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1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和民主革命第5讲新民主主义革命人民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549639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149.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模块1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和民主革命第5讲新民主主义革命人民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模块1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和民主革命第5讲新民主主义革命人民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模块1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和民主革命第5讲新民主主义革命人民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模块1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和民主革命第5讲新民主主义革命人民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模块1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和民主革命第5讲新民主主义革命人民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模块1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和民主革命第5讲新民主主义革命人民版.docx

《模块1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和民主革命第5讲新民主主义革命人民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模块1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和民主革命第5讲新民主主义革命人民版.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模块1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和民主革命第5讲新民主主义革命人民版.docx

模块1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和民主革命第5讲新民主主义革命人民版

第5讲 新民主主义革命

考点1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从五四运动到国民革命

[知识整合·厘清史实]

一、五四运动(1919年)

1.背景

(1)政治基础:

北洋军阀的专制统治促使国内阶级矛盾日益加深(根本原因)。

(2)阶级基础:

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得到迅速发展,工人阶级队伍迅速壮大,工人运动发展。

(3)思想基础: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为中国人民指出了解放道路,一批先进知识分子“以俄为师”,开始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

(4)导火线: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

一战期间,日本加紧侵略中国。

1919年初,一战的战胜国在巴黎召开“和平会议”。

作为战胜国的中国政府向和会提出:

废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取消“二十一条”,收回德国在山东的特权。

但英、美等国操纵会议,拒绝中国的正义要求,并无理决定将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交给日本。

巴黎和会打破了中国对列强的幻想。

2.经过

(1)第一阶段:

学生为主力,中心在北京。

(2)第二阶段:

工人罢工、商人罢市、学生罢课,中心在上海。

3.结果:

初步胜利

(1)北洋军阀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

(2)罢免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的职务。

(3)中国代表团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及早期的斗争实践(1921—1923年)

1.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背景:

①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日益结合。

②共产国际的帮助。

(2)标志:

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

①奋斗目标:

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②中心工作:

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

③领导机构:

成立中央局,选举陈独秀为书记。

(3)意义:

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2.中共二大

时间、地点

1922年7月,上海

主要内容

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共产主义。

最低纲领即民主革命纲领是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决定加入共产国际,确认中国共产党是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

意义

制定了中国近代以来第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方向

3.工人运动

1922—1923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了香港海员罢工、京汉铁路工人罢工(二七大罢工)等。

因工人阶级孤军奋战,基本上都失败。

4.中共三大

时间、地点

1923年6月,广州

主要内容

接受了共产国际关于中国共产党同中国国民党进行合作的指示

意义

所确定的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策略,促成了第一次国共合作,使共产党活动的政治舞台迅速扩大,加速了中国革命的步伐,为国民革命作了准备

三、国民革命运动(1924—1927年)

1.国共合作

(1)背景:

①中国共产党认识到要战胜强大的敌人必须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②1923年,中共三大确定了与中国国民党合作的方针。

(2)标志:

1924年,孙中山在广州召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3)影响:

反帝反封建的工农运动蓬勃发展,国民革命运动高潮迅速到来。

2.北伐战争

(1)目标:

消灭帝国主义支持的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等北洋军阀。

(2)过程:

1926年开始北伐,歼灭了吴佩孚、孙传芳的主力,革命势力发展到长江流域;1927年初,国民政府从广州迁往武汉。

3.国民革命失败

(1)原因:

①帝国主义干涉。

②国民党右派制造分裂,叛变革命。

③陈独秀坚持右倾错误,放弃革命领导权。

(2)表现:

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裂,中国革命暂时转入低潮。

4.国民革命运动的特点和意义

(1)特点:

革命任务

“打倒列强,除军阀”说明当时中国的革命任务是反帝反封建

群众基础

以国共两党合作为核心,形成了四个阶级的统一战线

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和新三民主义两大革命指导思想并存,其中新三民主义占主导地位

革命军队

组建正规的新式革命军队,并进行了规模空前的北伐战争

(2)历史意义:

①国民革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前所未有的人民大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②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进程有重要作用。

国民革命运动宣传了中国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扩大了中国共产党在群众中的影响;中国共产党开始掌握一部分革命武装;广大群众受到了一次革命的洗礼。

