神经根功能有可能通过外周神经纤维生长的机制得到恢复,从而造成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神经平面“下移”的假象,此情况称为神经根逃逸。

9.中央束综合征:

患者表现为上肢神经受累和功能障碍重于下肢,如患者有可能可以步行,但上肢部分或完全麻痹。

常见于颈脊髓血管损伤。

10.半切综合征:

由于脊髓半侧横断性损伤而导致同侧肢体本体感觉和运动丧失,对侧温、痛觉丧失。

11.前束综合征:

脊髓前部损伤,损伤平面以下运动和温、痛觉丧失,而本体感觉存在。

12.后束综合征:

脊髓后部损伤,损伤平面以下本体感觉丧失,而运动和温、痛觉存在。

13.脊髓圆锥综合征:

主要为脊髓骶段圆锥损伤,可引起膀胱、肠道和下肢反射消失。

偶尔可以保留骶段反射。

14.马尾综合征:

椎管内腰骶神经根损伤,可引起膀胱、肠道及下肢反射消失,表现为外周神经损伤的特征(迟缓型瘫痪)。

15.脊髓震荡:

指暂时性和可逆性脊髓或马尾神经生理功能丧失,可见于只有单纯性压缩性骨折,甚至放射线检查阴性的患者。

脊髓并没有机械性压迫,也没有解剖上的损害。

患者可有反射亢进,但没有肌肉痉挛。

16.自主神经过反射:

胸6平面以上的脊髓损伤患者,出现发作性高血压、头痛、面部潮红等,常见的诱因是膀胱充盈、直肠刺激、便秘、感染、痉挛、结石、器械操作、性冲动等。

17.脊髓损伤患者的骶段保留:

指脊髓损伤时最低的神经功能保留区域,即会阴部的感觉或运动。

18.脊髓损伤患者的部分保留区:

指完全性脊髓损伤的患者,在损伤平面以下保留部分神经支配的区域,一般不超过2~3个神经节段。

19.心绞痛:

指心前区压迫、缩窄、烧灼性疼痛,可以向左上肢内侧、左颈部、下颚、上腹部等部位放射,持续时间一般为数分钟,很少超过25~30分钟。

单项选择题

1.D2.C3.B4.A5.E6.C

7.D8.D9.D10.C11.D12.D

13.B14.D15.D16.B17.E18.E

19.A20.C21.B22.E23.E24.E

25.A26.A27.C28.B29.B30.E

31.D32.B33.B34.C35.A36.E

37.B38.E39.D40.A41.B42.D

43.C44.B45.B46.D47.E48.E

49.C50.B51.D52.B53.C54.D

55.C56.C57.B58.C59.D60.E

61.B62.B63.B64.D65.E66.E

67.E68.D69.D70.E71.D72.C

73.D74.C75.E76.E77.E78.D

79.C80.B81.D82.D83.E84.C

85.B86.D87.C88.A89.B90.C

91.A92.C93.D94.D95.D96.A

97.D98.A99.C100.D101.D102.B

多项选择题

1.ABCDE2.ABCDE3.ABCDE4.ABCE

5.ACE6.ACD7.ABCDE8.ACD

9.ABCDE10.ABCDE11.ABCDE12.ABCDE

13.ABCD14.ABCD15.ABCDE16.ABCE

17.CE18.ABC19.ACE20.ABCDE

21.ABCDE22.ABCDE23.ABC24.ABCE

25.ABCDE26.ABCDE27.ABCDE28.ABCD

29.ABCE30.ABC31.ABCDE32.ABCDE

33.ACD34.ABCDE35.ABCDE36.BCE

37.ABC38.BCE39.ABC

问答题

1.尿流动力学结合膀胱和尿道功能,包括4种组合:

①逼尿肌和括约肌均过度兴奋,常导致较大膀胱容量和充盈性尿失禁,通常为反射性膀胱;②逼尿肌兴奋,括约肌松弛,导致膀胱储尿能力下降,导致小膀胱或膀胱挛缩;③逼尿肌松弛,括约肌兴奋,导致大膀胱容量或尿潴留,严重时损害肾脏,通常为运动麻痹性膀胱;④逼尿肌和括约肌均松弛,导致无抑制性膀胱。

