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新部编版小学语文三下三单元备课.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533111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92.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完整版新部编版小学语文三下三单元备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完整版新部编版小学语文三下三单元备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完整版新部编版小学语文三下三单元备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完整版新部编版小学语文三下三单元备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完整版新部编版小学语文三下三单元备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完整版新部编版小学语文三下三单元备课.docx

《完整版新部编版小学语文三下三单元备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完整版新部编版小学语文三下三单元备课.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完整版新部编版小学语文三下三单元备课.docx

完整版新部编版小学语文三下三单元备课

第三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围绕“传统文化”这个主题安排了《古诗三首》《纸的发明》《赵州桥》和《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四篇文章。

分别介绍了中国的三个传统节日、纸的发明、历史文化遗产赵州桥,以及传世名画《清明上河图》。

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感受深厚的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在课文学习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搜集更多传统节日的资料,熟练运用字词进行句段的写作.

单元教学目标:

1.学会使用工具书查找字词。

理解生字新词,并掌握词语意思,能试着在习作中具体运用。

2.了解传统节日,感受中华民族深厚的传统文化。

3.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4。

感受中华民族深厚的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单元课时安排

《古诗三首》3课时《纸的发明》2课时

《赵州桥》2课时《一幅名扬中外的画》1课时

口语交际1课时习作2课时

语文园地三2课时单元测试2课时

主备教师

备课时间

年月日

组长审核

年月日

领导签字

年月日

教学

内容

9。

古诗三首

教材

分析

古诗三首编排了三首跟传统节日有关的古诗,依托教材的插图,再现了传统节日的情景.

教学

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

在理解字词的基础上,流利、准确地朗读三首古诗。

2.背诵并默写古诗。

3.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中画面,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4.了解春节、清明、重阳等传统节日的由来及其文化内涵。

教学

重难点

教学重点:

能正确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能用联系生活实际、利用图文结合等方法了解传统节日。

教学

准备

教师准备:

课件

学生准备:

预习古诗、找有关传统节日的诗句。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会认2个字,会写5个字,其中重点认识“屠”字,重点指导书写“屠"、“符”字,并注意“屠”字是半包围结构。

并正确读写“屠苏、瞳瞳”词语,尤其是“曈曈”注意是左边是日字。

2。

背诵课文3.培养孩子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热爱.

学习重点

背诵课文,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这首诗写了哪个传统节日?

写出了什么样的节日情景?

课前准备

1.制作教学课件.(教师)

2。

查找与课文有关的资料,预习课文。

(学生)

教与学活动

设计意图

修改

一、诵读导入,重视积累

让学生诵读《元日》等诗。

你知道“元”有哪些意思吗?

知道“元日”是什么意思吗?

(扩词:

元宵、元日。

拓展“元"的理解,夯实语言基础)

二、初读古诗,解疑释难

1。

利用课件检查生字新词,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教师重点指导“屠"字。

2尝试读出诗的节奏。

(指名学生读古诗-—范读古诗——齐读)

3。

师:

通过预习和初读,我们知道词语的意思,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字词吗?

三、研读古诗,理解诗意

1.师:

学习古诗不仅要把诗句读正确、读流利,还要根据诗句的意思展开丰富的想象。

古诗的每一句话都描绘了一幅画面。

请同学们把对字词的理解带到诗句中,练习说说每一句诗的意思。

2.师: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句,同桌互相交流说说展现在自己眼前的是一幅幅怎样的画面呢。

在学生理解“岁”字时,教师补充“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的诗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岁"的含义。

3.交流、评议、完善.师:

如果说“爆竹……”让我们感到了热闹、兴奋,还有一句会让我们感到温暖、幸福,那就是-—

4.练习说话。

师:

你为什么从“屠苏"感受到快乐呢?

在这万家团圆的时刻,大家迎着和煦的春风,一边喝酒一边说着祝福的话语,身上暖暖的,心中更是暖暖的。

师:

谁能把这两句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我们和王安石在隆隆的鞭炮声中“来到”大街上,又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

(课件出示)这里的“新桃”和“旧符”都是指“桃符"。

简介“桃符”。

四、品读古诗,体悟情感

1.师:

默读全诗,想一想全诗描写了哪些场景。

2.师:

放爆竹、饮屠苏、换桃符几个典型的画面,寥寥数语,就给我们勾画出欢度新年的喜庆景象。

3.师:

孩子们,在诗人眼中换去的只是旧桃符吗?

他笔下仅仅是一幅其乐融融的春节图吗?