[素养对接·融会贯通]

[素养1—时空观念]

[素养2—史料实证]

►探究1 五四运动彰显新的时代潮流

史料一 沪埠自青岛问题发生后,学生二万余人全体罢课,以抵制日货、取消密约为名义,开会演说,发布传单,纷扰业已多日……本日因北京学生被捕消息传沪,晨间学生结团出发,先在南市要求商号罢闭……于是顷刻之间,南市一律罢闭……(10日)有火车、轮船机工及钱业大司务均罢工之事,人心大慌。

——上海交通银行1919年6月5日、10日电函

史料二

史料三 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五四运动中形成了“一批倾向俄国、倾向社会主义的先进分子”,他们“渐知工人阶级势力比学生力量大了”,开始“实行和工人阶级接触而做工人运动了”。

——《中共党史资料选编》

(1)史料一信息“沪埠自青岛问题”表明五四运动是由巴黎和会上山东问题引发的。

由学生罢课引发“南市一律罢闭”“罢工之事”体现了群众性、联合性。

“人心大慌”反映了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显示出巨大力量。

(2)史料二信息体现了五四运动的革命性、爱国性与彻底性。

(3)史料三信息“倾向俄国、倾向社会主义”则反映出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并开始同工人运动相结合。

这种先进理论与工人运动实践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理论和阶级基础。

(1)依据史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归纳五四运动的基本特点,并指出这场运动体现了一种怎样的革命精神。

试解:

                           

【提示】 特点:

革命性,反帝反封建;群众性,多阶层参加,联合斗争;爱国性,维护主权、反对侵略。

精神:

爱国主义。

(2)近代中国工人群体产生于19世纪中期。

根据史料一、三并结合所学分析,五四运动时期中国工人阶级为何能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试解:

                           

                              

【提示】 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工人力量壮大;中国工人阶级具有革命性,在民族危机、学生运动、十月革命影响下,政治上觉醒。

►探究2 国民革命运动

史料一 工农学兵,工农学兵,大联合!

大联合!

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帝国主义,齐奋斗!

齐奋斗。

——国民革命歌歌词

史料二 中国大地从南到北、从珠江三角洲到长江三角洲,处处燃烧着革命的火焰,使“孙中山先生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还未能完成的革命事业,在仅仅两三年之内,获得了巨大的成就”。

史料三 总而言之,国共合作主导下的国民革命……是在对政治共同体作出新的解说(新三民主义)的前提下,由一个新的政治上层来取得政权,建立起更强有力的政治体制。

它反映的历史主流,是在中国建立起对外自主独立的、对内具备有效权力和权威体系的统一的现代民族国家。

——《中国现代化史纲》

(1)史料一中信息“工农学兵”说明国民革命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打倒帝国主义”说明北伐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及其支持的封建军阀。

(2)史料二中信息“革命的火焰”是指1924—1927年的国民革命运动,国共两党实现了合作,促进了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

(3)史料三主要反映出第一次国共合作有统一的纲领,是党内合作;体现了追求独立、自主、统一的合作斗争目标。

(1)依据史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与以往的探索救国道路的革命相比,国民革命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试解:

                           

                              

【提示】 国民革命前的革命参与者多为某一阶层,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而国民大革命将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都包括进来,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2)依据史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国民革命运动的伟大历史功绩是什么。

试解:

                           

                              

【提示】 国民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素养3—历史解释]

一、五四运动彰显新的时代特色

1.新的领导阶级——工人阶级:

五四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开始发挥领导作用。

2.新的思想潮流——马克思主义:

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并逐渐和工人运动结合在一起,成为先进中国人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3.新的精神面貌——彻底地反帝反封建:

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4.新的觉醒——民族意识觉醒:

五四运动中,各阶层广泛参加,相互支援,形成反帝反封建的强大力量。

二、中国共产党在国民革命时期的领导作用

1.政治:

中共二大制定了反帝反封建的纲领,孙中山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这一政治主张,提出了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2.组织:

积极帮助和促成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把国民党改组为各革命阶级的联盟,并通过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宣传党的纲领,开展工农运动,推动了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