2.脑血管意外又称脑卒中,是指脑动脉系统病变引起的血管痉挛、闭塞或破裂,造成急性发展的脑局部循环障碍和以偏瘫为主的肢体功能损害。

3.脑血管意外后的主要功能障碍如下:

(1)运动障碍:

最常见的是病变半球对侧肢体的中枢性偏瘫,主要特点为:

①粗大异常的运动模式:

a.联合反应:

是指偏瘫时,即使受累侧完全不能产生随意收缩,但当非受累侧肌肉用力收缩时,其兴奋可波及受累侧而引起受累侧肌肉的收缩。

这种反应是与随意运动不同的异常反射活动,表现为肌肉活动失去意识控制,并伴随着痉挛出现。

痉挛程度越高,联合反应就越强。

在偏瘫的早期明显,但在恢复的后期逐渐减弱。

b.共同运动:

是指偏瘫患者期望完成某项活动时所引发的一种组合活动。

但它们是定型的,无论从事哪种活动,参与活动的肌肉及肌肉反应的强度都是相同的,没有选择性运动。

也就是说是由意志诱发而又不随意志改变的一种固定的运动模式,即屈肌共同运动和伸肌共同运动模式。

②反射调节异常:

当脑部损伤后,高级与低级中枢之间的相互调节、制约功能受到破坏,损伤平面以下反射活动失去了控制,原始反射被释放,姿势反射、脊髓反射亢进及病理反射阳性,使得身体姿势的随意调节能力丧失。

而损伤平面以上的反射受到破坏,大脑皮质及小脑的平衡反射、调整反射能力减弱或消失,造成身体姿势协调、控制、平衡功能异常,影响了正常功能活动的进行。

③肌张力异常:

肌张力异常在脑血管意外的不同时期表现不同,随着病情的自然恢复,肌张力也在发生变化,可以表现为:

a.肌张力低下逐渐恢复正常;b.肌张力低下发展为肌张力增加,以后逐渐恢复正常;C.肌张力低下发展为肌张力增加,持续处于肌痉挛状态;d.持续处于低肌张力状态。

患者的肌痉挛使肢体各肌群之间失去了相互协调控制,尤其是手的精细、协调、分离运动被痉挛模式所取代。

④平衡功能异常:

脑卒中患者的脑功能损害,加上各种反射活动异常、本体感觉障碍、视野缺损及肢体间协调控制能力的异常,平衡功能受到影响,表现出坐、立位不稳,步行困难,影响了许多日常功能活动的进行,致使一些患者长期卧床,妨碍进一步康复。

(2)感知觉障碍:

包括偏身感觉障碍、一侧偏盲和感知觉障碍,实体感缺失,失认症(agnosia),失用症(apraxia)等。

(3)认知障碍:

主要表现在记忆、注意、定向、思维、解决问题等能力方面。

(4)言语障碍:

包括失语症和构音障碍。

失语症常见有运动性失语、感觉性失语、命名性失语、传导性失语、皮质性失语等;构音障碍表现为发音异常和构音不清楚,早期常伴有吞咽功能障碍。

(5)吞咽障碍。

(6)心理情绪障碍:

主要为抑郁症或焦虑症。

(7)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障碍:

表现在穿衣、梳洗、进食、洗澡及大小便处理等方面的能力减退。

(8)脑神经麻痹:

包括:

①面神经麻痹:

眶以下的面肌瘫痪,常伴有偏瘫及舌肌瘫痪。

②假性延髓(球)麻痹:

为双侧运动皮质及其发出的皮质脑干束受损引起,属于上运动神经元病变。

4.脑血管意外后运动功能评定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可根据患者身体情况选择。

(1)肌张力及痉挛:

用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评定。

(2)肌力:

用徒手肌力检查法,有条件的也可以在等速练习器(如Cybex或Biodex)上检测。

(3)平衡:

用平衡量表(如Berg平衡量表,Tinnetti能力量表)评定,有条件的可以用平衡测试仪检测。

(4)步行能力:

主要通过临床观察患者在步态周期中不同时相的表现,也可以用“站起一走”计时测试,6分钟或10分钟步行测试评定;有条件的可以用步态分析系统测试。

⑤整体运动功能:

如Brunnstrom肢体功能恢复分期,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

5.Brunnstrom肢体功能恢复分期如下:

1期:

无随意活动。

2期:

引出联合反应、共同运动。

3期:

随意出现的共同运动。

4期:

共同运动模式被打破,开始出现分离运动。

5期:

肌张力逐渐恢复正常,有分离运动、精细活动。

6期:

精细、协调、控制运动,接近正常水平。

6.脑血管意外后康复治疗的目的:

(1)改善功能:

最大限度地恢复或改善患者的运动、认知、言语功能。

(2)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尽可能恢复或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

(3)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促进患者在精神、心理和社会上的再适应,重返社会,从而最终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7.脑血管意外后康复治疗的原则:

(1)早期开始:

对生命体征稳定、症状无进展的患者,发病48h后即可开始治疗;对昏迷患者或住在重症监护病房的患者,只要没有发热、瘫痪没有进展、血压稳定,也可以开始肢体的被动活动或通过物理因子干预。

(2)综合治疗:

除了药物治疗之外,主要采取物理治疗(包括运动疗法)、作业治疗、言语训练、心理咨询、康复护理、康复生物工程,以及中医治疗(包括针灸、中药)。

(3)循序渐进:

治疗项目由少到多,治疗时间逐渐增加,治疗强度逐渐加大;治疗中外界给予患者的帮助逐渐减少,患者的主动参与逐渐增多。

(4)持之以恒:

从发病开始,康复即介入,直至患者的功能完全恢复。

8.脑血管意外后康复治疗的基本方法:

(1)神经肌肉促进技术:

Bobath技术、Rood技术、Brunnstrom技术及本体促进技术(即PNF技术)。

(2)肌牵张技术。

(3)改善肌力的训练。

(4)改善关节活动范围的训练。

(5)平衡训练。

(6)步行训练。

(7)医疗体操。

(8)理疗:

生物反馈治疗、功能性电刺激、直流电离子导入、血

管内氦-氖激光照射、超声治疗、水疗、经颅电刺激脑循环治疗等。

(9)作业治疗。

(10)矫形器和辅助具。

(11)认知训练。

(12)言语治疗:

失语症和构音障碍的治疗。

(13)心理治疗。

(14)中国传统的康复治疗:

目前应用于脑卒中康复的传统医学治疗有按摩、针刺、中药等手段。

(15)其他:

如高压氧疗、体外反搏、量子血液治疗等均可用于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治疗。

9.脑外伤后的主要功能障碍如下:

(1)认知功能障碍:

有注意力分散、思想不能集中、记忆力减退、学习困难及归纳、演绎推理能力减弱等。

(2)行为功能障碍:

患者经受着各种各样的行为和情感方面的困扰,对受伤情景的回忆、头痛引起的不适、担心生命危险等不良情绪都可导致包括否认、抑郁、倦怠嗜睡、易怒、攻击性及躁动不安。

严重者会出现人格改变、类神经质的反应、行为失控等。

(3)言语功能障碍:

常见的有构音障碍、失语症等。

(4)运动功能障碍:

通常以高肌张力性多见。

痉挛、姿势异常、偏瘫、截瘫或四肢瘫、共济失调、手足徐动等。

表现为患侧上肢无功能,不能穿脱衣物,下肢活动障碍,移动差,站立平衡差,不能人厕、入浴和上下楼梯。

(5)迟发性癫痫:

有一半患者在发病后半年至一年内有癫痫发作的可能,全身发作以意识丧失5~15min和全身抽搐为特征;局限性发作以短暂意识障碍或丧失为特征,一般持续数秒,无全身痉挛现象。

(6)日常功能障碍:

由于认知能力不足及运动受限,在日常自理生活及家务、娱乐等诸方面受到限制。

(7)就业能力障碍:

持续的注意力下降、记忆缺失、行为控制不良、判断失误等使他们不能参与竞争性的工作。

10.脑性瘫痪的主要功能障碍有:

(1)主动运动受限:

