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2 项目学习设计.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528750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135.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模块2 项目学习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模块2 项目学习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模块2 项目学习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模块2 项目学习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模块2 项目学习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模块2 项目学习设计.docx

《模块2 项目学习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模块2 项目学习设计.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模块2 项目学习设计.docx

模块2项目学习设计

模块2项目学习设计

 第1节:

设计项目学习计划

项目学习设计要点

  在本节里,我们要策划出结合自己学科的项目学习的主题,并构思这个项目学习。

我们要明确项目学习设计的四个步骤:

  确定学习目标→设计框架问题→制定评价计划→设计项目学习活动。

课程标准与项目构思

  在这节中,我们要学会如何从课程标准来构思项目学习,从而获得项目学习主题,或说课题。

  要求我们认真研读2011年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简称11版新课标)或普通高中各学科课程标准(实验),建议大家在网上搜索并学习11版新课标的解读文章。

(我已将要(简称11版新课标)和高中课标上传到本助学群共享里。

  《义务教育学科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

  建议反复观看小张老师和王老师关于启动项目学习的对话,学会从课程标准的研读中构思自己的项目学习。

项目学习是在这样的反复构思的过程中产生的。

  注意参考《小张老师的行动计划》中的“附件:

项目构思范例”,观看课程本节活动小张老师和王老师关于项目学习构思的头脑风暴(见活动3)。

  王老师的项目学习构思过程:

  科学学科的课程标准→能量转换→太阳灶项目学习

  小张老师的项目学习构思过程:

  数学学科的课程标准→几何测量→操场设计项目学习

  【行动计划】作业:

完成【行动计划】的模块 2第1节活动 2“课程标准与项目构思”的表格。

  这里的课程标准内容应该是与我们所构思的项目学习主题相关的课标摘要。

小学、初中的从11版课标里来,高中的从高中课标里来。

  注意:

可能我们暂时不能很好地确定自己的项目学习主题或者这个主题在后面可能要更换。

  关于项目学习与研究性学习的关系。

我认为,项目学习是一种可操作性很强的研究性学习,具有研究性学习的所有特征。

但是,不是所有研究性学习都是项目学习。

 第2节:

项目学习目标

  在本节,要求我们了解自己学生在已确定的项目学习中学习需求,明确在这个项目学习中要关注和培养的21世纪技能和相应的学习目标。

  本节的重点:

  

(1)对21世纪技能的学习和理解;

  

(2)项目学习目标的设计。

  特别提醒:

注意这里的项目学习目标与模块一的“我的项目学习目标”是不同的。

这里是指我们所选定主题的项目学习的学习目标,是自己的学生在项目学习中要达到的学习目标。

21世纪技能

  助学导师会引导我们学习和理解21世纪技能,可能将提供更多的辅助材料或案例帮助我们(注意班级QQ群共享里的资料)。

  提醒:

可以将课程中出现的“教学目标”字眼替换为“学习目标”。

我们必须有意识地将学生放在项目学习的中心地位。

  本节中“分析小张老师的21世纪技能教学内容”部分有助于对21世纪技能的领悟。

  小张老师从她的操场设计项目学习来分析,如何通过关注几项最重要的21世纪技能帮助学生顺利开展这个项目学习。

小张老师考虑到她的学生没有项目学习经验,是否能进行合作学习,而且自主学习时是不是会偏离学习目标,再有就是能否有新颖的观点或方法解决遇到的问题。

小张老师选择了四项21世纪技能(沟通与合作、主动性与自主学习、批判性思维与问题解决和创造与革新),并在她的操场设计项目学习中着力关注。

  但必须注意不同的项目学习可能需要不同的21世纪技能。

  大家可以仿照小张老师的思路,分析自己项目学习中要关注的21世纪技能。

这是设计项目学习目标的重要一步。

  以下是一个老师的行动计划里相应部分的内容,能够看出这位老师在所设计的项目学习中如何具体描述要关注的21世纪技能:

  【行动计划】作业:

在【行动计划】的模块2第2节活动1“21世纪技能”的表框里,应该填写自己的项目学习中的21世纪技能”。

要求具体描述,而不是罗列名称(正如上述案例那样)。

  我们有了对自己项目学习课题对应的21世纪技能,就能帮助我们思考学习目标。

项目学习目标

  建议大家认真观看小张老师与王老师关于学习目标的对话,然后反复观看“关注学习目标”的内容。

在这部分里,王老师分析了学习目标的构成要素:

  学习目标与课程标准内容的紧密结合;

  学习目标具体详细,针对性强,不空泛;

  涵盖了高级思维技能;

  突出了21世纪技能。

  针对小张老师的教学目标练习,能够帮助我们根据小张老师的分析来制定项目学习目标。

  大家必须注意到在11版新课标里课程目标的新变化,有的保持三维目标,有的改为四维或五维,有的还有分目标。

  三维目标就是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这是一个有机整体,不可分离。

我们应该从三维目标的理解去领悟11版新课标的涵义。

新版课标的多维目标是从三维目标细化而来的。

  三维目标设计的难点在于我们普遍误解过程与方法目标,常常简单地把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作为这一维目标,或者把学习方法和学习过程放进来。

项目学习的精髓就是很好地设计了过程与方法目标,并将知识与技能目标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融入进来。

  注意:

语文、物理、化学、历史、地理、历史与社会、美术仍然是三维目标。

音乐是将三维目标的顺序反过来了,英语、数学、初中科学细化了三维目标,三个品德突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其中品德与生活还进行了细化),生物将过程与方法放入了能力这一维,艺术、体育与健康则结合学科特点将三维目标综合再细化。

(《义务教育学科课程标准(2011年版)课程目标对照表》)

  有了在活动1里确定这几项21世纪技能的选择,就来继续研读11版课标,要从新版课标里找到与这几项21世纪技能相吻合或接近的地方,结合自己的项目学习主题,摘录相关课程标准的内容。

  【行动计划】作业:

把摘录相关课标的内容填写到【行动计划】模块2第2节活动 2“确定与自己的项目相对应的课程标准”的表框中。

  注意:

这里的课标摘录可能与活动1的“课程标准与项目构思”中的课标摘录有所改变。

  再根据课程目标,然后才能思考针对我们自己的项目学习相应维度的学习目标(至少三维)。

这些目标应该是可观察和明确无误的。

  建议在设计学习目标是采用ABCD表述方法(A对象、B行为、C条件,D程度)。

要求主语必须是学生,或省略不写(默认是学生)。

不能出现“培养学生”,“让学生”,“使得学生”等以学生为宾语的短句。

学习目标的表述应该简单化,例如“通过学习后...学会了什么或会做什么”,要求要具体,可操作,可观察,可评价。

不要空洞空泛。

  我们的教学目标必须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

学生在项目学习里达到了学习目标,我们的教学目标自然就达到了,而且是真正的达到。

  【行动计划】作业:

把学习目标内容填写到到【行动计划】模块2第2节活动 2“自己项目的学习目标的构思”的表框中。

  提醒:

必须按照新课标的要求来设计相应维度的学习目标(小学、初中按照11版课标对应的维度,高中则是三维)。

助学导师将不符合这个要求的行动计划判为0分,坚决要退回重做。

  可以利用课程视频提供的《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评价量规》来检查模块2第2节的这两个填写的内容。

 第3节:

引导学习的问题设计

  框架问题是PBA课程难点中的难点(也是英特尔®未来教育核心课程的难点)。

对领悟PBA精髓和掌握项目学习这种教学方法是关键。

课程框架问题

  首先是对框架问题的理解。

  在项目学习中学生是通过对问题的思考和求解中产生学习行为和探究行为的。

与项目学习主题以及学科内容相联系的问题对项目学习的开展起着重要作用。

PBA课程沿袭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的理念,采用框架问题方法来设计项目学习中的问题。

  框架问题是由一个涵盖面广的基本问题,一个或两三个单元问题,多个内容问题所组成。

  框架问题要以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的形式与项目中深层次的学习紧密联系起来。

  我对框架问题的理解:

  

