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跨国公司和跨国经营-中国企业在国际化进程中如何发展.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51902 上传时间:2022-10-09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7.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7、跨国公司和跨国经营-中国企业在国际化进程中如何发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7、跨国公司和跨国经营-中国企业在国际化进程中如何发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7、跨国公司和跨国经营-中国企业在国际化进程中如何发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7、跨国公司和跨国经营-中国企业在国际化进程中如何发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7、跨国公司和跨国经营-中国企业在国际化进程中如何发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7、跨国公司和跨国经营-中国企业在国际化进程中如何发展.docx

《7、跨国公司和跨国经营-中国企业在国际化进程中如何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7、跨国公司和跨国经营-中国企业在国际化进程中如何发展.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7、跨国公司和跨国经营-中国企业在国际化进程中如何发展.docx

山东师范大学

研究生学位课程作业答卷

姓名

学号

学科专业工商管理

科目跨国公司和跨国经营

时间2013年5月29日

分数

中国企业在国际化进程中如何发展

经济全球化、技术进步以及WTO带来的互动的经营环境结成一种互动的网络,单纯的市场交易关系不得不和企业之间的层级关系、网络关系交织在一起,经济全球化无形中将企业拉在彼此互动的一个经营平面上,而技术进步又使得企业之间竞争优势的可持续变得更加困难。

在这样的竞争环境中,具有竞争所需一切资源的企业很少,企业合作战略创造企业价值的重要性逐步体现出来。

企业间的合作不断增加,合作的范围越来越广泛,其形式越来越多样,合资、购并、联合、战略联盟等等方式在全球企业中掀起一阵又一阵热潮。

“战略合作”作为企业重大的发展战略选择开始被理论界和实践界得以运用和研究。

中国加入WTO以后,国际化战略作为一种较为成熟的战略类型,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寻求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如何实现国际化在理论中和实践中同样在进行着摸索和探讨。

战略合作特别是对外合作成为了中国企业实现国际化的重要手段。

本文的主题是中国企业国际化与战略合作问题研究。

本文希望通过对中国企业国际化和战略合作两个问题的研究,推动我国企业国际化的进程,为中国企业国际化提供更多更有效的途径。

本文通过对企业国际化理论的评价和对企业国际化内涵的理解,对我国企业国际化现状进行了分析,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指出了我国企业目前国际化的不足和主要问题,最后,对如何推进我国企业在国际化发展提出了方法和建议。

一、企业国际化理论

20世纪60年代,史蒂文·海默开创性的将传统的产业组织理论应用于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分析,西方企业国际化理论由此诞生,进而激发了各国对国际化经营的种种理论探讨,呈现出百家争鸣的局面。

这些理论都有其产生的条件和发展的背景,而且许多理论问题并没有一致的结论,但它们各自从不同的角度论证了企业国际化行为及必然性,解释了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的成因和动机,涉及国际贸易、国际投资,跨国经营等主要方面,对企业国际化经营提出了理论途径,是企业制定国际化经营战略的基础。

随着跨国公司的不断出现,企业经营出现了多国化趋势,巴克莱和卡森(BuckleyandCasson)提出了内部化理论,从企业组织角度对国际化经营做出了分析。

内部化理论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科斯(Coase)的企业理论,另一个是区位理论。

科斯的企业理论解释了为什么生产以及怎样生产的问题,区位理论则解释了在哪里生产的问题。

内部化是指企业内部建立市场的过程,通过替代外部市场,来解决由于市场不充分而造成的交换不能正常进行的问题,一个企业将扩大到企业内部组织一笔额外交易的成本等于利用公开市场交换进行这笔交易的成本或者等于另立一个企业的成本为止。

跨国公司是内部化经营跨越国界的产物。

市场内部化可以带来更便宜的土地、原材料,更廉价的劳动力,通过企业内部化,跨国企业可以节省交易费用,防止中间市场不完全性的消极影响,从而降低国际经营成本。

内部化理论实际是科斯交易内部化思想的具体化,但它更侧重企业主观的角度,忽视国际客观经济环境。

为了弥补以往理论的不足,在前人基础之上,英国经济学家约翰·邓(J.H.Dunning)提出了国际生产折中理论。

该理论包括三个相互关联、密切相关的要素:

所有权优势(Ownership)、内部化优势(Internalization)和区位优势(Location)。

邓宁还认为,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各国的经济结构、工业发展水平、市场劳动力供给以及政府政策等是各不相同的,因此,各国企业的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与区位优势是不同的。

该理论是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概括,为企业跨国经营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工具,使得企业更加注重对自身优势的分析和发掘,又注重对特定区位优势的识别和选择,据以制定全球战略,在全球范围内合理配置资源,充分利用现代科技进步的成果,降低成本,谋求最大的利润。

但是,该理论把优势绝对化了,静态化了,所以,它至少无法解释以获取高新技术为目的的跨国并购战,因为优势是相对的,并且是动态的和发展的。

二、企业国际化内涵

从上述理论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个企业在外部经济环境和自身发展需求的压力和动力下,会选择国际化的道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和全球经济的融合,我国企业也面临着这样的选择。

要选择国际化,就必须先理解什么是国际化。

虽然一个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的起点通常是国际贸易,从一个出口企业做起,但在一个企业仅仅进行国际贸易的时候,我们并不认为企业开始了国际化。

综观当年欧美、日韩企业的国际化历程,真正的国际化必须将本身的价值链扩张到国际销售渠道、国际化的营销手段、寻求不同国籍的原料来源和最终跨国产品生产体系的建立,企业自身的品牌被世界诸多主要国家消费者所认知、所偏爱,形成忠诚的购买。

我们一直宣扬中国企业要走出去,实现国际化,但我认为,一个企业的国际化不仅是要走出去,在海外投资生产、经营,还应该引进来,吸收国际资本,吸取国际企业先进的管理经验,在经营惯例和标准方面与国际接轨,企业从内部机制、组织结构、企业文化,到企业生产全球布点、营销网络,都是国际化的。

正如我国企业为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为企业转换经营机制纷纷改革一样,企业实施国际化战略,也必须先着手于一个国际化的企业组织的打造,没有良好的内在体制,一个企业就不会有生命力,而一个没有生命力和创造力的企业,是不可能成为一个国际化的企业的,因此,在企业国际化的进程中,我认为首先要打好基础,建立国际化的内囊,这也是企业形成国际级核心竞争力的需要。

所以,企业国际化要由内而外,内外兼修,这样的企业才能实现企业国际化的目标,成为世界级的企业。

三、中国企业国际化现状

中国加入WTO的几年以来,企业国际化步伐明显加快,对外直接投资强劲增长,对外直接投资和其它跨国经营活动的地域市场、行业领域也进一步拓展:

在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对外工程承包、劳务合作和对外投资;对外直接投资方向也从传统产业转向以信息传输、计算机和软件业在内的信息产业和商业分销领域(批发、零售、贸易等)。

我国企业对外投资方式正由传统的绿地投资,向跨国并购、股权置换等新方式转变。

在探索以BOT(Build一Operate一Transfer,即建设一运营一转让投资方式)为主的新项目融资方中,也取得进展。

目前,中国水电技术进出口公司、中国化学工程公司、四川电力公司等企业陆续以项目发起人身份在境外开展BOT,项目进展顺利。

下面就中国企业国际化进程、特点加以说明,并就目前中国企业国际化存在的比较优势进行分析。

1、中国企业国际化的进程

中国企业国际化进程大体上分为如下几个阶段:

⑴起步阶段(1978一1988年):

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中国企业国际化就是这时开始逐步发展起来的。

国务院于1979年8月13日颁布了15项改革措施,其中明确规定允许出国办企业。

1979年11月,北京市友谊商业服务总公司与日本东京一商事株式会社在东京合资开办了“京和股份有限公司”。

这是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在海外开办的第一家合资经营企业。

标志中国企业正式开始进入国际舞台。

(2)自觉推广阶段(1988一1992年):

1988年,中国化工进口总公司获国务院正式批准为跨国经营试点单位,是中国企业国际化进入自觉推广阶段的标志。

(3)战略发展阶段(1992年至今):

