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游山西村渔家傲浣溪沙.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542634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7.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语文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游山西村渔家傲浣溪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初中语文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游山西村渔家傲浣溪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初中语文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游山西村渔家傲浣溪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初中语文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游山西村渔家傲浣溪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初中语文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游山西村渔家傲浣溪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语文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游山西村渔家傲浣溪沙.docx

《初中语文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游山西村渔家傲浣溪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游山西村渔家傲浣溪沙.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语文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游山西村渔家傲浣溪沙.docx

初中语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游山西村渔家傲浣溪沙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游山西村、渔家傲、浣溪沙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一、教学目标

  ①有感情的朗读、体味诗歌的意境。

②体味作者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关心人民疾苦,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三、难点分析

  ①指导学生进行诗歌朗读训练。

  ②创作背景的介绍和诗歌意境的理解。

  四、教学用具:

利用PowerPoint制作教学课件,根据教学过程,随堂使用。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语设计

  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杜甫的一首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用多媒体在字幕上打出题目)大家都知道,唐朝有两位伟大的诗人,一位是李白,他是浪漫主义诗人,人们把他叫做“诗仙”;再一位就是杜甫,他是什么诗人?

(学生回答:

现实主义诗人。

)人们叫他为——?

(学生回答:

“诗圣”。

)(用多媒体打出杜甫的画像。

这里我运用了1962年邮电部发行的纪93《杜甫诞生1250周年》两枚邮票。

邮票上不仅有杜甫画像和杜甫草堂,还有郭沫若、朱德对杜甫的评价对联: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

  1982年,“世界和平理事会”把杜甫命名为“世界文化名人”。

杜甫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杜甫43岁的时候,爆发了一场有名的战乱,那就是——?

(学生回答:

安史之乱)这是一场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一场战争,给百姓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当时是田园荒芜、战乱频仍,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到处是饥饿哀号,到处是流血死亡。

杜甫和百姓一起流浪,饱受了战乱之苦,写下了许多浸透血泪的伟大诗篇。

这些诗篇因为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被人们称之为“诗史”——用诗歌写成的历史。

  公元759年岁末,杜甫一家辗转流浪到了成都,在杜甫西郊浣花溪畔找了一块荒地,盖了一所茅屋(即成都杜甫草堂),暂时结束了颠沛流离的生活,有了一个栖身之所。

茅屋的建造很不容易,事事都需要亲戚朋友的帮助。

但茅屋建造的并不坚固,两年后的一个秋天,一场大风把茅草给卷走了。

杜甫一家只好在风雨淋漓中度过了一个难堪的不眠之夜。

此情此景,杜甫感慨万端,写下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不朽的诗篇,下面我们就一起赏析一下这篇作品。

  (这段导语比较长,主要是为了营造出一种浓浓的学习诗歌的感情氛围,把学生带进特定的情境中,从而实现熏陶感染、情感教育的目的,为下面进一步顺理成章地提出学习目标做了很好的铺垫。

  

(二)整体感知

  (俗话说: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

无论从深入理解体味本诗,还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熏陶,都要求教师不能忽视对学生进行诗歌朗读的指导训练。

我采取以“朗读训练”为切入点,再附以“揣摩语言”的方式,进而去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

  1、初步感知

  (指导学生领会作者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和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局部则要求学生把握四节诗的情感分别是:

痛惜、痛心、痛苦和忧国忧民,以确定全诗的感情基调与各节的语气。

这时用多媒体打出杜甫草堂凄冷的画面并配以二胡独奏《江河水》音乐。

  先让学生齐读,并提醒学生在齐读时注意字的读音,注意领会这首诗的思想感情。

学生齐读完后,教师指正解读并纠正字音。

  齐读之后,再让一个同学单独朗读。

学生读完,教师应肯定其能根据诗歌感情的需要处理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优点。

  最后,教师进行范读。

(要注意读得声情并茂、抑扬顿挫,使课堂气氛达到一个小高潮。

  2、研读赏析

  ⑴、赏析第一诗节

  设计问题①:

作者是如何描述秋风的?

(学生很快回答出来“怒号”。

)为什么用“怒号”,而不用“猛烈”“凶猛”等词语,有何区别?