(1)内容问题是项目学习中对应学科内容知识点的问题;

  

(2)单元问题是项目学习中针对项目学习主题的关键问题;

  (3)基本问题是项目学习的拓展问题,基于这个主题的学科范畴即框架,但又必须跳出这个框架或突破这个框架。

  在这里,单元指的就是这个项目学习主题,而框架指的就是这个主题的学科范畴。

  内容问题有明确答案,单元问题无明确答案或有多个答案,基本问题重在引起思考。

单元问题和内容问题必须在项目学习过程中得以求解。

  我给一个通俗的描述,学习目标是项目学习的导航仪,框架问题是项目学习的发动机。

  本节活动1的框架问题练习可以帮助我们初步理解。

注意课程视频的“课程资源”中“模块二”里有一个材料:

《课程框架问题》给了不少框架问题案例。

课程框架问题实施

  在接着的小张老师和王老师讨论框架问题对话里,王老师从自己的太阳灶项目学习的框架问题设计过程来说明框架问题,值得我们反复观看和仔细琢磨。

  在本节活动2开始,课程通过我们实际操作的方式,演示了小张老师的项目学习框架问题的设计过程,从基本问题开始,然后单元问题,最后内容问题。

在这个过程里,课程要求我们用课程视频的“课程资源”中“模块二”里的《课程框架问题评价量规》作为检查框架问题的工具。

  课程明确地告诉我们,基本问题能激发批判性思维,单元问题是学习目标的基础,内容问题针对的是事实性知识。

设计基本问题的目的是提出一个能概括课程教学单元或项目学习的概念。

单元问题是开放性的,与学习目标对应清晰,要求学生使用高级思维技能,形成自己对单元主概念的理解。

内容问题则是重要的基于事实的知识,有助于单元问题的理解,都有明确的固定答案。

  观看小张老师和王老师关于框架问题的再次对话,能使我们看到王老师是如何®助小张老师修改框架问题。

对我们设计自己的框架问题是一个很好的示范。

提醒我们对比小张老师框架问题修改前和修改后的不同。

修改前:

基本问题:

  怎样在真实世界中使用数学?

单元问题:

  我们应该选择什么样的操场设计?

内容问题:

  怎样运用数学说服他人?

  怎样给地图加比例尺?

  怎样正确使用卷尺?

修改后:

基本问题:

  怎样是公众听到我们的意见?

单元问题:

  我们怎样设计既安全、又使大家都满意的的操场?

内容问题:

  怎样给地图加比例尺?

  最好以什么方式展示调查数据?

  怎样精确地测量?

  这个过程说明,框架问题要多次修改的,很难一蹴而就。

先让我们做初步的设计,再进行修改,不要要求一步到位。

  

  【行动计划】作业:

在【行动计划】模块2第3节活动 2填写我们自己所设计的项目学习的框架问题。

  课程建议我们使用课程视频的“课程资源”中“模块二”里《课程框架问题创设程序表》作为设计框架问题的工具,并用《课程框架问题评价量规》来进行检查。

  框架问题设计中常见误解的是混淆三个层次:

(1)把内容问题作为了单元问题或基本问题;

(2)把单元问题作为基本问题;(3)把基本问题作为内容问题(把基本理解为基础)。

  请大家在课程平台上参与【主题讨论】 M2讨论1:

  模块二讨论主题1分享您项目学习计划细节、学习目标和课程框架问题

  1、展示项目学习计划细节;

  2、解释学习目标;

  3、展示课程框架问题。

  请大家在课程平台上参与【主题讨论】 M2讨论2:

  模块二讨论主题2提供改进学习目的的建议

  基于项目学习、基于课程标准,您将怎样帮助学生学习和具备21世纪应具备的技能?