课件出示:

当时的宋朝,百姓过着贫穷的生活。

年轻的王安石看到了百姓的疾苦,立志要为人民造福。

在49岁时,王安石做了宰相,他积极进行改革、推行新政,希望国家繁荣富强.就在这一年春节,他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不朽诗篇《元日》。

现在,你觉得王安石仅仅是在写春节时热闹欢乐的场面吗?

他还期望什么呢?

用一个成语来表示(辞旧迎新、除旧革新)。

请你再来读读这首诗,你一定会有新的感受.

4.指导朗读。

五、补充诗句,拓展延伸

诵读王安石的《梅花》

自主朗读、深思……每一名学生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感受、理解、体会这首诗。

只有这样的多样性才会使课堂更精彩,让中年级感受领悟到学习古诗的方法。

 

走近历史,才能走进诗句,才能真正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因此,这一环节适时适量地引导学生了解王安石写这首诗时的历史背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思想情感.

 

教师抓住难点进行指导,提高书写指导的针对性、有效性.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会认3个字,会写5个字,其中重点认识“魂”字,重点指导书写“魂”字,注意左右结构的字是左窄右宽。

正确读写“牧童、遥指”词语,并注意“遥指”的“遥".2。

背诵课文,并会默写。

3.培养孩子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热爱.

学习重点

背诵课文,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这首诗写了哪个传统节日?

写出了什么样的节日情景?

课前准备

1.制作教学课件。

(教师)

2。

查找与课文有关的资料,预习课文。

(学生)

教与学活动

设计意图

修改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1、播放课件(课文配套光盘中的图片+民乐《春天》)

2、教师朗读《清明》。

3、并请学生评价这首诗哪些字词用得好。

二、默读古诗,学习生字  

1、多媒体出示“欲、魂、借、酒、牧”5个生字,

2、老师讲解“欲”字与“浴"区别来记,“酒”和“洒"区别来记。

4、欣赏图片、音乐及教师朗读,思考并回答问题.

教师:

小结,多媒体展示课文对本诗的评价。

“纷纷”(“纷纷”一词正是《清明》绝句中的“诗眼”,那么何谓“诗眼”?

5、比较:

纷纷之雪──大纷纷之雨──细揭示了诗歌形象春雨的特色

比较:

春雨:

“天街小雨润如酥” 

夏雨:

“如倾如注”秋雨:

“淅淅沥沥”  

“行人”“断魂":

  

通过品味这两个词语,作者体会了诗歌的"情”:

清明时节,应当是家人团聚,悼念已逝亲人之际,可自己却孤身行路,不免触景伤怀,又加上细雨纷纷,更增加了愁绪。

学生齐读: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魄.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三、分组活动,构图绘画

学生:

分四个小组活动讨论,根据自己的想象,给《清明》这首诗配一幅插图。

教师:

做适当的优劣点评。

四、小结 

教师提问:

如何评价一首诗?

 

学生:

思考回答,总结规律。

 

教师:

多媒体展示小结。

“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与“诗歌留下的想象空间",正是作者赏析这首绝句的两个角度。

而这两点也是我们赏析其它诗歌的重要角度.

揭示了春雨独特境界:

春雨寒冷,侵袭了开发的花朵,春雨迷蒙,象烟雾般笼罩着柳树。

"纷纷"所体现的正是这样一个凄迷而又美丽的境界。

通过对"纷纷”这个词语的品味,领会了诗歌所描绘的”景":

春雨的特点与境界。

”纷纷”还形容了行人的心情,凄迷纷乱的心情,由何而来。

 

让学生通过理解古诗内容,画出自己体会的诗句的内容,这样可以加强学生对古诗的理解.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1。

会认1个字,会写3个字,重点指导书写“异"字,上下结构,上边的部分是巳不是已和己.正确读写“茱萸、佳节"词语。

注意“异”字与“导”字区别。

2。

背诵课文3。

培养孩子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热爱。

学习重点

背诵课文,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这首诗写了哪个传统节日?

写出了什么样的节日情景?

课前准备

1。

制作教学课件。

(教师)

2。

查找与课文有关的资料,预习课文。

(学生)

教与学活动

设计意图

修改

一、抒发情感,导入课题

1。

板书“佳节”(课件展示)

同学们喜欢过节吗?

为什么呢?

2.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课件展示))知道重阳节吗?

它是哪一天?

(九月九日(课件出示))

二、初读古诗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这首诗!

要求是把字音读准,诗句读顺。

2.指名读,正音。

3.同学们真不错,字音读得准,诗句也读顺了。

4.我们刚刚说了九月九日是重阳节,那么它在古时候又有什么习俗?

简述“山东”的意思。

现在谁能用自己的语言说说题目的意思?

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交流。

6.对于我们的诗人王维,同学们又知道多少,谁来说说?