  讨论明确:

“怒号”说明风之大,风之猛烈和无情,又运用了拟人化手法。

  设计问题②:

“卷”和“吹”相比,在描写风之猛烈上好在哪里?

  讨论明确:

“卷”字好在很形象化,有力度。

  设计问题③:

后面的动词有哪些?

用法有什么好处?

  讨论明确:

后面还有“飞”—“洒”—“挂”—“飘转”—“沉”等动词,刻画了茅草飞扬的动感画面。

  设计问题④:

给此段加一个什么小标题?

  讨论明确:

“秋风破屋”(板书)

  (根据上下文语境揣摩语言,确定词语是否用的得当,这种阅读方法很好。

在揣摩语言的基础上,再让学生齐读第一段,教师进一步强调朗读时要重点突出这些词语,注意体会其运用的妙处。

  ⑵、赏析第二诗节

  设计问题①:

让学生描述看到茅屋被吹破,茅草飘飘扬扬挂在树梢上、洒落到低洼积水处时,作者是什么心情?

  讨论明确:

诗人心情着急、发怒,无可奈何。

作者在此段中没有一个字描写他的心理活动,但是能让读者体会得到这种心情。

  设计问题②:

茅草被卷走了,这些草如果拾起来,还可以修理茅屋。

可这时一群顽童把草抱走了,诗人着急,他说: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杜甫写此诗时只有49岁,为什么用一个“老”字,是否用得不准确?

  讨论明确:

是写心情,诗人经受战乱之苦,未老先衰,心力憔悴。

  设计问题③:

群童为何抱茅?

  讨论明确:

本身也是穷孩子,用茅草盖屋或回家当柴烧。

当然也不排除调皮成分,但是也有更深层原因——譬如社会现实。

杜甫如其说生孩子们的气,倒不如说生社会的气,狠动乱社会造成人民贫困、灾难。

  设计问题④:

“归来倚杖自叹息”,他叹息什么?

  讨论明确:

一叹自己之苦,茅屋被吹破,接下来的日子怎么过呢;二叹周围的人苦——还有很多像自己一样穷苦的人;三叹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

所以此句应该用叹息的声音读出来:

归来倚杖自—叹—息—。

  设计问题⑤:

给此段加一个什么小标题?

  讨论明确:

“群童抱茅”(板书)

  设计问题⑥:

如果在此时加上作者的动作、神态该怎么加?

并体会其意境。

(学生跃跃欲试,畅所欲言,回答异彩纷呈,课文分析达到一个小高潮。

  ⑶、赏析第三诗节

  过渡问题:

茅屋被吹破之后,最怕的是什么?

(学生回答:

下雨)

  设计问题①:

给此段加一个什么小标题?

  讨论明确:

“夜雨湿屋”(板书)。

  设计问题②:

看看第三段中,哪些词语用得好,找出来赏析一下。

  讨论明确:

“雨脚如麻”的“麻”字说明雨点密集,密密麻麻,很形象。

“冷似铁”中的“铁”字说明被子很破旧,很脏——长期颠沛流离,没有时间洗,或者没有钱买,只有一床被子,没法拆洗;很冷,很硬,并且还破了,这说明杜甫的生活很困窘。

体会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语言锤炼功夫。

  ⑷、赏析第四诗节

  设计问题①:

面对“夜雨湿屋”,作者此时的表现是什么?

(学生回答:

长夜沾湿何由彻?

  设计问题②:

漫漫长夜,杜甫无法入眠,他在想些什么呢?

(很自然引出: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设计问题③:

给此段加一个什么小标题?

  讨论明确:

“祈求广厦”(板书)

  设计问题④:

由此可见杜甫是怎样的一个人?

  讨论明确:

“忧国忧民”(板书)。

  小结:

  这正是诗人的伟大之处。

他不仅只是写自己的不幸,而是推己及人,想到在这风雨之夜,普天之下还有更多象他这样处于困苦(或者更糟糕)的境地,这使读者眼前为之一亮。

  然后启发学生,谁能再说出一些杜甫忧国忧民的名句?

