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语文《第8课《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35406 上传时间:2022-10-0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9.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语文《第8课《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新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语文《第8课《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新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语文《第8课《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新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语文《第8课《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新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语文《第8课《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语文《第8课《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docx

《新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语文《第8课《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语文《第8课《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语文《第8课《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docx

新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语文《第8课《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

8呼风唤雨的世纪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正确读写“呼风唤雨”、“意料”、“改观”、“程度”、“依赖”、“农耕社会”、“腾云驾雾”、“寄托”、“幻想”、“洞察”、“原子核”、“程控电话”、“因特网”、“联系”、“哲学家”、“归根到底”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语言简洁、条理清楚的表达特点,能联系生活实际,谈出自己的阅读感受。

3.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激发热爱科学的情感,以及学习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要点:

1.认识5个生字,正确读写“呼风唤雨、出乎意料、改观、程度”等词语,理解“呼风唤雨、出乎意料”等词语的意思,理解并区分“发现”和“发明”的不同含义。

2.读通课文,感知内容。

初步了解人类是凭借现代科学技术才使生活大大改观。

一、导入学习

1.板书词语:

呼风唤雨

(1)指名读,齐读词语

(2)理解“呼风唤雨”的意思

呼风唤雨——使刮风下雨。

原指神仙道士的法力,现在比喻能够支配自然。

2.补全课题:

呼风唤雨的世纪

(1)指名读课题

(2)理解“世纪”:

计算年代的单位,100年为一世纪。

课文中指的是:

20世纪,即1900年—1999年这100年的时间。

(3)齐读课题

3.课题质疑:

预设:

为什么20世纪是呼风唤雨的世纪?

谁能呼风唤雨?

靠什么呼风唤雨?

怎么呼风唤雨?

……

4.媒体出示图片和作者简介:

路甬祥,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

1990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98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副院长。

过渡:

带着这些问题,让科学家路甬祥带领我们去了解20世纪。

我们一起去读读课文,解决心中的疑问。

说明:

作为年代计算单位的“世纪”是无法“呼风唤雨”的,课题本身就是教学难点。

授课伊始,先理解“呼风唤雨”的本义,随后教师补全课题,学生就可以围绕课题展开质疑,并带着疑问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

1.媒体出示自学要求:

(1)正确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思考:

谁能呼风唤雨?

靠什么呼风唤雨?

为什么20世纪是呼风唤雨的世纪?

2.指名分节读课文,随机正音。

3.媒体出示:

读词语,注意带点字的读音

改观依赖农耕社会

潜入船舶哲学家

4.初步读文释疑。

(1)谁能呼风唤雨?

(2)靠什么呼风唤雨?

板书:

现代科学技术

(3)媒体出示句子:

是谁来呼风唤雨呢?

当然是人类;靠什么呼风唤雨呢?

靠的是现代科学技术。

读句子。

认识设问句,知道设问句的特点是自问自答。

说明:

在正确读文的基础上,先解决课题质疑的部分疑问。

同时,初步教学设问句的句型结构,理解其特点是自问自答。

三、研读课文(第2节)

1.自读第1、2节,思考:

为什么说人类靠现代科学技术就能呼风唤雨呢?

2.交流,媒体出示句子:

在20世纪一百年的时间里,人类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获得那么多奇迹般的、出乎意料的发现和发明。

正是这些发现和发明,使人类的生活大大改观,其改变的程度/超过了人类历史/上百万年的总和。

(1)指名读句子,根据停顿符号,注意正确的停顿;自由练读。

(2)理解词语“出乎意料”:

出人意料,没有想到。

(3)辨析词语:

发现发明

●词义理解:

发现——指人们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经过研究探索,看到或找到了一些前人不了解的事物或规律。

发明——指创造出的新事物或新方法。

●媒体出示句子练习:

火药、指南针、造纸和印刷术是中国的四大()。

我()马路上随意张贴的小广告中有很多错别字。

地质工作者在塔里木盆地()了大油田。

(4)齐读句子。

3.轻声读句子,思考:

现代科学技术是怎样使人类呼风唤雨的?