 第4节:

项目学习评价

  注意到本节的标题是“项目学习评价”,而模块3也是项目学习评价,而【行动计划】的模块2部分中没有这个部分的相应内容。

  应该说课程在本节的意图是要告诉我们,项目学习设计的第三个步骤是项目学习评价的设计。

在这节里,是要让我们熟悉项目评价过程中的各种角色,对以学生为中心的评价方法有一个初步了解。

对项目学习评价的设计将是模块3的主要内容。

  建议大家先自己学习了解,把这部分放到模块3开始时再仔细学习。

第5节:

活动设计

  应该说,我们已经为项目学习这艘小艇找到了导航仪(学习目标),也设计并安装了发动机(框架问题),并思考设计航行记录检查表(项目学习评价方法),接下来的第四步骤就是给项目学习设计具体的航程安排了(项目学习中的活动计划)。

  正如课程说的,要搞好项目学习的活动计划,我们就要开发完整的教学情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体验环境,让学生参与到解决问题的调查活动,或其他有意义的任务之中,这些活动能帮助他们关注真实世界的实际问题,同时回答框架问题。

  项目学习是由一系列的活动构成,这些活动需要在项目情境中完成一系列的任务,在这些活动和任务中,解答所有内容问题,求解单元问题,思考基本问题。

  课程要求我们应该设计以学生为中心的活动,课程在本节给了一些建议。

  小张老师的项目情境练习很有参考价值。

  课程介绍了细化活动策划的方法——项目时间线。

大家学会用项目时间线来安排项目学习中的活动。

  【行动计划】作业:

本节的【行动计划】作业有两个,一个是项目活动策划的构思,一个是活动安排(项目时间线方法)。

第6节:

模块回顾

  回顾小张老师项目学习的设计过程,

步骤1:

确定教学目标

  

(1)确定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

  学生将:

  形成、分析并解释解决比例问题的方法,例如:

缩放比例、比例关系等;

  画出几何物体的详细性质,如边长或角度;

  运用技术和工具准确获得长度、面积、体积和角度,测量精度要求达到课程标准;

  会选择和使用恰当的数据图示表达方式,包含柱状图、直方图和散点图。

  能连贯清晰地和教师、同学或其他人交流数学思想。

  

(2)确定教学目标:

21世纪技能

  沟通与合作

  批判性思维与问题解决

  主动性与自主学习

  创造与革新

  (3)确定教学目标:

学习目标

  绘制与实地成比例、有新意、安全的操场设计图;

  开展调查研究,分析结果,筛选出新操场的需求和希望。

  以二维设计图为依据,按比例设计新操场的三维图纸,制作演示模型。

  针对不同听众,能通过文字和语言,清楚、有说服力地表达和交流。

步骤2:

设计、完善框架问题

基本问题:

  怎样是公众听到我们的意见?

单元问题:

  我们怎样设计既安全、又使大家都满意的的操场?

内容问题:

  怎样给地图加比例尺?

  最好以什么方式展示调查数据?

  怎样精确敌测量?

步骤3:

制定评价计划

  教师观察和个案记录

  审阅学生绘制草图

  审阅绘图比例

  数学日志

  学生任务清单

  项目量规

  自我反思

步骤4:

设计活动

  与家长和社区代表讨论学生的体验,听取他们的意见,介绍基本问题:

怎样是公众听到我们的意见?

  通过头脑风暴,学生列出新操场设计应包括的主要因素。

  学生研究操场的安全需求。

  学生讨论现在操场的安全隐患和他们的担心,寻求新的解决方案。

  学生请同学和教职员工对操场问题投票,然后分析数据,撰写报告。

  学生精确地测量,设计操场。

  学生向学校管理委员会解释调查结果,提出操场改建的建议。

 总结

  注意:

小张老师的案例是从国外案例翻译过来的,课程标准可能与11版新课标有一定出入,学习目标没有按照三维目标来设计。

“社区”可以对应“校外”或“学校周边”。

  

  尝试修改小张老师案例的课程标准部分:

  在课程标准的“第一部分前言”的“三、课程设计思路”的“(三)课程内容”中:

  在各学段中,安排了四个部分的课程内容:

“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

其中,“综合与实践”内容设置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有关的知识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积累学生的活动经验,提高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在数学课程中,应当注重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和模型思想。

为了适应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数学课程还要特别注重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空间观念主要是指根据物体特征抽象出几何图形,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所描述的实际物体;想象出物体的方位和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描述图形的运动和变化;依据语言的描述画出图形等。

