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模拟考试题.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519242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1.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语文模拟考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三语文模拟考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三语文模拟考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三语文模拟考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三语文模拟考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语文模拟考试题.docx

《高三语文模拟考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语文模拟考试题.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语文模拟考试题.docx

高三语文模拟考试题

邯郸市一中2015届三轮模拟试题

(一)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答题前,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墓志铭与墓碑文考辨

王珂

  世人常把墓碑文当作墓志铭。

其实二者是有区别的,我们可以从墓碑和墓志的演变来了解它们的区别。

  墓碑的使用是在东汉以后。

东汉之前,碑的用法典籍记载有三种。

一是竖立在宫室前测量日影记时。

二是在宗庙前用来拴牲口。

碑上有洞,叫穿,绳子可以从中穿过,拴住那些用来祭祀的牲口。

三是用作下葬时绑系棺椁的柱子,一般竖立在墓的两旁,其规制有严格的规定。

按照郑玄的解释,天子可以用四个木碑,穿六根绳索下葬,诸侯两个木碑、四根绳索……而到了低等级的士,则不能有碑,只能用手挽着绳索下葬了。

  从这些记载来看,石碑是用在宫庙前面的,而墓地前的碑,为木质,没有文字,只起到承载棺椁下葬的作用,与后世的墓碑,作用显然不同。

  东汉立墓碑的习俗,应当和先秦、秦汉时期的刻石纪念、歌功颂德的传统有关。

“物不朽者,莫不朽于金石”(蔡邕《铭论》),由于金铜材质较少,所以纪念性的墓碑就用石碑代替。

我们今天发现的东汉初期的墓碑,如袁安碑、甘陵相尚府君碑都是有穿的石质墓碑。

  而墓志是在魏晋以后兴起发展的。

墓志是埋在坟墓里的石碑,所以它的别称都带有入土的意义,如埋铭、葬志、圹志等。

西汉中后期,世家大族建立祠堂、家庙,广立碑铭,刻石记其祖先功德,为的是团结族人,增强宗族的凝聚力。

建安十年,魏武帝以天下凋敝,下令不得厚葬,又禁立碑。

曹操以禁止厚葬为名,禁止立碑,其实是为了淡化士大夫们的群体意识,淡化世家大族的凝聚力。

曹操立法的威严,使立碑之风受到遏制,但是人们依然按照立碑的风俗,把石碑立在坟墓之内,这就是墓志。

魏晋时期的墓志,仿照墓碑而制,直立在墓内,不像后世的墓志都是平放。

  南北朝时期,墓志经过不断发展,已经逐步确定了其形制。

我们看到的过渡期最具代表性的墓志就是南朝宋大明八年的《刘怀民墓志》,这个墓志是方形石质,但是还没有盖,加盖的墓志是洛阳发现的北魏正始二年的《寇臻墓志》。

这一时期墓志基本定型,为后世所效仿。

  禁止立碑的政策至隋唐之时,已基本解禁。

但是相较于碑,墓志的使用却更加频繁。

由于竖立在墓地前的墓碑,会因战乱灾害人事变迁等原因被损毁,而随同棺椁埋在一起的墓志,则一般不会被毁坏,它的长久保存性更强,因此,虽然禁碑之令有所松动,但墓志因具有独特的优势而被保存并传承下去了。

  再说墓碑文与墓志铭。

墓碑文包括序和铭。

序主要叙述死者的姓氏、籍贯、世系以及生平事迹等;铭在序之后,以韵文的形式来对死者进行歌功颂德。

而墓志上的文字前一部分是“志”,即简述死者生平;后一部分是“铭”,即用韵语概括前一部分内容,并加以褒扬和悼念之意。

墓志上的文字虽由墓碑文发展而来,但二者是有区别的。

黄金明在《汉魏晋南北朝诔碑文研究》中说得很详细:

“就文体功能而言,碑文更注重铭颂德勋,墓志虽也记德铭勋,又很注重记事。

碑文于序中更见辞彩,墓志于铭中更显文丽,故古代文章选集如《艺文类聚》碑文主要选其序,墓志则多选其铭。

(节选自《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12月12日第391期)

