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中考模拟真题 3 1.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532053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中考模拟真题 3 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中考模拟真题 3 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中考模拟真题 3 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中考模拟真题 3 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中考模拟真题 3 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中考模拟真题 3 1.docx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中考模拟真题 3 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中考模拟真题 3 1.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中考模拟真题 3 1.docx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中考模拟真题31

2017年广东省中考语文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24分)

1.(10分)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

(1) 不义而富且贵 ,于我如浮云。

(《论语》)

(2)孟浩然《过故人庄》中“ 开轩面场圃 , 把酒话桑麻 ”的诗句,表现了诗人与友人引杯对酌,畅谈农事的喜悦之情。

(3) 苔痕上阶绿 , 草色入帘青 。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刘禹锡《陋室铭》)

(4)持节云中, 何日遣冯唐 ?

(苏轼《江城子》)

(5)请把李贺的《雁门太守行》默写完整。

 黑云压城城欲摧 , 甲光向日金鳞开 。

 角声满天秋色里 , 塞上燕脂凝夜紫 。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分析】本题考查的诗句均是课文中要求背诵的篇目,解答时要结合诗句的引申义理解作答.

【解答】答案:

(1)不义而富且贵

(2)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重点词:

圃)

(3)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重点词:

苔)

(4)何日遣冯唐(重点词:

遣)

(5)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重点词:

摧、鳞)

【点评】做好本题关键平时要扎实积累课本中出现的重点诗文名篇.

 

2.(4分)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过去,他好听书,也会说书;在róngyīng 荣膺 这个尊称之后,当真看起书来。

(2)然而圆规很不平,显出bǐyí 鄙夷 的神色,仿佛嗤笑法国人不知道拿破仑……

(3)我认识奥本海默时他已四十多岁了,已经是fùrújiēzhī 妇孺皆知 的人物了……

(4)一旦棕树蛇在夏威夷安家落户,该岛的鸟类将zàijiénántáo 在劫难逃 。

【分析】本题考查根据拼音写汉字,解答时要读懂上下文,结合语境的意思,填写正确的字形.所以根据句意填写字形至关重要.

【解答】“荣膺”不要写作“荣鹰”;“鄙夷”不要写作“鄙遗”;“妇孺皆知”不要写作“妇儒皆知”;“在劫难逃”不要写作“再劫难逃”.

答案:

(1)荣膺

(2)鄙夷(3)妇孺皆知(4)在劫难逃

【点评】本题考查的字形比较容易,只要平时阅读时多留意,对形近字的异同了如指掌即可.

 

二、选择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10分)

3.(3分)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他是班长,有工作经验,也非常乐意为同学们服务,担任这项工作是相宜的

B.我们原打算天黑前赶回县城,突如其来的一场大雨使我们在这个小山村滞留了一夜

C.莫高窟是无数大师前仆后继,用智慧和汗水建造出来的一座恢宏的艺术宫殿

D.“工匠精神”要求我们,把追求极致的精神和精益求精的态度贯穿于工作的始终.

【分析】本道题考查学生在具体语境中使用汉语词语的能力,要注意结合词语本身含义和语境辨析.

【解答】A.相宜:

合适;符合.这里使用恰当;

B.滞留:

停滞;停留.这里使用恰当;

C.前仆后继:

前面的冲上去了,后面的紧跟上来.形容不断投入战斗,奋勇冲杀向前.不符合语境;

D.精益求精:

比喻已经很好了,还要求更好.这里使用恰当.

故选:

C

【点评】理解词语的含义,需联系词语所处的具体语言环境.透过词语的表面义,深刻体味其内涵:

理解词的比喻义则寻找本体释义,理解代词义则寻找上句释义,理解词的引申义、临时义、隐含义、概括义,则从整体阅读出发,结合作者感情、观点、文章主题,从所在的句、段、上下文中去找对应的阐释句释义.