丧失运动的随意、控制能力,出现不自主、无功能意义的徐动,粗大、异常的运动模式取代了协调、精细的分离活动。

运动发育滞后,如不会翻身、爬行、坐站和行走。

(2)肌张力异常:

①肌张力持续增加,主要表现为肌痉挛;②肌张力持续低下,主要表现为肌肉软弱、无力;③肌张力经常发生变化,肌痉挛、肌张力低下或交替出现。

(3)反射异常:

原始反射的存在,姿势反射的异常亢进以及翻正、平衡反射的不健全,使正常的躯体反射调节异常,运动中姿势反射调节丧失,妨碍功能性运动的完成。

(4)作业活动异常:

①基本手技术丧失;②不能完成更复杂的手技术;③眼一手协调困难;④无法负重下使用上肢。

(5)高级脑功能障碍:

①需要空间概念理解的本体技术障碍;②感觉形成功能差,不能接受和解释感觉信息。

③感觉整合差。

(6)日常活动能力差:

由于运动、感觉、语言、智力等障碍,妨碍了患儿的日常活动能力。

(7)继发损害:

主要有关节和肌肉挛缩、变形引起的关节活动受限,肩、髋、桡骨小头的脱位,长期制动不负重引起的骨质疏松、骨折、骨盆倾斜、脊柱侧弯。

(8)其他:

常见的有知觉、智力障碍。

视、听力障碍、语言障碍。

部分患儿出现情绪及行为障碍、学习障碍、癫痫、生长发育迟缓。

11.脑性瘫痪康复治疗的基本技术有:

(1)神经肌肉促进技术:

Bobath技术、本体感觉、皮肤感觉促进技术。

(2)Vojta法:

是通过对身体一定压迫的刺激,诱导出全身性的反射运动的一种方法。

其原则是用感觉系统,如本体感觉、运动觉或触觉刺激诱导出正常姿势和运动以抑制异常运动。

此方法是早期抑制异常运动的有效方法。

(3)功能性电刺激、电脑中频疗法、生物反馈治疗、水疗等。

(4)作业治疗:

上肢粗大运动能力训练;躯干控制能力训练;高级手部精细功能训练;感觉整合治疗;ADL训练;娱乐活动。

(5)引导式教育:

是综合、多途径、多手段对脑瘫等神经系统障碍的患儿提供的一种治疗手段。

(6)言语矫治:

包括早期语言发育刺激、言语训练、构音器官训练、代替言语的交流方法等。

(7)支具和辅助具治疗。

(8)中西医临床治疗:

改善脑神经代谢和功能恢复;针对肌痉挛采用肉毒杆菌毒素或无水乙醇的神经阻滞;针对疼痛、肿胀、压疮等并发症的对症处理;针对一些严重的肌痉挛、肌挛缩和畸形的手术治疗。

(9)环境和用具的改造:

对环境和用具进行相应的改建,方便患儿的活动和生活。

(10)教育和职业训练。

12.脊髓损伤导致的功能障碍包括:

(1)直接障碍:

①运动功能障碍:

痉挛和麻痹;②感觉障碍:

感觉丧失、减退、过敏(感觉异常和疼痛);③膀胱控制障碍;④直肠控制障碍;⑤自主神经过反射;⑥性和生殖功能障碍;⑦体温调节障碍。

(2)间接障碍:

①异位骨化;②压疮;③关节活动障碍/挛缩;④肺炎和呼吸障碍;⑤泌尿系统感染;⑥骨质疏松;⑦血栓形成;⑧心理障碍。

13.脊髓损伤严重程度分级的ASIA标准:

(1)完全性损害:

骶段感觉和运动功能均丧失。

(2)不完全性损害:

神经平面以下包括骶段(S。

~。

)有感觉功能,但无运动功能。

(3)不完全性损害:

神经平面以下有运动功能,大部分关键肌肌力<3级。

(4)不完全性损害:

神经平面以下有运动功能,大部分关键肌肌力≥3级。

(5)正常:

感觉和运动功能正常,但肌张力增高。

14.由于一根神经支配多块肌肉和一块肌肉受多块神经支配的特性,因此,根据神经节段与肌肉的关系,肌力3级的关键肌为运动神经平面,但该平面以上的关键肌的肌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