1.下列各项中,对“墓志”与“墓碑”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墓碑起于东汉,它继承了秦汉以及先秦刻石纪念、歌颂功德的传统,立墓碑主要是为了对死者进行纪念和歌颂。

B.墓碑采用石质材料且有“穿”,这是继承了原来宗庙前石碑的作用,而且石材是廉价易得、不易损坏的材料。

C.墓志是埋在坟墓中的石碑。

因其埋在地下,一般不会被毁坏,长久保存性更强,墓志的别称有埋铭、葬志、圹志等。

D.墓志由墓碑发展而来,主要是社会原因。

曹操为了削弱世家大族的凝聚力,禁止立碑,于是人们把石碑立在坟墓之内。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墓碑与东汉之前的碑功用不同。

根据史料记载,东汉之前碑主要用于测量日影记时、拴祭祀的牲口以及承载棺椁下葬。

B.西汉中后期,为团结族人,增强宗族凝聚力,世家大族纷纷建立祠堂、宗庙,立碑纪念先祖功德,一时立碑之风盛行。

C.墓志铭和墓碑文有渊源关系。

墓志上“志”的内容和功用类似于墓碑文中的“序”,墓志上的“铭”也源于墓碑上的铭文。

D.就文体功能而言,碑文和墓志都注重歌功颂德,但后者更重记事;就文采来说,碑文中的“序”不如墓志上的“铭”华丽。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东汉之前,用来承载棺椁下葬的木碑的规制有严格的规定,身份低于诸侯而高于一般士的大夫,其规制可能是“两个木碑,两根绳索”。

B.最初的墓志因仿照墓碑而制,所以是直立在墓内的,顶部也无盖;后世的墓志顶部加盖,形制基本定型,并且都转为平放在墓中。

C.墓志包含很多文化信息,考古工作者可以根据墓志,了解墓主的时代、身份,甚至社会背景和文化风俗,墓志有很高的考古价值。

D.东汉初期的袁安碑、甘陵相尚府君碑,南朝宋的《刘怀民墓志》,北魏的《寇臻墓志》都很注重记述死者的生平事迹,且富有辞采。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赵豫,字定素,安肃人。

燕王起兵下保定,豫以诸生督赋守城。

永乐五年授泌阳主簿,未上,擢兵部主事,进员外郎。

内艰起复。

洪熙时进郎中。

宣德五年五月简廷臣九人为知府,豫得松江,奉敕往。

时卫军恣横,豫执其尤者,杖而配之边,众遂贴然。

一意拊循,与民休息。

择良家子谨厚者为吏,训以礼法。

均徭节费,减吏员十之五。

巡抚周忱有所建置,必与豫议。

及清军御史李立至,专务益军,勾及姻戚同姓。

稍辨,则酷刑榜掠。

人情大扰,诉枉者至一千一百余人。

盐司勾灶丁,亦累及他户,大为民害。

豫皆上章极论之,咸获苏息。

有诏灭苏、松官田重租,豫所辖华亭、上海二县,减去十之二三。

正统中,九载考绩。

民五千余人列状乞留,巡按御史以闻,命增二秩还任。

及十年春,大计群吏,始举卓异之典。

豫与宁国知府袁旭皆预焉,赐宴及袭衣遣还。

在职十五年,清静如一日。

去郡,老稚攀辕,留一履以识遗爱,后配享周忱祠。

方豫始至,患民俗多讼。

讼者至,辄好言谕之曰:

“明日来。

”众皆笑之,有“松江太守明日来”之谣。

及讼者逾宿忿渐平,或被劝阻,多止不讼。

豫皦皦著名绩,尤以恺悌称。

是时,列郡长吏以惠政著闻者:

湖州知府祥符赵登,秩满当迁。

民诣阙乞留,增秩再任,自宣德至正统,先后在官十七年。

登同里岳璿继之,亦有善政,民称为赵、岳。

淮安知府南昌彭远被诬当罢,民拥中官舟,乞为奏请,宣帝命复留之。

正统六年超擢广东布政司。

荆州知府大庾刘永遭父丧,军民万八千余人乞留,英宗命夺情视事。

巩昌知府鄞县戴浩擅发边储三百七十石振饥,被劾请罪,景帝原之。

徽州知府孙遇秩满当迁,民诣阙乞留,英宗令进秩视事。

先后在官十八年,迁至河南布政使。

惟袁旭在宁国为督学御史程富所诬劾,逮死狱中。

而宁国人惜之,立祠祀焉。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六十九》)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宣德五年五月简廷臣九人为知府简:

选拔

B.咸获苏息苏息:

死而复生

C.一意拊循抚循:

抚慰安抚

D.人情大扰扰:

扰乱,烦乱

5.对文中有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内艰”,古代指遭逢父母丧事。

赵豫在担任兵部员外郎时,母亲去世。

按照当时的规定,父母死后子女要家居守丧,赵豫服丧期满后复出做官。

B.“夺情”指夺去官员孝亲之情,官员不必离职居家守丧。

荆州知府刘永遭父亲去世,他本应弃官归家为父亲守丧,但因深受军民爱戴,英宗命他留任。

C.“乞留”指百姓请求挽留官员。

明朝重视当地百姓对地方官任期届满后去留的意见。

赵豫、赵登、孙遇都因百姓“乞留”而提升官级留任原职。

D.“大计”是明代考核外官的制度,根据官员德业表现的等第来定赏罚。

在正统十年春的“大计”中,赵豫成绩出众,从而得到皇帝的赏赐。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赵豫择吏的标准看重出身的家庭和道德品质。

他担任松江知府期间,从“良家”中挑选谨慎厚道的加以任用,并且用礼法教育他们。

B.赵豫关心百姓疾苦,维护百姓利益。

他均徭节费,裁减吏员,减轻田租,上奏皇帝极力抨击危害百姓的行为,百姓因此受益。

C.赵豫为政和乐平易,移风易俗。

松江民俗喜好诉讼,凡来诉讼者,他以好言开导,告诉他“明日来”,留下了移风易俗的佳话。

D.赵豫深受百姓爱戴,在官吏中影响很大。

他任期届满百姓“乞留”,在他的影响下各郡出现了许多深受百姓爱戴的知府。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时卫军恣横,豫执其尤者,杖而配之边,众遂贴然。

(2)去郡,老稚攀辕,留一履以识遗爱,后配享周忱祠。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野泊对月有感①周莘

可怜江月乱中明,应识逋逃②病客情。

斗柄阑干洞庭野,角声凄断岳阳城。

酒添客泪愁仍溅,浪卷归心暗自惊。

欲问行朝③旧消息,眼中盗贼尚纵横。

注:

①本诗约作于北宋灭亡、南宋初建之际。

②逋逃,此处意为逃避战乱。

③行朝,指朝廷迁移不定。

8.诗的颔联是怎样描写“野泊”所见之景的?

请简要分析。

(5分)

9.诗的最后两联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每句1分,共6分)

(1)王湾在《次北固山下》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潮涨江阔、诗人扬帆东下的情景。

(2)杜甫《登高》中感叹离乡漂泊,年老多病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表明自己在同学中虽然穿着破旧,但也不羡慕他们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注意:

作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的题号涂黑。

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瓷瓶

薛长登

  家中有一个宝物,顾林在8岁那年就知道了。

宝物是一个瓷瓶。

瓷瓶上画着一幅仕女图,人物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他用手机对着瓷瓶各个角度拍了照片。

  他坐车来到市区的一个叫着“王记”的古董行。

  这时他的手机响了,是母亲打来的,母亲告诉他医院催着交钱。

他说,知道了,并叫母亲不要着急。

  你们这里收古董吗?

顾林低声问正在电脑上忙着的一个男人,他是王经理。

  你有什么古董?

王经理问。

  顾林把手机上的照片翻给王经理看。

  瓷瓶现在在哪里?

王经理问。

  在家里。

  不知道是真品还是赝品?

王经理自言自语。

  应该是真品。

顾林说。

他有点心虚,其实他也不知道是真品还是赝品。

母亲常对他说,那是你父亲一直为之骄傲的东西……

  王经理打了一个电话,一个穿着唐装的60多岁的老人从楼上下来。

人们都喊他“老教授”,他曾是一所名牌大学的教授。

  顾林把手机送到老教授手里。

老教授看到照片,眼睛突然睁大,后陷入深思,后又摇了摇头。

  刚才听犬子说瓷瓶在你家里?

