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护人员锐器损伤.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537346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4.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护人员锐器损伤.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医护人员锐器损伤.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医护人员锐器损伤.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医护人员锐器损伤.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医护人员锐器损伤.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医护人员锐器损伤.docx

《医护人员锐器损伤.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护人员锐器损伤.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医护人员锐器损伤.docx

医护人员锐器损伤

阐述了手术室医护人员锐器损伤发生的频率、原因及发生锐器损伤不报告的原因,认为手术室医护人员应遵循防护原则,规范针头的使用、尖锐物品的处理、针刺的紧急处理,同时还应重视职业防护教育,建立锐器损伤报告管理制度。

【关键词】锐器损伤;手术室;医护人员

  锐器损伤是指在工作时间内,由针头及其他一切锐器所造成的使皮肤出血的意外伤害,它是医院一种最常见的职业性伤害。

手术室是医院的特殊科室,工作中直接接触病人开放的伤口、血液、体液等,而手术室又是锐器损伤发生率相对较高的科室之一,手术室医护人员存在着被感染的高度危险。

医护人员的皮肤被锐器损伤是职业暴露感染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等血源性传染病的主要传染途径。

因此,医护人员必须提高对锐器损伤的防范意识,加强管理,减少锐器损伤及经血液传播疾病的发生。

  1 医护人员锐器损伤的现状

  1.1 锐器损伤发生频率

  针刺伤和锐器损伤是存在于医院的一个重要的职业危险因素。

一项研究显示,全国有95%的护士在工作期间曾发生过锐器损伤,抽查100名手术室护士针刺伤发生率为96%[1]。

尽管不同人员发生和暴露于此种危险的几率不同,但该危险永远存在于手术室。

  1.2 锐器损伤发生的原因

  锐利器械,如剪刀、刀片、缝针、钩等在手术室使用最频繁,在术中传递、术后清洗,循环往复在各个环节中,容易误伤他人或自己。

手术室工作人员发生锐器损伤的常见操作和情形有:

①调整针头;②开启安瓿;③打开针帽;④清洁器具;⑤针头刺破针帽;⑥手术中意外受伤;⑦由同事致伤等[2,3]。

手术室工作的快节奏、频繁使用锐器等因素都可能造成医护人员在各项操作中发生针刺伤或锐器伤。

  1.3 发生锐器损伤不报告的原因

  锐器损伤在工作场所频繁发生,但是在汇报的过程中常常出现漏报或不报的情况。

不报告的常见原因有:

①嫌麻烦,不知如何上报;②运气不至于这么差而患病;③病人没有患传染病,没必要上报;④已经接种了疫苗;⑤该器械没有使用过。

  2 锐器损伤预防措施

  2.1 遵循普遍防护原则

  对锐器损伤树立标准防护的理念是防止锐器损伤的关键,即将病人的血液、体液、排泄物等均按传染性的物品对待,预防污染其他物品及感染医护人员。

采取的防护措施有:

在进行可能接触到病人血液、体液的操作时应戴手套。

使用双层手套能够针对手套破损造成的危险提供较好的保护作用。

  2.2 针头的使用

  2.2.1 注射器针头

  医护人员在使用注射器操作后习惯回套上针帽,是造成刺伤的重要原因,尤其在忙碌的工作时,仓促的回套针帽,容易发生针刺伤。

为避免针刺伤的发生,医护人员应养成良好的操作行为,立即并小心地处理使用过的注射器针头[4]。

  2.2.2 手术缝针

  不要对缝针进行校正,更不可用手直接拿取缝针,应使用持针钳或镊子。

  2.3 设立传递锐器的“中间区域”

  所谓“中间区域”指被预先指定的放置锐器的区域,并且医护人员均能十分方便地从中拿取锐器,这样可以减少用手直接传递锐器。

使用“中间区域”传递锐器,也被称为无接触传递技术。

  2.4 尖锐物品的处理

  2.4.1 尖锐物品处理原则

  将所有使用过的一次性手术刀、缝针、注射器针头等直接丢弃在利器盒里;避免双手回套针头,如需重盖,应使用专用的针头移除设备或使用单手操作技巧完成;不要徒手弯曲或掰断针头。

  2.4.2 利器盒的要求

  材质坚硬,不能被利器穿刺;开口大小合适,能轻易容纳利器;利器盒安置在适当并容易看见的高度,安置在利器的附近;利器盒装满3/4后便及时更换并移去。

  2.5 针刺伤后的紧急处理

  戴手套者应迅速按常规脱去手套;立即用健侧手从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压,挤出血液,同时用流动水冲洗伤口;用0.5%碘伏,2%碘酊,75%乙醇对污染伤口进行消毒;抽血做进一步检查,如被有传染病污染的锐器损伤,应采取预防接种及治疗,并定期复查,上报相关部门,进行医学观察,建立档案。

