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浙江专用二轮培优文档专题六传统文化经典的理解和评价技法提分点28含答案.docx
《高考语文浙江专用二轮培优文档专题六传统文化经典的理解和评价技法提分点28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浙江专用二轮培优文档专题六传统文化经典的理解和评价技法提分点28含答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浙江专用二轮培优文档专题六传统文化经典的理解和评价技法提分点28含答案
技法提分点28 罗列经典明观点,求同析异联现实
三方法评价传统文化经典
读文支招
多角度评价观点
选文中可能会有多种观点,注意所涉及的方面要全,不要遗漏,既包含评价者或叙述主体,也包含被评价者或叙述对象,有时还有同时代或后代人的评价等。
叙述主体角度
如右侧选文,第一则,叙述主体分别为子贡和孔子。
子贡用反问“何敢望回”表明自己距离颜回太远。
因“与”字有两种解释,赞同、和,故孔子的话有两种理解,一是用反复句式,肯定子贡不如颜回;一是表明自己和子贡都不如颜回。
依题干做后一种解释。
第二则,叙述主体为孔子。
他表明自己与颜回有共同点。
故谈教育技巧要站在为师的角度去阐释评价。
叙述对象角度
有时叙述对象的反应不体现。
如右侧选文,第一则叙述对象为子贡,第二则叙述对象为颜回。
他们同时又是孔子的学生,故谈教育技巧要站在他们的角度来阐释评价。
他人评价角度
同时代人或后代人的解释评价往往高度浓缩,要逐字细读,与其他角度对照。
典题文本
(2017·浙江)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题目。
子谓子贡曰:
“女与回也孰愈?
”对曰:
“赐也何敢望回?
回也闻一知十,赐也闻一知二。
”子曰:
“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论语·公冶长》)
子谓颜渊曰: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
”(《论语·述而》)
【参考译文】
孔子对子贡说:
“你和颜回比,哪一个强些?
”子贡回答说:
“我怎敢跟颜回比?
他听到一件事,就可以推断出十件事;我呢,听到一件事只能推断两件事。
”孔子说:
“你是不如他;我和你,都不如他。
”
孔子对颜渊说:
“有用我的,就把我的这些主张实行起来;不用我,我就隐退,只有我和你能这样了!
”
对点解题
1.一说“吾与女,弗如也”中的“与”为连词,可断为“吾与女弗如也”。
根据这样断句,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孔子的教育技巧。
答:
解题指导
综合
材料一中,孔子把自己放低到跟弟子子贡一样的水平,表示自己也不如颜回。
材料二中,“惟我与尔有是夫”一句,孔子将弟子颜回提高到同自己一样的高度。
将这两种观点合并综合,总结出共同点:
孔子将自己同学生并列。
抽象
隐去具体事件,概括事件实质,可见孔子平等待人的特点。
材料一中,孔子虽然直言子贡不如颜回,但说自己也不如颜回;材料二中,孔子说颜回同自己一样,也具有“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修养;隐去具体事件,概括事件实质,从听者角度来总结:
孔子安慰勉励子贡,夸赞激励颜回。
转化
用准确、简明的语言将自己的分析和结论表述出来。
答案 ①平等待人。
孔子常常以自己与弟子同列,来说明同具某种修养,或同有某种不足,体现出平等待人的教育家风度。
②善于勉励。
孔子自称与颜回同样具有“用舍行藏”的修养,意在勉励颜回更加精进。
孔子对子贡的一番话,意在安慰子贡,并勉励他取法乎上,再加深造。
2.孔子的弟子各有所长,《论语》先进篇以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区分,其中颜渊属于________,子贡属于________。
解析 “德行”,指品德行为高尚。
“言语”,能言善辩,指善于辞令和外交应对。
“政事”,指长于政事、政务。
“文学”,古代文献,指通晓诗书礼乐等古代文献。
材料二,孔子夸赞颜渊能像自己一样做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结合所学,可知孔子觉得弟子颜回在德行上最能传其衣钵。
故颜渊属于德行。
材料一,从子贡的回答来看,他口才很好,忽而反问,忽而对比,可推测子贡属于言语。
答案 德行 言语
(2018·浙江嘉兴一中期中)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
子曰:
“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
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子贡曰:
“夫子自道也。
”(14·28)
子路曰:
“君子尚勇乎?
