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西师大版语文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2.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544366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2.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西师大版语文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最新西师大版语文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最新西师大版语文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最新西师大版语文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最新西师大版语文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西师大版语文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2.docx

《最新西师大版语文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西师大版语文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2.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西师大版语文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2.docx

最新西师大版语文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2

13寓言两则

教学目标:

   1.学会十二个生字。

认读一个字。

知道“掩耳盗铃”“画蛇添足”是什么意思。

2.理解两则寓言的故事,懂得其中的道理。

有语气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1.理解两则寓言的故事,懂得其中的道理。

  2.教学难点:

理解两则寓言的故事,懂得其中的道理。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揭示课题、解题

  以前我们学过哪些寓言?

  “寓言两则”的“则”是什么意思?

寓言有什么特点?

(用一个短小的故事说明一个道理或讽刺某种人。

寓:

寄托、包含的意思。

言:

讲道理。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掩耳盗铃”这则寓言。

教师板书:

掩耳盗铃。

  通过预习,谁知道“掩耳盗铃”中的“掩”、“盗”是什么意思?

“掩耳盗铃”是什么意思?

(捂住自己的耳朵偷铃铛。

二、明确学习目标

   投影出示学习目标:

   

(一)通过自学,掌握"掩耳盗铃"这则寓言中的生字、新词。

   

(二)结合插图、动画片理解故事内容,懂得这则寓言的寓意。

   (三)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成语"掩耳盗铃"的意思。

   (四)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则寓言。

   (让学生知道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对所学内容做到心中有数。

三、课堂自学,整体感知课文

  

(一)投影出示自学要求:

    1、借助拼音把课文读通顺。

    2、把本课的生字、新词在课文中勾出来读几遍。

    3、再读课文,勾出不明白的词语、句子。

    4、熟练地读课文。

  

(二)学生自学。

  (三)检查自学情况。

    1、读带生字的词语卡片,纠正读音。

    2、指名试读课文。

  (四)思考:

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四、理解课文内容

 

(一)自由读课文。

 

(二)分小组讨论:

故事的起因是什么?

经过怎样?

结果又怎样?

指名说一说讨论结果。

 (三)重点理解第二自然段。

   1、"明明知道"是什么意思?

偷铃人明明知道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

     明明知道只要……就……

   2、在书上勾出含有"只要……就"的句子齐读。

   3、指名用"只要……就"口头造句。

   4、那个人明明知道用手碰铃铛的后果,他不但没有就此打消偷铃的念头,而是想出了一个办法。

   

(1)投影出示课后思考练习第一题第

(1)小题:

掩住自己的耳朵,伸手去偷铃铛的人是怎么想的?

他的想法对吗?

为什么?

学生在书上勾出写偷铃人怎么想的句子读一读。

   

(2)这句话里用了一个关联词语,是哪个关联词语?

"掩住"是什么意思?

这句话还可以怎么说?

(如果把耳朵捂住,响声就听不见了。

   (3)那个人用手捂住自己的耳朵,他就听不见铃声了。

但是他能捂住别人的耳朵吗?

别人还能听见铃声吗?

   5、他认为自己的想法很好,自己很聪明,于是就按这个想法去做了,结果怎样?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

还这么做

   刚……就……课文中的插图所描绘的就是这个结果,指名说出图意。

   6、那个人一开始就"明明知道"盗铃的后果,为了达到目的,他想出了一个自己认为很好的办法。

可事实证明,他只是"自作聪明",他的做法在别人看来是"十分愚蠢"的。

(板书:

自作聪明,十分愚蠢)(关键在于他捂住了自己的耳朵,而无法把别人的耳朵也捂住。

   7、指导朗读。

    

(1)指名读第二自然段,注意读出自作聪明的语气。

    

(2)齐读全文,注意朗读时要把盗铃人自作聪明的愚蠢表现出来。

五、揭示寓意,总结扩展

 

(一)投影出示思考题:

   1、掩耳盗铃的人愚蠢可笑在什么地方?