  2.6 重视职业防护教育,建立锐器损伤报告管理制度

  组织医护人员学习职业防护知识,强调自我防护的重要性。

合理配置、合理排班,为医护人员提供充分的休息时间,减轻压力,减少因工作忙乱而造成的损伤。

医护人员一旦被刺伤,报告医院感染科,医院感染科应立即评估发生情况,使受伤者得到恰当的治疗及跟踪观察。

  3 小结

  锐器损伤是存在于手术室的一个重要的职业危险因素,是血源传播疾病的隐患之一,因此,应重视锐器损伤这一危害及其所致后果的严重性。

创建一个安全的手术室环境很重要,包括对所有医疗器具进行严格消毒,安全处置医疗废物,在临床推广应用安全产品和技术等。

医护人员应提高对锐器损伤的防范意识并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尽可能避免或减少锐器损伤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朱烽,王建荣.手术室护理管理学[M].北京:

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

1.

  [2] 张玉侠.手术室锐器损伤及预防策略进展[J].护理研究,2011,25(3B):

663665.

  [3] 张晓霞,吴永兰.手术室护士医疗锐器伤情况调查和防护措施[J].护理研究,2006,20(5C):

13471349.

  [4] 于小凤,田雪梅,邓利利.手术室护士锐器刺伤的危害及防护对策[J].护理研究,2006,20(1B):

167.

目的:

探讨锐器损伤的防护措施,提高医护人员职业防护意识,防止职业暴露的危险。

方法:

对2006年发生的61人次护士锐器损伤原因、损伤过程进行调查分析。

结果:

损伤原因为防护意识不强,工作经验不足,缺乏严格的防护教育培训,缺乏必要的防护设施等。

结论:

避免锐器损伤,应采取积极、严格的防护措施,以减少锐器对医护人员造成的损害。

【关键词】锐器损伤原因分析防护措施

  人们关注疾病在病人中的传播,而对医护人员本身职业暴露感染疾病关注极少。

由于医院工作环境和服务对象的特殊性,护理人员面临各种职业危害。

近年来已知被污染的锐器损伤后可感染20多种对健康危害大而又治疗困难的疾病[1],如乙肝、丙肝、艾滋病等。

因此,锐器损伤已越来越引起护理人员的注意。

但对损伤的原因分析和防护措施还存在一些不足,笔者对本院2006年1~12月所发生的61名护士锐器损伤的原因及过程进行了分析并探讨防范措施。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市级医院61名护士,其中护士29名,护理师24名,主管护理师8名,护龄1~23年。

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护理人员锐器伤调查表”,以无记名形式问卷调查。

调查内容:

护龄、职称、锐器伤次数、种类及人次、锐器伤原因、伤后处理情况。

调查时间为2006年1~12月,发放问卷61份,回收57份,回收率93.7%。

结果

57名护士1年中有52名发生锐器伤,共发生锐器伤281次。

见表1。

表1锐器伤的种类及人次(略)

不同护龄护士锐器损伤情况,见表2。

表2不同护龄护士锐器损伤情况(略)

锐器伤原因,见表3。

表3锐器伤原因(略)

锐器损伤后处理情况,见表4。

表4锐器损伤后处理情况(略)

  锐器损伤原因分析:

从表2看出,护士锐器伤发生率91.2%,表3看出,违反操作规程造成的锐器伤占36.8%。

主要与下列因素有关:

①由于护理人员自我防护意识差,对锐器伤的危害认识不足。

②护龄越短的护士,发生锐器伤的比例越高,且次数多,可能与他们的基本功不扎实、技术操作欠熟练、心理素质不稳定有关。

③医院护理人员编制紧张、工作量大、应急情况多、工作压力大、时间不固定、易疲劳而造成意外锐器伤。

  锐器伤处理情况分析:

从表4看出,锐器伤后进行规范处理的只占33.3%。

可能的原因是:

①部分护理人员防范意识不强,存在侥幸心理。

②有些护理人员不知道正确处理方法。

③抢救病人时,不能及时处理,事后又未采取补救措施。

防护对策

认识锐器伤的危害,提高防护意识:

护士是医务人员中最容易接触血液、体液的人群,且多为高危险接触。

而经血液传播的疾病特别是艾滋病(HIV)、乙型肝炎(HBV)、丙型肝炎的感染是护理人员最重要的职业危害。

调查显示,各种锐器伤中针刺伤占45.6%。

针刺伤时,只需0.04ml带有乙肝病毒的血液足以使受害者感染[2];因被艾滋病病毒污染的针刺伤而感染HIV的几率为0.3%;被丙肝病毒污染的针刺伤而感染几率为1.8%[3]。