3.群众运动:

大革命的特点之一就是群众运动,中国共产党积极领导和发动工农运动,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统治基础,支持和配合了北伐战争。

4.军事:

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下,建立了革命武装,创办了黄埔军校,在国民革命军中建立了政治制度。

在北伐战争中,共产党员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

1.(2019·河南联考)北京学生发动五四运动后,首先支持他们的是以商会为代表的资产阶级,而那时商会已遍及各地;随之,上海等大城市的工人也投入运动。

吴佩孚5月9日通电说,“莘莘学子……其心可悯,其志可嘉,其情更有可原”。

这反映出(  )

A.五四运动是全国性革命运动

B.经济诉求是运动的重要目标

C.五四运动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D.军队支持是胜利的重要原因

C [根据材料“北京学生发动五四运动后……‘莘莘学子……其心可悯,其志可嘉,其情更有可原’”可知,五四运动广泛的群众基础迫使军阀集团不得不暂时予以退让,故C项正确。

]

2.(2019·湖北咸宁模拟)1923年,中共三大接受了共产国际的指示,通过了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的决定。

这一决定(  )

A.实现了各阶级的联合  B.加速了中国革命的步伐

C.避免了党派间的斗争D.扭转了军阀割据的局面

B [“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无法让当时中国各阶级联合,故A项错误;“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有利于国共两党的合作,开展国民革命,故B项正确;根据所学,即使两党合作后,党派间的斗争仍不可避免,故C项错误;“1923年,中共三大”只是为国共合作奠定基础,并未扭转军阀割据的局面,故D项错误。

]

3.(2018·广西桂林、崇左、百色一模)军阀吴佩孚联合一帮将领致电大总统徐世昌:

“有北京学生因开会宣讲被逮者数百余人,沪商全体罢市……仰恳大总统以国本为念,以民心为怀,一面释放学生,以培养士气。

一面促开国民大会,宣示外交得失缘由,共维时艰。

”这反映的是(  )

A.五四运动影响在扩大B.国民革命迅速兴起

C.辛亥革命的余波未平D.一二·九运动波及全国

A [因为五四运动学生罢课,工人罢工,军阀吴佩孚联合一帮将领致电大总统徐世昌,表明五四运动对部分军阀的影响,故A项正确;国民革命是在1924年开始,学生罢课,工人罢工是在1919年,故B项错误;军阀吴佩孚联合一帮将领致电大总统徐世昌是受学生罢课、工人罢工的影响,与辛亥革命无关,故C项错误;一二·九运动发生在1935年,而军阀吴佩孚在国民革命时就被打倒,故D项错误。

]

4.(2019·海南海口调研)对于蒋介石久攻南昌不成,中国共产党虽对他有不满,但仍尽力“去帮助他,不使他江西的战事失败,不使他离开北伐革命的战线,不使他失去军事上的地位”,并极力主张第四军、第八军东下对他进行增援。

材料表明当时(  )

A.蒋介石展现较强的革命性

B.国共积极维护统一战线

C.中国共产党右倾思想占据上风

D.革命统一战线名存实亡

A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材料中提到的事件发生在国民革命时期的北伐战争期间,这时的蒋介石还没有叛变革命,还具有较强的革命性,为了保证北伐的胜利,中国共产党在军事上援助了蒋介石,故A项正确;材料说明中国共产党在维护统一战线,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关于中国共产党右倾思想占据上风的信息,故C项错误;北伐时期的革命统一战线并没有出现名存实亡的局面,故D项错误。

]

考点2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国共十年对峙和解放战争

[知识整合·厘清史实]

一、南京国民政府前期的内政外交(1927—1937年)

1.国民政府形式上的统一中国

“宁汉合流”

汪精卫发动“七一五”政变后不久,武汉国民政府并入南京国民政府,史称“宁汉合流”

继续北伐

1928年1月,蒋介石领导继续北伐张作霖,在西北的冯玉祥和山西的阎锡山加入下,于1928年6月攻克北京

东北易帜

张作霖撤往东北并被日本刺杀于皇姑屯,其子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服从国民政府。

至此北伐完成,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中国

新军阀混战

1929—1930年,各路国民党军阀因为军队编制问题引发的争执,先后爆发了蒋桂战争、蒋冯战争和中原大战,最终蒋介石取得胜利

2.“改订新约运动”