   2、你应该从他身上吸取什么教训?

   3、这则寓言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

     学生分组讨论后,指名回答。

 

(二)同桌总结,用自己的话说说成语"掩耳盗铃"的意思。

 (三)总结扩展。

    想一想,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掩耳盗铃"的事?

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谈感想,学生讨论后自由发言。

六、布置作业

  抄写、熟记本课生字所组成的新词。

  用"只要……就……"造句。

  把"掩耳盗铃"这则寓言讲给家长听。

    

第2课时

一、创设情境: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寓言故事,这次带给大家的是《战国策·齐策》里的故事,听一听、猜一猜。

    (放录音——讲故事——看幻灯片——猜成语)

    你们能不能根据刚才听到的故事和看到的图画猜出这个故事的题目呢?

(引出课题——《画蛇添足》)

  二、读悟探究:

  

(一)学生自由读课文。

(划出生字,读准字音)

  

(二)指名分节朗读课文。

(要求学生注意读音和断句。

  (三)说一说小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故事是怎样发生?

怎样发展?

结果怎样呢?

  (四)发生:

学生读1、2自然段用自己的话说大意。

   (教师注意引导结实“足、余、之、成”等词语,并鼓励学生用上上节课的学习方法。

  (五)教师:

而后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谁来读读?

    用自己的话说大意。

(教师注意引导关键词语的理解)

    “有一人率先把蛇画好了”,他是怎样说?

怎样做的?

读一读你感受到什么?

    “我还能给蛇画上脚呢”指导学生用十分傲慢的语气去读,摆出那幅洋洋自得的神态来。

(个别读)

  (六)教师:

他很得意!

可是最后却没有喝到酒,为什么呢?

    “蛇本来是没有脚的,你怎么能给它添上脚呢?

    ①理解这句话。

    ②指导学生读出反问的语气,将质疑、不屑的神情表现出来。

(个别读、分组读。

)    

  三、学以致用:

   1、这个寓言告诉我们什么?

   2、想一想,生活中有没有过“画蛇添足”的时候,用这个成语造句。

     教师点拨:

比如同学们写作文,本来结构完整,可常常添上一些废话凑数,这可以说是什么?

  四、总结全文:

   1、有感情地朗读寓言故事,并在小组内相互说一说寓意是什么?

   2、你能将文言文讲给别人听吗?

选择一篇试背。

(教师可以提供课文留白或成语故事的图片)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

   2、分小组选择一个故事演一演。

可以在学习“百花园一”时交流展示。

   3、收集一些语言故事,了解一下寓意。

 

14最棒的玉米

教学目标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自学本课8个生字及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明白课文寓意。

  3.能联系实际谈体会,愿意做一个自信的人。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的寓意。

教学准备

  教师:

生字卡,两张漫画:

自信的玉米、绝望的玉米。

  学生:

收集关于自信的名人名言、诗句、故事。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引入新课

   1.请同学们满怀激情地读这句话:

行,行,行,你真行!

棒,棒,棒,我真棒!

   2.但是,每个人都有失落的时候。

也许你觉得自己很棒,却没有人夸奖你;也许你觉得自己很有才华,却没有人赏识你……不用着急,学了《最棒的玉米》,你就什么都明白了。

板书课文题目。

  二、读通课文,了解大意

   1.学生自读课文,用自己选定的符号勾画出生字和不理解的词语。

   2.借助工具书与同桌共同完成识字任务。

你读我考,检查识字效果。

教师抽读生字卡。

   3.学生大声地自读课文,让老师和同学们看到你的表情。

   4.自荐读课文。

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并思考:

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用一二句话简要地归纳故事内容。

要点:

一个最棒的玉米,一次又一次地被老爷爷冷落,误以为自己是最差的玉米。

没想到老爷爷最后摘走它,是要拿它作种子。

  三、课堂练习

   1.写生字。

先描后写,每个生字写两遍,一边写,一边记。

   2.展评作业。

请觉得自己的字写得漂亮的同学,在展示台上介绍自己的得意之处。

  四、细读课文,感受情感

   1.出示两张漫画:

自信的玉米,绝望的玉米。

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描绘玉米的不同表情。

   2.学生快速默读,找出文中与漫画对应的段落。

(第2、6段)

   3.自读第2段,你觉得玉米怎么样?