 

4.(3分)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民的名义》这部电视剧生动地刻画了各类政府官员的典型形象,受到了广大观众的一致好评.(将“各类政府官员”改为“政府各类官员”)

B.在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的影响下,中亚各国之间的交往日益密切,经济发展模式也出现了新的增长点.(将“交往”改为“交流”)

C.我国制陶工艺历史悠久,陶器由以实用为主的器皿演变为具有独特审美的艺术品,深受广大艺术爱好者青睐.(在“审美”后加上“价值”)

D.我们寻访散落在南粤大地上的古老书院,探访广东文脉昌盛与书院繁荣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将“探访”改为“探究”)

【分析】本题考查病句辨析及修改,学生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分析病句原因.可以从内容角度分析词义的不同理解病因,可从语法角度分析病因.更要掌握病句的常见类型及辨识病句的方法,还需要提高修改病句的语感能力.

【解答】A正确;

B删除“模式”;

C正确;

D正确;

故选B.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的能力.解答此题,要逐项审读,从句意,用词,修辞,标点,结构,词语搭配等多方面去考虑,确定最后选项.

 

5.(4分)仿照画波浪线的句子,在横线上续写两句话,使之构成排比。

寒来暑往,秋收冬藏,一年四季景象不同,所代表的生命状态也不相同:

春天

(1) 惠风和畅 , 莺飞草长 , 是生命的萌发 ;夏天骄阳似火,蛙鸣虫唱,是生命的张扬;秋天

(2) 明月朗照 , 五谷飘香 , 是生命的纯熟 ;冬天落雪无声,闲云舒卷,是生命的恬静。

【分析】本题考查句子仿写,它是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根据语言表达的需要,参照题干所提供的句式,另写一个或多个句式相同、内容与上下文衔接的句子.句子仿写要注意以下几点:

1、内容要协调一致,前后呼应.2、句式要统一.3、修辞要相同.4、字数要相等或大致相等.

【解答】阅读题干可知,所填空应该填写和春季相关的词语,应该使用的句式为“…,…,是生命的…”.

答案:

(1)惠风和畅,莺飞草长,是生命的萌发;

(2)明月朗照,五谷飘香,是生命的纯熟;

【点评】做好本题要审好题,明确需要围绕什么来写,使用什么样的方法,还要注意语言的通顺.

 

二、(46分)

6.(10分)

出师表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

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躬耕于南阳 亲自 

②夙夜忧叹 早晨 

③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 怠慢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②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出师表》是诸蔼亮北伐前写的奏章,劝勉刘禅广开言路,赏罚分明,亲贤远佞,表现了他对蜀汉的忠诚。

B.诸葛亮追述三顾草庐的往事,既表达了对先帝知遇之恩的由衷感激,也希望后主能够效法先帝,知人善任。

*C.“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中的“大事”,指“五月渡泸”、“北定中原”、“庶竭驽钝”、“兴复汉室”和“还于旧都”等。

D.选文结尾,作者先表明伐魏兴汉的决心,然后交代出师后的朝政事宜,谆谆告诫后主要善纳雅言。

【分析】参考译文:

我本来是平民,在南阳务农亲耕,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诸侯之中出名.先帝不因为我身份卑微,见识短浅,降低身份委屈自己,三次去我的茅庐拜访我,征询我对时局大事的意见,我因此有所感而情绪激动,就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后来遇到兵败,在兵败的时候接受任务,在危机患难之间奉行使命,那时以来已经有二十一年了.

先帝知道我做事小心谨慎,所以临终时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接受遗命以来,我早晚忧愁叹息,只怕先帝托付给我的大任不能实现,以致损伤先帝的知人之明,所以我五月渡过泸水,深入到人烟稀少的地方.现在南方已经平定,兵员装备已经充足,应当激励、率领全军将士向北方进军,平定中原,希望用尽我平庸的才能,铲除奸邪凶恶的敌人,恢复汉朝的基业,回到旧日的国都.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且尽忠陛下的职责本分.至于处理事务,斟酌情理,有所兴革,毫无保留地进献忠诚的建议,那就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责任了.

希望陛下能够把讨伐曹魏,兴复汉室的任务托付给我,如果没有成功,就惩治我的罪过,(从而)用来告慰先帝的在天之灵.如果没有振兴圣德的建议,就责罚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怠慢,来揭示他们的过失;陛下也应自行谋划,征求、询问治国的好道理,采纳正确的言论,深切追念先帝临终留下的教诲.我感激不尽.