能方便去看看吗?

老教授问。

  能。

他说,不一定卖。

  不妨。

去观赏观赏。

你不卖也不妨。

老教授说。

顾林啊,快点来啊,又催交钱了。

母亲电话再一次打来。

他连连说,知道了。

  胎骨薄匀,绘画细腻,不错。

老教授看到瓷瓶说。

  老教授边看边摸。

他时而嘴角露出一点微笑,时而蹙眉。

  太像了,老教授自言自语。

你认识顾开庭吗?

老教授问。

  是家父。

他说。

  他人呢?

老教授问。

  他住院了,急需要钱,不是这样我还不卖。

您怎么知道家父的名字?

  有过一面之缘。

你打算卖多少?

  3——30万,他说。

  老教授沉思片刻,说,好,30万就30万。

  到了古董店,老教授吩咐王经理付8万元现金给顾林,还开了一张22万元的支票,还亲自给他写了个条子。

  你怎么有这么多钱?

母亲看到几捆钱后,惊奇地问。

  卖了瓷瓶。

他如实说。

  也罢。

你快去交钱,省得再催。

重症病房花钱多。

你爸还没醒转过来,这次受苦了。

母亲说时眼里含着泪。

那个撞了他之后逃逸的人不知道能不能查出来?

  应该能。

顾林安慰母亲。

  两天后,父亲醒了过来。

  父亲出院后,问瓷瓶卖了多少钱。

顾林说,30万元。

  父亲说,可以了。

  看过瓷瓶后,买家还提到你的名字。

顾林说。

  他会认识我?

不可能啊,这个瓷瓶的主人在江南啊,离这远着呢,而且又这么多年了。

父亲说。

  年底的一天,顾林接到一个陌生的电话,约他到市黄海咖啡馆见面。

  是您?

他一见面就认出老教授,陪同他的还有他的儿子王经理。

  看到你的瓷瓶,我太喜欢它了,无论是真品还是仿品,我无所谓,看到它亲切啊。

老教授说,你知道你家怎么会有这个瓷瓶的?

  顾林说,我听母亲说,25年前,父亲在江南打工,在一个冬日里,他救了一个落水的孩子,还救了跳到水里救孩子的父亲。

天冷,父亲自己差点送了命,这家是开古董店的,就送了这个瓷瓶,听母亲说父亲当时还不愿意要,嫌弃它不能吃,还易碎,人家开古董店的老板正好到江北有事,父亲带着瓷瓶顺便坐着人家雇的船回了家。

  你的父亲救了我和他啊。

老教授指着王经理说。

  怎么这么巧?

顾林笑着感叹。

  其实我那天一看到这个瓷瓶,我就感觉是以前送出去的那个瓷瓶。

老教授说,当年我父亲在送瓷瓶之前,找人鉴定过的,说是后人仿造的,知道它并不值钱,可是当时我的家里的日子也不好过,我们还是把它送给你父亲。

这些年我们一直愧疚啊,你父亲救了我家两条命,我们却给他一个不值钱的东西。

为了这个瓷瓶,我们才在江北开了个分店,就想找到你父亲啊。

  原来是仿造的啊,那就不值钱了!

顾林说。

  不是钱的事,老教授说。

我们现在就去见你的父亲,瓷瓶我们也带来了,送出去的东西我们不敢再要回来。

这次我找专家鉴定过了,是清代粉彩瓷真品。

  那值多少钱?

顾林问。

最少400万。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4年第16期)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顾林两次接到母亲打来的催款电话,这既交代了顾林家里当时所面临的困境,又为下文顾林卖掉瓷瓶埋下了伏笔。

B.老教授鉴别古董的眼光非常犀利。

他在顾林家里看到瓷瓶,立刻感觉到这是一件真品,于是以30万元顺利成交。

C.当年顾林父亲救人之后,不肯要老教授送的瓷瓶,可见他并非施恩图报之人,不想因为救了别人就接受别人的馈赠。

D.顾林在对话中介绍了父亲当年救人的事情,这一细节主要是为了塑造父亲的高大形象,同时也补充交代了瓷瓶的来历。

E.小说以“瓷瓶”为题,有深刻的意味。

瓷瓶是全篇的线索,贯穿全文始终;以“瓷瓶”为题揭示了小说的主要内容。

(2)老教授提出去家里看看瓷瓶,顾林说他不一定卖。

请结合文本分析顾林此时的心理。

(6分)

(3)小说中的王教授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

请简要分析。

(6分)

(4)小说以瓷瓶的真正价值“最少400万”收尾,这样结尾有什么作用?