”子曰:
“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17·23)
叔孙武叔毁仲尼。
子贡曰:
“无以为也!
仲尼不可毁也。
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
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
多见其不知量也。
”(19·24)
1.结合(17·23),试着解读“勇者不惧”的内涵。
答:
解析 理解“勇者不惧”的内涵,先要结合“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这句话进行理解,明白这句话的意思:
君子把义作为最高的标准,君子有勇,没有义,就会作乱;小人只有勇,没有义,就会偷盗。
然后回到“勇者不惧”本身,真正有道义的“勇”是“不惧”的。
答案 “勇”必须要有“义”对它进行约束和限制。
光有勇敢而没有道义,君子会犯上作乱,小人会偷盗。
勇者要遵循道义,养成浩然之气,才能真正做到无所畏惧。
2.孔子说“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子贡却说“夫子自道也”,联系(19·24),你如何理解子贡的回答?
答:
解析 综合,“夫子自道也”表明子贡对老师的认可,“仲尼不可毁也”,在他人面前维护老师,并以“丘陵”与“日月”作比,突出对老师的赞美。
将这些观点合并综合,总结出共同点就是子贡对老师的崇敬。
抽象,隐去具体事件,概括事件实质,隐去“丘陵”“日月”等比喻,“无得而逾焉。
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
多见其不知量也”就是事件实质,这里既有子贡的情感崇敬,又有他对老师的深刻认识。
回到“夫子自道也”一句,事件实质是子贡明白老师是自谦,为了勉励学生。
转化,用准确、简明的语言表述。
答案 (19·24)反映出子贡对老师的认识之深,崇敬之甚,在子贡眼中,老师就是“君子”,是仁者、智者、勇者,他的回答是由衷的赞美,无一丝浮夸之意。
聪明如子贡者,明白老师对他说这话的意图,老师是在责备自己而勉励他人。
【参考译文】
孔子说:
“君子所行之道有三,而我没有做到:
有仁德的人不忧愁,有智慧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畏惧。
”子贡说:
“这正是先生说自己啊。
”
子路问道:
“君子崇尚勇敢吗?
”孔子道:
“君子把义作为最高的标准,君子有勇,没有义,就会作乱;小人只有勇,没有义,就会偷盗。
”
叔孙武叔毁谤仲尼。
子贡道:
“不要这样做,仲尼是毁谤不了的。
别人的贤能,好比山丘,还可以超越过去;仲尼,简直是太阳和月亮,不可能超越它。
人家纵是要自绝于太阳月亮,那对太阳月亮有什么损害呢?
只是表示他不自量罢了。
”
一、(2018浙江稽阳联谊学校4月联考)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
(一)
子适卫,冉有仆。
子曰:
“庶矣哉!
”冉有曰:
“既庶矣,又何加焉?
”曰:
“富之。
”曰:
“既富矣,又何加焉?
”曰:
“教之。
”(《论语·为政》)
(二)
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孟子·梁惠王上》)
(三)
夫当家之爱子,财货足用,货财足用则轻用,轻用则侈泰。
亲爱之则不忍,不忍则骄恣。
侈泰则家贫,骄恣则行暴。
此虽财用足而爱厚,轻利之患也。
凡人之生也,财用足则隳于用力,上懦则肆于为非。
(《韩非子·六反》)
1.根据上面材料,概括儒家治国的三个阶段。
答:
解析 注意抓住材料中的“庶矣哉!