今天(我)将要告别陛下远行了,面对这份奏表禁不住热泪纵横,也不知说了些什么.

【解答】

(1)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为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

①句意:

亲自在南阳务农亲耕.躬:

亲自

②句意:

我早晚忧愁叹息.夙:

早晨

③句意:

就责罚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怠慢,来揭示他们的过失.慢:

怠慢

(2)本题主要考查点是对句子翻译.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①重点词有:

于:

句意:

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希求在诸侯中显身扬名

②重点词有:

所以:

用来…的方法

句意:

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先帝、效忠陛下所应尽的分内之事.

(3)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根据具体内容分析.

A.正确;

B.正确;

C.有误,“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中的“大事”,指北定中原,拔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D.正确;

故选:

C

答案:

(1)①躬:

亲自②夙:

早晨③慢:

怠慢

(2)①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希求在诸侯中显身扬名.②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先帝、效忠陛下所应尽的分内之事.

(3)C

【点评】“之”的用法:

①旁人皆为之感怆(之:

代词,代指这件事)

②吾欲之南海,何如?

(之:

往,到…去)

③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之:

的)

④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之:

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⑤久之,目似瞑,意暇甚(之:

补充音节)

⑥何陋之有(之:

宾语前置的标志)

 

7.(9分)狄武襄公青初以散直为延州指使。

是时西边用兵,公以才勇知略,频立战功。

常被发面铜具,驰突贼围,敌人畏慑,无敢当者。

公识度宏远,士大夫翕然称之,而尤为韩魏公、范文正公所深知,称为国器。

文正以《春秋》《汉书》授之曰:

“将不知古今,匹夫之勇,不足尚也。

”公于是博览书史,通究古今,已而立大功,登辅弼书史策配享宗庙为宋名将,天下称其贤。

(节选自《渑水燕谈录》)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A.是时西边用兵/当是时,妇手拍儿声

B.常被发面铜具/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C.士大夫翕然称之/往来翕忽

D.匹夫之勇,不足尚也/风力虽尚劲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登辅弼书史策配享宗庙为宋名将

(3)结合选文,说说狄青为什么能够被天下称贤。

【分析】译文:

武襄公狄青,当初凭借侍从官的身份担任延州指使.这时西部边境正在打仗,武襄公因智勇双全且有谋略,屡次建立战功.(他)经常披散头发,戴着铜面具,飞奔着冲入敌阵,敌人畏惧,没有谁敢抵挡他.武襄公见识高远,气度宏大,士大夫一致称赞他,而且特别受韩魏公和范文正公赏识,被称为国器.范文正公把《春秋》《汉书》授给他说:

“将领不了解古今,只是个有勇无谋的人,不值得推崇.”武襄公从此就广泛阅读经史,透彻地钻研古今变化,不久立了大功,登上辅佐大臣之位,记录在史册中,配享在宗庙里,成为宋代著名将领,天下人都称赞他贤能.

【解答】

(1)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一词多义的问题.要注意平时区别记忆.做此类题目,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要结合上下文语境去推敲.

A句意是:

这时西部边境正在打仗;这个时候,妇人手拍孩子的声音.是时:

这时候.词意思相同;

B句意是:

(他)经常披散头发,戴着铜面具;能够当面批评我的过错的人,给予上等奖赏.面:

面具/当面;

C句意是:

,士大夫一致称赞他;来来往往轻快敏捷.翕:

协调一致/迅疾;

D句意是:

只是个有勇无谋的人,不值得推崇;风力虽然还很强.尚:

推崇/还;

故选:

A.

(2)本题考查断句.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弄清句子的成分,不要把句子割裂开.

句意为:

登上辅佐大臣之位,记录在史册中,配享在宗庙里,成为宋代著名将领.根据句意,“登上大臣之位”、“记录在册”、“享在宗庙”、“成为名将”均独立成句,句意完整,故句子断为:

登辅弼/书史策/配享宗庙/为宋名将

(3)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找出描写人物的语句,然后来具体分析人物的形象即可.