你是从哪里体会出来的?

从棒玉米的样子“颗粒饱满”和语言“长得最好”以及周围玉米的“交口称赞”中体会棒玉米的乐观自信。

     板书:

颗粒饱满,交口称赞,乐观自信。

   4.想象棒玉米说话的样子、神情,读出棒玉米自信的感觉。

练一练,推荐读、自荐读。

其余同学认真倾听后评一评。

   5.“交口称赞”是什么意思?

想象一下周围玉米是怎样交口称赞的,说一说。

   6.细读课文第6段,体会棒玉米的绝望自卑。

    

(1)学生自读课文第6段,你觉得这支玉米怎么样?

你是从哪儿体会出来的?

从“估计太高”、“最差”、“连……也……”、“自作自受”等心理活动,以及“流下伤心的眼泪”的表情体会到棒玉米变得绝望自卑。

(板书:

以为最好,其实最差,绝望自卑)

    

(2)能读出玉米的绝望吗?

练一练,自荐读,其余同学认真倾听后评一评。

男女同学赛读,全班同学自己配动作读。

   7.细读第3-5段,体会玉米从自信到自卑的感情变化过程。

     过渡:

一支本来很棒的玉米,后来怎么变得绝望了呢?

    

(1)抽读第3-5段,谈谈体会。

要点:

收获那天,老爷爷只摘走了其他玉米;第二天,老爷爷也没有把它摘走;第三天,第四天……以后十几天,老爷爷看也没来看它,在一次又一次的打击下,它绝望了。

板书:

一次又一次的打击

    

(2)谁有过和棒玉米类似的经历吗?

给同学们说一说,让我们来感受一下棒玉米的这种心情吧。

齐读第3-5段。

   8.细读第7-9段。

    

(1)就在棒玉米绝望、伤心的时候,一件让棒玉米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

发生了什么事呢?

学生自读第7-9段。

    

(2)棒玉米明白了老爷爷不摘走它的原因,你知道它明白了什么吗?

    (3)你想对棒玉米说点什么?

用你收集的名人名言、诗句,结合你学了课文的体会,劝劝棒玉米吧

15小蓝裙的故事

教学目标

1、读通课文,学习并掌握本课生字新词。

2、自主学习课文,积累好词好句。

3、学习课文,说说小蓝裙带来的变化。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

2、说说小蓝裙带来的变化。

3、联系实际,谈谈体会。

教学准备:

课件、录音。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复备

谈话、导入

 

初读课文,理清文脉

 

再读课文,初知课文大意

 

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课堂小结

板书课题。

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录音范读。

出示提示,指导学生分段。

(第一段:

老师亲自做了一件小蓝裙送给最努力的小女孩;第二部分:

小蓝裙给周围带来了令人高兴的变化。

课文讲了一见什么事?

学习生字:

读生字,重点指导。

抽读生字卡,给生字组词。

指定小组分段朗读课文。

小女孩得到了小蓝裙说明了什么?

你能理解什么是“贡献”吗?

老师在学期结束时,亲手做了一条小蓝裙给了一个对班级贡献最大的小女孩。

下面会发生什么?