7。

老师介绍(诗歌的创作背景)课件出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诗人在十几岁时离开故乡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到二十岁考中进士,在这段时间内,他一直漂波在外,自然产生思乡念亲之情。

特别是在尤其是佳节到来之际,这种情感更为强烈。

这首诗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创作的.

8。

现在我们了解了题目的意思,也知道了这首诗的写作背景,那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诗,好吗?

同学们有什么感受?

9.恩,真不错!

现在我们来欣赏朗读。

课件出示明明是合家欢聚的重阳佳节,诗人为何会有如此的感叹呢?

让我们走进这首诗背后的一段故事中,你可能会有新的感受.

三、读文悟情

1。

生读诗,师巡视。

2.读了故事,是不是又有了新的感受了?

生交流。

(师板书课件出示:

倍思亲)。

3。

课文中的哪些句子给了你这样的感受,一边默读课文,一边画出这些句子,试着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

(课件: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我们先来看看这两句诗的意思,请同学们根据老师给的字义,自己试着说说它的意思。

4。

交流:

谁想第一个把自己的感受和大家分享?

15岁那年,他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不觉已经两年了.

(1)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的是什么?

(2)两个“异"字,更突出了诗人的“独”。

想想实际生活中,你离开过你爸爸妈妈一段日子吗?

多久?

心情如何?

而王维是整整两年没有与亲人相见啊!

他是多么的想念自己的亲人啊!

你还想再读读这句话吗?

相信你现在一定能读出自己的感受来。

(指名读)

四、读中体会感情,理解课文

1。

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是怎样的呢?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

2。

学生交流。

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一副画面?

3。

课文中哪些句子能让你感受到这种欢度节日的场面?

(指名读:

遥知兄弟登高处.“遥想兄弟们正在登高望远”)

五、情感涌现,吟诗抒情。

1。

课件出示古诗,教师范读整首诗

2。

刚才,老师在诵读这首诗时,把自己当作了王维,借这首诗来表达我对家乡的思念,老师相信你们也一定也体会到了诗人的心情,那就来吟诵这首诗吧!

3。

指名读。

两名学生读后,对比评价,体现个性化朗读。

请同学们也像这两位同学一样,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指名读)

六、情感延伸,课外拓展:

1.老师选取了唐代诗人李白的诗文给大家赏读,请同学们根据注释来读读诗,体会同样的思乡之情,选择你喜欢的一首读给大家听。

2.学生自由练读《静夜思》。

七、情感升华,再次吟诵。

1.在这饱含浓浓思乡情的乐曲声中,我们也即将结束这堂课了,让我们再次深情地吟诵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吧!

2。

配乐齐诵诗文.

 

重阳节对于学生来说有些陌生,但是通过课件提示这个环节,学生们就很容易了解重阳节的习俗文化.

 

“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与“诗歌留下的想象空间",正是作者赏析这首绝句的两个角度。

而这两点也是我们赏析其它诗歌的重要角度。

 

至于引导、培养孩子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热爱。

 

通过对诗句的理解,说出自己离开爸爸妈妈一段时间后的思念亲人的情感,使学生更能体会诗人的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情感。

 

教学反思

教学

内容

10.纸的发明

教材

分析

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

大约在一千九百年前的东汉时代,有个叫蔡伦的人,吸收了人们长期积累的经验,改进了造纸术。

他把树皮、麻头、稻草、破布等原料剪碎或切断,浸在水里捣烂成浆;再把浆捞出来晒千,就成了一种既轻便又好用的纸.用这种方法造的纸,原料容易得到,可以大量制造,价格又便宜,能满足多数人的需要,所以这种造纸方法就传承下来了。

我国的造纸术首先传到邻近的朝鲜半岛和日本,后来又传到阿拉伯世界和欧洲,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影响了全世界。

教学

目标

1.认识“创、携、蔡、伦”等10个生字,重点认识“携、蔡、”。

会写“录、册、欧、社”等1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并能概括出自然段意思。

3.结合相关语句,说说为什么只有蔡伦改进的造纸术传承下来了?

4。

学习蔡伦观察发现和探索精神,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

重难点

能概括出段落意思,结合相关语句,说说为什么只有蔡伦改进的造纸术传承下来了.