”“既富矣”“教之”进行概括,即“庶民”“富民”“教民”。
答案 庶民,富民,教民。
★2.结合上面语段,说说儒家和法家的经济思想有何不同。
答:
解析 综合,结合一、二则来理解儒家思想,这两则分别讲了两个层次,即“富庶、教化”,“制民之产、驱而之善”,将这些观点合并综合,总结出共同点,就是儒家将富庶放在首位,视为基础。
抽象,三则,举当家爱子的实例与治国类比,隐去事件,概括事件实质,是说财用足、轻刑的危害。
转化,用准确、简明的语言表述。
答案 ①儒家认为治理国家应当“制民之产”,先奠定一定的物质基础,让人民生活有所保障,以求社会秩序和谐。
②法家主张贫民弱民,认为大凡人的本性,一旦富足了,就会懒于劳作,容易犯罪,使社会混乱。
【参考译文】
(一)
孔子到了卫国,冉有为孔子驾车。
孔子说:
“人口真多啊!
”冉有说:
“人口很多,还需要做什么呢?
”(孔子)说:
“让他们富有。
”(冉有)说:
“富有以后还要做什么呢?
”(孔子)说:
“教育他们。
”
(二)
所以英明的君主规定老百姓的产业,一定使他们上能赡养父母,下能养活妻子儿女;年成好时能丰衣足食,年成不好也不至于饿死。
这样之后督促他们做好事,所以老百姓跟随国君走就容易了。
(三)
母亲溺爱子女,提供的财货足够他们花用了;财货足够花用,他们就会滥用;一旦滥用,就会挥霍无度。
溺爱子女,就不能坚决加以约束;不能坚决加以约束,就会使他们骄横放纵。
挥霍无度,家境就会贫困;骄横放纵,行为就会暴虐。
这就是财用富足并加以厚爱、使用轻刑造成的祸患。
大凡人的本性,财用富足了,就会懒于劳作;君主软弱了,就会放肆地干坏事。
二、(2018浙江杭州质检)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3~4题。
(1)子曰:
“贤哉,回也!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论语·雍也》)
(2)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
子曰:
“女奚不曰:
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论语·述而》)
(3)子曰:
“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
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子贡曰:
“夫子自道也。
”(《论语·宪问》)
3.根据材料
(1),颜回的为人可用成语____________概括。
解析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突出生活中的贫,“不改其乐”突出的是精神上的满足。
由此概括颜回的性格特点。
答案 安贫乐道
★4.“仁者”为什么“不忧”?
综合三则材料作简要分析。
答:
解析 综合,将这些合并综合,总结出共同点。
抽象,隐去事件,概括事件实质。
材料
(1)实质是“回也不改其乐”,是追求道义的快乐;材料
(2)“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发愤”和“乐”的对象都是道义。
而“一箪食,一瓢饮”隐去事件,乃指琐事,坚守了“君子之道”,就不会以此为忧。
转化,用准确、简明的语言表述。
答案 仁者追求的是道义和真理,其中有无尽的快乐,因而拥有安定、和乐的心境;不会像众人那样受到外物的牵累,为细琐小事而烦恼忧愁。
【参考译文】
(1)孔子说∶“贤德啊,颜回吃的是一小筐饭,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狭窄的小巷里,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回,却仍然不改变向道的乐趣。
贤德啊,颜回!
”
(2)叶公向子路问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子路不答。
孔子(对子路)说:
“你为什么不这样说:
他这个人,发愤用功,连吃饭都忘了,快乐得把一切忧虑都忘了,连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如此而已。
”
(3)孔子说:
“君子所行之道有三,而我没有做到:
有仁德的人不忧愁,有智慧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畏惧。
”子贡说:
“这正是先生说自己啊。
”
三、(2018浙江金华十校模拟)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5~6题。
(1)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
(《论语》)
(2)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论语》)
(3)子夏问孝。
子曰:
“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论语》)
(4)孟懿子问孝,子曰:
“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
“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
“何谓也?