1992年,“十四大”确立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后,企业开始把国际化发展提升到进一步扩大开放、促进经济发展的战略角度,并使其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多元化战略相结合,进而进入战略发展阶段。

为了更好的参加国际竞争,扩大国际市场,中央于1999年初,适时地提出了“走出去”的开放战略。

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是针对中国企业国际化战略的转型所提出的要求。

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形成,中国企业的国际化更是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2、中国企业国际化的特点

(1)多样化的企业国际化方式中国企业国际化方式多样,主要有:

①利用外资在境内开办“三资”企业;②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和管理方式;③扩展国际市场上企业进出口业务;④在境外创建跨国公司;⑤国内企业境外发行股票并上市交易。

(2)国际化综合力量弱。

我国企业平均投资水平偏低,投资方向以发展中小型项目为主。

目前,国际上单项跨国投资的平均投资额:

发达国家约为600万美元,发展中国家约为450万美元,而中国只有57万美元,只相当于发达国家平均投资额的.95%,是发展中国家平均投资额的12.67%。

投资领域广泛但多属于资源开发和加工业:

“三资”企业和中国海外投资的行业涉及面比较广,然而所投资的企业约一半在资源开发领域,另有约三分之一在加工领域。

(3)缺乏国际市场拓展能力。

虽然,中国海外投资企业分布于五大洲180个国家和地区,但有近1/3的企业设在港澳;与此同时,海外企业以国内公司派出机构居多,基本上由国内遥控,是国内总公司的补充或延伸,这并非是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化企业。

说明中企业国际化缺乏真正向世界市场拓展的能力。

3、中国企业国际化的比较优势

在国际化的条件下,中国一些企业利用自已在加工制造方面的比较优势同国际企业进行有效整合,以低成本地进入国际市场,在各方面进行合理取舍,利用相对有限的资源形成合力,提高竞争力。

(1)劳动力比较优势

对劳动力、资本、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等生产要素进行比较,我们不难发现,中国劳动力充优势较其他生产要素明显。

立足劳动力比较优势发展经济,是中国企业不可回避的实际选择,而传统产业领域可以成为劳动力优势发挥的空间。

企业从劳动力丰富的优势出发,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产品才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尤其体现在成本和价格水平上,这样才能获得较高的利润,进而加快资本的积累。

这既适应经济全球化以及由此产生的产品国际化的潮流,又符合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相对落后和劳动力资源巨大的国情。

(2)市场的优势

近年来经济的发展,中国逐渐成为一个全球最大的市场:

从全球市场的消耗量来看,我国从基础设施建设到技术应用,都构成了极大的市场需求空间。

以电信市场为例,中国有上亿的电话用户;两亿的移动通讯用户;6800万的互联网用户。

在全球化的竞争中,中国的市场发展空间巨大,相应的市场份额亦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我们可以凭借这个优势来吸引国外的资金、技术、人才,来提升中国企业的竞争力。

(3)经济圈互补比较优势

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程度的加深,中国内地与台湾、港澳三大地区形成了经济互补性合作。

在各地区互惠互利、共同繁荣的前提下,共同发展并谋求与发达国家的竞争压力相抗衡,以提升圈内各区域参与国际竞争的整体竞争力。

香港、澳门已成为中国内地最大的贸易伙伴、最大境外投资者和主要的外汇来源地;台湾也是中国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台湾的资金、国际联系和管理经营手段在内地应用的同时,内地近年来科技的迅速发展也弥补了台湾经济科技发展的不足,进而形成了中国海峡两岸优势互补和日趋紧密的经济依存关系。

四、中国企业在国际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企业在跨国经营过程中存在着许多问题: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的海外企业中盈利的占55%,其中多为非生产性企业;收支平衡的占28%;亏损企业占17%,以生产性企业居多。

这种状况,不仅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的跨国公司不可同日而语,甚至与许多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相比也有很大的差距。

具体而微,中国企业的国际化发展存在着以下突出的问题:

1、竞争优势分析不到位

英国著名跨国公司理论家约翰。

邓宁的国际生产折中理论中对FDI(国外直接投资)进行分析,提出了企业进行境外直接投资、从事跨国生产经营活动的理论模式:

即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相结合。

企业国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