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原理》课后练习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526078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244.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计学原理》课后练习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统计学原理》课后练习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统计学原理》课后练习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统计学原理》课后练习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统计学原理》课后练习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统计学原理》课后练习答案.docx

《《统计学原理》课后练习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计学原理》课后练习答案.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统计学原理》课后练习答案.docx

《统计学原理》课后练习答案

各章训练参考答案

第一章统计概述

一.填空题

1.统计资料统计学统计工作统计资料统计学统计工作

2.统计理论统计方法统计工作

3.数量性总体性具体性社会性

4.信息职能咨询职能监督职能信息职能

5.统计设计统计数据采集统计数据整理和显示统计数据分析统计数据采集

统计数据整理和显示统计数据分析

6.同质性大量性差异性同质性

7.总体单位名称总体单位

8.品质标志数量标志标志值

9.可变的数量标志连续型变量离散型变量

10.数量指标质量指标

11.统计指标体系

12.同类社会经济现象总体范畴具体数值数量性综合性具体性

二.单项选择题

1.B2.B3.B4.C5.C6.B7.D8.D9.C

10.C11.D12.C13.C14.B15.C

三.多项选择题

1.AE2.ABCDE3.ACD4.ABDE5.BCEF

6.ACDE7.DE8.BDF9.BC10.ACE

四.判断题

1.错2.对3.对4.错5.错6.错

7.对8.对9.对10.对

五.论述题

1.答:

对统计指标进行分类可以从三个角度进行:

从指标所反映现象的数量性能方面,可以将统计指标分为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两种,其中,数量指标反映现象的总规模或总水平,质量指标反映现象的相对水平或平均水平;从指标的计算形式方面,可以将统计指标分为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三种;从指标的作用和功能方面,可以将统计指标分为描述性指标、评价性指标和预警性指标三种。

2.答:

指标和标志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指标和标志的区别主要表现在:

①所有统计指标都是可量的,而标志未必都可量,其中品质标志就不可量。

②指标是说明总体特征的,其承担者是统计总体;而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的特征或属性的,其承担者是总体单位。

③指标具有综合性,反映总体的综合特征;而标志一般不具有综合性能。

指标和标志的联系主要表现在:

①指标的数值以总体单位的标志表现为基础,是由总体单位的标志表现经过综合汇总而得到的,没有单位的标志表现,就没有总体的指标数值。

②指标和标志之间存在转换关系。

由于研究目的和任务的不同,指标可能变成标志,标志也可能变成指标,这由总体和总体单位的变化来决定。

3.答:

数学是抽象的纯数字研究,其中的数字只是数学符号,没有实际经济意义,数字之间可以人为的建立计算关系。

而统计研究的是经济现象表现的具体的、有实际经济内容的数量,具有一定的质的规定性,即是现象在质的规定下所表现出来的数量,数据之间的计算关系必定来源于经济现象之间的符合经济规律的数量关系,而不是人为杜撰出来的。

每个数据都有一定的经济含义,能说明经济现象某一方面的数量特征。

4.答:

统计研究的目的,是要认识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本质和规律,而现象总体是由大量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个别单位组成的整体,个别单位由于受偶然性因素的影响,其品质属性和数量特征会有很大的差异。

只有对现象总体进行大量观察,研究全部或足够多的个别单位,才能使个别单位之间因偶然性因素影响而产生的差异相互抵消,呈现出由主要的、起共同作用的因素影响而形成的总体综合特征和规律性。

统计研究的许多方法都是通过对总体中的全部或足够多的单位进行观察研究,来掌握社会经济现象的现状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的。

因此,大量观察法是统计研究的基本方法。

5.答:

统计作为国家管理系统启动、运行所不可缺少的条件和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兼有信息、咨询和监督三大职能。

信息职能统计的基本职能。

统计资料本身就是一种经济信息,是国家信息系统的重要信息源,是社会经济信息的主体。

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统计信息提供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反映了国家、各地区、各行业、各部门以及国民经济各个基本的组成部分的总体情况。

咨询职能是信息职能的延续,它运用科学的分析方法和先进的技术手段,利用掌握的各种经济信息进行分析研究和专题研究,为各级政府部门指定宏观经济决策和宏观管理提供咨询建议,为各种经济管理部门指导工作、决定政策、把握市场脉搏、制定长远规划提供重要的依据。

监督职能是信息职能的拓展,是根据统计信息来对经济、社会和科技等各方面的运行状态进行全面、系统的定量检查和监督,适当提出预警,以及时发现问题,并根据统计信息分析原因,从而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按照客观规律的要求持续、稳定、协调的向前发展,保证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

六.应用能力训练

答:

例如,以“研究本校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情况”为目的,开展统计调查研究。

统计总体:

本校所有学生

总体单位:

本校每一位学生

数量标志:

年龄身高体重月消费额禽蛋类消费比重年学费家庭成员人数开设课程数某课程期末考试成绩周听课课时数

品质标志:

姓名性别专业国籍民族所在院校业余爱好籍贯身份

不变标志:

所在院校身份

可变标志:

以上标志除了“院校、身份”外,都是可变标志

标志值:

(年龄)19岁(身高)1.76米(年学费)4800元(家庭成员)3人

变量:

年龄身高月消费额家庭成员人数

变量值:

19岁1.76米320元3人

连续型变量:

身高体重月消费额年学费某课程期末考试成绩

离散型变量:

年龄家庭成员人数开设课程数一周实际听课时数

数量指标:

学生总人数年学费总额开设课程总数

质量指标:

平均身高平均月消费额禽蛋类消费比重性别比例

指标体系:

关于生活情况的体系:

平均身高平均体重月平均消费额禽蛋类消费比重日均体育活动时间日均睡眠时间

关于学习情况的体系:

开设课程数一周平均听课时数业余平均学习时间月均学习用消费额某课程平均成绩

第二章统计数据采集

一、填空题

1.统计数据整理统计数据分析搜集资料

2.准确性全面性及时性

3.统计报表专门调查

4.全面调查非全面调查

5.经常性调查一次性调查经常性调查一次性调查

6.标志

7.直接观察询问调查报告实验调查

8.调查表单一表一览表

9.调查时间调查期限

10.国家统计报表部门统计报表地方统计报表国家统计报表

11.基层表综合表

12.一次

13.随机

14.普查抽样调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

15.普查抽样调查统计报表重点调查

二、单项选择题:

1.B2.D3.A4.A5.D6.A7.A8.B9.D10.E

11.B12.A13.D14.D15.E16.B17.C18.A

三、多项选择题:

1.BDE2.ABDE3.BDE4.ACD5.BCE6.BDE7.BC8.BCF

9.ABCD10.ABE11.BC12.ABE13.CE

四、判断题:

1.错2.错3.对4.错5.错6.对7.对8.对

9.错10.错11.错12.错

五、应用能力训练:

1.全面统计报表和普查都是全面调查,两者有何区别?

如果采用定期普查,能否代替全面统计报表?

答:

全面统计报表和普查的区别在于:

①组织方式不同,全面统计报表采用统计报表制度,普查采用专门调查方式。

②搜集资料的方法不同,全面统计报表采用报告法,普查采用直接观察法较多,也有的普查采用报告法或询问法。

③调查目的不同,全面统计报表主要为了搜集调查对象最基本的综合资料,普查是为了搜集调查对象的详细而全面的资料。

④登记资料的连续性不同,全面统计报表采用经常性调查,普查采用一次性调查。

⑤资料来源不同,全面统计报表资料来源于调查单位的原始记录和统计台帐,普查资料有的来源于调查单位的原始记录和统计台帐,有的来源于对调查单位的直接登记。

⑥组织系统不同,全面统计报表一般直接使用各级统计组织系统和人员搜集资料,普查往往需要专门组织调查系统,抽调专门的人员搜集资料。

鉴于以上区别可知,定期普查并不能代替全面统计报表。

第三章统计数据整理和显示

一、填空题:

1.调查资料条理系统综合数量特征

2.及时完整准确

3.选择分组标志各组界限正确地选择分组标志

4.简单分组复合分组

5.平行分组体系复合分组体系

6.品质分配数列数量分配数列

7.

(1)工业总产值

(2)组距连续(3)次数频率(4)开口75325

(5)四(6)下限上限225

8.全距

9.简单表简单分组表复合分组表

10.条形图(直方图)折线图曲线图

11.总标题横行标题纵栏标题指标数值主词宾词

13.由小到大由大到小

14.基线粗线双线

15.—。

16.组中值

17.条形图

18.正态

19.连续

20.U形曲线

二、单项选择题:

1.A2.C3.A4.B5.C6.C7.B8.C9.C

10.C11.A12.C13.B14.C15.C16.C

三、多项选择题:

1.ACD2.CDE3.BE4.BD5.ACDE6.BCD7.BD

8.ABCE9.ACD10.ACDF11.AD

四、判断题:

1.对2.错3.错4.错5.错6.错7.对8.对

9.错10.错11.错12.错13.对

五、应用能力训练:

1.解:

职工按工资分组的人数分布资料

按月工资分组(元)

职工人数

(人)

比重

(%)

累计次数(人)

累计频率(%)

向上累计

向下累计

向上累计

向下累计

500以下

500—600

600—700

700—800

800以上

16

50

23

14

7

14.55

45.45

20.91

12.73

6.36

16

66

89

103

110

110

94

44

21

7

14.55

60.00

80.91

93.64

100.00

100.00

85.45

40.00

19.09

6.36

合计

110

100.00

2.解:

(1)除了下面两个分组外,还可以有其他的分组结果。

工人按年龄分组的人数分布资料

(一)

按年龄分组(岁)

工人数(人)

比重(%)

25以下

25—35

35—45

45—55

55以上

6

16

10

5

3

15.00

40.00

25.00

12.5

7.5

合计

40

100.00

工人按年龄分组的人数分布资料

(二)

按年龄分组(岁)

工人数(人)

比重(%)

20以下

20—35

35—50

50以上

2

20

13

5

5.00

50.00

32.50

12.50

合计

40

100.00

(2)比较这两个分配数列,第二个更能反映工人年龄分布的集中和分散特点。

3.解:

(1)编制组距数列:

①对数据进行排序,排序结果见下表:

职工按工资排序表

640

820

820

970

970

1130

1220

700

820

820

970

970

1130

1220

700

820

820

970

980

1130

1280

700

820

820

970

1050

1130

1280

700

820

820

970

1050

1130

1310

700

820

890

970

1050

1130

1310

700

820

890

970

1050

1130

1310

700

820

960

970

1050

1130

1310

700

820

960

970

1050

1130

1310

760

820

960

970

1050

1130

1310

760

820

960

970

1050

1130

1500

820

820

970

970

1050

1130

1500

820

820

970

970

1050

1130

1500

820

820

970

970

1050

1130

1600

820

820

970

970

1130

1220

 

 

820

820

970

970

1130

1220

 

 

820

820

970

970

1130

1220

 

 

820

820

970

970

1130

1220

 

 

②计算全距:

全距=1600-640=960(岁)

③确定组数和组距:

组数=1+3.322lgN=1+1.322×lg122=3.76(组)

根据数据分布特点的观察,的多数职工的工资分布比较均匀,适宜编制等距数列,所以,决定编制等距数列,组数为4组。

则组距=960÷4=240(元)。

但由于1200元以上的工资分布差异比较大,观察工资分布的特点,在800元至1000元之间分布的职工更集中,所以采用200元的组距为宜。

④确定组限:

根据第三不的分析,确定各组的组限分别为:

600—800元、800—1000元、1000元—1200元、1200元以上。

⑤将各职工按其工资大小分配入各组中,并汇总形成如下的变量数列:

工人按工资分组的人数分布资料

按工资分组(元)

工人数(人)

比重(%)

由小到大累计频数(人)

由小到大累计频率(%)

600—800

800—1000

1000—1200

1200以上

11

64

29

18

9.02

52.46

23.77

14.75

11

75

104

122

9.02

61.48

85.25

100.00

合计

122

100.00

(2)计算各组的频率、累计频数和累计频率见上表。

4.解:

(1)编制按经济类型、轻重工业分组的简单分组表:

工业企业按经济类型分组的分布资料

按经济类型分组

工业增加值(亿元)

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

集体工业

股份制工业

股份合作制工业

外商及港澳台投资工业

其他类型工业

159

62

87

12

54

16

合计

390

工业企业按轻重工业分组的分布资料

按轻重工业分组

工业增加值(亿元)

重工业

轻工业

168

222

合计

390

(2)编制复合分组表:

工业企业按经济类型和轻重工业分组的分布资料

按经济类型分组

工业增加值(亿元)

比重(%)

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

重工业

轻工业

集体工业

重工业

轻工业

股份制工业

重工业

轻工业

股份合作制工业

重工业

轻工业

外商及港澳台投资工业

重工业

轻工业

其他类型工业

重工业

轻工业

159

94

65

62

12

50

87

46

41

12

3

9

54

11

43

16

2

14

40.77

59.12

40.88

15.90

19.35

80.65

22.31

52.87

47.13

3.08

25.00

75.00

13.84

20.37

79.63

4.10

12.50

87.50

合计

390

100.00

5.解:

工人按工资和性别分组的人数分布资料

按工资(元)和性别分组

工人数(人)

比重(%)

600—800

800—1000

1000—1200

1200以上

11

7

4

64

45

19

29

21

8

18

13

5

9.02

63.64

36.36

52.46

70.31

29.69

23.77

72.41

27.59

14.75

72.22

27.78

合计

122

100.00

6.解:

(1)

 

(2)

 

 

7.解:

 

 

 

 

 

工资(元)

 

8.解:

工人的年龄资料茎叶图

茎叶频数

6401

70000000008

76002

82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30

89002

9600004

97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27

9801

1050000000000011

11300000000000000000018

1220000006

128002

1310000006

1500003

16001

第四章总量分析和相对分析

一、填空题:

1.时间总水平工作总量

2.总体单位总量总体标志总量

3.时期指标时点指标时期指标时点指标

4.实物指标价值指标劳动量指标实物指标价值指标

5.水平法累计法水平法累计法

6.等于或小于(≤)等于或大于(≥)

7.比例相对数比较相对数

8.正指标逆指标正指标逆指标

9.动态计划完成程度结构比例强度比较

10.动态相对数

二、单项选择题:

1.C2.B3.D4.D5.D6.D7.D8.C9.D10.D

11.C12.C13.B14.D15.B16.C17.A18.B19.D20.B

二、多项选择题:

1.ACDE2.AC3.ABCDE4.BD5.ABCDE6.CE7.BE8.ADE

9.ACE10.ACE11.ABC12.AC13.BCE14.AD15.ABF16.ABCD

17.ABDE18.BCDEF19.ABCDE

三、判断题:

1.错2.错3.对4.错5.错6.错7.对8.对9.对

10.对

四、应用能力训练:

1.解:

根据资料可以计算结构相对数、比例相对数、比较相对数、动态相对数。

如:

结构相对数=甲地区国有企业出口总值÷甲地区出口总值

=4310.56÷4815.36=89.52%

比例相对数=甲地区集体企业出口总值÷甲地区国有企业出口总值

=60.58÷4310.56=1.41%

比较相对数=甲地区出口总值÷乙地区出口总值=4815.36÷1658.49=2.9(倍)

动态相对数=甲地区2001年出口总值÷甲地区2000年出口总值

=4815.36÷4801.27=100.29%

2.解:

甲地区人均粮食产量=260万吨÷1200万人=216.67公斤/人

甲地区人均棉花产量=3万吨÷1200万人=2.5公斤/人

乙地区人均粮食产量=210万吨÷1400万人=150公斤/人

乙地区人均棉花产量=16万吨÷1400万人=11.43公斤/人

甲地区人均粮食产量是乙地区的倍数=216.67÷150=1.44(倍)

乙地区人均棉花产量是甲地区的倍数=11.43÷2.5=4.57(倍)

以上计算可以看出,2003年乙地区人均粮食产量150公斤/人,甲地区人均粮食产量216.67公斤/人,是乙地区的1.44倍;同时,甲地区人均棉花产量2.5公斤/人,乙地区人均棉花产量11.43公斤/人,是甲地区的4.57倍。

甲地区的粮食生产能力高于乙地区,而乙地区的棉花生产能力比甲地区要好得多。

3.解:

某企业所属三个分厂2004年上半年的利润额资料

全年

利润

(万元)

第一

季度

利润

(万元)

第二季度

第二季度为第一季度的%

计划

实际

计划

完成

%

利润

(万元)

比重(%)

利润

(万元)

比重(%)

(1)

(2)

(3)

(4)

(5)

(6)

(7)

(8)

A厂

B厂

C厂

4300

6000

3660

1082

1418

915

1234

1724

1085.71

30.52

42.63

26.85

1358

1637.8

1140

32.84

39.60

27.56

110.05

95

105

125.51

115.50

124.59

合计

13960

3415

4043.71

100.00

4135.8

100.00

102.23

121.11

(1)第

(1)、

(2)、(3)、(5)栏都是总量指标(时期指标),第(4)、(6)栏都是结构相对数,第(7)是计划完成程度指标,第(8)栏是动态相对数。

(2)如果未完成计划的B厂能完成计划,则该企业的利润将增加86.2万元,则该企业将超额完成计划4.41%。

(3)若A、B两个分厂都能达到A厂的计划完成程度,则该企业将增加259.462万元利润,超额完成计划的程度是8.69%

4.解:

企业产品各种消耗数据分析

单位

本年实际

与厂定额比较(%)

与历史最好水平比较

(%)

与国内先进水平比较(%)

与部颁标准比较

(%)

工时消耗

钢材消耗

成本

工时/件

千克/件

元/件

70.00

9.05

180.00

127.27

102.26

113.92

143.59

106.47

116.13

155.56

113.13

120.00

140.00

101.12

112.50

比较结果表明,本厂的各种消耗水平还是比较高。

工时消耗比部颁标准高40%,比国内先进水平高55.56%,比本厂历史最好水平高43.59%,甚至比定额还高27.27%,这表明本厂需要在工人的工时利用率上做更深入细致的调查,制定适当的规定,避免消极怠工现象。

本厂的钢材消耗量比部颁标准高1.12%,比国内先进水平高13.13%,比本厂历史最好水平高6.47%,比定额高2.26%,这表明本厂工人的操作技术急需提高,设备运行的技术含量急需改善,企业需要对工人加强操作技术的培训,提高工人节约材料、降低成本的意识,同时对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