”子曰:
“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论语》)
5.孔子熟悉教育对象,对“柴”“参”“师”“由”等弟子的品评都很中肯。
在所学课文关于“闻斯行诸”一问两答的对话中,孔子对冉有、子路的评价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
(用原文回答)
解析 《论语·先进》(二十二)中有对两人的评价:
“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
答案 退 兼人
★6.上述材料体现了孔子什么教育思想?
说说你对这种教育思想的体会。
答:
解析 综合,材料
(1),学生个性不同;材料
(2),对中人以上和以下区别对待;材料(3)(4)是对孝的不同回答。
将这些合并综合,总结出共同点,个体有差异,同样的事,对不同的人解释不同。
抽象,隐去事件,概括事件实质,注重因材施教。
转化,用准确、简明的语言表述。
谈体会时重点结合材料(3)(4)谈具体做法。
答案 体现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
教育应对学生的特点有深入的了解和把握;应依据学生的品性,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品德和学业方面的培养。
【参考译文】
(1)高柴愚直,曾参迟钝,颛孙师偏激,仲由鲁莽。
(2)中等资质以上的人,可以告诉他深奥的道理;中等资质以下的人就很难让他了解深奥的道理了。
(3)子夏问孔子什么是孝顺。
孔子就告诉他说:
“对待父母和颜悦色是最难的。
有了事情替父母去做了,有了佳肴让父母兄长先吃,难道这就算是孝顺了吗?
”
(4)孟懿子(鲁国大夫,姓仲孙,名何忌)问怎么才算是孝顺。
孔子说:
“不要违背礼节。
”樊迟给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说:
“孟孙向我询问怎么才算是孝顺,我答对说不要违背礼节。
”樊迟说:
“这说的是什么意思呢?
”孔子说:
“父母活着,依照礼节侍奉他们;死去,就依照礼节来埋葬他们,依照礼节来祭祀他们。
”
四、(2018浙江新高考研究联盟二联)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7~8题。
材料一 问于桀溺。
桀溺曰:
“子为谁?
”曰:
“为仲由。
”曰:
“是鲁孔丘之徒与?
”对曰:
“然。
”曰:
“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
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
”耰而不辍。
子路行以告。
夫子怃然曰:
“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论语》)
材料二 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
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孟子》)
7.材料一中,辟人之士是指________的人,辟世之士是指________的人。
解析 “辟人之士”,“辟”同“避”。
“人”指与孔子思想不合的人,因孔子碰到他们往往避开,而孔子是积极入世的,所以“辟人之士”是指“积极入世、不愿同流合污”的人。
“辟世之士”,“世”指社会,这里“辟世之士”是桀溺自谓,是指隐者。
这些人不主张出仕,逃离社会世俗,所以“辟世之士”是指“不主张出仕,逃离世俗”的人。
答案 积极入世、不愿同流合污 不主张出仕、逃离世俗
★8.同为儒家圣人,孔孟二人的人生态度有什么不同?
答:
解析 综合,材料一,“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表明孔子的态度。
材料二,“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表明孟子的态度。
将这些合并综合,总结出共同点,都主张积极入世。
抽象,隐去事件,概括事件实质,桀溺主张在混乱社会做“辟世之士”,与孟子“穷则独善其身”是一致的,这正是与孔子最大的不同。
转化,用准确、简明的语言表述。
答案 孔子:
无道之世,无论得志与否,都应该积极入世,担负起变革社会的重任,坚持知其不可而为之。
孟子:
人生得志则施恩天下,不得志则洁身自好,独善其身。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子路问桀溺。
桀溺说:
“你是谁?
”子路说:
“是仲由。
”桀溺说:
“你是鲁国孔丘的学生吗?
”子路回答说:
“是的。
”桀溺说:
“像滚滚滔滔四处泛滥的洪水,天下到处都是这样地动乱不安,能跟谁一起来改变这种状况呢?