(1)概况: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发起一场同列强“改订新约”的运动,主要集中于关税自主和废除领事裁判权两项。

美国首先同中国缔结关税关系的条约,其他各国相继仿效。

新约承认中国在关税上有对等的权利,中国收回部分关税及其他一些主权。

至于废除领事裁判权的交涉,由于列强借故拖延,双方迟迟不能签约。

(2)评价:

①“改定新约运动”恢复了我国长期丧失的部分主权,减少了一些帝国主义在我国长期享有的特权,否认了领事裁判权的合法性,增加了国家关税的收入,在客观上反映了人民的愿望和利益,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②但实际上由于中国经济落后,并不能从列强那里取得对等的利益。

其有关废除领事裁判权的规定,实质是一纸空文。

二、工农武装割据和长征(1927—1936年)

1.开始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

(1)南昌起义:

概况

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率领革命军在南昌起义。

后南下受阻,兵分两路,一部分转入湘南,另一部分进入陆海丰地区

意义

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特点:

仍使用国民革命军旗帜)

(2)秋收起义:

起义

1927年9月,毛泽东打出工农革命军的旗号,领导湘赣边秋收起义

转移

起义军攻打长沙受挫后,在文家市,毛泽东决定放弃攻打城市,率余部向敌人防守薄弱的井冈山山区进军

改编

在三湾,毛泽东对部队进行改编,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权

2.工农武装割据

(1)井冈山的星星之火:

①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来到井冈山,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开创了中国民主革命的新阶段,为中国革命找到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

②1928年4月,毛泽东与朱德在井冈山会师,建立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

(2)土地革命:

内容

在革命根据地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

路线

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影响

广大贫雇农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了土地,生活上有了保障,革命积极性极大地提高

(3)根据地建设:

①到1930年夏,全国已建立了十几块革命根据地,其中有邓小平建立的广西左右江革命根据地,井冈山的星星之火,已成燎原之势。

②1931年11月,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毛泽东当选临时中央政府主席,定都江西瑞金。

性质是代表广大工农群众的民主政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各革命根据地军民建立的全国性政权的一次伟大尝试。

国共政权对峙局面正式形成。

(4)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①内容: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把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三者结合起来。

②关系:

武装斗争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是进行土地革命,巩固和发展革命根据地的最有力的工具;土地革命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中心内容,农民是民主革命的主力军,满足了农民的土地要求,才能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农民群众参加武装斗争,巩固和扩大革命根据地;农村革命根据地是中国民主革命的战略阵地,是开展土地革命,进行武装斗争的基础和依托。

③历史意义:

创新实践上

奠定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的理论基础,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中国革命就是坚持了这条道路,取得了最终胜利

继承发展上

发展了马列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是马列主义暴力革命原则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典范,是对中国人民革命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思想孕育上

孕育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思想。

工农民主专政,实际上是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人民民主专政的具体尝试,为在中国建立一个真正统一的人民共和国积累了经验

3.红军长征(1934年10月—1936年10月)

(1)长征原因:

①根本原因:

“左”倾思想在党中央占据了统治地位,博古、李德等人执行王明“左”倾教条主义错误。

②直接原因:

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2)长征过程:

1934年10月,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开始长征。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与在陕北的红军胜利会师。

1936年10月,红一、二、四方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长征胜利结束。

中国共产党以延安为中心建立了陕甘宁革命根据地。

(3)遵义会议:

背景

党的干部和红军指战员对“左”倾错误极为不满,强烈要求改变党的领导;转兵贵州后,中共与共产国际暂时失去联系

时间

1935年1月

内容

纠正博古等人的“左”倾错误,取消其军事指挥权;肯定毛泽东的正确主张,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

会后,毛泽东进入三人军事小组,负责军事行动

意义

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成为中国共产党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是中国共产党由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4)长征意义:

①长征粉碎了国民党“围剿”红军、扼杀中国革命的企图,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②红军长征为中国革命锻炼和保存了一大批骨干。

