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明中国文学史上册复习资料分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529510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60.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简明中国文学史上册复习资料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简明中国文学史上册复习资料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简明中国文学史上册复习资料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简明中国文学史上册复习资料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简明中国文学史上册复习资料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简明中国文学史上册复习资料分析.docx

《简明中国文学史上册复习资料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简明中国文学史上册复习资料分析.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简明中国文学史上册复习资料分析.docx

简明中国文学史上册复习资料分析

一、《诗经》

1、简介:

中国最古老的一部诗歌总集,一部现实主义的诗歌总集。

它收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即公元前1100-600年左右的诗歌305首,其中6首为笙诗,只有题目,没有诗,故又称“诗三百”。

共四五百年间的民间歌谣(风)、士大夫作品(雅),以及祭神的颂辞(颂)。

《诗经》多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

按用途和音乐分“风、雅、颂”三部分,《诗经》表现手法上分为赋、比、兴。

“六义”指风、赋、比、兴、雅、颂。

2、内容:

1)赋即铺陈,直陈其事叫赋。

譬喻叫比,比是比喻。

兴是起兴,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物叫兴,一种发端,思绪无端飘移联想;进一步,又兼比喻、象征、烘托等用法。

2)风是指各地方的民间歌谣,雅大部分是贵族的宫廷正乐,其中的颂是周天子和诸侯用以祭祀宗庙的舞乐。

“风”的意思是土风、风谣。

风多半是经过润色后的民间歌谣。

“风”包括了十五个地方的民歌,包括今天山西、陕西、河南、河北、山东、湖北北部一些地方(齐、楚、韩、赵、魏、秦),叫“十五国风”,有160篇,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

“雅”是正声雅乐,即贵族享宴或诸侯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布局又分“大雅”、“小雅”。

颂(三颂:

周颂、鲁颂、商颂)“颂”是祭祀乐歌。

风、雅、颂为《诗经》的三大部类,

3、特点:

表现在多个方面

1)诗歌题材:

周族史诗、祭祖颂歌、怨刺诗、婚恋诗、农事诗、战争徭役诗、爱国诗、燕飨诗;

2)思想内容:

时光流逝引发的生命意识、爱情与婚姻生活、战争和劳役、政治批评和道德批评;

3)艺术特色:

现实主义代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抒情诗为主流、反映现实生活、表达感情克制而平和;

4)语言特色:

朴素简洁,精练准确,绘声绘色

4、诗经的艺术成就:

《诗经》是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地位的奠基之作,作为一部乐歌总集,它的作者不一,地域不同,内容各异,艺术风格也多种多样。

概括而言,其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面向现实,朴实自然的风格特色,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

《诗经》从各个方面主要描写了我国西周数百年的社会现实生活,真实、深刻、广泛而多彩,尤其是其中的民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直接坦率,真实地反映了下层人民的劳动和生活、喜爱和憎恨、痛苦和希望。

这些诗歌,不仅主题和题材广泛多样、真实深刻,同时还以惊人的艺术概括力,把握和揭示出当时社会生活中一些本质矛盾。

它们通过对当时生产、劳动、战争、徭役、爱情、婚姻、家庭、祭祀等的描述,真实而形象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表达了民众的理想和愿望。

2)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

赋、比、兴的表现手法,是后人研究《诗经》时提出来的,也是《诗经》艺术上一个最突出的特点。

所谓“赋”,指的时一种铺陈直叙事物的方法。

比,就是比喻或比拟,用形象的事物打比方,使被比喻的事物生动形象,真实感人。

《诗经》中用比的地方很多,形式也多种多样。

兴,就是托物起兴,先用他物起头,然后借以联想,引出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兴句多在一首诗的开头。

《诗经》中用兴大致有三种情况:

一是起协调韵律的作用,;二是起创造意境、烘托气氛的作用,;三是起象征、联想、比拟的作用。

3)优美和谐的艺术:

复沓的章法和以四言为主的句式其间杂有二言至八言不等。

复沓的章法是《诗经》的一个显著特点。

它又叫重章叠句,即各章词句基本相同,只是更换中间的几个字,反复吟唱。

其作用在于深化主题,渲染气氛,加深情感,增强音乐性和节奏感。

在具体的字词的更换中,或用递增法,或用递减法等,总是曲尽其妙。

二节拍的四言句带有很强的节奏感,是构成《诗经》整齐韵律的基本单位。

4)丰富、生动、简练、形象的语言。

《诗经》大约使用了近三千单字,其中有名词、动词,也有形容词,丰富多彩、生动准确地表现了各种事物及其变化特征。

此外,《诗经》中还用了大量的动词、形容词及双声字、重叠字、叠韵字,写景状物,拟形传声,细致传神,使诗歌富于形象美和音韵美,增强了诗歌语言的艺术魅力。

5、影响:

《诗经》是我国文学的光辉起点,其丰富的思想、高尚的审美情操和精湛的艺术手法,哺育了历代作家和诗人,影响至为巨大和深远。

不仅奠定抒情诗传统,更是风雅与文学革新。

1)是它开创了我国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

它的“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创作精神,启发和推动了后世作家密切关注现实、国家命运和民生疾苦

2)它赋、比、兴的艺术手法为后世文学的创作提供了成功的艺术借鉴。

对《诗经》比兴手法的继承发展,以至形成了我国文学韵味悠长、含蓄蕴藉的民族特色。

至于其赋的手法,对后世文学也有颇深远的影响。

赋体文学是由它直接发展而来的。

此外,诗歌、词、戏曲、小说中亦有很多作品糅进了赋的手法。

3)它确立了民间文学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诗经》中的诗歌绝大部分是民歌,朴素清新,生动活泼,和谐自然,给后世文人学习民间文学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从文学史发展的实际看,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常常是先从民间孕育,然后由文人予以加工发展。

二、《楚辞》

1、荆楚文化特点:

(《楚辞》产生的文化渊源)

1)生存环境的优越性:

秀丽山川

2)宗教民俗:

仍盛行巫教(原始神话和信鬼祀神而崇奉巫风的习俗)

3)较少压抑,显得活跃,兼有南北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4)地方文化特色显著,表现在音乐和方言上,楚地的乐曲和民歌盛行

2、概念:

战国时期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人创作的诗歌,是《诗经》后的一种新词体

1)屈原,宋玉为代表的楚人创做的特殊新诗体

2)西汉刘向、东汉王逸編成的书

3)楚人和汉人用这种诗体所写的这类诗

3、文学特色:

1)作者的个性印记

2)打破四言,句式自由,出现了五言七言句和散体化的句子,篇幅洪大,对辞赋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3)表达感情的手段多样化

4)爱美的情感和华美的词藻

4、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人物:

1)屈原:

①生平:

战国时期著名政治家,第一位爱国诗人。

开创新的文学体裁——骚体,诗歌的全新时代。

坚持真理,拥有执着的爱国热情,宁死不屈的精神。

发展了《诗经》比兴手法扩大了比兴的象征意义,把物我情景交融起来,丰富了文学艺术的表现力,扩大诗歌的境界和表现力。

②思想:

A政治上,“美政”理想

B外交上,对外主张联齐抗秦,对内主张举贤授能

C文学艺术上,以浪漫主义的创造方法开辟了另一影响深远的传统

③作品:

《楚辞》作品共25篇,现比较确定的有:

《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和《招魂》,共23篇,《卜居》、《渔父》等篇是否为屈原所作,学术界尚有争议。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品,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抒情诗

A内容介绍:

对楚国政治给以激烈抨击,并针对此提出自己理想中的“美政”。

前半部分主要写作者与楚国统治集团的矛盾。

后半部分借助神话材料,以幻想形式表现了他的内心活动。

B思想内涵:

a“存君兴国”的美政理

b深沉执着的爱国感情

c放言无惮的批判精神

d“独立不迁”的峻洁人格

C艺术成就:

a塑造了一个高大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b浓厚的浪漫主义特色

c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

d形式和语言的创新

D艺术特色:

a感情澎湃激越,直接而强烈的抒情方式

b意象的运用:

美人(明君或自己)、香草(品德高洁的君子)、恶草(象征政治斗争的双方)

c对上下的求索的描写,强烈的浪漫主义特征

d语言和形式上的创造,语言精炼并大量吸收楚国方言(最普遍的“兮”字),骚体打破了诗经的四言句式,把诗句加长错落有致。

2)宋玉代表作:

楚辞体作品《九辨》和以赋名篇的《风赋》、《高唐赋》、《神女赋》等

3)其他楚辞作家及作品:

①《九辨》也是当时流传在楚地的古乐曲名称,且与屈原《离骚》一样,是一首政治抒情诗。

②《诗经•周南》的《汉广》可能是楚国歌谣的远祖。

③《九章》:

《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桔颂》《悲回风》

▶《涉江》可认作山水诗的滥觞。

④《九歌》:

对人神的热烈礼赞

★艺术特色:

A以楚国民间神话故事为背景,通过神灵的塑造,借其口而抒情,神被人格化,具有人和神的特色

B善于把景物的描写,环境的烘托,气氛的渲染和抒情主人公的感情有机融合起来,创造出优美的意境,产生感人的艺术魅力。

C语言华美雅丽,令人赏心悦目,音调铿锵引发人的无限情思。

▶《山鬼》主人公山中女神的爱情故事,失恋之歌。

虽然是神但完全是人间少女的感情,诗中的香草既是具体的物又象征女神的芳洁情操,山鬼美丽纯洁,温柔善良,痴情专一,对爱情充满希望和热烈的追求,是具有丰富内涵的浪漫主义的艺术形象。

三、先秦散文

1、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春秋末期和战国初期、战国中期、战国后期。

2、总体特征:

1)在思想内容上,密切关注现实与人生,对现实的认识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表现出强烈的理性精神。

2)在文风上,勇于言辩,放言不惮、个性鲜明、气势充沛,表现了“士”的独立人格。

3)在语言上,浅显生动,善于取譬设喻,大都富于形象性能和感染力。

3、散文分类:

1)历史散文:

《尚书》、《春秋》、《左传》、《国语》(早期的《尚书》,形同档案;后期的《战国策》,接近小说。

2)诸子散文:

《论语》、《墨子》、《老子》。

(春秋战国时代各个学派阐述自己学说的著作,是百家争鸣的产物。

其中文学性最强的是《孟子》和《庄子》。

4、诸子散文的文体及其代表:

1)语录体和韵散结合体(春秋末期和战国初期):

《论语》、《老子》、《墨子》

2)对话体和寓言体(战国中期):

《孟子》、《庄子》

3)专论体(战国后期):

《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

5、先秦散文的历史意义:

1)确立了说理文的体制

2)大多分析透彻,议论纵横,而不同的作品又各具特色,风格各异,直接影响了后世作家的创作风格。

3)在语言艺术上的高度成功,丰富了汉语的表现力,为我国文学语言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6、严格地说,先秦散文并不是文学作品,但它们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却很重要。

因为:

1)先秦散文显示了上古时代书面语言的成熟。

2)文学史的初期,非文学类型的作品也常常包含了文学因素甚至文学性很强。

四、《尚书》(我国现存最早的散文总集)

1、简介:

尚书一词的本义是指中国上古皇家档案文件的汇编。

“尚”意为“(把卷着的、包着的、摞着的东西)摊开、展平”;“书”即文字、文字记录、文档;“尚书”即“解密的王家文档”、“(向社会)公开的皇室卷宗”。

2、内容:

《尚书》:

意为“上古之书”,其中《盘庚》篇可能最为古老,已有生动比喻。

记录了从商到西周的文献都“周诰殷盘,佶屈聱牙”。

夹杂口语,有时文义不连贯,文字不规范。

较晚的文献则渐见书面语成熟。

3、思想:

核心是敬天,明德,慎罚,保民

4、文学特征:

记言,鲜明的口语化;简约的人物形象;感情充沛;恰当的修辞手法

五、《春秋》

1、简介:

“春秋”原是先秦时代各国史书的通称,后仅有鲁《春秋》传世,相传经过孔子整理修订,因此成为儒家经典。

《春秋》是编年体史书,以鲁国十二公为序,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迄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81),记二百四十二年间发生在鲁国和王朝及其他诸侯中的重大历史事件。

纲目式记载,文句简短,无描写。

《春秋》有三传:

《左氏传》(简称《左传》)、《公羊传》、《榖梁传》

2、开创意义:

1)春秋时期的得名,是因孔子修订《春秋》而得名。

春秋时期,简称春秋,前770年~前476年(另一说,前770年~前403年),属于东周的一个时期,春秋时代周王的势力减弱,诸侯群雄纷争,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相继称霸,史称“春秋五霸”(另一说认为春秋五霸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春秋时期之后是战国时代。

2)《春秋》是我国第一代编年体断代简史是继《尚书》之后以记事为主的一部史书。

是后世编年体史书之祖。

3、叙事特点:

春秋笔法,微言大义(在看似平常的的记事中包含深刻的褒贬惩劝含义)

《春秋》的语言简练、准确,用词谨严。

“春秋笔法”:

据说孔子修订《春秋》时,按照自己的观点对一些历史事件和人物作了评判,并选择他认为的恰当的字眼来暗寓褒贬,这被称为“春秋笔法”,因此《春秋》被后人认为“微言大义”,是定名分、制法度的范本。

六、《左传》

1、简介:

《左传》,汉代经学中,解“经”之书谓“传”。

《左传》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

旧时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

《左传》实质上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

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悼公十四年(前453年),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赡完整的编年史,也是优秀散文的典范。

标志着史家之文发展到了一个崭新阶段。

2、思想倾向(鲜明的儒家思想):

民本,崇礼,崇霸

3、人物形象:

1)历史风云人物,建功立业的人物(贤臣代表:

子产、赵盾、晏子)

2)政治上暴虐无道,生活上奢侈荒淫导致亡国灭族的人物形象(奸臣代表:

庆封)

3)善恶典型的贵族妇女形象

4、叙事写人:

离合变化,奇正相生的叙事特点,说化的属辞比事。

5、语言艺术:

故事性,戏剧性,简洁传神,词约事丰,意蕴厚实。

6、战争描写:

⑴凝重雄厚的史诗般的风格

⑵总揽全局的宏伟气魄和历史眼光,将战争放到整个社会和历史大背景中审视

⑶对战争的描写中在写人,写出人在战争中的活动,使得具有小说意味

⑷整体概述与细节描写相结合,把历史的整体勾勒与细节的工笔描绘结合起来。

⑸简练紧凑,虚实相生,浓淡有致,疏而不漏,张弛结合的特点产生生动传神波澜壮阔又惊心动魄的效果

7、《左传》散文艺术的突出特点:

1)长于叙事,其主要特点是简洁生动,工巧严谨。

作者创造性地运用了不少出色的艺术手法,使其叙事文约事丰,精妙优美,达到了微而显、婉而辩、精而腴、简而奥的辩证统一。

尤为出色的是,《左传》特别善于描写战争和外交辞令,这是它高超的叙事艺术的集中体现。

《左传》之写战争,结构完整,情节精彩,运笔灵活,并不局限于正面的战斗场面描写,而能着眼于战争的前后左右;重在描述战争的来龙去脉和胜败的内外因素,以历史家的卓越识见,揭示其前因后果、经验教训,因而波澜起伏、跌宕多姿。

并且还以简练形象之笔,描写战争中的人物和事件,绘声绘色

2)善于写人。

《左传》虽以年为经,以事为纬,并非自觉描写人物,但毕竟涉及了形形色色的历史人物。

全书有姓名可稽者,几近三千之众。

其中形象较为鲜明、具有一定个性者为数不少。

作者通过一系列政治、军事、外交活动的描述,刻画了许多各具性格特征的动人形象。

3)工于记言。

具体表现为:

《左传》生动地展示了春秋时期五彩缤纷的历史画卷。

作者不仅记载各国君位的嬗变、执政者的谋权夺势、政客的宦海升沉、贵族内部的倾轧火并、侯国之间的欺诈侵掠、辽阔战场千军万马的厮杀格斗、阴暗一隅数人的密谋策划,各种各样的矛盾、大大小小的动乱、五花八门的变故,无不网罗其中;而且作者采集了大量的历史传说、民间故事,甚至于还有风俗遗闻、童谣民歌。

这些材料通过细心的组织编排,极大地丰富了《左氏春秋》的内容。

8、《左传》的突出特色:

1)中国第一部广义上的大规模的叙事性作品。

《左氏春秋》有自己的详略标准,它深刻、形象、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

2)记叙讲求故事生动,能初步描绘人物形象。

《左氏春秋》它摒弃了一字褒贬的“春秋笔法”,创造了在生动记叙史事的基础上显示各种人物形象、心态,表达作者观点立场的方法。

作者重视对事件的完整把握,对事件的发生、发展和结局有时能给予集中叙述,突破了编年体的界限,使事件的记叙有了记事本末的因素。

也使人物的刻划有了传记的意味.注重完整地叙述事件的过程和因果关系,战争的叙述尤为精彩。

《左氏春秋》的战争描写,全面反映了《左传》的叙事特点。

3)相当一部分内容,是口传历史的书面化。

《左氏春秋》广采博取各种文字的、口头的资料进行编撰,《左氏春秋》的作者善于对庞杂的资料进行取舍与剪裁,全书所载历史前略而后详,后期更详。

七、《国语》

1、简介:

《国语》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著作,也是继《春秋》之后的一部重要历史著作。

记录了周朝王室和鲁国、齐国、晋国、郑国、楚国、吴国、越国八国的历史,偏重于记述历史人物的言论,反映了春秋时期的社会状况。

《国语》,以国立目,记载言论为主,有些篇实是记事性质。

涉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事,详略多寡不一,《晋语》近半。

《国语》大抵是温和了正式的档案文献和口传故事的产物。

2、思想(儒家思想):

重民,崇礼,尚德

3、文学成就:

《国语》也有较为明显的艺术特色

1)长于记言(长于说理,重于教训,平实畅达,通俗自然明白流畅,风趣幽默)

2)有虚构故事情节。

虽然在语言上较为质朴,但从文学的发展角度来看,应该说比《左传》前进了一步。

4、文学价值:

1)向人物小传过渡的趋势,为后世的传记文学提供了可贵的经验

2)语言平实自然,明白流畅

3)长于对话

八、《战国策》

1、简介:

西汉刘向汇编,作者不明,共三十三篇,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著。

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又称《国策》。

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是先秦历史散文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

《战国策》同《国语》一样,也是一部有关记录战国时期游说之词的著作。

2、写作特点:

语言艺术的总体风格——“辩丽横肆”(具体表现为:

铺张扬厉、生动形象。

1)人物刻画生动,善于描写人物,从以事件为中心向以人物为中心过渡

2)善于讽喻,虚构性强,尖刻的讽刺,耐人寻味的幽默,构成独特的语言风格。

3)富于文采(明快流畅纵恣多变,铺陈,夸张),语言风格独特-雄辩的论说,重实利,轻忽道德修饰因此活泼有生气。

在记录策士们的言行时,对其不择手段追求个人功名富贵、朝秦暮楚的行为,及其在外交上挑拨是非,玩弄手段的种种阴谋,而不加以批判,反以欣赏的态度加以描绘,是不足取的地方。

3、思想倾向:

《战国策》的思想比较复杂,间杂儒、墨、道、法、兵诸家而倾向于纵横家。

1)政治观:

崇尚计谋策略,尊奉机巧权变(以智服人)。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本思想。

2)人生观:

公开宣扬追求“势位富贵”,争名逐利。

4、思想观念:

1)重士的思想。

《战国策》有明显的“贵士”的倾向。

以大量事实展示了士的重要作用,说明贵士、用士的巨大效果。

2)崇实尚利的观念。

战国之时,传统伦理观念受到新兴社会意识的尖锐挑战,人们以赤裸裸的利害关系,崇实尚利的价值观盛行于一时。

3)重“权借”,尚“时势”的思想。

《战国策》赤裸裸地宣扬为个人名势而奋斗,提倡不顾道德信义的短期行为,只讲权,不讲经,带有严重的局限性。

除了这些纵横家的思想主张,书中也反映了一些有时代特色的进步观点对于锐意改革、励精图治的国君,给予了充分肯定。

有的作品赞扬了以道义自持之,记录了许多嘉言善行。

5、文学成就:

1)高才秀士的风采(智士和谋士)。

2)机智灵活的论说方法,敷张扬厉的说辞,气势奔放。

3)所引策士说词,常引用寓言故事。

九、《论语》(语录体和韵散结合体)1、语录体——《论语》的艺术特色:

1)《论语》是早期语录体散文,语言基本上是口语,明白易懂。

文字简括,颇多言简意赅、富于哲理性和启发性的语句;

2)表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形象、性格;

3)以形象的语言表达深刻的道理,富有启发性、哲理性,流传于后世,许多成为格言、成语;

4)语言精炼平实,含蓄隽永,概括力强,且长于用各种语气词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

2、思想内容:

1)政治思想:

“礼”和“仁”,“克己复礼”。

2)教育思想:

“有教无类”。

3)美学思想:

核心是美和善的统一,及高尚的内容和完美的形式的统一。

4)文艺思想:

“兴观群怨”。

3、文学价值:

1)言简意赅、深入浅出、朴素无华、含蓄隽永的语言风格;

2)表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形象、性格。

十、《老子》(语录体和韵散结合体)

1、老子其人: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春秋时楚国人,曾任周守藏史。

2、简介:

《老子》是一部以政治为中心的哲理著作,也牵涉个人立身处世的准则。

五千字,八十一章,各章节有一定的中心或连贯性,但结构不严密,前后常见重复。

内容都是一些简短精赅的哲理格言。

实是原始道家系统口传格言的书面总结。

3、思想情感:

包含了作者强烈的自我意识和愤世嫉俗的情感

1)哲学思想以“道”为核心

2)老子学说的精髓,是辩证法思想

3)老子的社会政治观集中体现为“无为而治”

4、艺术特征:

1)韵散结合的特殊文体,对话体和寓言体相结合。

2)善于运用具体形象表现抽象哲理,全书常用形象的比喻来阐明玄妙的哲理。

3)语言凝练精妙,多用格言、警句。

4)采用大量的韵语、排比、对偶句式,行文参差错落,犹如鱼龙曼衍,变化多端,如哲理诗一般。

十一、《墨子》(语录体和韵散结合体)

1、墨子其人:

墨翟,相传为宋人,久居鲁国。

出于儒门,创立与儒学相对立的墨家学派,一度盛行,名“显学”。

2、内容与价值:

《墨子》是墨翟及其弟子、后学所著,是古代最早的严格意义上的论说文,还在文体因革方面,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各篇主题明确,篇幅也较长,逻辑严密,善于运用具体事例来说理。

3、文章特点:

1)尚实尚质讲究实用,不重文采。

2)讲究逻辑,明辨是非。

4、文学价值:

1)察类明故的逻辑方法。

2)大量的生活现实和历史事实的简括叙写。

3)语言质朴、简洁

5、思想内容:

1)“兼爱”(反对儒家从宗法制度出发的亲疏尊卑之分)

2)“非攻”(反对各国间以掠夺为目的的战争)

3)“节葬”“节用”(反对奢华)

十二《孟子》(对话体和寓言体)

1、孟子其人其书:

名轲,邹人,鲁国贵族孟孙氏后裔,受业于子思,有“亚圣”之称。

共七篇,孟子本人直接参与了撰写,保留了对话记录的形式,但经过仔细处理,结构完整,条理清楚。

《孟子》散文是感性和理性的结合,对喜欢在说理中包蕴个人感情的作家,成为绝好的典范。

2、艺术特色:

1)缜密纯熟的辩论技巧,

2)强烈的感情色彩

3)气势浩然的文风,层叠排比,富有气势

4)语言明白晓畅、通俗流畅,不事雕琢

5)善用比喻、寓言,借形象说理

3、思想内容:

性善论、民本论、人格论(追求理想完美人格)、人才论、文艺观(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4、文学价值:

1)至精至密的论辩艺术:

灵活巧妙的论辩手段,善用比喻和寓言;

2)气势浩然的文风;

3)精练简约、深入浅出的语言风格。

十三《庄子》(对话体和寓言体)

1、庄子其人:

庄子名周,字子休,战国中期宋国蒙人,曾为漆园吏,但一生贫困,鄙薄富贵,拒入仕途。

庄子在先秦诸子散文中文学性最强,文学成就最高。

2、庄子的思想观念:

1)哲学观:

庄子的“道”更带有西方哲学那种理念的色彩

2)人生观:

庄子的人生理想是追求绝对的精神自由和对现实社会的彻底超脱

3)社会政治观:

“绝圣弃智”“小国寡民”,把重点放在对“民之常性”的肯定上

4)美学观(文艺观)——追求自然率真,崇尚“天地之美”

3、《庄子》的艺术特征:

1)在题材的选择上和创作方法上,着意拉大与现实的距离,注目于寓言和神话。

2)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夸张,构成了奇特的形象世界,这些恢诡谲怪的艺术形象,富于浪漫色彩,是《庄子》艺术魅力之所在。

3)在体物入微的描写中,带有强烈的主观性和抒情性,达到了哲理和诗意的交融。

4)文章汪洋恣肆,行文跌宕开阖,变化多端,语言奇峭富丽,生动泼辣,节奏鲜明,音调和谐,具有诗歌语言的特点。

4、《庄子》的文学价值(艺术成就):

1)以寓言为主的创作方法

2)意出尘外、怪生笔端的想象和虚构

3)雄奇开阔的意境

4)异趣横生的语言

5、《庄子》的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

《庄子》是先秦说理文中最具文学价值的,就其影响来说,《庄子》对后世文人及其文风的影响巨大。

《老子》的中心是政治哲学,《庄子》的中心是个人哲学。

★赏析《逍遥游》艺术特征:

①哲理与艺术的完美结合,通过艺术想象来描述理想的人生境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