文中写道:

狄青公以才勇知略,频立战功,敌人畏慑,无敢当者;公于是博览书史,通究古今,已而立大功;登辅弼,书史策,配享宗庙,为宋名将.结合这些句子即可得出答案.

答案:

(1)A

(2)登辅弼/书史策/配享宗庙/为宋名将

(3)因为狄青①作战骁勇(频立战功);②博古通今(通究古今);③辅佐朝政.

【点评】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做“断句题”要通读全文,理解文段主要意思,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文意和常用的断句方法加以判读.常见的断句方法有:

语法分析、对话标志、常见虚词、结构对称、固定句式等.

 

8.(10分)

人生三病

张培锋

①明代陈继儒的《小窗幽记》是一本很值得阅读的书,其中很多话,包含着丰富的人生感悟和哲理,深长思之,可以启迪心智。

比方说“讳贫者死于贫,胜心使之也;讳病者死于病,畏心蔽之也;讳愚者死于愚,痴心覆之也”这句话,愈琢磨愈觉得其理深刻,或许,这就是古代经典永久的魅力所在:

典雅、通透,言简意赅却意蕴深刻。

②胜心、畏心、痴心可以说是人生的三病,陈继儒分别将其对应于贫、病、愚这三种人们最忌讳的东西,用“使之”“蔽之”“覆之”三个词语将其连贯起来,可以说探到了病根。

换句话说,表层的病状是贫、病、愚,而深层的病因则是胜、畏、痴。

意思是说:

要想除掉前者,必须从后者入手,也就是从心底下功夫。

③所谓从心底下功夫,就要分析一下胜心、畏心和痴心这三种心了。

胜心也就是争强好胜之心。

看别人开了辆名车,我也非得买一辆不可,并且一定要胜他一筹。

从某种意义上看,正是这种心促使人们不懈追求,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但进步有时也会有进步的代价,譬如手机,给人们生活带来了方便,但随之就出现了追求手机品牌等盲目攀比现象。

过犹不及,如果一味争强好胜,并任其泛滥,那么这种“进步”带给人们的就未必是幸福,因为物质层面的东西,往往需要人们用心感受才有意义。

物欲横流,心灵迷失,由此也就有了“穷得只剩下钱了”之说。

应该说,物质富足只是精神富足的前提,却未必一定带来精神上的富足,而后者才是根本。

④畏心,就是讳疾忌医之心,表现之一是怕别人知道有病而不敢或不肯就医,究其根本是怕病、怕死。

但怕就不得病、不会死了吗?

殊不知这种怕本身就是致病的根源啊!

有些人不是病死的,而是被吓死的。

其实,即使得了病,也应该以豁达之心对待,生老病死乃人生常态,任他多么高贵、富有,在死亡面前却是一律平等的。

如此想开了,有病求医问药,病可能就好了。

讳病还有另一种表现,就是偏信养生。

养生本身没有错,但如果把它看得太重,疑神疑鬼,那么养生就可能变成“害生”。

真正的养生,应该心胸开阔,豁达大度,如此,可能反而不会得病,甚至活得更好些,这其中的辩证关系是值得深思的。

⑤痴心则是愚蠢的根源。

有些人怕别人说自己无知,总是装出什么都知道,什么都懂的样子,殊不知这本身就是无知、愚蠢的表现。

孔子说得好: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知道自己不知道,那才是智慧。

何以故?

天下之事,我们知道的总是少数,不知道的总是多数,故而求知的过程是无止境的。

知道自己无知,才可能开启智慧之门,忌讳说自己无知,恰恰证明自己的无知、愚蠢。

⑥较之古人,以上“三病”,现在不少人有过之而无不及。

其实,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更应该平心静气,用平常心看待得失,用理性的态度审视生老病死,直面真实的自己,这样才会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有位哲人说:

有些人活着是为了吃饭,有些人吃饭是为了活着。

但如何“活着”,才是人生之大事啊!