玻璃伤虽然没有直接暴露,但护士们常常是带着伤口继续工作,若再与病人的血液、体液、污染物品接触,同样存在职业暴露的危险。

因此,医院的管理者应加强护理人员岗前职业危害的教育,使护理人员从思想上认识到其危害性,树立普及性预防意识,在工作中合理设计工作流程,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如不将裸露针头的器具相互传递,用过的针头不要折弯或折断,尽可能将其立即扔进锐器收集箱。

对低年资护士加强操作技能训练,改变不正确的个人操作习惯,自觉采取防护措施。

如对感染病人进行操作可戴手套,虽不能防止锐器伤,但可以减少血液进入人体的量,而减少感染的机会,研究表明:

一个被血液感染的钢针刺破一层乳胶手套接触的血液比未戴手套接触的血液减少50%。

高危人群进行预防接种:

对乙肝表面抗原阴性者,接种乙肝疫苗。

这是预防HBV感染的有效措施,有效率为96%~99%,并且对丁型肝炎亦有防护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注射乙肝疫苗半年后要抽血检验是否产生表面抗体,如未产生抗体,需全程补种。

提高医疗护理器材的安全性能:

职业安全局明文禁止将针使用后重新套针帽,但这种行为仍普遍存在,这就说明了在依靠教育改变医护人员的高危行为的同时,还必须采取其他的办法,这就是必须在提高医疗护理器材上下功夫,如:

①无针头的产品:

无针头的静脉通路装置,由于其减少了针头的使用率,使得与之相关的针刺伤减少43%。

②具有安全保护装置的产品:

可伸缩针头的注射器,带保护性针头护套的注射器等。

他们的共同特点是针头在使用后或使用时与使用者处于隔离状态,从而使针刺伤的发生率减少了76%。

③个人保护产品:

用于单手将针头套上针帽的装置等。

④使用锐器收集箱:

此方法被认为是最理想的减少针刺伤的方法,它的使用使针刺发生率降低50%[4]。

  正确处理锐器伤:

一旦发生锐器伤同时伴有出血者,应立即从近心端挤出少量血液,用流动水冲洗后,用碘伏消毒,敷料包扎。

被乙型肝炎病人污染的锐器伤时,应在24小时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同时进行血液乙型肝炎表面抗原的检测,阴性者肌肉注射乙肝疫苗并随方;被HIV病人污染的锐器伤短时间内口服大剂量叠氮脱氧核苷,尽快于暴露后检测HIV抗体,并定期复查。

虽然护理人员因工作环境特殊,常年接触锐器,伤害是不可避免的,但也是可以预防的。

医院管理者应制定切实有效的职业防护制度,促使护理人员严格遵守操作规程,落实各项防护措施,对护理人员的职业暴露进行风险管理,确保护理人员的职业安全。

【参考文献】

  1李柳艺,张石红,等.手术室护师利器损伤的原因调查及防护.护理研究,2003,(3):

318.

  2徐秀华.临床医学感染学.长沙: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535-536.

  3李映兰.美国护士预防经血液传播疾病的意识和措施.中华护理杂志,2002,37(8):

633-634.

  4李希兰,王云琼,周刚.实习医护人员锐器伤的调查及预防措施.护理学杂志,2005,2(20):

67.

【摘要】医护人员的锐器损伤在临床十分常见,其中尤以护士更明显。

为提高对锐器伤的防范意识,对护士发生锐器伤的主要原因、暴露途径及损伤物作了简要叙述,对临床护士锐器损伤的防范作了详细介绍。

【关键词】护士;锐器伤;预防

临床护士是血原性病原体职业暴露发生的最高危职业群体[1]。

医院内污染危险最高的是护士占52%,最危险的体液是血液及血液制品占66%,而身体中手是最易受污染的部位占21%[2]。

临床护士直接接触被污染的器械、敷料、血液及体液等,锐器损伤是一突出问题,护士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发生率国外为52%~89.4%,国内为80.6%~93.3%[3]。