请结合全文分析。

(8分)

 

第Ⅱ卷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

1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精于谋划小圈子的人,拉帮结派,编织自己的关系网,以使自己左右逢源,如鱼得水。

结果却是_________,到头来圈住的定会是自己。

②作为城里人如果错误地认为农村远离城市,对农村污染视而不见,甚至把城市污染物转移到农村,终究要_________,用自己的健康来偿还。

③机器能够为人类造福,但如果将来机器发展得足够智能,那么人工智能就是“人类最大的潜在威胁”,玩弄人工智能等同于“召唤恶魔”,_________。

A.自食其果玩火自焚作茧自缚B.玩火自焚自食其果作茧自缚

C.作茧自缚自食其果玩火自焚D.作茧自缚玩火自焚自食其果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中国房地产将呈现中速增长常态,进入白银时代,政策和市场都将迎来根本变化,人们期待2015年被看做中国房地产的“转型元年”。

B.当今时代的主角应是勇于实现梦想的年轻人,政府为他们解开了束缚手脚的政策,投资人和创业服务机构给他们备足了“弹药”。

C.在本报对104国道沧县段黑加油点乱象报道后,引起了沧县政府的高度重视,沧县政府经研究决定在全县范围内深入开展集中整治行动。

D.2015年春晚凸显“中国元素”,以“中国情”打动人心,以“中国魂”凝聚人心,以“中国梦”鼓舞人心,处处体现“中国味”。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在中国古代法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德主刑辅、礼刑并用成为法制的原则。

①汉代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主导的政治思想

②维护“三纲五常”成为封建法典的核心内容

③礼既是道德规范,又是法律规范

④礼占有重要位置

⑤以其为基础逐步形成了以礼法合流为基本特征的封建法律体系

⑥“为政先礼,礼为政本”

A.④③⑥①⑤②B.③④①⑤②⑥C.③⑥①⑤④②D.④⑥③①⑤②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l5个字。

(6分)

“一阴一阳之谓道”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论断。

那么,①?

首先,②,万事万物都存在这种关系,比如自然界的天地、四季、山水、风火等,都有阴阳之别。

其次,阴阳两种属性尽管是对立的,③,阳中有阴,阴中有阳,阴阳互相配合,才能化生万物。

再次,阴阳是可以互相转化的,比如赢与食、泰与否、损与益等,都不是一成不变的。

由上所述可见,阴阳两种属性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17.请根据白居易的诗句“晴空星月落池塘”写一个场景。

要求:

①想象合理;②语言生动;③不超过70字。

(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

南极大陆的水陆交接处,全是滑溜溜的冰层或者尖锐的冰凌,企鹅身躯笨重,没有可以用来攀爬的前臂,也没有可以飞翔的翅膀,如何从水中上岸?

  纪录片《深蓝》,详尽地展示了企鹅登陆的过程。

在将要上岸时,企鹅猛地低头,从海面扎入海中,拼力沉潜。

潜得越深,海水所产生的压力和浮力越大,企鹅一直潜到适当的深度,再摆动双足,迅猛向上,犹如离弦之箭蹿出水面,腾空而起,画出一道完美的弧线,落于陆地之上。

  要求:

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深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邯郸市一中2015届模拟试题

(一)高三语文参考答案

一、

1.B(“继承了原来宗庙前石碑的作用”错。

2.D(“碑文中的序不如墓志上的铭更显文采华丽”,文中无依据。

3.D(“都很注重记述死者的生平事迹,且富有辞采”错。

二、

4.B(苏息,休养生息。

5.D(内艰,指遭逢母亲丧事。

6.D(“在他的影响下”错。

7.