(选文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小窗幽记》之所以值得人们阅读,是因为这本书语言典雅、感悟丰富、意蕴深刻,启迪心智,魅力无穷。

B.物质的富足并不一定能带来精神的富足,开着高级轿车斗富、吃着山珍海味比阔的现象,就是精神贫穷的表现。

C.作者在剖析人生“三病”时,从现象入手,深入分析产生这三种心理偏差的原因,揭示出问题的实质,发人深思。

D.文章结构严谨,思路清晰,①②段引出论题,③④⑤段分析说理,结尾提出要提升人生的境界,活出精彩。

(2)下列与本文所说的“胜心”、“畏心”和“痴心”含义不相符的一项是 B 

A.某人在吃菱角时连壳也一起吃,还说是为了清热解毒。

别人问他家乡有没有菱角,他得意地说前山后山到处都是。

B.曾国藩平生有“三畏”:

畏天命、畏人言、畏君父。

他为官处事常怀敬畏之心,待人接物周全得体,深得时人敬佩。

C.秦始皇在位期间,派人遍访名山大川,千方百计寻找灵丹妙药。

传说他曾派徐福等人到海上求仙,以期长生不老。

D.《西游记》中,孙悟空和唐僧夜宿观音院,金池长老炫耀其袈裟,悟空拿出唐僧的袈裟一比高下,结果引来一场灾祸。

(3)结合选文,谈谈如何才能摆脱人生“三病”。

【分析】本文第①段,由介绍明代陈继儒的《小窗幽记》的不俗之处,引出论题;第②~⑤段,具体分析人生“三病”的具体症状及对策;第⑥段,总结全文,得出结论,指出我们应怎样做才能摆脱“人生三病”.

【解答】

(1)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这是一道选择题,涉及文章内容理解的,从文中找出相对应的内容,进行仔细的分析比对;涉及到文章写作结构、特色等方面的内容,则要根据自己的理解来判断.

其中分析有误的是D项.这篇文章的结构应是第①段引出论题,②③④⑤段分析说理,⑥段结尾提出要提升人生的境界,活出精彩.第②段是对③④⑤段的一个总起.

故选D.

(2)本题考查文中关键词含义的理解.这三个词的含义分别在文章的③④⑤段中阐述,结合这三段内容来分析比对即可.

A、某人并不知晓“菱角”,却还非要说自己知道,这是“痴心”的表现;与原文相符.

B、曾国藩平生有“三畏”,表现他对人生的敬畏,对官场为人处事的敬畏,没有争强好胜之心,没有不懂装懂之心,也没有讳疾忌医之心,可见与文中的“三心”不相符;

C、秦始皇求长生不老,是“畏心”的表现;与原文相符;

D、悟空拿出唐僧的袈裟一比高下,结果引来一场灾祸,这是“胜心”的表现;与原文相符.

故选B.

(3)本题考查阅读感悟的表达.解答此题针对“人生三病”的具体表现,给出对策即可.作者在文末段总结时,也给出了结论,可以参照末段的“人们更应该平心静气,用平常心看待得失,用理性的态度审视生老病死,直面真实的自己”的句子来概括.

答案:

(1)D

(2)B

(3)①心态平和,使精神充实;②豁达乐观,理性看待生死;③不断求知,努力提升自己.(要求正面回答.】

【点评】本议论文阅读大多以选择的形式来设题,考查的内容都以文章内容的理解为主,其中的第

(2)题很有意思,给出的是不同的实例,判断其与原文内容是否相符,我们做题时一定要理解文章内容,并参照文中给出的范例来分析判断.

 

9.(17分)

细水长流

蓝雪冰儿

①父亲说,以前有个算命先生说过,他是个苦命的娃。

也的确,父亲十二岁丧父,不得不辍学到石灰窑工作,一干就是一辈子。

②后来,有人说,老刘命好,三个闺女乖巧孝顺;也有人说,老刘命好,夫妻俩没红过脸,恩爱有加;还有人说,老刘命好,从来不跟人闹意见。

父亲乐呵呵地说,细水长流嘛。

别人不懂父亲这话是什么意思,摸着脑瓜皮说,老刘可真逗,说你命好,你还不乐意咋的?

是啊,别人觉得,细水长流和命好放在一起,这是哪跟哪啊?