(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和另一篇杜甫描写安史之乱的诗《石壕吏》中的有关句子,进一步感受他忧国忧民的博大思想。

要用多媒体打出有关诗句。

  在此基础上,可再补充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及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等例句。

(用多媒体打出有关诗句)并向学生说明忧国忧民是我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优良传统,他们总是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与之同呼吸、共命运。

  (三)板书设计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

  夜雨湿屋

  群童抱茅秋风破屋

  秋风破屋—群童抱茅—夜雨湿屋—祈求广厦—忧国忧民

  (四)课堂练习

  假如你是一位电视剧编剧(导演),打算写(导)一部有关杜甫的历史剧,结合此诗,你准备设计一些情节和画面,请进行合理的想象,把有关的画面描写出来,并适当加入主人公动作、神态的描写。

(用多媒体打出课堂练习内容。

该作业以“奇思妙想”为主题,为学生创造了一个感知的新情境,锻炼了学生的想象力,活化了所学的知识,起到了很好的课堂教学效果,也可以要求学生课下进行专门的习作创作。

  附学生习作两篇:

  (之一)

  镜头一:

深秋季节,北风呼呼地刮,咆哮着,怒号着,漫卷着地上的枯黄落叶。

这时,有一位颓然的老人,那就是老年的杜甫,站在刚下过雨的泥泞中。

他右手拄着老树枝做的拐杖,左手里紧攥着几根茅草。

他驼着背,头发散乱,脸上布满皱纹,皱纹很深,里面还夹着一些泥土,他的眼睛暗淡无光。

  镜头二:

他看了看旁边那简陋的没有屋顶的破房子,又看了看小河对岸孩童们正抱着茅草往树林里钻,不由地进入了回忆。

昨天晚上,天气很冷,忽然又刮起大风,刮倒了屋外的菜架子,刮得门窗铛铛作响,一家人都被吵醒了。

忽然,狂风将屋顶上那薄薄的几层茅草卷了起来,刺骨的寒风挤进了屋子里,把孩子们冻得哇哇直哭。

老人只好用薄的不能再薄,旧的不能再旧的硬“棉被”给孩子盖好。

这时,绵绵秋雨下了起来,冰冷的雨水淋透了全家人。

他们能做得都做了,只有等待雨快点停。

  镜头三:

一阵凉风吹过,老人从回忆中醒来,他不断地叹息和摇头,脸上的皱纹更加紧锁着。

一会儿他脸朝天空,自言道:

“哎,像我们这样受苦受难的人还有多少,他们肯定比我们还惨!

什么时候才能让每一个穷苦的人都住上风吹不破,雨打不漏的高楼大厦啊?

如果真的能这样,我宁愿自己仍就在这里受罪!

  镜头四:

太阳即将下山了,夕阳的斜光折照在那间破屋子上,几只乌鸦在枯死的树上嘶哑地叫着。

哎!

老人又将是一个不眠之夜!

  (之二)

  镜头一:

那是在一个深秋的夜晚,秋风象魔鬼似得号叫着,虽不象寒风那样刺骨,但也足以让人浑身颤栗了。

就在这一天,年老的杜甫辛辛苦苦盖起来的小茅草屋,被风刮得不象样子,屋顶上的茅草都被刮走了。

他托着瘦弱的身体,到处去捡那些被吹走的野茅草。

  但是村里的孩子比他抢先一步,抱着茅草跑进树林里。

他只好上前去要:

“好宝宝,把茅草还给我,爷爷给你们讲故事。

”但那些孩子理也不理他,用眼瞟了他一下就跑了。

气得老人浑身发抖,破口大嚷起来:

“你们这帮小孩子,看我不找到你们家去——”,就这样累得他气喘吁吁,唇干舌燥,只好倚着那磨得很光滑的拐杖,暗自叹息着。

  镜头二:

到了傍晚十分,风将近停了下来,但是天空乌云密布。

本来就很昏暗的天空就显得更阴森了,雨也从天上倾泻下来。

杜甫的老妻对他说:

“孩子有病了,也没钱买药,这被子冷得象铁,叫孩子怎么睡啊!