(1)交流,随机板书:

发明和发现生活改观

(2)理解词语“改观”:

改变原来的样子,出现新的面目。

(3)教师引读:

在20世纪一百年的时间里,……正是这些发现和发明,……

4.(尝试让学生质疑)人类历史长达数百万年,为什么唯独20世纪是呼风唤雨的世纪?

(1)读句子,圈画关键词。

(2)交流:

一百年上百万年其

(3)默读句子,思考:

“其”在句子中指的是什么?

“其”在句中指的是“20世纪一百年间的改变”,与“人类历史上百万年的总和”进行对比,突出20世纪的改变之大。

5.朗读指导。

(1)说说此时的内心感受:

惊叹、赞叹科学技术的作用之大。

(2)带上自己的感情,读好句子。

(3)教师引说:

20世纪在人类上百万年的历史长河中,只是短暂的一小段,可在这一百年中,人类凭借现代科学技术,使生活(大大改观),一百年的改变却远远(超过了人类历史上百万年的总和)。

说明:

教学这一句长句有三个重点:

一是根据停顿符号,把句子读正确、读通顺,尤其是句末“上百万年”不能读成破句;二是对“发现”和“发明”的理解与辨析,首先区分字义,通过词语辨析的句子练习达成,然后是理解句子的含义,知道是“发现和发明”让人类生活“大大改观”;三是对代词“其”的理解,“其”在句中指代的是“20世纪一百年间的改变”,与“人类历史上百万年的总和”形成一种比较,从而突出20世纪的改变之大,而这一改变都是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带来的。

四、小结复习

1.师生配合读课文第1、2节。

2.分课时作业。

(1)抄写词语:

意料改观程度依赖寄托

幻想洞察联系哲学家

因特网原子核程控电话

农耕社会腾云驾雾归根到底

(2)辨析近义词,选择正确的词语填写在括号里。

发现发明

①警察在小树林里()了被盗的小汽车。

②瓦特()壶盖会跳动,经过研究,他()了蒸汽机。

③牛顿是看到从树上掉下来的苹果而()了地球有引力。

(3)照样子,积累词语。

呼风唤雨()情()谊(    ) ()

(4)读课文,了解课文介绍了20世纪的哪些发现和发明。

(5)课外收集现代科技成就。

(选做)

板书:

现代科学技术

29呼风唤雨的世纪

发现和发明

(生活改观)

 

第二课时

【课时要点】

1.读文圈画词句,知道“农耕社会”特点,了解人类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所获得的各种发现和发明,感受人类生活的变化之大。

2.理解是现代科学技术使人类的幻想变成现实,体会“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含义。

一、导入学习

1.媒体出示句子:

在20世纪一百年的时间里,人类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获得那么多奇迹般的、出乎意料的发现和发明。

正是这些发现和发明,使人类的生活大大改观,其改变的程度超过了人类历史上百万年的总和。

2.齐读句子。

过渡:

现代科学技术使人类的生活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二、研读课文

(一)读第3节,了解人类的农耕生活。

1.自读第3节,直线划句:

在上百万年的历史中,人类的生活是怎样的?

2.交流,媒体出示句子:

(1)人类在上百万年的历史中,一直生活在一个依赖自然的农耕社会。

(2)那时没有电灯,没有电视,没有收音机,也没有汽车。

(3)人们只能在神话中用“千里眼”“顺风耳”和腾云驾雾的神仙,来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

3.理解“农耕社会”。

(1)指名读句1,人们主要从事农业耕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2)理解词语“依赖”:

依靠别的人或事物而不能自给自足。

“赖”字形指导,右半部分是“负”。

(3)教师引读:

在农耕社会,人们的生活都依靠自然环境,生活十分简单,没有……没有……没有……也没有……。

(4)媒体出示,想象说话:

假如没有(),我们的生活将()。

(5)媒体出示:

人类在上百万年的历史中,一直生活在一个依赖自然的农耕社会,真()。

说明:

农耕社会的最大特点是依赖自然,无论是对词语“依赖”的理解,还是想象说话,都是为了让学生感受缺乏现代科学技术的农耕社会,生活的艰辛和无奈。

4.感受“美好寄托”。

过渡:

按照我们的想法,农耕社会的生活真是困难重重。

的确,当时人们也是无比渴望拥有超越自然的能力,也把这些愿望寄托在神话传说中。

(1)指名读句3,思考:

人们有着怎样的美好愿望?

