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动和调整二.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536185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4.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动和调整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动和调整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动和调整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动和调整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动和调整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动和调整二.docx

《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动和调整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动和调整二.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动和调整二.docx

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动和调整二

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动和调整

(二)

  三、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选择

三次产业结构矛盾的原因分析

1、第一产业矛盾的症结,在于耕地、水等资源相对短缺和劳动力严重过剩。

我国人均耕地和水资源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农业剩余劳动力较多,今后每年还有大量新成长的劳动力需要就业。

这就使我们面临一个难题,由于资源短缺,必须不断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益,这要花费大量投资,包括水利设施的建设,机械设备、动力、化肥、农药的投入等。

这就使农产品的成本不断上升,而富余劳动力又使得农业的人均劳动生产率难以提高。

成本的不断上升和劳动生产率的低下,使得从事农业生产的纯收入难以增加,“增产不增收”,“农业大县、财政穷县”等现象还很严重,成为农业进一步发展的关键问题。

多年来,采取的提高粮食、棉花等农产品价格,“以工补农”等措施起到了促进农业发展的效果。

但当主要农产品价格接近国际市场价格后,我们面临着政策上的新的选择。

除了继续增加农业的投入,特别是科技投入,还需要开辟新的道路,采取新的措施。

2、第二产业供给能力大、需求相对不足矛盾的根子,是农民多,收入低。

我国人均拥有的主要工业品和住房,在世界上尚属低水平,具有发展的潜力。

但由于农民收入水平低,目前在城市已经普及的商品在农村尚无购买能力。

3、造成第三产业比重过低状况的原因,有交通等基础设施不发达等因素,但最根本的原因是我国城市化的程度,与经济发展的程度不相适应。

历史上,由于工农业分割、城乡差距大。

改革开放以来,为了避免城市人口的急剧膨胀,采取了离土不离乡,就地转移农业劳动力的对策,在广大农村发展乡镇企业,走出了一条不同于世界各国工业化时农村人口大量减少,城市人口急剧增加的道路。

这对于稳定经济、稳定社会秩序起到了良好的作用,但同时也造成了大量占用耕地、制约第三产业同步发展的新问题。

实践证明,工业企业和居民住地过于分散,难以产生集聚效应,难以以城兴市发展第三产业。

在乡镇企业中,农民从种田转为做工,但生活方式未变,也就没有商业、服务业、卫生、文化、体育等事业的相应发展。

有些农民进城打工,其本人生活基本保持了较为单调的方式,其家庭留在农村,也未对第三产业提出需求。

1995年,我国640个城市的市区,有人口5亿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亿。

其所占的国土面积只有全国的%,但第三产业的增加值占全国的79%。

客运量占76%,货运量占65%,邮电业务总量占%,用电量占%,社会消费的零售额占72%,商业和餐饮业网点%,卫生机构床位占%,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占68%,文化体育设施也主要集中在市区。

统计分析表明,1978年以来的18年间,我国农业劳动力每向第二产业转移一个劳动力,只带动0.7人转向第三产业;而工业化与城市化同步进行的国家,每向第二产业转移一个劳动力,可向第三产业转移2个劳动力。

从严格的意义上说,1985一1992年期间,第三产业的发展,主要是解决了现有城市中第三产业相对滞后的问题,这个期间,第三产业成为安置城市就业,解决企事业富余人员,增加单位和个人收入的主要途径。

公司、商店、饭馆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大量农民也进城加入三产大军,个体商贩、商店、饭馆、居民家庭大量雇佣农民工,环境卫生、修理行业等赃、累、苦的工作基本由农民工承担下来。

从某种意义上讲,农民为城市的第三产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但由于体制和其它原因,并未更多地分享现代文明发展所创造的第三产业的成果。

城镇发展相对滞后,所产生的另一个重大影响,是居民居住用地过多。

据土地管理部门的调查统计,我国城镇居住占用的土地近4000万亩,人均占地75平方米。

农村居民住宅用地接近亿亩,人均占用土地接近200平方米。

上海松江县小昆山镇,采取“工业向园区集中,居民向集镇集中,耕地向规模经营发展”的政策,1780户居民的宅基地,就可以从1045亩减少为212亩,减少80%。

江苏省的村镇规划表明:

如果适当将目前的村落向中心村和基层村集中,可复垦耕地300万亩。

因此,根据条件有计划地发展城镇,引导农民集中居住,不仅可以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对大量节约土地,也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重点选择

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产业结构的调整中,依次解决了历史遗留下来的农业、第三产业和能源、交通、通信基础设施供给不足的矛盾,以解决这三个矛盾为战略方向,带动了国民经济的成长,推进了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促进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

为解决这三个矛盾而制定的国民经济计划和产业政策,采取重点加强这些产业发展的措施,使资源的配置向“瓶颈”部门倾斜,在调整产业结构上取得很大的进展。

产业比例严重失调的状况已得到基本解决,“瓶颈”产业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矛盾已得到较大的缓解,可以预见,在不远的将来,以解决产业供给能力不足,平衡产业比例关系为目标的结构调整,将顺利完成。

今后,为了进一步推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市场竞争为动力来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

相应地,产业政策,也要由倾斜式地开发产业供给能力,转向开拓市场,创造和培育需求,通过市场引导产业的调整和优化。

2、我国除了人均耕地、水资源相对短缺外,一部分矿产资源的人均拥有量也相对不足。

随着经济总量日益增大,资源消耗过多的矛盾日益突出。

因此,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在目前阶段,应以节约资源和提高资源利用率为基本任务。

在产业结构和行业结构、产品结构调整中,要大力节地、节水、节材、节能,以及节约消耗自然资源较多的产品,如粮食、电力、钢铁、燃料、化工等产品。

要通过节约资源,推动各个产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3、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其重点和战略方向,应当放在“三农”,即农村经济、农业和农民上。

其原因是:

——在三次产业中,第一产业仍是基础最薄弱的产业,也是风险最大,比较利益最差的产业。

加上我国人均耕地、水资源相对较少,农业的发展,面临增加投入,提高效益、调整结构等一系列难度较大的问题。

在国民经济长期发展中,始终把农业放在首位,是我国必须牢牢把握的方针。

——农村居民工业消费品的需求过小,这是我国工业产品供大于求的主要原因。

农村居民对工业产品的需求,还主要集中在农业生产资料和部分建筑材料上,工业消费品,特别是家用电器等,农村居民因购买力低,市场还未打开。

如何开发农村市场对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消费品的需求,是我国第二产业继续发展的关键。

否则,我国将难以走出城市企业、外资企业和乡镇企业一起上加工工业,但市场只有出口和城市的局面。

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是开拓工业产品市场的根本出路。

目前,我国城市已经饱和的一些产品,在农村家庭还远未普及,只要农村购买力提高,现有的产品是有销路的。

——消灭城乡差别,不仅是我国现代化必须解决的问题,也是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

随着乡村面貌的改变,在能源、交通通信的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需求,对市政公用设施包括道路、供水、供燃料气、供电的需求,对商业服务业,以及文化、卫生、体育事业的需求,都会成为国民经济成长的强大动力。

同时,随着这些事业的发展,也会进一步促进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创造出更多的国民财富。

总之,围绕农村经济、农业和农民,开展全方位结构调整,是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增长和结构优化的战略选择。

产业结构调整的路径和环节

1、促进农业产业化和加快小城镇建设,是逐步完成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这一历史性任务的必由之路。

通过推进农业和加工业、流通业的密切结合,从根本上改变农业的不利地位,加快农业现代化的步伐。

通过小城镇的建设,促进乡镇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进一步繁荣农村经济。

2、继续推进能源、交通和通信基础设施的建设,是分阶段实现我国现代化的重要基础。

三种基础设施的完善和不断改进,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提高的主要基础,也是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

因此,任何国家,无论在其经济发展的哪一个阶段,都把三种基础设施的建设,作为政府经济发展计划和政策的重点。

只是在发展的不同阶段,在三种基础设施的建设上有不同的目标和任务。

例如,日本历次长期计划,都把居民供电的满足和保障程度,以及居民到达主要交通干线的时间,作为计划的重要目标。

美国政府在能源安全和保障上,制定了从供应、生产和技术开发的长期政策。

为了扩大能源供应的多元化,90年代以来,美国政府拨款70亿美元开发了煤炭液化、煤炭气化联合循环发电、循环流化床发电等充分利用煤炭资源、减少环境污染的技术,目前已完成了工业示范厂的试验,煤炭的清洁化发电和热效率,都达到很高的水平。