下节课我们去了解。

读课题。

质疑课题。

听录音。

自由轻声地朗读课文。

根据提示,学习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

1、2自然段;第二段:

3—8自然段。

自由轻声朗读课文。

口述课文大意。

学习生字。

小女孩对班级的贡献最多。

“贡献”就是为集体做的事情,为班级着想。

 

第2课时

教学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复备

复习

 

讲读第二部分

 

拓展,深化主题

 

总结

听写生字、新词。

抽读词语卡片。

扩词。

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你读懂了什么?

找出你最喜欢的部分,有感情地朗读。

 

小蓝裙带来了哪些变化?

你知道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吗?

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事情?

 

人的双手可以让世界改变,只要努力工作,一切都会变得更加美好的。

听写生字

读词语卡片。

扩词。

分段朗读课文。

自主学习3—8自然段。

小蓝裙给周围带来了许多变化,小姑娘更漂亮了、家里焕然一新、房屋整洁亮丽了、街道整齐清洁了......

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自由发言。

这些变化都是经过人们努力,用双手改变了自己和周围的环境。

自由发言。

 

16花开了,就感激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学习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4、学会看到人生的一切,并真心地感激。

教学重点:

1、阅读课文,学会质疑。

2、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复备

 

揭题、导入

 

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讲读课文第一部分

 

讲读课文3—6自然段

 

讲读课文最后一段

 

拓展

 

总结全文

板书课题/

这篇课文的题目与其他课题有什么不一样?

看了课题,你想说什么?

 

你读懂了什么?

 

范读课文。

你读懂了什么?

 

你还有哪些疑问?

解疑。

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小女孩在钢琴边深思什么?

爸爸怎样建议的?

建议是什么?

你读懂了什么?

小结:

小蓝蓝看到了小小的茉莉,开得那么香,那么美,这是件令她很开心的事,她谢谢花开了,这真令人感动。

指名朗读。

板书省略号,它有什么用?

你知道蓝蓝冬天会感激什么?

你还知道蓝蓝春天、夏天会感激什么?

同学们,你们有什么要感激的吗?

只要我们用心去发现每一件事,去感激每一个人,那么我们永远都会快乐、幸福。

出示课件,第二自然段的2、3句话。

齐读课题。

课题中间有一个逗号。

质疑课题。

 

轻声自由地朗读课文。

一个人常常感激才会幸福、快乐,心里充满阳光。

 

自由朗读课文。

爸爸让蓝蓝从小学会看到人生美好的一切,一个人常常感激,心里才会充满阳光。

质疑课文。

 

自主学习第二部分。

反馈学习信息。

只要让我们快乐的事都值得去感激。

 

朗读课文最后一段。

省略号省略了许多内容,让我们自己去想。

自由发言。

说说自己要感激的人和事。

 

全班齐读。

 

17盘古开天辟地

学习目标:

   ①认识“混、霹、雳”等8个生字。

会写“宇、宙”等9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宇宙、黑暗、上升、下降”等13个词语。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盘古的伟大之处。

   ③了解神话故事想象丰富的特点,并能把这个神话讲给别人听。

 教学准备:

   ①多媒体事件(制作混沌世界、巨人沉睡、惊天霹雷、开天辟地的动画片)。

   ②生字词卡片。

   ③搜集能体现盘古开天地情境的音乐带。

              第1课时

  一、情境导入

  ①情境:

播放多媒体课件。

  ②过渡,并揭示中心句。

  “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

  ③学生围绕中心句质疑。

  ④教师揭题:

古人云:

“学贵生疑”,“疑则进也”,解疑的最好方法就是读书。

今天,我们一起来读《盘古开天地》。

  二、初读感知

  ①自由朗读课文,圈出生字。

借助注音认读生字。

然后 同座互读互查。

  ②识记生字。

学生交流,说说自己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

  ③巩固识字。

做给生字“找朋友”游戏(用卡片出示生字,请同学给其组词)。

  ④有感情地读“创造、黑暗、辽阔、奔流不息、茂盛”等词语。

  研读感悟

  学生围绕“人类的老祖宗盘古,是怎样用自己整个身体创造美丽的宇宙的”这个问题进行研读。

  ①重点研读第二自然段,体验盘古创造宇宙的艰难。

  a.找出文中的句子读一读,画一画,说一说,体会盘古是怎样把混沌一片的东西劈开的。

  b.读了这段话,你有什么发现?