(1)当时松江卫军恣意横行,赵豫逮捕了其中最恶劣的,施以杖刑后流放边疆,其余的都服服帖帖。

(“恣横”,恣意横行;“执”,逮捕;“尤”,最突出,最恶劣;“杖”,施以杖刑;“贴然”,服服帖帖。

每点1分。

(2)赵豫离开松江时,老幼挽住车子,要求留下一只鞋来记住他留下的恩惠,后来把他的神位供奉于周忱祠内,共享祭祀。

(补出全句主语;“去”,离开;“攀”,挽住,拉住;“识”,记住;“配享”,共享。

每点各1分。

8.①动静结合(或视听结合)。

(2分)②前一句写静景(视觉),诗人立于洞庭荒野,仰望天空北斗横斜;(1分)后一句写动景(听觉),耳畔传来岳阳城凄凉的角声,暗指兵荒马乱。

(1分)动静结合,渲染了空茫凄凉的意境。

(1分)

9.①漂泊思归之情。

(1分)“酒添客泪”写出了诗人身在客中,不由伤感落泪,想要借酒浇愁,依旧愁心难抑,(1分)“归心”则透露了诗人的思归之情。

(1分)②忧国伤时之情。

(1分)“欲问行朝旧消息”一句表现了诗人对朝廷的关切,(1分)“眼中盗贼尚纵横”一句则勾勒了遍地兵荒马乱的景象。

(1分)(意思对即可)

10.

(1)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2)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3)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三、

11.

(1)AE(答E给3分,答A给2分,答D给1分;答B、C不给分。

B项,老教授决定以30万元成交,是因为他认出这是以前送出去的那个瓷瓶。

C项,顾林父亲不要瓷瓶是因为“嫌弃它不能吃,还易碎”。

D项,“这一细节主要是为了塑造父亲的高大形象”分析有误。

(2)答案:

①他还在为是否卖掉瓷瓶而犹豫不决。

一方面,瓷瓶记录着父亲的荣誉,他不愿意卖。

另一方面,父亲住进医院急需用钱,他不得不卖。

②他对瓷瓶的价值心存疑虑。

他不知道瓷瓶的真伪,弄不清它的真正价值,担心卖了低价。

(每点3分,共6分。

意思对即可。

(3)答案:

①知恩图报。

王教授在被救后,为寻找恩人而到江北开设分店,用30万元买下认为是赝品的瓷瓶。

②诚信待人。

王教授一直因送给“赝品”瓷瓶而愧疚,知道瓷瓶的真正价值后毅然把瓷瓶送回。

(每点3分,共6分。

意思对即可。

(4)要点:

①从情节上看,结尾与前面关于瓷瓶真伪的悬念紧密照应,使故事情节再起波澜,又耐人寻味。

②从人物塑造上看,丰富了人物性格,使人物形象变得更加饱满。

③从思想内容上看,赞美了被救者的感恩情怀,弘扬了社会正能量,丰富了作品的主题。

④从艺术效果上看,以“最少400万”结尾,小说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四、

12.

(1)相同点①都对青年恒好创业活动的成果进行了报道。

②都指出了青年恒好对青年公益创业的重要作用。

(2分)

不同点:

材料一,从青年恒好的活动流程、成果亮点、扶持青年创业等多方面,全面地介绍了青年恒好的活动及公益创业的作用。

(2分)材料二,着重对青年恒好《中国青年公益创业调查报告》的针对对象、撰写人、报告的主要内容及公益创业标准及评价基础指标等进行了报道。

(2分)

(2)材料二:

从青年恒好对青年的作用的角度,指出其为青年提供了开放性公益实践平台,引导大学生用商业的方法解决社会问题。

(3分)

材料四:

从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的角度,具体指出青年恒好公益创业项目涉及社会问题的各个方面。

(3分)

(3)(每点2分)

①公益创业组织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有优势。

②公益创业活跃程度与当地政府对公益创业的态度有关,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有关。

③青年公益创业组织小微化,创业主体弱势化,市场运作效率低,可持续发展性不强。

(4)(一点2分,三点7分)

①中国青年公益活动最为活跃的群体是在校大学生,中国青年公益活动能过促使青年积极致力于公益创业,实现自我价值。

②中国青年公益活动需要政府的引导和扶持,政府要提供政策和资金的支持,更好地促进公益事业的发展。

③中国青年公益活动是基于社会的需求产生的,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