对于开发煤层气和风力发电,政府给予税收优惠政策,促进大规模的开发和商业化生产。

进入90年代以来,一些国家提出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也是在新的科学技术条件下,提高本国基础设施能力和技术水平的举措。

以基础设施建设为动力推动经济增长,作为各国通行的做法,其原因:

一是基础设施建设具有很强的需求导向作用,对制造业和建筑业的发展,会产生极大的需求。

二是基础设施的完善,是诸多产业发展的必要条件。

例如,高速公路对汽车制造业的发展,大型客机对跨国旅游业的发展,都是必要的条件。

因此,不断推进能源、交通和通信基础设施的建设,既是我国现代化的重要任务,也是推动经济增长的有效途径。

3、加快工业产品的结构调整和优化,是实现资源节约和产业技术水平升级的有效途径。

目前,我国主要工业产品的生产能力已经很大,但从总体看,还存在技术水平不高、产品生产和使用中能耗与材耗过大、产品质量差、产品生产的规模效益不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弱、造成的环境污染较严重等问题。

改变这种状况的根本途径,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市场竞争为动力,通过技术改造、技术创新、企业组织结构调整等措施,有步骤、有针对性地对工业各部门的产品结构进行调整和优化。

在产品结构调整中,对国民经济发展影响最大的是以下几个方面:

——通过推广新技术、新工艺,降低产品的能源消耗、原材料消耗、以及水资源消耗。

生产一批能在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中降低能源、原材料和水资源消耗的产品。

——通过新技术运用和经济规模的扩大,提高产品质量、降低产品成本,在国内外市场上增强竞争力,扩大市场份额。

——通过技术创新和技术引进,开发具有世界先进水平,能够代表产业发展方向的产品。

从我国目前经济水平在地区、行业、城乡之间还有极大差别的现实出发,各地区、各行业技术进步和规模经济的要求不能一刀切,而要因地制宜,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和适当经济规模,在发展中逐步提高。

4、大力开拓第三产业,大量吸收劳动力就业,整个产业结构调整的必要环节。

目前,第三产业已经成为吸收劳动力就业的主渠道。

无论是常规第三产业还是新兴的第三产业,都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是今后一个长时期,我国吸收新成长的劳动力、转移农业劳动力的主要领域。

因此,大力开拓第三产业,具有极其重大的战略意义。

第三产业的开拓,在城市和农村有着不同的任务。

目前,城市商业、饮食服务业等已有了很大的发展。

今后,应着重开发旅游、文化、体育等利用闲暇时间的休闲健身产业;开发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信息服务业;开发提供法律、技术、财务、投资等专业知识服务的咨询服务业;以及开发房地产业等。

农村应当因地制宜,结合农业产业化和小城镇的建设发展商业流通业、交通运输业、饮食服务业等适应农民需要的第三产业。

  四、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方向中共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要“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状况,充分考虑世界科学技术加快发展和国际经济结构加速重组的趋势,着眼于全面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

具体看,十五大确定的产业结构调整方向是

坚持把农业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确保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增加。

党的十五大报告,重申了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以及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各项措施。

同时,对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提出了新的任务,主要是“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形成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和相互促进的机制,推进农业向商品化、专业化、现代化转变”。

也提出“搞好小城镇规划建设”。

这是党中央对农村工作提出的重要方针。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产区进一步发展的方向。

以吉林和黑龙江为例,这两个省都是我国农业大省和产粮大省。

1996年两省粮食产量占到全国的十分之一。

多年来,“粮食大省、工业小省和财政穷省”一直困绕着两省。

现在通过发展粮食加工和后续产业,开辟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新路子,给全省的发展带来了生机和希望。

小城镇建设是城乡经济结构调整的结合部。

我国城市化的水平,目前不到30%,在世界上也是低水平的。

目前世界平均水平是50%,发达国家达到70%多。

积极稳妥地搞好小城镇的规划和建设,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城市化道路,也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

农业产业化经营、乡镇企业的布局调整和小城镇的规划建设很好地结合起来,不仅将极大地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且将进一步促进城乡经济交流,对工业和城市经济的发展严生巨大的影响。

