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十一五全国教育技术研究课题管理专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538121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61 大小:228.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序十一五全国教育技术研究课题管理专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1页
序十一五全国教育技术研究课题管理专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1页
序十一五全国教育技术研究课题管理专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1页
序十一五全国教育技术研究课题管理专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1页
序十一五全国教育技术研究课题管理专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序十一五全国教育技术研究课题管理专栏.docx

《序十一五全国教育技术研究课题管理专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序十一五全国教育技术研究课题管理专栏.docx(6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序十一五全国教育技术研究课题管理专栏.docx

序十一五全国教育技术研究课题管理专栏

转化后进生的三大关系和八项注意

王春起

【内容摘要】转化后进生是教育教学永恒的追求目标,也是新课程改革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笔者从教材和学生主体、教材和教学内容、教材和教法等三个关系入手,对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从理论和实践作了精要的探索,并提出了八个要注意的事项。

【关键词】课堂效率教材学生主体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提高课堂效率,是教育教学永恒的追求目标。

新课改以来,伴随着新课标、新教材、新教法,语文教学研究异常活跃,课堂教学效率显著提高。

但就如何提高课堂效率而言还有诸多噪音。

本人曾出席一个关于提高课堂效率的研讨会,会上有教师提出,提高课堂效率首要的是要紧扣新教材,其次是明确教材编写者的意图,全面贯彻落实教材提出的各项目标,赞同者有之。

诚然,新教材在选文内容、编排体例等方面作了较大变动,强调了人文性、科学性和实践性,避免了“标准”答案的束缚,给老师和学生带来了“创新”的空间。

且不论和所有的新事物一样,新教材也难免有它的不足和要发展完善之处,单就教材编什么,教师就教什么;教材怎么编,教师就怎么教而言,势必会降低课堂教学的效率。

我国著名漫画大师丰子恺先生曾画了一幅名为《教育》的漫画,画面上是一个身着围裙的作坊工人在案板上用模子做泥人,已经做好的一大堆泥人都是面貌相同的死板的土偶,且千偶一面,毫无生气。

其讽刺锋芒直指那些拘泥教材而不知灵活使用的教者。

我认为新教材的使用确实为提高课堂效率奠定了基础,但要更好地提高课堂效率,要处理好三大关系和八个方面的问题注意。

一、首先要处理好以下三大关系

1.教材和学生主体的关系

教材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依据。

教学中怎样突出重点?

怎样分散难点?

怎样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获得真知?

教材编者尽其所能考虑了这些问题,想了一些解决办法。

编者力求通过自己的书来帮助教师。

但教材总是面向一个较大的地区、一个较大的学生群体,它无法满足现实中的每个学生的需要。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学过程是学生主动认识的过程,在这个认识过程中,知识和技能是认识的客体,学生是认识的主体,要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因此,我们在制定教学方案、实施教学过程中不得不考虑学生的主体地位。

如确定教学重点、难点这一实现有效教学的前提时,我们既要吃透新课标、把握新教材,更要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和技能的状况;了解他们的兴趣、需要和思想状况;了解他们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

教师要预见到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时可能遇到的困难、产生的问题,以便对症下药。

避免教学中的主观主义和盲目性,切实做好理论联系实际。

从而确定好自己的课堂教学科学、切合实际的静态和动态的重点、难点。

如当原来确定的难点绝大多数学生并不感到难以理解时,教师就不必再在这个问题上花过多时间和精力;而当学生提出教师事先未估计到的疑难问题,就需要教师很好的思考和引导。

如笔者在讲授《鸿门宴》一文时,在课前检查中发现不少同学对词类活用中名词作状语这一问题理解模糊,我随即对教学重点作了调整,在教学中将文中“君为我呼入,吾得兄(用对侍兄长的礼节)事之”“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像鸟用翅膀)蔽沛公”等句子作为重点研究对象,使学生存在的问题得以迅速解决。

再例如作文教学。

长期以来,初中作文每次600字,高中作文每次800字,学生写作、教师批阅都不堪重负,学生缺乏自主性、积极性,流于形式,效果很差。

其实作文的字数与有效学习没有必然联系。

就特定的教学目标而言,200字-300字的专项训练或许更切合学生的实际,更能调动学生的习作积极性,或许会取得更好的教学实效。

在这方面我国古代作文教学和国外作文教学均有成熟的经验可供借鉴。

据此,我们学校在作文教学中就根据学生的实际适时调整重点,在片段的专项练习基础上,再进行整篇的综合训练以构成作文教学的层级,取得了大面积的教学成效。

我们往往有这样的体验:

在备课的过程中所确立的重点和难点,当上完课后会发现这个重点和难点应当改写。

当初这个重点和难点是我们根据教材、教参和以往的教学经验来确定的,其实对不同的学生,情况是不一样的,教参上的东西也只能作为参考,很多时候在讲课的时候,我们会受到学生存在的问题的启发,临时发挥,效果往往很好。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过于忠于教材,按照教材的设计程序编写教案,教材上有的不敢不教,教材上没有的不作考虑;有的甚至连练习题的处理,教学时间的分配,也都按照教参的要求,点点滴滴丝毫不漏,最终被教材所驾驭,以至于课堂上对学生提出的教案以外的问题置之不理,心目中丝毫没有学生的主体意识,哪有什么教学效率而言。

2.教材和教学内容的关系

教学内容是指教学活动过程中所涉及的全部知识、能力、思想情感等领域,它除包含教材内容外、还包含教材所涉及的相关内容、教师的经验、学生的知识等。

教学内容中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基本思想情感观点具有一定的规定性;但许多发展性内容却在其深度和广度上都有很大的灵活性和扩展性。

也正是这些灵活性和扩展性,为教师进行创造性教学,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提供了无限广阔的空间。

而从教学目的看,教材内容不是学生直接掌握的对象,而是师生教学活动的中介,教材是教师帮助学生实现课程学习目标的工具和跳板。

这也说明了为什么各省区可以有不同的教材;而同一教材也可服务于不同的课程内容目标,不同地区的学校可以选择相同的教材作为教本

因此,教师备课的重点是考虑如何“用教材教”,而不是如何“教我教材”。

要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的创造能力,有针对性的处理好教材,对教材内容有所取舍、补充或调整,综合加工,这一过程可称为对教’材内容的“教学化”。

但是,我们必须承认,教材内容无论多么“教学化”,它都不能自动地成为教学内容。

同时,因教材内容是静态的,它只是对教学内容的某种预设,而具体教学情景是复杂多变的,是动态的,这便引出了教材内容“教学化”的另一层含义,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情景还要对教材内容进行处理,形成具体而有效的教学设计。

教材内容进入教师的教学过程,经由教师的加工处理和“教学化”过程转变而后才成为教学内容。

例如对于初中文言文教学,有教师以培养孩子们对文言文的阅读兴趣为主展开,学习《岳阳楼记》引入对联“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学习《狼》用故事屠户用肉钩吊死狼引入;《醉翁亭记》用成语“醉翁之意不在酒”引入,有效激发了学生求知的内驱力,促使学生上课开始就进入积极、愉快的学习状态。

对教学中或教师即情拓展设问,或学生对课文质疑的有关问题,如《口技》不要文章的第一段是否更好,那样会增加文章的神秘色彩;《挑花源记》中为什么村中人和渔人的服装是一样的呢,不是说村中人从秦朝就来到这里了吗;《观潮》中为什么“旗尾略不沾湿”;《三峡》中“猿鸣三声泪沾裳”是谁的衣服湿了等问题,适时引导同学讨论得出正确的结论。

这样的课堂教学内容是教材和教参上找不到的,实践证明其课堂教学效率就是高。

3.教材和教法的关系

教材对教学方法具有一定的制约性,而教学内容则决定教学方法,但教学方法的发展对教学内容的选择也会起一定的促进作用。

经验丰富的教师总会处理好其内在关系,选择与教材、教学内容相适应且适合学情的教法。

笔者曾观摩一位教师执教《<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一课,上课铃声响过,教者安排学生、来访者和教者本人分别以地方方音、广州话和普通话各自朗读文章一段(全文共三段),并就多个问题展开讨论,使听者始料未及,使课堂顿然生辉。

来访者广东李老师字正腔圆的朗读和对课文相关内容独到的见解引起了学生极大兴趣。

这种教学方法就体现了双边性、多边性互学、互动的特点。

笔者还曾就《景泰蓝的制作》讲过三次公开课,次次教法不同,次次获得成功。

特别是第三次,只用一课时便结束了。

称之“优质高效”,几不屈说。

其教法是:

教者在作了简要的新课导人和别致的课题板书之后,即让学生通读全篇,要求全面了解景泰蓝制作的六道工序,写出其名称;能正确地向大家介绍某一道工序的全过程。

学生读毕,教者告诉大家:

现在你们是景泰蓝的制作工,不是作者叶圣陶,口头介绍不同于文章说明,要学会取舍。

接下来是通过自荐与推荐相结合的方式产生六道工序的介绍者,这六位“工人”逐个上台介绍。

其间,教者当“记者”,针对介绍的错漏之处提出若干问题让“工人”回答,以纠正错误,弥补缺漏。

有的提问则是用来补充说明与制作工序相关的内容。

最后是布置练习:

(1)具体分析文章第4段综合运用了哪几种说明方法?

这样说明的好处是什么?

(2)哪两道工序作者介绍最详细?

为什么?

这堂课把“讲堂”变成了“学堂”,教师输出与学生接收的信息量大、学生积极参与的程度高,受益面广。

总之,教材、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尤其是语文课程教学内容综合性、开放性和教学目标的多元性的特定共同决定了语文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巴班斯基曾说过:

“现代教学的鲜明特点乃是教学方法的丰富多彩。

”教师要慎重选择出既符合学生实际,又体现自己教学个性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但不管怎样,教学效果,是任何教学方法所孜孜以求的永恒的目标。

二、其次要注意以下八个问题

1.注意突显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主人

学生是受教育者,是主体,他们和教学的成败息息相关。

在现实生活中,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教师在遵循教育规律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同时,必须打破以往按统一模式塑造学生的传统做法,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

实践证明,尊重、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不仅有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而且对学生发展学生潜能,培养创造精神、独立人格和负责的态度等具有重要意义。

2.注意给学生成功的愉悦,帮学生树立自信

盖兹说:

“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增加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求得成功的努力。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如果反复多次体验成功的满足感,就会产生学习的愉悦感。

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设法给学生以成功的满足,如寻找亮点,更新观念,提出“参与就是胜利”、“坚持到底就是成功”、“超过自己昨天的成绩就是胜利”、“缩小了和竞赛对手的距离也是成功”、“改正了错误,就是进步,就是成功”等口号,让学生感受成功;也可将目标分解,逐步积累成功;创造条件,人人成功。

对于失败也要宽容,给学生留足争取的机会,助其树立信心,走向成功。

3.注意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创造欢快愉悦的教学环境

古语曰:

“亲其师,必信其道”,和谐的师生关系能创造出融洽、民主、恬静、活跃的课堂气氛。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也认为:

“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良好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美好的课堂气氛。

”本学期,班里有一名从外地转来的学生,刚到时,他对一切感到是那么的陌生,无论是课上还是课下都显得畏手畏脚的,特别是对老师更是敬而远之,听课时总是心不在焉。

为此,我找到了他,聊他的家乡、他的朋友、他的兴趣等,从他感兴趣的话题入手与他谈心,鼓励他,推倒了他心灵上的围墙,使他很快进入了状态,听课效果也随之渐入佳境,并能主动回答老师的提问,学习成绩提高很快。

4.注意优化合作学习,融入竞争机制

现代教育理念认为,一个人今天在校的学习方式,必然会与他明天的社会生存方式保持某种内在的一致性,而合作学习正是这种一致性的切入点之一。

合作学习以“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为中心,着眼于人的发展,着眼于儿童获取信息的多向交流,能营造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

在合作的基础上适时引入竞争机制,更能提高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参与能力,更能改进课堂教学形式,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5.注意开展语文实践活动、给学生一个全新的视觉

语文实践活动,是新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它能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多层面的学习实践机会。

教师要创造条件,指导学生多读书,并采取多种形式,交流读书心得,可以在课内外走出校门组织参观访问、开展办报、演讲、辩论、猜谜语、演课本剧、开故事会等活动。

根据学生的爱好,组织书法、写作等兴趣小组,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补充课堂的不足,巩固深化课堂上所学的知识,为培养具有视野开放、素养全面和实践能力较强的未来人才打好基础。

6.注意合理利用现代辅助教学手

利用电化教育手段教学,诸如幻灯投影,播放录音、录相,使用计算机等,既可节约大量的课堂教学时间,又可作用于学生的多种感官,生动形象,直观性强;既便于学生储存记忆,又便于学生展开联想。