”他看了看孩子,那瘦小的脸上显得异常苍白,额头上冒出豆大的冷汗。

这时雨越下越大,床头上已经没有干得地方了。

  他独自倚在床头,心里也不知有什么感觉,自言自语道:

“唉,都是安史之乱,让老百姓吃尽了苦头,真恨不得把安禄山、史思明一刀给劈了!

什么时候到处都能建起高楼大厦,天下的穷苦老百姓不受风吹雨打。

如果真有那一天,即使是只有我的房子破漏,受冻而死,我也甘心情愿!

唉,可眼下如何是好——”。

  过故人庄

  [教学背景]这是一首看似平淡如水的诗歌,如果你细细品位会发现这就像是一幅画着田园风光的中国画,将景、事、情完美的结合在一起,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在纯朴自然的田园风光中,举杯饮酒,闲谈家常,充满了乐趣。

抒发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以及和老朋友之间的真挚情感。

  [设计理念]诗歌是有韵味的,要让学生在读中感悟,以悟促读。

再加上本诗蕴涵着深远的意境美,完美的结构美,轻快的音乐美。

因此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在朗读之后去体会诗歌的纯朴自然,情深意浓。

  [设计过程]

  一、诗歌导入。

请学生说一说,有哪些诗歌表现了朋友之间的友谊深厚的。

由《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导入课题。

再背有关朋友情深的诗歌。

  二、读读诗句。

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本诗歌平淡似水,如一幅淡雅的中国画,浅显易懂,但是其中蕴涵着丰富的情感,因此教学之前首先要让学生读通诗歌,读熟诗歌。

]

  检查朗读情况。

正音黍(shǔ)还(hái)

  三、看看画面。

  [轻音乐作为背景,出示画面:

茂密的树林把整个村庄围绕,给人以静谧的感觉,隐隐约约的斜山在远处蜿蜒起伏……]

  1、欣赏图片

  2、说说图上画了什么,再说说自己的感受。

重点让学生描述出农家生活环境的安谧悠闲。

  四、想想意境。

  切换到故人举杯畅饮,谈笑风声的画面。

背景放爽朗的笑声。

  1、想象诗人和老朋友在谈论什么问题呢?

家常话又有哪些呢?

他们可能在说什么。

  2、即兴表演”把酒话桑麻“。

  指导表演:

注意老朋友之间谈话的内容是有关农事,神态自然大方,语言淳朴自然,气氛融洽和谐。

[注意人物的神态语言和动作,揣摩人物的心理。

]

  准备表演:

组织语言,酝酿情感。

  即兴表演,及时评价。

  五、悟悟情感。

  再切换到朋友依依惜别的情景。

  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故人的心情。

  六、即兴表演。

让学生即兴表演这一场景。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语言,动作再现出当年诗人和故人相聚的情景。

进一步体会人物的心情。

  [教学反思]课上完之后,发现学生的表现能力是极高的,我们要给学生创设他们表现的空间,给他们保证表现的时间。

特别是在表演这一环节,起初一组学生的表演并不出色,我请大家给他们提意见,都很中肯。

然后再请一组上来的时候,就克服了先前的不足。

基本进入了状态,进入了情境。

因此我想教师的主导地位还是十分重要的。

  再者关于诗歌的教学,我想不要什么花架子,就是让学生去读一读。

开始我指名读,将近20名同学,大家是越读越有兴趣,在调动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之后要立即打住,引导学生去体会诗歌的意思和意韵。

  游山西村

  一、教学目的

  1、知识:

背诵这首诗;理解诗的意境。

  2、能力:

诵读能力;联想、想象能力。

  3、德育:

陶冶美的情操。

  4、重点目标:

背诵此诗。

  5、目标难点:

理解诗的意境。

  二、教学过程

  

(一)作者及背景简介:

  爱国诗人陆游在政治斗争中,屡受统治集团投降派的排挤打击,但他坚持抗金主张,始终不渝。

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陆游由于支持张俊北伐失败被罢官还乡。

居山阴(今绍兴)镜湖之三山村。

这道诗作于次年春。

诗中生动地描写了农村淳朴的习俗和美丽的自然风光,表现出作者对农村生活的真挚的情感。

  