  在课程标准的“第二部分课程目标”的“二、学段目标”的“第二学段(4~6年级)”中:

知识技能

  1.体验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认识万以上的数;理解分数、小数、百分数的意义,了解负数的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理解估算的意义;能用方程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能解简单的方程。

  2.探索一些图形的形状、大小和位置关系,了解一些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体验简单图形的运动过程,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运动后的图形,了解确定物体位置的一些基本方法;掌握测量、识图和画图的基本方法。

  3.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掌握一些简单的数据处理技能;体验随机事件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

  4.能借助计算器解决简单的应用问题。

数学思考

  1.初步形成数感和空间观念,感受符号和几何直观的作用。

  2.进一步认识到数据中蕴涵着信息,发展数据分析观念;通过实例感受简单的随机现象。

  3.在观察、实验、猜想、验证等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能力,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比较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与结果。

  4.会独立思考,体会一些数学的基本思想。

问题解决

  1.尝试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运用一些知识加以解决。

  2.能探索分析和解决简单问题的有效方法,了解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3.经历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尝试解释自己的思考过程。

  4.能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判断结果的合理性。

情感态度

  1.愿意了解社会生活中与数学相关的信息,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2.在他人的鼓励和引导下,体验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过程,相信自己能够学好数学。

  3.在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认识数学的价值。

  4.初步养成乐于思考、勇于质疑、言必有据等良好品质。

  在课程标准的“第三部分课程内容”的“第二学段(4~6年级)”的“二、图形与几何”中:

  

(二)测量

  1.能用量角器量指定角的度数,能画指定度数的角,会用三角尺画30°,45°,60°,90°角。

  2.探索并掌握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知道面积单位:

千米2、公顷。

  4.通过操作,了解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为定值,掌握圆的周长公式;探索并掌握圆的面积公式,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5.会用方格纸估计不规则图形的面积(参见例33)。

  6.通过实例了解体积(包括容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米3、分米3、厘米3、升、毫升),能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1米3、1厘米3以及1升、1毫升的实际意义。

  7.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体积和表面积以及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8.体验某些实物(如土豆等)体积的测量方法(参见例34)。

  在课程标准的“附录2内容标准及实施建议中的实例”的“第二学段(4~6年级)”的“综合与实践”中:

  例43 绘制学校平面图。

  按照确定的比例和方位,绘制校园的平面图,包括围墙、主要建筑、主要活动场所、道路等等。

  [说明]本活动适用于五、六年级,目的是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位置、方向和比例等基础知识,掌握测量的方法。

因为整个操作比较复杂,建议采用小  组活动的形式,这样做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统筹规划的实践能力,也有利于学生体验团结协作、获得成功的快乐。

  教学设计时,可以关注如下要点:

  

(1)选择测量工具。

最简单的测量工具是指南针和皮尺(也可用步长近似测量)。

  

(2)在教师的指导下,各小组讨论并形成基本测量方案,组内分工。

小组完成实际测量后,绘制校园平面图。

  (3)交流。

各小组展示本组绘制的校园平面图,交流绘制的方法和过程(可以用壁报、幻灯等形式)。

  尝试修改小张老师案例的学习目标部分:

知识技能

  1.掌握操场测量的基本方法。

  2.绘制与实地成比例、有新意、安全的操场设计图。

  3.以二维设计图为依据,按比例设计新操场的三维图纸,制作演示模型。

数学思考

  1.在测量、绘制过程中,尝试用学过的几何知识。

  2.在调查、分析等活动中,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

问题解决

  1.开展调查研究,分析结果,筛选出新操场的需求和期望。

  2.参与小组工作,与其他同学合作和交流,能通过文字和语言,清楚、有说服力地表达和交流自己的思考过程。

情感态度

  1.积极主动参加操场设计项目学习。

  2.在老师和同学们的鼓励和引导下,体验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过程,相信自己能够完成任务。

  3.在操场设计项目学习中,鼓励自己乐于思考、勇于质疑、言必有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