学习蔡伦观察发现和探索精神,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

准备

1.制作教学课件。

(教师)

2。

查找与课文有关的资料,预习课文.(学生)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认识“创、携、蔡、伦"等10个生字,重点认识“携、蔡、”.会写“录、册、欧、社”等13个字,注意指导“录、存、阿、欧”的笔顺,尤其是“社”字左边是“礻”不是“衤”。

能正确读写“创造、阅读、携带、蚕茧、蔡伦、均匀、传承”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并能概括出自然段意思。

学习重点

认读生字,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课前准备

1.制作教学课件。

(教师)

2。

查找与课文有关的资料,预习课文.(学生)

教与学活动

设计意图

修改

一、交流资料,激趣导入

1。

知道你们现在用的纸是谁发明创造的吗?

(孩子们表达)

2。

板书课题.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就是《纸的发明》。

对于纸,你知道些什么吗?

3。

把自己从书上或网上查到的资料与大家交流分享。

4.在课件上出示蔡伦和造纸术等资料,师生交流。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

1.初读,处理生字。

对于纸的了解,同学们知道的真多,说得也很流畅。

但是还不知道读课文读的怎么样呢?

2.检查生字和词语

术、创、录、册、保、存、约、验、阿、伯、欧、洲、社.(字)

创造、阅读、携带、蚕茧、蔡伦、均匀、传承(词语)

多种形式检查,单个读,齐读,男、女生等。

三、书写汉字相机指导

1。

形近字辨析

“洲”和“州”“洲”有水字偏旁,是水中之地的意思。

“州"大体上同现在的“省"差不多。

因此,现在我们自己称中国还有“神州”“九州”说法。

2.笔顺讲解

“录”的第七笔是撇;“欧”的第二笔是撇。

.

3。

学生在生字本上书写生字,老师相机指导.

4.展示学生作品。

5。

同桌互相听读课文,巩固生字、新词的认识。

四、再读课文,理清顺序。

 

1。

轻声朗读课文,要读准字音,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用生字卡片检查)

伶俐:

聪明、灵活。

闲散:

清闲而又无管束,本文指燕子悠闲的样子。

旷亮无比:

形容天空空阔而明朗。

波光粼粼:

形容水石明净,指水波被阳光照射到的样

2.思考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燕子的?

指名分段朗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并思考每一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4.看图对照课文,说说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观察燕子的?

五、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学会了12个会认的字,会写了13个字,了解了纸的发明,下节课我们继续研究。

 

结合相关语句,说说为什么只有蔡伦改进的造纸术传承下来了?

 

能概括出段落意思,结合相关语句,说说为什么只有蔡伦改进的造纸术传承下来了。

 

学习蔡伦观察发现和探索精神,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结合相关语句,说说为什么只有蔡伦改进的造纸术传承下来了?

2.学习蔡伦观察发现和探索精神,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学习重点

学习蔡伦观察发现和探索精神,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课前准备

1。

制作教学课件。

(教师)

2.查找与课文有关的资料,预习课文。

(学生)

教与学活动

设计意图

修改

一、复习导入:

电脑屏幕出示术、创、录、册、保、存、约、验、阿、伯、欧、洲、社。

创造、阅读、携带、蚕茧、蔡伦、均匀、传承。

检查生字新词的掌握情况。

二、浏览课文初步感知

请同学们浏览课文思考:

1.这篇文章给我们讲了一件什么事呢?

2。

蔡伦为什么要改进这个造纸的方法呢?

3.蔡伦用什么方法改进造纸呢?

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三、品读课文深入探究

1。

默读课文,抓住重点词语,小组讨论,请将课后题补充完整。

2.小组讨论后,选出本组发言人汇报。

3。

再次默读第四自然段,想一想:

(1)把描写蔡伦改进造纸方法的动词画出来

剪碎、切断、浸在、捣烂、铺在、揭下等动词

(2)从这些动词中你可以体会出蔡伦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4.结合课文相关语句,说说为什么只有蔡伦改进的造纸术传承下来了?

四、总结全文:

蔡伦发明的造纸术付出了很大的努力,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影响了全世界。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我们了解了造纸术的发明,造纸术是中国古达四大发明之一,我们要热爱自己祖国的文化.

五、作业布置:

课下在搜集一下中国古代另外三大发明。

复习导入,出示字词,引入课题,温故而知新。

 

抓住课文重点词语感悟文本是三年级阅读训练的重点,但也常常是三年级孩子的一个难点。

在归纳时老师引导孩子用画重点词语的方法归纳.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教学

内容

11。

《赵州桥》

教材

分析

本文是一篇说明文,向我们介绍了赵州桥的雄伟、坚固和美观。

为我们呈现了赵州桥设计的意义以及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并从建筑艺术这个角度,介绍了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渗透了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绪.课文简洁明了,用不同数据介绍了赵州桥的特点,是学生自读、自悟、自得的一篇好课文.