③红军长征途中中国共产党宣传了自己的政治主张,播下了革命的火种。

④长征中红军将士不畏艰难、不怕牺牲、百折不挠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艰苦奋斗、乐于吃苦的奉献精神,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三、解放战争(1945年8月—1949年9月)

1.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1)重庆谈判(1945年8月):

①原因:

蒋介石采取“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邀请毛泽东到重庆“商讨”国内和平问题。

②结果:

国共双方达成《双十协定》,规定和平建国,坚决避免内战,召开政协会议,保证人民权利。

(2)政协会议:

1946年在重庆召开,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政协协议。

2.人民解放战争

(1)爆发:

1946年6月,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

(2)基本进程:

阶段

基本进程

成果

战略防御

前8个月,歼敌七十多万;后4个月,粉碎国民党重点进攻

先后粉碎了国民党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战略反攻

1947年6月,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是人民解放战争的战略转折点

战略决战

人民解放军连续发动了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及平津战役

国民党军队主力基本被消灭

最后胜利

1949年元旦,毛泽东发出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号召。

国共北平谈判,达成《国内和平协定》,但国民党拒绝签字。

渡江战役,国民政府统治覆灭

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基本胜利

(3)胜利意义:

①国内:

结束了中国近代百年来的屈辱历史,建立起一个统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国家。

②世界:

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被压迫民族和人民的解放战争。

③思想:

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是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4)取得胜利的原因:

①客观上:

国民党政治孤立,失去民心;军队厌战,士气低落;统治腐败,贪官横行;美援断绝,蒋桂分裂。

②主观上:

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有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走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发展的道路;掌握了革命武装,并坚持武装斗争;组成了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

(5)人民解放战争的特点:

战争进程上

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到战略反攻,再到最后主力决战,军事上逐渐由被动转向主动

战略战术上

由战争初期积极防御的运动战到孟良崮战役的阵地战,再到三大战役的有机配合,军事指挥艺术不断提高

政治民心上

人民军队始终掌握着政治主动权,时时体现民心所向,赢得广大人民的支持

[素养对接·融会贯通]

[素养1—时空观念]

[素养2—史料实证]

►探究1 中国共产党对民主革命道路的探索

史料一 1927年8月以后,中国共产党人同时选择了两条道路:

一条是仿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进行城市武装暴动,如南昌起义、广州起义等;另一条是仿中国的历史传统,在边远的农村进行武装暴动。

史料二 朱德毛泽东式、方志敏式之有根据地的,有计划地建设政权的,深入土地革命的,扩大人民武装的路线……无疑义地是正确的。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史料三 中国仍属于以农业生产方式为主体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和交通极端落后,各地区发展又极不平衡,那种在资本主义比较发达的国家主要依靠工人阶级利用危机时刻在反动统治力量强大的城市进行革命的理念,不符合中国国情。

(1)史料一说明当时中国共产党内部在革命道路上出现重大分歧,党内存在着走城市为中心和农村为中心的两条革命道路。

(2)史料二说明毛泽东等人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工农武装割据”道路。

(3)史料三指出革命道路的选择取决于国情。

(1)结合史料一和所学知识,在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上毛泽东做了哪些贡献?

试解:

                           

                              

【提示】 发动秋收起义,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写了文章《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形成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2)根据上述史料和所学知识,归纳影响我国民主革命道路选择的具体因素有哪些。

试解:

                           

                              

【提示】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各地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村落后、薄弱;资本主义发展薄弱,工人阶级力量弱小。

►探究2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史料一 1945年8月,蒋介石连续三次电邀中国共产党领袖毛泽东到重庆谈判,以下是其中一封电报。

毛泽东先生勋鉴:

未养电诵悉,承派周恩来先生来渝洽商,至为欣慰,唯目前各种重要问题,均待与先生面商,时机迫切,仍盼先生能与恩来先生惠然偕临……

——蒋中正 八月二十三日

史料二 我军第二年作战的基本任务是:

举行全国性的反攻,即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在外线大量歼敌……我军第二年作战的部分任务是:

以一部分主力和广大地方部队继续在内线作战,歼灭内线敌人,收复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广告传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