(让学生找出意思相反或相近的词)

  c.通过朗读,进一步体验盘古开天地的艰难。

  ②重点研读第四自然段,体验神话故事想象神奇的特点。

  a.读一读,说说你有什么感受。

  b.再读读,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c.你还想到了什么情景?

能仿照书中的句式说一说吗?

  ③采用多种朗读形式朗读全文,进一步体验。

  三、想象感悟

  ①浮想联翩。

学生伴随配乐朗读,想象盘古用自己整个身体创造宇宙的情形。

  ②展示台。

选择自己最爱读的句子,把它记在脑海里,注意像“隆隆的雷声”、“茂盛的花草树木”等这样的词语。

  ③学生借助多媒体画面尝试复述。

  ④学生再次有感情地齐读中心句“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

  四、布置作业 

  把神话故事《盘古开天地》讲给家长或朋友听,请他们提提意见。

准备参加班内将要开展的“故事大王”评选活动。

              第2课时

  一、练讲故事

  ①朗读课文,做好讲故事及评选“故事大王”的准备工作。

  ②评选方法:

小组内互讲、互提意见,并推荐一句同学代表本组参加全班的“故事大王”的评选。

  ③讲故事,评选“故事大王”。

  ④颁发“故事大王”证书。

  二、指导写字

  ①出示要写的生字,引导观察生字的结构特点。

  注意左右结构的三种类型。

提醒学生书写时,多数左右结构的字左窄右宽,“创”字左宽右窄。

注意写好半包围的字。

  ②教师在田字格内范写生字,学生仿写。

  ③学生写字、抄词。

写后小组比较、评议。

  三、课后作业 

  找其他神话故事读一读,讲给别人听。

 

18失踪的森林王国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有自己的话复述故事。

2.对比森林消失前后的王国面貌,激发热爱自然、保护森林资源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感受悲惨景象。

2.通过悲惨的场景,树立环保意识,化为自觉行为。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复备

一、揭题导入

1、你以前读过哪些童话故事?

2、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则童话故事,齐读课题。

根据自己平时的朗读回答。

进入学习状态

二、检查预习,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自读课文,看看有没有不懂的字词,做上记号,有不理解的地方也做上不同的记号。

2、交流,根据预习,相互解决字词障碍,简单的问题相互解决复杂的问题,留待深入学习时解决。

3、用自己的话说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

朗读,思考,批注

 

交流,同伴互助

新国王砍树建楼,环境遭受破坏,王国遭受惩罚的事

三、深入研究课文

1、谁能告诉大家森林王国消失之前是什么样子的?

2、你能用一个词语或一句话来形容生活在样的王国里的感受吗?

3、新国王知道破坏森林的后果吗?

为什么他要坚持建造新型王国?

理解“耿耿于怀”“头脑发热”

4按照时间先后顺序说说新王国建成之后发生了什么事情?

“一开始”“好景不长”“接二连三”

5、妖魔鬼怪光临后的王国是怎样的?

如果你是国民,你会怎么说,怎么做?

6、看到自己的王国变成这个样子,国王瘫倒在自己的宝座上,如果你现在是国王,将怎样面对自己的臣民,心里会怎样想?

用书上的句子来回答,注意读出情感。

用自己的话说,谈出感受。

通过查字典,结合生活的方式理解词语。

 

学习找关键的标志性词语回答

柑橘自己的看法回答

 

想象,懂得保护环境的重要。

四、拓展

怎样才可以让失踪的森林王国重新回来呢?

带着满心的遗憾,更带着满心的期待,再一次朗读课文吧!