(2)交流:

“千里眼”寄托着人们()的美好愿望。

“顺风耳”寄托着人们()的美好愿望。

腾云驾雾的神仙寄托着人们()的美好愿望。

人们还会有什么其他的美好愿望吗?

(3)农耕社会,这些想法实现不了,只能是人们的“幻想”。

板书:

幻想。

学习生字:

幻。

比较:

幻——幼。

过渡:

直到20世纪,在现代科学技术的帮助下,这些“幻想”才成为现实。

(二)读第4节,了解人类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所获得的发现和发明。

1.自读第4节,浪线划出人类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获得了哪些发现和发明。

2.交流,媒体出示句子:

20世纪,人类登上月球,潜入深海,洞察百亿光年外的天体,探索原子核世界的奥秘;20世纪,电视、程控电话、因特网以及民航飞机、高速火车、远洋船舶等,日益把人类居住的星球变成联系紧密的“地球村”。

(1)读句正音释义:

潜入深海远洋船舶原子核光年程控电话等

(2)根据标点理解句子结构:

再读句子,有什么发现?

分号前的句子写人类的各种发现;分号后的句子写人类的发明创造。

(3)作者用结构相同的句式,分别介绍了人类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获得了一系列的发现和发明。

师生配合朗读。

说明:

本段教学以读为主。

首先是把句子读正确,包括生字的正音及部分专业词汇的解释等;其次是从句子结构入手,由句中的分号“;”出发,引导学生在读句中理解感受“发现”和“发明”的不同含义,与第一课时中的教学形成呼应;最后还是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来加强对句子的理解。

3.读读句子,看看图,说一说:

这些发现和发明是怎样改变了人类的生活?

(1)学生随机交流:

古时候的“千里眼”,现在有了望远镜、视频,能让千里以外的人彼此看得到,还有一些可视电话也是;古时候的“顺风耳”,现在有了程控电话、手机、录音机等,可以让两个相距很远的人很快听到对方的声音;“千里马”也有了,高速火车、飞机,让人想到哪里都很方便;只要坐上飞机,人们也能腾云驾雾;飞船已经登陆月球,做了很多实验,实现了“嫦娥奔月”的愿望……

(2)师小结:

这些发现和发明使人类的各种幻想成为现实,使人类的生活变得更加舒适和方便,也使人类了解更多未知世界的奥秘。

板书:

现实

4.齐读第4节,感受科学技术的运用使人类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三)感受科学技术的变化之快

1.20世纪,科学技术的运用所带来的发现和发明改变了人类的生活,速度之快,范围之广,真是——精彩纷呈、出人意料。

2.媒体出示句子:

20世纪的成就,真可以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形容。

(1)读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2)理解:

“春风”指“现代科学技术”,“梨花”指“发现和发明”。

(3)齐读诗句。

(四)读第5节,理解“呼风唤雨”的深意

1.课文3、4小节,以对比的手法,介绍了20世纪前后人类的生活变化,这些变化都源于现代科学技术的运用。

正如英国数学家、哲学家伯特兰·罗素所言——(引读)“归根到底,是科学使得我们这个时代不同于以往的任何时代。

”现代科学技术的运用使20世纪成为了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2.自读第5节,联系上文,思考:

“呼风唤雨”具体指什么?

3.交流,媒体出示句子:

回顾20世纪的百年历程,科学的确是在创造着一个又一个神话,科学正在为人类创造着比以往任何时代都要美好的生活。

(1)指名读句,随机板书:

科学创造神话(奇迹)

(2)相比依赖自然的农耕社会,科学使人类的生活摆脱了自然条件的束缚,有了更多创造的空间,改善了人类的生活。

4.齐读第5节,思考:

你觉得20世纪是一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