并且你与其跟着(孔丘那样)避人的人,是不是还不如跟着(我们这些)避世隐居的人呢?
”说完,就不停地往种子上盖土。
子路回来(把这些)告诉孔子。
孔子失望地叹息说:
“我们既然无法跟鸟兽待在一起,若不跟天下人待在一起又跟谁在一起呢?
天下如果太平,我就不会和你们一起来从事改变现实的工作了。
”
材料二 所以士人困窘时不失去仁义,显达时不背离道德。
古代的人,得志时恩惠施于百姓;不得志时修养自身以显现于世。
困窘时独善其身,显达时兼善天下。
五、(2018·浙江绍兴3月选考适应性考试)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9~10题。
材料一 子曰: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述而》)
材料二 (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曰:
“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
”期年,揣摩成,曰:
“此真可以说当世之君矣!
”……苏秦曰:
“嗟乎!
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
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盍可忽乎哉?
”(选自《战国策·秦策》)
9.苏秦为什么认为人生不能忽视势位富贵?
答:
解析 材料二,前半部分是讲苏秦学成,后半部分是苏秦对富贵的看法,着重看后面内容。
“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直接表明态度,意思是贫穷的时候父母不把我当儿子,富贵的时候连亲戚也畏惧。
据此概括。
答案 苏秦认为人生世态,一个人富贵,那么亲戚畏惧,而贫穷就会被人看不起。
所以不能忽视势位富贵。
★10.综述上文材料,简析孔子的富贵观与苏秦的富贵观。
答:
解析 综合,材料一,“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直接表明态度;材料二,“势位富贵,盍可忽乎哉?
”以反问表明态度。
将这些合并综合,总结出异同点,肯定富贵,孔子还有一个“义”做前提。
抽象,隐去事件,概括事件实质,“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隐去事件,实质是安贫乐道,重在“义”,从侧面表明对富贵的态度;“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隐去事件,实质是刻苦努力,目的是“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即富贵。
转化,用准确、简明的语言表述。
答案 孔子的富贵观:
以仁义为重,安贫乐道;追求富贵,要合乎道义。
苏秦的富贵观:
通过个人奋斗以求富贵,以富贵为重。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孔子说:
“吃简陋的食物,喝凉水,弯曲手肘当作枕头,快乐也在其中了,用不正当的手段使自己富有、尊贵,这对于我就如同浮云一般。
”
材料二 (苏秦)读到昏昏欲睡时,就拿针刺自己的大腿,鲜血一直流到脚跟,并自言自语说:
“哪有去游说国君,而不能让他拿出金玉锦绣,取得卿相之尊的人呢?
”满一年,研究成功,说:
“这回真的可以游说当世的君主了!
”……苏秦说:
“唉!
贫穷的时候父母不把我当儿子,富贵的时候连亲戚也畏惧。
人活在世上,权势地位和荣华富贵,难道是可以忽视的吗?
”
予少家汉东,汉东僻陋无学者,吾家又贫无藏书。
州南有大姓李氏者,其于尧辅颇好学。
予为儿童时,多游其家,见有弊筐贮故书在壁间,发而视之,得唐《昌黎先生文集》六卷,脱落颠倒无次序,因乞李氏以归。
读之,见其言深厚而雄博,然予犹少,未能悉究其义.徒见其浩然无涯,若可爱。
是时天下学者杨、刘之作,号为时文,能者取科第,擅名声,以夸荣当世,未尝有道韩文者。
予亦方举进士,以礼部诗赋为事。
年十有七试于州,为有司所黜。
因取所藏韩氏之文复阅之,则喟然叹曰:
学者当至于是而止尔!
因怪时人之不道,而顾己亦未暇学,徒时时独念于予心,以谓方从进士干禄以养亲,苟得禄矣,当尽力于斯文,以偿其素志。