有资料显示临床护士针刺伤发生率高达89.89%[4]。

护士锐器损伤明显高于医生,这与护士操作较多有密切关系[5]。

锐器伤后血源性传染病的危险远远大于其他途径,达80%[3,6]。

临床工作者是乙肝,丙肝等传染性疾病的高危人群,发病率较非临床高5~12倍[7]。

一次污染锐器损伤引起艾滋病及丙型肝炎的可能为0.3%~0.5%及4%~10%,有些疾病一次锐器损伤就可以传播[8]。

台湾曾对8645名医务工作者调查问卷显示,针头损伤及其他尖锐医疗器械损伤皮肤的年发生率为1.3次/人和1.21次/人,而其中54.8%的针头已被患者的血液污染,而国内的护士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发生的密度高达每人每年3.5次,并且还有相当高的漏报率[3]。

所以应对锐器损伤的预防引起高度的重视。

2003年英国报告针头刺伤率占医务人员总意外事件的17%,其中41.2%护士有过锐器伤害经历。

同年在比利时布鲁塞尔专门召开了国际性的防止锐器损伤和独特功能的医疗器具的研讨会,并成立了安全针头的网络[9]。

美国在1988年就有了减少注射针刺伤的计划,1989-1990年制定了预防注射针刺伤指南,1990-1992年成立了注射针刺伤小组委员会,以保证在护理人员中减少注射针刺伤的例数[10]。

我国于2001年制定的《医院感染管理文件汇编》指出建立预防锐器伤害管理组织是实施锐器伤害管理的根本保证[11]。

但在具体落实中尚存在诸多问题,需进一步完善和改进。

  1临床护士锐器损伤的主要原因

  1.1医院管理部门重视不够

  对临床护士职业暴露防护缺乏系统的教育、管理和监督,岗前培训缺乏有关锐器损伤的内容。

  1.2防范意识薄弱

  虽然大多数护士能正确认识被HIV,HBV,HCV污染锐器损伤的后果,但仍存在侥幸心理,认为感染的可能性不大。

  1.3缺乏防范锐器损伤的规范程序

  多数护士都是在工作中被污染锐器刺伤后才意识到污染锐器损伤的防范,因此遵循规范程序很必要。

  1.4其他

  工作环境混乱,工作不熟练,工作紧张、繁忙,身体状况差,性格急躁。

锐器用后处理不当等。

胡春玲等[12]对42名实习护士职业防护问卷调查显示实习期间锐器损伤达100%。

而经过系统培训后33%单位锐器伤明显减少[13]。

所以加强锐器伤的宣传教育,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岗前培训等可大大减少锐器损伤的发生。

  2暴露途径及损伤物锐器伤

  主要包括针刺、刀割伤、安瓿及其他锐器等所致的皮肤和黏膜破损[14]。

以针刺最多,超过40%,有报道因职业引起的感染中针刺伤可达80%[6]。

针刺伤中空心类针头为主,集中于皮下注射针头、头皮针、输液器针头等。

据《国家危险品名录》第一号废物为医疗垃圾,而医疗垃圾中最具有污染性的是针头。

穿刺抽血、输液的针头、套管针芯因管腔内较多的血液,刺伤的危害较大,针头越粗、刺入越深感染的机会越大,所以最好能回抽注射器活塞,减少污染液进入体内,减少被污染的危险。

  3临床护士锐器损伤的防范

  3.1制定安全使用和处理锐器的标准

  国内护理有关锐器损伤的规范很少,英国的预防医院感染的标准中相关部分规定[15]:

(1)锐器不能直接用手传递,并尽量减少搬运。

(2)使用或处理前,不要弯曲或破坏针头。

(3)针头与注射器在处理前不要分解。

(4)针头无需重新戴帽。

(5)使用过的针头应就地投入锐器收集箱或容器中,锐器箱的装量不要超过标示的装量。

公共区域的锐器箱不能放在地板上,而应放在安全的地方。

(6)在有明确指征且能提供医务人员安全性的地方重视针刺伤预防设施的使用。

(7)在广泛推广介绍之前,对针刺伤预防设施进行严格的评价,确定其效果、可接受性,对患者护理的影响及成本效益。

注射器、输液器用毕就地拔下针头,勿需戴帽。

可用消毒液浸泡或放置于耐刺的一次性容器中,因将使用过的针头重新套上针帽此动作所发生的刺伤占针刺伤总数的10%~25%,最高可达50%。

  3.2强化锐器损伤职业防护的培训,提高防护意识一组资料显示,8个月实习护士的前4个月与后4个月锐器损伤的总次数为28∶7[12]。

说明实习护士早期对锐器损伤的认识不足,工作环境不熟悉,操作不熟练更易造成损伤,进一步证明锐器损伤防护培训的重要性。

低年资护士发生锐器损伤最多,医院临时聘用的护士血源性病原体职业的年发生率是正式护士的1.65倍[16]。

首先低年资护士岗前缺乏锐器损伤的意识,其次低年资护士操作多,经常操作者发生锐器的危险是不经常操作者的2.23倍。

另外对业务不熟练也是发生锐器损伤的原因,所以在加强低年资护士业务学习的同时,还应当加强锐器损伤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上岗前的培训、规范操作规程、严格带教。