保护环境

 

朗读课文,加深认识。

19七颗钻石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读写本课15个生字及其所组成的词语;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从感悟描写水罐一次次变化的语言文字中,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感知童话丰富的想象力;

   4、体会懂得关心别人,懂得用爱心对待生活。

教学准备:

   1、要求学生回忆学过的童话故事,熟读课文,了解作者的一般情况;

   2、教师需通过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渲染学习气氛,带领学生进入神奇的童话世界;

   3、需制作反映课文主要内容的课件。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发想象

   1、出示:

旱灾干涸干枯焦渴

     指名读,齐读,注意读准字音。

    “看到这四个词语,你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生想象后自由表达)

   2、出示:

很久很久以前,地球上发生过一次大旱灾,所有的河流和水井都干涸了,草木丛林也都干枯了,许多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

     指名读。

分别出示反映旱灾的图片,指导感情朗读。

   3、“就在这所有的河流和水井都干涸,草木丛林也都干枯,许多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的时候,一天夜里,一个小姑娘拿着水罐走出家门,为她生病的母亲去找水。

小姑娘哪儿也找不着水,累得倒在沙地上睡着了,当她醒来的时候却发现水罐里竟装满了清澈新鲜的水,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儿呢?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童话故事《七颗钻石》。

(板书:

七颗钻石)

  二、理解──感知想象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的字音,读不通顺的地方多读几遍。

     (生自由读文)

     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

(板书:

神奇)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课文。

用横线画出最让你感到神奇的地方。

   3、有感情地朗读相关句子,引导读出神奇的味道。

     重点指导读好以下句子:

    ①当她醒来的时候,拿起罐子一看,罐子里竟装满了清澈新鲜的水。

(屏幕出示)

    ②她以为,水一定都洒了,但是没有,罐子端端正正地在地上放着,罐子里的水还是满满的。

(屏幕出示)

    ③当小姑娘再拿水罐时,木头做的水罐竟变成了银的。

    ④就在这一瞬间,水罐又变成了金的。

    ⑤这时突然从水罐里跳出了七颗很大的钻石,接着从里面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又新鲜的水流。

(屏幕出示)

    ⑥那七颗钻石越升越高,升到了天上,变成了七颗星星。

(屏幕出示)

   4、“你认为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水罐发生了一次又一次神奇的变化的呢?

”(板书:

爱心)“迅速浏览课文,用波浪线把描写小姑娘富有爱心的词语和句子画下来,读一读”

   5、学生交流汇报,着重顺学而导以下句子。

    ①一天夜里,一个小姑娘拿着水罐走出家门,为她生病的母亲去找水。

小姑娘哪儿也找不着水,累得倒在沙地上睡着了。

    ②小姑娘喜出望外,真想喝个够,但又一想,这些水给妈妈还不够呢,就赶紧抱着水罐跑回家去。

    ③小姑娘往手掌里倒了一点水,小狗把它舔净了,变得欢喜起来。

    ④母亲说:

“我反正要死了,还是你自己喝吧。

    ⑤小姑娘咽了一口唾沫,把水罐递给了这个过路人。

     抓住“哪儿也找不着”、“累得倒在”、“喜出望外”、“真想喝个够”、“赶紧”“咽了一口唾沫”等词句,重点指导朗读,感受这些词句所蕴含的情感。

  三、创造──发挥想象

    选择下面其中一个情节,展开想象编故事。

    ①小姑娘出门找水累得倒在沙地上睡着了,她会做一个什么样的梦呢?

    ②小狗把小姑娘绊倒了,在小狗身上曾经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呢?

    ③从水罐里涌出了清澈又新鲜的水流,大地上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学生练写)

  四、延伸──拓展想象

    介绍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等优秀儿童读物,感受童话魅力。

 

               第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本课生字词。

出示以下四组词语:

    旱灾  干涸  干枯  焦渴

    劳累 水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