但这里也有个合理使用的问题,如幻灯投影就不能完全代替板书。

课堂教学本身是一项富有节奏、有张有驰的艺术,这样才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

学生思考间题、理解结论和规律也都需要时间。

用粉笔在黑板上板书,就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灵活掌握节奏。

再如每个学科每节课都用幻灯投影对学生的视力也会有影响。

总之,只要我们恰当、合理利用现代辅助教学手段,将有益于提高教学效率。

7.注意重视学法指导,让学生学会学习

学生成绩不理想,大多是没有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没有好的学习方法所致。

他们往往懒于思考、观察,缺少学习兴趣,不喜欢课前预习,不会总结归纳知识,没有自学能力等等。

学语文,就应该先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从文字的书写、工具书的使用、课外阅读到观察生活、随时练笔、积累资料、思辨感悟,养成习惯,学会学习。

教师要根据学情进行系统的学法指导,如在教学《新闻两则》时,可以鼓励学生去搜集报纸、网络等新闻资料,分析归纳这些资料的特点,如标题的类型,导语的概括性,语言的准确性等,这样学生就会对消息的特点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学起课文自然就如鱼得水,深入透彻了。

8.注意面向全体学生,增大覆盖面

教师讲授的内容,要针对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来确定。

你讲的虽然很好,但只有少数学生能听懂,大多数人却不知所云,像在听天书;你讲的太浅显,没有一定的深度,只顾及了个别差生,大部分人不感兴趣,像在听一首单调的催眠曲,效率都不会高。

应该着眼大多数,兼顾两头,让差生跳起来也能尝尝果子的味道,让优等生也不至于感到淡而无味。

当然不能忘记补差提优的工作。

课堂上输出信息的覆盖面大了,效率当然也就高了。

2003年,笔者曾和本班其他学科教师通力合作,面向全体学生教学,效益特别好,全班54人有53人达本科线,其中上重点本科有36人。

【参考文献】

《论教学过程最优化》中国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叶圣陶与语文教育》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

《人的潜能和价值》华夏出版社,1987.

《魏书生教育教学艺术》漓江出版社,2000.

《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该文发表于《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9年第8期)

还学生一个原生态的习作空间

王春起

【内容摘要】时下,我们中学的一些作文课堂已经失去了它的本真、自然的状态,直接瞄准应试的作文教学,把“作文”与“做人”割裂开来,把“内容”与“形式”分割开来,导致千人一面,千篇一律。

于是,许多老师开始呼唤“原生态的作文教学”。

本文着重探讨的是学生习作中存在的常见问题和引导学生回归原生态的几点思考与实践。

【关键词】原生态观察沟通阅读宽容

不知从何时起,初中生的作文不约而同地唱起了“同一首歌”,个性化的作文越来越少;课堂上,许多老师不再让学生到生活中去观察,体验,感悟,而是教学生“怎样开头”“怎样过渡”、“怎样照应”、“怎样结尾”……过多的秘诀,规矩,法则,把刚开始作文训练的学生引上歧途。

于是孩子们学会了移花接木、墨守成规、改头换面、闭门造车,写出了一篇篇毫无生命质感的现代八股文。

笔者经过深入的查阅资料,通过自身的教学实践,对原生态作文教学有了几点思考。

一、学生习作中存在的常见问题

(一)过分追求语言文学化

追求语句优美本无可厚非,但一味崇尚“美文”,学生“唯美是从”,必然导致学生习作变成优美词藻的堆砌,不管这些句子是否与下文相关,是否与文体契合。

下面这段话相信很多人似曾相识:

爱心是冬日里的一缕阳光,驱散了凛冽的寒霜;爱心是久旱后的一场甘霖,滋润了龟裂的心田;爱心是汪洋中的航标,指明了新生的希望……很多学生改头换面,把“爱心”换成“责任”、“理解”、“宽容”……这么强求“美感”,让人仿佛看到一个美女,全身上下散发着美的气息,可是走近一看,却毫无特点,让人看不清脸。

但为了打造亮点,夺人眼球,在作文中堆砌好词好句,老师津津乐道,学生乐此不疲。

(二)强行追求立意成人化

从小学,老师就要求我们在作文中要追求高远的立意,这本身并没有错。

孔子也曰过“大学之道在于明德”,因此,很久以来,我们的作文教学就担负着文以载道的重任。

这固然对,但成人之道又怎能等同于学生之道呢?