经过适当的培训可大大降低锐器的损伤[17]。

  3.3改善医疗操作环境安全的操作环境能有效地减少医护人员被锐器刺伤的次数,如戴手套,采用安全针头注射器,提供便于丢弃尖锐物品的容器,负压标本试管采血等。

医院应提供便于丢弃污染针头等锐利废物的容器以减少医疗锐器刺伤的发生。

规范医疗废品的处理医疗垃圾应在卫生主管部门统一规定下在固定场所焚毁[18]。

  3.4建立支持系统,给予心理咨询以缓解心理压力目前除了有乙肝疫苗预防职业感染外,对HIV和丙肝缺乏有效的疫苗,因而暴露后的处理非常重要。

污染锐器刺伤后,现场的处理措施主要包括:

立即用流水冲洗伤口,减少污染血液进入体内;用消毒液消毒伤口;包扎伤口。

处置前做好各项化验检查如HIV、HBV、HCV等检测,阳性患者做好各项防护工作。

根据患者检验结果,采取相应的预防治疗措施和血液的基线测定跟踪检查。

  3.5医院感染控制部门需完善职业暴露报告等相应的支持系统,以便医护人员在针刺意外或黏膜接触患者血液等职业暴露后能向有关部门报告,并得到及时的咨询和处理;同时有关部门在收集这些数据时,可定期进行分析发生职业暴露的原因,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以减少医护人员职业感染的危险性。

  3.6加强护士基本功训练,如静脉穿刺做到一针见血,以减少自身感染的机会。

用过的物品应立即弃入脏敷料的盛器内,不要随地乱扔。

阳性患者用过的器械要先经消毒液浸泡再清洗。

  3.7合理安排工作,通过弹性工作时间,使有限的人员得到合理安排,避免工作的被动性忙乱,预防锐器损伤的发生。

【参考文献】

  \[1\]AnnND,CiesilskiCA,MetlerRP,etal.Occupationgallyacquriedhumanimmunodeficiencyvirus(HIV)infection:

nationalcasesurveillancedataduring20yearsoftheHIVepidemicintheunitedstates\[J\].InfContrHospEpidemiol,2003,224

(2):

86-95.

  \[2\]李琼芬(译).避免受血液和体液污染\[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3,22(3):

144.

  \[3\]吴立军,何仲.护士血原性病原体职业暴露风险与预防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5):

386.

  \[4\]毛宠珍,邵翠颖,翁国勤.急诊科护士职业性损伤危险因素的分析及其防护\[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5,22(11):

35.

  \[5\]郑晓澜,邸英如,郭蕾.医护人员医疗锐器损伤情况调查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5,15(5):

501.

  \[6\]李玉环.护士行为与职业有害因素的调查研究\[J\].现代护理杂志,2003,9

(2):

114.

  \[7\]HorfordWE,王俊生.临床麻醉手册\[M\].沈阳: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83.

  \[8\]李映兰.高危科室护士职业安全防护存在问题及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3

(2):

198.

  \[9\]刘燕玲,刘星辉.英国锐器伤害医护人员的现状与对策\[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4,23(4):

150.

  \[10\]高霞(译).美国护理人员对注射针刺伤的防护\[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1996,15(4):

153.

  \[11\]殷小基.医院职业性锐器伤害监测和处理\[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02,1

(1):

33.

  \[12\]胡春玲,张建军,樊晓明.实习护生职业防护现状调查分析\[J\].护理学杂志,2006,21(4):

67-69.

  \[13\]庄菊素,徐国英,王晶,等.急诊护士对针刺伤的认识与针刺伤后心理状态的调查\[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3):

204.

  \[14\]陆边芳,孙惠娟.针刺伤所致医务人员血液性传播疾病的预防\[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1999,18(11):

506.

  \[15\]吴安华,徐秀华.预防医院感染标准原则(英国)\[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2,12(10):

799.

  \[16\]TrimJC,ElliottTSJ.Areviewofsharpsinjuresandpreventitivestrategies\[J\].JHospitInf,2003,53:

237.

  \[17\]PeateWF.Preventingneedle-sticlesinemergencymedicalsystemworkers\[J\].JoccupEnvironMed,2001,43(6):

554.

  \[18\]陈素文,陆晓伟,韩永毅,等.临床护士锐器损伤情况调查及对策\[J\].齐鲁护理杂志,2005,11(5):

40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