但我最明白,父亲的意思是说,人不要太计较利益得失,水长流,情才会长在。

③初为人妻,继为人母,我也喜欢把“细水长流”挂在嘴上,当然,我收获的也是幸福和快乐。

但是,今年夏天,父亲的“细水长流”刚一出口,就被母亲一句话给噎回去了。

④这个夏天,老天爷太吝啬了,一场痛快淋漓的大雨也不下,弄得棒子苗干渴得黄了叶子,打了蔫。

视地如命的母亲看着很多人家都浇了地,心急如焚。

可是,我们家的地和左右两家的紧挨着,根本修不出渠来。

再说,那两家都到城里去住了,平时见不到人。

⑤当管理水渠的人告诉母亲可以去浇地时,母亲要父亲别去上班。

父亲得令而行,两人不顾炎炎烈日,在棒子地里穿梭,割伤了脸,衣服都湿透了。

最终用三个小时,浇了三家的地。

中午,我赶回娘家,替父母准备好午饭。

母亲向来身体不好,回到家,已经没有了说话的力气,一个劲擦汗;一向强壮的父亲一屁股坐在椅子上,喘着粗气。

我埋怨他们,这么大的岁数了,别把地看得比命还重要,就是旱死了,不就一年没收成吗?

母亲一听,跟我急了,庄稼人能眼看着种下的庄稼死在地里啊?

我不敢再接话,闷着头把午饭端上桌。

母亲便自言自语,三个小时,差点把命搭进去,不知道那两家知不知情。

父亲说,干了就啥也别说,细水长流。

母亲吼道,水都干了,还流啥?

父亲一向害怕母亲,见母亲发脾气了,连一口粗气都不敢出。

⑥傍晚,母亲又跟父亲唠叨开了,按理说,他们没出力,总该给点钱吧!

父亲说,也不是人家让咱们浇的,爱出不出吧。

这次父亲没敢说出细水长流这句话,但还是那个意思。

母亲没有像中午那样发火,但心里还是不高兴。

⑦晚饭后,我跟父亲唠嗑,父亲说,这人啊,愿意活得累呢,就会累;愿意活得轻松呢,就会轻松。

我说,是啊,细水长流。

父亲笑笑说,可是,你妈有的时候,就是不明白这个理。

我说,妈活得比你累。

父亲说,所以,我愿意什么事都让着她。

再说了,夫妻之间也是一样,不能啥都计较,还是那句话,细水长流。

父亲说完,嘿嘿笑了几声,好像在女儿面前掩饰对老伴的体贴。

⑧我再次回到娘家,刚进门母亲就急切地对我说,丫头,还是你爸说得对,真的是细水长流。

原来,前几天,左右两户人家赶回来浇地,一看地早就浇了,便把水费给了母亲,还特意拎来了他们从城里带来的新鲜水果,表示感谢。

母亲一边给我拿水果,一边说,你也要记住啊,这人啊,可不能太计较。

⑨我瞧了一眼父亲,窗外一缕阳光正好照在他满是皱纹的脸上。

(选文有删改)

(1)老刘“命好”体现在哪里?

原因是什么?

(2)联系全文,简要分析第④段在文中的作用。

(3)品味下列加点的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

①母亲一听,跟我急了,庄稼人能眼看着种下的庄稼死在地里啊?

②我再次回到娘家,刚进门母亲就急切地对我说……

(4)文章结尾写“一缕阳光”正好照在父亲的脸上,有什么深意?

【分析】本文通过叙述父文平日里的几件小事,从中揭示了父亲的为人处世,表现了父亲的助人为乐、宽宏大量的性格,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赞美和敬佩之情.文章采用对比的写法,将父亲的言行与母亲的言行进行对比,突出了父亲的助人为乐的精神.同时,运用语言、动作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是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解答】

(1)此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的能力.分析老刘的命好,应结合文章第②自然段的内容概括分析.可以结合“三个闺女乖巧孝顺”“从来不跟人闹意见”“夫妻俩没红过脸,恩爱有加”等语句概括即可.原因可以结合“人不要太计较利益得失,水长流,情才会长在”这句话概括.

(2)此题考查学生分析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