小城镇发展了。

农村商业服务业、交通运输业、通信业、教育、卫生、文化体育事业的发展都将有了依托和基础条件。

这对于根本改变农村面貌,创造繁荣文明的新农村都有很大的作用。

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还有一项重要任务,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从根本上扭转靠天吃饭的局面,控制住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

要加大林业建设的力度,加快植树造林,特别是大江大河中上游地区的水土保持和流域综合治理。

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

能源、交通和通信等基础设施,是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和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进行规划和给予支持的重点,也是电子、机械、新材料和新能源等高新技术综合运用的主要领域。

基础设施的完善,不仅为汽车、飞机、船舶、电话、计算机的使用创造了条件,而且也为一系列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市场。

因此,根据国民经济发展对基础设施的需要,不断完善各种基础设施,是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任务。

电力设施,要进一步加强电网改造,降低电网损耗,提高电网运行的安全性和经济性,逐步淘汰耗能高、污染大的小机组,发展大功率机组。

交通和通信,要完善网络,进一步挖掘潜力,提高其效益。

加大调整改造加工工业的力度,振兴支柱产业,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目前,加工工业的生产能力已经很大,但许多产品的质量、档次还不适应市场需要,产品的生产由于规模小、消耗高、用人多,造成成本高,缺乏竞争力。

因此,十五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大加工工业调整改造的力度。

调整的方向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适应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开发和生产适销对路的工业消费品。

食品、纺织、轻工、电子、机械、化工、建材、医药等,要根据市场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发和生产适应不同消费层次,不同消费需求的产品。

目前,由于收入水平和结构的变动,消费需求呈现多样化的局面。

现在市场既有对高档名牌产品的需求,也有对物美价廉产品的需求。

只有面向市场,认真研究需求,才能生产出适销对路的产品。

近年来,深圳康佳电子集团认真研究农村市场对彩电的需求,对49厘米彩电的功能和价格进行了调整,去掉了国际线路、环绕声和重低音等农村不需要的高档功能,降低了彩电售价,一台只售1800元左右,打开了农村市场,销售情况很好。

这是一个发人深思的典型事例。

第二,适应多元化的国际市场,促进机电轻纺产品的出口创汇。

今年,我国进出口顺差很大,全年预计将达350亿美元以上。

今后,除了需要增加高技术产品的出口外,在出口上,要转向以质取胜和市场多元化,避免单纯地扩大数量和单一市场的贸易磨擦。

轻纺产品要从目前依靠扩大数量转为主要依靠提高产品质量,提高单位产品创汇能力上。

1995年,我国吨纤维产品的创汇额仅为1万美元,如果提高到万美元,就可以在不增加数量的前提下,较多地增加出口创汇。

机电产品则要采取措施,扩大成套设备的出口。

第三,采用先进技术,努力开发重化工产品和轻工原料产品。

大型成套设备、精密机械、合成材料、有机化工原料、纸浆等产品,在国民经济中用途广泛、需求量大,但我国生产能力仍有不足,目前进口数量大的,主要是这几类产品。

因此,通过现有企业的改建和扩建,挖潜增能,是大有可为的。

认真做好这项工作,对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将产生重大影响。

对此,国家已作了规划和部署,如水火电发电设备制造企业的改造,石油化工基地的建设,大型纸业基地的建设等。

第四,要以节能降耗、提高质量和增加品种为重点,改善原材料产品的结构。

钢铁、水泥、化工等产品,目前生产能力较大。

关键是品种结构不合理,生产耗能大,产品质量差。

因此,要加强原材料工业的技术进步,调整产品结构、降低能耗、提高质量,减少污染,节约用水用地。

第五,要突出重点,发展一批高技术产业及产品。

要根据市场需要,选准方向,通过引进技术和自主开发。

在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工程、新能源、节能环保、航天航空等领域,发展一批目前市场急需,又力所能及的新产业。