(二)理解诗的意境:

  1、“莫笑农家腊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写农家热情、淳朴、热情好客,以丰馔款待客人的情况。

“足鸡豚”,形容菜肴很丰盛。

“足”,“足够”。

“豚”,小猪,这里泛指猪。

  2、“山重水复疑无踟,柳暗花明又一村”。

这一联描绘了山水复杂纡曲的美丽风光,表现了游者的惊喜和豪兴。

这两句写的是眼前景,述的是真实感受。

重重叠叠的山岭,弯弯曲曲的流水,远远望去好象前面已经无路可通了,可是,走到近前,在垂柳掩映、山花烂漫的地方,突然又出现了一带村庄。

  两句后来常用以形容陷入困境,忽又绝处逢生的情境。

它给人以坚持不懈、生意不绝的启示,引导人们从一个狭小的圈子奔向一个开阔、明朗、优美的崭新天地,所以被人们传诵不衰。

  3、“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前一联写村外风光,这一联转为写村中所见所闻。

春社日将临,农民要祭祀土地神以祈丰年,击鼓弄箫、载歌载舞,热闹异常;农家的穿载简洁朴素,还保留着古代的风俗习尚。

这二句勾勒出一幅纯真明快的农村风俗画。

  4、“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意思是说,从今以后,假如你们允许我在空闲的时候趁着晚上的月色前来访问的话,那么,我会随时在夜间拄着杖叩启你们的家门的。

这里,不仅说明了陆游与当地农民相处得多么融洽,也充分表露了诗人对山西村和山西农民无限喜爱的真挚情感。

  (三)背诵这首诗。

  渔家傲

  一、作者简介

  范仲淹(969-1052),字希文,吴县(今属江苏)人。

宋真宗朝进士。

庆历三年(1043)七月,授参知政事,主持庆历改革,因守旧派阻挠而未果。

次年罢政,自请外任,历知州、邓州、杭州、青州。

卒谥文正。

他不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成就亦杰然可观。

散文《岳阳楼记》为千古名篇,词则能突破唐末五代词的绮靡风气。

有《范文正公集》,词仅存五首。

  范仲淹所处的北宋时期,其主要边患是辽和西夏。

1040年到1043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等职,抵抗西夏侵扰。

其间他作了《渔家傲》词数首,写边镇劳苦,今只存这一首。

词中着力渲染了边塞的悲壮气氛,抒写了思念家乡的情绪和抗击侵扰、巩固边防的意志。

此词首开边塞词之作,其格调苍凉悲壮,感情沉挚抑郁,一扫花间词派柔靡无骨、嘲风弄月的词风,成为后来苏轼、辛弃疾豪放派的先声。

  二、分析

  渔家傲①

  塞下秋来风景异,②

  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④

  千嶂里,⑤

  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

  燕然未勒归无计,⑦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

  将军白发征夫泪。

  【注释】

  ①此词为北宋年间流行歌曲,始见于北宋晏殊,因词中有“神仙一曲渔家傲”句,便取“渔家傲”三字作词名。

双调六十二字,上下片各四个七字句,一个三字句,每句用韵,声律谐婉。

 

  ②塞下:

边地。

风景异:

指景物与江南一带不同。

 

  ③衡阳雁去的倒文。

湖南衡阳县南有回雁峰,相传雁至此不再南飞。

见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五十五。

 

  ④边声:

马嘶风号之类的边地荒寒肃杀之声。

角:

军中的号角。

 

  ⑤嶂:

像屏障一样并列的山峰。

 

  ⑥长烟:

荒漠上的烟。

 

  ⑦燕然:

山名,即今蒙古境内之杭爱山。

勒:

刻石记功。

东汉窦宪追击北匈奴,出塞三千馀里,至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

燕然未勒:

指边患未平、功业未成。

 

  ⑧羌管:

羌笛。

霜满地:

喻夜深寒重。

  上阕扣准“异”字,极写秋日边塞的风光景物。

  “雁去”紧承“秋来”,“衡阳雁去”即“雁去衡阳”。

“四面边声连声起”写四处回荡的音响。

“千蟑里”点明“孤城”的位置坐落于群山之中;“长烟”“落日”写“孤城”的景色;一个“闭”字写出“孤城”的冷落,警戒气氛。

这三句围绕着“孤城”描绘了一幅迥异于中原乡土的“塞下秋来”的荒凉画面。

  下阕“浊酒一杯家万里”句转入抒情。

在羌笛悠悠、寒霜满地的边塞,人们夜不能寐,将军头发白了,战士流下思乡的眼泪。

  全词苍凉悲壮,表达了作者破敌立功的决心和思念家乡的矛盾心情。

  【品评】

  一○三八年西夏昊称帝后,连年侵宋。

由于积贫积弱,边防空虚,宋军一败于延州,再败于好水川,三败于定川寨。

一○四○年,范仲淹自越州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今陕西延安)。

延州当西夏出入关要冲,战后城寨焚掠殆尽,戍兵皆无壁垒,散处城中。

此词可能即作于知延州时。

原有数阕,皆以“塞下秋来”为首句,欧阳修尝称为“穷塞外之词”(宋魏泰《东轩笔录》卷十一)。

但流传至今的却只有此词。

词的上片着重写景,而景中有情;下片着重抒情,而情中有景。

这恰与《苏幕遮》仿佛。

但它的题材与风格却是有别于《苏幕遮》的。

首句“寨下秋来风景异”,点明地域、时令及作者对边地风物的异样感受。

次句“衡阳雁去无留意”以南归大雁的径去不留,反衬出边地的荒凉,这是托物寄兴。

接着,“四面边声”三句,用写实的笔法具体展示出塞外风光,而着重渲染战时的肃杀气象。

“长烟落日”,画面固不失雄阔,但续以“孤城闭”三字气象顿然一变,而暗示敌强我弱的不利形势。

过片后“浊酒一杯”二句,写戍边将士借酒浇愁,但一杯浊酒怎能抵御乡关万里之思?

久困孤城,他们早已归心似箭,然而边患未平、功业未成,还乡之计又何从谈起?

“羌管悠悠”句刻划入夜景色,而融入其中的乡恋益见浓重。

“人不寐”二句,直道将军战士之感伤,并点出他们彻夜无眠、鬓发染霜、泪下如霰的正是这种感伤之情。

不言而喻,此词表现边地的荒寒和将士的劳苦,流露出师老无功、乡关万里的怅恨心声,其情调与唐人建功异域、追奔逐北的边塞诗迥不相同。

但范仲淹到延州后,选将练卒,招抚流亡,增设城堡,联络诸羌,深为西夏畏惮,称“小范老子腹中有数万甲兵”。

此词慷慨悲凉,同样表现了他抵御外患、报国立功的壮烈情怀。

而更值得重视的则是,范仲淹以其守边的实际经历首创边塞词,一扫花间派柔靡无骨的词风,为苏辛豪放词导夫先路。

  浣溪沙

  一、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苏洵子。

嘉佑进士。

神宗时曾任祠部员外郎,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

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

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等,官至礼部尚书。

后又贬谪惠州、儋州。

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

南宋时追谥文忠。

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

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

少数诗篇也能反映民间疾苦,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

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

《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传诵甚广。

擅长行书、楷书,取法李邕、徐浩、颜真卿、杨凝式,而能自创新意。

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

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

能画竹,学文同,也喜作枯木怪石。

论画主张“神似”,认为“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高度评价“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造诣。

诗文有《东坡七集》等。

存世书迹有《答谢民师论文帖》、《祭黄几道文》、《前赤壁赋》、《黄州寒食诗帖》等。

画迹有《枯木怪石图》、《竹石图》等。

  二、注释

  蕲水:

今湖北浠水县。

子规:

杜鹃鸟。

  休将白发唱黄鸡:

此句说不要自伤白发,悲叹衰老。

  词人远谪黄州、抱病游清泉寺所作。

上片写清泉寺的风光,下片情景生情,迸发一段坦荡、乐观、令人奋发的议论。

  三、赏析

  一条小溪启迪了人生哲理。

乐观旷达的性格,随遇而安的胸襟,合奏出一支追求生活、执着人生的青春曲。

年少心暮之人,读此当汗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