教学

目标

1、初步了解抓重点词句理解一段话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

2、理解赵州桥设计的独创性及其作用。

3、感受赵州桥雄伟、坚固、美观的特点,体会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从而激发起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4、在积累语言的同时,学习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写一段话。

教学

重难点

1、初步了解抓重点词句理解一段话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

2、理解赵州桥设计的独创性及其作用。

3、感受赵州桥雄伟、坚固、美观的特点,体会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从而激发起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4、在积累语言的同时,学习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写一段话。

教学

准备

1。

制作教学课件.(教师)

2。

查找与课文有关的资料,预习课文。

(学生)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初读课文,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能够认识课后的生字,读记词语。

3、在朗读中体会赵州桥给你的初步印象,从而了解赵州桥设计的独创性,从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

认读生字,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课前准备

1.制作教学课件。

(教师)

2。

查找与课文有关的资料,预习课文。

(学生)

教与学活动

设计意图

修改

一、导入

二、看图说话

这座桥,长50多米,宽9米多,是一座石拱桥.请同学仔细观察,想一想与你们平时见到的桥有什么不同?

(下面没有桥墩;桥下面有一个大桥洞,大桥洞顶上两边分别有两个小桥洞。

三、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把带有生字词的句子读两遍.

2.抽查自学效果,出示不带音节的生字词卡让学生读.

3.理解生词。

(质疑、交流)

4.指读课文.要求:

读准字音,把句子读连贯。

最后一个自然段可全班齐读。

为什么说"赵州桥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

带着这个问题认真地学习每一个自然段。

四、学习第一自然段

1.自学第一自然段,这段介绍了有关赵州桥的什么?

2.小组讨论交流,各组代表相互补充。

(介绍了赵州桥的地点,设计者,建造的年代,还告诉赵州桥是世界闻名的)。

3.初步理解"世界闻名”。

五、学习第二自然段

1.了解句与句之间的联系

(l)这个自然段共有6句话,先读前2句,这两句告诉我们什么?

(第①句概括地写赵州桥非常雄伟。

第②句具体写大桥的雄伟,是用具体数字写了桥的长度,宽度;

用既能走车,又能走人,进一步说明桥宽。

两句都是写桥非常雄伟。

(2)读③④两句边读边想:

赵州桥在设计上有哪些特点

(第一个特点,没有桥墩,只有一个拱形大桥洞;

第二个特点大桥洞顶上的左右两边各有两个小桥洞。

(3)这样的桥有什么优点?

读⑤⑥两句话。

(既减轻流水对桥身的冲击,使桥不容易被大水冲毁,又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节省了石料.)

(4)有顺序地说一说第二自然段介绍了有关赵州桥的什么?

(先讲赵州桥非常雄伟;再讲赵州桥在设计上的两个特点;最后讲了桥的优点。

2.深刻理解语言

(l)出示:

"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既减轻了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使桥不容易被大水冲毁,又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节省了石料。

理解"这种设计"指怎样的设计?

(第二自然段的③④句)

(2)理解"创举"。

字典中的解释:

从来没有过的举动或事业。

(3)理解”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这句话的意思。

(赵州桥这样的石拱桥是隋朝的李春第一个设计出来的,这是李春的首创,是没有先例的。

(4)第二个句子除了告诉我们赵州桥不容易被大水冲毁,实际上也就告诉了我们桥怎样?

(桥很坚固)

六、小结全课

创设情境,进行语言训练,导入课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解决生字的音、形、义,鼓励学生自主识字,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探究能力。

 

在朗读中体会赵州桥给你的初步印象,从而了解赵州桥设计的独创性,从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感受赵州桥雄伟、坚固、美观的特点,体会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从而激发起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选择自己喜欢的自然段背诵下来。

2.通过理解重点词句,了解赵州桥的有关知识,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增强民族自豪感。

学习重点

通过理解重点词句,了解赵州桥的有关知识,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增强民族自豪感.

课前准备

1.制作教学课件。

(教师)

2。

查找与课文有关的资料,预习课文。

(学生)

教与学活动

设计意图

修改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了一、二自然段,回顾这两个自然段的内容,说一说赵州桥是怎样的一座桥?

(赵州桥非常雄伟,也很坚固)

赵州桥除了雄伟、坚固以外还有什么特点?

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第三自然段。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

1.读第三自然段,这段的第1句话告诉我们什么?

(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

说桥"坚固”是哪一段?

(第二自然段说桥坚固)这一段说桥怎样?

(桥美观)

小结:

这句话由两个小分句组成,前一个小分句与上边一个自然段紧密相连;后一个小分句又与本自然段紧密相连.一句话把两个自然段连接在一起,在文章的结构上起了连接作用。

这句话在第三自然段又起了什么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