鼓励和引导第三产业加快发展。

旅游业、房地产业、生活服务业的发展势头很好,今后可以加快发展。

信息、咨询、科技、文化、体育等行业,也已经开始走上产业化的道路,发展的前景是好的。

促进地区经济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

“九五”计划实行几年以来,地区经济和产业结构出现了新的变化。

从1996年的情况看,东部沿海地区继续发展,西部地区与全国保持同步发展的速度,中部地区的发展超过全国平均发展速度。

尤其是长江经济带,中部五省等地区,发展更快一点。

这与国家加强对中西部地区支持的力度,加快了一批能源、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和资源开发项目的建设,有很大关系,也是各地发挥优势的结果。

1996年和1997年,中西部地区基建投资的增长速度,超过全国平均增长速度。

1997年,西部投资的增长速度最快。

这说明,投资结构变动是向中西部地区倾斜的。

按照十五大报告重申的促进地区经济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的要求,各地区在全国的统一规划和政策下,选准自身位置,明确努力的方向,地区结构的改善将会出现新的面貌。

五、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原则十五大报告指出,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总的原则是:

以市场为导向,使社会生产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的变化;依靠科技进步,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发挥各地优势,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变高投入、低产出,高消耗、低效益的状况。

在研究和制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规划与方案时,要努力贯彻这些原则。

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以市场为导向,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

当前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是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的。

因此,在进行结构调整和优化时,要在国家宏观调控和政策的指导下,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

要从国内外市场需求出发,在市场竞争中进行结构调整和优化。

竞争性产业的调整要在国家产业政策指导下,由市场调节。

基础性产业,也要引进市场机制,面向市场需求。

要深化改革,推动政企分开和企业转换经营机制,使企业成为适应市场的法人实体和竞争主体,也就是成为结构调整的主体。

进一步明确政府和企业权利和责任。

企业依法经营,自负盈亏,承担在市场竞争中的责任和义务。

政府主要是制定结构调整的规划,引导企业发展,制定产业政策和法规,规范企业行为和市场行为,为企业创造平等竞争的外部环境和政策保障。

要进一步深化投资体制改革,主要包括:

培育和发展多元化投资主体,形成多种形式的投资渠道。

明确和界定国家出资人和投资机构,发展国有资本的多种经营形式。

采取多种方式,包括直接融资,充实国有企业资本金。

把产业结构调整与国有企业发展、国有资产的重组结合起来。

打破条块分割,以资本为纽带,通过市场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产品真正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的跨地区、跨部门、跨所有制和跨国经营的大企业集团。

采取改组、联合、兼并、租赁、承包经营和股份合作制、出售等形式,放开搞活国有小型企业。

对国有大中型企业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使国有企业的资产结构更加符合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的需要。

要根据不同行业的特点,形成合理的企业组织结构。

需要集中经营的,要按规模经济的要求,调整企业组织结构,实行规模经营。

需要专业化分工的,要按专业化的要求,促进企业组织结构的合理化。

要把产业结构调整和科技进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结合起来。

这次产业结构调整,正面临世界科学技术加快发展的时机。

特别是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对改变产业和经济的面貌将产生带根本性的影响。

要不失时机地跟踪和了解这些技术发展趋势。

根据实际需求,适时引进和开发这些技术。

最近,江泽民总书记在访问美国期间,宣布我国将参加《信息技术协议》。

该协议是世贸组织成立后于1997年3月达成的第一个重要协议,该协议主要内容,是参加方在计算机、电信设备、半导体生产设备、软件和科学仪器等六类信息产品的进口时,按一定期限把关税降为零。

这对于我国既是一个机遇,也是一个挑战,需要认真对待,趋利避害,推动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

要把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与各项配套改革结合起来。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改革,投融资体制的改革,金融体制包括银行、证券、保险体制的改革,住房制度改革等,都要与产业结构调整有机结合。

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必然带来大量职工岗位的调整,人员的流动和职工下岗再就业是难以避免的,是结构调整中必然遇到的问题。

因此,加快养老、失业、医疗保险和社会救济等制度的建设和完善,为在结构调整中流动和下岗职工提供最基本的社会保障,是顺利地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的重要措施。

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提出调整规划和方案。

由于我国各地经济发展的水平不同,所面临的矛盾和问题不同。

因此,各地区在产业结构调整中,重点和任务也会存在不同的差别。

需要从各地的实际出发,深入研究本地区的问题,充分考虑本地区的需要和可能,确定本地区调整的规划和方案。

无论是产业的调整,技术的选择,还是企业的改组,都不能搞一刀切,搞一哄而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