许多学生不管写什么作文,结尾总是要拔高一下:

要从诚实、责任、鼓励、信任、谦虚、珍惜……来阐发感想,否则就会被扣上浅显、幼稚可笑的帽子。

一位学生这样写道:

在我的人生里,已经跋涉了十五个春秋,蓦然回首,身后那一串串或清晰,或模糊,或歪扭的脚印,我仿佛看到了两个大字“责任”。

真是欲加之“意”,何患无辞啊!

(三)注重技巧表现模式化

读学生作文,我们往往会发现,他们的作文都有共同之处:

开头是大段的排比句,虚造声势,引出话题,还要点题;中间开始铺排古今中外的名人事例,且大都雷同:

屈原一次次投江,韩信一次次胯下受辱,李白乘风破浪,李清照却上眉头……结尾还要有一个深刻的中心,照应开头并再次点题……如何写事,如何写人,如何写景,都有格式。

我想,也许只有那七百年前盛行过的“八股文”可与之相媲美吧。

二、回归原生态的几点思考和实践

什么是原生态作文呢?

苏州的陈玉驹老师这样阐述:

所谓原生态的作文教学,其涵义有两点:

一是纯天然的,二是可持续发展的……原生态的作文教学不仅仅是为了应试升学,更是为了完善人生,为生命发展奠基,从而使写作成为一种生存的习惯与方式。

李白诗曰: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我认为原生态作文就是,让学生用质朴的语言抒发真实的情感,率性而出,重视学生个性的存在和发展,尊重学生的心灵自由和精神世界的独特性,充分挖掘学生的智力和创造潜能,还给学生一个自由的空间,指导学生写出个人真实独特的感受,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还学生一个原生态的空间呢?

(一)引导学生有意注意,观察“小”生活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

写作的根源在于生活,脱离生活,写作就无从谈起。

所谓“小”,就是善于从“小处着笔”,善于从“小角度切入”来表现生活的艺术。

从微妙的细节入手,让细节之美光照全篇,于细节处生情,这就是“以小见大”的道理。

一到作文课,不让摘抄,不让拼凑,学生就叫苦连天,无话可说,无情可表,无米下锅。

一次以“感恩三月,温馨同行”为主题的作文中,许多同学竟然说与父母无事可写,绞尽脑汁最后还是妈妈给我送雨衣,半夜送我去医院,我给妈妈送康乃馨……后来一调查,真给妈妈送花的只有3人,而作文中虚构送花的有42人,真是千人一面,千篇一律了。

那么,如何改变这种无米下锅的现状呢?

那就是引导学生观察,而且是有方向的观察。

比如,最近两周来,我让学生观察自己的父母,及时记录父母有特点的语言,在某些特定场合的外貌、神态、动作,并真实记录,不得虚构。

在后来的作文中,我看到了一位位独一无二的爸爸妈妈,学生也认识到了认真观察,抓住特征,才能写出真情实感。

俄国小说家契诃夫说过:

“初学者务必要把自己锻炼成一个目光敏锐永不罢休的观察家!

——要把自己锻炼到观察简直成习惯,仿佛变成第二个天性。

”因此,我们要指导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的人、事、景、物,让学生带着目标,从身边人、身边事、身边景中捕捉作文时所需要的材料,为生命发展奠基,从而使写作成为一种生存的习惯与方式。

(二)引导学生交流生活,从沟通中感悟生活

细心的老师会发现,课堂上,一到作文课,许多学生就愁眉苦脸,觉得无话可写,而在生活中,学生和学生之间,往往有说不完的话。

因此,我安排学生每天晨读课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在过去的一天里,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然后再请几位学生到黑板前汇报,满足他们交流、表达的需要,我发现学生的眼睛变得敏锐了,学生的生活更丰富了:

我看见池塘中的荷花凋谢了……;我看见秋风中的落叶……;我看见辛苦的拉车人……;我看到路旁沿街叫卖的小贩……;我听了《感恩的心》这首歌……;我看了老舍的《骆驼祥子》……;我看了拔河赛,我想到了……然后把说的内容用片断的形式记录下来。

这样,既轻轻松松地进行了口语交际,又为写好作文积累了素材。

生活中,学生和爸爸妈妈有矛盾了,想和老师说心理话了,都要引导学生说出来,这都是非常好的生活资源。

教师不仅要让学生说出来,更要写出来,激发学生创作动力,提供展示才能的舞台。

教室里,我设置了“展示自我”园地,把有创意作文,贴在园地便于全班学习。

早读课上,我让作文“日记化”,举办“佳作欣赏”,每天早上,让写得有创意、文笔流畅的同学上来朗读自己每周一篇的佳作,读后讨论,找出闪光点加以赏析。

我更让作文走出课堂,向学校海燕文学社和广播站投稿、向文学社社刊投稿等,为学生作文个性化的发展提供舞台。

天长日久,学生慢慢回归原生态,不再害怕作文,把作文看成是与人交流思想、沟通情感的渠道。

(三)引导学生阅读经典、丰富原生态生活

古人云:

“与善人同居,如入芝兰之家,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诶”。

这种润物无声的熏陶,促使自觉意识觉醒的感悟,不同于从上而下,自外而内的灌注式教育。

在日常语文教学中,我发现当今中学生作文的内容不够丰富,语言单调贫乏,除了学生居住方式和人际交流等原因外,狭窄的阅读面和锐减的阅读量无疑是一个重要原因。

阅读是作文的基础之一,会读书,读得多,才能促进写。

学生要想在作文中恰当表达自己的情感,就要坚持读写结合,这样才能真正让学生充分认识生活,写出真正的绿色作文。

在平时阅读课上,我把学生领进了图书室,推荐一些优秀的课外读物,比如《读者》、《经典阅读》、《意林》、《智慧背囊》等,让学生多读赏析类的文章,汲取一些精辟的见解,充实自己的大脑,训练自己的思辩能力和语言表达水平。

经典阅读不仅给学生带来自我发现、自我充实的机会,并且可以怡情养性,多了一种丰富生活、深入认识生活的途径。

为写作储存下丰富的写作素材,也为写好作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作文中,我发现学生看待生活越来越独特,越来越深刻。

在一篇《妈妈,其实我懂你》的作文中,一位学生这样写道:

我大口的扒着米饭,看着妈妈一如既往冷漠的脸,我突然感觉,这就是幸福。

“父母在,不远游”,妈妈,我要永远陪伴你……这不就是一颗感恩的心吗?

小小孩童,便知感恩,当我问他为什么有这种感受时,他说,他读了《读者》上的《疯娘》后,想到了自己的妈妈……

因此,我们的作文教学也应该向书本开放,有计划、有目的地带领孩子亲近书本,深入书本,为他们提供丰富多彩的广阔的认知天地,帮助他们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以激发孩子的观察热情,帮助孩子多角度观察、体验生活、丰富原生态生活。

(四)宽容,还给学生回归原生态的勇气

在与学生的交谈中,我发现不是学生不想写自己的生活,而是怕老师和同学嘲笑。

因为,老师批阅学生的作文,总是戴着一付高倍放大镜来寻找学生作文的缺点,什么材料不新,主题不明,结构不清,语言欠佳。

学生写起作文来,真是如履薄冰,战战兢兢,哪里还敢去写自己那名不见经传的生活呢?

如此一来,只会让学生越来越害怕作文,排斥作文,而往往学生情真意切的文章却因立意不高、缺乏文采等并不能得到教师的认可。

蔡成老师谈到的一个案例,大家可能都看过,他在一次回乡下拜望启蒙老师的时候,看到一篇小学二年级学生的作文《我的理想》,作文写道:

“阿爹还没走(当地称人死为‘走’)的时候,他对我说,你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长大当个科学家;阿妈却要我长大后当个公安(人员),说这样啥都不怕。

我不想当科学家,也不想当公安。

我的理想是变成一只狗,天天夜里守在家门口。

因为阿妈胆小,怕鬼,我也怕。

但阿妈说,狗不怕鬼,所以我要做一只狗,这样阿妈和我都不怕了……”

这篇作文很短,字歪歪斜斜的。

老师在文章上画了个大大的红叉,没有打分。

估计是不及格了。

是的,从所谓的“作文要求”的角度来看这篇习作毫无可取之处。

但这篇文章却深深触动人的心灵。

为什么?

就是因为文章的情感及表达真实自然!

面对学生尚显稚嫩的文笔,我们要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